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足甚至中國體育為什麼最終必須要走出舉國體制?


李娜2008年脫離“舉國體制”而“單飛”,2011年創造歷史,獲得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冠軍,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在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上奪得的第一個單打冠軍的人。對於我這個八十年代就力主突破“舉國體制”的人來說,這樣的突破為中國體育創造了一個潛在的轉折點,其意義值得反覆玩味總結。

我不妨把我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的觀點概括一下:“舉國體制”在體育上,並非沒有效力。恰恰相反,其效力可以說大得非凡。在冷戰末期的奧運會中,美國不僅不敵蘇聯,甚至被東德超過。考慮到後兩者在經濟發達程度和人口規模上,都遠不如美國,這樣的業績即使把興奮劑的因素算進去也相當可觀了。中國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的突出表現,同樣顯示著“舉國體制”的效力。

但是,效力不等於效率。看看金牌的含金量就明白。奧林匹克運動本質上還是業餘的。雖然經歷了商業化的洗禮,大部分發達國家在大部分項目上的奧運選手都是業餘選手。以百米這一極端人氣且有商業價值的項目來說,十幾年前美國短跑名將格林,在破世界紀錄前一年還在餐館打工。“舉國體制”的效力在於,通過公共投資、在全國範圍內選材、從小系統培養專業運動員,在奧運會上自然能夠以專業的壓倒業餘的。另外,“舉國體制”可以採用計劃經濟式的金牌戰略,專門在冷僻的項目上投資。比如,划艇、射擊、冰壺等等項目,大多數中國人碰都沒有碰過,一般也不知道規則,很難欣賞。但是,因為是冷門,搞的人少,我們用追加公共投資的方式就能培養出許多奧運冠軍。

這也不奇怪,“舉國體制”在越流行的項目上表現越差。比如田徑的熱門項目和足球等等,中國運動員很少有所表現。劉翔可以拿跨欄金牌,但是中國培養不出一個百米能進決賽的選手。而在商業化程度高的項目上,即使把蘇聯東德算上,“舉國體制”也缺乏令人信服的表現。直到冷戰末期,籃球、網球、拳擊、足球等等項目,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選手基本都是不參賽的。其業餘選手大體也能和“舉國體制”的專業選手維持同一水平。俄羅斯是在“舉國體制”被突破後,才迎來了網壇明星輩出的時代。換句話說,“舉國體制”的優勢,在於以快馬和人家的中馬或慢馬比賽。真到了和人家的快馬較量時,就不太行了。


"


國足甚至中國體育為什麼最終必須要走出舉國體制?


李娜2008年脫離“舉國體制”而“單飛”,2011年創造歷史,獲得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冠軍,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在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上奪得的第一個單打冠軍的人。對於我這個八十年代就力主突破“舉國體制”的人來說,這樣的突破為中國體育創造了一個潛在的轉折點,其意義值得反覆玩味總結。

我不妨把我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的觀點概括一下:“舉國體制”在體育上,並非沒有效力。恰恰相反,其效力可以說大得非凡。在冷戰末期的奧運會中,美國不僅不敵蘇聯,甚至被東德超過。考慮到後兩者在經濟發達程度和人口規模上,都遠不如美國,這樣的業績即使把興奮劑的因素算進去也相當可觀了。中國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的突出表現,同樣顯示著“舉國體制”的效力。

但是,效力不等於效率。看看金牌的含金量就明白。奧林匹克運動本質上還是業餘的。雖然經歷了商業化的洗禮,大部分發達國家在大部分項目上的奧運選手都是業餘選手。以百米這一極端人氣且有商業價值的項目來說,十幾年前美國短跑名將格林,在破世界紀錄前一年還在餐館打工。“舉國體制”的效力在於,通過公共投資、在全國範圍內選材、從小系統培養專業運動員,在奧運會上自然能夠以專業的壓倒業餘的。另外,“舉國體制”可以採用計劃經濟式的金牌戰略,專門在冷僻的項目上投資。比如,划艇、射擊、冰壺等等項目,大多數中國人碰都沒有碰過,一般也不知道規則,很難欣賞。但是,因為是冷門,搞的人少,我們用追加公共投資的方式就能培養出許多奧運冠軍。

