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
互聯網在大大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的同時,也在讓真相蛻變成假相的速度更快。——坤鵬論
"
互聯網在大大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的同時,也在讓真相蛻變成假相的速度更快。——坤鵬論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本文的重點清單

1.到底什麼是成長股?成長的本質是什麼?

2.成長股和成長投資變質,反而在股市裡被大受追捧,因為它們已成賭博遊戲。

3.在地球上,企業增長是有止境的,因為有著複利法則和迴歸平均值法則的約束。

4.長期看,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回報率不可同日而語,價值股遠勝之。


不得不承認,人類總是對長長長,漲漲漲充滿了痴迷。

迷到最後,近乎痴呆。

還是坤鵬論曾說過的那句話,人類只要碰到與財富、生命相關的事,從來就不會理性。

所以,股票愛選成長股,股市最愛大牛市。

於是,投資派系中早早就分出了一派——成長投資派。

中國皈依此派的投資者人山人海。

該派中人專門捕捉和投資所謂的高成長企業,天天夢想著押中未來的騰訊、阿里和蘋果……

注意,坤鵬論用的是“押中”,此詞多用於賭博,而成長派確實源於價值投資,但如今它更多釋放和滿足的是人類之賭性。

鑑於對於成長股與成長投資有著諸多誤區,特別是A股,投資者非常崇尚“成長股”,造成屢屢虧錢的事實,今天坤鵬論就來講講對它們的理解。

一、關於成長的常識反思

不少投資者對於股票言必談成長性。

這讓坤鵬論總是哭笑不得,在股市中怎麼連小學就學過的成長一詞的定義都變得稀裡糊塗了。

可以說,許多投資者對成長股有著普遍的誤區,甚至就連專家都無法給出確切的定義。

有人認為,每年必須銷售和利潤都有高增長,才算是成長股;

有人認為,PE或PB價格指數高,就是成長股;

甚至還有人認為,只有科技股、概念股才算是成長股。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坤鵬論認為,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成長這個詞的本質來看待。

成長就是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好,只要更高,只要更好,就是成長,甚至不用以一年計,只要整體趨勢一直在向上,也算成長。

就像孩子長個兒,去年長了10釐米,今年長了5釐米,你能說,他今年沒長個兒嗎?

或者說,他今年150cm,兩年後,160cm,你能說他身高沒長嗎?

所以,只要企業的業績今年比去年高,現在比過去高,就是成長。

對於投資者來說,必須還要加個期限看長期,最少也得5年起。

"
互聯網在大大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的同時,也在讓真相蛻變成假相的速度更快。——坤鵬論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本文的重點清單

1.到底什麼是成長股?成長的本質是什麼?

2.成長股和成長投資變質,反而在股市裡被大受追捧,因為它們已成賭博遊戲。

3.在地球上,企業增長是有止境的,因為有著複利法則和迴歸平均值法則的約束。

4.長期看,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回報率不可同日而語,價值股遠勝之。


不得不承認,人類總是對長長長,漲漲漲充滿了痴迷。

迷到最後,近乎痴呆。

還是坤鵬論曾說過的那句話,人類只要碰到與財富、生命相關的事,從來就不會理性。

所以,股票愛選成長股,股市最愛大牛市。

於是,投資派系中早早就分出了一派——成長投資派。

中國皈依此派的投資者人山人海。

該派中人專門捕捉和投資所謂的高成長企業,天天夢想著押中未來的騰訊、阿里和蘋果……

注意,坤鵬論用的是“押中”,此詞多用於賭博,而成長派確實源於價值投資,但如今它更多釋放和滿足的是人類之賭性。

鑑於對於成長股與成長投資有著諸多誤區,特別是A股,投資者非常崇尚“成長股”,造成屢屢虧錢的事實,今天坤鵬論就來講講對它們的理解。

一、關於成長的常識反思

不少投資者對於股票言必談成長性。

這讓坤鵬論總是哭笑不得,在股市中怎麼連小學就學過的成長一詞的定義都變得稀裡糊塗了。

可以說,許多投資者對成長股有著普遍的誤區,甚至就連專家都無法給出確切的定義。

有人認為,每年必須銷售和利潤都有高增長,才算是成長股;

有人認為,PE或PB價格指數高,就是成長股;

甚至還有人認為,只有科技股、概念股才算是成長股。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坤鵬論認為,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成長這個詞的本質來看待。

成長就是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好,只要更高,只要更好,就是成長,甚至不用以一年計,只要整體趨勢一直在向上,也算成長。

就像孩子長個兒,去年長了10釐米,今年長了5釐米,你能說,他今年沒長個兒嗎?

或者說,他今年150cm,兩年後,160cm,你能說他身高沒長嗎?

所以,只要企業的業績今年比去年高,現在比過去高,就是成長。

對於投資者來說,必須還要加個期限看長期,最少也得5年起。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二、成長股和成長投資早就變了質

人們說,菲利普·費雪是成長投資的鼻祖,因為他寫了《怎樣選擇成長股》。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那本書本來叫《普通股不普通的利潤》,國內出版社為了吸引投資者眼球才專門修改為“成長股”。

而費雪所提出的選股原則也明確地寫為:“尋找優良普通股的十五個原則”。

其核心思想是,在投資股票時,更要關注企業的內在品質。

就像芒格批判的那樣:“對於我而言,把股票分成‘價值股’和‘成長股’就是瞎搞。這種分法可以讓基金經理們藉以誇誇其談、也可以讓分析師們給自己貼個標籤,但是在我眼中,所有靠譜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

