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租庸調稅收制度示意圖

首先,納入稅收系統的人口,名為課口,一家之中有一名課口,或同時存在數名課口,則為課戶

而這些課戶,俱是通過基層官吏挨家挨戶的進行統計,所以這部分人口,都可看作是登記在冊的應繳稅人員,朝廷每年就以均田制為基礎,向這些課戶徵稅。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但到天寶年間,大唐朝廷登記在冊的人口中,有40%的課戶是免稅的,也就是上文引用的史料裡,那些“年老廢疾”等特殊人員不必交稅。

這組數字如何得來的呢?

首先列出一份詳細數據:

天寶十四載(年),全大唐總課戶數為8919390戶。

不課戶”,也就是不必繳稅的戶數,為3565510戶

其餘“應課戶”,也就是繳稅的課戶,為5349280戶

所以從比例上來看,免稅的課口總數,佔到全大唐人口的40%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參考上述數據,如果天寶十四載的總戶數為8919390戶,那麼往前倒推“十一年”,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我想十一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的幅度應該不會特別巨大,所以這一課戶比例,即天寶十四載的“不課戶”佔到40%,仍然可以作為“天寶三載”的參考數據,短短十一年的時間裡,人口差距應當不是很大。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租庸調稅收制度示意圖

首先,納入稅收系統的人口,名為課口,一家之中有一名課口,或同時存在數名課口,則為課戶

而這些課戶,俱是通過基層官吏挨家挨戶的進行統計,所以這部分人口,都可看作是登記在冊的應繳稅人員,朝廷每年就以均田制為基礎,向這些課戶徵稅。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但到天寶年間,大唐朝廷登記在冊的人口中,有40%的課戶是免稅的,也就是上文引用的史料裡,那些“年老廢疾”等特殊人員不必交稅。

這組數字如何得來的呢?

首先列出一份詳細數據:

天寶十四載(年),全大唐總課戶數為8919390戶。

不課戶”,也就是不必繳稅的戶數,為3565510戶

其餘“應課戶”,也就是繳稅的課戶,為5349280戶

所以從比例上來看,免稅的課口總數,佔到全大唐人口的40%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參考上述數據,如果天寶十四載的總戶數為8919390戶,那麼往前倒推“十一年”,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我想十一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的幅度應該不會特別巨大,所以這一課戶比例,即天寶十四載的“不課戶”佔到40%,仍然可以作為“天寶三載”的參考數據,短短十一年的時間裡,人口差距應當不是很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唐朝課戶相關示意圖

所以整個大唐的稅收壓力,全都落到了其餘60%的人身上,通過向他們徵收“租庸調”,朝廷用來完成各項開支,如基礎建設,官吏俸祿,賑災安民等。

再加上李隆基為了實現太宗的千秋霸業,同時發動北西南三方戰爭,軍費開支一度十分巨大。

但好在天寶初期,尚有開元餘勢的良性推動作用,國家經濟仍舊比較穩定。

畢竟開元盛世期間,玄宗不僅勤勉治國,也大力整治貪汙腐敗,致使朝政之風尤為廉正,基層官吏也是盡心盡責,把這60%應繳稅人員記錄完備,該繳稅的繳稅,該服役的服役,國庫十分充盈,國力也十分強盛,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天寶初期。

但壞就壞在,天寶初期以後,以“均田制”為基礎推行的“租庸調”稅收制度,因為“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嚴重破壞,導致整個稅收系統也日漸崩潰。

所以我上文才說,徐賓所在的天寶年間,是唐朝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租庸調稅收制度示意圖

首先,納入稅收系統的人口,名為課口,一家之中有一名課口,或同時存在數名課口,則為課戶

而這些課戶,俱是通過基層官吏挨家挨戶的進行統計,所以這部分人口,都可看作是登記在冊的應繳稅人員,朝廷每年就以均田制為基礎,向這些課戶徵稅。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但到天寶年間,大唐朝廷登記在冊的人口中,有40%的課戶是免稅的,也就是上文引用的史料裡,那些“年老廢疾”等特殊人員不必交稅。

這組數字如何得來的呢?

首先列出一份詳細數據:

天寶十四載(年),全大唐總課戶數為8919390戶。

不課戶”,也就是不必繳稅的戶數,為3565510戶

其餘“應課戶”,也就是繳稅的課戶,為5349280戶

所以從比例上來看,免稅的課口總數,佔到全大唐人口的40%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參考上述數據,如果天寶十四載的總戶數為8919390戶,那麼往前倒推“十一年”,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我想十一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的幅度應該不會特別巨大,所以這一課戶比例,即天寶十四載的“不課戶”佔到40%,仍然可以作為“天寶三載”的參考數據,短短十一年的時間裡,人口差距應當不是很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唐朝課戶相關示意圖

所以整個大唐的稅收壓力,全都落到了其餘60%的人身上,通過向他們徵收“租庸調”,朝廷用來完成各項開支,如基礎建設,官吏俸祿,賑災安民等。

再加上李隆基為了實現太宗的千秋霸業,同時發動北西南三方戰爭,軍費開支一度十分巨大。

但好在天寶初期,尚有開元餘勢的良性推動作用,國家經濟仍舊比較穩定。

畢竟開元盛世期間,玄宗不僅勤勉治國,也大力整治貪汙腐敗,致使朝政之風尤為廉正,基層官吏也是盡心盡責,把這60%應繳稅人員記錄完備,該繳稅的繳稅,該服役的服役,國庫十分充盈,國力也十分強盛,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天寶初期。

但壞就壞在,天寶初期以後,以“均田制”為基礎推行的“租庸調”稅收制度,因為“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嚴重破壞,導致整個稅收系統也日漸崩潰。

所以我上文才說,徐賓所在的天寶年間,是唐朝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均田制”示意圖

而所謂“土地兼併”,就是原本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被大地主或官僚掌握在手中,成為私人財產,勢必導致國家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不足。

試想農民手裡地越來越少,自然稅收也會越來越少。

然而土地兼併的現象,又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唐朝允許私人買賣土地,這就會產生一些地主不斷通過收購土地的方式,吞併農民手中的土地,繼而成為掌握大量土地的大地主。

所以隨著土地兼併導致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的制度也在逐漸瓦解,而大唐可是依賴於租庸調來收稅的,制度一完蛋,自然稅收就收到阻礙,乃至越來越少。

再加上我上文所說,上層建築又是黨爭不斷,初期盡心盡力的官員也因為官風敗壞,而逐漸懈怠,無人再心甘情願為了國家未來去腳踏實地的統計人口,就增加了百姓逃稅的風險。

老百姓就會想,既然沒人來統計我家裡有沒有年過十八的男丁,那我就乾脆隱瞞不報了,如此就可逃避稅收。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租庸調稅收制度示意圖

首先,納入稅收系統的人口,名為課口,一家之中有一名課口,或同時存在數名課口,則為課戶

而這些課戶,俱是通過基層官吏挨家挨戶的進行統計,所以這部分人口,都可看作是登記在冊的應繳稅人員,朝廷每年就以均田制為基礎,向這些課戶徵稅。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但到天寶年間,大唐朝廷登記在冊的人口中,有40%的課戶是免稅的,也就是上文引用的史料裡,那些“年老廢疾”等特殊人員不必交稅。

這組數字如何得來的呢?

