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官員到了年齡仍不退休,結果朝堂之上糗事一籮筐

唐朝 柳公權 唐宣宗 禮記 唐風宋月 2017-06-08

“致仕”又稱乞骸、懸車,致即交還、仕通事,致仕的原意就是交還官職,聽著蠻高大上的一個詞,其實說的就是古代官員退休的那些事兒罷了。

但致仕與現代意義的退休截然不同,現代官員退休薪水照拿,各項福利補貼一個也不能少。而古代的致仕官員,有的在將職位交還的同時,俸祿從此也停發了。不過官做到一定級別,統治者也會酌情照顧,如唐王朝時就規定,官至五品致仕,可享受半俸的特殊待遇。但是官品越高,在上位的人就越少,可以享受半俸退休的官員畢竟是少數了。

大唐官員到了年齡仍不退休,結果朝堂之上糗事一籮筐

如此一來,在職的官員就不願意致仕,或者拖延著不退休,在位一天,至少可以有一天的薪俸可以拿。按《禮記》“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規定,官員七十歲就到了退休年齡有法可依。雖然古代的平均壽命達不到七十,但官員有俸祿,物質生活充裕,無病無災活到七十也不是什麼難事。事實上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身體健康仍允許,統治者仍會挽留一些年高德劭者繼續為國為民奉獻餘熱。

從秦漢發端,歷經魏晉南北朝,官員七十致仕,退休金領半祿基本上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隋二世而亡,因此在官員致仕制度方面並沒有什麼建樹。李唐王朝初期,經高祖、太宗、高宗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在此歷史背景下,致仕制度也逐步臻於完善。唐初百廢待興,各種人才匱乏,因此統治者鼓勵有能力、精力旺盛的官員到了退休年齡仍舊留任,官員致仕五品以上半俸,六品以下只能領四年,此後就不再發放俸祿。不過在人到七十古來稀的年代,壽在七十四之上的畢竟是少數人了。

大唐官員到了年齡仍不退休,結果朝堂之上糗事一籮筐

武則天在位時期有個叫侯知一的兵部侍郎,到了七十歲卻不願意退休,收到朝廷下發通知他致仕的文件,立即上表章稱自己雖然已經七十了,但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再堅持幹幾年不成問題。為了說明自己所言非虛,侯侍郎在朝堂之上當眾展示了一下健康情況——“踴躍馳走,以示輕便”。七十歲的糟老頭,為了不退休,竟然在朝堂上秀了一把折返跑。這一幕場景如果讓國足隊員看到,估計得羞憤死。

侯侍郎這番賣力的表現,往高大上裡靠就是老當益壯,再不濟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然而在當時一些人眼中看來侯侍郎此舉卻是厚顏無恥,有人抨擊道“非名教中人,並是王化外物”,甚至有人乾脆就批判為“獸心人面”。

大唐官員到了年齡仍不退休,結果朝堂之上糗事一籮筐

侯知一不知二,他不過才七十歲就被人譏諷為人面獸心,估計死的心也有了。而另一位大書法家柳公權八十歲了還在工作崗位上發揮著餘熱,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正月朝會上,年紀最長的柳公權當仁不讓的被群臣推舉為帶頭老哥,代表文武百官向皇帝恭賀新年佳節。舉行儀式的大明宮含元殿座落在十五米高的一個土坡上,殿前有長七十餘米的臺階。八十歲的柳公權從殿腳處拾階而上,中途不停歇一口氣爬上了大殿,顧不得腿腳痠軟,口稱萬歲拜舞於塵埃,率領群臣給唐宣宗賀新春——元天首祚、景福維新,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與天同休!

“聖敬文思和武光孝”是宣宗尊號,柳公權累的上氣不接下氣,老眼昏花,一不留神將“和武光孝”錯念成了“光武和孝”,在莊嚴肅穆的大場合鬧了個天大笑話。

大唐官員到了年齡仍不退休,結果朝堂之上糗事一籮筐

宣宗哭笑不得,只得“罰一季俸料”了事。柳公權八十歲有這樣的體能實屬不易,德宗朝官員於頎升任兵部尚書時還不夠七十歲,結果在朝堂上摔了個跟頭,是金吾衛上前攙扶這才爬起來。御史立即彈劾他明知身體出了狀況卻不及時向組織部門彙報,於頎無奈只得以太子少師之職提前退休。

柳公權隨便給人寫篇墓誌就收入不菲,自然不會在乎這三個月的工錢,但事情一傳出,仍是引得一片惋惜之聲。撐到八十仍不知退止至少會被人譏諷為戀棧,柳公權因此晚節不保令人感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