坤鵬論一直認為,成長投資不過是價值投資的分支。

但不知從何時起,價值投資和追逐高增長率的成長投資,被人們貼上了截然不同的標籤。

當然,如果真要實心實意地按費雪和彼得·林奇的方法選股,特別是後者那種近乎瘋狂的調研,成長投資不會有幾個人感興趣。

但是,成長這個詞魔力巨大,每每牛市,只要和它沾上邊的股票,都會蹭蹭蹭漲到沒邊。

走著走著,成長股、成長投資脫離了本質,更沒了初心。

它淪為投機的華麗外衣,忽悠韭菜的專業辭藻,機構和分析師自我標榜的銘牌。

別說,這麼一折騰,成長股、成長投資迅速成為股市中頗為強大的力量,比價值投資更惹人愛。

究其原因,從名字上就已經深得人心。

成長,總讓人覺得自己的錢也跟著高速成長似的。

再加上它們確實有機會短期獲利。

這些都讓人們一夜暴富的賭博天性總是不自覺地砰然心動,併產生一種類似彩票、淘金的幻覺。

是呀,賭注小,賠率高,萬一投中,收益巨大。

顯然,這樣的賭局總是會讓人們盲目地自嗨起來,然後就是盲目地投投投,賭賭賭。

就像這幾年氾濫成災的獨角獸,由於不斷灌輸強預期,人們慢慢在認識中形成了這樣的概念:當前虧得稀里嘩啦沒關係,未來它們獨霸行業,必定賺得盆滿缽滿。

而這樣的講故事畫大餅,全部出自金融領域,其險惡用心便是,未上市前先割一級市場的大韭菜,上市後再割二級市場的小韭菜。

他們還美其名曰——風險投資,利用人們的錯誤認知——高風險才有高回報,從而割割不息。

三、成長投資淪為賭博遊戲,成長股成了骰子

認知到成長股和成長投資的鐮刀魅力後,金融的“有識之士”們,揮舞著金錢大棒,驅趕著信息幫著他們不斷不斷地給投資者洗腦。

從而使得不少投資者堅信著,“成長股”才是未來能閃閃發光的真金,“成長投資”更是一種銳意進取、能夠大獲十倍百倍千倍收益的投資策略。

結果,股市真成了大賭場,一堆成長投資的賭徒圍著賭桌,對著滴溜溜亂轉的成長股骰子,大喊漲漲漲!

"
互聯網在大大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的同時,也在讓真相蛻變成假相的速度更快。——坤鵬論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本文的重點清單

1.到底什麼是成長股?成長的本質是什麼?

2.成長股和成長投資變質,反而在股市裡被大受追捧,因為它們已成賭博遊戲。

3.在地球上,企業增長是有止境的,因為有著複利法則和迴歸平均值法則的約束。

4.長期看,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回報率不可同日而語,價值股遠勝之。


不得不承認,人類總是對長長長,漲漲漲充滿了痴迷。

迷到最後,近乎痴呆。

還是坤鵬論曾說過的那句話,人類只要碰到與財富、生命相關的事,從來就不會理性。

所以,股票愛選成長股,股市最愛大牛市。

於是,投資派系中早早就分出了一派——成長投資派。

中國皈依此派的投資者人山人海。

該派中人專門捕捉和投資所謂的高成長企業,天天夢想著押中未來的騰訊、阿里和蘋果……

注意,坤鵬論用的是“押中”,此詞多用於賭博,而成長派確實源於價值投資,但如今它更多釋放和滿足的是人類之賭性。

鑑於對於成長股與成長投資有著諸多誤區,特別是A股,投資者非常崇尚“成長股”,造成屢屢虧錢的事實,今天坤鵬論就來講講對它們的理解。

一、關於成長的常識反思

不少投資者對於股票言必談成長性。

這讓坤鵬論總是哭笑不得,在股市中怎麼連小學就學過的成長一詞的定義都變得稀裡糊塗了。

可以說,許多投資者對成長股有著普遍的誤區,甚至就連專家都無法給出確切的定義。

有人認為,每年必須銷售和利潤都有高增長,才算是成長股;

有人認為,PE或PB價格指數高,就是成長股;

甚至還有人認為,只有科技股、概念股才算是成長股。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坤鵬論認為,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成長這個詞的本質來看待。

成長就是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好,只要更高,只要更好,就是成長,甚至不用以一年計,只要整體趨勢一直在向上,也算成長。

就像孩子長個兒,去年長了10釐米,今年長了5釐米,你能說,他今年沒長個兒嗎?

或者說,他今年150cm,兩年後,160cm,你能說他身高沒長嗎?

所以,只要企業的業績今年比去年高,現在比過去高,就是成長。

對於投資者來說,必須還要加個期限看長期,最少也得5年起。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二、成長股和成長投資早就變了質

人們說,菲利普·費雪是成長投資的鼻祖,因為他寫了《怎樣選擇成長股》。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那本書本來叫《普通股不普通的利潤》,國內出版社為了吸引投資者眼球才專門修改為“成長股”。

而費雪所提出的選股原則也明確地寫為:“尋找優良普通股的十五個原則”。

其核心思想是,在投資股票時,更要關注企業的內在品質。

就像芒格批判的那樣:“對於我而言,把股票分成‘價值股’和‘成長股’就是瞎搞。這種分法可以讓基金經理們藉以誇誇其談、也可以讓分析師們給自己貼個標籤,但是在我眼中,所有靠譜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

