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時期武學水平那麼高,為何還會被天龍寺的本因定義為末世?

金庸的武俠小說經過幾次的修訂,加大各作品之間的關聯,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的武俠世界。在這個系統的世界裡,擁有較為清晰的時間線,從總體的發展趨勢來說,以中土武林為代表的武學一道,時間越往後推移,越呈現出退化的現象。不過,雖然《天龍八部》中的許多武學在後來湮沒和失傳了,但由本因的一句話,就將“天龍時期”定論為武學的末世是不嚴謹的。

天龍時期武學水平那麼高,為何還會被天龍寺的本因定義為末世?

一.本因一話另有含義,不能以此概論整個“天龍時期”的武林

鳩摩智大戰天龍寺,是《天龍八部》中的經典情節之一。鳩摩智踢館天龍寺,欲奪《六脈神劍劍譜》,諸僧為了維護段氏武學的聲譽,只能臨時抱佛腳,由枯榮大師加天龍五本,各練一路劍氣,集六人之力組陣合練“六脈神劍”。他們為何要集六人之力去練成這門絕學,原因便是天龍寺方丈本因的那句話,大理段氏子弟中,沒人能單獨匯聚到渾厚的內力去練全這門武功。

本因道:“依這六脈神劍的本意,該是一人同使六脈劍氣,但當此末世,武學衰微,已無人能修聚到如此強勁渾厚的內力,咱們只好六人分使六脈劍氣。”《天龍八部第十章》

但是本因的這句話,卻被許多讀者解讀為“天龍時期”便是武學末世的一個鐵證。不過在羽菱君個人看來,這顯然是過度的解讀了。

天龍時期武學水平那麼高,為何還會被天龍寺的本因定義為末世?

羽菱君個人認為,本因大師作為天龍寺的方丈,段氏子弟中的一員,他的這句話,實際上只是在反省他們這一代人的武學修為不足。

大理段氏,能有機會修煉到“六脈神劍”這門絕學的,必須是已經出家的子弟。像段譽那種俗家弟子,假如沒有鳩摩智這一鬧,他斷不可能有機會在此時練到“六脈神劍”。但段氏先祖的這一門規,等於是束縛了這門絕學的傳承。因為從開創出這門絕學的先祖之後,到以枯榮和五本為代表的這一代,歷代子孫都沒人再能練成這門武功。這實際上也說明了大理段氏,顯然是缺乏了一門,能夠讓他們練出深厚內力的內功心法或者修煉法門。

本因的這句話,定然不可能是將他們沒練成渾厚強勁的內功,進而練不全“六脈神劍”的原因,歸咎於先祖沒有給他們留下一門精深的內功心法。他的話其實是在感嘆他們的武學修為達不到祖先的境界,愧對了先祖留下這門絕學的用心,大理武學一道,在他們的手中幾乎就等於是“末世”,這是他們自責和反省的一個表現。但是現在面臨強敵挑釁,欲搶祖宗所傳的絕學,為了維護先祖聲譽,不至於在他們這一代丟了祖宗的臉,他們才決定合六人之力,各分練一脈劍氣,合成“六脈神劍”,希望以此絕學力退強敵,即保護了劍譜,又顯示出他們祖傳這門絕學的威力,並非浪得虛名。

由此可見,本因所說的末世,指的應當就是他們大理段氏的武學一道而已。

而且,大理段氏沒有高深的內功心法,並不代表著當時的中土武林,甚至是西域武林都沒有。在此之前的故事情節我們都知道,段譽誤入“琅嬛福地”,得到了李秋水留下的祕笈,練成了“北冥神功”,憑藉它吸人內力,以此匯聚到震古爍今的內力,進而就練成了“六脈神劍”。所以說,當世之中,還是有人能夠匯聚到渾厚強勁的內力的。不止是段譽,後來的虛竹,還有隱身在少林藏經閣的掃地僧,他們都是內功極其深厚之人。

天龍時期武學水平那麼高,為何還會被天龍寺的本因定義為末世?