首先列出一份詳細數據:

天寶十四載(年),全大唐總課戶數為8919390戶。

不課戶”,也就是不必繳稅的戶數,為3565510戶

其餘“應課戶”,也就是繳稅的課戶,為5349280戶

所以從比例上來看,免稅的課口總數,佔到全大唐人口的40%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參考上述數據,如果天寶十四載的總戶數為8919390戶,那麼往前倒推“十一年”,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我想十一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的幅度應該不會特別巨大,所以這一課戶比例,即天寶十四載的“不課戶”佔到40%,仍然可以作為“天寶三載”的參考數據,短短十一年的時間裡,人口差距應當不是很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唐朝課戶相關示意圖

所以整個大唐的稅收壓力,全都落到了其餘60%的人身上,通過向他們徵收“租庸調”,朝廷用來完成各項開支,如基礎建設,官吏俸祿,賑災安民等。

再加上李隆基為了實現太宗的千秋霸業,同時發動北西南三方戰爭,軍費開支一度十分巨大。

但好在天寶初期,尚有開元餘勢的良性推動作用,國家經濟仍舊比較穩定。

畢竟開元盛世期間,玄宗不僅勤勉治國,也大力整治貪汙腐敗,致使朝政之風尤為廉正,基層官吏也是盡心盡責,把這60%應繳稅人員記錄完備,該繳稅的繳稅,該服役的服役,國庫十分充盈,國力也十分強盛,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天寶初期。

但壞就壞在,天寶初期以後,以“均田制”為基礎推行的“租庸調”稅收制度,因為“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嚴重破壞,導致整個稅收系統也日漸崩潰。

所以我上文才說,徐賓所在的天寶年間,是唐朝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均田制”示意圖

而所謂“土地兼併”,就是原本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被大地主或官僚掌握在手中,成為私人財產,勢必導致國家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不足。

試想農民手裡地越來越少,自然稅收也會越來越少。

然而土地兼併的現象,又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唐朝允許私人買賣土地,這就會產生一些地主不斷通過收購土地的方式,吞併農民手中的土地,繼而成為掌握大量土地的大地主。

所以隨著土地兼併導致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的制度也在逐漸瓦解,而大唐可是依賴於租庸調來收稅的,制度一完蛋,自然稅收就收到阻礙,乃至越來越少。

再加上我上文所說,上層建築又是黨爭不斷,初期盡心盡力的官員也因為官風敗壞,而逐漸懈怠,無人再心甘情願為了國家未來去腳踏實地的統計人口,就增加了百姓逃稅的風險。

老百姓就會想,既然沒人來統計我家裡有沒有年過十八的男丁,那我就乾脆隱瞞不報了,如此就可逃避稅收。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因此在多方原因的作用之下,導致唐朝的經濟一日不如一日,脫田逃籍的農戶越來越多,而礙於朝廷官員的不作為,以及信息流通不暢,致使徵收稅賦也越來越難。

朝廷收不上來稅,就沒錢進行投資建設,巨大的軍需也無法滿足。

逼的最後沒法子,唐玄宗乾脆搞出來節度使,讓藩鎮大將們,自己在管轄的區域內自治,集“軍、民、財”三權於一身,大意就是,給你們權力,讓你們自己搞生產建設,一切都要由節度使們自給自足,於是就進一步導致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況發生。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租庸調稅收制度示意圖

首先,納入稅收系統的人口,名為課口,一家之中有一名課口,或同時存在數名課口,則為課戶

而這些課戶,俱是通過基層官吏挨家挨戶的進行統計,所以這部分人口,都可看作是登記在冊的應繳稅人員,朝廷每年就以均田制為基礎,向這些課戶徵稅。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但到天寶年間,大唐朝廷登記在冊的人口中,有40%的課戶是免稅的,也就是上文引用的史料裡,那些“年老廢疾”等特殊人員不必交稅。

這組數字如何得來的呢?

首先列出一份詳細數據:

天寶十四載(年),全大唐總課戶數為8919390戶。

不課戶”,也就是不必繳稅的戶數,為3565510戶

其餘“應課戶”,也就是繳稅的課戶,為5349280戶

所以從比例上來看,免稅的課口總數,佔到全大唐人口的40%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參考上述數據,如果天寶十四載的總戶數為8919390戶,那麼往前倒推“十一年”,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我想十一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的幅度應該不會特別巨大,所以這一課戶比例,即天寶十四載的“不課戶”佔到40%,仍然可以作為“天寶三載”的參考數據,短短十一年的時間裡,人口差距應當不是很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唐朝課戶相關示意圖

所以整個大唐的稅收壓力,全都落到了其餘60%的人身上,通過向他們徵收“租庸調”,朝廷用來完成各項開支,如基礎建設,官吏俸祿,賑災安民等。

再加上李隆基為了實現太宗的千秋霸業,同時發動北西南三方戰爭,軍費開支一度十分巨大。

但好在天寶初期,尚有開元餘勢的良性推動作用,國家經濟仍舊比較穩定。

畢竟開元盛世期間,玄宗不僅勤勉治國,也大力整治貪汙腐敗,致使朝政之風尤為廉正,基層官吏也是盡心盡責,把這60%應繳稅人員記錄完備,該繳稅的繳稅,該服役的服役,國庫十分充盈,國力也十分強盛,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天寶初期。

但壞就壞在,天寶初期以後,以“均田制”為基礎推行的“租庸調”稅收制度,因為“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嚴重破壞,導致整個稅收系統也日漸崩潰。

所以我上文才說,徐賓所在的天寶年間,是唐朝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均田制”示意圖

而所謂“土地兼併”,就是原本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被大地主或官僚掌握在手中,成為私人財產,勢必導致國家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不足。

試想農民手裡地越來越少,自然稅收也會越來越少。

然而土地兼併的現象,又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唐朝允許私人買賣土地,這就會產生一些地主不斷通過收購土地的方式,吞併農民手中的土地,繼而成為掌握大量土地的大地主。

所以隨著土地兼併導致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的制度也在逐漸瓦解,而大唐可是依賴於租庸調來收稅的,制度一完蛋,自然稅收就收到阻礙,乃至越來越少。

再加上我上文所說,上層建築又是黨爭不斷,初期盡心盡力的官員也因為官風敗壞,而逐漸懈怠,無人再心甘情願為了國家未來去腳踏實地的統計人口,就增加了百姓逃稅的風險。

老百姓就會想,既然沒人來統計我家裡有沒有年過十八的男丁,那我就乾脆隱瞞不報了,如此就可逃避稅收。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因此在多方原因的作用之下,導致唐朝的經濟一日不如一日,脫田逃籍的農戶越來越多,而礙於朝廷官員的不作為,以及信息流通不暢,致使徵收稅賦也越來越難。

朝廷收不上來稅,就沒錢進行投資建設,巨大的軍需也無法滿足。

逼的最後沒法子,唐玄宗乾脆搞出來節度使,讓藩鎮大將們,自己在管轄的區域內自治,集“軍、民、財”三權於一身,大意就是,給你們權力,讓你們自己搞生產建設,一切都要由節度使們自給自足,於是就進一步導致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況發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分開來講:

很多節度使,如安祿山,就相當於一鎮之中的“土皇帝”,自己有田,有兵,這就是“擁兵自重”。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甚至有時都不必看皇帝的臉色,皇帝調動不得,這就是“尾大不掉”。

這種模式,正是由於均田制崩潰,導致經濟出現問題,從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所以到了玄宗後期,隨處可見一派盛世景象,然而朝廷上下就倆字兒:

沒錢。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租庸調稅收制度示意圖

首先,納入稅收系統的人口,名為課口,一家之中有一名課口,或同時存在數名課口,則為課戶

而這些課戶,俱是通過基層官吏挨家挨戶的進行統計,所以這部分人口,都可看作是登記在冊的應繳稅人員,朝廷每年就以均田制為基礎,向這些課戶徵稅。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但到天寶年間,大唐朝廷登記在冊的人口中,有40%的課戶是免稅的,也就是上文引用的史料裡,那些“年老廢疾”等特殊人員不必交稅。

這組數字如何得來的呢?