坤鵬論一直認為,成長投資不過是價值投資的分支。

但不知從何時起,價值投資和追逐高增長率的成長投資,被人們貼上了截然不同的標籤。

當然,如果真要實心實意地按費雪和彼得·林奇的方法選股,特別是後者那種近乎瘋狂的調研,成長投資不會有幾個人感興趣。

但是,成長這個詞魔力巨大,每每牛市,只要和它沾上邊的股票,都會蹭蹭蹭漲到沒邊。

走著走著,成長股、成長投資脫離了本質,更沒了初心。

它淪為投機的華麗外衣,忽悠韭菜的專業辭藻,機構和分析師自我標榜的銘牌。

別說,這麼一折騰,成長股、成長投資迅速成為股市中頗為強大的力量,比價值投資更惹人愛。

究其原因,從名字上就已經深得人心。

成長,總讓人覺得自己的錢也跟著高速成長似的。

再加上它們確實有機會短期獲利。

這些都讓人們一夜暴富的賭博天性總是不自覺地砰然心動,併產生一種類似彩票、淘金的幻覺。

是呀,賭注小,賠率高,萬一投中,收益巨大。

顯然,這樣的賭局總是會讓人們盲目地自嗨起來,然後就是盲目地投投投,賭賭賭。

就像這幾年氾濫成災的獨角獸,由於不斷灌輸強預期,人們慢慢在認識中形成了這樣的概念:當前虧得稀里嘩啦沒關係,未來它們獨霸行業,必定賺得盆滿缽滿。

而這樣的講故事畫大餅,全部出自金融領域,其險惡用心便是,未上市前先割一級市場的大韭菜,上市後再割二級市場的小韭菜。

他們還美其名曰——風險投資,利用人們的錯誤認知——高風險才有高回報,從而割割不息。

三、成長投資淪為賭博遊戲,成長股成了骰子

認知到成長股和成長投資的鐮刀魅力後,金融的“有識之士”們,揮舞著金錢大棒,驅趕著信息幫著他們不斷不斷地給投資者洗腦。

從而使得不少投資者堅信著,“成長股”才是未來能閃閃發光的真金,“成長投資”更是一種銳意進取、能夠大獲十倍百倍千倍收益的投資策略。

結果,股市真成了大賭場,一堆成長投資的賭徒圍著賭桌,對著滴溜溜亂轉的成長股骰子,大喊漲漲漲!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四、互聯網泡沫時瘋狂的成長投資

還記得坤鵬論曾介紹過的PEG嗎?

其締造者是英國投資大師吉姆·德里克·斯萊特。

後來傳到美國後,被彼得·林奇發揚光大。

自從,它就成了人們衡量成長股的專用價格指標。

PEG就是用市盈率除以公司的利潤增長率。

如果比率高於1,則太貴,如果低於1,太便宜。

坤鵬論講過,所有考核企業的數據指標,都不能獨善其身,必須組團用才會有效。

但是,就在互聯網泡沫的那些年,美國股市只靠PEG就能決定股票是否值得投資。

比如:某個分析師預測某科技股明年的利潤可以增長90%,那麼這隻股票現在80倍的市盈率顯然很便宜(80÷90=0.89)。

你可能覺得可笑,但是牛市中這樣的笑話總是層出不窮,真要身處其中,沒準你也會成為笑話裡的人。

PEG的最大問題就在於,到底應該用哪一年或哪幾年的利潤增長率?

如果一家公司從虧損到盈利怎麼辦?

關鍵是明年的預測利潤究竟靠不靠譜,全靠分析師嘴一張就真能做得到嗎?

五、金融過度包裝偽造高成長

就像金融人士總是西服革履,頭髮和皮鞋一般都時刻鋥明瓦亮,一開口滿嘴倫敦腔,而那辦公室更是一個比一個奢華高檔。

所以,金融的包裝能力可謂舉世無雙,就算給他們一顆屎蛋,他們也會能將其包裝成世間珍稀、人見人愛的金屎蛋。

於是,幾乎每家初次上市的公司都被吹噓成高成長,但結果總是讓人失望。

這裡面的罪魁禍首就是金融的過度包裝!

美國曾經有兩位教授做過一個研究後發現,在1980年~2005年,世界上7000只初次上市的股票,在IPO後的三年裡,表現比大盤差了20%之多。

那麼,我們只要接觸金融,就要有個基本常識——金融產品常常是外表越美麗,內心越空虛。

真要是100%發大財的機會,沒人會​拿出來分享,自古至今,大財全是悶聲發。

六、風投的故事害人不淺

另外,這些年,大量風險投資的傳奇故事也在深度誤導著投資者,為成長股和成長投資起到了添油加醋,火上燒油的效果。

比如:誰誰誰當年獨具慧眼、義無反顧地投資阿里、騰訊、百度或是京東……

結果,賺了千倍、萬倍都不止。

賺錢可能確有其事,但千倍、萬倍,估計地球上真沒有那麼大的牛,可以供他們吹。

讓我們簡單算一算,看看搞金融和投資的,臉皮得有多麼厚。

比如某個風險投資人在某個項目上賺了1萬倍。

就算他當初只投了100萬人民幣,1萬倍應該是100億人民幣。

較真兒的坤鵬論找出了最新的中國富豪榜,100億大約排在第278位。

但是,縱觀整個富豪榜,真正純搞風投,身家100億以上的,只有寥寥幾人。

且,還都不是號稱曾在風投中賺了千倍、萬倍的那幾位。

這種故事害人最深之處,就是讓人忽視了風險,更忘記了安全。

"
互聯網在大大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的同時,也在讓真相蛻變成假相的速度更快。——坤鵬論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本文的重點清單

1.到底什麼是成長股?成長的本質是什麼?

