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陶瓷 瓷器 北宋 明朝 炎黃藏寶閣 炎黃藏寶閣 2017-08-29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在德累斯頓博物館裡,珍藏著18只中國的青花瓷花瓶,這就是國外收藏界津津樂道的“近衛花瓶”。這18只花瓶的來歷是很不平常的。從宋代開始,中國的瓷器大量銷往海外;深得國外人民的喜愛,但真正能夠擁有中國瓷器的僅僅是少數貴族。當時的貴族們以擁有多少中國瓷器來衡量是否富有。1730年,普魯±皇帝準備舉行婚禮,他為了給婚禮增添光彩,便用600名精壯的撒克遜龍騎兵與鄰國換同了一批中國瓷器,使人們驚羨不已。這些瓷器流傳下來了18只花瓶,如今完好地保存在博物館裡。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英國。一位住在倫敦郊區的婦女,生活並不富裕,她的屋頂已經漏了很長時間了也沒錢修理。為了維修屋頂,她打算將祖輩傳下來的一幅畫賣掉,於是請來了倫敦蘇富比拍賣行的專家。專家看過她的藏畫後.認為這幅畫並不值錢,婦女很失望。可當拍賣專家走到屋門口時.突然被放在地上的喂狗的大碗吸引住了,仔細辨認,發現這是一件中國明代的瓷器。這位婦女通過蘇富比拍賣行賣掉了大碗換得的錢,不僅修好了屋頂,還維持了很長一段生活。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為什麼瓷器深受人們的珍愛,而又價格不菲呢?這得從中國的瓷器說起。

  瓷器是指以含高嶺、長石、石英成分的瓷土為原料製坯,表面施釉,經1200-1300℃高溫燒成的器皿。好的瓷器具有胎質細膩堅硬、有瓷質光澤、吸水率低或不吸水、釉層在O.lmm以上、薄厚均勻、釉質光潔純正、叩之有金屬鏗鏘聲等特點。

  瓷器是中國的一項偉大創造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貢獻之一。就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和世界文明的進程來說,不亞於中國的四大發明。從唐宋至明清,瓷器不斷遠銷到亞洲、非洲、歐洲以及美洲,蹤跡遍及全世界,傳播了東方古老而神奇的文化。英文中的“中國”一詞為China,它的本義即為“瓷器”,瓷器使中國成為享譽世界的瓷國。

  瓷器首先是作為日常用品出現的。各種各樣的瓷器都以極強的實用功能,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同時,傑出的制瓷工匠也用精湛的技藝和絢麗的裝飾賦予了瓷器愉悅與美感,使瓷器風格各異、多姿多彩、精美絕倫,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滿足。瓷器這種由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而產生的瑰寶,以其較強的實用性和給人以美的享受的觀賞性,而深得人們的普遍喜愛,成為了人們收藏的對象。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對瓷器的收藏古已有之,從東漢瓷器出現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精美的瓷器始終是皇室、貴族、大臣等上層社會人物的觀賞品和收藏品。入唐以後由於親佛風日熾,皇室將精品奉獻佛祖,佛教寺院也開始收藏瓷器。宋代時,瓷器製作技藝日臻成熟,瓷器開始成為上層社會的生活用品、觀賞品乃至賞賜饋贈品。因此,皇室用瓷量劇增,隨之出現了官辦窯業,即官窯。官窯由皇室建造,委派官吏督窯、燒製皇室專用器物,產品燒成後直接交宮廷使用,民間不得使用。瓷器成為皇家的收藏品,從此開皇室收藏瓷器之先河,延至明清。北宋末年,因靖康之變皇帝逃往南方,混亂中將皇室的一些瓷器散失,流入民間。自此,私家收藏逐漸形成了氣候。明、清兩代文人、富戶和士大夫都有瓷器藏品,他們不僅收藏瓷器,還對瓷器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並且留下了許多著述文章,為我們今天的收藏和研究提供了極寶貴的資料。清代晚期,由於皇室昏庸無能,致使官內文物大量流失到民伺,私家收藏因此而得到充實。與此同時,-些精美的瓷器也落入外國收藏者手中,漂流海外。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博物館與文物部門成為瓷器收藏的主幹,民間的藏品多為世代相傳而收藏的。目前,收藏範圍也在拓展,一些民間藏者看好當代瓷器精品。在瓷器收藏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它是分為官方(即國家)、民間兩條渠道的。