首先列出一份詳細數據:

天寶十四載(年),全大唐總課戶數為8919390戶。

不課戶”,也就是不必繳稅的戶數,為3565510戶

其餘“應課戶”,也就是繳稅的課戶,為5349280戶

所以從比例上來看,免稅的課口總數,佔到全大唐人口的40%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參考上述數據,如果天寶十四載的總戶數為8919390戶,那麼往前倒推“十一年”,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我想十一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的幅度應該不會特別巨大,所以這一課戶比例,即天寶十四載的“不課戶”佔到40%,仍然可以作為“天寶三載”的參考數據,短短十一年的時間裡,人口差距應當不是很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唐朝課戶相關示意圖

所以整個大唐的稅收壓力,全都落到了其餘60%的人身上,通過向他們徵收“租庸調”,朝廷用來完成各項開支,如基礎建設,官吏俸祿,賑災安民等。

再加上李隆基為了實現太宗的千秋霸業,同時發動北西南三方戰爭,軍費開支一度十分巨大。

但好在天寶初期,尚有開元餘勢的良性推動作用,國家經濟仍舊比較穩定。

畢竟開元盛世期間,玄宗不僅勤勉治國,也大力整治貪汙腐敗,致使朝政之風尤為廉正,基層官吏也是盡心盡責,把這60%應繳稅人員記錄完備,該繳稅的繳稅,該服役的服役,國庫十分充盈,國力也十分強盛,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天寶初期。

但壞就壞在,天寶初期以後,以“均田制”為基礎推行的“租庸調”稅收制度,因為“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嚴重破壞,導致整個稅收系統也日漸崩潰。

所以我上文才說,徐賓所在的天寶年間,是唐朝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均田制”示意圖

而所謂“土地兼併”,就是原本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被大地主或官僚掌握在手中,成為私人財產,勢必導致國家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不足。

試想農民手裡地越來越少,自然稅收也會越來越少。

然而土地兼併的現象,又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唐朝允許私人買賣土地,這就會產生一些地主不斷通過收購土地的方式,吞併農民手中的土地,繼而成為掌握大量土地的大地主。

所以隨著土地兼併導致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的制度也在逐漸瓦解,而大唐可是依賴於租庸調來收稅的,制度一完蛋,自然稅收就收到阻礙,乃至越來越少。

再加上我上文所說,上層建築又是黨爭不斷,初期盡心盡力的官員也因為官風敗壞,而逐漸懈怠,無人再心甘情願為了國家未來去腳踏實地的統計人口,就增加了百姓逃稅的風險。

老百姓就會想,既然沒人來統計我家裡有沒有年過十八的男丁,那我就乾脆隱瞞不報了,如此就可逃避稅收。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因此在多方原因的作用之下,導致唐朝的經濟一日不如一日,脫田逃籍的農戶越來越多,而礙於朝廷官員的不作為,以及信息流通不暢,致使徵收稅賦也越來越難。

朝廷收不上來稅,就沒錢進行投資建設,巨大的軍需也無法滿足。

逼的最後沒法子,唐玄宗乾脆搞出來節度使,讓藩鎮大將們,自己在管轄的區域內自治,集“軍、民、財”三權於一身,大意就是,給你們權力,讓你們自己搞生產建設,一切都要由節度使們自給自足,於是就進一步導致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況發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分開來講:

很多節度使,如安祿山,就相當於一鎮之中的“土皇帝”,自己有田,有兵,這就是“擁兵自重”。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甚至有時都不必看皇帝的臉色,皇帝調動不得,這就是“尾大不掉”。

這種模式,正是由於均田制崩潰,導致經濟出現問題,從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所以到了玄宗後期,隨處可見一派盛世景象,然而朝廷上下就倆字兒:

沒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我想看到這,很多朋友肯定會抓狂的問我,你說這麼多,跟“無紙可用”到底有啥關係呢?

一句話:

因為朝廷沒錢啊!

正應了劇中徐賓所說:

可朝中沒人想過去換紙,只是一味壓縮各地紙張的用量。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租庸調稅收制度示意圖

首先,納入稅收系統的人口,名為課口,一家之中有一名課口,或同時存在數名課口,則為課戶

而這些課戶,俱是通過基層官吏挨家挨戶的進行統計,所以這部分人口,都可看作是登記在冊的應繳稅人員,朝廷每年就以均田制為基礎,向這些課戶徵稅。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但到天寶年間,大唐朝廷登記在冊的人口中,有40%的課戶是免稅的,也就是上文引用的史料裡,那些“年老廢疾”等特殊人員不必交稅。

這組數字如何得來的呢?

首先列出一份詳細數據:

天寶十四載(年),全大唐總課戶數為8919390戶。

不課戶”,也就是不必繳稅的戶數,為3565510戶

其餘“應課戶”,也就是繳稅的課戶,為5349280戶

所以從比例上來看,免稅的課口總數,佔到全大唐人口的40%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參考上述數據,如果天寶十四載的總戶數為8919390戶,那麼往前倒推“十一年”,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我想十一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的幅度應該不會特別巨大,所以這一課戶比例,即天寶十四載的“不課戶”佔到40%,仍然可以作為“天寶三載”的參考數據,短短十一年的時間裡,人口差距應當不是很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唐朝課戶相關示意圖

所以整個大唐的稅收壓力,全都落到了其餘60%的人身上,通過向他們徵收“租庸調”,朝廷用來完成各項開支,如基礎建設,官吏俸祿,賑災安民等。

再加上李隆基為了實現太宗的千秋霸業,同時發動北西南三方戰爭,軍費開支一度十分巨大。

但好在天寶初期,尚有開元餘勢的良性推動作用,國家經濟仍舊比較穩定。

畢竟開元盛世期間,玄宗不僅勤勉治國,也大力整治貪汙腐敗,致使朝政之風尤為廉正,基層官吏也是盡心盡責,把這60%應繳稅人員記錄完備,該繳稅的繳稅,該服役的服役,國庫十分充盈,國力也十分強盛,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天寶初期。

但壞就壞在,天寶初期以後,以“均田制”為基礎推行的“租庸調”稅收制度,因為“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嚴重破壞,導致整個稅收系統也日漸崩潰。

所以我上文才說,徐賓所在的天寶年間,是唐朝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均田制”示意圖

而所謂“土地兼併”,就是原本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被大地主或官僚掌握在手中,成為私人財產,勢必導致國家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不足。

試想農民手裡地越來越少,自然稅收也會越來越少。

然而土地兼併的現象,又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唐朝允許私人買賣土地,這就會產生一些地主不斷通過收購土地的方式,吞併農民手中的土地,繼而成為掌握大量土地的大地主。

所以隨著土地兼併導致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的制度也在逐漸瓦解,而大唐可是依賴於租庸調來收稅的,制度一完蛋,自然稅收就收到阻礙,乃至越來越少。

