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選擇賽道的邏輯是什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為鈦資本創始人、管理合夥人周鶴鳴在ExIBMer創業社群的分享整理。

兩進兩出IBM

數年後說起在IBM的十年,說起兩進兩出IBM,周鶴鳴依然歷歷在目。最初,他加入的是IBM的Comm Sector,六年後感到沒法有進一步的突破,轉身加入微軟。回憶起在微軟的一年多時間,他說,這是事業的深淵,但也是清醒劑。

2012年初,周鶴鳴重返IBM,在Global Financing從事金融服務業務。兩次進入IBM,從面對大的行業客戶,到面對民營上市企業以及創投圈,從背靠IBM做事,到需要凸顯個人的影響力,全新的業務形態帶給他很多的挑戰,也帶來了很多的思考和個人的變化。

周鶴鳴第二次進入IBM時,恰逢傳統IT架構開始向雲時代升級。在IBM的創投服務平臺SmartCamp,周鶴鳴義務協助一些創始人完成了融資,2013年,他曾為某即將登陸科創板的某雲計算獨角獸(當時企業處於A輪階段)提供債權融資支持,金額不大,但作為一次雲計算行業債權和股權相結合的嘗試,他覺得很有意義。

那段時間,他每週都會跟創業團隊碰面,去感知創業團隊到底在追求什麼,面對的挑戰是什麼。他感受到,創業者就是一群打了雞血的人,穿上盔甲出門要改變世界,回到公司卸下盔甲也常見軟弱,非常多的問題等著他解決。有創業者把自己的苦悶、挑戰跟他分享,使他真切感覺到有些事情做起來真的很難,有些事情做起來真的很慢,但又覺得可以一起做些什麼,一起改變些什麼。

2015年,正好趕上新一波的技術革新開始蓬勃湧現,周鶴鳴認為10到15年的時間內一定會走出一批成功的to B企業。因著這樣的信念,2015年初,他第二次離開IBM,創立了鈦資本。鈦資本的主要業務就是創業服務,通過股權、債權等多種方式幫助企業融資,並提供相應的投後服務。

作為創業服務者,同時也是創業者,周鶴鳴十分清楚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想要把一件事情打穿,必須聚焦。鈦資本不僅從業務上選擇了只做融資和投後服務,不做直投,並且在領域上只切ToB 科技領域。包括IT基礎架構、數據智能、信息安全、半導體、通信等底層技術,以及企業服務、金融科技、營銷科技、醫療科技、產業互聯網、物聯網等上層應用,和IBM大的方向比較一致。

在組織模式方面,鈦資本一直在進行共生型組織模式的探索,採用合夥人制度,希望把全世界的專業服務者聯合起來,周鶴鳴稱之為“專業個體戶大聯盟”。

目前鈦資本合夥人有60人,其中約1/3是IBMer,其餘也大多是外企、諮詢公司背景。因為背景相似,團隊的底層操作系統相對一致,形成了對外“發現價值、交付成果、成就客戶”,對內“相互賦能、相信團隊、相伴成長”的價值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IBM“成就客戶” 價值觀的延續和發展。

對中美市場的觀察

通過多年對中美創投市場的觀察,周鶴鳴認為,鈦資本選擇聚焦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及圍繞技術衍生出來的應用場景,基本都是對標硅谷,技術方向、趨勢不會錯。但是中美還是有很多差異:

第一,中國市場結構和美國有差異。比如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啞鈴型”市場,中間市場小且很難定義;

第二,中國科技的供給側和應用側的基礎相對薄弱;

第三,IPO 規則有差異。我們既要看到共性的東西,比如技術趨勢,還要考慮差異的地方,比如中國的國情和市場的特點,要綜合兩個維度看待投資;

第四,經過多輪融資的企業會感受到市場上的派系差異,美元與人民幣的派系差異、互聯網與傳統IT 的派系差異還是蠻大的。

所以,鈦資本也會做一些事情,比如定期組織新一代企業級科技投資人投研社,促進投資人對不同市場的理解,促進不同派系的相互學習、融合,達成更多共識。目前有兩個群,共有550多位投資人蔘與,產生了比較多好的觀點。

