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瑪塔主戰坦克'

坦克 坦克炮 技術 武器 俄羅斯 冶金 力學 化學 紀錄百科天下 2019-08-19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阿瑪塔主戰坦克


據俄國防部消息,T-14經過實彈測試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主動攔截貧鈾脫殼穿甲彈的能力。西方觀察家在未看到公開證據之前普遍表示懷疑,認為單憑攔截彈的破片無法改變高密度貧鈾彈芯的飛行路徑,除非採用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的“hit to kill - 碰撞殺傷”體制。“Afghanit”的攔截彈戰鬥部採用什麼形式目前保密,但俄羅斯RU 2263268號專利確實顯示了這種碰撞殺傷戰鬥部存在的可能性。

而無論是俄羅斯的“競技場”還是以色列的“戰利品”,設計目標都是攔截慢速的RPG和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只有300米/秒左右。反坦克導彈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包裹著的一堆電器元件、裝藥和推進劑,和高速、緻密的脫殼穿甲彈相比攔截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阿瑪塔主戰坦克


據俄國防部消息,T-14經過實彈測試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主動攔截貧鈾脫殼穿甲彈的能力。西方觀察家在未看到公開證據之前普遍表示懷疑,認為單憑攔截彈的破片無法改變高密度貧鈾彈芯的飛行路徑,除非採用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的“hit to kill - 碰撞殺傷”體制。“Afghanit”的攔截彈戰鬥部採用什麼形式目前保密,但俄羅斯RU 2263268號專利確實顯示了這種碰撞殺傷戰鬥部存在的可能性。

而無論是俄羅斯的“競技場”還是以色列的“戰利品”,設計目標都是攔截慢速的RPG和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只有300米/秒左右。反坦克導彈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包裹著的一堆電器元件、裝藥和推進劑,和高速、緻密的脫殼穿甲彈相比攔截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中國的GL5 APS攔截反坦克導彈的連續畫面,攔截點距離坦克10米(±1.5米)



在炮塔頂部,還裝有一套NII Stali上半球防禦系統,由莫斯科鋼鐵裝甲研究院(NII Stali)研製,包括2座旋轉發射塔和2組固定的垂直髮射器,每座發射器包含12具體積較小的榴彈發射筒。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阿瑪塔主戰坦克


據俄國防部消息,T-14經過實彈測試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主動攔截貧鈾脫殼穿甲彈的能力。西方觀察家在未看到公開證據之前普遍表示懷疑,認為單憑攔截彈的破片無法改變高密度貧鈾彈芯的飛行路徑,除非採用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的“hit to kill - 碰撞殺傷”體制。“Afghanit”的攔截彈戰鬥部採用什麼形式目前保密,但俄羅斯RU 2263268號專利確實顯示了這種碰撞殺傷戰鬥部存在的可能性。

而無論是俄羅斯的“競技場”還是以色列的“戰利品”,設計目標都是攔截慢速的RPG和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只有300米/秒左右。反坦克導彈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包裹著的一堆電器元件、裝藥和推進劑,和高速、緻密的脫殼穿甲彈相比攔截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中國的GL5 APS攔截反坦克導彈的連續畫面,攔截點距離坦克10米(±1.5米)



在炮塔頂部,還裝有一套NII Stali上半球防禦系統,由莫斯科鋼鐵裝甲研究院(NII Stali)研製,包括2座旋轉發射塔和2組固定的垂直髮射器,每座發射器包含12具體積較小的榴彈發射筒。

阿瑪塔主戰坦克


這套系統屬於軟殺傷,發射的榴彈並不直接攔截來襲彈藥,而是配備了多種彈頭,包括干擾雷達系統的箔條幹擾彈、破壞導彈制導系統的電磁干擾彈、干擾光學/激光瞄準系統的氣溶膠煙霧彈等。目標的探測、跟蹤和鎖定依靠高精度的相控陣雷達。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阿瑪塔主戰坦克


據俄國防部消息,T-14經過實彈測試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主動攔截貧鈾脫殼穿甲彈的能力。西方觀察家在未看到公開證據之前普遍表示懷疑,認為單憑攔截彈的破片無法改變高密度貧鈾彈芯的飛行路徑,除非採用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的“hit to kill - 碰撞殺傷”體制。“Afghanit”的攔截彈戰鬥部採用什麼形式目前保密,但俄羅斯RU 2263268號專利確實顯示了這種碰撞殺傷戰鬥部存在的可能性。

而無論是俄羅斯的“競技場”還是以色列的“戰利品”,設計目標都是攔截慢速的RPG和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只有300米/秒左右。反坦克導彈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包裹著的一堆電器元件、裝藥和推進劑,和高速、緻密的脫殼穿甲彈相比攔截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中國的GL5 APS攔截反坦克導彈的連續畫面,攔截點距離坦克10米(±1.5米)



在炮塔頂部,還裝有一套NII Stali上半球防禦系統,由莫斯科鋼鐵裝甲研究院(NII Stali)研製,包括2座旋轉發射塔和2組固定的垂直髮射器,每座發射器包含12具體積較小的榴彈發射筒。

阿瑪塔主戰坦克


這套系統屬於軟殺傷,發射的榴彈並不直接攔截來襲彈藥,而是配備了多種彈頭,包括干擾雷達系統的箔條幹擾彈、破壞導彈制導系統的電磁干擾彈、干擾光學/激光瞄準系統的氣溶膠煙霧彈等。目標的探測、跟蹤和鎖定依靠高精度的相控陣雷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垂直髮射器特寫

2座轉塔針對水平方向,可以獨立於炮塔自主轉向;垂直髮射器則專門針對“比爾”、“標槍”等攻頂式反坦克導彈和末敏彈一類的高彈道來襲彈藥。全系統靈活性高,覆蓋面廣,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阿瑪塔主戰坦克


據俄國防部消息,T-14經過實彈測試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主動攔截貧鈾脫殼穿甲彈的能力。西方觀察家在未看到公開證據之前普遍表示懷疑,認為單憑攔截彈的破片無法改變高密度貧鈾彈芯的飛行路徑,除非採用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的“hit to kill - 碰撞殺傷”體制。“Afghanit”的攔截彈戰鬥部採用什麼形式目前保密,但俄羅斯RU 2263268號專利確實顯示了這種碰撞殺傷戰鬥部存在的可能性。

