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 | 《烏金記》案的前前後後


人文桐城 | 《烏金記》案的前前後後



《烏金記》案的前前後後

文|徐慶壽 來源|桐城報


清乾隆年間,桐城北鄉(現大關鎮臺莊村)王家大層,有位家財萬貫的王子旺員外,生有一女,名叫王桂英。雙親視為掌上明珠,寵愛有加,聘請距此地五六裡地的王集周莊秀才周明月為私塾先生。王小姐貌美賢淑,知書達理,二八妙齡與一河之隔的猴嶺李灣書生李儀春結為伉儷。王小姐出嫁時,其父以傳家無價之寶——四塊烏金和一對玉鐲為其陪嫁。一時驚動四州八縣。

新婚之夜,盜賊雷龍潛入洞房,借新郎辭客進門之際將其殺害。次日一大早,王小姐房內寂靜無聲,公婆上樓,不見了公子,桂英說:“公子昨晚上樓說他看看寶貝(烏金),索去鎖匙,拿起寶貝下樓後就沒有上樓,我正納悶呢?”李家見樓梯步步有血,四處查看,揭開一黃桶(木製大桶——做豆腐泡漿等用),李公子已被殺,切成四塊,裝在黃桶之內。

李儀春被殺,李家以為是媳婦桂英勾引姦夫所為,告到縣府。桐城知縣陳琳僅憑現場的一把摺扇主觀臆斷,盜案當作奸案辦,認為王桂英勾結姦夫——她的恩師周明月殺死李儀春。刑訊逼供,屈打成招,王、周被打入死牢。

周明月之妻陳氏(大關鎮臺莊村牡丹衝陳門大戶之女)勤儉賢淑,與丈夫恩恩愛愛,情深似海,奔走營救,三寸金蓮至南京找到丈夫摯友大律師吳天壽,哭訴冤情。鑑於死刑已定,問斬在即,吳天壽進退維谷,苦無計可施。陳氏信誓旦旦,決意刀山火海喊冤情。吳天壽義憤填膺,疾書一百零八張狀紙,陳訴真相,痛斥草菅。陳氏女“將訴狀頂在頭上,跪在衙門,逢官遇轎高聲叫喊,百姓圍觀盡訴冤情,萬一遇有清官動了惻隱,就有指望救夫君,若無清官來過問,硬闖大堂死命拼”。可是人海之中,未見一個青天。“文官見我催轎走,武官見我馬加鞭”。中秋之夜,南京城官民同樂,大放花燈,大小衙門七十二道,道道門不關,陳氏女將訴狀掖於髮際和周身上下,潛入總督府大堂,捨身救夫,懸樑自縊(一說陳氏女潛入總督府,夜半擊鼓鳴冤,哭訴冤情。總督張柏齡權衡再三,不願扯一發而動全身,更是使自己下屬親信桐城縣官位難保,自己顏面受損,將陳氏女三番五次轟下大堂,烈女陳氏拼死拼活,衝上大堂,捨身救夫,撞死於總督案前)。正當皁隸移屍匿跡之時,吳天壽攔屍鬧堂,南京總督張柏齡責令下屬桐城知縣複查此案。陳琳不敢違命,縣官裝扮商人,明察暗訪,幾經周折,終於在江西瑞昌縣將真凶雷龍捕獲歸案。周明月、王桂英均獲釋,烏金完璧歸趙。桐城知縣陳琳懾於眾怒難犯,則披麻戴孝,伴護陳氏靈柩回桐城北鄉安葬。至此,此一天下奇冤得到了昭雪。


人文桐城 | 《烏金記》案的前前後後



周明月、王桂英的同鄉和友人曾欲助失妻的周明月和喪夫的王桂英結為夫妻。對此結局有三個版本:一說南京總督見案情大白,從中牽線,李家失子,收周明月為螟蛉,與王桂英洞房花燭,侍奉二老,並養老送終。一說周王二人牽手伉儷,白頭偕老。一說周明月銘感陳氏義烈,更有師生齷齪之嫌,誓不再娶,仍以授業終生。王桂英念李郎罹難,看破紅塵,身心俱碎,遁入深山空門,削髮為尼,甘同晨鐘暮鼓為伴終身。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裡,驚動官府,廣為傳播的事件,又處於那種錯縱複雜的環境之中,後一種傳說較為可信。

清道光年間,民意藝人將這一富有傳奇色彩的謀財害命案,編成戲劇,到處演唱,至光緒年間形成黃梅戲劇目《烏金記》,被列入三十六本大戲經典劇目之一。但是這一劇本因鞭撻了桐城縣官的胡亂斷案,草菅人命,並在唱詞中出現痛斥“罵一聲桐城縣昏庸無才”、“桐城縣無法無天忒膽大”、“桐城狗官,循私枉法,情理難容”、“知縣大人為官不正,屈打成招,冤枉好人”等詞句。此劇在桐城受到忌諱,因而禁演,故有“桐城不演《烏金記》”之說,只有少數觀眾在外地看過此戲。1980年,桐城縣黃梅戲劇團衝破藩籬,公演了這齣戲,讓桐城人民也看到了這本據實編演家鄉人和事的傳統戲《烏金記》。

