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投訴舉報每年超100萬件 多地出臺政策嚴打職業索賠'

"

為牟利而進行惡意投訴舉報的職業索賠行為,正在部分地區和行業氾濫,甚至猖獗。有地方市場監管部門稱,今年《電子商務法》實施後,職業索賠人數量又出現新一輪增長。

"

為牟利而進行惡意投訴舉報的職業索賠行為,正在部分地區和行業氾濫,甚至猖獗。有地方市場監管部門稱,今年《電子商務法》實施後,職業索賠人數量又出現新一輪增長。

惡意投訴舉報每年超100萬件 多地出臺政策嚴打職業索賠

據有關跟蹤調研顯示,近年來,全國以“打假”“維權”為名發起的惡意投訴舉報每年超100萬件,職業索賠現象逐漸呈現出團伙化、專業化、規模化、程式化的特徵和趨勢。其中,快速發展的電商行業,已成為受惡意投訴舉報影響最大的領域之一。

在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執法人員和企業看來,應該從立法的層面,加強相關法律條文的修改,從源頭治理職業惡意投訴和舉報。

基層執法深受其害

“職業索賠人的泛濫,令我們深受其害。”在日前舉辦的職業索償人行為專題研討會上,浙江省杭州市市場監管局網監辦主任呂國威如是表示。

互聯網在杭州高速發展,杭州也是我國電商高地。但同時,大量職業索賠人的惡意投訴和舉報,也給營商環境、市場秩序甚至是監管部門的正常工作帶來了巨大傷害和影響。

“去年,杭州所有的電商平臺共接到26萬件投訴舉報,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職業索賠人投訴舉報的,而背後是1000多人發起的。”呂國威說。他介紹,這些職業投訴案例中,95%是糾纏於“小節”的事情,比如商品宣傳用語、標識標籤等方面。“實際上,這些舉報人本身基本不會受到商品宣傳用詞的誤導。他們是通過互聯網爬蟲技術來找漏洞。”

實際上,職業索賠人群體在線下已經持續存在有十多年時間,此前監管部門認為這對發現違法線索和加強市場監管有好處,但發展到今天,呂國威直言,“現在看來,是弊遠遠大於利”。

據瞭解,這些職業索賠人除了會對經營者敲詐威脅,甚至還威脅執法人員。“比如杭州餘杭區,在市場監管部門的辦公大樓對面,有20多間房子被職業索賠人包去了,他們會堵門、攔車等,搞得政府部門雞犬不寧。”呂國威說。

有時情況會更為極端。有的職業投訴人在一天之內就會發起142件複議,“故意讓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無法完成工作,從而造成程序違法”。

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總裁助理肖水賢透露,阿里在協助市場監管部門調查時發現,當前惡意索賠團隊有做大趨勢。肖水賢表示,職業索賠群體呈現組織化、量級大、社會動員能力強、社會影響大等四大特點,對社會、經濟的穩定是很大的隱患。

“該群體組織性非常強,有教案、教程,還有自己的公關團隊,有自己的招募渠道、擴大隊伍的一些策略;社會動員能力特別強,在公安機關打擊的一些案件中,一些大學生和中西部地區的村民都被裹挾參與。”肖水賢表示。

惡意索賠層出不窮

不僅是電商行業,惡意索賠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

有調研顯示,惡意索賠一般聚焦在廣告宣傳、標識標籤的瑕疵,既非假冒偽劣,也不涉及知識產權問題。

近年來,全國以“打假”“維權”為名發起的惡意投訴舉報每年超100萬件,職業索賠現象逐漸呈現出團伙化、專業化、規模化、程式化的特徵和趨勢,不僅嚴重擾亂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影響營商環境,且濫用投訴舉報、信息公開、複議訴訟、監察投訴等權利,大量擠佔有限的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

山西省市場監管局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指揮中心主任李喜長表示,惡意索賠包括多種手段,比如選擇性購買、網購退貨、行政訴訟、抱團投訴等。

肖水賢還講述了一個真實案例:在一次與商家的座談會上,一個商家手機響了,對方是職業索賠人向他要錢。職業索賠人說你賣的這個水有檢測報告嗎?這個商家說沒有,索賠人說,沒有就要求賠償500元,商家就討價還價說200元行不行?