而無論是俄羅斯的“競技場”還是以色列的“戰利品”,設計目標都是攔截慢速的RPG和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只有300米/秒左右。反坦克導彈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包裹著的一堆電器元件、裝藥和推進劑,和高速、緻密的脫殼穿甲彈相比攔截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中國的GL5 APS攔截反坦克導彈的連續畫面,攔截點距離坦克10米(±1.5米)



在炮塔頂部,還裝有一套NII Stali上半球防禦系統,由莫斯科鋼鐵裝甲研究院(NII Stali)研製,包括2座旋轉發射塔和2組固定的垂直髮射器,每座發射器包含12具體積較小的榴彈發射筒。

阿瑪塔主戰坦克


這套系統屬於軟殺傷,發射的榴彈並不直接攔截來襲彈藥,而是配備了多種彈頭,包括干擾雷達系統的箔條幹擾彈、破壞導彈制導系統的電磁干擾彈、干擾光學/激光瞄準系統的氣溶膠煙霧彈等。目標的探測、跟蹤和鎖定依靠高精度的相控陣雷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垂直髮射器特寫

2座轉塔針對水平方向,可以獨立於炮塔自主轉向;垂直髮射器則專門針對“比爾”、“標槍”等攻頂式反坦克導彈和末敏彈一類的高彈道來襲彈藥。全系統靈活性高,覆蓋面廣,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其實還有另外一項硬殺傷手段,那就是炮塔頂部的遙控機槍。遙控武器站和車長主觀瞄轉塔可以各自獨立旋轉,武器站接收“Afghanit”系統提供的高精度目標指示,可以全自動射擊反坦克導彈、採用降落傘減速下降的末敏彈、無人機等慢速目標。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阿瑪塔主戰坦克


據俄國防部消息,T-14經過實彈測試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主動攔截貧鈾脫殼穿甲彈的能力。西方觀察家在未看到公開證據之前普遍表示懷疑,認為單憑攔截彈的破片無法改變高密度貧鈾彈芯的飛行路徑,除非採用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的“hit to kill - 碰撞殺傷”體制。“Afghanit”的攔截彈戰鬥部採用什麼形式目前保密,但俄羅斯RU 2263268號專利確實顯示了這種碰撞殺傷戰鬥部存在的可能性。

而無論是俄羅斯的“競技場”還是以色列的“戰利品”,設計目標都是攔截慢速的RPG和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只有300米/秒左右。反坦克導彈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包裹著的一堆電器元件、裝藥和推進劑,和高速、緻密的脫殼穿甲彈相比攔截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中國的GL5 APS攔截反坦克導彈的連續畫面,攔截點距離坦克10米(±1.5米)



在炮塔頂部,還裝有一套NII Stali上半球防禦系統,由莫斯科鋼鐵裝甲研究院(NII Stali)研製,包括2座旋轉發射塔和2組固定的垂直髮射器,每座發射器包含12具體積較小的榴彈發射筒。

阿瑪塔主戰坦克


這套系統屬於軟殺傷,發射的榴彈並不直接攔截來襲彈藥,而是配備了多種彈頭,包括干擾雷達系統的箔條幹擾彈、破壞導彈制導系統的電磁干擾彈、干擾光學/激光瞄準系統的氣溶膠煙霧彈等。目標的探測、跟蹤和鎖定依靠高精度的相控陣雷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垂直髮射器特寫

2座轉塔針對水平方向,可以獨立於炮塔自主轉向;垂直髮射器則專門針對“比爾”、“標槍”等攻頂式反坦克導彈和末敏彈一類的高彈道來襲彈藥。全系統靈活性高,覆蓋面廣,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其實還有另外一項硬殺傷手段,那就是炮塔頂部的遙控機槍。遙控武器站和車長主觀瞄轉塔可以各自獨立旋轉,武器站接收“Afghanit”系統提供的高精度目標指示,可以全自動射擊反坦克導彈、採用降落傘減速下降的末敏彈、無人機等慢速目標。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末敏彈攻擊坦克示意圖

專門配備應對攻頂模式彈藥的殺傷手段,這在全世界的主戰坦克裡也是首例,配合炮塔頂部的“孔雀石”爆反裝甲,T-14獨到的頂部防護能力可謂世界最強。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阿瑪塔主戰坦克


據俄國防部消息,T-14經過實彈測試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主動攔截貧鈾脫殼穿甲彈的能力。西方觀察家在未看到公開證據之前普遍表示懷疑,認為單憑攔截彈的破片無法改變高密度貧鈾彈芯的飛行路徑,除非採用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的“hit to kill - 碰撞殺傷”體制。“Afghanit”的攔截彈戰鬥部採用什麼形式目前保密,但俄羅斯RU 2263268號專利確實顯示了這種碰撞殺傷戰鬥部存在的可能性。

而無論是俄羅斯的“競技場”還是以色列的“戰利品”,設計目標都是攔截慢速的RPG和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只有300米/秒左右。反坦克導彈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包裹著的一堆電器元件、裝藥和推進劑,和高速、緻密的脫殼穿甲彈相比攔截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中國的GL5 APS攔截反坦克導彈的連續畫面,攔截點距離坦克10米(±1.5米)



在炮塔頂部,還裝有一套NII Stali上半球防禦系統,由莫斯科鋼鐵裝甲研究院(NII Stali)研製,包括2座旋轉發射塔和2組固定的垂直髮射器,每座發射器包含12具體積較小的榴彈發射筒。

阿瑪塔主戰坦克


這套系統屬於軟殺傷,發射的榴彈並不直接攔截來襲彈藥,而是配備了多種彈頭,包括干擾雷達系統的箔條幹擾彈、破壞導彈制導系統的電磁干擾彈、干擾光學/激光瞄準系統的氣溶膠煙霧彈等。目標的探測、跟蹤和鎖定依靠高精度的相控陣雷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垂直髮射器特寫

2座轉塔針對水平方向,可以獨立於炮塔自主轉向;垂直髮射器則專門針對“比爾”、“標槍”等攻頂式反坦克導彈和末敏彈一類的高彈道來襲彈藥。全系統靈活性高,覆蓋面廣,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其實還有另外一項硬殺傷手段,那就是炮塔頂部的遙控機槍。遙控武器站和車長主觀瞄轉塔可以各自獨立旋轉,武器站接收“Afghanit”系統提供的高精度目標指示,可以全自動射擊反坦克導彈、採用降落傘減速下降的末敏彈、無人機等慢速目標。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末敏彈攻擊坦克示意圖

