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變成“我們” 探尋桐廬百姓日背後的民心密碼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張彧 曾藝 通訊員 錢凌芸

5月6日對桐廬縣來說是個特殊日子。它既是桐廬縣解放70週年的紀念日,也是第8個“百姓日”。2012年,桐廬選擇在“解放日”舉辦第一屆“百姓日”,為的是聽民意話民情,讓百姓成主角。

倏忽8年已過,“百姓日”的初心未變,但民生邊際卻早已外擴:惠民七條、憲法宣誓、共建幸福林……8年的春風化雨,桐廬的“百姓日”已超出了一般的節日概念。5月6日,記者來到這座城市,探尋這個小節日給桐廬縣帶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在凝聚民心、促進社會治理上發揮的積極作用。

一個保留節目

凝聚幹群人心

從“我”變成“我們” 探尋桐廬百姓日背後的民心密碼

每年的“百姓日”,桐廬的活動都會花樣百出,但只有一項活動從來不會缺席:政府開放日。

8年前的5月6日,100位市民代表頭一次受邀參觀桐廬縣委書記、縣長辦公室。攝影師胡軍的鏡頭中,代表們都繃得緊緊的,誰也不敢開口講話。

8年後的5月6日,207位市民代表走進縣政府參觀。記者看到代表們的肩膀明顯鬆了下來,哪怕是走進了書記縣長的辦公室,也看不到拘束的跡象。

一邊縣委書記給大家介紹自己的辦公室,另一邊村民還在開玩笑:“書記這個辦公室也太小了。”書記笑著迴應:“平時覺得還挺大,今天朋友們來了就顯小了。”分水鎮後巖村村民代表方金朝對書記說:“這些年政府幹部帶頭帶得好,我們桐廬團結一條心,路上黃土變成金!”他的話引來一片叫好聲。

“不是一條心,怎麼去幹活呢?”方金朝和記者說起自己8年來的感受,“‘百姓日’有啥感受?我覺得就是這些年我們後巖村,從村書記到老百姓,上下都越來越和氣了。幹部帶著大家一起搞衛生、搞美麗庭院,做什麼都是團結一心,所以日子越過越好。”

有話想說的,不止是方金朝一個人。當天過56週歲生日的富春江鎮黃坡嶺小區居民施美蘭緊了緊手中的環保袋,提高聲音說:“我想送給大家一份禮物。”說著將那一疊特意打印出來的夜景照片取出來,“我們鎮的綠道已經共建了1.5公里,路燈也裝了30多盞,我們慢慢做,一定會讓這條綠道都亮起來,歡迎大家都來看看。”

在施美蘭看來,這份美景不僅只屬於小鎮上的人,而應該共享給全桐廬人、全浙江人乃至全國遊客。“謝謝你的禮物,我們要將它們展示出來,給更多人看到。”縣領導當場表態,掌聲四起。

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就像一顆種子,8年間悄悄在桐廬人心中生根發芽。正如桐廬縣委書記方毅所說,“百姓日”是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凝聚人心的有效載體。“它是共建共享的平臺,讓這座城市有了別的城市沒有的幸福體驗,讓大家對民生的理解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民生就是發錢嗎?不是的。我們‘百姓日’做得好不好,最關鍵就在於我們能不能接地氣,能不能精準迴應老百姓的需求和呼聲。”方毅說。

今年“百姓日”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群眾的滿意度很高。感到“非常開心”的佔92.6%;“以後還想再參加”有98.8%,活動整體評價滿意率達99.7%。

一串惠民禮包

提升城市溫度

從“我”變成“我們” 探尋桐廬百姓日背後的民心密碼

記者來到了桐廬縣規劃展覽館。這裡正舉辦桐廬解放70週年圖片展,記者的視線被一張歷史的定格所吸引——一座宏偉的大橋橫跨富春江,前來慶祝的人群擠滿了橋面。這是1991年,富春江大橋通車的現場照片。

在這幅照片前,有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揹著手安靜地看展。他叫王天瑞,今年84歲,是桐廬攝影界的元老級人物。他的鏡頭記錄了桐廬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往事歷歷在目,王天瑞激動不已:“70年滄海桑田,自從富春江上有大壩,水治好了,千畝荒灘變成良田;縣城裡,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現在的桐廬,隨手一拍都是景!”

老父親的相機尚未放下,他的女兒王俐健已經接棒。2013年,第二屆桐廬“百姓日”上,王俐健拍攝了一組照片,名叫“百姓日的百姓臉”,“看他們的著裝,看他們的表情,看他們在忙什麼……一年又一年,能很清晰地看到桐廬百姓越來越有精神!”

對於桐廬人來說,“百姓日”早已超出了一般的節日概念,它是一條政府與群眾主動溝通的“陽光通道”,更是一場民生紅利的“發佈會”——每年“百姓日”,桐廬縣都會發布一系列惠民措施。從最早的老年人新春紅包、公交免費到今年的惠民七條,8屆“百姓日”共推出了惠民活動250多項。而在今年的惠民七條中,“新生兒紅包”尤為引人矚目:2019年5月6日零時(含)以後出生、且新生兒父母(雙方或一方)為桐廬戶籍的新生兒,每人發放1000元新生兒紅包和一份銀質紀念品。

從“我”變成“我們” 探尋桐廬百姓日背後的民心密碼

新生兒紅包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胡軍 攝

下午3時,在桐廬縣婦幼保健院,朱華強和母親正陪著剛生產完的妻子。“你們好,打擾啦!”桐廬縣領導悄悄進入病房。朱華強愣住了,趕緊起身招呼。“今天是‘百姓日’,我們推出了新生兒紅包惠民政策,聽說你們的寶寶上午剛剛出生,我們帶著禮物來看看他!”縣領導將禮物悄悄地放在新生兒母親枕邊,“希望寶寶健康成長!”