再加上我上文所說,上層建築又是黨爭不斷,初期盡心盡力的官員也因為官風敗壞,而逐漸懈怠,無人再心甘情願為了國家未來去腳踏實地的統計人口,就增加了百姓逃稅的風險。

老百姓就會想,既然沒人來統計我家裡有沒有年過十八的男丁,那我就乾脆隱瞞不報了,如此就可逃避稅收。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因此在多方原因的作用之下,導致唐朝的經濟一日不如一日,脫田逃籍的農戶越來越多,而礙於朝廷官員的不作為,以及信息流通不暢,致使徵收稅賦也越來越難。

朝廷收不上來稅,就沒錢進行投資建設,巨大的軍需也無法滿足。

逼的最後沒法子,唐玄宗乾脆搞出來節度使,讓藩鎮大將們,自己在管轄的區域內自治,集“軍、民、財”三權於一身,大意就是,給你們權力,讓你們自己搞生產建設,一切都要由節度使們自給自足,於是就進一步導致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況發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分開來講:

很多節度使,如安祿山,就相當於一鎮之中的“土皇帝”,自己有田,有兵,這就是“擁兵自重”。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甚至有時都不必看皇帝的臉色,皇帝調動不得,這就是“尾大不掉”。

這種模式,正是由於均田制崩潰,導致經濟出現問題,從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所以到了玄宗後期,隨處可見一派盛世景象,然而朝廷上下就倆字兒:

沒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我想看到這,很多朋友肯定會抓狂的問我,你說這麼多,跟“無紙可用”到底有啥關係呢?

一句話:

因為朝廷沒錢啊!

正應了劇中徐賓所說:

可朝中沒人想過去換紙,只是一味壓縮各地紙張的用量。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簡而言之,換紙,需要拿錢去買新紙。

可是朝廷稅收上不來,就沒有多餘的經費去購買,自然就只能通過壓縮基層各地的用紙,來緩解用紙的壓力。

然而即使壓縮了用紙量,與此同時青藤紙的價格也在日漸飛漲,本來就沒錢,何談能有多餘的錢去買更貴的紙呢?

如果大家覺得不是很好理解,我舉個例子或許就能明白。

打比方一個老闆,早年間創業,任勞任怨,公司業務蒸蒸日上,花錢買紙從不含糊,因為公司賬面上有錢。

後來公司內部制度出現問題,利潤減少,公司的收益少了,就在各方面提倡節儉。

可是下邊的員工卻說,老闆,咱們沒紙了,沒紙就沒法做報表,沒法統計公司收益,人事也沒法記錄有多少員工。

原本老闆應該大手一揮,說大傢伙等著,我這就去買紙!

可是這時候因為公司沒錢,老闆就只能給大傢伙說:

那你們省著點兒用吧……

所以大家明白我說這麼多,想要表達的問題根本了麼?

之所以朝廷沒紙可用,就是因為沒錢買紙

徐賓只是說出了問題的一部分,核心問題涵蓋的方面之多,簡直就是一部唐朝的經濟發展史。

其一,租庸調製度的崩潰,使唐帝國財政收入的根基受到了嚴重影響。

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破壞,沒了田地的農戶們,繳不上稅,被逼的都脫田逃籍了,導致沒人耕田,可是唐朝稅收來自於田,無人耕田,自然無稅可收,所以朝廷沒錢。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租庸調稅收制度示意圖

首先,納入稅收系統的人口,名為課口,一家之中有一名課口,或同時存在數名課口,則為課戶

而這些課戶,俱是通過基層官吏挨家挨戶的進行統計,所以這部分人口,都可看作是登記在冊的應繳稅人員,朝廷每年就以均田制為基礎,向這些課戶徵稅。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但到天寶年間,大唐朝廷登記在冊的人口中,有40%的課戶是免稅的,也就是上文引用的史料裡,那些“年老廢疾”等特殊人員不必交稅。

這組數字如何得來的呢?

首先列出一份詳細數據:

天寶十四載(年),全大唐總課戶數為8919390戶。

不課戶”,也就是不必繳稅的戶數,為3565510戶

其餘“應課戶”,也就是繳稅的課戶,為5349280戶

所以從比例上來看,免稅的課口總數,佔到全大唐人口的40%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參考上述數據,如果天寶十四載的總戶數為8919390戶,那麼往前倒推“十一年”,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我想十一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的幅度應該不會特別巨大,所以這一課戶比例,即天寶十四載的“不課戶”佔到40%,仍然可以作為“天寶三載”的參考數據,短短十一年的時間裡,人口差距應當不是很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唐朝課戶相關示意圖

所以整個大唐的稅收壓力,全都落到了其餘60%的人身上,通過向他們徵收“租庸調”,朝廷用來完成各項開支,如基礎建設,官吏俸祿,賑災安民等。

再加上李隆基為了實現太宗的千秋霸業,同時發動北西南三方戰爭,軍費開支一度十分巨大。

但好在天寶初期,尚有開元餘勢的良性推動作用,國家經濟仍舊比較穩定。

畢竟開元盛世期間,玄宗不僅勤勉治國,也大力整治貪汙腐敗,致使朝政之風尤為廉正,基層官吏也是盡心盡責,把這60%應繳稅人員記錄完備,該繳稅的繳稅,該服役的服役,國庫十分充盈,國力也十分強盛,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天寶初期。

但壞就壞在,天寶初期以後,以“均田制”為基礎推行的“租庸調”稅收制度,因為“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嚴重破壞,導致整個稅收系統也日漸崩潰。

所以我上文才說,徐賓所在的天寶年間,是唐朝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均田制”示意圖

而所謂“土地兼併”,就是原本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被大地主或官僚掌握在手中,成為私人財產,勢必導致國家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不足。

試想農民手裡地越來越少,自然稅收也會越來越少。

然而土地兼併的現象,又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唐朝允許私人買賣土地,這就會產生一些地主不斷通過收購土地的方式,吞併農民手中的土地,繼而成為掌握大量土地的大地主。

所以隨著土地兼併導致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的制度也在逐漸瓦解,而大唐可是依賴於租庸調來收稅的,制度一完蛋,自然稅收就收到阻礙,乃至越來越少。

再加上我上文所說,上層建築又是黨爭不斷,初期盡心盡力的官員也因為官風敗壞,而逐漸懈怠,無人再心甘情願為了國家未來去腳踏實地的統計人口,就增加了百姓逃稅的風險。

老百姓就會想,既然沒人來統計我家裡有沒有年過十八的男丁,那我就乾脆隱瞞不報了,如此就可逃避稅收。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因此在多方原因的作用之下,導致唐朝的經濟一日不如一日,脫田逃籍的農戶越來越多,而礙於朝廷官員的不作為,以及信息流通不暢,致使徵收稅賦也越來越難。

朝廷收不上來稅,就沒錢進行投資建設,巨大的軍需也無法滿足。

逼的最後沒法子,唐玄宗乾脆搞出來節度使,讓藩鎮大將們,自己在管轄的區域內自治,集“軍、民、財”三權於一身,大意就是,給你們權力,讓你們自己搞生產建設,一切都要由節度使們自給自足,於是就進一步導致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況發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分開來講:

很多節度使,如安祿山,就相當於一鎮之中的“土皇帝”,自己有田,有兵,這就是“擁兵自重”。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甚至有時都不必看皇帝的臉色,皇帝調動不得,這就是“尾大不掉”。

這種模式,正是由於均田制崩潰,導致經濟出現問題,從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所以到了玄宗後期,隨處可見一派盛世景象,然而朝廷上下就倆字兒:

沒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我想看到這,很多朋友肯定會抓狂的問我,你說這麼多,跟“無紙可用”到底有啥關係呢?

