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了,你還需要我嗎”——消除3個偏見,老年生活幸福感飆升

你家裡有老人嗎?你和老人一起住嗎?

在中國,我想,這是個多數人會回答“是”的問題,特別是有小孩的家庭。

年輕的父母們,帶著孩子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成了很多家庭生活的常態。

我寫的這些育兒文章,也有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粉絲,還經常給我留言。

所以今天,我們來談談“老”這個話題

畢竟不論現在還是未來,每個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

希望爺爺奶奶們看完後,對提升您的生活幸福感有所幫助;

年輕人看完,能對老年的身心狀態更加了解,找到更好的和老人相處的方式。

“我老了,你還需要我嗎”——消除3個偏見,老年生活幸福感飆升

“老”這個字,好像不怎麼討人喜歡。

我們說到年輕人,總說“生機勃勃”、“精力充沛”、“活躍”等一系列很積極的詞彙,但說到老人,就變成了“老氣橫秋”、“老態龍鍾”,甚至是“老糊塗”。

即便老人自己,也常常自嘲:

“哎,人老了,做啥都不行了!”

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學家為此做了大量研究,發現以上提到的這些,大部分都是對老人的偏見!

只要消除這些偏見,老人的健康水平、生活質量會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我老了,你還需要我嗎”——消除3個偏見,老年生活幸福感飆升

偏見一:30歲以後就走下坡路了?

確實,多數人體能的巔峰時期是25-30歲之間。在這之後,肌肉力量、靈活性、循環系統、反應速度等功能會漸漸衰退,所以,40歲之後,還想當短跑世界冠軍是不太可能了。

不過,並不是人人都要當短跑運動員啊!所以也不能說30歲之後就一定會走下坡路了,因為不同職業者的最佳表現時期是不一樣的。比如:

  • 職業保齡球選手的巔峰期是35-36歲;
  • 藝術家和音樂家的創作巔峰時期是50歲之後;
  • 政治家、哲學家、工商業領袖,一般都在60歲之後,才更得心應手!
“我老了,你還需要我嗎”——消除3個偏見,老年生活幸福感飆升

偏見二、老人都體弱多病?

papi醬曾經拍過一個小視頻,視頻中,她帶著自己的媽媽和一群阿姨們去爬山。

想象中是這樣:

“我老了,你還需要我嗎”——消除3個偏見,老年生活幸福感飆升

事實上是這樣:

“我老了,你還需要我嗎”——消除3個偏見,老年生活幸福感飆升

我們現實生活中,退休後老人鍛鍊身體的熱情、頻率,好像確實是大大超過30歲左右的成年人。

比如我爸,就是個自行車騎行愛好者,65歲,每天都會和騎友們一起騎行十幾公里,這樣的體能,也許很多年輕人都未必能做到。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衰老、身體功能下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許多生理變化,卻並不是因為老化,而是以為不使用。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用進廢退”。

有很多一直堅持鍛鍊身體的老年人,就很少體會到那些通常被認為的、老人都會遇到的困難。

有統計數據表明:

65歲以上的老人,只有5%需要長期住在療養院。

而且,隨著醫學的發展,因為疾病而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百分比一直在大幅度下降。

“我老了,你還需要我嗎”——消除3個偏見,老年生活幸福感飆升

偏見三:年紀大了,腦子不好使了?

事實上,如果給老人們做智力測試,會發現,智力分數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幅下降。

那很多老人生活中,覺得自己學東西不如年輕時那麼快了,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智力分為流體智力晶體智力。

  • 流體智力:指學習速度和快速加工能力。
  • 晶體智力:指知識和技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流體智力”,也就是快速學習的能力可能下降,但是“晶體智力”,比如詞彙量和知識量還在不斷上升。

而且,有些65歲以上的老人,智力測試的得分甚至能和35歲以下的男性平均得分相等!

是什麼因素讓這些老人保持著聰明睿智的頭腦呢?

通常來說,這些聰明睿智的老人,都在繼續工作,保持著活躍的智力活動。

“我老了,你還需要我嗎”——消除3個偏見,老年生活幸福感飆升

一位名叫Warner Schaie的老年學家發現,如果你具備以下條件,你就能在老年時保持思維敏捷:

1、保持身體健康。

2、生活在一個好的環境中。具體來說就是:受過教育、有喜歡的職業、良好的收入、有完整的家庭。

3、參與能激發智力的活動,包括閱讀、旅遊、繼續受教育、參加文化或職業協會組織的活動等。

4、有靈活的個性。

5、有一個聰慧的婚姻伴侶。

6、對中年時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

“我老了,你還需要我嗎”——消除3個偏見,老年生活幸福感飆升

如何保持積極的心態,成功老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從以前很重要的社會角色中慢慢淡出、退休,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心甘情願地退位,也不一定功能成功地適應老年期。

在適應老年期這個問題上,哪些人可以適應得更好?怎麼做才能成功適應呢?

  • 一、活動理論

活動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必須的。凡是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性方面保持積極活動的人,將能夠更好地適應老年期。

因此,老年人也應該儘可能地堅持年輕時養成的活動習慣。當不得不放棄某種特定的角色或活動時,找到其他的角色或活動來代替。

這樣,老人也可以保持更好的自我形象、更高的滿意度和更多的社會支持。

“我老了,你還需要我嗎”——消除3個偏見,老年生活幸福感飆升

  • 二、補償策略和最優化策略

年齡增長,確實會引起很多變化,但如果能學會補償這些變化,老年人的幸福感將會提升很多。

其實,不單單是老年時期,人的任何時期,不都應該好好利用自己的潛能,來應對各種挑戰嗎?

以為名叫Paul Baltes的老年學家建議:當老人們用“帶有補償的選擇性最優化策略”時,保持老年健康和積極向上的目標就能實現。

“帶有補償的選擇性最優化策略”是啥意思呢?

也就是說,歲數大點的人,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自己仍能做的事情上,並想辦法做得很好,以補償年齡帶來的損失。

差不多是我們中國人說的揚長避短,更有針對性。

舉個例子:

有一位鋼琴家,叫阿瑟-魯賓斯坦,他在80高齡時仍能保持高水準的彈

奏水平。

在一期電視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說了他所用的三個策略:

首先,他會精選曲目,不像以前彈奏那麼廣泛(選擇策略);

然後會集中練習這些曲目以達到最優(優化策略);

最後,為了彌補逐漸失掉的彈奏速度,他用了一點小技巧,就是在彈快節奏章節之前,就有意先把速度放慢,使得後來的節奏相對而言聽起來快些(補償策略)

“我老了,你還需要我嗎”——消除3個偏見,老年生活幸福感飆升

阿瑟-魯賓斯坦

總之,希望“成功老化”,在老年期也幸福感滿滿,就應該儘可能多地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那些“混日子”的做法,只會降低老年的幸福感。

同時,不論是老人自己,還是作為子女的年輕人,都應該改變自己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消除偏見,改變對老人的陳舊觀念,這對提升老人的身心健康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因為,據老年學家估計,老年人能力的喪失,只有25%出於醫學方面的原因,其餘75%的原因,是出自社會、政治、文化方面。

因此,當老人覺得:

“瞧,我還和以前一樣!”

那您積極的自我知覺和樂觀態度,真的能幫助您過上更健康、更長壽的老年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