專門配備應對攻頂模式彈藥的殺傷手段,這在全世界的主戰坦克裡也是首例,配合炮塔頂部的“孔雀石”爆反裝甲,T-14獨到的頂部防護能力可謂世界最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偽裝能力

T-14不但是坦克中的戰鬥機,還是條變色龍,在很多方面採取了積極的隱身設計,儘量降低自身的紅外、電磁信號特徵,減少戰場上的被發現概率。俄羅斯直接稱其為世界上第一種隱形坦克,這個說法多少有宣傳、誇大的成分,陸地武器想要大幅度隱身目前還不太現實,所以這個標題我也沒說隱身能力,而是偽裝能力。

首先就是針對雷達信號進行優化的炮塔輕質外殼,安裝“Afghanit”系統的幾個凸出部位都採用了邊緣平行的切角設計,和上面那張臃腫雜亂的M1A2坦克照片相比,T-14的整個炮塔表面除了必須的少量設備外非常整潔,降低了雷達反射強度。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阿瑪塔主戰坦克


據俄國防部消息,T-14經過實彈測試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主動攔截貧鈾脫殼穿甲彈的能力。西方觀察家在未看到公開證據之前普遍表示懷疑,認為單憑攔截彈的破片無法改變高密度貧鈾彈芯的飛行路徑,除非採用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的“hit to kill - 碰撞殺傷”體制。“Afghanit”的攔截彈戰鬥部採用什麼形式目前保密,但俄羅斯RU 2263268號專利確實顯示了這種碰撞殺傷戰鬥部存在的可能性。

而無論是俄羅斯的“競技場”還是以色列的“戰利品”,設計目標都是攔截慢速的RPG和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只有300米/秒左右。反坦克導彈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包裹著的一堆電器元件、裝藥和推進劑,和高速、緻密的脫殼穿甲彈相比攔截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中國的GL5 APS攔截反坦克導彈的連續畫面,攔截點距離坦克10米(±1.5米)



在炮塔頂部,還裝有一套NII Stali上半球防禦系統,由莫斯科鋼鐵裝甲研究院(NII Stali)研製,包括2座旋轉發射塔和2組固定的垂直髮射器,每座發射器包含12具體積較小的榴彈發射筒。

阿瑪塔主戰坦克


這套系統屬於軟殺傷,發射的榴彈並不直接攔截來襲彈藥,而是配備了多種彈頭,包括干擾雷達系統的箔條幹擾彈、破壞導彈制導系統的電磁干擾彈、干擾光學/激光瞄準系統的氣溶膠煙霧彈等。目標的探測、跟蹤和鎖定依靠高精度的相控陣雷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垂直髮射器特寫

2座轉塔針對水平方向,可以獨立於炮塔自主轉向;垂直髮射器則專門針對“比爾”、“標槍”等攻頂式反坦克導彈和末敏彈一類的高彈道來襲彈藥。全系統靈活性高,覆蓋面廣,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其實還有另外一項硬殺傷手段,那就是炮塔頂部的遙控機槍。遙控武器站和車長主觀瞄轉塔可以各自獨立旋轉,武器站接收“Afghanit”系統提供的高精度目標指示,可以全自動射擊反坦克導彈、採用降落傘減速下降的末敏彈、無人機等慢速目標。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末敏彈攻擊坦克示意圖

專門配備應對攻頂模式彈藥的殺傷手段,這在全世界的主戰坦克裡也是首例,配合炮塔頂部的“孔雀石”爆反裝甲,T-14獨到的頂部防護能力可謂世界最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偽裝能力

T-14不但是坦克中的戰鬥機,還是條變色龍,在很多方面採取了積極的隱身設計,儘量降低自身的紅外、電磁信號特徵,減少戰場上的被發現概率。俄羅斯直接稱其為世界上第一種隱形坦克,這個說法多少有宣傳、誇大的成分,陸地武器想要大幅度隱身目前還不太現實,所以這個標題我也沒說隱身能力,而是偽裝能力。

首先就是針對雷達信號進行優化的炮塔輕質外殼,安裝“Afghanit”系統的幾個凸出部位都採用了邊緣平行的切角設計,和上面那張臃腫雜亂的M1A2坦克照片相比,T-14的整個炮塔表面除了必須的少量設備外非常整潔,降低了雷達反射強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整個T-14表面塗敷的深綠色塗料具備隱身特性,可以吸收雷達信號,據說還能降低陽光對車體的加溫作用,減輕對外輻射的紅外特徵。

其次在車體前部和側面佈置了特殊的電纜,可以製造出一個虛假的磁場,令裝備磁性戰鬥部的地雷和反坦克導彈分辨不出坦克的真實位置,在錯誤的距離引爆。和二戰中德式坦克糊上厚厚的Zimmerit防磁塗層相比,這個虛擬磁場可是先進得多了。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阿瑪塔主戰坦克


據俄國防部消息,T-14經過實彈測試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主動攔截貧鈾脫殼穿甲彈的能力。西方觀察家在未看到公開證據之前普遍表示懷疑,認為單憑攔截彈的破片無法改變高密度貧鈾彈芯的飛行路徑,除非採用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的“hit to kill - 碰撞殺傷”體制。“Afghanit”的攔截彈戰鬥部採用什麼形式目前保密,但俄羅斯RU 2263268號專利確實顯示了這種碰撞殺傷戰鬥部存在的可能性。

而無論是俄羅斯的“競技場”還是以色列的“戰利品”,設計目標都是攔截慢速的RPG和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只有300米/秒左右。反坦克導彈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包裹著的一堆電器元件、裝藥和推進劑,和高速、緻密的脫殼穿甲彈相比攔截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中國的GL5 APS攔截反坦克導彈的連續畫面,攔截點距離坦克10米(±1.5米)



在炮塔頂部,還裝有一套NII Stali上半球防禦系統,由莫斯科鋼鐵裝甲研究院(NII Stali)研製,包括2座旋轉發射塔和2組固定的垂直髮射器,每座發射器包含12具體積較小的榴彈發射筒。