一句話:

因為朝廷沒錢啊!

正應了劇中徐賓所說:

可朝中沒人想過去換紙,只是一味壓縮各地紙張的用量。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簡而言之,換紙,需要拿錢去買新紙。

可是朝廷稅收上不來,就沒有多餘的經費去購買,自然就只能通過壓縮基層各地的用紙,來緩解用紙的壓力。

然而即使壓縮了用紙量,與此同時青藤紙的價格也在日漸飛漲,本來就沒錢,何談能有多餘的錢去買更貴的紙呢?

如果大家覺得不是很好理解,我舉個例子或許就能明白。

打比方一個老闆,早年間創業,任勞任怨,公司業務蒸蒸日上,花錢買紙從不含糊,因為公司賬面上有錢。

後來公司內部制度出現問題,利潤減少,公司的收益少了,就在各方面提倡節儉。

可是下邊的員工卻說,老闆,咱們沒紙了,沒紙就沒法做報表,沒法統計公司收益,人事也沒法記錄有多少員工。

原本老闆應該大手一揮,說大傢伙等著,我這就去買紙!

可是這時候因為公司沒錢,老闆就只能給大傢伙說:

那你們省著點兒用吧……

所以大家明白我說這麼多,想要表達的問題根本了麼?

之所以朝廷沒紙可用,就是因為沒錢買紙

徐賓只是說出了問題的一部分,核心問題涵蓋的方面之多,簡直就是一部唐朝的經濟發展史。

其一,租庸調製度的崩潰,使唐帝國財政收入的根基受到了嚴重影響。

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破壞,沒了田地的農戶們,繳不上稅,被逼的都脫田逃籍了,導致沒人耕田,可是唐朝稅收來自於田,無人耕田,自然無稅可收,所以朝廷沒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脫田逃籍去當兵的崔器

其二,官場風氣導致的官員敗壞,基層官吏不再為朝廷盡責辦事。

玄宗前期,任何事務都親力親為,大力整治官場不良風氣,使官員人人盡責盡力,廣大的基層官員也著實挨家挨戶去認真統計課戶數量,於是稅收得以保障。

可是玄宗後期懈怠朝政,使權臣專擅,朝堂風氣因而混亂,使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看到廟堂黑暗,內心萌發倦意,不再盡心為朝廷辦事,乃至原本就需要挨家挨戶統計的課戶,出現重大漏洞,進一步導致稅收不足。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租庸調稅收制度示意圖

首先,納入稅收系統的人口,名為課口,一家之中有一名課口,或同時存在數名課口,則為課戶

而這些課戶,俱是通過基層官吏挨家挨戶的進行統計,所以這部分人口,都可看作是登記在冊的應繳稅人員,朝廷每年就以均田制為基礎,向這些課戶徵稅。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但到天寶年間,大唐朝廷登記在冊的人口中,有40%的課戶是免稅的,也就是上文引用的史料裡,那些“年老廢疾”等特殊人員不必交稅。

這組數字如何得來的呢?

首先列出一份詳細數據:

天寶十四載(年),全大唐總課戶數為8919390戶。

不課戶”,也就是不必繳稅的戶數,為3565510戶

其餘“應課戶”,也就是繳稅的課戶,為5349280戶

所以從比例上來看,免稅的課口總數,佔到全大唐人口的40%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參考上述數據,如果天寶十四載的總戶數為8919390戶,那麼往前倒推“十一年”,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我想十一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的幅度應該不會特別巨大,所以這一課戶比例,即天寶十四載的“不課戶”佔到40%,仍然可以作為“天寶三載”的參考數據,短短十一年的時間裡,人口差距應當不是很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唐朝課戶相關示意圖

所以整個大唐的稅收壓力,全都落到了其餘60%的人身上,通過向他們徵收“租庸調”,朝廷用來完成各項開支,如基礎建設,官吏俸祿,賑災安民等。

再加上李隆基為了實現太宗的千秋霸業,同時發動北西南三方戰爭,軍費開支一度十分巨大。

但好在天寶初期,尚有開元餘勢的良性推動作用,國家經濟仍舊比較穩定。

畢竟開元盛世期間,玄宗不僅勤勉治國,也大力整治貪汙腐敗,致使朝政之風尤為廉正,基層官吏也是盡心盡責,把這60%應繳稅人員記錄完備,該繳稅的繳稅,該服役的服役,國庫十分充盈,國力也十分強盛,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天寶初期。

但壞就壞在,天寶初期以後,以“均田制”為基礎推行的“租庸調”稅收制度,因為“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嚴重破壞,導致整個稅收系統也日漸崩潰。

所以我上文才說,徐賓所在的天寶年間,是唐朝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均田制”示意圖

而所謂“土地兼併”,就是原本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被大地主或官僚掌握在手中,成為私人財產,勢必導致國家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不足。

試想農民手裡地越來越少,自然稅收也會越來越少。

然而土地兼併的現象,又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唐朝允許私人買賣土地,這就會產生一些地主不斷通過收購土地的方式,吞併農民手中的土地,繼而成為掌握大量土地的大地主。

所以隨著土地兼併導致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的制度也在逐漸瓦解,而大唐可是依賴於租庸調來收稅的,制度一完蛋,自然稅收就收到阻礙,乃至越來越少。

再加上我上文所說,上層建築又是黨爭不斷,初期盡心盡力的官員也因為官風敗壞,而逐漸懈怠,無人再心甘情願為了國家未來去腳踏實地的統計人口,就增加了百姓逃稅的風險。

老百姓就會想,既然沒人來統計我家裡有沒有年過十八的男丁,那我就乾脆隱瞞不報了,如此就可逃避稅收。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因此在多方原因的作用之下,導致唐朝的經濟一日不如一日,脫田逃籍的農戶越來越多,而礙於朝廷官員的不作為,以及信息流通不暢,致使徵收稅賦也越來越難。

朝廷收不上來稅,就沒錢進行投資建設,巨大的軍需也無法滿足。

逼的最後沒法子,唐玄宗乾脆搞出來節度使,讓藩鎮大將們,自己在管轄的區域內自治,集“軍、民、財”三權於一身,大意就是,給你們權力,讓你們自己搞生產建設,一切都要由節度使們自給自足,於是就進一步導致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況發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分開來講:

很多節度使,如安祿山,就相當於一鎮之中的“土皇帝”,自己有田,有兵,這就是“擁兵自重”。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甚至有時都不必看皇帝的臉色,皇帝調動不得,這就是“尾大不掉”。

這種模式,正是由於均田制崩潰,導致經濟出現問題,從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所以到了玄宗後期,隨處可見一派盛世景象,然而朝廷上下就倆字兒:

沒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我想看到這,很多朋友肯定會抓狂的問我,你說這麼多,跟“無紙可用”到底有啥關係呢?

一句話:

因為朝廷沒錢啊!

正應了劇中徐賓所說:

可朝中沒人想過去換紙,只是一味壓縮各地紙張的用量。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簡而言之,換紙,需要拿錢去買新紙。

可是朝廷稅收上不來,就沒有多餘的經費去購買,自然就只能通過壓縮基層各地的用紙,來緩解用紙的壓力。

然而即使壓縮了用紙量,與此同時青藤紙的價格也在日漸飛漲,本來就沒錢,何談能有多餘的錢去買更貴的紙呢?