  炎黃藏寶閣提示藏友們,要想收藏瓷器,必須對瓷器基本知識有所瞭解。

  一、瓷器的釉彩

  1.釉上彩。釉上彩是指在已燒好的素器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600-900℃的溫度烘烤而成,因彩繪在釉上,故得名。

  2.釉下彩。釉下彩是指在胎體上彩繪之後,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釉,入窯經高溫(1300℃)一次燒成,因彩繪在釉下,故名。

  3.青釉。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鐵,經高溫燒製,釉色呈青色而得名。宋代為青釉品製作高峰,包括粉青、梅子青等珍貴品種。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4.白釉。幡中的含鐵量極低,施於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製,產生白釉。唐代邢窯白瓷,宋代定窯白瓷,元代景德鎮窯的卵白釉,明代永樂甜白釉,明、清德化窯的象牙白釉等,均為著名的白釉品種。

  5.黑釉。是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鐵5%以上、在高溫中燒製而成的,釉呈黑色,故名黑釉。黑瓷是我國傳統瓷器品種之一,較名貴的品種有兔毫釉即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鏽色條紋,狀如兔毫;另一種為油滴即是黑釉器上佈滿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如油滴。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6.紅釉。是指釉料以銅為主要著色元素,經高溫中燒製呈現紅色得名。釉色包括鮮紅、寶石紅、郎窯紅、豇豆紅、珊瑚紅等品種。

  7.青白釉。也稱影青,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著色元素,釉色介予青白二色之間,因白中泛青、青中有白而得名。此產品南方燒製較多。

  8.青花。是釉下彩的一種,它以氧化鈷為著色元素。在瓷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白地藍花,多燒製於明清兩代。

  9.青花釉裡紅。在一件瓷器上同時用青花和釉裡紅兩種色彩。這種產品燒製難度大,代表了景德鎮窯的高超技藝,是我國古瓷中的名貴品種。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10.五彩。也稱硬彩。在烷好的白瓷上用紅、黃、綠、藍、紫五種基本彩料繪畫,再經過低溫燒製而成,此產品以色彩繽紛而著名。

  11.鬥彩。也稱逗彩。在瓷胎上.以青花勾繪花紋輪廓線,經高溫燒成後,在輪廓線內再用填彩、染彩、點彩、加彩等技法填入紅、黃、綠、藍等多種色彩,復經低溫燒烤而成,使器物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爭相鬥妍而得名。此產品是明朝成化年間創制的,所以又稱成化鬥彩。

  12.粉彩。是釉上彩的一種品種,亦稱“軟彩”。是指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暈染作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因色調柔和淡雅、呈現淡粉色,故得名粉彩。

  除上述常見的著名釉彩之外,還有胭脂紅、孔雀綠、灑藍、茄皮紫、鱔魚黃、琺琅彩等,以後炎黃藏寶閣的長老會逐一給大家講解。

  二、瓷器的類型

  1.博山爐。因其爐蓋高聳、象徵蓬萊三山而得名。其主要用途是燃放香料,使香菸從蓋上鏤孔中冒出,屬於薰爐的一種。

  2.杯。包括耳杯,器身呈橢圓形,有耳;壓手杯,因握於手中有凝重之感故得名;雞缸杯,杯上以鬥彩繪雞而得名;此外還有爵杯、高足杯。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3.碗。包括高足碗、宮碗、淨水碗、斗笠碗、折腰碗、雞心碗、臥足碗等。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4.瓶。包括蟠龍瓶、多管瓶、梅瓶、花口瓶、寶月瓶、天球瓶、象腿瓶、膽式瓶、葫蘆瓶、鳳尾船、轉心瓶等。