2.成長股和成長投資變質,反而在股市裡被大受追捧,因為它們已成賭博遊戲。

3.在地球上,企業增長是有止境的,因為有著複利法則和迴歸平均值法則的約束。

4.長期看,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回報率不可同日而語,價值股遠勝之。


不得不承認,人類總是對長長長,漲漲漲充滿了痴迷。

迷到最後,近乎痴呆。

還是坤鵬論曾說過的那句話,人類只要碰到與財富、生命相關的事,從來就不會理性。

所以,股票愛選成長股,股市最愛大牛市。

於是,投資派系中早早就分出了一派——成長投資派。

中國皈依此派的投資者人山人海。

該派中人專門捕捉和投資所謂的高成長企業,天天夢想著押中未來的騰訊、阿里和蘋果……

注意,坤鵬論用的是“押中”,此詞多用於賭博,而成長派確實源於價值投資,但如今它更多釋放和滿足的是人類之賭性。

鑑於對於成長股與成長投資有著諸多誤區,特別是A股,投資者非常崇尚“成長股”,造成屢屢虧錢的事實,今天坤鵬論就來講講對它們的理解。

一、關於成長的常識反思

不少投資者對於股票言必談成長性。

這讓坤鵬論總是哭笑不得,在股市中怎麼連小學就學過的成長一詞的定義都變得稀裡糊塗了。

可以說,許多投資者對成長股有著普遍的誤區,甚至就連專家都無法給出確切的定義。

有人認為,每年必須銷售和利潤都有高增長,才算是成長股;

有人認為,PE或PB價格指數高,就是成長股;

甚至還有人認為,只有科技股、概念股才算是成長股。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坤鵬論認為,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成長這個詞的本質來看待。

成長就是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好,只要更高,只要更好,就是成長,甚至不用以一年計,只要整體趨勢一直在向上,也算成長。

就像孩子長個兒,去年長了10釐米,今年長了5釐米,你能說,他今年沒長個兒嗎?

或者說,他今年150cm,兩年後,160cm,你能說他身高沒長嗎?

所以,只要企業的業績今年比去年高,現在比過去高,就是成長。

對於投資者來說,必須還要加個期限看長期,最少也得5年起。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二、成長股和成長投資早就變了質

人們說,菲利普·費雪是成長投資的鼻祖,因為他寫了《怎樣選擇成長股》。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那本書本來叫《普通股不普通的利潤》,國內出版社為了吸引投資者眼球才專門修改為“成長股”。

而費雪所提出的選股原則也明確地寫為:“尋找優良普通股的十五個原則”。

其核心思想是,在投資股票時,更要關注企業的內在品質。

就像芒格批判的那樣:“對於我而言,把股票分成‘價值股’和‘成長股’就是瞎搞。這種分法可以讓基金經理們藉以誇誇其談、也可以讓分析師們給自己貼個標籤,但是在我眼中,所有靠譜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

坤鵬論一直認為,成長投資不過是價值投資的分支。

但不知從何時起,價值投資和追逐高增長率的成長投資,被人們貼上了截然不同的標籤。

當然,如果真要實心實意地按費雪和彼得·林奇的方法選股,特別是後者那種近乎瘋狂的調研,成長投資不會有幾個人感興趣。

但是,成長這個詞魔力巨大,每每牛市,只要和它沾上邊的股票,都會蹭蹭蹭漲到沒邊。

走著走著,成長股、成長投資脫離了本質,更沒了初心。

它淪為投機的華麗外衣,忽悠韭菜的專業辭藻,機構和分析師自我標榜的銘牌。

別說,這麼一折騰,成長股、成長投資迅速成為股市中頗為強大的力量,比價值投資更惹人愛。

究其原因,從名字上就已經深得人心。

成長,總讓人覺得自己的錢也跟著高速成長似的。

再加上它們確實有機會短期獲利。

這些都讓人們一夜暴富的賭博天性總是不自覺地砰然心動,併產生一種類似彩票、淘金的幻覺。

是呀,賭注小,賠率高,萬一投中,收益巨大。

顯然,這樣的賭局總是會讓人們盲目地自嗨起來,然後就是盲目地投投投,賭賭賭。

就像這幾年氾濫成災的獨角獸,由於不斷灌輸強預期,人們慢慢在認識中形成了這樣的概念:當前虧得稀里嘩啦沒關係,未來它們獨霸行業,必定賺得盆滿缽滿。

而這樣的講故事畫大餅,全部出自金融領域,其險惡用心便是,未上市前先割一級市場的大韭菜,上市後再割二級市場的小韭菜。

他們還美其名曰——風險投資,利用人們的錯誤認知——高風險才有高回報,從而割割不息。

三、成長投資淪為賭博遊戲,成長股成了骰子

認知到成長股和成長投資的鐮刀魅力後,金融的“有識之士”們,揮舞著金錢大棒,驅趕著信息幫著他們不斷不斷地給投資者洗腦。

從而使得不少投資者堅信著,“成長股”才是未來能閃閃發光的真金,“成長投資”更是一種銳意進取、能夠大獲十倍百倍千倍收益的投資策略。

結果,股市真成了大賭場,一堆成長投資的賭徒圍著賭桌,對著滴溜溜亂轉的成長股骰子,大喊漲漲漲!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四、互聯網泡沫時瘋狂的成長投資

還記得坤鵬論曾介紹過的PEG嗎?

其締造者是英國投資大師吉姆·德里克·斯萊特。

後來傳到美國後,被彼得·林奇發揚光大。

自從,它就成了人們衡量成長股的專用價格指標。

PEG就是用市盈率除以公司的利潤增長率。

如果比率高於1,則太貴,如果低於1,太便宜。

坤鵬論講過,所有考核企業的數據指標,都不能獨善其身,必須組團用才會有效。

但是,就在互聯網泡沫的那些年,美國股市只靠PEG就能決定股票是否值得投資。

比如:某個分析師預測某科技股明年的利潤可以增長90%,那麼這隻股票現在80倍的市盈率顯然很便宜(80÷90=0.89)。

你可能覺得可笑,但是牛市中這樣的笑話總是層出不窮,真要身處其中,沒準你也會成為笑話裡的人。

PEG的最大問題就在於,到底應該用哪一年或哪幾年的利潤增長率?

如果一家公司從虧損到盈利怎麼辦?

關鍵是明年的預測利潤究竟靠不靠譜,全靠分析師嘴一張就真能做得到嗎?