如果大家覺得不是很好理解,我舉個例子或許就能明白。

打比方一個老闆,早年間創業,任勞任怨,公司業務蒸蒸日上,花錢買紙從不含糊,因為公司賬面上有錢。

後來公司內部制度出現問題,利潤減少,公司的收益少了,就在各方面提倡節儉。

可是下邊的員工卻說,老闆,咱們沒紙了,沒紙就沒法做報表,沒法統計公司收益,人事也沒法記錄有多少員工。

原本老闆應該大手一揮,說大傢伙等著,我這就去買紙!

可是這時候因為公司沒錢,老闆就只能給大傢伙說:

那你們省著點兒用吧……

所以大家明白我說這麼多,想要表達的問題根本了麼?

之所以朝廷沒紙可用,就是因為沒錢買紙

徐賓只是說出了問題的一部分,核心問題涵蓋的方面之多,簡直就是一部唐朝的經濟發展史。

其一,租庸調製度的崩潰,使唐帝國財政收入的根基受到了嚴重影響。

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破壞,沒了田地的農戶們,繳不上稅,被逼的都脫田逃籍了,導致沒人耕田,可是唐朝稅收來自於田,無人耕田,自然無稅可收,所以朝廷沒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脫田逃籍去當兵的崔器

其二,官場風氣導致的官員敗壞,基層官吏不再為朝廷盡責辦事。

玄宗前期,任何事務都親力親為,大力整治官場不良風氣,使官員人人盡責盡力,廣大的基層官員也著實挨家挨戶去認真統計課戶數量,於是稅收得以保障。

可是玄宗後期懈怠朝政,使權臣專擅,朝堂風氣因而混亂,使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看到廟堂黑暗,內心萌發倦意,不再盡心為朝廷辦事,乃至原本就需要挨家挨戶統計的課戶,出現重大漏洞,進一步導致稅收不足。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其三,以上兩點,進一步加劇了“國有土地制度”的崩潰。

歸根結底,所謂均田制的基礎,無非就是把土地儘可能分給更多的百姓,分的越多,種地的就越多,種的越多,繳稅自然就越多。

可是國有土地逐漸被大地主階級與不作為的官僚吞併,能分給農民的土地越來越少,最終導致朝廷財政萎靡的窘境。

一朝之政,若無錢,便猶如汽車沒油,人體無血,何來運轉順暢之說?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租庸調稅收制度示意圖

首先,納入稅收系統的人口,名為課口,一家之中有一名課口,或同時存在數名課口,則為課戶

而這些課戶,俱是通過基層官吏挨家挨戶的進行統計,所以這部分人口,都可看作是登記在冊的應繳稅人員,朝廷每年就以均田制為基礎,向這些課戶徵稅。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但到天寶年間,大唐朝廷登記在冊的人口中,有40%的課戶是免稅的,也就是上文引用的史料裡,那些“年老廢疾”等特殊人員不必交稅。

這組數字如何得來的呢?

首先列出一份詳細數據:

天寶十四載(年),全大唐總課戶數為8919390戶。

不課戶”,也就是不必繳稅的戶數,為3565510戶

其餘“應課戶”,也就是繳稅的課戶,為5349280戶

所以從比例上來看,免稅的課口總數,佔到全大唐人口的40%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參考上述數據,如果天寶十四載的總戶數為8919390戶,那麼往前倒推“十一年”,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我想十一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的幅度應該不會特別巨大,所以這一課戶比例,即天寶十四載的“不課戶”佔到40%,仍然可以作為“天寶三載”的參考數據,短短十一年的時間裡,人口差距應當不是很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唐朝課戶相關示意圖

所以整個大唐的稅收壓力,全都落到了其餘60%的人身上,通過向他們徵收“租庸調”,朝廷用來完成各項開支,如基礎建設,官吏俸祿,賑災安民等。

再加上李隆基為了實現太宗的千秋霸業,同時發動北西南三方戰爭,軍費開支一度十分巨大。

但好在天寶初期,尚有開元餘勢的良性推動作用,國家經濟仍舊比較穩定。

畢竟開元盛世期間,玄宗不僅勤勉治國,也大力整治貪汙腐敗,致使朝政之風尤為廉正,基層官吏也是盡心盡責,把這60%應繳稅人員記錄完備,該繳稅的繳稅,該服役的服役,國庫十分充盈,國力也十分強盛,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天寶初期。

但壞就壞在,天寶初期以後,以“均田制”為基礎推行的“租庸調”稅收制度,因為“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嚴重破壞,導致整個稅收系統也日漸崩潰。

所以我上文才說,徐賓所在的天寶年間,是唐朝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均田制”示意圖

而所謂“土地兼併”,就是原本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被大地主或官僚掌握在手中,成為私人財產,勢必導致國家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不足。

試想農民手裡地越來越少,自然稅收也會越來越少。

然而土地兼併的現象,又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唐朝允許私人買賣土地,這就會產生一些地主不斷通過收購土地的方式,吞併農民手中的土地,繼而成為掌握大量土地的大地主。

所以隨著土地兼併導致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的制度也在逐漸瓦解,而大唐可是依賴於租庸調來收稅的,制度一完蛋,自然稅收就收到阻礙,乃至越來越少。

再加上我上文所說,上層建築又是黨爭不斷,初期盡心盡力的官員也因為官風敗壞,而逐漸懈怠,無人再心甘情願為了國家未來去腳踏實地的統計人口,就增加了百姓逃稅的風險。

老百姓就會想,既然沒人來統計我家裡有沒有年過十八的男丁,那我就乾脆隱瞞不報了,如此就可逃避稅收。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因此在多方原因的作用之下,導致唐朝的經濟一日不如一日,脫田逃籍的農戶越來越多,而礙於朝廷官員的不作為,以及信息流通不暢,致使徵收稅賦也越來越難。

朝廷收不上來稅,就沒錢進行投資建設,巨大的軍需也無法滿足。

逼的最後沒法子,唐玄宗乾脆搞出來節度使,讓藩鎮大將們,自己在管轄的區域內自治,集“軍、民、財”三權於一身,大意就是,給你們權力,讓你們自己搞生產建設,一切都要由節度使們自給自足,於是就進一步導致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況發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分開來講:

很多節度使,如安祿山,就相當於一鎮之中的“土皇帝”,自己有田,有兵,這就是“擁兵自重”。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甚至有時都不必看皇帝的臉色,皇帝調動不得,這就是“尾大不掉”。

這種模式,正是由於均田制崩潰,導致經濟出現問題,從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所以到了玄宗後期,隨處可見一派盛世景象,然而朝廷上下就倆字兒:

沒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我想看到這,很多朋友肯定會抓狂的問我,你說這麼多,跟“無紙可用”到底有啥關係呢?

一句話:

因為朝廷沒錢啊!

正應了劇中徐賓所說:

可朝中沒人想過去換紙,只是一味壓縮各地紙張的用量。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簡而言之,換紙,需要拿錢去買新紙。

可是朝廷稅收上不來,就沒有多餘的經費去購買,自然就只能通過壓縮基層各地的用紙,來緩解用紙的壓力。

然而即使壓縮了用紙量,與此同時青藤紙的價格也在日漸飛漲,本來就沒錢,何談能有多餘的錢去買更貴的紙呢?

