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週年油氣行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
"
新中國成立70週年油氣行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2766億立方米,這是2018年我國天然氣的消費量。

26.7%,這是2018年油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

數萬千米的天然氣長輸管道,橫亙東西,連接南北,氣通中華大地;蜿蜒綿長的海岸線上,一個個LNG接收站拔地而起,架起與全球互通的橋樑……這是屬於我國油氣行業的輝煌成就。70載求索,油氣行業用勤勞與智慧,譜寫了屬於自己的奇蹟。

油氣工業實力實現跨越式增長,供應能力顯著提升

時間軸回溯到1952年8月1日,就在這一天,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近8000名將士整體改編為“中國石油師”,開啟“為祖國獻石油”的艱苦創業。到1952年底,我國原油產量達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天然氣產量800萬立方米,比1949年增加100萬立方米。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我國油氣勘探首先在西部展開。到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四大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373.3萬噸。天然氣產量也獲得進展,僅四川天然氣產量就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上世紀50年代末的2.5億立方米。

當然,我國的石油工業並不滿足於此。1960年3月,一場關係我國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會戰在大慶揭開。

3年半的時間,我國在大慶探明860多平方千米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 的生產能力。到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648萬噸。大慶油田的誕生,使新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同樣也是在1963年,四川巴渝輸氣管道建成,拉開了我國天然氣管道工程發展的序幕。從1949年到1975年,我國天然氣年產量從不到1000萬立方米,增長到100億立方米。到1978年,我國年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大關,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並一躍成為石油出口國;天然氣產量增至138億立方米。

1978年底,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發展新的征程,我國石油和天然氣工業也從此站在了新的起點。也是在那時,我國天然氣產量進入快速增長期,年產量快速增長到1300億立方米以上,年均增速10.6%。我國陸續建成以鄂爾多斯、塔里木、四川和南海四大生產基地為代表的工業格局。油氣工業呈現油氣並重特點,進入穩油增氣新時期。

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我國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規模實力實現跨越式提升。

在油氣探明儲量及產量方面,截至2018年,國內新增原油探明地質儲量連續13年超過6億噸,2018年近10億噸,夯實了穩產的資源基礎,新增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連續12年超過4000億立方米,2018年約5000億立方米,保持了高峰增長態勢。2018年國內原油產量保持在1.9億噸左右,天然氣產量達1580億立方米,其中頁岩氣產量首次突破100億立方米大關,達到110億立方米。

在油氣管網建設方面,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油氣管道從零起步,逐步發展。截至2018年底,全國(三大公司)已建成原油管道29677千米,成品油管道27379千米,天然氣長輸管道72124千米。油氣管道總里程129180千米。初步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油氣管網。

油氣技術研發取得新突破,持續增強造血機能

油氣行業的增儲上產,離不開技術的支持。石油工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展,都對石油工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史,又是石油科技的創立完善並不斷得到利用的歷史。

首先是在油氣勘探和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我國在陸上油氣勘探開發,海相、深層、古老海相碳酸鹽巖勘探,高含水油田和複雜油氣田開發,以及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等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同時,還研製開發了新一代有線地震儀、地震數據處理解釋和“兩寬一高”地震勘探等核心設備軟件,快速與成像測井裝備、測井處理解釋軟件,以及精細控壓鑽井、3000型成套壓裂機組等重大裝備。另外,我國南海3000米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鑽探成功,實現了作業水深從500米到3000米的跨越。

而隨著近年來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的快速增長,對外依存度的逐漸攀升,我國的科技力量也緊盯頁岩氣開發的關鍵技術,目前我國頁岩氣技術已獲重要突破,非常規勘探開發技術體系初步形成,支撐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資料顯示,我國已掌握了頁岩氣地球物理、鑽完井、壓裂改造等技術,具備了3500米以淺(部分地區已達4000米)水平井鑽井及分段壓裂能力,初步形成了適合中國地質條件的頁岩氣勘探開發技術體系。

另外,我國煉油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已經具備大規模“走出去”的實力:一是形成了相對完備的生產技術體系,擁有成套的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技術,具備利用自主技術加速單系列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和芳烴的能力;二是形成了多條清潔燃料生產技術路線,形成了以催化裂化、汽油加氫等技術為主的成套解決方案,為汽柴油產品加快質量升級步伐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三是劣質油、重質油轉化技術日趨成熟,大幅提升了國內煉油企業輕油收率,形成了針對劣質原油的加工路線,有效解決了加工過程高、低溫腐蝕問題。

