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認識的進步與飛躍

體育 淡漠乾坤 2019-05-25
人類認識的進步與飛躍

雖然人類認識的實質是作為認識主體的人與作為認識客體的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其進步表現為相互作用的增大,但人類認識的進步卻是不連續的,是在人類的認識過程中分階段地逐步實現的,表現為認識的飛躍。人類的認識是從混沌狀態開始的,人類的認識過程是一個由混沌到分立、再由分立走向綜合的過程

所謂混沌是指人類的認識處於模糊階段,其對待世界的認識,主要來自本能的感覺和直觀的反映。比如,原始人只能就事論事地認識事物,還沒有明確地樹立概念的意識,他們只知道模仿上一次成功的狩獵就可以再次獲得狩獵的成功,但並不知道上一次狩獵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因而,原始人追求狩獵成功的努力即關於狩獵的認識,只限於模仿而不是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主動地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人類認識的混沌時期,人類的認識是一種被動的下意識活動。在這一階段,人類認識的每一點進步,都只是在單純的模仿過程中所產生的偶然偏差,是由於沒有嚴格地模仿導致的“差錯”造成的。這類似於生物早期的進化,是由單性的基因變異和自然選擇的結果。當複製(模仿)的偏差獲得意外的成功之後,就會成為下一次被複制(模仿)的對象。

人類認識的進步與飛躍

由於在模仿過程中產生偶然的偏差,是人類在混沌時期導致認識進步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這一時期人類認識的進步與發展經歷了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至少持續了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的時間。此外,在人類認識的混沌時期,由於沒有概念的意識,因而也談不上產生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觀念,以及將二者絕對化和相互分立的認識。

所謂分立是指人類的認識處於形而上學階段。此時,人類已經能夠把各種紛亂的現象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並從中抽象出各種不同的概念。比如,將有形的物質(肉體)和無形的精神(靈魂)區分開來,提出了原子和心靈等對立的概念;建立了以絕對的因果關係為基礎的形式邏輯,從而規定了概念之間的關係準則。產生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相對於人類認識的混沌階段,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飛躍。形而上學使人類認識進步的原因,是由模仿過程中的偶然偏差轉變為解析過程中的邏輯推理

在形而上學階段,人類通過建立概念體系,將世界解析為一個理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不僅一切事物都是分門別類和井然有序的,而且還是命中註定的(初始條件決定終極結果)。這個理性世界可以是宗教的主觀世界,也可以是機械的客觀世界。由於這個世界是理性和一維的,所以必然會導致本體的存在。在宗教的主觀世界裡,其本體就是上帝,理性世界只是上帝意志的展現;在機械的客觀世界中,其本體就是原子和客觀真理,我們所認識的理性世界是由受到客觀真理支配的原子構成的。

人類認識的進步與飛躍

由此我們看到,在形而上學階段,產生概念使人類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建立一個適合於人類認識的理性世界,為人類認識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理性基礎,加快人類認識的步伐。在這一階段,人類僅用了約2500年的時間,而取得的進步卻是上一個認識階段無法比擬的。

在形而上學階段,關於人類認識所存在的問題是,人類將其為了認識而建立的理性世界當作認識對象本身。人類一方面為了認識將世界理性化,而另一方面卻又誤認為,理性的世界就是世界本身。於是,在這一階段,人類的認識雖然超越了就事論事的侷限性,卻又逐步墜入了理性的陷阱,使人類的認識脫離現實世界,從而失去了認識的活力。

經典力學由於其在天文方面的成功,將人類的理性世界發展到了極致。該理論認為世界是由緻密的基本粒子及其絕對的因果關係構成的,認為人的因素對人類的認識不產生任何影響。然而,根據近代物理學的發展,現實世界並不像經典力學所表明的那樣具有確定性和決定性。通過實驗,人們發現原子既不是緻密的,也不是確定的。原子的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其實體性只是電子高速運動所產生的封閉性,而且電子的運動軌跡是不確定的,是以概率的形式隨機表現出來的。此外,人們還發現,其所觀察到的微觀粒子的位置或能量,與觀察者的觀察狀態和觀察方式有關。

人類認識的進步與飛躍

於是人們發現,經典力學所描述的理性世界,只是關於人的尺度的一個理想世界。當人類的認識超出人的尺度,擴展到宇觀世界、微觀世界和高速世界時,理性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異就顯現了出來。正是理性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這種差異,暴露了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侷限性,促使人類通過綜合的方法,將人類的認識從理性世界重新拉回到現實世界。

所謂綜合是指人類的認識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將各種分立的概念重新合成為一個理論世界。這個理論世界雖然並不是原來客觀存在的自在世界,也不是人所感知的現象世界,更不是人為的理性世界,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人類的理論世界卻可以與自在世界和現象世界建立一一對應的關係。理論世界是相對於現象世界、關於自在世界的同構系統。綜合時期的理論世界和經典時期的理性世界,既具有一定的表面聯繫,又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它們的表面聯繫在於都是不同於自在世界和現象世界的人造世界,而兩者在本質上的差異則在於理論世界是二維世界,是人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結果,而理性世界則只是一維世界,是絕對客觀或絕對主觀的世界。

人類認識的綜合階段,既不等同於人類認識的混沌階段,又與人類認識的分立階段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在人類認識的綜合時期,存在著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邏輯聯繫,因此與人類認識的混沌階段是不一樣的;而在人類認識的綜合時期,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只具有相對的意義,所以與認為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是絕對的分立階段,也有著本質的不同。