因此,把是否能夠匯聚到強勁渾厚的內力,來作為評判是不是武學末世的標準,顯然是不嚴謹的。本因認為大理武學在他們手裡是末世,但當時的中土武林卻是百花齊放的一個武學盛世。把本因的話,以偏概全來論述“天龍時期”當世是武學末世,更是一個不嚴謹的說法。

二.有了後世武學的這個成就,“天龍時期”屬於武學末世的論斷已不成立

我們論斷武學的末世,就意味著在這個末世之後的後世武學,任何一項成就都必然是比不上末世之時的。但假如在某些領域的成就,還存在著對過去的超越,那很明顯這個論斷,也就必然不會成立。但是以此為準則,緊跟在“天龍時期”之後的“射鵰三部曲時代”,在武學的成就中,任何一樣功法,無論是內功還是外功,還有當世高手的水平,就真的全都比不上“天龍時期”嗎?羽菱君個人認為,事實上並非如此。

不錯,“天龍時期”之後,特別是中土武林武學一道的發展,確實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下滑,而且還是斷崖式的下滑。到了“射鵰時期”,以第一次華山論劍的背景來看,當時的武學較之“天龍時期”,沉寂和衰落了不少,主要表現為頂級高手的數量和質量都不高。天下第一的王重陽若是在“天龍時期”,基本上就是二流水平。

但是以“華山論劍”為契機,在武學寶典《九陰真經》的推動下,中土武林的武學全面出現了復興,後來華山二論和三論高手的水平,明顯就比一論要高的多。而且即使是一論之時或者之前,中土武林隱藏的高手,其水平也未必低於“天龍時期”。比如創出《九陰真經》的黃裳,“無劍之境”堪比“六脈神劍”的獨孤求敗,還有創出《九陽真經》的斗酒神僧。

天龍時期武學水平那麼高,為何還會被天龍寺的本因定義為末世?

特別是斗酒神僧,他所創的《九陽真經》,攻克了中原武學上的一個難題。那就是他創出的內功心法,實現了內力能夠自生不息,而且修煉出來的內力,其功能易筋洗髓、諸毒不侵、金剛護體、反彈攻擊,其屬性陰陽互濟,更是還原出了武學的最高境界。中土武功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各派武學雖然有異,但究其根源,都是殊途同歸,皆是從陰陽互濟之道,分走陰陽剛柔兩個極端,慢慢演變出不同的流派而已。《九陽真經》的出現,無疑是還原出了中土武學的根源。這樣的成就,較之“天龍時期”的任何一門內功心法,明顯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就像《九陽真經》的易練,就非需勘破“人相我相”才能練成的《易筋經》可比。又比如修煉《九陽》短時間內就能自主成就內力的深厚,也不是靠吸取別人辛苦練來的內力為己用,另闢蹊徑而來的《北冥神功》可比的。所謂“天下諸般內功,皆不逾九陽神功之藩籬”,所言即此。

而《九陽真經》所自帶的武學體系,練之能貫通武理,天下任何武功在修煉者面前,皆無祕奧可言,其功法、套路及破綻,在修煉者眼中都是一清二楚,任何武學皆能為之隨即附拾而用,而且威力更勝原版。《小無相功》雖然練成也能複製和催動天下任何外功,但卻還須熟知別人的武學招數套路才行,更須修煉一番,並不能隨拾即用。功法高低,顯而易見。

《九陽真經》的出世,是中原武學質的一次飛躍,將武學一道帶到了最高的境界。而由這部經典所造就的張三丰及張無忌,他們的武學成就,放在“天龍時期”,也絕對是頂級水平的行列,金庸先生更是將張三丰直接定義為比肩東傳少林一派武學的達摩祖師。從這一點來說,有了《九陽真經》如此超越前世的武學成就,“天龍時期”是為武學末世的論斷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天龍時期武學水平那麼高,為何還會被天龍寺的本因定義為末世?

只可惜《九陽真經》的出現,也是中原武學的最後一次飛躍。由於《九陽》是在《九陰真經》的基礎上和未竟之處添磚加瓦,徹底攻破了內功修煉的最後難題,它所代表的已是武學的最高境界。這是中原武學的巔峰,所謂物極必反,在此之後,武學一道就內功心法,已再無上進的空間可言,隨著這門絕學的失傳,後繼的武學自然而然的再次衰落。因此,假如要論一個武學末世,“倚天時期”倒是適合多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