“大家想想,如果賣100瓶礦泉水要100份檢測報告,1瓶水1塊錢,做檢測報告幾百塊錢,那還要不要做買賣了?惡意索賠人就是利用商家恐懼的心理,沒有底限地恐嚇、勒索錢財。”肖水賢表示。

面對惡意索賠,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各地執法機關,都在出臺相應政策進行遏制。這些政策的不斷出臺,也佔據了“打擊惡意舉報、保護營商環境十大事件”半壁江山。

這十大事件包括:國家要求嚴厲打擊惡意舉報行為;上海、東莞、杭州餘杭出臺打擊遏制惡意投訴舉報綜合治理政策;深圳出臺《深圳經濟特區食品安全監督條例》,通過地方立法約束和限制職業投訴舉報行為;上海、浙江、江蘇、湖北等地出臺監管容錯、免罰政策;市場監管部門推出“互聯網在線執法辦案系統”;王某東等一批惡意舉報違法犯罪分子被上海等地法院定罪;北京三中院一舉駁回12起職業索賠民事賠償;杭州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惡意舉報引發的複議訴訟不納入政府考核;阿里巴巴呼籲設立520營商環境日,推出惡意索賠聯合治理工具;熱點人物王海發聲,宣稱徵集“假打”線索。

多方聯手共同治理

事實上,這十大事件也是我國政府、企業聯手對惡意投訴舉報進行綜合治理、打擊遏制的縮影。

今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對惡意舉報非法牟利的行為,要依法嚴厲打擊”;要求切實保護平臺經濟參與者合法權益,強化平臺經濟發展法治保障,依法打擊以“打假”為名的敲詐勒索行為。

相應地,地方也在創新治理舉措,出臺了不少政策,打擊遏制惡意投訴舉報,上海、浙江、江蘇和湖北等地出臺監管容錯、免罰政策,清晰列明免罰事項,阻斷利用舉報輕微瑕疵敲詐企業而獲利的途徑。杭州還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規定惡意舉報引發的複議訴訟不納入政府考核。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部門也通過最新的刑事、民事判例,來遏制職業索賠人惡意利用司法程序非法牟利的企圖。2019年7月,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對外發布12份終審判決書,事由均為在超市買到低價過期或無生產日期食品後主張1000元賠償。12起訴訟均涉及職業索賠人,一審均判決職業索賠人勝訴,但二審均駁回其全部起訴。

該判例的核心在於,職業索賠人繞開製假售假等重要問題,將懲罰性賠償制度濫用於輕微瑕疵,消耗有限的司法資源。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最高法正在就治理職業索賠開展研討工作。

肖水賢認為,中央出臺的文件裡明確提出要嚴厲打擊惡意舉報以及以“打假”為名的敲詐勒索,那麼落地的時候需要非常細化的文件支撐和創新性的制度設計。他還呼籲,行政機關在受理投訴、舉報的時候,能否將有些投訴舉報明確不予受理,從程序上就排除職業索賠獲利的機制。

李喜長還建議,職業索賠人的信息可以考慮在全國12315平臺上公示,或者和公安系統的個人信息聯網。

對於企業來說,也要在打擊遏制惡意索賠上和政府部門聯手行動。呂國威介紹稱,杭州和電商平臺合作,從源頭上加強治理,比如針對廣告宣傳用語,阿里建立了商戶文案“體檢室”,如果商戶願意,可以先在“體檢室”過一下。杭州還和各個電商平臺定期進行典型案例的宣傳,網上培訓等。

但呂國威也坦言,在多方治理下,去年職業投訴人數量略有下降,但今年隨著《電子商務法》開始實施後,職業投訴人數量又出現新一輪增長。

“這是一個社會現象,治理任務艱鉅,也是個漫長的過程。”呂國威表示。

編後

政府出臺舉報制度,意義在於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推動社會共治以淨化消費市場。但近年來,職業索賠已從個人行為轉變為團伙專業協作的利益鏈條,對政府日常監管和企業的正常運營造成了嚴重困擾,大量擠佔有限的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國家以及部分地方出臺相應政策對職業索賠進行限制,企業遇到此類行為不必心存恐慌,應第一時間向監管部門反映,否則只會助長職業索賠團伙的氣焰,而監管部門對涉嫌職業打假行為的投訴舉報是否受理,也應從制度和機制上進行設計。治理職業索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還需社會多方共同協力。

(文章轉載於“中國食品報網 www.cnfood.cn”圖片來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