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這首詩只有4句,其意境之美,卻能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文中陶淵明虛構了一個美麗而寧靜的世外桃源,並描繪了一幅人人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的美好生活圖景。自《桃花源記》問世以後,便陸續有詩人根據它的意境創作出精彩的詩篇。如唐代詩人張旭《桃花溪》中:“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再如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山中問答》。

李白的這首詩只有4句,其意境之美,卻能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山中問答》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和《桃花源記》一樣,都是寄託著作者崇高而美好的社會理想,也都是在意境上盡得“美”字風流。只不過《桃花源記》是一篇長達320字的散文,而《山中問答》是一首隻有28字的詩歌。但從意境上看,李白這首詩,完全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白的這首《山中問答》: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的這首詩只有4句,其意境之美,卻能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首句“問餘何意棲碧山”,李白以提問的形式發端,突出題旨。即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隱居在碧山?“碧山”,指的是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陸市內。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開始,李白在安陸居住了十年,期間有隱居白兆山桃花巖。那麼,李白究竟為什麼要隱居白兆山呢?

次句“笑而不答心自閒”,正當我們期待李白給出答案的時候,他卻又“笑而不答”了。至於為何“笑而不答”,李白這次倒是給了答案。即“心自閒”,也就是心境自在悠閒。通過這三個字,我們也可以理解出李白“何意棲碧山”,就如同南宋詞人張孝祥說過的“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一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李白的這首詩只有4句,其意境之美,卻能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最後兩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即這白兆山有桃花盛開,有流水杳然遠去。這裡別有一番天地,豈是人間能比。這兩句詩便是引用了《桃花源記》中的意境,表現出了李白隱居之地,就如同《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這裡當然要比人間要美得多。它所體現出來的美,則反映了李白豪邁瀟灑的性格。

另外,這兩句詩的言外之意是說,這白兆山別有天地,環境清幽美麗,且沒有名利的枷鎖,這是人間不能比的。那人間究竟是怎樣的呢?雖然李白沒有明說,但從李白的其他詩,和他的人生經歷來看,它就是有黑暗的現實,和導致李白不幸遭遇的人間。所以李白隱居在這裡,便是因為這裡是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在這裡他能夠悠閒自得、無憂無慮的生活。

李白的這首詩只有4句,其意境之美,卻能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清代《雨村詩話》曾記載,不知善讀古人書,在觀其神與氣之間,不在區區形跡也,如李白“問餘何事棲碧山……”,豈非《桃源記》拓本乎?指的便是李白這首詩的意境和《桃花源記》一樣。實際上,李白所寄託的和陶淵明一樣,都是崇高而美好的社會理想。所以說李白這首詩,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綜觀李白的這首詩,無論是如同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還是詩中體現出的意境美,包括李白崇高的理想美,都是令人心醉和回味無窮的。而現實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會有不自在的一面,會有各種形式的枷鎖,這時我們就需要尋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個“世外桃源”。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