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只可惜,戰術上的小部分優勢,依舊難以彌補唐廷在戰略上的劣勢。即便安祿山身死,史思明與安慶緒內訌,唐軍還是在鄴城吃了大敗仗。同年,這支神策軍得知自己的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於是,他們只好留在關中地區成為了二線部隊。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四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此時的唐朝廷已是榮光不再。昔日強大的唐軍被各個藩鎮、節度使所掌握。此時的朝廷急需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在這一年,李唐皇室看到了神策軍的忠心。那年,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攻陷長安,原有的禁軍一擊即潰。唐代宗不得不逃亡陝州。在這裡,迎接他的是被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只可惜,戰術上的小部分優勢,依舊難以彌補唐廷在戰略上的劣勢。即便安祿山身死,史思明與安慶緒內訌,唐軍還是在鄴城吃了大敗仗。同年,這支神策軍得知自己的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於是,他們只好留在關中地區成為了二線部隊。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四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此時的唐朝廷已是榮光不再。昔日強大的唐軍被各個藩鎮、節度使所掌握。此時的朝廷急需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在這一年,李唐皇室看到了神策軍的忠心。那年,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攻陷長安,原有的禁軍一擊即潰。唐代宗不得不逃亡陝州。在這裡,迎接他的是被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代宗畫像

在此前的數年,衛伯玉就被調入京城做官。神策軍先是被編入陝西節度使的指揮下,爾後,朝廷派來了宦官魚朝恩接管該部隊。他在接過指揮權後,順勢把陝西節度使的部下編入神策軍。如此一來,神策軍擴充成了數萬人的部隊。

見此情此景,幾乎孑然一身的唐代宗打心裡欣賞著神策軍的忠心。此事過後,神策軍也從原本的邊防軍變為了皇帝直屬的禁軍。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回京之後,代宗又將平盧軍邢君牙部、陽惠元部,安史降將尚可孤部,朔方軍郝廷玉部、侯仲壯部等部隊編入神策軍當中。這些部隊幾乎為邊境翹楚,箇中將領還曾是郭子儀、李光弼的部將。這一次擴軍,也奠定了神策軍在唐中期不可撼動的戰力。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只可惜,戰術上的小部分優勢,依舊難以彌補唐廷在戰略上的劣勢。即便安祿山身死,史思明與安慶緒內訌,唐軍還是在鄴城吃了大敗仗。同年,這支神策軍得知自己的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於是,他們只好留在關中地區成為了二線部隊。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四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此時的唐朝廷已是榮光不再。昔日強大的唐軍被各個藩鎮、節度使所掌握。此時的朝廷急需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在這一年,李唐皇室看到了神策軍的忠心。那年,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攻陷長安,原有的禁軍一擊即潰。唐代宗不得不逃亡陝州。在這裡,迎接他的是被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代宗畫像

在此前的數年,衛伯玉就被調入京城做官。神策軍先是被編入陝西節度使的指揮下,爾後,朝廷派來了宦官魚朝恩接管該部隊。他在接過指揮權後,順勢把陝西節度使的部下編入神策軍。如此一來,神策軍擴充成了數萬人的部隊。

見此情此景,幾乎孑然一身的唐代宗打心裡欣賞著神策軍的忠心。此事過後,神策軍也從原本的邊防軍變為了皇帝直屬的禁軍。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回京之後,代宗又將平盧軍邢君牙部、陽惠元部,安史降將尚可孤部,朔方軍郝廷玉部、侯仲壯部等部隊編入神策軍當中。這些部隊幾乎為邊境翹楚,箇中將領還曾是郭子儀、李光弼的部將。這一次擴軍,也奠定了神策軍在唐中期不可撼動的戰力。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朝藩鎮割據示意圖,其中長安附近的鳳翔、鎮國便由神策軍駐守

二、衛戍關中,再造李唐

不過,對於代宗而言,這支部隊與其說是平叛的尖兵,不如說是李唐最後的庇護者。如同周朝周天子的八師一樣,神策軍被歸入禁軍後成為了唐朝廷拱衛京畿地區的唯一依靠。經永泰、大曆年間的擴充,神策軍幾乎駐防了長安周邊的要害之地。如興平 、武功 、扶風 、天興等軍鎮,均由他們駐防。

因神策軍擁有一套獨立的指揮與後勤體系,故他們可以不受駐防地藩鎮的侵蝕。相反,他們甚至還承擔著威懾地方藩鎮的職責。如此一來,關中地區一改安史之亂後的頹唐景象,重回一處穩固的政治中心。從這個角度而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之所以能延續百餘年與之不無關係。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只可惜,戰術上的小部分優勢,依舊難以彌補唐廷在戰略上的劣勢。即便安祿山身死,史思明與安慶緒內訌,唐軍還是在鄴城吃了大敗仗。同年,這支神策軍得知自己的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於是,他們只好留在關中地區成為了二線部隊。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四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此時的唐朝廷已是榮光不再。昔日強大的唐軍被各個藩鎮、節度使所掌握。此時的朝廷急需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在這一年,李唐皇室看到了神策軍的忠心。那年,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攻陷長安,原有的禁軍一擊即潰。唐代宗不得不逃亡陝州。在這裡,迎接他的是被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代宗畫像

在此前的數年,衛伯玉就被調入京城做官。神策軍先是被編入陝西節度使的指揮下,爾後,朝廷派來了宦官魚朝恩接管該部隊。他在接過指揮權後,順勢把陝西節度使的部下編入神策軍。如此一來,神策軍擴充成了數萬人的部隊。

見此情此景,幾乎孑然一身的唐代宗打心裡欣賞著神策軍的忠心。此事過後,神策軍也從原本的邊防軍變為了皇帝直屬的禁軍。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回京之後,代宗又將平盧軍邢君牙部、陽惠元部,安史降將尚可孤部,朔方軍郝廷玉部、侯仲壯部等部隊編入神策軍當中。這些部隊幾乎為邊境翹楚,箇中將領還曾是郭子儀、李光弼的部將。這一次擴軍,也奠定了神策軍在唐中期不可撼動的戰力。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朝藩鎮割據示意圖,其中長安附近的鳳翔、鎮國便由神策軍駐守

