'今日視點:金融大開放力助A股機構投資者時代'

"

來源:證券日報

本週二結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談及資本市場內容不少,市場各方對此也有諸多解讀。會議要求科創板要堅守定位,落實好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同時,會議還首次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這一市場基石問題。無疑,這些政策要求對中國資本市場,特別是對承擔了增量改革、制度創新試驗田的科創板,意義重大。

按照慣例,每年的4月份、7月份、10月份和12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都要召開一次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對經濟工作做出新定調、新部署。因此,每年舉行的這四次政治局重要會議是觀察宏觀經濟政策的絕佳窗口,是把握資本市場趨勢的重要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政治局會議上,對“開放”也有新要求,即”加大對外開放,加緊落實一系列重大開放舉措”。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越開放,越能發展;越發展,越要求進一步的開放。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表面上看是增速換擋,但其內核卻是新舊動能轉換與接續,高質量發展恰逢其時。而高質量發展必須與更有深度、更高水平與更高質量的開放相匹配。因此,面對百年一遇的國際大變局,中國開放的大門已經越開越大,我們已走在“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這一正確的道路上。

令人振奮的是,今年以來,金融及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可以說是“好戲連臺”,快行鍵已經啟動。今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適時宣佈了11條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

細細分析中國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11條措施,可以看出,擴大市場準入、放寬持股限制和促進投資便利等等都是雙贏的舉措。從資本市場層面上看,這些開放措施與促進擴大我國的直接融資緊密相連:債券市場、銀行保險市場、股票期貨市場開放力度空前,尤其是原定於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令海內外熱議。另外,今年以來A股納入富時羅素全球指數、明晟指數首次吸納創業板股票、滬倫通正式啟動、中國債券納入巴克萊指數、中日ETF互通、修訂QFII/RQFII制度、允許合資證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境外股東實現“一參一控”、 “洋私募”進入A股市場等開放成果,紛至沓來。中國資本市場有序開放的步伐實實在在地在加快。而開放帶來的直接果實就是海內外投資者尤其是海外的機構投資者都能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配置優質的中國資產。可以相信,隨著市場主體的日益豐富,隨著市場活力不斷增強以及價值投資理念的不斷強化,中國資本市場會越來越有“國際範兒”。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日趨“國際範兒”下資本市場意味著更加激烈的競爭。這有利於倒逼中國的各類金融機構更快地補上自己的短板,從而增強與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風控能力和定價能力。另外,日趨“國際範兒”下中國資本市場更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真正的機構投資者時代。

對於A股的機構投資者隊伍,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從2017年年初至今年一季度末,外資持有A股市值佔流通市值的比重從不到2%增至3.6%左右,外資的持股市值從不足6000億元快速增長到1.68萬億元,與公募基金1.95萬億元的持股規模已經非常接近。增長速度不是快,而是飛快。天風證券的研報顯示,近兩年外資進入A股的增量資金幾乎都來自於長期資金。而他們關注焦點則是公司的長期回報,而非短期業績的爆發,不是行炒作之風而是做價值投資。當然,我們也看到,從A股市場的投資者人數看,個人投資者達1.5億,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專業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佔比卻不斷提升,資金規模更趨強大。

更重要的是,對於未來的證券投資而言,以往我們賺的更多的錢來自於貨幣放水帶來的資本利得,也就是說賺的是資產漲價所帶來的快錢。這種互摸口袋的遊戲實際上就是一個零和遊戲,賺的錢幾乎來自虧錢的投資者。現在環境與時代不同了,一是貨幣不再大水漫灌,二是中央定調房住不炒,強調“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在此背景下,投資者賺快錢只會越來越難。那麼,我們該賺誰的錢呢?只能是老老實實賺經濟增長的錢,只能是老老實實賺企業盈利從而創造價值的錢。相比前者,這種錢屬於慢錢。正如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所言,未來經濟增長仍在下行,利率下行空間很大的前提下,市場的投資邏輯已經變了:“過去賺漲價的快錢,未來賺增長的慢錢”。

有鑑於此,我們可以大膽預言,近30年的A股市場每四五年來一波“全民大牛市”的所謂“規律”或許將會生變。果真如此,那麼A股市場告別牛短熊長,告別一地雞毛的零和遊戲,如美股一樣走出十年的慢牛行情也不是不可期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