投資人選擇賽道的邏輯

周鶴鳴認為,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眼光。每個投資人的眼光不同,但總體上也有一些邏輯可以遵循。瞭解了這些邏輯,對創業者跟投資人交流,比較有幫助。

投資人一般會從三方面對一個企業的價值進行判斷:

首先是用戶(客戶)價值,要判斷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是市場上真正需要的,還要分辨是市場的痛點還是癢點;

第二是經營價值,最終企業是要賺錢的,如果企業給用戶(客戶) 帶來了很多價值,但一收費客戶就跑掉,還是沒有經營價值。之所以說“潛在”,是考慮到有的企業暫時沒有表現出來經營價值,但到了一定階段就能盈利;

第三是投資價值,就是要看企業能走多遠,投資人能拿到的回報能有多大。就算企業有了客戶價值和經營價值,也並不能說明就具有投資價值。

比如,鈦資本當前的發展階段,既有客戶價值又有經營價值,但並不具備投資價值,因為它是項目型的企業。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要有投資價值,但如果企業要融資就必須考慮投資價值。

如果往深了說,就要針對企業個案進行分析判斷了,需要分析具體市場環境、競爭格局、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投資機構的屬性和訴求。比如,在高度離散市場的項目,經營價值常體現為大、投資價值則更多體現為強。

在高度離散的市場,達到了市場規模的相對領先只能證明其在當期具備的經營價值,追求業務協同的產業方會較為認可,但對於投資機構的評估來說,更看中項目是否具備持續超過同業成長速度的能力。

"投資人選擇賽道的邏輯是什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為鈦資本創始人、管理合夥人周鶴鳴在ExIBMer創業社群的分享整理。

兩進兩出IBM

數年後說起在IBM的十年,說起兩進兩出IBM,周鶴鳴依然歷歷在目。最初,他加入的是IBM的Comm Sector,六年後感到沒法有進一步的突破,轉身加入微軟。回憶起在微軟的一年多時間,他說,這是事業的深淵,但也是清醒劑。

2012年初,周鶴鳴重返IBM,在Global Financing從事金融服務業務。兩次進入IBM,從面對大的行業客戶,到面對民營上市企業以及創投圈,從背靠IBM做事,到需要凸顯個人的影響力,全新的業務形態帶給他很多的挑戰,也帶來了很多的思考和個人的變化。

周鶴鳴第二次進入IBM時,恰逢傳統IT架構開始向雲時代升級。在IBM的創投服務平臺SmartCamp,周鶴鳴義務協助一些創始人完成了融資,2013年,他曾為某即將登陸科創板的某雲計算獨角獸(當時企業處於A輪階段)提供債權融資支持,金額不大,但作為一次雲計算行業債權和股權相結合的嘗試,他覺得很有意義。

那段時間,他每週都會跟創業團隊碰面,去感知創業團隊到底在追求什麼,面對的挑戰是什麼。他感受到,創業者就是一群打了雞血的人,穿上盔甲出門要改變世界,回到公司卸下盔甲也常見軟弱,非常多的問題等著他解決。有創業者把自己的苦悶、挑戰跟他分享,使他真切感覺到有些事情做起來真的很難,有些事情做起來真的很慢,但又覺得可以一起做些什麼,一起改變些什麼。

2015年,正好趕上新一波的技術革新開始蓬勃湧現,周鶴鳴認為10到15年的時間內一定會走出一批成功的to B企業。因著這樣的信念,2015年初,他第二次離開IBM,創立了鈦資本。鈦資本的主要業務就是創業服務,通過股權、債權等多種方式幫助企業融資,並提供相應的投後服務。

作為創業服務者,同時也是創業者,周鶴鳴十分清楚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想要把一件事情打穿,必須聚焦。鈦資本不僅從業務上選擇了只做融資和投後服務,不做直投,並且在領域上只切ToB 科技領域。包括IT基礎架構、數據智能、信息安全、半導體、通信等底層技術,以及企業服務、金融科技、營銷科技、醫療科技、產業互聯網、物聯網等上層應用,和IBM大的方向比較一致。

