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組織,都是讓員工“自己管自己”,中國企業做法卻不一樣

王總,是千千萬萬個開公司,辦企業,並且渴望成功的人士之一。

如何管理自己的企業也是自創始開始,就一直困擾著他。

偶然機緣,他讀了美國學者彼得聖吉1990年出版的《第五項修煉》一書,書中提出學習型組織概念,並且號稱21世紀管理聖經。

這個理論基本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是得到我國上下共同認同的。

將近20年的實踐,學習型組織理論實施的效果並不是很好。

王總的企業也是如此。

制定願景,團隊讀書,拓展思路,一頓操作下來,員工的自我超越和系統思考能力,不僅沒有提升,效率還是原來的效率,甚至更低,“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管理困境,越陷越深。

就說制定願景,這是描繪藍圖,這是畫大餅,在現實中,員工肯定也是需要的,一個沒有願景的企業,員工也不會選擇付出。但是員工共同參與制定的願景,實踐中,員工自己都不買賬。

為什麼和書上說的不太一樣。

彼得聖吉的學習型組織五要素如下:
1、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願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過組織共識,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個人也樂於奉獻,為組織目標奮鬥。2、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團隊智慧應大於個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確的組織決策,透過集體思考和分析,找出個人弱點,強化團隊向心力。3、改變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組織的障礙,多來自於個人的舊思維,例如固執己見、本位主義,唯有透過團隊學習,以及標杆學習,才能改變心智模式,有所創新。4、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個人有意願投入工作,專精工作技巧的專業,個人與願景之間有種「創造性的張力」,正是自我超越的來源。5、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應透過資訊蒐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見樹不見林,培養綜觀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問題的本質,有助於清楚瞭解因果關係。

其實彼得聖吉和中國企業,都沒有錯,只是一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水土不服現象而已。

學習型組織,從英文名詞來看叫做Learning orgnization。意思是“一直在學習中的組織”。這個一直在學習,環境影響特別大。中國企業的員工和美國企業的員工,學習環境不一樣。根據中國企業員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進行創新改善,學習型組織的威力就顯示出來了。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成功的企業是屬於學習型組織的。但是在中國,我們需要出變通。

如果不懂得變通,只搞純粹的拿來主義時代,也就是山寨時代紅利,肯定是過去了。

學習型組織,都是讓員工“自己管自己”,中國企業做法卻不一樣

醒醒啊

在這裡,我請大家喝五杯學習型組織咖啡,清醒打造專屬於自己企業中國型學習型組織,讓員工自己管理自己,爆發新的效率迭代和更新。

第一杯學習咖啡:建立共同願景,需要適應中國員工的學習方式,建立員工微信學習群。

我們的員工在哪裡學習?百度搜索,新浪新聞,大v微博,肯定不是在企業內部的商學院,更不是學習班,也不是釘釘軟件啊。

川普的“推特治國”,是有一定道理。因為選民每天的停留時間是在推特上。同理,中國領導現在都在做“微信社群管理”一樣。而且在微信社群管理上,退群和表情符號禮貌,已經形成了企業級管理標準。

學習型組織,都是讓員工“自己管自己”,中國企業做法卻不一樣


學習班和培訓班,商學院這是美國員工喜歡的學習土壤,並不是中國員工的菜。

我們就是要玩社群,混貼吧,找文庫,讀新浪,刷微博,刷抖音,刷頭條,玩吃雞。這就是我們喜歡的學習氛圍。

既然改變不了,那麼我們就順勢而為。建立微信願景學習群。這個群主,不一定是企業領導,可以是任何員工,也可以輪值,員工既然手機停留時間長,就順應這個學習習慣,根據員工在社群內的發言,評論和打卡,來評估他對願景的掌握程度。