二、衛戍關中,再造李唐

不過,對於代宗而言,這支部隊與其說是平叛的尖兵,不如說是李唐最後的庇護者。如同周朝周天子的八師一樣,神策軍被歸入禁軍後成為了唐朝廷拱衛京畿地區的唯一依靠。經永泰、大曆年間的擴充,神策軍幾乎駐防了長安周邊的要害之地。如興平 、武功 、扶風 、天興等軍鎮,均由他們駐防。

因神策軍擁有一套獨立的指揮與後勤體系,故他們可以不受駐防地藩鎮的侵蝕。相反,他們甚至還承擔著威懾地方藩鎮的職責。如此一來,關中地區一改安史之亂後的頹唐景象,重回一處穩固的政治中心。從這個角度而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之所以能延續百餘年與之不無關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當然,精銳之所以謂之精銳,僅僅善守可不行,還必須有過硬的戰鬥力。經過數次擴充之後,在德宗時期,神策軍已是一支達十餘萬人的大軍。在此時,人數的增加並沒有稀釋神策軍的戰鬥力。

德宗即位初年,吐蕃襲劍南一地(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劍南節度使崔寧入朝求援,德宗立即調遣神策軍前往。不顧長距離奔襲,神策軍入蜀後立即橫穿大渡河,與吐蕃正面交鋒。斬殺千餘人後,他們在成都停留了數月才班師回朝。由此可見,神策軍骨子裡的鋒芒沒有因為長期駐防優渥之地而被消磨。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只可惜,戰術上的小部分優勢,依舊難以彌補唐廷在戰略上的劣勢。即便安祿山身死,史思明與安慶緒內訌,唐軍還是在鄴城吃了大敗仗。同年,這支神策軍得知自己的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於是,他們只好留在關中地區成為了二線部隊。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四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此時的唐朝廷已是榮光不再。昔日強大的唐軍被各個藩鎮、節度使所掌握。此時的朝廷急需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在這一年,李唐皇室看到了神策軍的忠心。那年,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攻陷長安,原有的禁軍一擊即潰。唐代宗不得不逃亡陝州。在這裡,迎接他的是被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代宗畫像

在此前的數年,衛伯玉就被調入京城做官。神策軍先是被編入陝西節度使的指揮下,爾後,朝廷派來了宦官魚朝恩接管該部隊。他在接過指揮權後,順勢把陝西節度使的部下編入神策軍。如此一來,神策軍擴充成了數萬人的部隊。

見此情此景,幾乎孑然一身的唐代宗打心裡欣賞著神策軍的忠心。此事過後,神策軍也從原本的邊防軍變為了皇帝直屬的禁軍。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回京之後,代宗又將平盧軍邢君牙部、陽惠元部,安史降將尚可孤部,朔方軍郝廷玉部、侯仲壯部等部隊編入神策軍當中。這些部隊幾乎為邊境翹楚,箇中將領還曾是郭子儀、李光弼的部將。這一次擴軍,也奠定了神策軍在唐中期不可撼動的戰力。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朝藩鎮割據示意圖,其中長安附近的鳳翔、鎮國便由神策軍駐守

二、衛戍關中,再造李唐

不過,對於代宗而言,這支部隊與其說是平叛的尖兵,不如說是李唐最後的庇護者。如同周朝周天子的八師一樣,神策軍被歸入禁軍後成為了唐朝廷拱衛京畿地區的唯一依靠。經永泰、大曆年間的擴充,神策軍幾乎駐防了長安周邊的要害之地。如興平 、武功 、扶風 、天興等軍鎮,均由他們駐防。

因神策軍擁有一套獨立的指揮與後勤體系,故他們可以不受駐防地藩鎮的侵蝕。相反,他們甚至還承擔著威懾地方藩鎮的職責。如此一來,關中地區一改安史之亂後的頹唐景象,重回一處穩固的政治中心。從這個角度而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之所以能延續百餘年與之不無關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當然,精銳之所以謂之精銳,僅僅善守可不行,還必須有過硬的戰鬥力。經過數次擴充之後,在德宗時期,神策軍已是一支達十餘萬人的大軍。在此時,人數的增加並沒有稀釋神策軍的戰鬥力。

德宗即位初年,吐蕃襲劍南一地(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劍南節度使崔寧入朝求援,德宗立即調遣神策軍前往。不顧長距離奔襲,神策軍入蜀後立即橫穿大渡河,與吐蕃正面交鋒。斬殺千餘人後,他們在成都停留了數月才班師回朝。由此可見,神策軍骨子裡的鋒芒沒有因為長期駐防優渥之地而被消磨。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因河北藩鎮節度使的繼承問題,引發了魏博、 成德、 淄青等藩鎮相繼起兵反叛。加之德宗所用非人,淮西節度使李希烈 、 盧龍節度使朱滔也順勢造反。不得已,德宗只能動用守衛京畿之地的所有神策軍。經兩年徵調,關中一帶守備空虛。自知風雲突變,德宗又趕忙在京師擴充了一批神策軍。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只可惜,戰術上的小部分優勢,依舊難以彌補唐廷在戰略上的劣勢。即便安祿山身死,史思明與安慶緒內訌,唐軍還是在鄴城吃了大敗仗。同年,這支神策軍得知自己的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於是,他們只好留在關中地區成為了二線部隊。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四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此時的唐朝廷已是榮光不再。昔日強大的唐軍被各個藩鎮、節度使所掌握。此時的朝廷急需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在這一年,李唐皇室看到了神策軍的忠心。那年,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攻陷長安,原有的禁軍一擊即潰。唐代宗不得不逃亡陝州。在這裡,迎接他的是被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代宗畫像

在此前的數年,衛伯玉就被調入京城做官。神策軍先是被編入陝西節度使的指揮下,爾後,朝廷派來了宦官魚朝恩接管該部隊。他在接過指揮權後,順勢把陝西節度使的部下編入神策軍。如此一來,神策軍擴充成了數萬人的部隊。

