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天文 航空航天 金星 科學 賽先生 2017-04-14

無數個舉頭望明月的夜晚裡,許多細心的小夥伴一定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不管什麼時候,我看到的月亮上的“景色”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撰文 徐璐媛(東京大學博士生)

審校 苟利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編輯 韓琨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1. 左圖為月球正面暗色陰影區的輪廓,右圖為唐代銅鏡中對月宮中嫦娥桂樹、玉兔蟾蜍的想象。(CopyrightPolicy:CC 3.0)

其實,這個問題古人早就發現了,所以古人筆下的月亮才永遠都是李白《古朗月行》裡的樣子:

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 大明夜已殘。

那是因為:月球很久以前就已經是一顆同步自轉衛星了。

所以,我們在地球上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不管是月上柳梢頭,還是待月西廂下,我們和古人看到的月亮上的景色幾乎可以說是一模一樣(不考慮月相變化的情況下),這麼一想倒也挺浪漫的。當然,由於月球本身的天平動(由於軌道自轉軸、離心率等因素的微小變化引起的月球週期性擺動),實際能看到的總區域會比一半要多一點(約59%)。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2. 時光流轉,月亮的臉從來不曾改變(圖片來源:Copyright Policy:CC 3.0,最後一張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什麼是同步自轉衛星

同步自轉衛星(synchronous rotation)是指衛星的自轉週期和相對於中心行星的公轉週期相同,所以不管衛星和行星如何轉動,最終的相對效果都是衛星的同一面始終朝向行星。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月球和地球:月球的自轉週期和繞地球運動的公轉週期都是27.3天。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3.同步自轉示意圖,衛星的正面始終朝向行星,因而從行星上看去,永遠看不到衛星背面。(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為什麼會產生同步自轉現象

同步自轉也叫潮汐鎖定(tidal locking),其本質來源於中央天體對環繞天體的引力作用。以地月係為例,由於實際的月球並不是一個質點,月球表面各點受到的引力大小隨距離衰減,正面受到的地球引力會大於背面,這是我們從普(上)通(帝)視角看到的(圖4左)。而把視角切回月球上時,實際感受到的潮汐力是地球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注意,離心力是非慣性系下才有的虛擬力,慣性系下是不存在離心力的),潮汐力會把月球在地月連線方向略微拉長(圖4右,當然,沒有圖上這麼明顯),產生潮汐隆起(tidal bugles)。當然,反過來,月球對地球的引力也同樣會在地球產生潮汐隆起。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4. 作者繪製

那麼問題來了,一旦月球的公轉和自轉週期不一致(自轉速度大於或者小於公轉速度),就意味著潮汐力的方向相對於地月連線始終在變化,產生的淨扭矩會減慢或加快月球的自轉速度,慢慢把月球“拉回”一個沒有淨扭矩的穩定狀態(圖5)。這一過程中衛星的角動量和能量變化,由衛星內部的潮汐耗散,以及衛星與行星的角動量和能量交換完成。一般來說,都是大天體鎖定小天體,不過,在兩者大小差不多的情況下,也可能會發生相互鎖定的現象,典型的例子就是冥王星和冥衛一的雙星系統。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5. 作者繪製

也就是說,不管一個天體原本的自轉速度和公轉速度如何,理論上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兩者一定可以慢慢達到一致。此後,即使同步自轉又因為某種原因(受到隕石撞擊等等)被暫時性地打破,也能較快地恢復同步自轉。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6. 作者繪製

同步自轉的影響

當一個天體進入同步自轉狀態之後,一切都不再變化了——正面永遠是正面,背面永遠是背面。同樣地,前導半球(leading hemisphere)和後隨半球(trailing hemisphere)的經度範圍也不再變化了。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7. 前導半球和後隨半球示意圖(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當衛星上的每個點與行星的相對位置不再發生變化,衛星會逐漸產生獨特的內部結構和地質、地貌特徵。

1)前導半球和後隨半球:假設隕石的撞擊是空間範圍內均勻來自各個方向的,那麼相對於前導半球的速度會大於後隨半球,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前導半球受到的隕石撞擊系統性地多於後隨半球,這種撞擊坑密度的不對稱性,是同步自轉衛星的特徵之一,可以通過對這些撞擊坑的統計研究,反推太陽系過去的撞擊情況和星體的軌道狀態。

2)正面和背面:發生在同步自轉形成之後的天體,其表面和內部演化也會相應產生一些“不對稱性”,如月球正面多月海而背面多高地、正面月殼比背面薄等等,這些不對稱性的具體成因至今還沒有定論。如果是行星被恆星鎖定了的話,正面由於始終面向恆星,溫度還會顯著高於背面,這對生命的發展可謂頗不友好。