如果大家覺得不是很好理解,我舉個例子或許就能明白。

打比方一個老闆,早年間創業,任勞任怨,公司業務蒸蒸日上,花錢買紙從不含糊,因為公司賬面上有錢。

後來公司內部制度出現問題,利潤減少,公司的收益少了,就在各方面提倡節儉。

可是下邊的員工卻說,老闆,咱們沒紙了,沒紙就沒法做報表,沒法統計公司收益,人事也沒法記錄有多少員工。

原本老闆應該大手一揮,說大傢伙等著,我這就去買紙!

可是這時候因為公司沒錢,老闆就只能給大傢伙說:

那你們省著點兒用吧……

所以大家明白我說這麼多,想要表達的問題根本了麼?

之所以朝廷沒紙可用,就是因為沒錢買紙

徐賓只是說出了問題的一部分,核心問題涵蓋的方面之多,簡直就是一部唐朝的經濟發展史。

其一,租庸調製度的崩潰,使唐帝國財政收入的根基受到了嚴重影響。

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破壞,沒了田地的農戶們,繳不上稅,被逼的都脫田逃籍了,導致沒人耕田,可是唐朝稅收來自於田,無人耕田,自然無稅可收,所以朝廷沒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脫田逃籍去當兵的崔器

其二,官場風氣導致的官員敗壞,基層官吏不再為朝廷盡責辦事。

玄宗前期,任何事務都親力親為,大力整治官場不良風氣,使官員人人盡責盡力,廣大的基層官員也著實挨家挨戶去認真統計課戶數量,於是稅收得以保障。

可是玄宗後期懈怠朝政,使權臣專擅,朝堂風氣因而混亂,使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看到廟堂黑暗,內心萌發倦意,不再盡心為朝廷辦事,乃至原本就需要挨家挨戶統計的課戶,出現重大漏洞,進一步導致稅收不足。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其三,以上兩點,進一步加劇了“國有土地制度”的崩潰。

歸根結底,所謂均田制的基礎,無非就是把土地儘可能分給更多的百姓,分的越多,種地的就越多,種的越多,繳稅自然就越多。

可是國有土地逐漸被大地主階級與不作為的官僚吞併,能分給農民的土地越來越少,最終導致朝廷財政萎靡的窘境。

一朝之政,若無錢,便猶如汽車沒油,人體無血,何來運轉順暢之說?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含淚大吼的徐賓。

因此,劇中所謂的“無紙可用”,其實只是整個大唐經濟出現重大問題的冰山一角,其背後體現出的嚴重症結,更加值得深思。

如若不是財政體系整體出現崩壞,朝中有錢,自然用紙這種本不該短缺的事情,也就不會出現了。

所以徐賓說:

造紙亦是大唐的將來!

這不假,我認同。

但往深了說:

大唐的將來,可不是單憑造紙這一項,就能徹底解決的。

依我看來,造新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如果不能解決最核心的財政問題,大廈將傾,不過早晚。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安祿山帶著十五萬兵馬,從范陽一路南下,蕩碎了錦繡繁華的長安夢幻。

原本強盛至極的大唐,就此被一分為二。

即使再給唐玄宗多來十年執政,怕也是無力迴天,徒留千古遺憾。

——————

關注作者:錢品聚,瞭解更多歷史與文化趣聞,帶您發現更大的世界~!

"

這段時間看《長安十二時辰》,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靖安司檔案房主管徐賓,想必大家都很熟知,然而就在李泌跑去徐賓家中,親眼所見徐賓將家屋改成造紙工坊後,二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李泌斥責徐賓不幹大事,只專心於造紙這種蠅頭小事,而徐賓卻憤而大吼道: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可見,造紙一事雖在李泌看來微不足道,徐賓卻通過表面看本質,直指問題核心。

大唐基層官吏尋訪各家各戶,婚喪嫁娶,添丁入籍,均要用紙張記錄成冊,而因為剡縣(shàn)造紙用的青藤幾近割盡,造紙出現短缺,乃至紙價飛漲數倍,以至於基層官吏無紙可用。

在唐朝,沒有紙,自然就無法記錄,直接導致朝廷的數據庫,無法及時得以更新。

通俗來說,我們都知道稅收來源於民,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

但人口的數量,是需要通過基層官吏走訪調查進行統計的,在信息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的唐朝,所有的記錄,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登門統計,從而再記錄到紙張上。

不像現在,醫院有新生兒,都要去辦理出生證明等手續,還要入戶口,派出所戶籍科的民警同志們,只用在電腦上登記,就能通過聯網直接彙總到國家的數據庫。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人口數據參考圖

而在唐朝,需要純手寫到紙張上,記錄成冊以後,再送到朝廷,如此才能及時更新人口數據,便能使朝廷清楚,大唐每年又添多少新丁,喪亡多少老人,於此便能計算出稅收的總數,以及通過各項準確的人口數據修改曆法,對國策進行及時調控等。

於此可以看出,準確的人口普查與統計,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賓所言非虛,紙張的確是所有數據統計的根本,無紙可用,也就意味著基層官吏想要更新人口數據的時候,沒法進行有效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唐朝的政府用紙,竟然會出現短缺的窘境呢?

原因還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第一,利益。

人類永恆的主題。

《悲剡溪古藤文》一文中,唐時學者舒元輿),曾如此悲嘆:

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可見,當時的剡縣造紙工人,受利益驅使,日夜割取剡縣青藤,再將其私自倒賣,於此就能獲取與朝廷收購青藤相比更高的暴利。

打比方,大唐朝廷每年投資三百萬銀兩造紙,其中一百萬銀兩負責購買造紙所用的青藤,每根青藤的價格是固定的,既然是朝廷大量收購,肯定價格很便宜。

而造出的青藤紙,又只供朝廷大內,必然導致青藤紙在民間的價格高昂,那麼這些造紙工人看準了其中商機,就會私自割取青藤,再倒賣給民間的造紙小販,如此便能獲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販私鹽,其實是一個道理。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現代藤紙參考圖

於是越來越多的造紙工人逐利而為,瘋狂割取本就需要時間生長的青藤,最後割的一乾二淨,乃至無青藤可用,沒有了最基礎的原料,自然就造不出紙張。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而沒有紙張,就直接影響了朝廷用紙,最後那些需要紙張用來記錄人口的基層官吏們,就陷入了無紙可用的困境,乃至青藤紙價格飛漲,甚至出現了“一紙難求”的荒誕景象。

如果造紙廠內人人恪守其責,不去為了暴利私自盜割青藤,那麼正常情況下,青藤就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也就難談用紙短缺了。

可是反過來說,畢竟人嘛,都是天生逐利的。

借職務之便能牟利,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鋌而走險。

第二,管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工人私自盜割青藤的情況,其實和大唐朝廷的管理疏忽,有著莫大幹系。

這直接體現出,唐朝中後期對於造紙的管控,存在巨大漏洞。

進一步影射出唐朝政治體系的日漸崩壞。

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如電視劇中的徐賓,生活在玄宗天寶年間,這一時期內,正是大唐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因廣電總局下達“限古令”,歷史劇不得出現真實朝代與名字,故改“天寶”為“天保”

朝堂上有太子李亨與右相李林浦爭權多勢,年老的唐玄宗逐漸怠政,過度的放權導致行政體系的鬆塌,間接促成了日後李林甫把持朝政,長達19年之久。

而在李林浦大權獨攬的時期,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兵自重。

雖然客觀的說,不能把整個大唐的政治敗壞與國力衰退,都歸結到李林浦一人頭上,然而的確也與朝廷內部的黨爭有著莫大關聯。

這是一方面,即,朝廷內部的政治體系,存在著一系列的待整治問題,如貪汙腐敗,玩忽職守,甚至為一己權欲攻擊政敵,而視國家利益與不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然而此類種種問題,又因為黨爭不斷,遲遲得不到解決,致使大唐朝廷高層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影響到基層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

