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一定“聖明​”嗎?'

"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多了,總會聽到一句話,叫做“皇上聖明”!

可是,皇上就一定“聖明”嗎?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曹劌論戰》,曹劌說要幫大領導收拾收拾國家大事,朋友就嘲笑他:“肉食者考慮的事情,你操什麼心?”

曹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換成罵人的話就是——大領導吃肉吃多了,把心眼兒都堵死了,看不遠。

毛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叫做:“高貴者最愚蠢,低賤者最聰明”。

很多人反感這種話,私下裡吹牛逼,總會說:“XX領導做到這麼高位置了,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哪個不是人中之龍?他們考慮的不比你周全?他們身邊那麼多專家顧問智囊團,哪個不比你看得遠?不比你看得清楚?”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身居高位的人,一般都是精明強幹之輩。你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玄宗、李林甫、高力士.....哪一個不是才智過人?手段高超?他們辯論起來滔滔不絕,光靠言辭就能折服反對派,打動敵人,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手眼淚汪汪跪下來大喊“喏”!

"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多了,總會聽到一句話,叫做“皇上聖明”!

可是,皇上就一定“聖明”嗎?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曹劌論戰》,曹劌說要幫大領導收拾收拾國家大事,朋友就嘲笑他:“肉食者考慮的事情,你操什麼心?”

曹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換成罵人的話就是——大領導吃肉吃多了,把心眼兒都堵死了,看不遠。

毛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叫做:“高貴者最愚蠢,低賤者最聰明”。

很多人反感這種話,私下裡吹牛逼,總會說:“XX領導做到這麼高位置了,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哪個不是人中之龍?他們考慮的不比你周全?他們身邊那麼多專家顧問智囊團,哪個不比你看得遠?不比你看得清楚?”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身居高位的人,一般都是精明強幹之輩。你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玄宗、李林甫、高力士.....哪一個不是才智過人?手段高超?他們辯論起來滔滔不絕,光靠言辭就能折服反對派,打動敵人,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手眼淚汪汪跪下來大喊“喏”!

皇上一定“聖明​”嗎?


平時我們對單位的領導,對企業的老闆,也是這麼想的。領導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當領導?老闆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做這麼大事業嗎?在單位,在公司,有擠兌同事的,絕對沒有人敢批評領導、指責老闆的。

你要多說一句,就有人嘲諷你:“買拼多多的命,操傑克馬的心”。

領導到底高明不高明?那一定是高明的,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身可能就是技術專家,身邊又有著最頂級的智囊團,比起普通人來說,他們確實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能力出眾。而且,那麼多資源堆上去,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普通人要了老命都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領導一個電話就能搞定。那是真厲害,真有本事。

皇上有時候確實是聖明的,領導有時候確實是高明的,老闆有時候也是很厲害的。

但有個小小的問題,“皇上”、領導、老闆做久了,厲害時間長了,自己也會以為自己了不起,基層群眾、普通員工看領導,也覺得領導和老闆了不起,當全世界都覺得一個人了不起的事情,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看自己?會不會覺得——老子就是神?

"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多了,總會聽到一句話,叫做“皇上聖明”!

可是,皇上就一定“聖明”嗎?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曹劌論戰》,曹劌說要幫大領導收拾收拾國家大事,朋友就嘲笑他:“肉食者考慮的事情,你操什麼心?”

曹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換成罵人的話就是——大領導吃肉吃多了,把心眼兒都堵死了,看不遠。

毛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叫做:“高貴者最愚蠢,低賤者最聰明”。

很多人反感這種話,私下裡吹牛逼,總會說:“XX領導做到這麼高位置了,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哪個不是人中之龍?他們考慮的不比你周全?他們身邊那麼多專家顧問智囊團,哪個不比你看得遠?不比你看得清楚?”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身居高位的人,一般都是精明強幹之輩。你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玄宗、李林甫、高力士.....哪一個不是才智過人?手段高超?他們辯論起來滔滔不絕,光靠言辭就能折服反對派,打動敵人,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手眼淚汪汪跪下來大喊“喏”!

皇上一定“聖明​”嗎?


平時我們對單位的領導,對企業的老闆,也是這麼想的。領導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當領導?老闆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做這麼大事業嗎?在單位,在公司,有擠兌同事的,絕對沒有人敢批評領導、指責老闆的。

你要多說一句,就有人嘲諷你:“買拼多多的命,操傑克馬的心”。

領導到底高明不高明?那一定是高明的,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身可能就是技術專家,身邊又有著最頂級的智囊團,比起普通人來說,他們確實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能力出眾。而且,那麼多資源堆上去,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普通人要了老命都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領導一個電話就能搞定。那是真厲害,真有本事。

皇上有時候確實是聖明的,領導有時候確實是高明的,老闆有時候也是很厲害的。

但有個小小的問題,“皇上”、領導、老闆做久了,厲害時間長了,自己也會以為自己了不起,基層群眾、普通員工看領導,也覺得領導和老闆了不起,當全世界都覺得一個人了不起的事情,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看自己?會不會覺得——老子就是神?

皇上一定“聖明​”嗎?


肉食者或許很聰明,但有時候肉吃多了,不知民間疾苦,不知世事艱難,就會“何不食肉糜”!所以,確實會“鄙”。高貴者或許也很聰明,但高貴久了,聰明都花在“保持高貴”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對於事情真相的把握,可能還真的不如“卑賤者”。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代,是封建王朝最強盛繁華的時代,也是一個開啟中央集權的時代。我從來不反對中央集權,因為開明專制會帶來高效的執行力,中央集權會帶來巨大的規模效益,國家機器一開動,什麼事都能做成,戶籍調查、改革稅制、修建水利工程、統籌產業升級、贏得對外戰爭,高效、迅速、無往不利。高明的統治者,優秀的官僚集團,忠誠的軍人,如臂使指的國家機器,充滿榮譽感的國民。如果中間信息溝通順暢,這個體系是很強大的。

這個國家就是偉大的“大唐”,老百姓就是驕傲的“唐人”,底層軍人和小吏,也是充滿榮譽感的大唐螺絲釘,宰相就是鞠躬盡瘁的“賢相”,那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也就是“聖人”。


"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多了,總會聽到一句話,叫做“皇上聖明”!

可是,皇上就一定“聖明”嗎?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曹劌論戰》,曹劌說要幫大領導收拾收拾國家大事,朋友就嘲笑他:“肉食者考慮的事情,你操什麼心?”

曹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換成罵人的話就是——大領導吃肉吃多了,把心眼兒都堵死了,看不遠。

毛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叫做:“高貴者最愚蠢,低賤者最聰明”。

很多人反感這種話,私下裡吹牛逼,總會說:“XX領導做到這麼高位置了,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哪個不是人中之龍?他們考慮的不比你周全?他們身邊那麼多專家顧問智囊團,哪個不比你看得遠?不比你看得清楚?”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身居高位的人,一般都是精明強幹之輩。你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玄宗、李林甫、高力士.....哪一個不是才智過人?手段高超?他們辯論起來滔滔不絕,光靠言辭就能折服反對派,打動敵人,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手眼淚汪汪跪下來大喊“喏”!

皇上一定“聖明​”嗎?