在組織模式方面,鈦資本一直在進行共生型組織模式的探索,採用合夥人制度,希望把全世界的專業服務者聯合起來,周鶴鳴稱之為“專業個體戶大聯盟”。

目前鈦資本合夥人有60人,其中約1/3是IBMer,其餘也大多是外企、諮詢公司背景。因為背景相似,團隊的底層操作系統相對一致,形成了對外“發現價值、交付成果、成就客戶”,對內“相互賦能、相信團隊、相伴成長”的價值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IBM“成就客戶” 價值觀的延續和發展。

對中美市場的觀察

通過多年對中美創投市場的觀察,周鶴鳴認為,鈦資本選擇聚焦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及圍繞技術衍生出來的應用場景,基本都是對標硅谷,技術方向、趨勢不會錯。但是中美還是有很多差異:

第一,中國市場結構和美國有差異。比如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啞鈴型”市場,中間市場小且很難定義;

第二,中國科技的供給側和應用側的基礎相對薄弱;

第三,IPO 規則有差異。我們既要看到共性的東西,比如技術趨勢,還要考慮差異的地方,比如中國的國情和市場的特點,要綜合兩個維度看待投資;

第四,經過多輪融資的企業會感受到市場上的派系差異,美元與人民幣的派系差異、互聯網與傳統IT 的派系差異還是蠻大的。

所以,鈦資本也會做一些事情,比如定期組織新一代企業級科技投資人投研社,促進投資人對不同市場的理解,促進不同派系的相互學習、融合,達成更多共識。目前有兩個群,共有550多位投資人蔘與,產生了比較多好的觀點。

投資人選擇賽道的邏輯

周鶴鳴認為,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眼光。每個投資人的眼光不同,但總體上也有一些邏輯可以遵循。瞭解了這些邏輯,對創業者跟投資人交流,比較有幫助。

投資人一般會從三方面對一個企業的價值進行判斷:

首先是用戶(客戶)價值,要判斷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是市場上真正需要的,還要分辨是市場的痛點還是癢點;

第二是經營價值,最終企業是要賺錢的,如果企業給用戶(客戶) 帶來了很多價值,但一收費客戶就跑掉,還是沒有經營價值。之所以說“潛在”,是考慮到有的企業暫時沒有表現出來經營價值,但到了一定階段就能盈利;

第三是投資價值,就是要看企業能走多遠,投資人能拿到的回報能有多大。就算企業有了客戶價值和經營價值,也並不能說明就具有投資價值。

比如,鈦資本當前的發展階段,既有客戶價值又有經營價值,但並不具備投資價值,因為它是項目型的企業。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要有投資價值,但如果企業要融資就必須考慮投資價值。

如果往深了說,就要針對企業個案進行分析判斷了,需要分析具體市場環境、競爭格局、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投資機構的屬性和訴求。比如,在高度離散市場的項目,經營價值常體現為大、投資價值則更多體現為強。

在高度離散的市場,達到了市場規模的相對領先只能證明其在當期具備的經營價值,追求業務協同的產業方會較為認可,但對於投資機構的評估來說,更看中項目是否具備持續超過同業成長速度的能力。

投資人選擇賽道的邏輯是什麼?

除了對企業價值進行判斷,投資機構一般還有自己的賽道偏好。

總的邏輯,可以由市場維度、技術維度疊加,構成四個象限進行分析:

右上角,當藍海市場疊加前沿技術,是非常受投資人歡迎的一種情況。這個領域獲得投資的項目最多,而且以美元基金為主。因為美元基金跟隨上一波互聯網浪潮進入中國,當時的互聯網不僅是藍海市場還是新技術,恰好就在這個象限中。

所以,他們把PC互聯網一直到移動互聯網這條線收割乾淨後,接下來要進入ToB了,也沿襲著這樣的思路,但是思路也在調整;

左下角,當紅海市場遇到當代技術,想要獲得投資比較困難,但並不妨礙企業有經營價值;