在人類認識的綜合時期,概念的產生和定義是有條件的,各種不同的概念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因為,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內部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又存在著絕對的統一性。所以,自然界的同構系統也具有同樣的性質,也必然是一個有機的概念系統。比如,根據經典力學,空間和時間是一對與物質無關的絕對概念;而根據新的觀念,空間和時間都只是描述物質存在狀態的參變量。作為概念,空間和時間只具有相對的意義,當存在著物質時,平直的空間會變成彎曲的空間,而時間也不再是恆速地流逝,空間、時間和物質共同構成了人類的理論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平權和有機的。

人類認識的進步與飛躍

從20世紀起,人類的認識進入了綜合時期,這與人類的認識拓展到宇觀世界、微觀世界和高速世界相同步。人類的認識步入綜合階段,既是人類認識的發展所要求的,也是人類的認識進步的表現。在形而上學的分立階段,概念的提出即概念的絕對性,為人類的認識奠定了理性的邏輯基礎;在綜合階段,概念的有機聯繫即概念的相對性,則為人類的認識提供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所以, 人類認識的進步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概念的產生,但這並不是進步的全部內容;人類的認識更重要的進步,表現在對概念的綜合運用,即建立一個有機的概念系統。前者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概念的產生是人類思維的前提;而後者則往往容易被忽視,甚至把概念絕對化和本體化,反而會妨礙人類認識的深化與發展。比如,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等概念的產生是人類認識的一大進步,但若進一步將這兩個概念絕對化和本體化,認為人類認識世界的本質就是單純地發現自然界的客觀真理或是簡單地執行上帝的主觀意志,就會使人類的認識停留在一維的發現或執行上,從而使認識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與活力。

上述兩種極端的觀點分別集中地反映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哲學體系——唯物論和唯心論中。人類關於世界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爭論已經持續了數千年,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沒有獲得最終的解決。究其原因,並不是由於此問題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圍,而是該問題的提法本身是錯誤的。所以,現代哲學對形而上學進行批判的焦點,就集中在否定本體論。

根據現代哲學的觀點,關於世界的本體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問題,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是沒有認識意義的,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答案。

人類認識的進步與飛躍

凡是具備生物進化常識的人都知道,在追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過程中,雞與蛋之間的分立會變得越來越模糊,關於兩者誰先誰後的爭論也會因為雞和蛋這兩個概念的消失而變得沒有意義。因為,在生物進化的序列上,卵生動物是由更低一級的腔腸動物演化而來的。對於腔腸動物來說,不存在主體細胞(雞)與卵子細胞(蛋)之間的區別,它們是單體動物。所以,關於雞和蛋誰先誰後的問題,以及關於世界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爭論,都是沒有什麼認識意義的。我們對這一類問題,不可能用是或不是這一類非此即彼的答案來回答。

實際上,無論是雞與蛋的劃分,還是唯物與唯心的劃分,都只具有相對的意義,都是人為的概念。建立這些不同的概念,只是為了方便認識與思考。概念之間的差異,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和消失的。比如,物質和空間是一對對立的概念,然而隨著觀察尺度的縮小,物質與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了。

模糊1:物質和空間可以相互影響與轉換,如場的存在和質能互換。

模糊2:共振峰固定的峰值表現出粒子的特徵,而短暫的壽命卻又表現為空間的擾動。

模糊3:物質(粒子)和空間(光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模糊4:隨著距離的縮短或速度的提高,空間效應變得越來越強,而物質屬性(慣性和封閉性)卻變得越來越弱。

又比如,通常人們認為真理和上帝是兩個水火不相容的概念,前者是典型的唯物概念,而後者則是典型的唯心概念。然而,如果我們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就會發現,真理和上帝這兩個概念在實質上卻並沒有根本性的差異。真理和上帝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終極概念,同時也都是無法獲得證明的概念,都具有全能性和非理性。這印證了一句老話,即殊途同歸或兩極相通。從這個意義上講,主觀的唯心論和客觀的唯物論在人類認識的階梯上並沒有本質的高低之分。

人類認識的進步與飛躍

在人類認識的過程中,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的相互取代和轉換,其本身並不能使人類認識的進步產生實質的變化。唯物論和唯心論的互換,只是表明人類認識的發展道路是曲折和多路徑的,表明人類的認識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實在性,表明在人類的認識過程中存在著不同類型的等價理論。

在人類的認識史上,雖然每一次唯物論和唯心論的相互取代和轉換,都會伴隨著出現認識進步的加速現象。然而,加快人類認識進步的直接原因,並不是轉換本身,而是在轉換的過程中,由於同時含有主客兩方面的因素,消除了原來一維認識觀對認識的束縛,從而使認識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人類認識的進步雖然表現在人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日益深化和不斷擴展,但這種進步卻並不是連續的,往往是以跳躍式的方式實現的。因為,人類認識的發展是非邏輯的。不過,雖然人類的認識史是由無數次跳躍式的進步構成的,但其重大的飛躍卻只有三次。人類認識的第一次重大的飛躍是系統地模仿具體的現象世界,第二次重大的飛躍是分立地建立抽象的理性世界,第三次重大的飛躍則是綜合地構建系統的理論世界。之所以得出上述結論,是因為人類的認識關於主體因素和客體因素的差異只能導致理論類型的不同,而產生具體與抽象的差異和概念與系統的差異,則不僅會導致人類認識上的進步,而且還會使人類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