平時我們對單位的領導,對企業的老闆,也是這麼想的。領導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當領導?老闆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做這麼大事業嗎?在單位,在公司,有擠兌同事的,絕對沒有人敢批評領導、指責老闆的。

你要多說一句,就有人嘲諷你:“買拼多多的命,操傑克馬的心”。

領導到底高明不高明?那一定是高明的,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身可能就是技術專家,身邊又有著最頂級的智囊團,比起普通人來說,他們確實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能力出眾。而且,那麼多資源堆上去,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普通人要了老命都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領導一個電話就能搞定。那是真厲害,真有本事。

皇上有時候確實是聖明的,領導有時候確實是高明的,老闆有時候也是很厲害的。

但有個小小的問題,“皇上”、領導、老闆做久了,厲害時間長了,自己也會以為自己了不起,基層群眾、普通員工看領導,也覺得領導和老闆了不起,當全世界都覺得一個人了不起的事情,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看自己?會不會覺得——老子就是神?

皇上一定“聖明​”嗎?


肉食者或許很聰明,但有時候肉吃多了,不知民間疾苦,不知世事艱難,就會“何不食肉糜”!所以,確實會“鄙”。高貴者或許也很聰明,但高貴久了,聰明都花在“保持高貴”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對於事情真相的把握,可能還真的不如“卑賤者”。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代,是封建王朝最強盛繁華的時代,也是一個開啟中央集權的時代。我從來不反對中央集權,因為開明專制會帶來高效的執行力,中央集權會帶來巨大的規模效益,國家機器一開動,什麼事都能做成,戶籍調查、改革稅制、修建水利工程、統籌產業升級、贏得對外戰爭,高效、迅速、無往不利。高明的統治者,優秀的官僚集團,忠誠的軍人,如臂使指的國家機器,充滿榮譽感的國民。如果中間信息溝通順暢,這個體系是很強大的。

這個國家就是偉大的“大唐”,老百姓就是驕傲的“唐人”,底層軍人和小吏,也是充滿榮譽感的大唐螺絲釘,宰相就是鞠躬盡瘁的“賢相”,那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也就是“聖人”。


皇上一定“聖明​”嗎?



但有個問題,“聖人”站得太高了,信息渠道錯綜複雜,中間轉了無數道彎,如果他精力不夠了,懈怠了,貪圖安逸了,深居簡出,不再愛上班了,不再深入民間、軍隊和基層了,地方和中央,基層和高層,中間開始隔了無數層,每一道指令和消息,都會被不斷歪曲和包裝,那麼,哪怕這個聖人還是那麼英明神武,還是那麼精明強幹,他獲取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他做出的判斷自然也是不理智的,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行軌跡自然會越來越歪。

身居高位久了,就會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覺得國土是充話費送的,士兵是地裡長出來的,萬里宮闕都是祖宗打個響指變出來的,山珍海味都是太監們隨手撿來的,百官臣子對自己敬畏是應該的,老百姓對自己的崇拜愛戴是理所當然的。

"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多了,總會聽到一句話,叫做“皇上聖明”!

可是,皇上就一定“聖明”嗎?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曹劌論戰》,曹劌說要幫大領導收拾收拾國家大事,朋友就嘲笑他:“肉食者考慮的事情,你操什麼心?”

曹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換成罵人的話就是——大領導吃肉吃多了,把心眼兒都堵死了,看不遠。

毛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叫做:“高貴者最愚蠢,低賤者最聰明”。

很多人反感這種話,私下裡吹牛逼,總會說:“XX領導做到這麼高位置了,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哪個不是人中之龍?他們考慮的不比你周全?他們身邊那麼多專家顧問智囊團,哪個不比你看得遠?不比你看得清楚?”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身居高位的人,一般都是精明強幹之輩。你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玄宗、李林甫、高力士.....哪一個不是才智過人?手段高超?他們辯論起來滔滔不絕,光靠言辭就能折服反對派,打動敵人,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手眼淚汪汪跪下來大喊“喏”!

皇上一定“聖明​”嗎?


平時我們對單位的領導,對企業的老闆,也是這麼想的。領導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當領導?老闆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做這麼大事業嗎?在單位,在公司,有擠兌同事的,絕對沒有人敢批評領導、指責老闆的。

你要多說一句,就有人嘲諷你:“買拼多多的命,操傑克馬的心”。

領導到底高明不高明?那一定是高明的,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身可能就是技術專家,身邊又有著最頂級的智囊團,比起普通人來說,他們確實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能力出眾。而且,那麼多資源堆上去,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普通人要了老命都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領導一個電話就能搞定。那是真厲害,真有本事。

皇上有時候確實是聖明的,領導有時候確實是高明的,老闆有時候也是很厲害的。

但有個小小的問題,“皇上”、領導、老闆做久了,厲害時間長了,自己也會以為自己了不起,基層群眾、普通員工看領導,也覺得領導和老闆了不起,當全世界都覺得一個人了不起的事情,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看自己?會不會覺得——老子就是神?

皇上一定“聖明​”嗎?


肉食者或許很聰明,但有時候肉吃多了,不知民間疾苦,不知世事艱難,就會“何不食肉糜”!所以,確實會“鄙”。高貴者或許也很聰明,但高貴久了,聰明都花在“保持高貴”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對於事情真相的把握,可能還真的不如“卑賤者”。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代,是封建王朝最強盛繁華的時代,也是一個開啟中央集權的時代。我從來不反對中央集權,因為開明專制會帶來高效的執行力,中央集權會帶來巨大的規模效益,國家機器一開動,什麼事都能做成,戶籍調查、改革稅制、修建水利工程、統籌產業升級、贏得對外戰爭,高效、迅速、無往不利。高明的統治者,優秀的官僚集團,忠誠的軍人,如臂使指的國家機器,充滿榮譽感的國民。如果中間信息溝通順暢,這個體系是很強大的。

這個國家就是偉大的“大唐”,老百姓就是驕傲的“唐人”,底層軍人和小吏,也是充滿榮譽感的大唐螺絲釘,宰相就是鞠躬盡瘁的“賢相”,那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也就是“聖人”。


皇上一定“聖明​”嗎?



但有個問題,“聖人”站得太高了,信息渠道錯綜複雜,中間轉了無數道彎,如果他精力不夠了,懈怠了,貪圖安逸了,深居簡出,不再愛上班了,不再深入民間、軍隊和基層了,地方和中央,基層和高層,中間開始隔了無數層,每一道指令和消息,都會被不斷歪曲和包裝,那麼,哪怕這個聖人還是那麼英明神武,還是那麼精明強幹,他獲取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他做出的判斷自然也是不理智的,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行軌跡自然會越來越歪。

身居高位久了,就會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覺得國土是充話費送的,士兵是地裡長出來的,萬里宮闕都是祖宗打個響指變出來的,山珍海味都是太監們隨手撿來的,百官臣子對自己敬畏是應該的,老百姓對自己的崇拜愛戴是理所當然的。

皇上一定“聖明​”嗎?