這也不奇怪,“舉國體制”在越流行的項目上表現越差。比如田徑的熱門項目和足球等等,中國運動員很少有所表現。劉翔可以拿跨欄金牌,但是中國培養不出一個百米能進決賽的選手。而在商業化程度高的項目上,即使把蘇聯東德算上,“舉國體制”也缺乏令人信服的表現。直到冷戰末期,籃球、網球、拳擊、足球等等項目,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選手基本都是不參賽的。其業餘選手大體也能和“舉國體制”的專業選手維持同一水平。俄羅斯是在“舉國體制”被突破後,才迎來了網壇明星輩出的時代。換句話說,“舉國體制”的優勢,在於以快馬和人家的中馬或慢馬比賽。真到了和人家的快馬較量時,就不太行了。


國足甚至中國體育為什麼最終必須要走出舉國體制?


李娜的意義在於:她贏得的不僅是國際上流行的項目,而且是最商業化的項目之一。她是在和最快的馬比賽時贏的。這已經超越了“舉國體制”的成就,充分說明了商業體育的競爭力。

但是,“舉國體制”有效力而無效率,更體現在社會層面上。我曾把體育上的“舉國體制”比作前蘇聯的軍工體制。這種比喻在冷戰時代特別貼切。當時蘇美不僅在奧運會上競爭,更在進行無休止的軍備競賽。有論者指出,冷戰末期,蘇聯提供的軍火在中東的阿以戰場上面對美國的武器不堪一擊。這種危機也是逼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原因之一。為什麼五十年代蘇聯衛星上天,讓美國人惶惶不可終日,但二十年後就不是對手了呢?原因在於,蘇聯的軍工體制是“舉國體制”:把全國最好的科學家、工程師集中起來,通過大量公共投資,發展先進的武器系統。因為這種尖端技術涉及到國家的競爭力,所以高度保密,和民用產品隔絕。這樣,軍工和一般的民用工業,就形成了你贏就是我輸的零和遊戲:軍工越發達,佔用的資金和人才就越多,用於發展經濟的資源就越少,民用工業就越落後。最終,蘇聯的整個工業體系在軍工的釜底抽薪下衰落,軍工最終也成了無本之木,喪失了競爭力。美國的軍工,則和其體育的商業模式是一個體制。政府的國防建設,是建立在到私營企業訂購產品的基礎上。大部分軍事技術都是私營企業開發的。聯邦的投資,也必須通過私營企業產生效率。而這些私營企業,如波音公司,大多是軍民並用。要知道,冷戰中的每個尖端的軍事技術,都屬於極端燒錢的項目。蘇美最終沒有開戰的事實,似乎意味著這些武器都沒有派上用場,錢都白燒了。在蘇聯確實如此。因為高度保密的軍工技術對民用工業沒有提供什麼幫助。但是在美國,私營企業可以把許多軍工技術迅速轉為民用,並創造了巨大的利潤。軍工產業得以刺激整個工業的發展。


"


國足甚至中國體育為什麼最終必須要走出舉國體制?


李娜2008年脫離“舉國體制”而“單飛”,2011年創造歷史,獲得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冠軍,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在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上奪得的第一個單打冠軍的人。對於我這個八十年代就力主突破“舉國體制”的人來說,這樣的突破為中國體育創造了一個潛在的轉折點,其意義值得反覆玩味總結。

我不妨把我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的觀點概括一下:“舉國體制”在體育上,並非沒有效力。恰恰相反,其效力可以說大得非凡。在冷戰末期的奧運會中,美國不僅不敵蘇聯,甚至被東德超過。考慮到後兩者在經濟發達程度和人口規模上,都遠不如美國,這樣的業績即使把興奮劑的因素算進去也相當可觀了。中國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的突出表現,同樣顯示著“舉國體制”的效力。