五、金融過度包裝偽造高成長

就像金融人士總是西服革履,頭髮和皮鞋一般都時刻鋥明瓦亮,一開口滿嘴倫敦腔,而那辦公室更是一個比一個奢華高檔。

所以,金融的包裝能力可謂舉世無雙,就算給他們一顆屎蛋,他們也會能將其包裝成世間珍稀、人見人愛的金屎蛋。

於是,幾乎每家初次上市的公司都被吹噓成高成長,但結果總是讓人失望。

這裡面的罪魁禍首就是金融的過度包裝!

美國曾經有兩位教授做過一個研究後發現,在1980年~2005年,世界上7000只初次上市的股票,在IPO後的三年裡,表現比大盤差了20%之多。

那麼,我們只要接觸金融,就要有個基本常識——金融產品常常是外表越美麗,內心越空虛。

真要是100%發大財的機會,沒人會​拿出來分享,自古至今,大財全是悶聲發。

六、風投的故事害人不淺

另外,這些年,大量風險投資的傳奇故事也在深度誤導著投資者,為成長股和成長投資起到了添油加醋,火上燒油的效果。

比如:誰誰誰當年獨具慧眼、義無反顧地投資阿里、騰訊、百度或是京東……

結果,賺了千倍、萬倍都不止。

賺錢可能確有其事,但千倍、萬倍,估計地球上真沒有那麼大的牛,可以供他們吹。

讓我們簡單算一算,看看搞金融和投資的,臉皮得有多麼厚。

比如某個風險投資人在某個項目上賺了1萬倍。

就算他當初只投了100萬人民幣,1萬倍應該是100億人民幣。

較真兒的坤鵬論找出了最新的中國富豪榜,100億大約排在第278位。

但是,縱觀整個富豪榜,真正純搞風投,身家100億以上的,只有寥寥幾人。

且,還都不是號稱曾在風投中賺了千倍、萬倍的那幾位。

這種故事害人最深之處,就是讓人忽視了風險,更忘記了安全。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七、企業成長有止境

格雷厄姆有句名言:“如果假設一家企業將來可以按8%或更高的速度無限增長的話,那麼其價值將趨於無窮大,且其股價無論多高也不過分。”

有沒有聽出其中嘲諷的味道?

就像坤鵬論之前介紹的迴歸平均值效應,企業增長同樣受它的掌控。

任何公司的利潤在中長期看都是有增長極限的。

而且,在坤鵬論看來,過快的成長速度並非好事,搞不好會自殘。

其中關鍵就是自己可能還配不上增速。

一家企業高速成長,規模也要快速擴大,由此帶來的管理壓力與財務壓力必將快速放大。

慢慢地,各種管理、銷售、生產、經營等問題就會慢慢滋生,但狂奔之下,誰會在乎呢!

不少人會發現,公司快速增長期,往往也問題也最少的時候。

其實,不是沒問題,而是它們被暫時掩蓋了。

所以,最好的時候往往也是最壞的開始。

高速增長可以矇住了雙眼,也矇住了天,從上至下。

但是,企業的問題就像廚房裡的蟑螂,不治,永遠是越來越多。

只要增速放緩或是遇到困難,它們便會報復性地集中爆發。

坤鵬論曾多次講過,對於絕大多數公司來說,10%~15%的複合增長率已經是一個相當相當不錯的表現。

在10年甚至20年內,利潤的複合增長率能達到20%或25%,只有極其少數的公司能做到。

全世界皆如此。

而且,在複利法則之下,任何一年的利潤下降或虧損,都需要隨後年份的超高增長率才能彌補。

可是超高增長率談何容易!

所以,投資必須要懂複利法則,只有這樣,你才能心甘情願地認識到,企業的長期增長率不可能太高,要理性地把長期成長率定在20%以內,這是避免掉入成長股泡沫陷阱的最好法門。

按國內的實際情況看,特別優秀的企業和高成長企業,10年增長率大約為20%;優秀企業的最基本條件是10年增長率15%;大部分好企業則為10%左右。

並且,你要接受的是,即使特別優秀的企業,今年增長30%~40%,很可能明年或是後年,增長就會低落至10%,甚至更低,所以我們要看長期,要看平均,如果只看一兩年,很容易過於樂觀出了超高價,或是過於悲觀離它而去,抱憾終身。

坤鵬論經常發現,國內不少企業家偏愛吹大牛,誇大海口。

比如:“我們公司未來10年或20年可以使利潤的複合增長率超過50%~60%。”

信這種話的投資者,只能送一個詞:天真爛漫!

對於這樣的企業家,也可以送一句話:地球已經快容不下你了,趕緊準備上天!

有人曾這樣評價道,“高成長是大陷阱,是白痴講故事。”“違反覆利規律的成長股,遲早會變成一個極具欺騙性的吞人怪獸。”

所以,彼得·林奇才會不斷提醒投資者:“要謹慎購買增長率在50%到100%的公司股票,並提高警惕。”

另外,我們還要接受一個事實,越大的公司越難高速增長,因此市盈率越應該比較低。

市場研究專家早就發現,當一個公司規模變得太大時,它的增長速度就會減慢,小公司往往能創造最大的收益。

大象不會飛奔。

美國著名的尤金·法瑪和肯尼斯·弗蘭奇曾以股票市值進行分組研究,想發現企業規模對投資的影響。

結果研究結果顯示,10年下來,小型股的股價上漲了近6倍,而大型股只上漲了3倍不到。

如果你確認某家公司利潤能在未來8~10年每年平均以15%~20%的速度增長,坤鵬論都不知道該是祝賀你,還是該提醒你。

因為這樣的公司全世界稀有,比鳳毛還麟角的存在,甚至是在牛企如雲的美國,它們的數量也屈指可數。

既然美國尚且如此,在中國這樣的環境下,在A股的獨特體質下,成長股的風險更是隻能用險惡來形容,如果非要加個形容詞,那就是極為險惡。

正所謂,低估有陷阱,成長的陷阱更甚!