同時,由於行星的遮擋,衛星正面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行星的“保護”,理論上,其正面受到的隕石撞擊、太陽風等等作用都會少於背面,不過這種“保護”至少對於月球是相當有限的,畢竟……

你以為的地球和月球是這樣的(圖8)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8. 作者繪製

可實際的地球和月球是這樣的(圖9)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9. 作者繪製

地球表示:太遠了,愛莫能助啊……同樣,覺得月球能幫地球擋很多隕石撞擊的親們,你們也想多了~

3)前面我們還說到,同步自轉可能會被後來的撞擊事件暫時性地打破,這種情況不僅理論上完全可能,實際觀測中,人們也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舉個例(腦)子(洞):理論上來說,前導半球受到的隕石撞擊要多於後隨半球,可是月球較古老的撞擊盆地卻更多位於後隨半球,Wieczorek和Feuvre [1]通過統計檢驗認為這一分佈僅僅出於偶然的概率小於2%,也就是說,月球的同步自轉在很久以前可能曾經被大撞擊打破,然後在恢復同步自轉的過程中,前導半球和後隨半球的位置調換了(旋轉了180°),他們還認為,產生史密斯盆地的撞擊事件即滿足引起這次180°旋轉的時間和撞擊強度要求。

還有哪些天體也在同步自轉?

通過上面的文字我們已經知道,只要天體間的相互作用足夠強,最終都會達到同步自轉。同步自轉不僅一點都不神祕,而且可以說是天體軌道步入穩定的一種“常態”。 事實上,太陽系內大多數體積較大的衛星,目前都是處於同步自轉狀態的,比如圖10中列舉了太陽系中已經達到同步自轉的衛星。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10.太陽系同步自轉衛星舉例,地球作為大小的參照。(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而太陽系外,由於距離和觀測水平的限制,目前只有距太陽系51光年的牧夫座τ(Tau Boötis)和它的行星τ Boötis b組成的系統中確認有同步自轉存在:Walker等人[2]通過MOST探測衛星(Microvariability and Oscillations of STars)在2004年、2005年的光度觀測結果,確認母星τ Boötis A上有一塊活躍區域的位置與行星Tau Boötis b的軌道運動同步,這表明母星τ Boötis A已被行星τ Boötis b鎖定,而且很可能是相互鎖定。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11. 牧夫座τ的位置(Copyright Policy:CC 3.0)

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脫離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所以“理論上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到底是多長?

以衛星繞行星轉動為例,在假設圓軌道(離心率小)、自轉軸垂直於軌道平面,只受行星的引力作用的理想狀態下,某衛星到達潮汐鎖定狀態需要經歷的時間量級,可以通過衛星繞行星運動的軌道半長軸、行星的質量、衛星的質量、半徑、初始轉速等參數估算出,其中與衛星繞行星運動的軌道半長軸關係最大[3]。也就是說,對同一顆行星來說,衛星離得越遠,達到潮汐鎖定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而且是幾何級數上升,這就可以解決很多疑惑了。

1)月球什麼時候被地球鎖定的?

火衛一、火衛二這類與母星離得近的衛星,幾年到幾百年內就可以達到同步自轉(在它們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幾乎可以說是瞬間達到了同步),月球和大部分太陽系內目前已被潮汐鎖定的衛星也都在105~107年的量級上完成了鎖定[3, 4]——也就是說,相對於太陽系內行星形成年齡的40多億年(109年),這些衛星在太陽系歷史中很早的階段,就已經進入同步自轉狀態了。

2)為什麼地球和其他行星沒有被太陽潮汐鎖定呢?我們會看到那一天麼?

行星繞恆星運動也可同理計算,水星大約在107~108年量級達到鎖定,而太陽系內其他幾個行星(不考慮逆行自身軌道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反的金星和天王星)要達到同步自轉需要的時間尺度在1010~1018年量級。所以,這些行星還沒有被鎖定僅僅是因為時候未到。再過幾百億年,地球也會達到同步自轉的(如果那時太陽系還存在的話),只是以人類活動的時間尺度來看,還是不要抱什麼希望比較好……在那之前,地球和其他這類行星的自轉會慢慢減速,一天會越來越長,當然,這個“慢慢”真的就是非常非常慢了,我們是感覺不到的。

等等,按照以上說法,水星不是應該已經到達同步自轉了麼?如前所述,估算的前提是非常理想的軌道狀況,而實際上,由於星體原本的軌道離心率、自轉軸傾角以及其他星體引力的影響,並不是每個符合時間尺度的星體都會順利到達同步自轉狀態。水星正是由於其大偏心率的軌道的影響,並沒有達到同步自轉(自轉週期和公轉週期1:1),而是以3:2的自轉共振(每繞太陽公轉兩圈時自轉三圈)達到了一種穩定狀態。

3)為什麼有些星體我們明明還沒有實際觀測到它們的自轉週期數據,也知道它們應該已經被鎖定了呢?