但是,效力不等於效率。看看金牌的含金量就明白。奧林匹克運動本質上還是業餘的。雖然經歷了商業化的洗禮,大部分發達國家在大部分項目上的奧運選手都是業餘選手。以百米這一極端人氣且有商業價值的項目來說,十幾年前美國短跑名將格林,在破世界紀錄前一年還在餐館打工。“舉國體制”的效力在於,通過公共投資、在全國範圍內選材、從小系統培養專業運動員,在奧運會上自然能夠以專業的壓倒業餘的。另外,“舉國體制”可以採用計劃經濟式的金牌戰略,專門在冷僻的項目上投資。比如,划艇、射擊、冰壺等等項目,大多數中國人碰都沒有碰過,一般也不知道規則,很難欣賞。但是,因為是冷門,搞的人少,我們用追加公共投資的方式就能培養出許多奧運冠軍。

這也不奇怪,“舉國體制”在越流行的項目上表現越差。比如田徑的熱門項目和足球等等,中國運動員很少有所表現。劉翔可以拿跨欄金牌,但是中國培養不出一個百米能進決賽的選手。而在商業化程度高的項目上,即使把蘇聯東德算上,“舉國體制”也缺乏令人信服的表現。直到冷戰末期,籃球、網球、拳擊、足球等等項目,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選手基本都是不參賽的。其業餘選手大體也能和“舉國體制”的專業選手維持同一水平。俄羅斯是在“舉國體制”被突破後,才迎來了網壇明星輩出的時代。換句話說,“舉國體制”的優勢,在於以快馬和人家的中馬或慢馬比賽。真到了和人家的快馬較量時,就不太行了。


國足甚至中國體育為什麼最終必須要走出舉國體制?


李娜的意義在於:她贏得的不僅是國際上流行的項目,而且是最商業化的項目之一。她是在和最快的馬比賽時贏的。這已經超越了“舉國體制”的成就,充分說明了商業體育的競爭力。

但是,“舉國體制”有效力而無效率,更體現在社會層面上。我曾把體育上的“舉國體制”比作前蘇聯的軍工體制。這種比喻在冷戰時代特別貼切。當時蘇美不僅在奧運會上競爭,更在進行無休止的軍備競賽。有論者指出,冷戰末期,蘇聯提供的軍火在中東的阿以戰場上面對美國的武器不堪一擊。這種危機也是逼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原因之一。為什麼五十年代蘇聯衛星上天,讓美國人惶惶不可終日,但二十年後就不是對手了呢?原因在於,蘇聯的軍工體制是“舉國體制”:把全國最好的科學家、工程師集中起來,通過大量公共投資,發展先進的武器系統。因為這種尖端技術涉及到國家的競爭力,所以高度保密,和民用產品隔絕。這樣,軍工和一般的民用工業,就形成了你贏就是我輸的零和遊戲:軍工越發達,佔用的資金和人才就越多,用於發展經濟的資源就越少,民用工業就越落後。最終,蘇聯的整個工業體系在軍工的釜底抽薪下衰落,軍工最終也成了無本之木,喪失了競爭力。美國的軍工,則和其體育的商業模式是一個體制。政府的國防建設,是建立在到私營企業訂購產品的基礎上。大部分軍事技術都是私營企業開發的。聯邦的投資,也必須通過私營企業產生效率。而這些私營企業,如波音公司,大多是軍民並用。要知道,冷戰中的每個尖端的軍事技術,都屬於極端燒錢的項目。蘇美最終沒有開戰的事實,似乎意味著這些武器都沒有派上用場,錢都白燒了。在蘇聯確實如此。因為高度保密的軍工技術對民用工業沒有提供什麼幫助。但是在美國,私營企業可以把許多軍工技術迅速轉為民用,並創造了巨大的利潤。軍工產業得以刺激整個工業的發展。


國足甚至中國體育為什麼最終必須要走出舉國體制?


