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預告:《中國古代瓷器上的外來文化》

陶瓷 瓷器 文物 考古 文博河南 2017-05-20

“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於矇昧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幷蓄而好探求的”。

——英國學者韋爾斯《世界史綱》

講座預告:《中國古代瓷器上的外來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的貢獻。

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在中國,製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了各個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講座預告:《中國古代瓷器上的外來文化》

北齊黃釉扁壺

講座預告:《中國古代瓷器上的外來文化》

唐三彩 胡人伎樂俑

講座預告:《中國古代瓷器上的外來文化》

青花輪花綬帶葫蘆扁瓶

講座預告:《中國古代瓷器上的外來文化》

雍正中期以後的琺琅彩

縱觀中國瓷器發展史,有一種外來文化元素對中國瓷器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就是通過陸海兩條“絲綢之路”帶來的外來文化元素。

這些外來文化元素既包括中近東傳統的琉璃與低溫彩釉生產技術的傳入,也包括北朝至唐極具胡文化元素的眾多陶瓷器:北齊黃釉扁壺,唐三彩中大量出現的胡人俑、胡人牽馬、胡人伎樂俑等;既包括唐宋至明代青花瓷器上的外來文化元素:原料,器物造型,紋樣,宗教內容的別具一格,也包括清代以進口和自制的彩料,運用西洋畫法,燒製出的精美絕倫的琺琅彩、洋彩、粉彩等陶瓷器……

這些眾多的外來文化元素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影響著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不僅顯示了中華民族融匯世界文化的能力,也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週六(05月20日)下午,由河南省文化廳、河南博物院主辦,河南嵩陽文化策劃有限公司承辦,大河網、大河報、河南商報、東方今報、今日頭條、天天快報支持的2017中原國學講壇“文明向心-絲路傳韻”系列講座將特邀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長王光堯做客河南博物院,為大家詳細闡述中國古代瓷器上外來文化元素的具體體現與各個時期陶瓷技術與藝術的發展歷程,熱情期待大家的關注!

提示:瞭解更多河南博物院公益文化講座信息,請關注【文博河南】微信公眾號。

講座預告:《中國古代瓷器上的外來文化》

講座預告

主講嘉賓

丨光丨堯

《中國古代瓷器上的外來文化》

時間

05月20日下午15:00

講座地點

河南博物院西配樓二樓多功能報告廳

領票地點

河南博物院志願者之家

諮詢電話

0371—63582521.

中原國學講壇QQ交流群

515898211.

主講嘉賓

講座預告:《中國古代瓷器上的外來文化》

王光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長。致力於陶瓷考古、青銅器、宮廷典章制度的研究,並注重陶瓷考古與古陶瓷研究方法論的探討。先後過手整理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28萬多件瓷器。參加或主持了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景德鎮麗陽鄉元明瓷窯址、景德鎮觀音閣明代晚期瓷窯址、河南省新安北冶金元瓷窯址、浙江省德清火燒山原始青瓷窯址、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瓦窯路青瓷窯址、湖北省丹江口市青塘村明代琉璃窯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歷年來發表各類研究文章數十篇,出版有《中國古代官窯制度》(2004年,紫禁城出版社)、《宮裡有這樣的規矩》(2008年,紫禁城出版社)、《明代宮廷陶瓷史》(2010年,紫禁城出版社)等論著。其中《宋代官窯制度初探》(發表於《文物》2005年第5期)一文獲故宮博物院1993-2008年科研成果一等獎,《明代宮廷陶瓷史》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獎。

版權聲明: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文博河南】文博+文學+文史,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講座預告:《中國古代瓷器上的外來文化》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