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壺道 我來造

體育 人民網 2017-04-03
冰壺道 我來造

圖為馬永俊在測試冰面。

看人民映像 品百味人生

2017年女子冰壺世錦賽期間,製冰師馬永俊每天都很忙碌。每場比賽前的兩個小時,他和比賽制冰團隊都會準時到達場地,清理冰面上的灰塵、刨平冰面、灑上冰點,為下一場比賽做準備。

作為本屆世錦賽的製冰師,馬永俊所從事的工作此前並不為大眾所熟悉,卻在比賽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賽前製冰到賽時進行冰面維護,每一步都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規範,在馬永俊看來,製冰師這一行業的“含金量”正在於此。“既要技術過硬,也要有豐富的經驗,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冰壺的原理,”他說,目前國內的製冰師非常稀缺。

冰面下是精雕細琢的工藝

冰壺運動對場地和器材的要求都非常嚴格,為保障冰場不開裂、無雜質,冰場澆製全部使用蒸餾水,溫度和溼度也需要保持在一定範圍內。

“冰壺是所有冰上項目對冰面要求最高的,”馬永俊說,本屆世錦賽前,整個製冰團隊花費了將近10天時間才將冰壺賽道鋪設完成,潔白的冰面下是各種精雕細琢的工藝。“首先要在賽道上凍一層底冰,要用細水管把水一點點均勻地澆上去。然後補水,噴白漆,大家看到冰壺賽道的乳白色實際是冰漆。噴完底漆經過精準測量,再用冰漆畫上大本營、標誌線等。然後繼續補水,找平。平整度達到要求後,再用刮冰車修出弧線。”馬永俊說。

不僅如此,比賽期間對於冰面的監控和維護同樣不可馬虎。每場比賽前,製冰團隊在整理冰面後,都會再灑一層微小的冰粒,比賽中隊員們就是通過刷冰改變賽道的摩擦力,來影響冰壺軌跡的。“賽前的2個小時內,我們會先處理掉上一場遺留的灰塵雜質,然後用刮冰車把冰面刨一遍,弄得像鏡子似的平整,再在冰面上灑上比賽用的冰點,”馬永俊說,冰點要灑兩次,水溫要相差5—10攝氏度。

馬永俊說,“能夠參加世錦賽的冰壺運動員通常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比賽經驗,她們賽前會測試冰面,然後計算出投壺的速度,因此我們的製冰工作必須精益求精。”

與冰壺的緣分由來已久

對於馬永俊而言,踏入製冰師這行,純屬偶然,而他與冰壺的緣分卻由來已久。

作為一名80後,馬永俊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接觸冰壺,成了中國第一批專業冰壺運動員。“那時候國內沒有專業冰壺道,練習用的場地都很澀,第一次參加泛太平洋比賽,我們都覺得賽道特別滑,收不住勁兒,扔出去的壺把場邊擋板兒都撞歪了。”馬永俊笑道。

2005年,馬永俊因傷退出了國家隊,到黑龍江省冰壺隊當了一名教練。“其實當時有很多其他選擇,但我覺得自己還是喜歡冰壺,不想離開這項運動,”他說。馬永俊製冰的本事,便是做教練以後練成的。

“國內的冰壺項目發展得比較晚,場館的設施配備很不齊全,我們隊裡沒有專業技術人員做冰面維護這一塊,所以只能自己來,”馬永俊說。為了給隊員們創造儘量好的冰面條件,馬永俊開始鑽研製冰。他翻閱了大量國外有關製冰的書籍,也會利用每一次帶隊到國內外參賽的機會,改進製冰技術。平時,他會有意識地向隊員講解一些製冰常識。“溼度、冰溫、環境溫度等數據都會影響投壺的效果,隊員們懂一點製冰知識的話,能更快地適應場地。”

如今,馬永俊已是國內最優秀的製冰師之一,他也開始帶起了徒弟——隊中的兩名“90後”在他的指導下逐漸承擔起了隊伍的製冰工作。

國內製冰師還很稀缺

冰壺運動在國內起步較晚,受到場地等條件的制約,還沒有發展成為一項在民間流行的體育項目。本屆世錦賽落戶北京,對冰壺運動在國內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而對於馬永俊和比賽制冰團隊而言,與世界頂級製冰師的合作,同樣是彌足珍貴的學習機會。

本屆世錦賽,世界冰壺聯合會指派了兩名加拿大頂級製冰師全程指導並參與到製冰的過程中。其中,首席製冰師漢斯·烏斯里奇是國際專業機構頒發的四級製冰師,也就是世界最高級別的製冰師。

“算上這次世錦賽,我已經是第三次與漢斯合作了,”馬永俊說,每一次都讓他受益匪淺。“2014年男子冰壺世錦賽時,也是漢斯帶隊來指導製冰,當時他帶來一套非常嚴格的操作流程和先進的器材,讓我非常震撼,”馬永俊說,這些都是國內冰壺發展過程中所欠缺的。

在馬永俊看來,目前國內還沒有像漢斯這樣的職業製冰師,這次參與世錦賽制冰的12名國內製冰師大部分是來自地方冰壺隊的教練。“國內冰壺本身開展的時間就不長,更沒有職業化市場化發展,因此會製冰的人也是寥寥無幾。”馬永俊說。

據瞭解,製冰師從初級到四級共分五個級別,最高級別的四級製冰師在全球也只有十幾名。從初級升至四級,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過,在馬永俊看來,藉助2022年舉辦冬奧會的契機,國內製冰師的工作正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引起更多關注。“未來國內會建成更多的冰壺場館,對製冰師這樣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會增加,”他說,“希望以後可以出現更多的製冰師,在技術水平方面也可以更上層樓。”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31日 09 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