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坤維:上交所權威數據揭示散戶虧損原因

散戶不僅僅被人稱之為韭菜,自己也經常自詡為韭菜,主要是虧得多賺的少,原因何在?從有關資料看,散戶虧損與過度交易是有著較大的關係的。

上交所發佈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鑑(2018卷)》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從持股賬戶數看,滬市投資者為1.95億人,其中自然人投資者1.94億人,佔比超過99%。然而從持股市值看,自然人投資者持股市值為5.94萬億,僅佔總市值的21.17%。

從投資者結構看,自然人投資者佔比99%,而自然人中絕大部分投資者持倉市值低於50萬元,因此A股散戶市名副其實,散戶人多,也是名副其實,但持股市值並不多,僅佔總市值21.17%,可見在市場沒有主動權,也左右不了股市走勢,只能是跟隨大勢而已,也就是追漲殺跌。之所以追漲殺跌,在於散戶沒有專業素養,缺少對大勢的準確判斷,也缺少對個股投資價值的判斷,同時信息不對稱,不知道股價會漲到何方,持股也就不太堅定,這是散戶最大的問題。

但是追漲殺跌,也就是某些高手說的波段操作,並沒有帶來高收益,這還頗令人意外,《年鑑》顯示,2017年,滬市中個人投資者貢獻了82.01%的交易額,而機構僅佔14.76%。而機構投資者的持股市值為4.53萬億元,自然人投資者的持股市值為5.94萬億元。散戶憑藉4.53萬億元持股市值,一年交易額竟然是機構持股5.94萬億元的5倍,可見散戶交投活躍度遠超機構,散戶持股時間也遠短與機構,在一些牛股中散戶可能僅僅只是喝到一點湯,而沒有嚐到牛股的盛宴,這不是筆者胡亂猜疑,是有數據佐證的。

散戶貢獻了相當於機構投資者5倍的交易額,卻只賺到了不足機構30%的盈利。而且,機構的“本金”更少。《年鑑》顯示,滬市中,2017年自然人投資者整體盈利3108億元,專業機構整體盈利11156億元,機構投資者盈利金額是散戶的3.6倍。

以上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用比散戶更少的資金,賺了更多的錢(3.6倍),可見散戶不賺錢在於過度交易,17年賺小錢機構大賺,也有市場二八分化的原因。

17年是由公募基金髮動的行情,熱點相對集中,集中於銀行保險家電白酒大消費等權重白馬股,而散戶依然根據自己的投資邏輯,持有中小盤股,秉承炒差炒小炒概念的策略,所以17年行情中,散戶出現了盈利遠不如機構的現象。

現在市場有一股潮流認為T+1是散戶虧損的主因,機構可以利用資金優勢實行t+0交易收割散戶,但是從機構交易金額遠比散戶小來看,機構利用資金優勢T+0做波段並不多,很多觀點認為拯救散戶就是實行T+0交易,並獲得散戶高度認可,獲得很大流量支持,可是從17年數據看,散戶虧錢在於過度交易,而不是其他。

在交投較為活躍下,實行T+0交易只會助漲散戶更多的追漲殺跌,更多的參與投機交易,只能是過度交易過度投機上火上澆油,進一步加大散戶虧損的概率,畢竟交易需要支付交易成本,更為關鍵的是有了T+0交易,散戶可能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的追漲殺跌,追漲錯了,大不了止損出局,問題是止損就是虧錢。

巴菲特說過,持股十年以下的股票不需要考慮,雖然我們未必需要持股十年,但過度頻繁交易還是需要回避的,頻繁交易不僅沒有辦法享受牛股盛宴,還需要支付大量交易費用耗損持股市值。

回顧A股,雖然牛短熊長,但是也出現了很多的超級牛股,投資者只要分享部分收益,就是收益不菲,17年有人統計了一組數據,自上市以來漲幅超過100倍的股票已有26只,其中,萬科A、格力電器上市以來累計漲幅最大分別達到188328%、178346%。此外,在3381只上市公司中,過去17年,41家股票累計漲幅均超過10多倍,佔比1.2%。而自股災以來,也有38股翻倍,

雖然很多人反對價值投資,但是價值投資還是需要的,未來隨著IPO常態化和科創板註冊制推進,概念股越來越不值錢是大概率事件,還是選擇有業績支撐的股票通過長期持有獲得盈利更為妥當,雖然未必就能獲得暴利,但賺錢概率遠大於虧錢概率。

但價值投資不是簡單持有低估值板塊個股,而需要與時俱進,持有高速增長的科技股也是價值投資,所謂價值投資是不參與過度投機的概念炒作。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