  5.尊。包括出戟尊、無擋尊、魚簍尊、石榴尊、馬蹄尊、蘿蔔尊、蘋果尊等。

  6.罐。包括天字罐、日月罐、將軍罐等。

  7.壺。包括唾壺、盤口壺、雞頭壺、雞冠壺、鳳頭壺、提樑壺、穿帶壺、僧帽壺等。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除了上述關於瓷器的基本知識之外,還有關於瓷器的原料、工藝、燒製過程、裝飾技法等知識,也是作為收藏者應該掌握的。

  三、著名的瓷窯

  從1800年前東漢時期燒製瓷器成功後,就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瓷窯。主要有:

  1.上虞窯,在今浙江省上虞市,主燒青瓷兼黑瓷,燒瓷自東漢迄於宋。

  2.越窯。在今浙江省餘姚市上林湖濱一帶,因古稱越州,故得名。為唐代時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3.長沙窯。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銅官鎮瓦渣坪,所以又稱“銅官窯”或“瓦渣坪窯”。為唐、五代時期南方的一處重要青瓷窯。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4.宋代五大名窯。

  ①定窯。位於今河北省曲陽縣澗滋村及東西燕山村一帶,古屬定州故名。定窯始於晚唐,終燒於元代,北宋是其輝煌時期。定窯主燒白瓷,素淨瑩潤。

  ②汝窯。關於汝窯的地址,一直是一大懸案。1986年底,考古工作者終於確定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一帶為汝窯窯址。汝窯是宋代專門燒造宮廷瓷器的窯場之一,是青瓷窯中的第一窯。但因它燒瓷時間很短便停業了,所以傳世品極少,故彌足珍貴。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③官窯。此窯有南北之別,包括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的地址尚無定論,一種說法是應該在汴京附近,另一種說法認為就是汝窯。南宋官窯共有二處,一處為修內司官窯,一處為郊壇下官窯。修內司窯址在杭州鳳凰山下,但至今尚未發現。郊壇下窯址在杭州南郊烏龜山一帶。

  ④哥窯。為宋代一大名窯,傳世品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色;釉有月白、粉青等色。產品極為珍貴。哥窯的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⑤鈞窯。屬於北方青窯。窯址在河南禹縣,始燒於北宋,盛行於北宋晚期,金代、元代繼續燒造。此窯燒製的瓷器非常難得,其名貴正如人們常說的“家有財產萬貫,不如鈞窯一片”。其獨特之處是使用了一種乳濁釉,即通常說的鈞窯窯變釉。窯變釉是一種藝術釉,人們按照一定配方施釉入窯燒製後,器物釉色產生了人們意料之外的顏色和形態,對此現象、人們無法解釋,就稱之為窯變,鈞窯釉中以此為代表。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5.龍泉窯。在浙江省龍泉縣境內,創燒於北宋早期,南宋晚期達到鼎盛階段,到明中期以後漸趨衰落,清康熙後停燒,主燒青瓷。

  6.景德鎮窯。在今江西省景德鎮。景德鎮燒造瓷器的歷史悠久,是世界聞名的瓷都,始建於唐,宋代是景德鎮制窯業的發展時期。該窯燒出的青白瓷有“饒玉”之稱。

  7.御窯廠。在今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官內曾派宦官主持窯務,清代曾派監督官監督燒造,明清兩代專為宮廷燒造瓷器,故稱“御窯廠”。此窯產品品種多樣,做工精良,紋樣和器型多為宮廷專用。

  由於中國製瓷歷史悠久,瓷器傳世品也較其它類藏品稍多,這些瓷器在物換星移的漫長歲月中,其本來面目被掩蓋了;另外,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出於各種目的作出了大量的複製品或偽品,使瓷器界魚龍混雜。因此,要想收藏,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鑑定知識,才不至受騙上當。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四、鑑定古瓷的方法