見此情此景,幾乎孑然一身的唐代宗打心裡欣賞著神策軍的忠心。此事過後,神策軍也從原本的邊防軍變為了皇帝直屬的禁軍。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回京之後,代宗又將平盧軍邢君牙部、陽惠元部,安史降將尚可孤部,朔方軍郝廷玉部、侯仲壯部等部隊編入神策軍當中。這些部隊幾乎為邊境翹楚,箇中將領還曾是郭子儀、李光弼的部將。這一次擴軍,也奠定了神策軍在唐中期不可撼動的戰力。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朝藩鎮割據示意圖,其中長安附近的鳳翔、鎮國便由神策軍駐守

二、衛戍關中,再造李唐

不過,對於代宗而言,這支部隊與其說是平叛的尖兵,不如說是李唐最後的庇護者。如同周朝周天子的八師一樣,神策軍被歸入禁軍後成為了唐朝廷拱衛京畿地區的唯一依靠。經永泰、大曆年間的擴充,神策軍幾乎駐防了長安周邊的要害之地。如興平 、武功 、扶風 、天興等軍鎮,均由他們駐防。

因神策軍擁有一套獨立的指揮與後勤體系,故他們可以不受駐防地藩鎮的侵蝕。相反,他們甚至還承擔著威懾地方藩鎮的職責。如此一來,關中地區一改安史之亂後的頹唐景象,重回一處穩固的政治中心。從這個角度而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之所以能延續百餘年與之不無關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當然,精銳之所以謂之精銳,僅僅善守可不行,還必須有過硬的戰鬥力。經過數次擴充之後,在德宗時期,神策軍已是一支達十餘萬人的大軍。在此時,人數的增加並沒有稀釋神策軍的戰鬥力。

德宗即位初年,吐蕃襲劍南一地(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劍南節度使崔寧入朝求援,德宗立即調遣神策軍前往。不顧長距離奔襲,神策軍入蜀後立即橫穿大渡河,與吐蕃正面交鋒。斬殺千餘人後,他們在成都停留了數月才班師回朝。由此可見,神策軍骨子裡的鋒芒沒有因為長期駐防優渥之地而被消磨。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因河北藩鎮節度使的繼承問題,引發了魏博、 成德、 淄青等藩鎮相繼起兵反叛。加之德宗所用非人,淮西節度使李希烈 、 盧龍節度使朱滔也順勢造反。不得已,德宗只能動用守衛京畿之地的所有神策軍。經兩年徵調,關中一帶守備空虛。自知風雲突變,德宗又趕忙在京師擴充了一批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德宗畫像

不過這一系列事件為之後的一次兵變埋下了伏筆。建元四年(公元783年)十月,德宗詔徑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徑原之師增援平叛。不料,這支部隊在途經長安時,因犒賞的問題發生譁變。德宗命城中新組建的神策軍前往迎戰,卻無人響應。不得已,他只能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此事是為涇源兵變。

因事發突然,德宗來不及調令外出的神策軍精銳回援。不過,在河北平叛的李晟、陽惠元和尚可孤聽聞此事後立馬回援。而且,他們所率的部眾才是真正的神策精銳。在精誠協作之下,神策軍最終平息各地叛亂。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只可惜,戰術上的小部分優勢,依舊難以彌補唐廷在戰略上的劣勢。即便安祿山身死,史思明與安慶緒內訌,唐軍還是在鄴城吃了大敗仗。同年,這支神策軍得知自己的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於是,他們只好留在關中地區成為了二線部隊。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四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此時的唐朝廷已是榮光不再。昔日強大的唐軍被各個藩鎮、節度使所掌握。此時的朝廷急需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在這一年,李唐皇室看到了神策軍的忠心。那年,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攻陷長安,原有的禁軍一擊即潰。唐代宗不得不逃亡陝州。在這裡,迎接他的是被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代宗畫像

在此前的數年,衛伯玉就被調入京城做官。神策軍先是被編入陝西節度使的指揮下,爾後,朝廷派來了宦官魚朝恩接管該部隊。他在接過指揮權後,順勢把陝西節度使的部下編入神策軍。如此一來,神策軍擴充成了數萬人的部隊。

見此情此景,幾乎孑然一身的唐代宗打心裡欣賞著神策軍的忠心。此事過後,神策軍也從原本的邊防軍變為了皇帝直屬的禁軍。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回京之後,代宗又將平盧軍邢君牙部、陽惠元部,安史降將尚可孤部,朔方軍郝廷玉部、侯仲壯部等部隊編入神策軍當中。這些部隊幾乎為邊境翹楚,箇中將領還曾是郭子儀、李光弼的部將。這一次擴軍,也奠定了神策軍在唐中期不可撼動的戰力。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朝藩鎮割據示意圖,其中長安附近的鳳翔、鎮國便由神策軍駐守

二、衛戍關中,再造李唐

不過,對於代宗而言,這支部隊與其說是平叛的尖兵,不如說是李唐最後的庇護者。如同周朝周天子的八師一樣,神策軍被歸入禁軍後成為了唐朝廷拱衛京畿地區的唯一依靠。經永泰、大曆年間的擴充,神策軍幾乎駐防了長安周邊的要害之地。如興平 、武功 、扶風 、天興等軍鎮,均由他們駐防。

因神策軍擁有一套獨立的指揮與後勤體系,故他們可以不受駐防地藩鎮的侵蝕。相反,他們甚至還承擔著威懾地方藩鎮的職責。如此一來,關中地區一改安史之亂後的頹唐景象,重回一處穩固的政治中心。從這個角度而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之所以能延續百餘年與之不無關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當然,精銳之所以謂之精銳,僅僅善守可不行,還必須有過硬的戰鬥力。經過數次擴充之後,在德宗時期,神策軍已是一支達十餘萬人的大軍。在此時,人數的增加並沒有稀釋神策軍的戰鬥力。

德宗即位初年,吐蕃襲劍南一地(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劍南節度使崔寧入朝求援,德宗立即調遣神策軍前往。不顧長距離奔襲,神策軍入蜀後立即橫穿大渡河,與吐蕃正面交鋒。斬殺千餘人後,他們在成都停留了數月才班師回朝。由此可見,神策軍骨子裡的鋒芒沒有因為長期駐防優渥之地而被消磨。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因河北藩鎮節度使的繼承問題,引發了魏博、 成德、 淄青等藩鎮相繼起兵反叛。加之德宗所用非人,淮西節度使李希烈 、 盧龍節度使朱滔也順勢造反。不得已,德宗只能動用守衛京畿之地的所有神策軍。經兩年徵調,關中一帶守備空虛。自知風雲突變,德宗又趕忙在京師擴充了一批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德宗畫像