體育上的“舉國體制”,最大的問題也在這裡。中國人都知道,在“舉國體制”中,運動員是層層選材,七八歲的“好苗子”從小就被關在體校進行封閉訓練,和社會隔絕。這些人中,大部分沒有成為職業運動員,能夠在全國比賽中拿個名次的已經屬於鳳毛麟角,在國際大賽中出頭的更如中彩票一樣稀罕。這些人除了自己的項目外,幾乎不具備正常的生活能力。他們在體育上的技能,也無法傳授給社會。如今,“冠軍搓澡工”之類的新聞屢見不鮮。說明即使是最成功的人,大部分也生活潦倒。專業運動員退役後除了進入體委等“舉國體制”的官僚集團外,幾乎沒有出路。至於那些“沒有練出來”的大多數,命運就更是慘不忍睹。也就是說,“舉國體制”戕害了大部分運動員的事業和人生。“舉國體制”越發達,這麼被戕害的人就越多。過去三十年中國享受著“人口紅利”,勞動力充裕,社會在這個問題上並無切膚之痛。但是,如今20-30歲的勞動力供應已經開始減退,年輕勞動力越來越珍貴。“舉國體制”把這麼多年輕人變成勞動市場上的“廢物”,就更加難以被社會所容忍。況且,“舉國體制”中的專業體育場館和訓練設施,多對社會封閉。這方面的投資越多,民間體育設施的資金就越少。所以,從人才和設施等方面看,“舉國體制”和全社會的利益形成了你贏就是我輸的零和遊戲。

李娜們“單飛”所創造的商業體育模式,則恰恰相反。她們不僅可以直接貢獻於經濟的增長,而且會刺激全民的體育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李娜不是一個李娜。她的整個團隊,構成了一個企業,不僅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也會給國家提供稅源。“單飛”排出了國家的投入,不消耗公共資源。更重要的,恐怕還不在於李娜這種精英運動員,而在於那些一般的運動員對社會的貢獻。在商業模式中,運動員不可能關在體校裡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必須想著自己如何生存。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生存之道,就是向社會推廣自己的項目,自己開設培訓班、當教練賺錢。這樣,他們不僅成為納稅階層,而且刺激了草根體育的增長,也提高了全民的健康水平。在美國,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我居住的這個人口不足六千人的小鎮中,中學划艇隊的教練就是前美國國家隊的隊員。她本是奧運會金牌大熱門,但因美國抵制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而錯過機會。她退役後,沒有什麼到體委當官員的機會,只能自己奮鬥,到處推廣划艇項目,最終在中學找到一個安定的工作。她利用自己驕人的資歷,到處給學校的划艇隊募捐。家長們看自己的孩子能有這麼好的教練,自然都慷慨解囊。甚至我自己跟著幾個父母也去上了一個星期的課。社會的體育投資,就是這麼形成的。這如同商業社會中的軍工一樣,頂尖的技術,馬上就向民間滲透,一般人能夠享受其利。再看看中國為了幾枚奧運金牌,揮金如土地修建了水上訓練基地,出世界最高的價錢請來了最好的教練,也確實訓練出一些世界級運動員來。可是,如《紐約時報》的報道所指出的,這些運動員本人根本不喜歡划艇。所圖的就是熬到奧運拿個牌“夠本兒”,以後再也不要碰划艇了。你能指望他們在中國推廣划艇運動嗎?

"


國足甚至中國體育為什麼最終必須要走出舉國體制?