身居高位久了,會不知道一個最基層的公務員怎麼工作,會不知道一個底層家庭一年花多少錢,會不知道發生災害了一個縣餓死多少人,會不知道官僚體系裡的那些官兒,都是怎麼上來的。無論你多麼“聖人”,只要失去了實事求是的作風,放棄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那就會變得比豬還蠢。自以為統治固若金湯,其實千瘡百孔,自以為滿朝都是自己的鐵桿和嫡系,其實滿朝都是敵人。唯一愛戴你、尊敬你、願意保護你的,只剩下那幾個底層士兵、小吏、平民,可是他們沒有力量啊,你也不愛他們啊。

聖人很重要,領導很重要,但是蚍蜉也很重要啊,每一個老百姓,每一個基層公務員,每一個小商販,每一個小兵小卒,都是構成這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他們比“聖人”更瞭解事情的真相,更能夠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呼吸和脈搏,所以,聖人更該看到他們所看到的,聽到他們所聽到的,瞭解他們所作所為、所思所感。

《十二時辰》中的徐賓曾經說過:“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唐朝盛世的基礎,在於基層小吏的案牘管理,講白了,就是對基層的掌控。這是個統計調查+檔案管理的事情,再說明白一點,就是“大數據”。通過統計調查+檔案管理,政府可以如實瞭解地方上的經濟發展狀況,瞭解老百姓的民生水平,掌握人口、戶籍、田畝、賦稅。

只有政府能夠完全掌控基層,清查人口和土地,才能杜絕土地兼併、藏匿人口,富人豪強才能不逃避賦稅,底層人民才能減輕負擔,國庫才能有收入,基礎建設才能有錢,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然而呢,唐朝從天寶年間開始,基層控制就已經失效,租庸調開始崩潰,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募兵制也開始取代府兵制,《長安十二時辰》給出了一個理由——徐賓說:搞統計調查,搞檔案管理,搞大數據,得有紙,唐朝地方上的紙供不應求了,小吏們沒有紙了,這是小事情,但長官們不解決小事情,小吏們就會失望,失望了就會懈怠,懈怠了就不會好好搞數據,中央得到的反饋就不真實,長此以往,這大唐盛世的基礎,就不結實,就是建築在流沙上。

基層的小吏得不到紙,安西的士卒得不到支援,靖安司的小官辦案被百般阻撓,一個不良帥不能保護自己轄下的親人兄弟.....這就叫——“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

"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多了,總會聽到一句話,叫做“皇上聖明”!

可是,皇上就一定“聖明”嗎?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曹劌論戰》,曹劌說要幫大領導收拾收拾國家大事,朋友就嘲笑他:“肉食者考慮的事情,你操什麼心?”

曹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換成罵人的話就是——大領導吃肉吃多了,把心眼兒都堵死了,看不遠。

毛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叫做:“高貴者最愚蠢,低賤者最聰明”。

很多人反感這種話,私下裡吹牛逼,總會說:“XX領導做到這麼高位置了,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哪個不是人中之龍?他們考慮的不比你周全?他們身邊那麼多專家顧問智囊團,哪個不比你看得遠?不比你看得清楚?”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身居高位的人,一般都是精明強幹之輩。你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玄宗、李林甫、高力士.....哪一個不是才智過人?手段高超?他們辯論起來滔滔不絕,光靠言辭就能折服反對派,打動敵人,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手眼淚汪汪跪下來大喊“喏”!

皇上一定“聖明​”嗎?


平時我們對單位的領導,對企業的老闆,也是這麼想的。領導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當領導?老闆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做這麼大事業嗎?在單位,在公司,有擠兌同事的,絕對沒有人敢批評領導、指責老闆的。

你要多說一句,就有人嘲諷你:“買拼多多的命,操傑克馬的心”。

領導到底高明不高明?那一定是高明的,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身可能就是技術專家,身邊又有著最頂級的智囊團,比起普通人來說,他們確實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能力出眾。而且,那麼多資源堆上去,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普通人要了老命都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領導一個電話就能搞定。那是真厲害,真有本事。

皇上有時候確實是聖明的,領導有時候確實是高明的,老闆有時候也是很厲害的。

但有個小小的問題,“皇上”、領導、老闆做久了,厲害時間長了,自己也會以為自己了不起,基層群眾、普通員工看領導,也覺得領導和老闆了不起,當全世界都覺得一個人了不起的事情,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看自己?會不會覺得——老子就是神?

皇上一定“聖明​”嗎?


肉食者或許很聰明,但有時候肉吃多了,不知民間疾苦,不知世事艱難,就會“何不食肉糜”!所以,確實會“鄙”。高貴者或許也很聰明,但高貴久了,聰明都花在“保持高貴”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對於事情真相的把握,可能還真的不如“卑賤者”。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代,是封建王朝最強盛繁華的時代,也是一個開啟中央集權的時代。我從來不反對中央集權,因為開明專制會帶來高效的執行力,中央集權會帶來巨大的規模效益,國家機器一開動,什麼事都能做成,戶籍調查、改革稅制、修建水利工程、統籌產業升級、贏得對外戰爭,高效、迅速、無往不利。高明的統治者,優秀的官僚集團,忠誠的軍人,如臂使指的國家機器,充滿榮譽感的國民。如果中間信息溝通順暢,這個體系是很強大的。

這個國家就是偉大的“大唐”,老百姓就是驕傲的“唐人”,底層軍人和小吏,也是充滿榮譽感的大唐螺絲釘,宰相就是鞠躬盡瘁的“賢相”,那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也就是“聖人”。


皇上一定“聖明​”嗎?



但有個問題,“聖人”站得太高了,信息渠道錯綜複雜,中間轉了無數道彎,如果他精力不夠了,懈怠了,貪圖安逸了,深居簡出,不再愛上班了,不再深入民間、軍隊和基層了,地方和中央,基層和高層,中間開始隔了無數層,每一道指令和消息,都會被不斷歪曲和包裝,那麼,哪怕這個聖人還是那麼英明神武,還是那麼精明強幹,他獲取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他做出的判斷自然也是不理智的,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行軌跡自然會越來越歪。

身居高位久了,就會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覺得國土是充話費送的,士兵是地裡長出來的,萬里宮闕都是祖宗打個響指變出來的,山珍海味都是太監們隨手撿來的,百官臣子對自己敬畏是應該的,老百姓對自己的崇拜愛戴是理所當然的。

皇上一定“聖明​”嗎?