阿瑪塔主戰坦克


這套系統屬於軟殺傷,發射的榴彈並不直接攔截來襲彈藥,而是配備了多種彈頭,包括干擾雷達系統的箔條幹擾彈、破壞導彈制導系統的電磁干擾彈、干擾光學/激光瞄準系統的氣溶膠煙霧彈等。目標的探測、跟蹤和鎖定依靠高精度的相控陣雷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垂直髮射器特寫

2座轉塔針對水平方向,可以獨立於炮塔自主轉向;垂直髮射器則專門針對“比爾”、“標槍”等攻頂式反坦克導彈和末敏彈一類的高彈道來襲彈藥。全系統靈活性高,覆蓋面廣,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其實還有另外一項硬殺傷手段,那就是炮塔頂部的遙控機槍。遙控武器站和車長主觀瞄轉塔可以各自獨立旋轉,武器站接收“Afghanit”系統提供的高精度目標指示,可以全自動射擊反坦克導彈、採用降落傘減速下降的末敏彈、無人機等慢速目標。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末敏彈攻擊坦克示意圖

專門配備應對攻頂模式彈藥的殺傷手段,這在全世界的主戰坦克裡也是首例,配合炮塔頂部的“孔雀石”爆反裝甲,T-14獨到的頂部防護能力可謂世界最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偽裝能力

T-14不但是坦克中的戰鬥機,還是條變色龍,在很多方面採取了積極的隱身設計,儘量降低自身的紅外、電磁信號特徵,減少戰場上的被發現概率。俄羅斯直接稱其為世界上第一種隱形坦克,這個說法多少有宣傳、誇大的成分,陸地武器想要大幅度隱身目前還不太現實,所以這個標題我也沒說隱身能力,而是偽裝能力。

首先就是針對雷達信號進行優化的炮塔輕質外殼,安裝“Afghanit”系統的幾個凸出部位都採用了邊緣平行的切角設計,和上面那張臃腫雜亂的M1A2坦克照片相比,T-14的整個炮塔表面除了必須的少量設備外非常整潔,降低了雷達反射強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整個T-14表面塗敷的深綠色塗料具備隱身特性,可以吸收雷達信號,據說還能降低陽光對車體的加溫作用,減輕對外輻射的紅外特徵。

其次在車體前部和側面佈置了特殊的電纜,可以製造出一個虛假的磁場,令裝備磁性戰鬥部的地雷和反坦克導彈分辨不出坦克的真實位置,在錯誤的距離引爆。和二戰中德式坦克糊上厚厚的Zimmerit防磁塗層相比,這個虛擬磁場可是先進得多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東線戰場上的塗敷了防磁塗層的虎式坦克,但是Zimmerit塗層沒有起到任何實際作用,因為除了德國人自己沒有其它軍隊裝備磁性地雷

T-14還專門對全車的紅外特徵進行了優化。在車體側面拆除側裙板和隔柵裝甲厚可以看到多個開孔:最後側的是發動機排氣口,部分排出的高溫廢氣被前面一個圓形吸氣口吸入,輸送到車首的排氣口排出,這樣將改變整車的紅外分佈特徵,在敵方的紅外熱像儀上產生不真實的紅外影像,干擾對坦克位置、大小、方向的判斷。吸氣口前還有一個斜置的冷卻空氣出口,用於混合、沖淡排氣口的高溫廢氣。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阿瑪塔主戰坦克


據俄國防部消息,T-14經過實彈測試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主動攔截貧鈾脫殼穿甲彈的能力。西方觀察家在未看到公開證據之前普遍表示懷疑,認為單憑攔截彈的破片無法改變高密度貧鈾彈芯的飛行路徑,除非採用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的“hit to kill - 碰撞殺傷”體制。“Afghanit”的攔截彈戰鬥部採用什麼形式目前保密,但俄羅斯RU 2263268號專利確實顯示了這種碰撞殺傷戰鬥部存在的可能性。

而無論是俄羅斯的“競技場”還是以色列的“戰利品”,設計目標都是攔截慢速的RPG和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只有300米/秒左右。反坦克導彈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包裹著的一堆電器元件、裝藥和推進劑,和高速、緻密的脫殼穿甲彈相比攔截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中國的GL5 APS攔截反坦克導彈的連續畫面,攔截點距離坦克10米(±1.5米)



在炮塔頂部,還裝有一套NII Stali上半球防禦系統,由莫斯科鋼鐵裝甲研究院(NII Stali)研製,包括2座旋轉發射塔和2組固定的垂直髮射器,每座發射器包含12具體積較小的榴彈發射筒。

阿瑪塔主戰坦克


這套系統屬於軟殺傷,發射的榴彈並不直接攔截來襲彈藥,而是配備了多種彈頭,包括干擾雷達系統的箔條幹擾彈、破壞導彈制導系統的電磁干擾彈、干擾光學/激光瞄準系統的氣溶膠煙霧彈等。目標的探測、跟蹤和鎖定依靠高精度的相控陣雷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垂直髮射器特寫

2座轉塔針對水平方向,可以獨立於炮塔自主轉向;垂直髮射器則專門針對“比爾”、“標槍”等攻頂式反坦克導彈和末敏彈一類的高彈道來襲彈藥。全系統靈活性高,覆蓋面廣,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其實還有另外一項硬殺傷手段,那就是炮塔頂部的遙控機槍。遙控武器站和車長主觀瞄轉塔可以各自獨立旋轉,武器站接收“Afghanit”系統提供的高精度目標指示,可以全自動射擊反坦克導彈、採用降落傘減速下降的末敏彈、無人機等慢速目標。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末敏彈攻擊坦克示意圖

專門配備應對攻頂模式彈藥的殺傷手段,這在全世界的主戰坦克裡也是首例,配合炮塔頂部的“孔雀石”爆反裝甲,T-14獨到的頂部防護能力可謂世界最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偽裝能力

T-14不但是坦克中的戰鬥機,還是條變色龍,在很多方面採取了積極的隱身設計,儘量降低自身的紅外、電磁信號特徵,減少戰場上的被發現概率。俄羅斯直接稱其為世界上第一種隱形坦克,這個說法多少有宣傳、誇大的成分,陸地武器想要大幅度隱身目前還不太現實,所以這個標題我也沒說隱身能力,而是偽裝能力。