坤鵬論堅決不碰!

不信我們就來個殘酷實測。

在i問財中輸入:“連續五年淨利潤增長>0”,3683只股票中只有502只,佔13.6%。如果改成“連續十年”,則只有99只,2.6%。

這說明,市場接近90%的公司就連短短五年的經營業績都無法維持穩定成長,更談不上持續高成長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所謂的高成長付出高代價,根本經不住時間的考驗。

實話說,大部分投資者,特別是個人投資者,最好安守低估,不碰成長。

"
互聯網在大大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的同時,也在讓真相蛻變成假相的速度更快。——坤鵬論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本文的重點清單

1.到底什麼是成長股?成長的本質是什麼?

2.成長股和成長投資變質,反而在股市裡被大受追捧,因為它們已成賭博遊戲。

3.在地球上,企業增長是有止境的,因為有著複利法則和迴歸平均值法則的約束。

4.長期看,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回報率不可同日而語,價值股遠勝之。


不得不承認,人類總是對長長長,漲漲漲充滿了痴迷。

迷到最後,近乎痴呆。

還是坤鵬論曾說過的那句話,人類只要碰到與財富、生命相關的事,從來就不會理性。

所以,股票愛選成長股,股市最愛大牛市。

於是,投資派系中早早就分出了一派——成長投資派。

中國皈依此派的投資者人山人海。

該派中人專門捕捉和投資所謂的高成長企業,天天夢想著押中未來的騰訊、阿里和蘋果……

注意,坤鵬論用的是“押中”,此詞多用於賭博,而成長派確實源於價值投資,但如今它更多釋放和滿足的是人類之賭性。

鑑於對於成長股與成長投資有著諸多誤區,特別是A股,投資者非常崇尚“成長股”,造成屢屢虧錢的事實,今天坤鵬論就來講講對它們的理解。

一、關於成長的常識反思

不少投資者對於股票言必談成長性。

這讓坤鵬論總是哭笑不得,在股市中怎麼連小學就學過的成長一詞的定義都變得稀裡糊塗了。

可以說,許多投資者對成長股有著普遍的誤區,甚至就連專家都無法給出確切的定義。

有人認為,每年必須銷售和利潤都有高增長,才算是成長股;

有人認為,PE或PB價格指數高,就是成長股;

甚至還有人認為,只有科技股、概念股才算是成長股。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坤鵬論認為,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成長這個詞的本質來看待。

成長就是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好,只要更高,只要更好,就是成長,甚至不用以一年計,只要整體趨勢一直在向上,也算成長。

就像孩子長個兒,去年長了10釐米,今年長了5釐米,你能說,他今年沒長個兒嗎?

或者說,他今年150cm,兩年後,160cm,你能說他身高沒長嗎?

所以,只要企業的業績今年比去年高,現在比過去高,就是成長。

對於投資者來說,必須還要加個期限看長期,最少也得5年起。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二、成長股和成長投資早就變了質

人們說,菲利普·費雪是成長投資的鼻祖,因為他寫了《怎樣選擇成長股》。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那本書本來叫《普通股不普通的利潤》,國內出版社為了吸引投資者眼球才專門修改為“成長股”。

而費雪所提出的選股原則也明確地寫為:“尋找優良普通股的十五個原則”。

其核心思想是,在投資股票時,更要關注企業的內在品質。

就像芒格批判的那樣:“對於我而言,把股票分成‘價值股’和‘成長股’就是瞎搞。這種分法可以讓基金經理們藉以誇誇其談、也可以讓分析師們給自己貼個標籤,但是在我眼中,所有靠譜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

坤鵬論一直認為,成長投資不過是價值投資的分支。

但不知從何時起,價值投資和追逐高增長率的成長投資,被人們貼上了截然不同的標籤。

當然,如果真要實心實意地按費雪和彼得·林奇的方法選股,特別是後者那種近乎瘋狂的調研,成長投資不會有幾個人感興趣。

但是,成長這個詞魔力巨大,每每牛市,只要和它沾上邊的股票,都會蹭蹭蹭漲到沒邊。

走著走著,成長股、成長投資脫離了本質,更沒了初心。

它淪為投機的華麗外衣,忽悠韭菜的專業辭藻,機構和分析師自我標榜的銘牌。

別說,這麼一折騰,成長股、成長投資迅速成為股市中頗為強大的力量,比價值投資更惹人愛。

究其原因,從名字上就已經深得人心。

成長,總讓人覺得自己的錢也跟著高速成長似的。

再加上它們確實有機會短期獲利。

這些都讓人們一夜暴富的賭博天性總是不自覺地砰然心動,併產生一種類似彩票、淘金的幻覺。

是呀,賭注小,賠率高,萬一投中,收益巨大。

顯然,這樣的賭局總是會讓人們盲目地自嗨起來,然後就是盲目地投投投,賭賭賭。

就像這幾年氾濫成災的獨角獸,由於不斷灌輸強預期,人們慢慢在認識中形成了這樣的概念:當前虧得稀里嘩啦沒關係,未來它們獨霸行業,必定賺得盆滿缽滿。

而這樣的講故事畫大餅,全部出自金融領域,其險惡用心便是,未上市前先割一級市場的大韭菜,上市後再割二級市場的小韭菜。

他們還美其名曰——風險投資,利用人們的錯誤認知——高風險才有高回報,從而割割不息。

三、成長投資淪為賭博遊戲,成長股成了骰子

認知到成長股和成長投資的鐮刀魅力後,金融的“有識之士”們,揮舞著金錢大棒,驅趕著信息幫著他們不斷不斷地給投資者洗腦。

從而使得不少投資者堅信著,“成長股”才是未來能閃閃發光的真金,“成長投資”更是一種銳意進取、能夠大獲十倍百倍千倍收益的投資策略。

結果,股市真成了大賭場,一堆成長投資的賭徒圍著賭桌,對著滴溜溜亂轉的成長股骰子,大喊漲漲漲!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四、互聯網泡沫時瘋狂的成長投資

還記得坤鵬論曾介紹過的PEG嗎?