左上角,當紅海市場用了前沿技術,就是用了新技術在紅海市場做些替代,ToB市場這種情況比較多,特別是To大B。用鈦資本內部的說法,就是用開發區的技術掙著老城區的錢;

右下角是用當代技術面對藍海市場,拼多多就是典型的例子,用現成的技術發現了一個新的市場需求。

看完賽道,再來看看賽道里的選手,也就是標的選擇:首先,投資人基本會自上而下先研究方向、趨勢和賽道,之後再來挑選手。

趨勢之下還有一波一波風口,但周鶴鳴表示鈦資本並不那麼介意風口,因為toB不像toC那樣一個風口可能就持續半年時間,ToB的風口可能在兩年之內沒有太大問題;

其次要看人和事,看事稍微硬一點,看人相對比較有藝術性,剛開始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時只能看背景,所以背景比較雄厚的會佔一些優勢,但是真跑起來就另當別論了。

投資人的派系差異

周鶴鳴用股票市場來對比說明投資人為什麼會有不同選擇。股票市場的信息公開度遠好於創業投資市場,仍然有人選擇買進有人選擇賣出。創業投資市場的信息公開度遠小於股票市場,每個人獲取的信息量不一樣,背景不一樣,思考方式不一樣,所以也會有不同的選擇。

大致上,投資人按照背景,可分為互聯網派系與傳統派系,而不同投資人進入人民幣基金或美元基金也會造成差異:

"投資人選擇賽道的邏輯是什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為鈦資本創始人、管理合夥人周鶴鳴在ExIBMer創業社群的分享整理。

兩進兩出IBM

數年後說起在IBM的十年,說起兩進兩出IBM,周鶴鳴依然歷歷在目。最初,他加入的是IBM的Comm Sector,六年後感到沒法有進一步的突破,轉身加入微軟。回憶起在微軟的一年多時間,他說,這是事業的深淵,但也是清醒劑。

2012年初,周鶴鳴重返IBM,在Global Financing從事金融服務業務。兩次進入IBM,從面對大的行業客戶,到面對民營上市企業以及創投圈,從背靠IBM做事,到需要凸顯個人的影響力,全新的業務形態帶給他很多的挑戰,也帶來了很多的思考和個人的變化。

周鶴鳴第二次進入IBM時,恰逢傳統IT架構開始向雲時代升級。在IBM的創投服務平臺SmartCamp,周鶴鳴義務協助一些創始人完成了融資,2013年,他曾為某即將登陸科創板的某雲計算獨角獸(當時企業處於A輪階段)提供債權融資支持,金額不大,但作為一次雲計算行業債權和股權相結合的嘗試,他覺得很有意義。

那段時間,他每週都會跟創業團隊碰面,去感知創業團隊到底在追求什麼,面對的挑戰是什麼。他感受到,創業者就是一群打了雞血的人,穿上盔甲出門要改變世界,回到公司卸下盔甲也常見軟弱,非常多的問題等著他解決。有創業者把自己的苦悶、挑戰跟他分享,使他真切感覺到有些事情做起來真的很難,有些事情做起來真的很慢,但又覺得可以一起做些什麼,一起改變些什麼。

2015年,正好趕上新一波的技術革新開始蓬勃湧現,周鶴鳴認為10到15年的時間內一定會走出一批成功的to B企業。因著這樣的信念,2015年初,他第二次離開IBM,創立了鈦資本。鈦資本的主要業務就是創業服務,通過股權、債權等多種方式幫助企業融資,並提供相應的投後服務。

作為創業服務者,同時也是創業者,周鶴鳴十分清楚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想要把一件事情打穿,必須聚焦。鈦資本不僅從業務上選擇了只做融資和投後服務,不做直投,並且在領域上只切ToB 科技領域。包括IT基礎架構、數據智能、信息安全、半導體、通信等底層技術,以及企業服務、金融科技、營銷科技、醫療科技、產業互聯網、物聯網等上層應用,和IBM大的方向比較一致。