首先就是針對雷達信號進行優化的炮塔輕質外殼,安裝“Afghanit”系統的幾個凸出部位都採用了邊緣平行的切角設計,和上面那張臃腫雜亂的M1A2坦克照片相比,T-14的整個炮塔表面除了必須的少量設備外非常整潔,降低了雷達反射強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整個T-14表面塗敷的深綠色塗料具備隱身特性,可以吸收雷達信號,據說還能降低陽光對車體的加溫作用,減輕對外輻射的紅外特徵。

其次在車體前部和側面佈置了特殊的電纜,可以製造出一個虛假的磁場,令裝備磁性戰鬥部的地雷和反坦克導彈分辨不出坦克的真實位置,在錯誤的距離引爆。和二戰中德式坦克糊上厚厚的Zimmerit防磁塗層相比,這個虛擬磁場可是先進得多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東線戰場上的塗敷了防磁塗層的虎式坦克,但是Zimmerit塗層沒有起到任何實際作用,因為除了德國人自己沒有其它軍隊裝備磁性地雷

T-14還專門對全車的紅外特徵進行了優化。在車體側面拆除側裙板和隔柵裝甲厚可以看到多個開孔:最後側的是發動機排氣口,部分排出的高溫廢氣被前面一個圓形吸氣口吸入,輸送到車首的排氣口排出,這樣將改變整車的紅外分佈特徵,在敵方的紅外熱像儀上產生不真實的紅外影像,干擾對坦克位置、大小、方向的判斷。吸氣口前還有一個斜置的冷卻空氣出口,用於混合、沖淡排氣口的高溫廢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同樣,西方觀察家對這些偽裝措施也頗不以為然,認為在現代高靈敏度的熱像儀面前這樣的紅外抑制、磁場偏轉措施沒有多少實戰意義。但是我認為真實的戰場環境複雜多變,並不是都如伊拉克戰場那樣一馬平川、無遮無掩,如果雙方勢均力敵,多一份偽裝就會降低一分被發現的概率,就能增加一絲勝算,俄羅斯坦克設計師這些頗具新意的設計還是相當有意義的。

"

T-14的無人炮塔尺寸怎麼還這麼大,外殼看上去薄薄的一層像玩具似的,裡面的裝甲能有多厚呢?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不過在仔細瞭解了T-14的防護體系之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被虛胖的外觀矇蔽了,T-14的被動防禦很硬核,主動防禦很全面。


阿瑪塔主戰坦克


基體主裝甲

所謂被動防禦就是靠裝甲硬抗。過去的俄式坦克從外觀上看都是烏龜殼式的鑄造炮塔,實際上除了T-72基本型、T-72M出口型和T-80基本型採用純鑄鋼炮塔外,自1967年服役的T-64開始絕大部分俄式坦克都配備了複合裝甲 - 在鑄造炮塔的預留空腔裡插入複合裝甲結構,其夾層材料的發展脈絡為:T-64的鑄鋁、T-64B的陶瓷球列陣、T-72A的石英砂,T-80U的“蜂窩”結構填充聚氨酯填料、T-72B的反射板(NERA - 非爆炸式反應裝甲,也就是間隙複合裝甲)。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超級多利·帕頓”炮塔內的NERA反應裝甲塊板,每塊反應裝甲單元的結構為鋼裝甲(21毫米)+ 橡膠板(6毫米)+ 薄鋁板(3毫米),和“喬巴姆”裝甲的結構類似

同樣是T-72,炮塔尺寸相仿的基本型和T-72B裝甲性能差距懸殊,基本型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為380–410毫米,T-72B達到520–540毫米,防破差距更大:450–500毫米 vs. 900–950毫米(含“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幾乎翻了一倍,面對同時代的西方坦克也不落下風。而飽受盟軍蹂躪的伊拉克猴版T-72M裝甲防護性能甚至還不如基本型,這也是西方軍界普遍看不起俄式坦克防護的原因 - 他們從沒有和真正的精銳俄式坦克部隊交過手。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73年入役的T-72基本型 - 純鑄鋼炮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1985年入役的T-72B,配備“接觸-5”爆反附加裝甲,可以硬抗豹2的L44

大家都知道英國有“喬巴姆”裝甲、美國有貧鈾裝甲、中國有全約束陶瓷複合裝甲,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如何、配方是什麼只有坊間的猜測,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絕密。俄羅斯最新一代的複合裝甲同樣披著什麼的面紗,但俄方公佈的消息中有一點還是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T-14的複合裝甲中採用了44C-SV-W合金鋼,這種新型合金鋼由莫斯科鋼鐵研究院研製,採用電渣重熔工藝,據報道在保持相等防護性能的前提下,裝甲板厚度可以減小15%,共減重數百公斤。

“電渣重熔” - Electro-Slag Remelting (ESR)這個詞在坦克領域很常見,其原理是將原料鋼錠浸埋在大電流加熱熔融的高鹼度熔渣裡,熔化的金屬熔滴穿過熔渣滴入金屬熔池,與可流動的熔渣充分接觸發生強烈冶金化學反應,冷卻後凝結成成品鋼錠。最通俗地說就好比是給鋼鐵蒸餾,經過融化再凝結的過程脫氧、脫硫、去除雜質,結晶緻密均勻,提高鋼材的力學特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電渣重熔爐的外觀及內部構造,結構相當簡單,雖然名字裡有個渣字,熔渣(不是爐渣)系統卻一點都不“渣”,技術含量都在這裡面

武器級的電渣重熔鋼材指標苛刻、造價昂貴,通常都是用作高膛壓坦克炮的原始胚材,用於裝甲還是相當罕見的。當然也不是沒有先例,T-80系列坦克就在車體側面和首下裝甲應用了БТК-1Ш電渣重熔高硬度軋製鋼裝甲,屈服強度達1300Mpa。但是這種特種鋼材由烏克蘭亞速鋼廠生產,隨著烏克蘭獨立早已經喪失了來源,需由俄羅斯本土的科研單位重新研製。從減重數百公斤看,T-14的電渣重熔合金鋼用量相當大,為了增強防護、減輕重量可謂不惜工本。