不過這一系列事件為之後的一次兵變埋下了伏筆。建元四年(公元783年)十月,德宗詔徑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徑原之師增援平叛。不料,這支部隊在途經長安時,因犒賞的問題發生譁變。德宗命城中新組建的神策軍前往迎戰,卻無人響應。不得已,他只能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此事是為涇源兵變。

因事發突然,德宗來不及調令外出的神策軍精銳回援。不過,在河北平叛的李晟、陽惠元和尚可孤聽聞此事後立馬回援。而且,他們所率的部眾才是真正的神策精銳。在精誠協作之下,神策軍最終平息各地叛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次年七月,在神策軍和宦官的協助下,德宗回到京師。歷經此事,德宗一改此前疏遠宦官的態度。因為在兵變期間,朝中文武大臣紛紛附逆叛軍。遂自此之後,德宗放手任用宦官,尤其是將神策軍的指揮權交予宦官把持。這一點,在之後的南衙北司之爭中暴露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也正因為把握了兵權,宦官集團遇到後期愈發的膨脹。以至於在永貞革新、甘露之變中,宦官掌握著皇帝的性命。到晚期,甚至同羅馬帝國近衛軍一樣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這也是後世神策軍頗為被人詬病的事情。當然,這是後話了。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只可惜,戰術上的小部分優勢,依舊難以彌補唐廷在戰略上的劣勢。即便安祿山身死,史思明與安慶緒內訌,唐軍還是在鄴城吃了大敗仗。同年,這支神策軍得知自己的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於是,他們只好留在關中地區成為了二線部隊。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四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此時的唐朝廷已是榮光不再。昔日強大的唐軍被各個藩鎮、節度使所掌握。此時的朝廷急需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在這一年,李唐皇室看到了神策軍的忠心。那年,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攻陷長安,原有的禁軍一擊即潰。唐代宗不得不逃亡陝州。在這裡,迎接他的是被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代宗畫像

在此前的數年,衛伯玉就被調入京城做官。神策軍先是被編入陝西節度使的指揮下,爾後,朝廷派來了宦官魚朝恩接管該部隊。他在接過指揮權後,順勢把陝西節度使的部下編入神策軍。如此一來,神策軍擴充成了數萬人的部隊。

見此情此景,幾乎孑然一身的唐代宗打心裡欣賞著神策軍的忠心。此事過後,神策軍也從原本的邊防軍變為了皇帝直屬的禁軍。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回京之後,代宗又將平盧軍邢君牙部、陽惠元部,安史降將尚可孤部,朔方軍郝廷玉部、侯仲壯部等部隊編入神策軍當中。這些部隊幾乎為邊境翹楚,箇中將領還曾是郭子儀、李光弼的部將。這一次擴軍,也奠定了神策軍在唐中期不可撼動的戰力。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朝藩鎮割據示意圖,其中長安附近的鳳翔、鎮國便由神策軍駐守

二、衛戍關中,再造李唐

不過,對於代宗而言,這支部隊與其說是平叛的尖兵,不如說是李唐最後的庇護者。如同周朝周天子的八師一樣,神策軍被歸入禁軍後成為了唐朝廷拱衛京畿地區的唯一依靠。經永泰、大曆年間的擴充,神策軍幾乎駐防了長安周邊的要害之地。如興平 、武功 、扶風 、天興等軍鎮,均由他們駐防。

因神策軍擁有一套獨立的指揮與後勤體系,故他們可以不受駐防地藩鎮的侵蝕。相反,他們甚至還承擔著威懾地方藩鎮的職責。如此一來,關中地區一改安史之亂後的頹唐景象,重回一處穩固的政治中心。從這個角度而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之所以能延續百餘年與之不無關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當然,精銳之所以謂之精銳,僅僅善守可不行,還必須有過硬的戰鬥力。經過數次擴充之後,在德宗時期,神策軍已是一支達十餘萬人的大軍。在此時,人數的增加並沒有稀釋神策軍的戰鬥力。

德宗即位初年,吐蕃襲劍南一地(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劍南節度使崔寧入朝求援,德宗立即調遣神策軍前往。不顧長距離奔襲,神策軍入蜀後立即橫穿大渡河,與吐蕃正面交鋒。斬殺千餘人後,他們在成都停留了數月才班師回朝。由此可見,神策軍骨子裡的鋒芒沒有因為長期駐防優渥之地而被消磨。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因河北藩鎮節度使的繼承問題,引發了魏博、 成德、 淄青等藩鎮相繼起兵反叛。加之德宗所用非人,淮西節度使李希烈 、 盧龍節度使朱滔也順勢造反。不得已,德宗只能動用守衛京畿之地的所有神策軍。經兩年徵調,關中一帶守備空虛。自知風雲突變,德宗又趕忙在京師擴充了一批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德宗畫像

不過這一系列事件為之後的一次兵變埋下了伏筆。建元四年(公元783年)十月,德宗詔徑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徑原之師增援平叛。不料,這支部隊在途經長安時,因犒賞的問題發生譁變。德宗命城中新組建的神策軍前往迎戰,卻無人響應。不得已,他只能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此事是為涇源兵變。

因事發突然,德宗來不及調令外出的神策軍精銳回援。不過,在河北平叛的李晟、陽惠元和尚可孤聽聞此事後立馬回援。而且,他們所率的部眾才是真正的神策精銳。在精誠協作之下,神策軍最終平息各地叛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次年七月,在神策軍和宦官的協助下,德宗回到京師。歷經此事,德宗一改此前疏遠宦官的態度。因為在兵變期間,朝中文武大臣紛紛附逆叛軍。遂自此之後,德宗放手任用宦官,尤其是將神策軍的指揮權交予宦官把持。這一點,在之後的南衙北司之爭中暴露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也正因為把握了兵權,宦官集團遇到後期愈發的膨脹。以至於在永貞革新、甘露之變中,宦官掌握著皇帝的性命。到晚期,甚至同羅馬帝國近衛軍一樣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這也是後世神策軍頗為被人詬病的事情。當然,這是後話了。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且說在中唐時期,李唐皇室曾大有恢復統一之勢,那便是元和中興。在即位之初,憲宗所掌握的神策軍歷經發展已達鼎盛。勵精圖治的憲宗隨想展現中央的軍事實力。恰好當時西川度使劉闢妄圖出兵控制整個西南地區。再三忍讓的憲宗遂決定以高崇文為將,令神策軍七千兵馬前去征討。