其締造者是英國投資大師吉姆·德里克·斯萊特。

後來傳到美國後,被彼得·林奇發揚光大。

自從,它就成了人們衡量成長股的專用價格指標。

PEG就是用市盈率除以公司的利潤增長率。

如果比率高於1,則太貴,如果低於1,太便宜。

坤鵬論講過,所有考核企業的數據指標,都不能獨善其身,必須組團用才會有效。

但是,就在互聯網泡沫的那些年,美國股市只靠PEG就能決定股票是否值得投資。

比如:某個分析師預測某科技股明年的利潤可以增長90%,那麼這隻股票現在80倍的市盈率顯然很便宜(80÷90=0.89)。

你可能覺得可笑,但是牛市中這樣的笑話總是層出不窮,真要身處其中,沒準你也會成為笑話裡的人。

PEG的最大問題就在於,到底應該用哪一年或哪幾年的利潤增長率?

如果一家公司從虧損到盈利怎麼辦?

關鍵是明年的預測利潤究竟靠不靠譜,全靠分析師嘴一張就真能做得到嗎?

五、金融過度包裝偽造高成長

就像金融人士總是西服革履,頭髮和皮鞋一般都時刻鋥明瓦亮,一開口滿嘴倫敦腔,而那辦公室更是一個比一個奢華高檔。

所以,金融的包裝能力可謂舉世無雙,就算給他們一顆屎蛋,他們也會能將其包裝成世間珍稀、人見人愛的金屎蛋。

於是,幾乎每家初次上市的公司都被吹噓成高成長,但結果總是讓人失望。

這裡面的罪魁禍首就是金融的過度包裝!

美國曾經有兩位教授做過一個研究後發現,在1980年~2005年,世界上7000只初次上市的股票,在IPO後的三年裡,表現比大盤差了20%之多。

那麼,我們只要接觸金融,就要有個基本常識——金融產品常常是外表越美麗,內心越空虛。

真要是100%發大財的機會,沒人會​拿出來分享,自古至今,大財全是悶聲發。

六、風投的故事害人不淺

另外,這些年,大量風險投資的傳奇故事也在深度誤導著投資者,為成長股和成長投資起到了添油加醋,火上燒油的效果。

比如:誰誰誰當年獨具慧眼、義無反顧地投資阿里、騰訊、百度或是京東……

結果,賺了千倍、萬倍都不止。

賺錢可能確有其事,但千倍、萬倍,估計地球上真沒有那麼大的牛,可以供他們吹。

讓我們簡單算一算,看看搞金融和投資的,臉皮得有多麼厚。

比如某個風險投資人在某個項目上賺了1萬倍。

就算他當初只投了100萬人民幣,1萬倍應該是100億人民幣。

較真兒的坤鵬論找出了最新的中國富豪榜,100億大約排在第278位。

但是,縱觀整個富豪榜,真正純搞風投,身家100億以上的,只有寥寥幾人。

且,還都不是號稱曾在風投中賺了千倍、萬倍的那幾位。

這種故事害人最深之處,就是讓人忽視了風險,更忘記了安全。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七、企業成長有止境

格雷厄姆有句名言:“如果假設一家企業將來可以按8%或更高的速度無限增長的話,那麼其價值將趨於無窮大,且其股價無論多高也不過分。”

有沒有聽出其中嘲諷的味道?

就像坤鵬論之前介紹的迴歸平均值效應,企業增長同樣受它的掌控。

任何公司的利潤在中長期看都是有增長極限的。

而且,在坤鵬論看來,過快的成長速度並非好事,搞不好會自殘。

其中關鍵就是自己可能還配不上增速。

一家企業高速成長,規模也要快速擴大,由此帶來的管理壓力與財務壓力必將快速放大。

慢慢地,各種管理、銷售、生產、經營等問題就會慢慢滋生,但狂奔之下,誰會在乎呢!

不少人會發現,公司快速增長期,往往也問題也最少的時候。

其實,不是沒問題,而是它們被暫時掩蓋了。

所以,最好的時候往往也是最壞的開始。

高速增長可以矇住了雙眼,也矇住了天,從上至下。

但是,企業的問題就像廚房裡的蟑螂,不治,永遠是越來越多。

只要增速放緩或是遇到困難,它們便會報復性地集中爆發。

坤鵬論曾多次講過,對於絕大多數公司來說,10%~15%的複合增長率已經是一個相當相當不錯的表現。

在10年甚至20年內,利潤的複合增長率能達到20%或25%,只有極其少數的公司能做到。

全世界皆如此。

而且,在複利法則之下,任何一年的利潤下降或虧損,都需要隨後年份的超高增長率才能彌補。

可是超高增長率談何容易!

所以,投資必須要懂複利法則,只有這樣,你才能心甘情願地認識到,企業的長期增長率不可能太高,要理性地把長期成長率定在20%以內,這是避免掉入成長股泡沫陷阱的最好法門。

按國內的實際情況看,特別優秀的企業和高成長企業,10年增長率大約為20%;優秀企業的最基本條件是10年增長率15%;大部分好企業則為10%左右。

並且,你要接受的是,即使特別優秀的企業,今年增長30%~40%,很可能明年或是後年,增長就會低落至10%,甚至更低,所以我們要看長期,要看平均,如果只看一兩年,很容易過於樂觀出了超高價,或是過於悲觀離它而去,抱憾終身。

坤鵬論經常發現,國內不少企業家偏愛吹大牛,誇大海口。

比如:“我們公司未來10年或20年可以使利潤的複合增長率超過50%~60%。”

信這種話的投資者,只能送一個詞:天真爛漫!