除此之外,T-14的複合裝甲中據說(這篇文章裡有很多“據說”,因為關於“阿瑪塔”的消息大部分都來自俄羅斯媒體和廠家宣傳,並非官方發佈,俄羅斯的輿論環境可信度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就產生了很多據說)還含有陶瓷、鈦合金和碳纖維納米管。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附加裝甲

當代主戰坦克除了基體主裝甲外,大多還會披掛附加裝甲,而且重要性正不斷提高。因為基體裝甲就是坦克的主結構,建造完成之後就難以更換,如果被擊穿坦克也就基本上報廢了,得回坦克廠翻修才可能復原。而附加裝甲都是小尺寸模塊化結構,用螺栓固定在基體裝甲外,被擊中毀壞在部隊修理廠甚至野外就能更換;有性能更好的產品出現升級也很容易。所以俄式主戰坦克基本上把防破甲彈的重任交給了重型爆炸反應裝甲 - ERA,而把基體裝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抗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當然俄式爆反的防穿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72B3的炮塔特寫

有人會說了,M1A2、豹2、勒克萊爾、梅卡瓦這些西方坦克上都沒附加裝甲啊,T-14也沒看到嘛!

西方坦克過去確實不愛用附加裝甲,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裝甲技術比較自信,覺得主裝甲足夠對付俄式彈藥了,另一方面是西方大型炮塔的裝甲結構就不適合安裝爆反類附加裝甲。但隨著反坦克武器的不斷進步,西方坦克也悄悄地披掛了起來。

M1A2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我們平時看到的M1A2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伊拉克戰場上的M1A2 TUSKII(城市生存套件)是這樣的,斜置的M32 ARAT-II 瓦片式反應裝甲看上去帶點喜感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增強型的M1A2 SEP V3是這樣的,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像搭樂高一樣疊加了厚厚的裝甲塊,還可再加裝TUSKII套件

裝甲配置

T-14的三個乘員全部位於車體前部獨立的裝甲乘員艙內,為此車體正面的裝甲厚度大大超過無人化的炮塔,據西方媒體推測主裝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當代主戰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這也是T-14車體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俄方預計T-14正面裝甲防穿等效於1000毫米RHA,防破超過1300毫米RHA,能夠抵抗西方最新穿甲彈和“陶”式、“標槍”等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打擊。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西方媒體根據圖片像素推斷的裝甲厚度,準確性並未得到證實

車體長的第二個原因是3人制乘員艙比單人駕駛員艙的長度大,以容納大量的顯示、火控、空調設備,甚至包括傳說中的特殊生命保障設備 - 廁所。對此我還是有點懷疑的,處於仰臥姿勢的3個乘員如何在擁擠的座艙裡使用馬桶設備呢?根據塔斯社報道,烏拉爾設計局質量控制與信息技術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阿瑪塔”重型車族安裝了廁所以支持車組長時間作戰。但安裝廁所的很可能是T-15步兵戰車這類具有更大內部空間的車輛,很多媒體看到“阿瑪塔”三個字就誤認為是T-14坦克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就像一直流傳蘇-34帶有廁所一樣,實際上那只是一隻毫無科技含量的手持式尿壺。

車體長的第三個原因是油箱的位置。大多數坦克的油箱都見縫插針地佈置在車體外側,比如的M1A1,油箱位於車體尾部的右側。


阿瑪塔主戰坦克


豹2有四個油箱,2個在車體內炮塔座圈下,2個在車體上方兩側,只有一層薄薄的側裝甲保護,左側外部油箱還緊貼著車體內的彈藥架。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的裝甲油箱深藏在炮塔吊籃之後、動力艙之前的車體內部,被側裝甲、發動機和炮塔尾艙四面包圍,以加長車體為代價大大增加了燃料的安全性。


阿瑪塔主戰坦克


以駕駛員艙蓋作為參照,可以看出T-14首上裝甲的整體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從這個俯視角度可以看到乘員艙頂部的裝甲也是夾層複合結構:


阿瑪塔主戰坦克


對比一下T-72B3的駕駛艙蓋厚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首下裝甲的外部裝有主動地雷干擾系統,可以探測並引爆坦克前方的無線電遙控地雷,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首見。


阿瑪塔主戰坦克


乘員艙的底部還開有圓形應急出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拆除側面反應裝甲後可以看到車體側面內部的結構,車體下部帶有明顯的內傾,具備良好的防雷外型。


阿瑪塔主戰坦克


車體後半部發動機進、排氣口部位則只安裝了隔柵式裝甲防禦RPG類破甲彈。炮塔尾艙後部為儲物籃,也具有一定防破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最後來看一看大家最感興趣的炮塔裝甲。從俯視圖看,炮塔頂的前部安裝有12塊反應裝甲,之後是一扇向左翻起的大型長方型艙門,用於對炮塔內部的設備進行檢修,這扇艙門上也覆蓋了反應裝甲。炮塔其餘部位都是外形十分複雜的不規則多面體,從大大咧咧的縫隙上看只是一層十分單薄的外殼。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把這層薄殼拆下來: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內部是這樣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再把包括頂部附加裝甲在內的所有設備、附件全部移除,最終剩下的就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焊接裝甲盒,左側有一個扇下翻的艙門,這是半可燃藥筒的拋殼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回過頭來再看看廢棄在阿伯丁靶場的M1 TTB樣車,它們的炮塔是何其相似。


阿瑪塔主戰坦克


裝甲盒只需要包覆炮尾和自動裝彈機,炮塔無人相應的防護要求也可以降低,因此這個外觀看似龐大的炮塔核心部分實際上非常緊湊,正面投影面積僅比炮盾大一點,加上炮長主觀瞄鏡室的寬度也只有豹2A6的2/5左右。


阿瑪塔主戰坦克


> 豹2A6和T-14的炮塔正面等比例對比,橘紅色部分為主裝甲投影面積

豹2A4戰鬥全重55.15噸,炮塔重16噸,車體重39噸;豹2A6戰鬥全重60.1噸,炮塔約重21噸,車體重39噸。根據俄方公佈的數據,T-14的戰鬥全重是48噸(很多西方媒體和軍迷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至少會達到55噸級別),沒有沉重的炮塔前裝甲和尾艙式彈倉,這個炮塔粗略估計可能只有5噸左右(西方分析師認為取消炮塔裡的3個乘員至少可以令炮塔減重3/4),車體重43噸,這個重量對應更長的車身和更強的首上裝甲防護還是合理的,也體現出了無人炮塔帶來的優勢。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去除炮塔外殼後的想象圖