身居高位久了,會不知道一個最基層的公務員怎麼工作,會不知道一個底層家庭一年花多少錢,會不知道發生災害了一個縣餓死多少人,會不知道官僚體系裡的那些官兒,都是怎麼上來的。無論你多麼“聖人”,只要失去了實事求是的作風,放棄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那就會變得比豬還蠢。自以為統治固若金湯,其實千瘡百孔,自以為滿朝都是自己的鐵桿和嫡系,其實滿朝都是敵人。唯一愛戴你、尊敬你、願意保護你的,只剩下那幾個底層士兵、小吏、平民,可是他們沒有力量啊,你也不愛他們啊。

聖人很重要,領導很重要,但是蚍蜉也很重要啊,每一個老百姓,每一個基層公務員,每一個小商販,每一個小兵小卒,都是構成這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他們比“聖人”更瞭解事情的真相,更能夠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呼吸和脈搏,所以,聖人更該看到他們所看到的,聽到他們所聽到的,瞭解他們所作所為、所思所感。

《十二時辰》中的徐賓曾經說過:“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唐朝盛世的基礎,在於基層小吏的案牘管理,講白了,就是對基層的掌控。這是個統計調查+檔案管理的事情,再說明白一點,就是“大數據”。通過統計調查+檔案管理,政府可以如實瞭解地方上的經濟發展狀況,瞭解老百姓的民生水平,掌握人口、戶籍、田畝、賦稅。

只有政府能夠完全掌控基層,清查人口和土地,才能杜絕土地兼併、藏匿人口,富人豪強才能不逃避賦稅,底層人民才能減輕負擔,國庫才能有收入,基礎建設才能有錢,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然而呢,唐朝從天寶年間開始,基層控制就已經失效,租庸調開始崩潰,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募兵制也開始取代府兵制,《長安十二時辰》給出了一個理由——徐賓說:搞統計調查,搞檔案管理,搞大數據,得有紙,唐朝地方上的紙供不應求了,小吏們沒有紙了,這是小事情,但長官們不解決小事情,小吏們就會失望,失望了就會懈怠,懈怠了就不會好好搞數據,中央得到的反饋就不真實,長此以往,這大唐盛世的基礎,就不結實,就是建築在流沙上。

基層的小吏得不到紙,安西的士卒得不到支援,靖安司的小官辦案被百般阻撓,一個不良帥不能保護自己轄下的親人兄弟.....這就叫——“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

皇上一定“聖明​”嗎?


然而聖人卻看不到這些失望,他以為他依舊明察秋毫,他的宰相、將軍、百官群僚們,都在他的注視下努力辦事,都在效忠於他,他以為他們雖然鬥來鬥去,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可惜,他脫離實際工作太久了,他忘了,“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不知道奸相排斥異己草菅人命;他不知道節度使擁兵自重,早已割據地方,不尊中央;他不知道地主們兼併土地,隱匿人口,截留賦稅;他不知道有人賣官鬻爵,整個系統早已腐朽糜爛,千瘡百孔。

他閉塞言路,閉上眼睛,捂上耳朵,把權柄交給了他人,早已成了一個高高在上的泥塑木偶,一座“神像”。

"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多了,總會聽到一句話,叫做“皇上聖明”!

可是,皇上就一定“聖明”嗎?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曹劌論戰》,曹劌說要幫大領導收拾收拾國家大事,朋友就嘲笑他:“肉食者考慮的事情,你操什麼心?”

曹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換成罵人的話就是——大領導吃肉吃多了,把心眼兒都堵死了,看不遠。

毛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叫做:“高貴者最愚蠢,低賤者最聰明”。

很多人反感這種話,私下裡吹牛逼,總會說:“XX領導做到這麼高位置了,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哪個不是人中之龍?他們考慮的不比你周全?他們身邊那麼多專家顧問智囊團,哪個不比你看得遠?不比你看得清楚?”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身居高位的人,一般都是精明強幹之輩。你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玄宗、李林甫、高力士.....哪一個不是才智過人?手段高超?他們辯論起來滔滔不絕,光靠言辭就能折服反對派,打動敵人,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手眼淚汪汪跪下來大喊“喏”!

皇上一定“聖明​”嗎?


平時我們對單位的領導,對企業的老闆,也是這麼想的。領導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當領導?老闆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做這麼大事業嗎?在單位,在公司,有擠兌同事的,絕對沒有人敢批評領導、指責老闆的。

你要多說一句,就有人嘲諷你:“買拼多多的命,操傑克馬的心”。

領導到底高明不高明?那一定是高明的,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身可能就是技術專家,身邊又有著最頂級的智囊團,比起普通人來說,他們確實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能力出眾。而且,那麼多資源堆上去,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普通人要了老命都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領導一個電話就能搞定。那是真厲害,真有本事。

皇上有時候確實是聖明的,領導有時候確實是高明的,老闆有時候也是很厲害的。

但有個小小的問題,“皇上”、領導、老闆做久了,厲害時間長了,自己也會以為自己了不起,基層群眾、普通員工看領導,也覺得領導和老闆了不起,當全世界都覺得一個人了不起的事情,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看自己?會不會覺得——老子就是神?

皇上一定“聖明​”嗎?


肉食者或許很聰明,但有時候肉吃多了,不知民間疾苦,不知世事艱難,就會“何不食肉糜”!所以,確實會“鄙”。高貴者或許也很聰明,但高貴久了,聰明都花在“保持高貴”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對於事情真相的把握,可能還真的不如“卑賤者”。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代,是封建王朝最強盛繁華的時代,也是一個開啟中央集權的時代。我從來不反對中央集權,因為開明專制會帶來高效的執行力,中央集權會帶來巨大的規模效益,國家機器一開動,什麼事都能做成,戶籍調查、改革稅制、修建水利工程、統籌產業升級、贏得對外戰爭,高效、迅速、無往不利。高明的統治者,優秀的官僚集團,忠誠的軍人,如臂使指的國家機器,充滿榮譽感的國民。如果中間信息溝通順暢,這個體系是很強大的。

這個國家就是偉大的“大唐”,老百姓就是驕傲的“唐人”,底層軍人和小吏,也是充滿榮譽感的大唐螺絲釘,宰相就是鞠躬盡瘁的“賢相”,那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也就是“聖人”。


皇上一定“聖明​”嗎?



但有個問題,“聖人”站得太高了,信息渠道錯綜複雜,中間轉了無數道彎,如果他精力不夠了,懈怠了,貪圖安逸了,深居簡出,不再愛上班了,不再深入民間、軍隊和基層了,地方和中央,基層和高層,中間開始隔了無數層,每一道指令和消息,都會被不斷歪曲和包裝,那麼,哪怕這個聖人還是那麼英明神武,還是那麼精明強幹,他獲取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他做出的判斷自然也是不理智的,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行軌跡自然會越來越歪。

身居高位久了,就會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覺得國土是充話費送的,士兵是地裡長出來的,萬里宮闕都是祖宗打個響指變出來的,山珍海味都是太監們隨手撿來的,百官臣子對自己敬畏是應該的,老百姓對自己的崇拜愛戴是理所當然的。

皇上一定“聖明​”嗎?