在組織模式方面,鈦資本一直在進行共生型組織模式的探索,採用合夥人制度,希望把全世界的專業服務者聯合起來,周鶴鳴稱之為“專業個體戶大聯盟”。

目前鈦資本合夥人有60人,其中約1/3是IBMer,其餘也大多是外企、諮詢公司背景。因為背景相似,團隊的底層操作系統相對一致,形成了對外“發現價值、交付成果、成就客戶”,對內“相互賦能、相信團隊、相伴成長”的價值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IBM“成就客戶” 價值觀的延續和發展。

對中美市場的觀察

通過多年對中美創投市場的觀察,周鶴鳴認為,鈦資本選擇聚焦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及圍繞技術衍生出來的應用場景,基本都是對標硅谷,技術方向、趨勢不會錯。但是中美還是有很多差異:

第一,中國市場結構和美國有差異。比如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啞鈴型”市場,中間市場小且很難定義;

第二,中國科技的供給側和應用側的基礎相對薄弱;

第三,IPO 規則有差異。我們既要看到共性的東西,比如技術趨勢,還要考慮差異的地方,比如中國的國情和市場的特點,要綜合兩個維度看待投資;

第四,經過多輪融資的企業會感受到市場上的派系差異,美元與人民幣的派系差異、互聯網與傳統IT 的派系差異還是蠻大的。

所以,鈦資本也會做一些事情,比如定期組織新一代企業級科技投資人投研社,促進投資人對不同市場的理解,促進不同派系的相互學習、融合,達成更多共識。目前有兩個群,共有550多位投資人蔘與,產生了比較多好的觀點。

投資人選擇賽道的邏輯

周鶴鳴認為,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眼光。每個投資人的眼光不同,但總體上也有一些邏輯可以遵循。瞭解了這些邏輯,對創業者跟投資人交流,比較有幫助。

投資人一般會從三方面對一個企業的價值進行判斷:

首先是用戶(客戶)價值,要判斷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是市場上真正需要的,還要分辨是市場的痛點還是癢點;

第二是經營價值,最終企業是要賺錢的,如果企業給用戶(客戶) 帶來了很多價值,但一收費客戶就跑掉,還是沒有經營價值。之所以說“潛在”,是考慮到有的企業暫時沒有表現出來經營價值,但到了一定階段就能盈利;

第三是投資價值,就是要看企業能走多遠,投資人能拿到的回報能有多大。就算企業有了客戶價值和經營價值,也並不能說明就具有投資價值。

比如,鈦資本當前的發展階段,既有客戶價值又有經營價值,但並不具備投資價值,因為它是項目型的企業。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要有投資價值,但如果企業要融資就必須考慮投資價值。

如果往深了說,就要針對企業個案進行分析判斷了,需要分析具體市場環境、競爭格局、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投資機構的屬性和訴求。比如,在高度離散市場的項目,經營價值常體現為大、投資價值則更多體現為強。

在高度離散的市場,達到了市場規模的相對領先只能證明其在當期具備的經營價值,追求業務協同的產業方會較為認可,但對於投資機構的評估來說,更看中項目是否具備持續超過同業成長速度的能力。

投資人選擇賽道的邏輯是什麼?

除了對企業價值進行判斷,投資機構一般還有自己的賽道偏好。

總的邏輯,可以由市場維度、技術維度疊加,構成四個象限進行分析:

右上角,當藍海市場疊加前沿技術,是非常受投資人歡迎的一種情況。這個領域獲得投資的項目最多,而且以美元基金為主。因為美元基金跟隨上一波互聯網浪潮進入中國,當時的互聯網不僅是藍海市場還是新技術,恰好就在這個象限中。

所以,他們把PC互聯網一直到移動互聯網這條線收割乾淨後,接下來要進入ToB了,也沿襲著這樣的思路,但是思路也在調整;

左下角,當紅海市場遇到當代技術,想要獲得投資比較困難,但並不妨礙企業有經營價值;

左上角,當紅海市場用了前沿技術,就是用了新技術在紅海市場做些替代,ToB市場這種情況比較多,特別是To大B。用鈦資本內部的說法,就是用開發區的技術掙著老城區的錢;