當時,他們所面對的西川叛軍達數萬人。此次出征,朝廷本身也沒多大的把握。誰料,這支部隊八戰八捷,西川軍隊瞬時間土崩瓦解。彼時,天下目光流注此地。各地聽聞神策軍的戰力,紛紛表示歸順。元和中興局面由此開創,唐廷在歷經半世紀後得以再次號令四方。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只可惜,戰術上的小部分優勢,依舊難以彌補唐廷在戰略上的劣勢。即便安祿山身死,史思明與安慶緒內訌,唐軍還是在鄴城吃了大敗仗。同年,這支神策軍得知自己的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於是,他們只好留在關中地區成為了二線部隊。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四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此時的唐朝廷已是榮光不再。昔日強大的唐軍被各個藩鎮、節度使所掌握。此時的朝廷急需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在這一年,李唐皇室看到了神策軍的忠心。那年,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攻陷長安,原有的禁軍一擊即潰。唐代宗不得不逃亡陝州。在這裡,迎接他的是被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代宗畫像

在此前的數年,衛伯玉就被調入京城做官。神策軍先是被編入陝西節度使的指揮下,爾後,朝廷派來了宦官魚朝恩接管該部隊。他在接過指揮權後,順勢把陝西節度使的部下編入神策軍。如此一來,神策軍擴充成了數萬人的部隊。

見此情此景,幾乎孑然一身的唐代宗打心裡欣賞著神策軍的忠心。此事過後,神策軍也從原本的邊防軍變為了皇帝直屬的禁軍。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回京之後,代宗又將平盧軍邢君牙部、陽惠元部,安史降將尚可孤部,朔方軍郝廷玉部、侯仲壯部等部隊編入神策軍當中。這些部隊幾乎為邊境翹楚,箇中將領還曾是郭子儀、李光弼的部將。這一次擴軍,也奠定了神策軍在唐中期不可撼動的戰力。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朝藩鎮割據示意圖,其中長安附近的鳳翔、鎮國便由神策軍駐守

二、衛戍關中,再造李唐

不過,對於代宗而言,這支部隊與其說是平叛的尖兵,不如說是李唐最後的庇護者。如同周朝周天子的八師一樣,神策軍被歸入禁軍後成為了唐朝廷拱衛京畿地區的唯一依靠。經永泰、大曆年間的擴充,神策軍幾乎駐防了長安周邊的要害之地。如興平 、武功 、扶風 、天興等軍鎮,均由他們駐防。

因神策軍擁有一套獨立的指揮與後勤體系,故他們可以不受駐防地藩鎮的侵蝕。相反,他們甚至還承擔著威懾地方藩鎮的職責。如此一來,關中地區一改安史之亂後的頹唐景象,重回一處穩固的政治中心。從這個角度而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之所以能延續百餘年與之不無關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當然,精銳之所以謂之精銳,僅僅善守可不行,還必須有過硬的戰鬥力。經過數次擴充之後,在德宗時期,神策軍已是一支達十餘萬人的大軍。在此時,人數的增加並沒有稀釋神策軍的戰鬥力。

德宗即位初年,吐蕃襲劍南一地(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劍南節度使崔寧入朝求援,德宗立即調遣神策軍前往。不顧長距離奔襲,神策軍入蜀後立即橫穿大渡河,與吐蕃正面交鋒。斬殺千餘人後,他們在成都停留了數月才班師回朝。由此可見,神策軍骨子裡的鋒芒沒有因為長期駐防優渥之地而被消磨。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因河北藩鎮節度使的繼承問題,引發了魏博、 成德、 淄青等藩鎮相繼起兵反叛。加之德宗所用非人,淮西節度使李希烈 、 盧龍節度使朱滔也順勢造反。不得已,德宗只能動用守衛京畿之地的所有神策軍。經兩年徵調,關中一帶守備空虛。自知風雲突變,德宗又趕忙在京師擴充了一批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德宗畫像

不過這一系列事件為之後的一次兵變埋下了伏筆。建元四年(公元783年)十月,德宗詔徑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徑原之師增援平叛。不料,這支部隊在途經長安時,因犒賞的問題發生譁變。德宗命城中新組建的神策軍前往迎戰,卻無人響應。不得已,他只能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此事是為涇源兵變。

因事發突然,德宗來不及調令外出的神策軍精銳回援。不過,在河北平叛的李晟、陽惠元和尚可孤聽聞此事後立馬回援。而且,他們所率的部眾才是真正的神策精銳。在精誠協作之下,神策軍最終平息各地叛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次年七月,在神策軍和宦官的協助下,德宗回到京師。歷經此事,德宗一改此前疏遠宦官的態度。因為在兵變期間,朝中文武大臣紛紛附逆叛軍。遂自此之後,德宗放手任用宦官,尤其是將神策軍的指揮權交予宦官把持。這一點,在之後的南衙北司之爭中暴露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也正因為把握了兵權,宦官集團遇到後期愈發的膨脹。以至於在永貞革新、甘露之變中,宦官掌握著皇帝的性命。到晚期,甚至同羅馬帝國近衛軍一樣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這也是後世神策軍頗為被人詬病的事情。當然,這是後話了。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且說在中唐時期,李唐皇室曾大有恢復統一之勢,那便是元和中興。在即位之初,憲宗所掌握的神策軍歷經發展已達鼎盛。勵精圖治的憲宗隨想展現中央的軍事實力。恰好當時西川度使劉闢妄圖出兵控制整個西南地區。再三忍讓的憲宗遂決定以高崇文為將,令神策軍七千兵馬前去征討。