身居高位久了,會不知道一個最基層的公務員怎麼工作,會不知道一個底層家庭一年花多少錢,會不知道發生災害了一個縣餓死多少人,會不知道官僚體系裡的那些官兒,都是怎麼上來的。無論你多麼“聖人”,只要失去了實事求是的作風,放棄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那就會變得比豬還蠢。自以為統治固若金湯,其實千瘡百孔,自以為滿朝都是自己的鐵桿和嫡系,其實滿朝都是敵人。唯一愛戴你、尊敬你、願意保護你的,只剩下那幾個底層士兵、小吏、平民,可是他們沒有力量啊,你也不愛他們啊。

聖人很重要,領導很重要,但是蚍蜉也很重要啊,每一個老百姓,每一個基層公務員,每一個小商販,每一個小兵小卒,都是構成這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他們比“聖人”更瞭解事情的真相,更能夠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呼吸和脈搏,所以,聖人更該看到他們所看到的,聽到他們所聽到的,瞭解他們所作所為、所思所感。

《十二時辰》中的徐賓曾經說過:“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唐朝盛世的基礎,在於基層小吏的案牘管理,講白了,就是對基層的掌控。這是個統計調查+檔案管理的事情,再說明白一點,就是“大數據”。通過統計調查+檔案管理,政府可以如實瞭解地方上的經濟發展狀況,瞭解老百姓的民生水平,掌握人口、戶籍、田畝、賦稅。

只有政府能夠完全掌控基層,清查人口和土地,才能杜絕土地兼併、藏匿人口,富人豪強才能不逃避賦稅,底層人民才能減輕負擔,國庫才能有收入,基礎建設才能有錢,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然而呢,唐朝從天寶年間開始,基層控制就已經失效,租庸調開始崩潰,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募兵制也開始取代府兵制,《長安十二時辰》給出了一個理由——徐賓說:搞統計調查,搞檔案管理,搞大數據,得有紙,唐朝地方上的紙供不應求了,小吏們沒有紙了,這是小事情,但長官們不解決小事情,小吏們就會失望,失望了就會懈怠,懈怠了就不會好好搞數據,中央得到的反饋就不真實,長此以往,這大唐盛世的基礎,就不結實,就是建築在流沙上。

基層的小吏得不到紙,安西的士卒得不到支援,靖安司的小官辦案被百般阻撓,一個不良帥不能保護自己轄下的親人兄弟.....這就叫——“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

皇上一定“聖明​”嗎?


然而聖人卻看不到這些失望,他以為他依舊明察秋毫,他的宰相、將軍、百官群僚們,都在他的注視下努力辦事,都在效忠於他,他以為他們雖然鬥來鬥去,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可惜,他脫離實際工作太久了,他忘了,“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不知道奸相排斥異己草菅人命;他不知道節度使擁兵自重,早已割據地方,不尊中央;他不知道地主們兼併土地,隱匿人口,截留賦稅;他不知道有人賣官鬻爵,整個系統早已腐朽糜爛,千瘡百孔。

他閉塞言路,閉上眼睛,捂上耳朵,把權柄交給了他人,早已成了一個高高在上的泥塑木偶,一座“神像”。

皇上一定“聖明​”嗎?



所以,他眼中那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的天寶盛世,只是用杯碗碟子堆起來的漂亮“江山”,只是外面精緻好看,內裡虛得很,野心家挾裹著蚍蜉一怒,那就轟然倒塌了。

"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多了,總會聽到一句話,叫做“皇上聖明”!

可是,皇上就一定“聖明”嗎?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曹劌論戰》,曹劌說要幫大領導收拾收拾國家大事,朋友就嘲笑他:“肉食者考慮的事情,你操什麼心?”

曹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換成罵人的話就是——大領導吃肉吃多了,把心眼兒都堵死了,看不遠。

毛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叫做:“高貴者最愚蠢,低賤者最聰明”。

很多人反感這種話,私下裡吹牛逼,總會說:“XX領導做到這麼高位置了,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哪個不是人中之龍?他們考慮的不比你周全?他們身邊那麼多專家顧問智囊團,哪個不比你看得遠?不比你看得清楚?”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身居高位的人,一般都是精明強幹之輩。你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玄宗、李林甫、高力士.....哪一個不是才智過人?手段高超?他們辯論起來滔滔不絕,光靠言辭就能折服反對派,打動敵人,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手眼淚汪汪跪下來大喊“喏”!

皇上一定“聖明​”嗎?


平時我們對單位的領導,對企業的老闆,也是這麼想的。領導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當領導?老闆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做這麼大事業嗎?在單位,在公司,有擠兌同事的,絕對沒有人敢批評領導、指責老闆的。

你要多說一句,就有人嘲諷你:“買拼多多的命,操傑克馬的心”。

領導到底高明不高明?那一定是高明的,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身可能就是技術專家,身邊又有著最頂級的智囊團,比起普通人來說,他們確實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能力出眾。而且,那麼多資源堆上去,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普通人要了老命都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領導一個電話就能搞定。那是真厲害,真有本事。

皇上有時候確實是聖明的,領導有時候確實是高明的,老闆有時候也是很厲害的。

但有個小小的問題,“皇上”、領導、老闆做久了,厲害時間長了,自己也會以為自己了不起,基層群眾、普通員工看領導,也覺得領導和老闆了不起,當全世界都覺得一個人了不起的事情,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看自己?會不會覺得——老子就是神?

皇上一定“聖明​”嗎?


肉食者或許很聰明,但有時候肉吃多了,不知民間疾苦,不知世事艱難,就會“何不食肉糜”!所以,確實會“鄙”。高貴者或許也很聰明,但高貴久了,聰明都花在“保持高貴”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對於事情真相的把握,可能還真的不如“卑賤者”。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代,是封建王朝最強盛繁華的時代,也是一個開啟中央集權的時代。我從來不反對中央集權,因為開明專制會帶來高效的執行力,中央集權會帶來巨大的規模效益,國家機器一開動,什麼事都能做成,戶籍調查、改革稅制、修建水利工程、統籌產業升級、贏得對外戰爭,高效、迅速、無往不利。高明的統治者,優秀的官僚集團,忠誠的軍人,如臂使指的國家機器,充滿榮譽感的國民。如果中間信息溝通順暢,這個體系是很強大的。

這個國家就是偉大的“大唐”,老百姓就是驕傲的“唐人”,底層軍人和小吏,也是充滿榮譽感的大唐螺絲釘,宰相就是鞠躬盡瘁的“賢相”,那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也就是“聖人”。


皇上一定“聖明​”嗎?



但有個問題,“聖人”站得太高了,信息渠道錯綜複雜,中間轉了無數道彎,如果他精力不夠了,懈怠了,貪圖安逸了,深居簡出,不再愛上班了,不再深入民間、軍隊和基層了,地方和中央,基層和高層,中間開始隔了無數層,每一道指令和消息,都會被不斷歪曲和包裝,那麼,哪怕這個聖人還是那麼英明神武,還是那麼精明強幹,他獲取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他做出的判斷自然也是不理智的,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行軌跡自然會越來越歪。

身居高位久了,就會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覺得國土是充話費送的,士兵是地裡長出來的,萬里宮闕都是祖宗打個響指變出來的,山珍海味都是太監們隨手撿來的,百官臣子對自己敬畏是應該的,老百姓對自己的崇拜愛戴是理所當然的。

皇上一定“聖明​”嗎?