右下角是用當代技術面對藍海市場,拼多多就是典型的例子,用現成的技術發現了一個新的市場需求。

看完賽道,再來看看賽道里的選手,也就是標的選擇:首先,投資人基本會自上而下先研究方向、趨勢和賽道,之後再來挑選手。

趨勢之下還有一波一波風口,但周鶴鳴表示鈦資本並不那麼介意風口,因為toB不像toC那樣一個風口可能就持續半年時間,ToB的風口可能在兩年之內沒有太大問題;

其次要看人和事,看事稍微硬一點,看人相對比較有藝術性,剛開始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時只能看背景,所以背景比較雄厚的會佔一些優勢,但是真跑起來就另當別論了。

投資人的派系差異

周鶴鳴用股票市場來對比說明投資人為什麼會有不同選擇。股票市場的信息公開度遠好於創業投資市場,仍然有人選擇買進有人選擇賣出。創業投資市場的信息公開度遠小於股票市場,每個人獲取的信息量不一樣,背景不一樣,思考方式不一樣,所以也會有不同的選擇。

大致上,投資人按照背景,可分為互聯網派系與傳統派系,而不同投資人進入人民幣基金或美元基金也會造成差異:

投資人選擇賽道的邏輯是什麼?

第一,美元基金互聯網派系。站在中國的視角看調性基本上是“由於相信而看見”,但站在美國視角,就有點像投了中國市場再去投印度市場一樣。在一些科技領域中國處於跟隨狀態,美國出現了某類公司,中國可能就會出現一個對標它的公司,所以是“由於相信而看見”;

第二,傳統派系的人民幣基金。投過上一代的製造業,但錯過了互聯網這波浪潮,而且幾乎都是PE投資之後階段的,他們的錢像是搭順風車,本身沒有太大的風險偏好,基金的存續週期普遍來說也比較短,所以比較保守,是“由於看見而相信”。就是別說那麼多,把財務數據拿出來;

但這兩塊也在融合,因為市場本身在融合,所以又出現了兩個比較糾結的象限,這裡的偏差或爭執最多:一個是互聯網派系的投資人到人民幣基金,這時拿人民幣投資就非常糾結了。因為做大B太慢了,哪像互聯網那麼快,技術是領先但過兩年才能有產品出來,還要一個個地去磕客戶,但基金的存續期只有7年。

投資人雖然能看懂前沿技術,但商業變現可能很大程度上趕不上基金的訴求;另一個比較糾結的是傳統派系的投資人到美元基金。因為即使知道技術很前沿,比如美國出現了一家獨角獸公司,甚至幾十億或上百億美金的公司,但在中國不見得長得出來,因為中國的市場基礎和客戶結構不一樣。

簡單來說,如果碰上互聯網背景又在美元基金的,對著美國的情況講的邏輯是對方比較認可的。如果看到傳統派系的人民幣基金,上來就會問營收和利潤。碰到兩種糾結的,不用著急,可以先等對方把糾結的問題解決掉再說,因為想不清楚是不會投的。

周鶴鳴說,投資人這個職業說白了就是“賣錢的”,他們也是有指標的,指標完不成也會很著急。很多時候創業者能不能拿到投資,也是有運氣成分在的。

企業發展與資本

正常情況下,企業從創立到IPO大概要10—15年時間。ToB企業上市之前低於10年的比較少,當然相信今後可能會縮短。

企業的發展一般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像在美國上市的瑞幸咖啡、蔚來汽車,IPO之後商業模式還沒完成驗證,那就另當別論了。在傳統意義上,還會加一個擴張期,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融合到成長期,但是各階段還是有不同特性的:

首先,初創期定位在B輪前,這時總體還是不穩定的,只想活下來。規模在100人左右,也談不上管理。主要聚焦硬件的建設,比如技術、研發、產品、市場等等,做些收入出來。這時的資本運作比較簡單,以融資為主。這個階段持續3年左右的時間;

其次,進入成長期,也就是A+輪到C輪,這時的企業追求有一個門牌號,就是初步像個樣子了。人員的規模擴大到200人左右,層級關係多了,要通過一個組織或流程把公司盤起來,這時就要通過軟的東西把硬的東西串起來,所以是軟硬件的建設期。這時的資本運作也比較複雜,不僅僅要融資,可能還要做點小的投資或收購;