還記得前不久NASA大新聞中那個一口氣帶了七顆行星的TRAPPIST-1系統麼?目前認為,這七顆行星都已經被母星鎖定或者達到自轉共振了[5]。而去年歐南臺發現的類地行星比鄰星b(Proxima Centauri b)也被認為很可能已經被母星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距太陽只有4.25光年之近)鎖定[6]

是我們已經觀測到它們的自轉週期了麼?並沒有。事實上,目前能勉強估算出它們的質量和尺寸都已經很難得了。但TRAPPIST的七顆行星中最遠的一顆TRAPPIST-1h離母星的距離只有0.063AU,相當於只有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6,而比鄰星b距離母星的距離只有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8,離得這麼近,理論上當然是已被鎖定了的。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12. TRAPPIST-1和它的七顆衛星。(圖片來源:NASA)

總結

· 同步自轉一點都不神祕,這是一定條件下天體間引力作用的必然結果,不僅是太陽系中,也是全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 同步自轉會在天體表面和內部會留下一些特別的“痕跡”,這些“痕跡”還能幫助我們追溯該天體曾經的地質歷史。

· 太陽系中目前已經被鎖定的衛星,大多在太陽系歷史的早期就已經被鎖定了。

· 目前還沒被鎖定的天體主要是因為離母星太遠,以至於它們到達同步自轉所需要的時間太久。

彩蛋:月球背面長啥樣?

受限於觀測手段,人們到上個世紀都還完全不知道月球背面是什麼樣子。月球背面是不是有另一個世界?那裡有生命居住麼?是外星人的基地麼?種種這些猜想,一度成為各種童話故事和科幻小說的創意源泉。直到探測器時代來臨,1959年10月7日,前蘇聯的月球3號(Luna 3)才傳回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影像(圖13)。

目前最清晰的全月影像來自2009年美國發射的月球勘測軌道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縮寫為LRO),局部分辨率甚至優於1米,連阿波羅登月時期留下的月球車都能清晰辨認,那些月球上有外星人和外星基地的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13.左圖為紀念前蘇聯拍到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影像發行的郵票;右圖為當時傳回的第一張月球背面影像,左邊的暗色區域分別為危海、史密斯海、界海,下方為南海,右上為莫斯科海。(圖片來源: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我們這才發現,原來月球的背面和正面如此不同:背面沒有那麼多暗色的月海,而是撞擊坑遍佈的高地,南極附近還有一個巨大的撞擊盆地(艾肯盆地,太陽系內已知的最大的撞擊盆地之一,也是我國嫦娥4號的備選著陸點之一)。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圖14. LRO搭載的寬角相機(wide-anglecamera,縮寫為WAC)獲取的全月影像(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參考文獻

[1] Wieczorek, M. A., and Le Feuvre, M. (2009). Did a large impact reorient the Moon?. Icarus, 200(2), 358-366.

[2] Walker, G. A., Croll, B., Matthews, J. M., Kuschnig, R., Huber, D., Weiss, W. W., and Sasselov, D. (2008). MOST detects variability on tau Bootis A possibly induced by its planetary companion.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482(2), 691-697.

[3] Peale, S. J. (1977). Rotation histories of the natural satellites. In Planetary Satellites, (J. A. Burns, Ed.), pp. 87–112. Univ. Arizona Press, Tuscon.

[4] Horedt, G. P., and Neukum, G. (1984). Cratering rate over the surface of a synchronous satellite. Icarus, 60(3), 710-717.

[5] Gillon, M., Triaud, A. H., Demory, B. O., et al. (2017). Seven temperate terrestrial planets around the nearby ultracool dwarf star TRAPPIST-1. Nature, 542(7642), 456-460.

[6] Anglada-Escudé, G., Amado, P. J., Barnes, et al. (2016). A terrestrial planet candidate in a temperate orbit around Proxima Centauri. Nature, 536(7617), 437-440.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賽先生》第五輪選題發佈,期待你來創作!

1.當我們說外語時,我們在說些什麼?

2.我們的樂感從何而來?

3.人的指紋是在什麼時候定型的?

4.“上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5.男性有“大姨夫”?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6.關於延緩衰老,科學家有何新發現?

7.真去了火星我們該種啥?

8.為什麼人們會有“路怒症”?

如果以上有你感興趣的選題,請迅速跟“小賽”(微信id:saixiansheng2017)微信聯繫,也歡迎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進一步溝通!


投稿、授權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賽先生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