員工對願景的掌握,與日俱增,日久則根植內心,這就是中國式學習的方式,很重要。

一套誕生在微信群裡的願景,更具有親和力。

第二杯學習咖啡:團隊學習,知識如何共享,讓員工建立自己的自媒體賬號。

任何工作,我們就選會寫文章的員工。

讓員工建立自己的自媒體賬號,專注自己本職的知識領域,互相關注,互相評論,看誰的粉絲多,誰的圖文得到更多讀者認同。真金不怕火來煉。

粉絲多不多,不重要。這種表達方式,才重要。

這比私底下的小圈子交流,好的多。粉絲的評論會讓員工輕鬆理解枯燥的乾巴巴的知識。

學習型組織,都是讓員工“自己管自己”,中國企業做法卻不一樣


王總關注了一個員工自媒體賬號很久了,不斷和他評論,互動,該員工在這種交流和溝通下,對於本職崗位工作的掌握,企業經營原則的理解,有了飛速的提升。成為了公司的核心骨幹。這幾乎不花任何成本,效果卻是非常驚人。

特別是,員工關注自己的粉絲,順利的學會如何關注自己的領導。領導也瞭解了員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兩全其美。

第三杯學習咖啡:改變心智模式。如何讓員工放下固執己見,要讓員工“浪費”一些時間創建自己“直播”。

讓員工模仿大v表達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內容是什麼,並不重要。主要是學會這樣的表達方式。

直播,發過就沒有了,誰也沒有辦法留下證據,定時直播,讓員工學會定時釋放自己的情緒,領導也可以圍觀一下。

直播的好處就是讓你一個人不停的說,大家只能聽。

表達的多了,員工放下的也就多了。放下的越多,知識吸收的也就越多。員工互相看直播中,寓教於樂的效果,不言而喻。

學習型組織,都是讓員工“自己管自己”,中國企業做法卻不一樣


王總從員工直播中,也享受到了溝通的樂趣。

心智不打開,知識就進不來。員工不進步,企業就不發展。這個邏輯非常簡單和清晰。

王總甚至制定了員工直播制度,凡是能定時直播的員工,優先活得獎勵和晉升機會。公司會義搬到直播室的效果,毋庸置疑的高效率。每個員工的發言,也吸引來不少粉絲,員工得到進一步的成就感。


第四杯學習咖啡:自我超越,多贊助員工開幾場自己的粉絲見面會。

能組織一場見面會的員工,一定是個有能力的員工。

在這個執行過程中,員工對目標有了新的理解,對願景和價值觀有了明確定義,對任務執行的效率有了精準的定義。對流程有了完全不同的認識。

經歷過,才能懂得。

一場見面會下來,有的員工疲憊不堪,有的員工喜笑顏開。這比任何團建效果,都要好的多。

也有不願意開見面會的員工。但是在強大的執行氛圍面前,員工的心態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由內而外的驅動,哪怕是一小步,也是企業發展的一大步。

學習型組織,都是讓員工“自己管自己”,中國企業做法卻不一樣


投入才是企業需要的一種精神。沒有投入的精神,也就沒有個人和集體的發展。

我們不可能打動所有人去自我超越。但是在見面會中,我們可以發現最投入的員工,這就夠了。一個懂得投入的員工,是企業發展的最佳保證。

第五杯學習咖啡:系統思考,不是數據的技術傳遞,而是數據傳遞的溫度,通過員工自組織的關係網,企業的命令將得到充分信任和貫徹。

在企業看板上接受命令和在微信群接受命令有區別嗎?

在企業看板上接受命令和在自媒體評論區接受命令有區別嗎?

在企業看板上接受命令和在直播間接受命令有區別嗎?

在企業看板上接受命令和在粉絲見面會上接受命令有區別嗎?

有,就是溫度。跟內容無關。

學習型組織,都是讓員工“自己管自己”,中國企業做法卻不一樣


中國人喜歡的,首先是管理方式,而不是內容,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特色。

有時候形式比內容更重要,管理者畢竟要解決的是人性問題。

建立一套全新的命令傳遞網絡,這是中國式學習型組織得以建立的基本保證,不可不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