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前不久,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閉幕式在上海落幕,“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也花開有主,《天路》(以下稱“天路”)和《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稱“電波”)兩部舞劇同時獲得文華大獎,而其中的音樂形象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人驚奇的是,兩部戲的曲作者都是同一個人——青年作曲家楊帆。聽楊帆的舞劇音樂,不像是為舞劇創作的伴奏音樂。如果說一部舞劇是一個華麗的視聽盛宴,楊帆的音樂就是聽覺的主角。筆者前幾天與楊帆進行了一番獨家訪談,這位年輕作曲家表示,他為任何一部舞劇寫音樂時都遵循著“主題先行”的創作原則,因為如果沒有主題,音樂就會淪為配樂。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音樂

創作,主題決定一切

“天路”和“電波”獲獎是同時,但是音樂創作卻是前後腳,“天路”在前,“電波”在後,期間相差只有一個月。楊帆說,他利用這一個月時間出去玩兒了一趟。

“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況,就在‘天路’即將完成的時候,我已經知道要寫‘電波’了。要想創作,主題先行,這是我在學校裡訓練以及我的老師關峽先生給我養成的習慣,因為有了主題就有了魂、有了根、有了形象的種子,更加重要的是建立作曲家的主觀思維。如果沒有主題,音樂就會淪為配樂。”楊帆認為,當作曲家為舞臺類的作品創作音樂的時候,如果音樂事先沒有確立主題,突然間你想昇華、你想悲傷、你想快樂,但是此刻會發現自己被捆住手腳,即便是通過技術手段達到目的了,你也會覺得很蒼白。這種無力感,對於作曲家來說是最殘酷的、最鬱悶的事情。楊帆把這種狀況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把你丟進四十度的水裡面,不痛不癢,那種感覺很可怕。“天路”和“電波”的主題都花費了楊帆大量的時間,“天路”的時間更長,“從2017年底,我們從西藏採風回來,大劇院就要聽我的主題。我的第一稿完成之後,他們說差點兒意思,不走心。重新創作第二稿,反覆的揣摩直到2018年1月才確立主題。”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兩部

戲全是“單一主題”

“天路”和“電波”這兩部舞劇雖然內容、音樂素材天差地別,但是楊帆透露,他在作曲的方法方式上追求的是同樣的東西,就是單一主題,“在單一主題裡通過樂句、通過動機進行性格變奏,這不僅是主題的性格變奏而是動機的性格變奏,這一點在‘天路’這部戲中更為明顯。”楊帆稱,他把這個主題分佈在關鍵的幾個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有時候用人聲,有時候用浪漫的雙人舞,有時候是大提琴,有時候是用大樂隊。“原先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學過主題變奏,其實也叫性格變奏,老師對我們說,你們一定要好好兒掌握這個技法。說實話,當初並沒有把它當回事兒,我總認為這是做一個練習,還有一些炫技的意味在裡面。後來,我慢慢兒明白了這個道理,特別是當我聽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之後,才發現其中有很多都是按照這個方法去創作的。”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音樂要牽著戲走,要配合著舞蹈一起來,音樂就必須有魂兒。”楊帆說,“電波”即將開始排練的時候,劇組需要一段主題音樂。兩位女編導韓真、周莉亞都是急性子,但是她們在等自己的主題的時候一點都不著急,而是靜待他拿出她們需要的音樂主題,“那天,我錄完音之後,把小樣發給她們。當時她們就在上海歌舞團的那幢小洋樓裡,身處老上海的那個特殊的環境裡,她們都聽哭了。好的舞蹈編導就是令人佩服,我的主題音樂發過去,沒兩天她們的舞蹈架構就拉完了。”

美到

不可方物的“漁光曲”

