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上證50指數:重視估值驅動

投資 滬指 經濟 藍籌股 中證網 2017-06-08

關於上證50指數的文章在讀者中引起了一些反響,也引起了一些誤讀。本週我就繼續這個話題。

必須明確上證50指數的崛起符合投資邏輯。投資,不管哪種類型,最後都要落實到價值上。即使醜小鴨,也是期望它變成白天鵝,變成白天鵝後的價值能覆蓋目前的價格。只是很多人炒著炒著就忘記了這一條,變成了只要有概念,有資金就能炒的純粹博傻。目前的市況是對這種現象的糾正,具有重要意義。

成長與價值是永恆主題。歐美股市,一般把價值股、價值型和週期性藍籌股以外的其他個股,都歸到成長型投資——無法用價值來度量,來解釋其上漲,除了成長,還有什麼可以解釋的?價值與成長會輪流成為市場的主角,其輪換的一般週期是3-5年。這一次的成長型炒作,從2012年醞釀,到2016年收尾,歷時5年,達到了風格輪換的最大時間點。

以指數比價看,2012年1月,創業板指數÷滬綜指=0.28,到2016年6月達到最高峰0.96,相對多漲了3.57倍。期間,創業板指數對滬綜指的平均PE比,有2次達到7倍——我曾在本專欄說過:成長股的整體估值對價值股的整體估值達到4倍左右是比較正常的。因此,無論從風格輪換的週期律,還是估值差,都是我在去年3、4季度提出“最大調整風險來自深綜指,更明確地說是創業板”的緣由。現在看,這個警示還算及時。

從資金驅動走向定價驅動(或估值驅動),是股市的必由之路,滬深股市也不例外。這個進程何時開始,關鍵看宏觀的供求關係。沒有合理的供求,就沒有合理的價格,如果股票市值總是隻佔到社會資金總量的百分之幾,這個進程就不可能出現。哪怕短時間看似乎是那麼回事了,牛市一來,不看估值看走勢的老套路又會捲土重來。這個關鍵條件2016年已成熟,它是我提出滬深股市已開始從資金驅動向定價驅動轉變的主要原因。

但這個轉變應該是市場自組織、自適應、自演化結果。滬深股市早先也有投機潮,但市場聚焦點基本上在業績、在真實可見可判的成長上。“買什麼?”“買績優股呀!”是很多老一代股評家、分析師都會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其後,雖然有價值理念的短暫迴歸,總體上,市場行為越來越偏離價值這條主線。這是長期功利主義市場出現的結果。

下面我想談點技術層面的東西。定價驅動不等於完全可度量的價值驅動,尤其不等於完全的低估值驅動,這是毫無疑問的。十多年前,我發現滬深股市存在3年一次的風格輪換時,還以為是我們的市場不成熟。後來發現,美股也一樣:當價值令人失望,人們就湧向成長;當成長令人失望,人們就湧向價值。也是3-5年一輪換,只是沒我們那麼明顯而極端。於是我就去了解它的內部機理和演變規律。

首先,間斷性的風格輪換,是投資者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和市場自我平衡的一種交匯。它讓投資和投機能量能在不同市道中找到不同宣洩口,又動態地平衡了成長與價值關係,調整了價格和估值序列,它是市場自適應、自演化過程。

其次,價值和成長一般都會在牛熊循環中各佔一段。在牛市中偏弱的,會在弱市中逞強;在牛市中逞強的,會在弱市中偏弱。但從概率來說,因價值在牛市中通常不如成長受歡迎,所以,價值在弱市中逞強的可能性更大。2011年2月,上證50指數對滬綜指的比價是0.7,到2013年2月達到0.84。以後分2波下跌,到2015年6月,跌到最低0.67。但滬綜指跌到2638點時,它已回升到了0.72倍。目前,回升到0.8,和5178點行情中的最高點持平。由於50指數對滬綜指比價的2個歷史峰值分別是0.85和0.84,因此,有繼續逞強的可能性。

其三,歐奈爾有個相當好的概念——過度持有,可以對風格輪換做最好的市場化解釋。過度持有,就是看好它的、有興趣的,都已持有了,其餘的投資人,對它興趣缺乏,或因錯過最佳時機,不想再介入了。過度持有會讓股票的絕對需求降低到不足以克服其相對賣盤的程度,股價由此會進入牛皮狀態。

回頭看看中小創,去年6月到11月,中小創的成交總額等於滬綜指的1.14倍,但指數卻一直原地踏步。無論對投資者還是對大市,這都是一種極不經濟狀態。股價朝阻力最小方向走,能量總是朝最經濟方向走。到一定時候,市場自組織、自演化就會起作用,推動能量從最不經濟狀態中脫出來,朝最經濟的方向運動。所以,一個市場,只要有交易功能,就會有風格輪換。

目前,中小創已開始從過度持有中走出來,上證50指數接續而上。從估值來說,創業板指數對滬綜指的PE比,已從2015年最高7倍、2016年最高5.5倍,降到當下的3.3倍,而其歷史最低為2.8倍。

每當市場天平傾斜到價值這一端時,我們總能聽到“價值投資的時代開始了”。以我觀念,市場沒有時代,它會永遠在價值和成長兩端搖擺。我只希望,通過這一輪調整,每個投資者心中,都能樹立起一個概念——估值!不管什麼股票,都要做一個定價分析,通過,才買,這是一條底線。至於“50不死,熊市不止”,則無關投資理念,只是在講一種牛熊演化的能量規律。熊市之末,牛市之初,沒有一個板塊會處在過度持有狀態。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