至於炮塔其它沒有裝甲防護的部分,只有10毫米厚的輕質外殼將被反坦克彈藥輕易穿透,不會形成致命傷害。


阿瑪塔主戰坦克


T-14這樣的裝甲配置非常像戰列艦的重點防護理論 - “all or nothing”:將裝甲全部用於防護重要區域(比如“南達科他”號),其餘區域完全放棄裝甲佈置,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戰列艦的生存力和戰鬥力,明顯優於全面防護卻處處不足的戰列艦(比如“霧島”號)。


阿瑪塔主戰坦克


主動防禦系統

主動防禦就是用軟、硬殺傷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T-14安裝了一套名為“Afghanit”(俄語Афганит)的主動防禦系統 - APS。大部分媒體把Afghanit翻譯為“阿富汗人”,但是英語裡是查不到這個詞的,Афганит在俄語裡是“阿富汗”。

這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套整合在主戰坦克裡的主動防禦系統。有人肯定會說俄羅斯有“Drozd - 鶇”、“Arena - 競技場”,以色列有“Trophy - 戰利品”、“Iron Fist - 鐵拳”等APS,都已裝備多年,“Afghanit”怎麼還會是第一套呢?

之前的APS都是獨立研發再作為“防禦補丁”安裝到現有的坦克上,比如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的APS“鶇”是1977年研製成功的,首先搭載在T-55AD上進行測試,又隨T-62在阿富汗戰場取得過實戰經驗,之後再裝備T-80U和T-84。


阿瑪塔主戰坦克


> T-55AD炮塔側面的“鶇”APS系統

到目前為止,現役的APS只有“Afghanit”是在設計階段就整合在坦克大系統裡,佈局更緊湊合理、系統集成度更高、反應速度更快。這也不奇怪,冷戰之後全世界完全重新設計的坦克也就日本的10式、中國的15式輕坦和T-14這數得出的幾種。



“Afghanit”APS由探測/控制系統和硬殺傷系統構成。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的四個角上安裝有四部圖拉儀器設計局設計的Ka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構成360度視野。


阿瑪塔主戰坦克


雖然外觀及工作原理都和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的ELM-2133雷達很像,但兩者的性能和作用相差很遠。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安裝了“戰利品”系統進行測試的M1A2,在炮塔側面加裝的雷達天線陣及機箱體積相當龐大,令炮塔寬度超出了車體

根據俄工貿部的技術資料,該雷達陣面上集成了大量獨立控制的有源發射/接收模塊,部分模塊發生故障或被損壞時,整個雷達“圖像”只會發生輕微失真而不會全部失效。雷達面板採用了與Su-57側視雷達相同的LTCC低溫陶瓷技術,厚50毫米,封裝在防彈、防裂的保護外罩內,可防7.62毫米子彈射擊。兩側有大尺寸拉環,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換雷達面板,可維護性很高。

阿瑪塔主戰坦克


> 雷達陣面的保護罩和輕質外殼的特寫,整個外殼厚度只有10毫米,僅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子彈和彈片

該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主要用於追蹤運動目標,據說最大發現距離達到100公里(是的,你沒看錯,多個俄媒體都是這麼寫的),可同時探測40個地面目標和25個空中目標,具備全方位的遠距離預警和偵察能力 - 簡直就是坦克中的預警機。對這個探測距離我也是比較懷疑的,10公里還比較現實 - “阿帕奇”尺寸更大的“長弓”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公里。



在前向相控陣雷達正下方的凹穴內,還有一部近程脈衝多普勒雷達,配有2個小天線陣,上面的是接收天線,下面的是發射天線,兩側加起來覆蓋正面120度的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才是“硬殺傷”的火控雷達,具有超高的目標響應速度,用於探測、鎖定、攔截來襲的高速彈藥,觸發硬殺傷攔截彈。當有源相控陣雷達需要關機保持靜默時,這部近程雷達將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動防護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除了豪華套裝的兩套雷達系統,T-14還配備了六具高清紅外/紫外攝像機,覆蓋360度範圍,在乘員艙的顯示面板上提供環視戰場事態感知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它們的光學孔徑相當大,和蘇-35上的紫外探測器非常類似,每套攝像頭自備電源獨立工作,鏡頭旁邊還帶有清潔裝置。

阿瑪塔主戰坦克


攝像頭記錄的光學圖像信號被整合到“Afghanit”APS系統裡,提供多種功能:

  • 在雷達關機或強烈電磁干擾的電子戰環境下保持被動光學探測能力
  • 和雷達探測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虛警(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在高速飛行中氣動加熱可達到2200度,成為非常明顯的紅外目標)
  • 激光照射報警
  • 穿透煙霧的全景探測能力

最後一種功能在防禦時尤為重要,當T-14被敵人步兵包圍時,可以施放煙霧迷茫戰場,自己利用紅外高清攝像機透過煙幕指示目標(多普勒雷達主要針對高速目標,對地面埋伏的靜止目標探測效果很差),遙控機槍進行自動射擊。



T-14的光電探測系統可謂功能強大、覆蓋全面,遠程廣域警戒和近距快速反應相結合,再加上被動光學探測補充,趕得上蘇-57的配置了。坦克中的戰鬥機,硬殺傷系統同樣很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在炮塔下方左右兩側各安裝了5具攔截彈發射器,成弧形佈置,單側覆蓋60度範圍。


阿瑪塔主戰坦克


如果探測系統在後側方發現來襲目標,系統將自動把炮塔轉向威脅方向(注意上篇提到無人炮塔的迴轉速度要遠高於有人炮塔),用最厚的正面裝甲迎敵,同時激活攔截程序。

該攔截彈的直徑、長度都比常見的攔截彈要大出一號,顯示它的裝藥量和發動機都比較大,這也是單側備彈量只有5發的原因。不過10枚攔截彈對於打正規坦克戰來說也已經夠用了 -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高手過招大家都幾乎只有一次機會。


阿瑪塔主戰坦克


和上一代“競技場”APS相比,新系統增大了單發攔截彈的攻擊範圍,更重要的是新型彈藥配合先進的探測系統,令“Afghanit”能夠在距離坦克4-5米處攔截速度高達1700米/秒(5馬赫)的來襲彈藥,今後還將升級到3000米/秒(8.8馬赫)的水平。