李娜2008年脫離“舉國體制”而“單飛”,2011年創造歷史,獲得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冠軍,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在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上奪得的第一個單打冠軍的人。對於我這個八十年代就力主突破“舉國體制”的人來說,這樣的突破為中國體育創造了一個潛在的轉折點,其意義值得反覆玩味總結。

我不妨把我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的觀點概括一下:“舉國體制”在體育上,並非沒有效力。恰恰相反,其效力可以說大得非凡。在冷戰末期的奧運會中,美國不僅不敵蘇聯,甚至被東德超過。考慮到後兩者在經濟發達程度和人口規模上,都遠不如美國,這樣的業績即使把興奮劑的因素算進去也相當可觀了。中國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的突出表現,同樣顯示著“舉國體制”的效力。

但是,效力不等於效率。看看金牌的含金量就明白。奧林匹克運動本質上還是業餘的。雖然經歷了商業化的洗禮,大部分發達國家在大部分項目上的奧運選手都是業餘選手。以百米這一極端人氣且有商業價值的項目來說,十幾年前美國短跑名將格林,在破世界紀錄前一年還在餐館打工。“舉國體制”的效力在於,通過公共投資、在全國範圍內選材、從小系統培養專業運動員,在奧運會上自然能夠以專業的壓倒業餘的。另外,“舉國體制”可以採用計劃經濟式的金牌戰略,專門在冷僻的項目上投資。比如,划艇、射擊、冰壺等等項目,大多數中國人碰都沒有碰過,一般也不知道規則,很難欣賞。但是,因為是冷門,搞的人少,我們用追加公共投資的方式就能培養出許多奧運冠軍。

這也不奇怪,“舉國體制”在越流行的項目上表現越差。比如田徑的熱門項目和足球等等,中國運動員很少有所表現。劉翔可以拿跨欄金牌,但是中國培養不出一個百米能進決賽的選手。而在商業化程度高的項目上,即使把蘇聯東德算上,“舉國體制”也缺乏令人信服的表現。直到冷戰末期,籃球、網球、拳擊、足球等等項目,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選手基本都是不參賽的。其業餘選手大體也能和“舉國體制”的專業選手維持同一水平。俄羅斯是在“舉國體制”被突破後,才迎來了網壇明星輩出的時代。換句話說,“舉國體制”的優勢,在於以快馬和人家的中馬或慢馬比賽。真到了和人家的快馬較量時,就不太行了。


國足甚至中國體育為什麼最終必須要走出舉國體制?


李娜的意義在於:她贏得的不僅是國際上流行的項目,而且是最商業化的項目之一。她是在和最快的馬比賽時贏的。這已經超越了“舉國體制”的成就,充分說明了商業體育的競爭力。

但是,“舉國體制”有效力而無效率,更體現在社會層面上。我曾把體育上的“舉國體制”比作前蘇聯的軍工體制。這種比喻在冷戰時代特別貼切。當時蘇美不僅在奧運會上競爭,更在進行無休止的軍備競賽。有論者指出,冷戰末期,蘇聯提供的軍火在中東的阿以戰場上面對美國的武器不堪一擊。這種危機也是逼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原因之一。為什麼五十年代蘇聯衛星上天,讓美國人惶惶不可終日,但二十年後就不是對手了呢?原因在於,蘇聯的軍工體制是“舉國體制”:把全國最好的科學家、工程師集中起來,通過大量公共投資,發展先進的武器系統。因為這種尖端技術涉及到國家的競爭力,所以高度保密,和民用產品隔絕。這樣,軍工和一般的民用工業,就形成了你贏就是我輸的零和遊戲:軍工越發達,佔用的資金和人才就越多,用於發展經濟的資源就越少,民用工業就越落後。最終,蘇聯的整個工業體系在軍工的釜底抽薪下衰落,軍工最終也成了無本之木,喪失了競爭力。美國的軍工,則和其體育的商業模式是一個體制。政府的國防建設,是建立在到私營企業訂購產品的基礎上。大部分軍事技術都是私營企業開發的。聯邦的投資,也必須通過私營企業產生效率。而這些私營企業,如波音公司,大多是軍民並用。要知道,冷戰中的每個尖端的軍事技術,都屬於極端燒錢的項目。蘇美最終沒有開戰的事實,似乎意味著這些武器都沒有派上用場,錢都白燒了。在蘇聯確實如此。因為高度保密的軍工技術對民用工業沒有提供什麼幫助。但是在美國,私營企業可以把許多軍工技術迅速轉為民用,並創造了巨大的利潤。軍工產業得以刺激整個工業的發展。


國足甚至中國體育為什麼最終必須要走出舉國體制?