在“電波”中,有一段女子群舞,一群像水一樣盪漾的女子,在《漁光曲》的音樂主題中翩翩起舞,美到不行不行的。楊帆透露,原本他寫了另一個自己很滿意的版本,老上海的那股子慵懶的調調兒很清秀的氣質一覽無餘。但是,韓真和周莉亞兩位女編導說這不是她們要的。後來,有人建議我們借鑑一下《漁光曲》。用《漁光曲》的主題,呈現一段八分鐘的舞蹈,這是兩位女編導給楊帆的命題。設定的環境是在弄堂口,男人們都出去工作了,弄堂裡的女人們發現是難得的晴天,她們把被子、床單、衣服全晒出來,把燒飯的爐子搬到門口,輕輕地用蒲扇去扇。從求學到工作在上海灘生活了十幾年的楊帆對這種情景再熟悉不過了:“我都想象的出來那種情境下呼吸道的味道是什麼,身上的體感是什麼樣我太清楚了。”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於是,楊帆用了《漁光曲》的素材做了一個展示、重組和發展,把它的色彩性、彩色的明暗度進行了有機的調整。“首先我要用鋼琴,因為它的色彩、和聲變化比較豐富,同時有別於前面幾段舞蹈的大樂隊的狀態。另外我要用小提琴,這種樂器類似人聲但跟人聲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有江南女子溫婉和黏糊勁兒在裡面。即便是絃樂器,每一種樂器性格都大不相同,每一各種樂器的演奏法也各不相同,比如說用哪根弦、用什麼拉法、滑音多少,這些東西對於一個強迫症來說是一件太有意思的事情了。”楊帆回想起這些細節就很興奮:“這段八分鐘的舞蹈編導處理的方式是你慢我也慢,她們發過來的舞蹈視頻我發現動作太慢了。不過,那陣子,我每天最享受的就是等她們把排練廳舞蹈小樣發過來,等整段舞蹈全部完成之後我驚歎太美了,我才知道什麼是美到不可方物。”不過,演出現場,楊帆還是很吃驚,他沒想到《漁光曲》對在上海灘住了那麼多年的老觀眾竟然仍有那麼強烈的刺激度,“我覺得跟在北京聽到地道的衚衕吆喝是一樣的感覺,它一下子把你腦海中童年的記憶、味覺、視覺一下子全喚醒了。”

“天

路”中的“搖籃曲”彷彿“安魂曲”

在寫“天路”之前,楊帆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蒐集整理了大量的藏族音樂素材以及聲效素材。“中國民族音樂素材太強大,有時候太遵循它的東西,你容易被它帶進去了,那你就會沒有自己的語言系統了。打個比方,一個很好聽的西藏民歌,你聽著聽著覺得已經很聽了,不用加什麼東西了,但這是原生態民歌,不是音樂作品。所以,我們就需要在其中挖掘到最小單位,可能是一個裝飾音,如果我把這個裝飾音放大,會是個什麼感覺?或者旋律一點兒都不變,試著把和聲系統徹底換掉,這也是一種方式。”當然,最重要的是情感。在“天路”中的“水葬”環節,那個孩子沒有救過來不幸夭折舉行的水葬的儀式。事實上,在“水葬”這段舞蹈的音樂處理上,楊帆說他曾經試圖寫一些非常悲傷的音樂或者帶著一些神祕感的音樂,但都達不到效果。“我特別感謝藏族女歌手貢秋卓瑪,她在劇中演唱了是藏族的《搖籃曲》,歌詞的大致內容是‘乖寶寶,快長大,長大以後我送你一批白馬,你騎著馬去遠方。’當初,在選用這首歌曲的時候,我和王舸導演一拍即合,因為人最悲傷甚至到神經不正常的時候唱出來的東西不是哭天搶地,不是捶胸頓足。那種悲傷是把你最珍愛的東西從你身邊帶走,當眼淚流乾的時候,這些歌詞反覆吟唱,令人心碎。可能很多觀眾聽不懂也不知道她唱的什麼,但卻能不知不覺的帶進去。人走後,靈魂無處安放,搖籃好像是一個歸宿,迴歸人生最初的地方得到母親的撫慰。”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事實上,我在寫所有舞劇音樂的時候,那些服裝設計和舞美設計的草圖我都要看,我會把自己放進劇情中,根據角色醞釀情緒。”據楊帆介紹,“天路”中有很多情感表達,它的主線是藏著的,男女主人公相互心生愛慕,就連那段浪漫的雙人舞都是腦子裡的想象,都沒有身體的觸碰。“就在男主人公將要表達之時,結果災難來了。這些情感點的設置上音樂的刺激是比較大的,我需要這種刺激。”