再次,就是基礎打好了,要進入擴張期了。門牌號換成牌匾,就是說江湖上有這號了。大概從C輪左右到Pre-IPO,人員規模通常是300人左右。這時軟件的建設比硬件的建設更重要,創始人對企業文化的感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切。一般通常情況下會做比較複雜的資本運作,比如拆VIE,展開更大規模的投資或併購。所以這時企業的班子相對來說比較強,各路的高手都要加盟了。

最後是成熟期,就是接近Pre-IPO,像即將面對高考的一個階段。一旦Pre-IPO就是一個有臺階的官邸了,有臺階代表著在市場上構建了一些競爭壁壘。這時的人員規模也比較大了,有500人以上了,券商等等也會進場,是更規範的一個建設期。

鈦資本從2015年開始從A輪陪著走的公司,最快的到了擴張期D輪的階段。服務的成熟期公司也有,但不是從初創期開始陪著走的。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階段可能面對不同的挑戰。

周鶴鳴建議,創業初期能拿美元基金的錢就拿美元基金的錢,因為美元基金更市場化、更人性化。特別是對於要做深入研發的企業,像一棵樹還處於長根階段,是沒有業務收入純消耗的。人民幣基金週期比較短,像人還沒讀到二年級就得出去打工了,影響終生的發展。當然現在情況也在變。

此外,不同企業有不同的發展路徑,不能千篇一律。比如有些植物是先長根再長葉,也有些是先長葉再長根。

不論是走技工貿還是貿工技路線,在市場上都有比較成熟的公司。但生存的抓手在什麼地方,產品做的怎麼樣,才是構建長期競爭壁壘的要素。如果產品做的不好,銷售能力再強也很難持續。但藉著銷售能力強把營收做起來,之後再去補技術、補產品,也是有的。

先紮根,好多年上面一直看不到葉子,到了一定階段突然釋放出來,很快枝葉繁茂,也是有的。周鶴鳴說,不必看企業的成長髮展路徑,沒有定式,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雖然企業的發展路徑各有不同,但周鶴鳴強調,作為創業企業還是應該先打穿再打開。就像放煙火,一開始在地上就炸了,很危險,影響範圍也很小。

為什麼“先打穿“呢?因為創業企業的資源一般都很有限,產品線一旦鋪開,一般很難收斂,需要持續往裡面投入資源。通常情況下建議聚焦,最好一個點先打穿了,在相應的市場建立了一定的立足點後,再慢慢的擴展產品線。

在資本市場,成長比“長肥肉”“出油”更重要。比如在A輪階段,相比有多少利潤,更在意的是有沒有盈利能力。這階段也根本不需要利潤,應該更多地投入進去,把錢形成利潤放在那個地方那就“出油”了,長肥肉了,這時應該長個。最好的期望是到了一定階段利潤與營收齊飛,如果做不到,營收為先。

現在科創板的導向也不一樣了,原來中國不管是中小板還是創業板,都比較強調利潤,都在還很矮小的時候就“出油”了,長肥肉了。但公司之後長不高,長不大。現在科創板在糾正這一現象,從這角度來說,跟著政策引導方向走,是沒錯的。

最後,周鶴鳴說,創業就是個不斷淌坑的過程,他自己最近就非常地焦慮,因為又碰到了一些坑,還沒有想好怎麼爬出來。他感慨,在這個過程中,有同樣的願景和價值觀的合夥人真的是無價之寶,很難用錢來定義。

同樣很重要的,是創業者要保持初心,想著當初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因為創業的路很苦逼、很長,雞血能打兩三年,甚至四年都可以,但到了七年左右時,經歷了太多,雞血已經不太起作用了,到底是什麼在驅動著往前?還是當初要做這件事的初衷。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創業者能夠得到很多對於人性的理解和管理。

【鈦媒體作者介紹:鈦資本是專注於企業級科技的投資銀行和管理諮詢服務平臺。微信公號:tmtcapital】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