《烏金記》中王桂英(現屬大關鎮臺莊村王家大屋)的繡花樓年久失修,倒塌,其臺基王家後人於10年前掘棄,原址做了混凝土結構樓房。原王家養金魚兩口小池塘仍存。周明月(現屬大關鎮王集村周莊),查無周姓後人,周明月住宅已易主它姓,舊址已做混凝土結構樓房一幢。其門樓仍存,高5米,塊磚、條石結構,木門高2 .5米,寬1.1米,厚0.08米。門樓的門頭上有一條石,寬2.2米,高0.3米,陰文鐫刻“家傳禮順”四字。如今的周莊,新農村氣象的現代建築群中,竟然有此一孤獨的古代門樓,路過者必流連忘返,探訪究竟。


人文桐城 | 《烏金記》案的前前後後


不辭長作大關人

文|徐慶壽


大關,老朽生於斯、長於斯,喝著泉水鋪(大關古稱)水井的水,行走在北峽關(大關舊稱)的鄉野中,對故鄉的人文、歷史、地理、民俗頗為關注,興趣濃郁,有著解不開的家鄉情結。

2013年,鄉鎮合併幾年後的大關鎮領導高瞻遠矚,修史明志,鑑往開來。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一項明智之舉、德政工程,更是一項浩瀚的文史工程,開安慶地區編修鎮志之先河。我受邀進行《實施方案》、《編寫題綱》等的前期工作。

是年5月8日,《大關鎮志》編修工作動員會在大關鎮舉行,大關鎮黨委、政府、人大、政協領導和市志辦負責人及有關專家出席,各村、企業、中小學、單位主要負責人一百餘人蔘加了會議。筆者以鎮志主筆的身份介紹了鎮志編纂要點及有關情況的說明。

接受大關人民的委託,我深感責任重大,誠惶誠恐。為了對歷史負責,對將來負責,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以嚴肅、認真、全面、客觀、真實、科學的態度去全面記錄大關的歷史和現實狀況。我決心不辭千辛萬苦,排除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和浮躁心態,力爭修出高水平、高質量、有特色、有深度的志書。因為我有底氣,多件文史之作受到廣泛認可,策劃、主筆的家譜得到有關專家的好評,被推薦至國家、上海圖書館收藏,所以沒有太大的壓力。

《大關鎮志》分十二章,各章下設節,節下設目、條,有的採用圖、表等體裁。例如在私營工商業一節的商業中,有一個《大關街1950年前後部分商戶一覽表》,其中分列:行業、店號、店主、經營品種、兼營、後人(代表性)等項目,共160餘家。大關的地理資源一節中有山川分佈表:一頂二洞三瀑四溝五峰十尖十二崗十八衝二十嶺二十四凹等(此指古鎮大關域內),標明其區域、位置等。

我拜名家,訪學者,求賢者,走進市、省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相關單位,下鄉採風、調查、收錄第一手資料。一年多,我已完成難度較大的凡例、概述、大事記、建制區劃、地理資源、宗教、軍事、私商的章節;人物一章中:人物傳、人物簡介、人物錄、革命烈士已完成過半文稿,和部分章節的初稿工作,只剩下一些較為順手的章節。省政協、安慶市領導來大關文化站視察,偶然中發現了《大關鎮志》的部分草稿,驚歎不已,給予高度肯定,並囑當地領導說,《大關鎮志》出版後,求購拜讀。

2015年3月,因鎮領導走馬換將,正當我全方位思考著準備今年的工作計劃彙報,不想接到通知:鎮志暫停,文字稿、電子稿全部交黨政辦封存。這一決定,就結束了這項萬千頭緒的工程,令我無限惋惜和傷感。但之後一年間,筆者依然情繫家鄉,在《安徽日報》、《新安晚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為市政協文史委、市委黨史辦撰寫大關等方面的專題。文字撰寫《大關鎮志》的思路我依然日日掛心,白天在市裡一家教育單位上班,晚上進行鎮志的撰寫工作。夜深人靜,甚至至凌晨,伏案繼續《文化》一章,共七節:著作、創作;文化站、廣播、電視、電影、錄像、圖書、報刊、通訊報道、網絡;群眾文化(民間文藝、民間歌謠、民間音樂、民間故事);文物;旅遊;民俗、方言(僅個人採風收集的就有300多條);宗教。僅文物分佈表就有七大類57個項目,表明其分佈、名稱、時代、區域、位置、是否文保單位等(僅大關古鎮)。此章已完成過半初稿。

妻子看到我愛家鄉愛得那麼深,經常陪伴至天明,她深情地說:若干年後,你傾其所有家資,個人將已完成的志書部分先行出版,奉獻家鄉人民。我已花甲有七,但我衷心地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家鄉人能看到《大關鎮志》的問世。大關歷史悠久,地理獨特,人文厚重,民風淳樸,我熱愛它,鍾情它:一生心血戀家鄉,不辭長作人大關。只願付出不圖報,留予後人翰墨香。至此,我想到了曉荷女士在《徐慶壽大關的活地圖》(載2010年10月22日《安慶日報》)中寫的一段文字:正因為徐老師是農民,才能挖掘出在地下的寶藏;正因為是農民,才會把文字寫得如泥土般清新;也正因為是農民,才捨得不問收穫地下大力氣挖掘……一路文字,一路芬芳!


人文桐城 | 《烏金記》案的前前後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