身居高位久了,會不知道一個最基層的公務員怎麼工作,會不知道一個底層家庭一年花多少錢,會不知道發生災害了一個縣餓死多少人,會不知道官僚體系裡的那些官兒,都是怎麼上來的。無論你多麼“聖人”,只要失去了實事求是的作風,放棄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那就會變得比豬還蠢。自以為統治固若金湯,其實千瘡百孔,自以為滿朝都是自己的鐵桿和嫡系,其實滿朝都是敵人。唯一愛戴你、尊敬你、願意保護你的,只剩下那幾個底層士兵、小吏、平民,可是他們沒有力量啊,你也不愛他們啊。

聖人很重要,領導很重要,但是蚍蜉也很重要啊,每一個老百姓,每一個基層公務員,每一個小商販,每一個小兵小卒,都是構成這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他們比“聖人”更瞭解事情的真相,更能夠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呼吸和脈搏,所以,聖人更該看到他們所看到的,聽到他們所聽到的,瞭解他們所作所為、所思所感。

《十二時辰》中的徐賓曾經說過:“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唐朝盛世的基礎,在於基層小吏的案牘管理,講白了,就是對基層的掌控。這是個統計調查+檔案管理的事情,再說明白一點,就是“大數據”。通過統計調查+檔案管理,政府可以如實瞭解地方上的經濟發展狀況,瞭解老百姓的民生水平,掌握人口、戶籍、田畝、賦稅。

只有政府能夠完全掌控基層,清查人口和土地,才能杜絕土地兼併、藏匿人口,富人豪強才能不逃避賦稅,底層人民才能減輕負擔,國庫才能有收入,基礎建設才能有錢,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然而呢,唐朝從天寶年間開始,基層控制就已經失效,租庸調開始崩潰,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募兵制也開始取代府兵制,《長安十二時辰》給出了一個理由——徐賓說:搞統計調查,搞檔案管理,搞大數據,得有紙,唐朝地方上的紙供不應求了,小吏們沒有紙了,這是小事情,但長官們不解決小事情,小吏們就會失望,失望了就會懈怠,懈怠了就不會好好搞數據,中央得到的反饋就不真實,長此以往,這大唐盛世的基礎,就不結實,就是建築在流沙上。

基層的小吏得不到紙,安西的士卒得不到支援,靖安司的小官辦案被百般阻撓,一個不良帥不能保護自己轄下的親人兄弟.....這就叫——“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

皇上一定“聖明​”嗎?


然而聖人卻看不到這些失望,他以為他依舊明察秋毫,他的宰相、將軍、百官群僚們,都在他的注視下努力辦事,都在效忠於他,他以為他們雖然鬥來鬥去,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可惜,他脫離實際工作太久了,他忘了,“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不知道奸相排斥異己草菅人命;他不知道節度使擁兵自重,早已割據地方,不尊中央;他不知道地主們兼併土地,隱匿人口,截留賦稅;他不知道有人賣官鬻爵,整個系統早已腐朽糜爛,千瘡百孔。

他閉塞言路,閉上眼睛,捂上耳朵,把權柄交給了他人,早已成了一個高高在上的泥塑木偶,一座“神像”。

皇上一定“聖明​”嗎?



所以,他眼中那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的天寶盛世,只是用杯碗碟子堆起來的漂亮“江山”,只是外面精緻好看,內裡虛得很,野心家挾裹著蚍蜉一怒,那就轟然倒塌了。

皇上一定“聖明​”嗎?


所以劇中何老才會哭著喊著,吼出了那麼一段話:

後世萬代將記得,煌煌大唐是由你四郎而衰,此罪名你就自擔吧,別再遺禍子嗣!

“皇帝不做好皇帝的事......你是怎麼了?你是老了嗎?四郎?!我們要二十五歲的四郎回來!你做了皇帝,就要一直訓練自己留在二十五歲,一直往前衝,不能自得,不能貪圖享樂,不能對政務不耐煩,不能借口該做的事情年輕時都做了,就無須再用功,這是你的責任!你不是別人,你是有過豐功偉業的帝王啊!你是老臣這一生都崇敬的聖人啊!”


"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多了,總會聽到一句話,叫做“皇上聖明”!

可是,皇上就一定“聖明”嗎?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曹劌論戰》,曹劌說要幫大領導收拾收拾國家大事,朋友就嘲笑他:“肉食者考慮的事情,你操什麼心?”

曹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換成罵人的話就是——大領導吃肉吃多了,把心眼兒都堵死了,看不遠。

毛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叫做:“高貴者最愚蠢,低賤者最聰明”。

很多人反感這種話,私下裡吹牛逼,總會說:“XX領導做到這麼高位置了,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哪個不是人中之龍?他們考慮的不比你周全?他們身邊那麼多專家顧問智囊團,哪個不比你看得遠?不比你看得清楚?”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身居高位的人,一般都是精明強幹之輩。你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玄宗、李林甫、高力士.....哪一個不是才智過人?手段高超?他們辯論起來滔滔不絕,光靠言辭就能折服反對派,打動敵人,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手眼淚汪汪跪下來大喊“喏”!

皇上一定“聖明​”嗎?


平時我們對單位的領導,對企業的老闆,也是這麼想的。領導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當領導?老闆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做這麼大事業嗎?在單位,在公司,有擠兌同事的,絕對沒有人敢批評領導、指責老闆的。

你要多說一句,就有人嘲諷你:“買拼多多的命,操傑克馬的心”。

領導到底高明不高明?那一定是高明的,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身可能就是技術專家,身邊又有著最頂級的智囊團,比起普通人來說,他們確實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能力出眾。而且,那麼多資源堆上去,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普通人要了老命都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領導一個電話就能搞定。那是真厲害,真有本事。

皇上有時候確實是聖明的,領導有時候確實是高明的,老闆有時候也是很厲害的。

但有個小小的問題,“皇上”、領導、老闆做久了,厲害時間長了,自己也會以為自己了不起,基層群眾、普通員工看領導,也覺得領導和老闆了不起,當全世界都覺得一個人了不起的事情,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看自己?會不會覺得——老子就是神?

皇上一定“聖明​”嗎?


肉食者或許很聰明,但有時候肉吃多了,不知民間疾苦,不知世事艱難,就會“何不食肉糜”!所以,確實會“鄙”。高貴者或許也很聰明,但高貴久了,聰明都花在“保持高貴”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對於事情真相的把握,可能還真的不如“卑賤者”。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代,是封建王朝最強盛繁華的時代,也是一個開啟中央集權的時代。我從來不反對中央集權,因為開明專制會帶來高效的執行力,中央集權會帶來巨大的規模效益,國家機器一開動,什麼事都能做成,戶籍調查、改革稅制、修建水利工程、統籌產業升級、贏得對外戰爭,高效、迅速、無往不利。高明的統治者,優秀的官僚集團,忠誠的軍人,如臂使指的國家機器,充滿榮譽感的國民。如果中間信息溝通順暢,這個體系是很強大的。

這個國家就是偉大的“大唐”,老百姓就是驕傲的“唐人”,底層軍人和小吏,也是充滿榮譽感的大唐螺絲釘,宰相就是鞠躬盡瘁的“賢相”,那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也就是“聖人”。


皇上一定“聖明​”嗎?



但有個問題,“聖人”站得太高了,信息渠道錯綜複雜,中間轉了無數道彎,如果他精力不夠了,懈怠了,貪圖安逸了,深居簡出,不再愛上班了,不再深入民間、軍隊和基層了,地方和中央,基層和高層,中間開始隔了無數層,每一道指令和消息,都會被不斷歪曲和包裝,那麼,哪怕這個聖人還是那麼英明神武,還是那麼精明強幹,他獲取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他做出的判斷自然也是不理智的,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行軌跡自然會越來越歪。

身居高位久了,就會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覺得國土是充話費送的,士兵是地裡長出來的,萬里宮闕都是祖宗打個響指變出來的,山珍海味都是太監們隨手撿來的,百官臣子對自己敬畏是應該的,老百姓對自己的崇拜愛戴是理所當然的。

皇上一定“聖明​”嗎?