對於這樣的企業家,也可以送一句話:地球已經快容不下你了,趕緊準備上天!

有人曾這樣評價道,“高成長是大陷阱,是白痴講故事。”“違反覆利規律的成長股,遲早會變成一個極具欺騙性的吞人怪獸。”

所以,彼得·林奇才會不斷提醒投資者:“要謹慎購買增長率在50%到100%的公司股票,並提高警惕。”

另外,我們還要接受一個事實,越大的公司越難高速增長,因此市盈率越應該比較低。

市場研究專家早就發現,當一個公司規模變得太大時,它的增長速度就會減慢,小公司往往能創造最大的收益。

大象不會飛奔。

美國著名的尤金·法瑪和肯尼斯·弗蘭奇曾以股票市值進行分組研究,想發現企業規模對投資的影響。

結果研究結果顯示,10年下來,小型股的股價上漲了近6倍,而大型股只上漲了3倍不到。

如果你確認某家公司利潤能在未來8~10年每年平均以15%~20%的速度增長,坤鵬論都不知道該是祝賀你,還是該提醒你。

因為這樣的公司全世界稀有,比鳳毛還麟角的存在,甚至是在牛企如雲的美國,它們的數量也屈指可數。

既然美國尚且如此,在中國這樣的環境下,在A股的獨特體質下,成長股的風險更是隻能用險惡來形容,如果非要加個形容詞,那就是極為險惡。

正所謂,低估有陷阱,成長的陷阱更甚!

坤鵬論堅決不碰!

不信我們就來個殘酷實測。

在i問財中輸入:“連續五年淨利潤增長>0”,3683只股票中只有502只,佔13.6%。如果改成“連續十年”,則只有99只,2.6%。

這說明,市場接近90%的公司就連短短五年的經營業績都無法維持穩定成長,更談不上持續高成長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所謂的高成長付出高代價,根本經不住時間的考驗。

實話說,大部分投資者,特別是個人投資者,最好安守低估,不碰成長。

坤鵬論:在A股做成長投資基本就是往大陷阱裡跳

八、管它價值還是成長,賺錢才是王道

說一千道一萬,不管是價值投資,還是成長投資,賺錢才是王道。

想要賺錢必須看本質!

價值投資首要確定的是公司品質好不好,而這個“好”字必須大面積地落在有著持續增長的競爭力,這需要用五年十年的數據進行驗證,且不會糾結於一兩年。

成長投資則直接落在增長上,而且是企業近兩三年必須表現出來高成長性,不能停。

所以,它們的本質殊途同歸——企業!

所以,坤鵬論認為,既然都是看企業,非要分出價值股還是成長股根本不重要。

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目標簡單才能清晰,才更容易緊抓本質堅定向前,直搗黃龍,取得勝利。

既然如此,我們只需要分辨出,誰更能讓我們精準地找到好企業,以及更精確地排除爛企業。

相比而言,自然是價值投資的投資策略勝出。

當然,吹得再天花亂墜沒用,投資的唯一檢驗標準就是能不能賺錢。

常識告訴我們,真正做價值投資的失敗者真沒聽說有幾個,而投資成長股虧錢的卻是一片又一片。

而尤金·法瑪和肯尼斯·弗蘭奇則用數據研究給出了證明。

他們兩人回測了美國股市27年的數據,結果顯示:

平均而言,價值股最集中的一組,在10年內上漲了近7倍,等於年回報率達到了21%左右,而成長股最集中的一組在10年內僅翻了一番,也就是它們的年回報率還不超過8%。

後來,他們兩人又回測了12個國家股市數據,結果11個國家的市場表現出價值股優於成長股的趨勢,唯一不同的只有意大利。

不過,研究結果也顯示,如果是短線投資,成長股實際上比價值股更能盈利,道理不難理解,投機在短期總比長期更暴利。

但把時間拉長,只要超過5年,價值股的盈利成長股望塵莫及。

炒短線,搞投機,都是股市中最最聰明、最最有經驗、最最有資源之輩玩的,你我還是斷了這個念想吧!

關鍵是,人們專注什麼,就會全身心的都是什麼。

比如:專注成長,很容易滿腦子都是成長,而忽視了安全邊際才是投資的基石。

甚至不自覺得經常在計算器中演算,如果漲10倍、100倍、1000倍,自己得多有錢。

如果總幻想著未來的巨大收穫,那麼現在付多少錢,對於未來都是極其便宜。

結果呢,大量的投資者就是這樣被長期套牢了。

所以,股票投資,重中之重的重中之重——價格永遠是投與不投的剛線。

一家公司可能因為成千上萬的理由成為好公司,但好股票必須賣價比內在價值低。

配合前面的企業利潤增長率分檔線,將其對應為市盈率,就是很好的價格標杆。

彼得·林奇曾說過:“任何一隻成長股,以未來一年預期每股收益估算,市盈率超過40倍就表明已經過於高估,根據經驗法則,判斷股價是否高估的一個標準是,市盈率不應超過收益增長率。即使增長最快的企業也很少能夠達到25%的收益增長率,40%更是極為罕見。如此之高的收益增長率很難長久保持,公司增長速度過快,往往會自我毀滅。”

所以,巴菲特的賣出法則中就有一條:超過40倍市盈率,賣之。

經常有朋友問題坤鵬論,現在一隻股都選不出來,咋整!

借用彼得·林奇投資黃金法則中的一條:

“如果你怎麼也找不到一隻值得投資的股票,那麼就遠離股市,把你的錢存到銀行裡,直到你找到一隻值得投資的股票。”

還是那句話,股市的機會永遠是等來的。

只要你堅信:經濟無週期,再華麗的浮華都要遵從規律。

但是,到底在何年何月何時,誰也沒有能力測準。

所以,投資的最高境界是等待!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