遇到

優秀的團隊是難得的緣分

自己先後接手的兩部戲都拿了大獎,楊帆說自己很幸運,同時表示一部戲的成功是集體創作的結晶,能遇到一個優秀的團隊是一個難得的緣分。“是緣分,但同時也是大家對我的信任,這種信任在創作過程中是非常寶貴的,對我的作品信任、對我做事的態度和方式信任。我想,這兩部作品有幸同時獲獎對我個人來講很慶幸沒有辜負大家的信任。很慶幸遇到這樣的團隊,大家形成合力彼此互相支持。”楊帆說,自己的音樂能夠得以完美呈現,還仰賴於幕後團隊的支持,錄音師、縮混老師以及錄製這些音樂的樂隊老師,他們都是國內頂尖的藝術家和音樂家,自己很感謝他們對自己的音樂的的精彩呈現。楊帆有個想法,未來能否把這些音樂搬到舞臺上做一個音樂會版,把這些作品能夠獨立出來變成現場演出的時候,可能對他們是最好的感謝。他說:“在舞劇演出的節目冊上,不可能把他們的名字一一列出來,但是觀眾聽到的小提琴聲、大提琴聲、長號聲都是他們發出來的,大家都被他們演奏出來的音樂聲所感染。演奏家是衣架子,作曲家寫出來的音樂是衣服,只有衣服沒有人穿,那些衣服就是一灘爛泥。”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藝術

作品是創作者人生的真實記錄

連續兩部戲創作下來,對於青年作曲家楊帆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和提升。他說:“對我的提升非常大,作曲家成長的途徑就是多寫,要不斷地有作品裡立舞臺上。對於作曲家來說,只要能有作品被觀眾見到或者聽到,都是件很幸運的事情。這種情況不斷的重複,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開始有獨特的風格、獨特的語言了。事實上,我很多的同行師長前輩都在筆耕不輟,一直在寫,不管是大作品也好小作品也好,都拿出最好的狀態進行創作,我也要不斷的向他們學習。”楊帆表示,自己對每部作品的態度不會把它們分類,所謂的題材比如主旋律、非主流、小眾等等這些都是別人給它貼的標籤,而作曲家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有時甚至連標題都沒有,他們只是在創作一個作品。“如果說是自己反感的東西索性寫都不寫,但是隻要是決定寫的作品就會跟著自己的本心走。你對這個事情的反應是什麼、你最真實的表達是什麼,自然的流露出來就好了。”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楊帆曾經和作曲家趙麟有過一次深談,他們一致認為,作曲家創作一部作品是對於這一段時間的心境、遭遇、感悟的真實記錄,創作者的作品跟人生有關。在“電波”演出結束之後,有人問楊帆,你是怎麼把自己的情感放進幾十年前那個年代中去的?他回答:“你問問你自己,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後有什麼感覺,如果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會怎麼做,就如實記錄就是了。”

十幾

年,我在上海一直在採風

採風這件事情對藝術家來說太重要了,這是動手創作前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在“天路”之前,楊帆和劇組主創人員在西藏的採風大約有十幾天,那是他第一次進藏,考慮到身體原因沒有安排更長的時間。他說:“很有趣,我們去了那曲,採風中我們用錄音機用譜面記錄別人去唱,這當然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坐著火車整個走了一遍青藏線,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喝喝酒聊著天拿著相機拍照等等都很有意思。這個過程哪怕身體不舒服的感覺,也都是一種特殊的體驗。”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天路”“電波”喜獲“文華”/作曲家楊帆:沒有主題就淪為配樂


至於“電波”發生地上海,楊帆覺得自己採了十幾年的風:“從1997年入學,從那個時候起就開始感悟上海,亭子間、共用的廚房等等這都是我正兒八經經歷過的生活。我所在上海音樂學院和附中都是上海最核心的地方,上海的風情在那裡盡收眼底。雖然為這次創作去了幾次上海,但是對我來說已經採了十幾年的感覺。儘管那時候我只是一個學生,對於生活的感悟沒有那麼深刻,主要是生活的環境帶給自己在創作中的感覺,這很真實。”張學軍 圖片提供 楊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