身居高位久了,會不知道一個最基層的公務員怎麼工作,會不知道一個底層家庭一年花多少錢,會不知道發生災害了一個縣餓死多少人,會不知道官僚體系裡的那些官兒,都是怎麼上來的。無論你多麼“聖人”,只要失去了實事求是的作風,放棄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那就會變得比豬還蠢。自以為統治固若金湯,其實千瘡百孔,自以為滿朝都是自己的鐵桿和嫡系,其實滿朝都是敵人。唯一愛戴你、尊敬你、願意保護你的,只剩下那幾個底層士兵、小吏、平民,可是他們沒有力量啊,你也不愛他們啊。

聖人很重要,領導很重要,但是蚍蜉也很重要啊,每一個老百姓,每一個基層公務員,每一個小商販,每一個小兵小卒,都是構成這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他們比“聖人”更瞭解事情的真相,更能夠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呼吸和脈搏,所以,聖人更該看到他們所看到的,聽到他們所聽到的,瞭解他們所作所為、所思所感。

《十二時辰》中的徐賓曾經說過:“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唐朝盛世的基礎,在於基層小吏的案牘管理,講白了,就是對基層的掌控。這是個統計調查+檔案管理的事情,再說明白一點,就是“大數據”。通過統計調查+檔案管理,政府可以如實瞭解地方上的經濟發展狀況,瞭解老百姓的民生水平,掌握人口、戶籍、田畝、賦稅。

只有政府能夠完全掌控基層,清查人口和土地,才能杜絕土地兼併、藏匿人口,富人豪強才能不逃避賦稅,底層人民才能減輕負擔,國庫才能有收入,基礎建設才能有錢,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然而呢,唐朝從天寶年間開始,基層控制就已經失效,租庸調開始崩潰,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募兵制也開始取代府兵制,《長安十二時辰》給出了一個理由——徐賓說:搞統計調查,搞檔案管理,搞大數據,得有紙,唐朝地方上的紙供不應求了,小吏們沒有紙了,這是小事情,但長官們不解決小事情,小吏們就會失望,失望了就會懈怠,懈怠了就不會好好搞數據,中央得到的反饋就不真實,長此以往,這大唐盛世的基礎,就不結實,就是建築在流沙上。

基層的小吏得不到紙,安西的士卒得不到支援,靖安司的小官辦案被百般阻撓,一個不良帥不能保護自己轄下的親人兄弟.....這就叫——“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

皇上一定“聖明​”嗎?


然而聖人卻看不到這些失望,他以為他依舊明察秋毫,他的宰相、將軍、百官群僚們,都在他的注視下努力辦事,都在效忠於他,他以為他們雖然鬥來鬥去,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可惜,他脫離實際工作太久了,他忘了,“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不知道奸相排斥異己草菅人命;他不知道節度使擁兵自重,早已割據地方,不尊中央;他不知道地主們兼併土地,隱匿人口,截留賦稅;他不知道有人賣官鬻爵,整個系統早已腐朽糜爛,千瘡百孔。

他閉塞言路,閉上眼睛,捂上耳朵,把權柄交給了他人,早已成了一個高高在上的泥塑木偶,一座“神像”。

皇上一定“聖明​”嗎?



所以,他眼中那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的天寶盛世,只是用杯碗碟子堆起來的漂亮“江山”,只是外面精緻好看,內裡虛得很,野心家挾裹著蚍蜉一怒,那就轟然倒塌了。

皇上一定“聖明​”嗎?


所以劇中何老才會哭著喊著,吼出了那麼一段話:

後世萬代將記得,煌煌大唐是由你四郎而衰,此罪名你就自擔吧,別再遺禍子嗣!

“皇帝不做好皇帝的事......你是怎麼了?你是老了嗎?四郎?!我們要二十五歲的四郎回來!你做了皇帝,就要一直訓練自己留在二十五歲,一直往前衝,不能自得,不能貪圖享樂,不能對政務不耐煩,不能借口該做的事情年輕時都做了,就無須再用功,這是你的責任!你不是別人,你是有過豐功偉業的帝王啊!你是老臣這一生都崇敬的聖人啊!”


皇上一定“聖明​”嗎?



劇中的唐玄宗已經開始甩鍋,話說得冠冕堂皇,說這天下不是李家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他要把守護天下的職責,交給宰相和百官群僚,看似這很先進,很民主,很共和,其實這是推卸責任。他把自己神格化,不承擔任何責任,卻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力,把責任甩給百官,其實還是為了維護自己“聖人”的地位。他知道自己不年輕了,沒辦法親歷親為管理國家了,所以就卸下擔子。但不做事,就不會犯錯,只有做事,才會犯錯。所以,你們去做事,我來做神,我來當一塵不染的白蓮花。

"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多了,總會聽到一句話,叫做“皇上聖明”!

可是,皇上就一定“聖明”嗎?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曹劌論戰》,曹劌說要幫大領導收拾收拾國家大事,朋友就嘲笑他:“肉食者考慮的事情,你操什麼心?”

曹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換成罵人的話就是——大領導吃肉吃多了,把心眼兒都堵死了,看不遠。

毛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叫做:“高貴者最愚蠢,低賤者最聰明”。

很多人反感這種話,私下裡吹牛逼,總會說:“XX領導做到這麼高位置了,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哪個不是人中之龍?他們考慮的不比你周全?他們身邊那麼多專家顧問智囊團,哪個不比你看得遠?不比你看得清楚?”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身居高位的人,一般都是精明強幹之輩。你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玄宗、李林甫、高力士.....哪一個不是才智過人?手段高超?他們辯論起來滔滔不絕,光靠言辭就能折服反對派,打動敵人,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手眼淚汪汪跪下來大喊“喏”!

皇上一定“聖明​”嗎?


平時我們對單位的領導,對企業的老闆,也是這麼想的。領導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當領導?老闆能不厲害?不厲害他能做這麼大事業嗎?在單位,在公司,有擠兌同事的,絕對沒有人敢批評領導、指責老闆的。

你要多說一句,就有人嘲諷你:“買拼多多的命,操傑克馬的心”。

領導到底高明不高明?那一定是高明的,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身可能就是技術專家,身邊又有著最頂級的智囊團,比起普通人來說,他們確實知識豐富、視野開闊、能力出眾。而且,那麼多資源堆上去,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普通人要了老命都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領導一個電話就能搞定。那是真厲害,真有本事。

皇上有時候確實是聖明的,領導有時候確實是高明的,老闆有時候也是很厲害的。

但有個小小的問題,“皇上”、領導、老闆做久了,厲害時間長了,自己也會以為自己了不起,基層群眾、普通員工看領導,也覺得領導和老闆了不起,當全世界都覺得一個人了不起的事情,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看自己?會不會覺得——老子就是神?

皇上一定“聖明​”嗎?