體育上的“舉國體制”,最大的問題也在這裡。中國人都知道,在“舉國體制”中,運動員是層層選材,七八歲的“好苗子”從小就被關在體校進行封閉訓練,和社會隔絕。這些人中,大部分沒有成為職業運動員,能夠在全國比賽中拿個名次的已經屬於鳳毛麟角,在國際大賽中出頭的更如中彩票一樣稀罕。這些人除了自己的項目外,幾乎不具備正常的生活能力。他們在體育上的技能,也無法傳授給社會。如今,“冠軍搓澡工”之類的新聞屢見不鮮。說明即使是最成功的人,大部分也生活潦倒。專業運動員退役後除了進入體委等“舉國體制”的官僚集團外,幾乎沒有出路。至於那些“沒有練出來”的大多數,命運就更是慘不忍睹。也就是說,“舉國體制”戕害了大部分運動員的事業和人生。“舉國體制”越發達,這麼被戕害的人就越多。過去三十年中國享受著“人口紅利”,勞動力充裕,社會在這個問題上並無切膚之痛。但是,如今20-30歲的勞動力供應已經開始減退,年輕勞動力越來越珍貴。“舉國體制”把這麼多年輕人變成勞動市場上的“廢物”,就更加難以被社會所容忍。況且,“舉國體制”中的專業體育場館和訓練設施,多對社會封閉。這方面的投資越多,民間體育設施的資金就越少。所以,從人才和設施等方面看,“舉國體制”和全社會的利益形成了你贏就是我輸的零和遊戲。

李娜們“單飛”所創造的商業體育模式,則恰恰相反。她們不僅可以直接貢獻於經濟的增長,而且會刺激全民的體育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李娜不是一個李娜。她的整個團隊,構成了一個企業,不僅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也會給國家提供稅源。“單飛”排出了國家的投入,不消耗公共資源。更重要的,恐怕還不在於李娜這種精英運動員,而在於那些一般的運動員對社會的貢獻。在商業模式中,運動員不可能關在體校裡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必須想著自己如何生存。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生存之道,就是向社會推廣自己的項目,自己開設培訓班、當教練賺錢。這樣,他們不僅成為納稅階層,而且刺激了草根體育的增長,也提高了全民的健康水平。在美國,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我居住的這個人口不足六千人的小鎮中,中學划艇隊的教練就是前美國國家隊的隊員。她本是奧運會金牌大熱門,但因美國抵制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而錯過機會。她退役後,沒有什麼到體委當官員的機會,只能自己奮鬥,到處推廣划艇項目,最終在中學找到一個安定的工作。她利用自己驕人的資歷,到處給學校的划艇隊募捐。家長們看自己的孩子能有這麼好的教練,自然都慷慨解囊。甚至我自己跟著幾個父母也去上了一個星期的課。社會的體育投資,就是這麼形成的。這如同商業社會中的軍工一樣,頂尖的技術,馬上就向民間滲透,一般人能夠享受其利。再看看中國為了幾枚奧運金牌,揮金如土地修建了水上訓練基地,出世界最高的價錢請來了最好的教練,也確實訓練出一些世界級運動員來。可是,如《紐約時報》的報道所指出的,這些運動員本人根本不喜歡划艇。所圖的就是熬到奧運拿個牌“夠本兒”,以後再也不要碰划艇了。你能指望他們在中國推廣划艇運動嗎?

國足甚至中國體育為什麼最終必須要走出舉國體制?


中國正在進入急劇的老齡化,維持人口的健康水平、延長工作年齡,馬上就會變成緊迫的問題。在這方面,體育本是立國之本。可惜,“舉國體制”和全面健康,幾乎成了你贏就是我輸的零和遊戲。商業體育則正好相反,走的是一條共贏的道路。所以,我希望李娜的勝利能幫助我們攻克“舉國體制”這一計劃經濟的最後堡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