  1.胎釉。胎釉是瓷器的骨肉。由於胎釉的成分和燒造條件的不同,使得各窯燒成器物的差別明顯,這是鑑定瓷器的重要依據之一。

  2.造型。受不同時代的文化、審美、生活習慣以及制瓷技術的影響,形成了瓷器產品也有不同造型的特點。首先我們要對歷代器物的造型特點有一個總體的認識,進而觀察器物的造型,以便鑑定。

  3.釉彩。瓷器的釉彩多種多樣,但各個時期都有各自的特色,而這種特色之間的差別是極其細微的,應該仔細地加以辨別。如清乾隆青花釉,藍色明澈、沉穩,底色厚實,而民國仿品,釉色浮泛發紅,明顯粗糙。

  4.款識。一般瓷器上均有劃、刻、印或寫在瓷器上的文字,稱為“款識”。明確了器物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其真偽即可確定。在鑑定古瓷時,款識的字體、筆法、格式的識別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5.紋飾。瓷器的紋飾鮮明地反映出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具有突出的時代風格和特點,而這也是鑑定古瓷的重要依據。炎黃藏寶閣提醒藏友們要把握住各個朝代的風格,認真觀察鑑別。

  我國著名的古瓷專家孫壇洲先生要求其學生鑑定瓷器時要“三多”,即“多看、多問、多比”;“三勤”,即“勤學、勤記、勤問”;“三心”,即“細心、信心、恆心”。這些要求,炎黃藏寶閣的長老們十分認同,也以此要求來勉勵諸位藏友。

  在鑑定瓷器的過程中,還要善於識別仿古瓷與偽瓷。

  仿古瓷是指後代模仿前代的名瓷品種燒造出來的瓷器。仿古之風,明代大興,曾大量仿製出宋代名窯名品;到嘉靖、隆慶、萬曆年間,此風已達高峰。洚代前期也熱衷仿古。特別是御窯廠仿製的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品,幾乎達到亂真的程度。

  清末民初,大量仿品湧現,這時一些人以謀利為目的,開始用一些手法以新瓷、仿瓷冒充古瓷,這就是作偽了。作偽的主要手法有:磨去新款,燒製上古款;將古瓷之底換到新瓷上;將舊素瓷加燒彩繪;用打磨的辦法將新瓷磨舊以冒充古瓷等。

  偽作古瓷者雖然手法高超,但炎黃藏寶閣提示各位,還是能辨別出真假來的,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辨別:

  1.紋飾。古瓷紋飾,運筆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品紋飾筆法生硬、做作、呆板,絕無真品紋飾那種揮灑自如的流暢感,而處處留下臨摹痕跡。

  2.光澤。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又叫“賊光”),光澤溫潤;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

  3.蛤蜊光。釉上彩瓷達100年之久者,迎光斜視可見彩的周圍有一層淡淡的紅色光澤,俗稱“蛤蜊光”。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4.土鏽。出土的古瓷,土鏽大都已進入釉裡,一般土鏽.都在釉薄之處;仿品的土鏽附於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5.彩釉。在舊器上後加彩釉以冒充名貴品種者,仔細察看能發現猶如舊衣服上打新補丁,極不諧調。如在舊器上加新彩,舊器上用過的痕跡在彩下,也是極明顯的。

  6.金色。我國瓷器上的金色,一般來講,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用金粉描畫,金色深沉;1840年以後,用金水描畫,光澤度好。困此鑑別古瓷的金色,可以說1840年是一條分界線。此外,古瓷的金色往往歷久磨損而變色,或僅留下一些痕跡;而仿古瓷品上的金色則豔麗耀眼。

陶瓷器收藏鑑定入門——提升眼力,少走彎路

炎黃藏寶閣微信公眾號番外功能(對話框自動回覆):

我是天氣預報,試試輸入“城市+天氣”

我是英漢詞典,試試輸入“@+中文”或者“@+英文”

我是股票監盤,試試輸入“股票+股票名稱”或者“股票+股票代碼”

我會講冷笑話,試試輸入“笑話”

我是點歌臺,試試輸入“聽歌+歌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