西方飛行速度最快的脫殼穿甲彈 - DM53,由L55發射時的炮口初速是1750米/秒,千米速降55米/秒,在兩千米交戰距離上命中目標的速度約為1640米/秒;而美式貧鈾穿甲彈因為耐熱性差,速度更低,M829A3的炮口初速為1555米/秒。


阿瑪塔主戰坦克


據俄國防部消息,T-14經過實彈測試在世界上首次具備了主動攔截貧鈾脫殼穿甲彈的能力。西方觀察家在未看到公開證據之前普遍表示懷疑,認為單憑攔截彈的破片無法改變高密度貧鈾彈芯的飛行路徑,除非採用彈道導彈防禦那樣的“hit to kill - 碰撞殺傷”體制。“Afghanit”的攔截彈戰鬥部採用什麼形式目前保密,但俄羅斯RU 2263268號專利確實顯示了這種碰撞殺傷戰鬥部存在的可能性。

而無論是俄羅斯的“競技場”還是以色列的“戰利品”,設計目標都是攔截慢速的RPG和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只有300米/秒左右。反坦克導彈只是一個薄薄的外殼包裹著的一堆電器元件、裝藥和推進劑,和高速、緻密的脫殼穿甲彈相比攔截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阿瑪塔主戰坦克


> 中國的GL5 APS攔截反坦克導彈的連續畫面,攔截點距離坦克10米(±1.5米)



在炮塔頂部,還裝有一套NII Stali上半球防禦系統,由莫斯科鋼鐵裝甲研究院(NII Stali)研製,包括2座旋轉發射塔和2組固定的垂直髮射器,每座發射器包含12具體積較小的榴彈發射筒。

阿瑪塔主戰坦克


這套系統屬於軟殺傷,發射的榴彈並不直接攔截來襲彈藥,而是配備了多種彈頭,包括干擾雷達系統的箔條幹擾彈、破壞導彈制導系統的電磁干擾彈、干擾光學/激光瞄準系統的氣溶膠煙霧彈等。目標的探測、跟蹤和鎖定依靠高精度的相控陣雷達。

阿瑪塔主戰坦克


> 垂直髮射器特寫

2座轉塔針對水平方向,可以獨立於炮塔自主轉向;垂直髮射器則專門針對“比爾”、“標槍”等攻頂式反坦克導彈和末敏彈一類的高彈道來襲彈藥。全系統靈活性高,覆蓋面廣,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


阿瑪塔主戰坦克


其實還有另外一項硬殺傷手段,那就是炮塔頂部的遙控機槍。遙控武器站和車長主觀瞄轉塔可以各自獨立旋轉,武器站接收“Afghanit”系統提供的高精度目標指示,可以全自動射擊反坦克導彈、採用降落傘減速下降的末敏彈、無人機等慢速目標。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末敏彈攻擊坦克示意圖

專門配備應對攻頂模式彈藥的殺傷手段,這在全世界的主戰坦克裡也是首例,配合炮塔頂部的“孔雀石”爆反裝甲,T-14獨到的頂部防護能力可謂世界最強。


阿瑪塔主戰坦克


偽裝能力

T-14不但是坦克中的戰鬥機,還是條變色龍,在很多方面採取了積極的隱身設計,儘量降低自身的紅外、電磁信號特徵,減少戰場上的被發現概率。俄羅斯直接稱其為世界上第一種隱形坦克,這個說法多少有宣傳、誇大的成分,陸地武器想要大幅度隱身目前還不太現實,所以這個標題我也沒說隱身能力,而是偽裝能力。

首先就是針對雷達信號進行優化的炮塔輕質外殼,安裝“Afghanit”系統的幾個凸出部位都採用了邊緣平行的切角設計,和上面那張臃腫雜亂的M1A2坦克照片相比,T-14的整個炮塔表面除了必須的少量設備外非常整潔,降低了雷達反射強度。


阿瑪塔主戰坦克


整個T-14表面塗敷的深綠色塗料具備隱身特性,可以吸收雷達信號,據說還能降低陽光對車體的加溫作用,減輕對外輻射的紅外特徵。

其次在車體前部和側面佈置了特殊的電纜,可以製造出一個虛假的磁場,令裝備磁性戰鬥部的地雷和反坦克導彈分辨不出坦克的真實位置,在錯誤的距離引爆。和二戰中德式坦克糊上厚厚的Zimmerit防磁塗層相比,這個虛擬磁場可是先進得多了。


阿瑪塔主戰坦克


> 東線戰場上的塗敷了防磁塗層的虎式坦克,但是Zimmerit塗層沒有起到任何實際作用,因為除了德國人自己沒有其它軍隊裝備磁性地雷

T-14還專門對全車的紅外特徵進行了優化。在車體側面拆除側裙板和隔柵裝甲厚可以看到多個開孔:最後側的是發動機排氣口,部分排出的高溫廢氣被前面一個圓形吸氣口吸入,輸送到車首的排氣口排出,這樣將改變整車的紅外分佈特徵,在敵方的紅外熱像儀上產生不真實的紅外影像,干擾對坦克位置、大小、方向的判斷。吸氣口前還有一個斜置的冷卻空氣出口,用於混合、沖淡排氣口的高溫廢氣。

阿瑪塔主戰坦克


同樣,西方觀察家對這些偽裝措施也頗不以為然,認為在現代高靈敏度的熱像儀面前這樣的紅外抑制、磁場偏轉措施沒有多少實戰意義。但是我認為真實的戰場環境複雜多變,並不是都如伊拉克戰場那樣一馬平川、無遮無掩,如果雙方勢均力敵,多一份偽裝就會降低一分被發現的概率,就能增加一絲勝算,俄羅斯坦克設計師這些頗具新意的設計還是相當有意義的。

阿瑪塔主戰坦克


看了Quora上多位美國退役坦克車長對比M1和T-14的評論,基本觀點是要他們二選一還是會選M1,因為經過實戰檢驗,而T-14運用了太多新概念、新技術,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他們也都承認T-14的無人炮塔是今後的發展方向,只是質疑這樣的佈局下觀瞄系統是否有效,下篇我們繼續分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