當時,他們所面對的西川叛軍達數萬人。此次出征,朝廷本身也沒多大的把握。誰料,這支部隊八戰八捷,西川軍隊瞬時間土崩瓦解。彼時,天下目光流注此地。各地聽聞神策軍的戰力,紛紛表示歸順。元和中興局面由此開創,唐廷在歷經半世紀後得以再次號令四方。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憲宗畫像

三、遠離戰場,日漸腐朽

不過,元和四年的一次失利讓神策軍顏面掃地。當時此後,面對紛繁的周邊局勢,憲宗不敢再隨意調動京畿之地的神策軍。神策軍也日趨腐化,沒能讓唐朝重現往日的榮光。

一方面,三倍於其他部隊的俸祿讓許多市井無賴想混入其中。他們想要藉此謀個一官半職,搞得戰力大幅下滑。而遠離戰事,也讓原本的精銳日漸腐化消沉。另一方面,神策軍日漸淪為宦官把持朝政的工具,把刀刃指向了宦官集團的政敵和無辜者。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只可惜,戰術上的小部分優勢,依舊難以彌補唐廷在戰略上的劣勢。即便安祿山身死,史思明與安慶緒內訌,唐軍還是在鄴城吃了大敗仗。同年,這支神策軍得知自己的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於是,他們只好留在關中地區成為了二線部隊。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四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此時的唐朝廷已是榮光不再。昔日強大的唐軍被各個藩鎮、節度使所掌握。此時的朝廷急需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在這一年,李唐皇室看到了神策軍的忠心。那年,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攻陷長安,原有的禁軍一擊即潰。唐代宗不得不逃亡陝州。在這裡,迎接他的是被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代宗畫像

在此前的數年,衛伯玉就被調入京城做官。神策軍先是被編入陝西節度使的指揮下,爾後,朝廷派來了宦官魚朝恩接管該部隊。他在接過指揮權後,順勢把陝西節度使的部下編入神策軍。如此一來,神策軍擴充成了數萬人的部隊。

見此情此景,幾乎孑然一身的唐代宗打心裡欣賞著神策軍的忠心。此事過後,神策軍也從原本的邊防軍變為了皇帝直屬的禁軍。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回京之後,代宗又將平盧軍邢君牙部、陽惠元部,安史降將尚可孤部,朔方軍郝廷玉部、侯仲壯部等部隊編入神策軍當中。這些部隊幾乎為邊境翹楚,箇中將領還曾是郭子儀、李光弼的部將。這一次擴軍,也奠定了神策軍在唐中期不可撼動的戰力。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朝藩鎮割據示意圖,其中長安附近的鳳翔、鎮國便由神策軍駐守

二、衛戍關中,再造李唐

不過,對於代宗而言,這支部隊與其說是平叛的尖兵,不如說是李唐最後的庇護者。如同周朝周天子的八師一樣,神策軍被歸入禁軍後成為了唐朝廷拱衛京畿地區的唯一依靠。經永泰、大曆年間的擴充,神策軍幾乎駐防了長安周邊的要害之地。如興平 、武功 、扶風 、天興等軍鎮,均由他們駐防。

因神策軍擁有一套獨立的指揮與後勤體系,故他們可以不受駐防地藩鎮的侵蝕。相反,他們甚至還承擔著威懾地方藩鎮的職責。如此一來,關中地區一改安史之亂後的頹唐景象,重回一處穩固的政治中心。從這個角度而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之所以能延續百餘年與之不無關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當然,精銳之所以謂之精銳,僅僅善守可不行,還必須有過硬的戰鬥力。經過數次擴充之後,在德宗時期,神策軍已是一支達十餘萬人的大軍。在此時,人數的增加並沒有稀釋神策軍的戰鬥力。

德宗即位初年,吐蕃襲劍南一地(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劍南節度使崔寧入朝求援,德宗立即調遣神策軍前往。不顧長距離奔襲,神策軍入蜀後立即橫穿大渡河,與吐蕃正面交鋒。斬殺千餘人後,他們在成都停留了數月才班師回朝。由此可見,神策軍骨子裡的鋒芒沒有因為長期駐防優渥之地而被消磨。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因河北藩鎮節度使的繼承問題,引發了魏博、 成德、 淄青等藩鎮相繼起兵反叛。加之德宗所用非人,淮西節度使李希烈 、 盧龍節度使朱滔也順勢造反。不得已,德宗只能動用守衛京畿之地的所有神策軍。經兩年徵調,關中一帶守備空虛。自知風雲突變,德宗又趕忙在京師擴充了一批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德宗畫像

不過這一系列事件為之後的一次兵變埋下了伏筆。建元四年(公元783年)十月,德宗詔徑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徑原之師增援平叛。不料,這支部隊在途經長安時,因犒賞的問題發生譁變。德宗命城中新組建的神策軍前往迎戰,卻無人響應。不得已,他只能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此事是為涇源兵變。

因事發突然,德宗來不及調令外出的神策軍精銳回援。不過,在河北平叛的李晟、陽惠元和尚可孤聽聞此事後立馬回援。而且,他們所率的部眾才是真正的神策精銳。在精誠協作之下,神策軍最終平息各地叛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次年七月,在神策軍和宦官的協助下,德宗回到京師。歷經此事,德宗一改此前疏遠宦官的態度。因為在兵變期間,朝中文武大臣紛紛附逆叛軍。遂自此之後,德宗放手任用宦官,尤其是將神策軍的指揮權交予宦官把持。這一點,在之後的南衙北司之爭中暴露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也正因為把握了兵權,宦官集團遇到後期愈發的膨脹。以至於在永貞革新、甘露之變中,宦官掌握著皇帝的性命。到晚期,甚至同羅馬帝國近衛軍一樣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這也是後世神策軍頗為被人詬病的事情。當然,這是後話了。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且說在中唐時期,李唐皇室曾大有恢復統一之勢,那便是元和中興。在即位之初,憲宗所掌握的神策軍歷經發展已達鼎盛。勵精圖治的憲宗隨想展現中央的軍事實力。恰好當時西川度使劉闢妄圖出兵控制整個西南地區。再三忍讓的憲宗遂決定以高崇文為將,令神策軍七千兵馬前去征討。