順應市場經濟發展,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石油工業管理體制

油氣行業70年的滄桑鉅變,除了在工業實力方面實現跨越式增長,我國石油工業管理體制也在發生著根本變化,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破除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石油工業管理體制。

為了適應世界海洋石油快速發展趨勢,1982年2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正式成立,成為第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工業行業。1983年2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將原來分屬石油部、化工部、紡織部管理的39個石油化工企業劃歸總公司領導,總公司直屬國務院。1988年4月,石油部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並將所屬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分立。自此,中國石油工業基本形成以陸上、海洋、石化三大公司為基礎,分工較為明確,各自獨立經營的格局。

三大石油公司成立後的一段時間內,石油工業產業鏈中出現了上下游、內外貿和陸海域相互分割的問題,發展不平衡和利益不均的矛盾日漸顯露出來。1998年,中央決定實施石油石化戰略大重組,通過行政性資產劃撥和互換,將原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石化總公司改組為兩個大型石油石化集團公司,實現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經營。這次大重組優化了石油工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了利益關係,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格局。1999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按照“主業與輔業分離、優良資產與不良資產分離、企業職能與社會職能分離”的原則,開展企業內部重組,組建了各自的股份公司。2000~2001年,三家股份公司先後實現在海外成功上市,這標誌著國有石油公司的產權改革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併成功走上國際資本市場的大舞臺。2017年,《深化油氣體制改革指導意見》出臺,為建立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石油工業管理體制指明瞭方向。

截至2018年底,在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綜合排名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分別位列第3、20、32位。中國石油連續18年穩居世界十大石油公司行列。在BrandFinance“全球品牌價值500強”排行榜中,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均進入百強,分列第33和49位,品牌價值達到368億美元和291億美元。

加強“引進來”與“走出去”全面參與國際油氣資源配置

在如今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中,加強合作已是大勢所趨。我國油氣行業也早已做好準備,不斷加強“引進來”與“走出去”,石油工業的對外開放實現了中國企業全面參與國際油氣資源配置。

首先在“引進來”方面,從海上到陸上,從下游到全產業鏈,油氣行業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

197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積極、穩妥地探索利用外國資金與技術,加快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發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採海洋石油資源條例》及相關法規頒佈;1983年,我國同9個國家27家石油公司簽訂了18個石油合同,開啟了我國石油資源對外合作的先河……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映射了油氣行業對外合作的身影。

在吸引外資進入我國的同時,我國油氣企業也在加快“走出去”。據瞭解,我國企業在國際油氣行業的參與度和競爭力不斷提升。海外五大油氣合作區、四大戰略通道基本建成,全球戰略佈局逐步完善。

另外,我國政府還通過政府間的高層互訪、雙邊或多邊合作組織和專題論壇等多種形式,為企業拓展海外合作搭建平臺,擴大和加深企業與重點資源國的合作。人民幣在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大宗商品方面的定價功能開始顯現。上合組織峰會、中非合作論壇、進博會等國際合作平臺的搭建,提升了我國在國際貿易合作方面的話語權。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又為我國油氣行業的國際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我國油氣企業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全面穩步推進海外業務發展,繼續穩固和擴大投資,與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南蘇丹、俄羅斯等國家在油氣產能合作等方面形成了開放共贏的合作體系。目前我國各類企業已在“一帶一路”沿線的20多個國家開展和執行了210多個油氣合作項目,2018年海外油氣權益突破2億噸。

我國的油氣企業正在成為 “一帶一路”倡議的先行者和骨幹力量。在“一帶一路”地區投資合作已超過20年,在“一帶一路”區域內建成五大油氣合作區、四大油氣戰略通道、2.5億噸當量產能、3000萬噸煉能的全產業鏈合作格局,累計投資超2000億美元,油氣產業國際合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礎。

70年時間,在漫長的時間長廊中不過白駒過隙,而對於油氣行業,卻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嬗變。面向未來,油氣行業也必將秉承數十載的榮光向著偉大復興的彼岸砥礪前行。(記者 白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