肉食者或許很聰明,但有時候肉吃多了,不知民間疾苦,不知世事艱難,就會“何不食肉糜”!所以,確實會“鄙”。高貴者或許也很聰明,但高貴久了,聰明都花在“保持高貴”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對於事情真相的把握,可能還真的不如“卑賤者”。

《長安十二時辰》的時代,是封建王朝最強盛繁華的時代,也是一個開啟中央集權的時代。我從來不反對中央集權,因為開明專制會帶來高效的執行力,中央集權會帶來巨大的規模效益,國家機器一開動,什麼事都能做成,戶籍調查、改革稅制、修建水利工程、統籌產業升級、贏得對外戰爭,高效、迅速、無往不利。高明的統治者,優秀的官僚集團,忠誠的軍人,如臂使指的國家機器,充滿榮譽感的國民。如果中間信息溝通順暢,這個體系是很強大的。

這個國家就是偉大的“大唐”,老百姓就是驕傲的“唐人”,底層軍人和小吏,也是充滿榮譽感的大唐螺絲釘,宰相就是鞠躬盡瘁的“賢相”,那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也就是“聖人”。


皇上一定“聖明​”嗎?



但有個問題,“聖人”站得太高了,信息渠道錯綜複雜,中間轉了無數道彎,如果他精力不夠了,懈怠了,貪圖安逸了,深居簡出,不再愛上班了,不再深入民間、軍隊和基層了,地方和中央,基層和高層,中間開始隔了無數層,每一道指令和消息,都會被不斷歪曲和包裝,那麼,哪怕這個聖人還是那麼英明神武,還是那麼精明強幹,他獲取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他做出的判斷自然也是不理智的,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行軌跡自然會越來越歪。

身居高位久了,就會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覺得國土是充話費送的,士兵是地裡長出來的,萬里宮闕都是祖宗打個響指變出來的,山珍海味都是太監們隨手撿來的,百官臣子對自己敬畏是應該的,老百姓對自己的崇拜愛戴是理所當然的。

皇上一定“聖明​”嗎?


身居高位久了,會不知道一個最基層的公務員怎麼工作,會不知道一個底層家庭一年花多少錢,會不知道發生災害了一個縣餓死多少人,會不知道官僚體系裡的那些官兒,都是怎麼上來的。無論你多麼“聖人”,只要失去了實事求是的作風,放棄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那就會變得比豬還蠢。自以為統治固若金湯,其實千瘡百孔,自以為滿朝都是自己的鐵桿和嫡系,其實滿朝都是敵人。唯一愛戴你、尊敬你、願意保護你的,只剩下那幾個底層士兵、小吏、平民,可是他們沒有力量啊,你也不愛他們啊。

聖人很重要,領導很重要,但是蚍蜉也很重要啊,每一個老百姓,每一個基層公務員,每一個小商販,每一個小兵小卒,都是構成這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他們比“聖人”更瞭解事情的真相,更能夠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呼吸和脈搏,所以,聖人更該看到他們所看到的,聽到他們所聽到的,瞭解他們所作所為、所思所感。

《十二時辰》中的徐賓曾經說過:“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唐朝盛世的基礎,在於基層小吏的案牘管理,講白了,就是對基層的掌控。這是個統計調查+檔案管理的事情,再說明白一點,就是“大數據”。通過統計調查+檔案管理,政府可以如實瞭解地方上的經濟發展狀況,瞭解老百姓的民生水平,掌握人口、戶籍、田畝、賦稅。

只有政府能夠完全掌控基層,清查人口和土地,才能杜絕土地兼併、藏匿人口,富人豪強才能不逃避賦稅,底層人民才能減輕負擔,國庫才能有收入,基礎建設才能有錢,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然而呢,唐朝從天寶年間開始,基層控制就已經失效,租庸調開始崩潰,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募兵制也開始取代府兵制,《長安十二時辰》給出了一個理由——徐賓說:搞統計調查,搞檔案管理,搞大數據,得有紙,唐朝地方上的紙供不應求了,小吏們沒有紙了,這是小事情,但長官們不解決小事情,小吏們就會失望,失望了就會懈怠,懈怠了就不會好好搞數據,中央得到的反饋就不真實,長此以往,這大唐盛世的基礎,就不結實,就是建築在流沙上。

基層的小吏得不到紙,安西的士卒得不到支援,靖安司的小官辦案被百般阻撓,一個不良帥不能保護自己轄下的親人兄弟.....這就叫——“所有的失望,都是從小事開始的”。

皇上一定“聖明​”嗎?


然而聖人卻看不到這些失望,他以為他依舊明察秋毫,他的宰相、將軍、百官群僚們,都在他的注視下努力辦事,都在效忠於他,他以為他們雖然鬥來鬥去,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可惜,他脫離實際工作太久了,他忘了,“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不知道奸相排斥異己草菅人命;他不知道節度使擁兵自重,早已割據地方,不尊中央;他不知道地主們兼併土地,隱匿人口,截留賦稅;他不知道有人賣官鬻爵,整個系統早已腐朽糜爛,千瘡百孔。

他閉塞言路,閉上眼睛,捂上耳朵,把權柄交給了他人,早已成了一個高高在上的泥塑木偶,一座“神像”。

皇上一定“聖明​”嗎?



所以,他眼中那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的天寶盛世,只是用杯碗碟子堆起來的漂亮“江山”,只是外面精緻好看,內裡虛得很,野心家挾裹著蚍蜉一怒,那就轟然倒塌了。

皇上一定“聖明​”嗎?


所以劇中何老才會哭著喊著,吼出了那麼一段話:

後世萬代將記得,煌煌大唐是由你四郎而衰,此罪名你就自擔吧,別再遺禍子嗣!

“皇帝不做好皇帝的事......你是怎麼了?你是老了嗎?四郎?!我們要二十五歲的四郎回來!你做了皇帝,就要一直訓練自己留在二十五歲,一直往前衝,不能自得,不能貪圖享樂,不能對政務不耐煩,不能借口該做的事情年輕時都做了,就無須再用功,這是你的責任!你不是別人,你是有過豐功偉業的帝王啊!你是老臣這一生都崇敬的聖人啊!”


皇上一定“聖明​”嗎?



劇中的唐玄宗已經開始甩鍋,話說得冠冕堂皇,說這天下不是李家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他要把守護天下的職責,交給宰相和百官群僚,看似這很先進,很民主,很共和,其實這是推卸責任。他把自己神格化,不承擔任何責任,卻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力,把責任甩給百官,其實還是為了維護自己“聖人”的地位。他知道自己不年輕了,沒辦法親歷親為管理國家了,所以就卸下擔子。但不做事,就不會犯錯,只有做事,才會犯錯。所以,你們去做事,我來做神,我來當一塵不染的白蓮花。

皇上一定“聖明​”嗎?


講實話,這樣的“貴族共和”,還不如“開明專制”呢,三公九卿百官都為天下負責,等於都不負責,爭權的時候打出狗腦子,做事的時候又互相推諉,這種制度,還不如有個皇帝可以做決定,也可以背鍋。

實際上,真的呼啦啦大廈傾的時候,聖人沒有負責,百官也沒有負責,他們有的逃向了四川,有的逃向了靈武,留下來用血肉承受歷史的車輪的,只有張小敬、徐賓、以及無數的大唐子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