當時,他們所面對的西川叛軍達數萬人。此次出征,朝廷本身也沒多大的把握。誰料,這支部隊八戰八捷,西川軍隊瞬時間土崩瓦解。彼時,天下目光流注此地。各地聽聞神策軍的戰力,紛紛表示歸順。元和中興局面由此開創,唐廷在歷經半世紀後得以再次號令四方。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憲宗畫像

三、遠離戰場,日漸腐朽

不過,元和四年的一次失利讓神策軍顏面掃地。當時此後,面對紛繁的周邊局勢,憲宗不敢再隨意調動京畿之地的神策軍。神策軍也日趨腐化,沒能讓唐朝重現往日的榮光。

一方面,三倍於其他部隊的俸祿讓許多市井無賴想混入其中。他們想要藉此謀個一官半職,搞得戰力大幅下滑。而遠離戰事,也讓原本的精銳日漸腐化消沉。另一方面,神策軍日漸淪為宦官把持朝政的工具,把刀刃指向了宦官集團的政敵和無辜者。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現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唐樣大刀

對於朝廷來說,要維持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花費也不少。為了維持它的士氣和忠心,除了高出其他軍隊三倍的俸祿,甚至處處給予其政治上的特權。這十餘萬軍隊的糧餉,對唐朝政府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尤其是在晚唐時期,各地的糧餉不再上交中央。而失去了主要稅收來源的唐中央政府也漸漸無力承擔這支部隊的開銷。

最終,神策軍在墮落的路上一去不復返。唐末黃巢起義,曾經力挽狂瀾的它,被打得潰不成軍。如此一來,唐廷更無力在這一支名存實亡的禁衛軍上投入力量了。公元902年,當時的宣武節度使朱溫率軍入京,逼迫皇帝殺死把持神策軍的宦官。而所剩的神策軍士兵也被分別編入其他禁衛軍中。至此,這支軍隊徹底被埋沒在歷史的墳塋中。

"

大唐,一個雍容華貴的時代,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大唐也令後人唏噓,在開元盛世之際遭到一場浩劫——安史之亂。同時,在西邊異軍突起的吐蕃更是時時劍指長安。公元765年,僕固懷恩發兵數十萬進攻關中,其中就有大量的塞外居民。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沒有人想再次見到十年前長安淪陷時的情形。

所幸此時的唐軍已稍稍恢復元氣,唐代宗一番調兵遣將,更是親自指揮六軍出征。長安城的百姓看著浩浩蕩蕩、士氣高昂的士兵邁出城池,頓時倍感安心。在歷經安史之亂後,唐朝廷是如何重整旗鼓、並延續百年呢?我們不妨回望一下當時其中的一支軍隊: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一、戍邊新軍,漸成核心

且說回安史之亂前的李唐邊境。在當時的大唐西邊有一個政權,叫吐蕃。在數代首領的統治下,它逐漸崛起,並與唐軍在邊境上時有摩擦。當然,此時唐的戍邊軍還是比較強的。在勇將哥舒翰的帶領下,唐軍守住了邊境。爾後為了加強邊防,在公元754年,哥舒翰上書請求在邊境設兩個新的郡和八支邊防軍。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成為唐中期的重要力量——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也許是早有預見,也可能是無心插柳。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安祿山、史思明挑起了叛亂。剛剛成立的神策軍受令,急忙趕赴關中。彼時,神策軍只有區區千餘人,但因為都是在邊關前線打拼、刀口舔血的漢子,他們一到戰場就投入作戰,絲毫不輸給那些關內的唐軍。

安史之亂持續了數年,神策軍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公元759年10月,神策軍在相州(今河南北部)遇到了史思明麾下的三千騎兵。指揮該地神策軍的衛伯玉,立即派出數百精銳迎戰。在疆子阪(河南陝縣東南),他們和這支叛軍大戰一場,併成功將其擊退。戰後,他們還繳獲了六百匹戰馬。對於習慣了大漠狼煙的神策軍將士而言,史思明的這些部眾多半還差點意思。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只可惜,戰術上的小部分優勢,依舊難以彌補唐廷在戰略上的劣勢。即便安祿山身死,史思明與安慶緒內訌,唐軍還是在鄴城吃了大敗仗。同年,這支神策軍得知自己的駐地已經被吐蕃佔領。於是,他們只好留在關中地區成為了二線部隊。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四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此時的唐朝廷已是榮光不再。昔日強大的唐軍被各個藩鎮、節度使所掌握。此時的朝廷急需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在這一年,李唐皇室看到了神策軍的忠心。那年,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攻陷長安,原有的禁軍一擊即潰。唐代宗不得不逃亡陝州。在這裡,迎接他的是被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代宗畫像

在此前的數年,衛伯玉就被調入京城做官。神策軍先是被編入陝西節度使的指揮下,爾後,朝廷派來了宦官魚朝恩接管該部隊。他在接過指揮權後,順勢把陝西節度使的部下編入神策軍。如此一來,神策軍擴充成了數萬人的部隊。

見此情此景,幾乎孑然一身的唐代宗打心裡欣賞著神策軍的忠心。此事過後,神策軍也從原本的邊防軍變為了皇帝直屬的禁軍。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回京之後,代宗又將平盧軍邢君牙部、陽惠元部,安史降將尚可孤部,朔方軍郝廷玉部、侯仲壯部等部隊編入神策軍當中。這些部隊幾乎為邊境翹楚,箇中將領還曾是郭子儀、李光弼的部將。這一次擴軍,也奠定了神策軍在唐中期不可撼動的戰力。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朝藩鎮割據示意圖,其中長安附近的鳳翔、鎮國便由神策軍駐守

二、衛戍關中,再造李唐

不過,對於代宗而言,這支部隊與其說是平叛的尖兵,不如說是李唐最後的庇護者。如同周朝周天子的八師一樣,神策軍被歸入禁軍後成為了唐朝廷拱衛京畿地區的唯一依靠。經永泰、大曆年間的擴充,神策軍幾乎駐防了長安周邊的要害之地。如興平 、武功 、扶風 、天興等軍鎮,均由他們駐防。