“錢我們不看重,但在這個喜慶的日子,能收到這樣一份祝福,我們真的很感動,非常有意義!”朱華強感慨萬千。

記者在當天的政民懇談會上注意到這樣一條信息:僅新生兒出生紅包這一項,就增加了桐廬財政600多萬元的預算。每年將新增財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於民生事業,這展現著桐廬的決心。民生暖意,在冷冰的數字間流淌——據統計,2012年至2018年,桐廬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共計212.5億元,佔比達82.7%,集中財力滿足三農、教育、衛生等重點民生領域需求。

勃興之間,民生為大。8年以來,一個個溫暖的小細節鑄就了桐廬這座小縣城的溫度,也改變著這座城市的氣質和風評。實際上,良好的城市氛圍和民風,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同時也是一筆反哺城市吸引力的“隱形財富”。

5月6日上午8時20分,鐵路桐廬站。400多位環衛工人脫下熒光綠的工作服,換上最漂亮的衣衫,登上G7302列車。這是8年來環衛工人頭一次集體放假。全縣400多位環衛工人乘高鐵去杭州參觀G20杭州峰會場館。而頂班的是桐廬縣的公職人員。從早上7時開始,公職人員們充當志願者走上大街小巷進行清掃。

“太高興了,我們大多都五六十歲了。杭黃鐵路通車以來,都還沒坐過高鐵。這次算是圓了心願了!”一線環衛工人錢美玉特意叮囑一邊的同事要把自己拍得“美一點”。這個心願,來自去年環衛工人市民代表俞高翔在“百姓日”鄉情懇談會上的建議:“我們環衛工人工作辛苦,待遇也不高,希望政府多多關心我們!”

像俞高翔這樣的建議,不是個例。8年來,桐廬市民代表共提出90多條意見,其中不少已經落到了實處。鄉情懇談會不僅給了市民代表說話的平臺,而且讓政府和民眾的交流渠道更加通暢。

共建共治共享,8年來,基層治理的“桐廬模式”已然成型。截至今年,桐廬已有6400餘人次參加開放日活動,現場提出意見、建議90餘條。“鄉情懇談會”模式延伸到縣鄉村三級,每年徵求到的意見建議都有上萬條。以2018年為例,這些意見建議的調處成功率達到了99.85%。

一種悄然變化

折射溢出效應

從“我”變成“我們” 探尋桐廬百姓日背後的民心密碼

回顧這8年收上來的意見,市民代表的關注點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以前可能更關注‘小我’,例如家門前路要修、鄰里矛盾、資金缺乏等,但現在他們開始關注‘大我’,關注整個桐廬的發展。”桐廬縣委領導說。從“我”到“我們”,這正是8年間桐廬縣委縣政府推進多元共治、加強基層治理的成果之一。在“改進社會管理”和“改進社會服務”的同時,更重視“改進社會參與”。

“桐廬‘百姓日’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生動載體和先行案例。”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鬱建興說。他曾經帶隊參加了首屆百姓日和首屆政民懇談會,當時有一個片段他至今還印象深刻。“當時一位市民代表反映環保問題,縣長當即點名分管環保的副縣長,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鬱建興說,“首屆‘百姓日’,讓政府和百姓實現了一種非常良性的互動,這是之前都很少見的。”

當年活動結束,老百姓滿意度接近100%。桐廬縣政府也開始思考,如何創造更多政民互動的長效機制,真正讓“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工作理念滲透到機關工作的方方面面。於是,首屆“百姓日”後,桐廬又先後設立“白訪夜談”“967000”“我們的早餐會”“我們的籃球賽”“基層辦”等多個政民溝通渠道,廣開言路,將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需,真正落實到工作上。

“這就是‘百姓日’的溢出效應,它的出現,促使桐廬開創出越來越多的政民溝通平臺。同時,‘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也開始真正內化到政府的行動上來。”鬱建興評價說。

從“我”變成“我們” 探尋桐廬百姓日背後的民心密碼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胡軍 攝

【記者手記】

吹響民心“集結號”

歷史進步的印記,常常在回望與比較中更加明晰。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翻閱8年來“百姓日”的宣傳報道,有4個字始終貫穿其中:共建、共享。共建是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基礎;共享是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的目標。

在採訪中,我們能很直接地感受到桐廬百姓的自豪感,他們被一種力量所感染。這是社會共治的力量,也是民眾共享的力量。但這樣的自豪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來的,它的背後是8年“百姓日”堅守帶來的輻射效應。

連續8年堅持的“政府開放日”,穩定開拓了暢通民意的溝通渠道,讓公眾知道政府在做什麼,讓政府瞭解公眾在想什麼,建立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新型互動互信關係。

因為信任,所以投入。這種開明的政府姿態和人性化的政策落地方式,讓更多的桐廬人潛移默化地強化著“我們”的主人翁意識,投諸更多“家園式”的情感付出,願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推動維護開拓這座城市的發展。

8年的“百姓日”,就像一場持久戰,它吹響了一場民心的“集結號”,正向閉合的情感鏈條,讓桐廬人凝心聚力。

這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體現了政府的民生情懷和責任擔當的同時,也展示了一座城市提升百姓獲得感的新思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