因神策軍擁有一套獨立的指揮與後勤體系,故他們可以不受駐防地藩鎮的侵蝕。相反,他們甚至還承擔著威懾地方藩鎮的職責。如此一來,關中地區一改安史之亂後的頹唐景象,重回一處穩固的政治中心。從這個角度而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之所以能延續百餘年與之不無關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當然,精銳之所以謂之精銳,僅僅善守可不行,還必須有過硬的戰鬥力。經過數次擴充之後,在德宗時期,神策軍已是一支達十餘萬人的大軍。在此時,人數的增加並沒有稀釋神策軍的戰鬥力。

德宗即位初年,吐蕃襲劍南一地(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劍南節度使崔寧入朝求援,德宗立即調遣神策軍前往。不顧長距離奔襲,神策軍入蜀後立即橫穿大渡河,與吐蕃正面交鋒。斬殺千餘人後,他們在成都停留了數月才班師回朝。由此可見,神策軍骨子裡的鋒芒沒有因為長期駐防優渥之地而被消磨。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因河北藩鎮節度使的繼承問題,引發了魏博、 成德、 淄青等藩鎮相繼起兵反叛。加之德宗所用非人,淮西節度使李希烈 、 盧龍節度使朱滔也順勢造反。不得已,德宗只能動用守衛京畿之地的所有神策軍。經兩年徵調,關中一帶守備空虛。自知風雲突變,德宗又趕忙在京師擴充了一批神策軍。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德宗畫像

不過這一系列事件為之後的一次兵變埋下了伏筆。建元四年(公元783年)十月,德宗詔徑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徑原之師增援平叛。不料,這支部隊在途經長安時,因犒賞的問題發生譁變。德宗命城中新組建的神策軍前往迎戰,卻無人響應。不得已,他只能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此事是為涇源兵變。

因事發突然,德宗來不及調令外出的神策軍精銳回援。不過,在河北平叛的李晟、陽惠元和尚可孤聽聞此事後立馬回援。而且,他們所率的部眾才是真正的神策精銳。在精誠協作之下,神策軍最終平息各地叛亂。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次年七月,在神策軍和宦官的協助下,德宗回到京師。歷經此事,德宗一改此前疏遠宦官的態度。因為在兵變期間,朝中文武大臣紛紛附逆叛軍。遂自此之後,德宗放手任用宦官,尤其是將神策軍的指揮權交予宦官把持。這一點,在之後的南衙北司之爭中暴露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也正因為把握了兵權,宦官集團遇到後期愈發的膨脹。以至於在永貞革新、甘露之變中,宦官掌握著皇帝的性命。到晚期,甚至同羅馬帝國近衛軍一樣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這也是後世神策軍頗為被人詬病的事情。當然,這是後話了。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且說在中唐時期,李唐皇室曾大有恢復統一之勢,那便是元和中興。在即位之初,憲宗所掌握的神策軍歷經發展已達鼎盛。勵精圖治的憲宗隨想展現中央的軍事實力。恰好當時西川度使劉闢妄圖出兵控制整個西南地區。再三忍讓的憲宗遂決定以高崇文為將,令神策軍七千兵馬前去征討。

當時,他們所面對的西川叛軍達數萬人。此次出征,朝廷本身也沒多大的把握。誰料,這支部隊八戰八捷,西川軍隊瞬時間土崩瓦解。彼時,天下目光流注此地。各地聽聞神策軍的戰力,紛紛表示歸順。元和中興局面由此開創,唐廷在歷經半世紀後得以再次號令四方。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唐憲宗畫像

三、遠離戰場,日漸腐朽

不過,元和四年的一次失利讓神策軍顏面掃地。當時此後,面對紛繁的周邊局勢,憲宗不敢再隨意調動京畿之地的神策軍。神策軍也日趨腐化,沒能讓唐朝重現往日的榮光。

一方面,三倍於其他部隊的俸祿讓許多市井無賴想混入其中。他們想要藉此謀個一官半職,搞得戰力大幅下滑。而遠離戰事,也讓原本的精銳日漸腐化消沉。另一方面,神策軍日漸淪為宦官把持朝政的工具,把刀刃指向了宦官集團的政敵和無辜者。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現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唐樣大刀

對於朝廷來說,要維持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花費也不少。為了維持它的士氣和忠心,除了高出其他軍隊三倍的俸祿,甚至處處給予其政治上的特權。這十餘萬軍隊的糧餉,對唐朝政府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尤其是在晚唐時期,各地的糧餉不再上交中央。而失去了主要稅收來源的唐中央政府也漸漸無力承擔這支部隊的開銷。

最終,神策軍在墮落的路上一去不復返。唐末黃巢起義,曾經力挽狂瀾的它,被打得潰不成軍。如此一來,唐廷更無力在這一支名存實亡的禁衛軍上投入力量了。公元902年,當時的宣武節度使朱溫率軍入京,逼迫皇帝殺死把持神策軍的宦官。而所剩的神策軍士兵也被分別編入其他禁衛軍中。至此,這支軍隊徹底被埋沒在歷史的墳塋中。

從戍邊軍到禁軍,數次挽救李唐的神策軍,最終也葬送了大唐

對於大唐來說,它有功也有過。在安史之亂以來,神策軍逐漸成為李唐的核心力量,使得遭受重創的唐朝又延續百年。但是它日漸腐敗沉淪,拖垮了大唐的朝政財政,加速大唐的滅亡。曾經是一國的基石,最終成了掘墓人。無論是大唐神策軍、古羅馬禁衛軍還是大明的關寧軍,都難逃這一宿命。真是令人扼腕嘆息。

不過,前人的經歷正是後輩最好的教科書。昔日漢唐盛世的餘暉,正掩映在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我們有理有、也有信心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華兒女會迎來偉大復興的那一刻。

參考資料:

《舊唐書·卷十一·代宗紀》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四·魚朝恩傳》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李晟傳》

《新唐書·卷五十·兵志》

《新唐書·卷二百零七·吐突承璀傳》,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四·唐代宗大曆四年二月壬寅條》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七·唐德宗建中二年二月條》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唐順宗永貞元年六月條》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七·唐憲宗元和元年正月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