基層官員不再盡心盡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出現管理上的疏忽,盜割青藤與民間私自收購青藤,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但凡負責造紙生產的官員嚴加管控,或朝堂之上加以重視,採取嚴苛的法律對待,都能從源頭杜絕私自倒賣青藤的現象發生,乃至也就不會出現“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的不法行為。

第三,經濟。

看似繁盛的大唐表面,實則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隱憂。

(前方高能預警,想直接看結尾的朋友可以忽略。)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基層穩固。

先來看經濟基礎,唐朝之初採取的財政稅收方式,正是電視劇中提及的“租庸調製”。

那麼“租庸調製”這一稅收系統,所採取的具體稅收方法是如何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租庸調稅收制度示意圖

首先,納入稅收系統的人口,名為課口,一家之中有一名課口,或同時存在數名課口,則為課戶

而這些課戶,俱是通過基層官吏挨家挨戶的進行統計,所以這部分人口,都可看作是登記在冊的應繳稅人員,朝廷每年就以均田制為基礎,向這些課戶徵稅。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但到天寶年間,大唐朝廷登記在冊的人口中,有40%的課戶是免稅的,也就是上文引用的史料裡,那些“年老廢疾”等特殊人員不必交稅。

這組數字如何得來的呢?

首先列出一份詳細數據:

天寶十四載(年),全大唐總課戶數為8919390戶。

不課戶”,也就是不必繳稅的戶數,為3565510戶

其餘“應課戶”,也就是繳稅的課戶,為5349280戶

所以從比例上來看,免稅的課口總數,佔到全大唐人口的40%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參考上述數據,如果天寶十四載的總戶數為8919390戶,那麼往前倒推“十一年”,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天寶三載”,我想十一年的時間內,人口增長的幅度應該不會特別巨大,所以這一課戶比例,即天寶十四載的“不課戶”佔到40%,仍然可以作為“天寶三載”的參考數據,短短十一年的時間裡,人口差距應當不是很大。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唐朝課戶相關示意圖

所以整個大唐的稅收壓力,全都落到了其餘60%的人身上,通過向他們徵收“租庸調”,朝廷用來完成各項開支,如基礎建設,官吏俸祿,賑災安民等。

再加上李隆基為了實現太宗的千秋霸業,同時發動北西南三方戰爭,軍費開支一度十分巨大。

但好在天寶初期,尚有開元餘勢的良性推動作用,國家經濟仍舊比較穩定。

畢竟開元盛世期間,玄宗不僅勤勉治國,也大力整治貪汙腐敗,致使朝政之風尤為廉正,基層官吏也是盡心盡責,把這60%應繳稅人員記錄完備,該繳稅的繳稅,該服役的服役,國庫十分充盈,國力也十分強盛,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天寶初期。

但壞就壞在,天寶初期以後,以“均田制”為基礎推行的“租庸調”稅收制度,因為“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嚴重破壞,導致整個稅收系統也日漸崩潰。

所以我上文才說,徐賓所在的天寶年間,是唐朝即將步入重大轉折點的關鍵時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均田制”示意圖

而所謂“土地兼併”,就是原本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被大地主或官僚掌握在手中,成為私人財產,勢必導致國家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不足。

試想農民手裡地越來越少,自然稅收也會越來越少。

然而土地兼併的現象,又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唐朝允許私人買賣土地,這就會產生一些地主不斷通過收購土地的方式,吞併農民手中的土地,繼而成為掌握大量土地的大地主。

所以隨著土地兼併導致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的制度也在逐漸瓦解,而大唐可是依賴於租庸調來收稅的,制度一完蛋,自然稅收就收到阻礙,乃至越來越少。

再加上我上文所說,上層建築又是黨爭不斷,初期盡心盡力的官員也因為官風敗壞,而逐漸懈怠,無人再心甘情願為了國家未來去腳踏實地的統計人口,就增加了百姓逃稅的風險。

老百姓就會想,既然沒人來統計我家裡有沒有年過十八的男丁,那我就乾脆隱瞞不報了,如此就可逃避稅收。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因此在多方原因的作用之下,導致唐朝的經濟一日不如一日,脫田逃籍的農戶越來越多,而礙於朝廷官員的不作為,以及信息流通不暢,致使徵收稅賦也越來越難。

朝廷收不上來稅,就沒錢進行投資建設,巨大的軍需也無法滿足。

逼的最後沒法子,唐玄宗乾脆搞出來節度使,讓藩鎮大將們,自己在管轄的區域內自治,集“軍、民、財”三權於一身,大意就是,給你們權力,讓你們自己搞生產建設,一切都要由節度使們自給自足,於是就進一步導致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況發生。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分開來講:

很多節度使,如安祿山,就相當於一鎮之中的“土皇帝”,自己有田,有兵,這就是“擁兵自重”。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甚至有時都不必看皇帝的臉色,皇帝調動不得,這就是“尾大不掉”。

這種模式,正是由於均田制崩潰,導致經濟出現問題,從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所以到了玄宗後期,隨處可見一派盛世景象,然而朝廷上下就倆字兒:

沒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我想看到這,很多朋友肯定會抓狂的問我,你說這麼多,跟“無紙可用”到底有啥關係呢?

一句話:

因為朝廷沒錢啊!

正應了劇中徐賓所說:

可朝中沒人想過去換紙,只是一味壓縮各地紙張的用量。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簡而言之,換紙,需要拿錢去買新紙。

可是朝廷稅收上不來,就沒有多餘的經費去購買,自然就只能通過壓縮基層各地的用紙,來緩解用紙的壓力。

然而即使壓縮了用紙量,與此同時青藤紙的價格也在日漸飛漲,本來就沒錢,何談能有多餘的錢去買更貴的紙呢?

如果大家覺得不是很好理解,我舉個例子或許就能明白。

打比方一個老闆,早年間創業,任勞任怨,公司業務蒸蒸日上,花錢買紙從不含糊,因為公司賬面上有錢。

後來公司內部制度出現問題,利潤減少,公司的收益少了,就在各方面提倡節儉。

可是下邊的員工卻說,老闆,咱們沒紙了,沒紙就沒法做報表,沒法統計公司收益,人事也沒法記錄有多少員工。

原本老闆應該大手一揮,說大傢伙等著,我這就去買紙!

可是這時候因為公司沒錢,老闆就只能給大傢伙說:

那你們省著點兒用吧……

所以大家明白我說這麼多,想要表達的問題根本了麼?

之所以朝廷沒紙可用,就是因為沒錢買紙

徐賓只是說出了問題的一部分,核心問題涵蓋的方面之多,簡直就是一部唐朝的經濟發展史。

其一,租庸調製度的崩潰,使唐帝國財政收入的根基受到了嚴重影響。

均田制”遭到“土地兼併”的破壞,沒了田地的農戶們,繳不上稅,被逼的都脫田逃籍了,導致沒人耕田,可是唐朝稅收來自於田,無人耕田,自然無稅可收,所以朝廷沒錢。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脫田逃籍去當兵的崔器

其二,官場風氣導致的官員敗壞,基層官吏不再為朝廷盡責辦事。

玄宗前期,任何事務都親力親為,大力整治官場不良風氣,使官員人人盡責盡力,廣大的基層官員也著實挨家挨戶去認真統計課戶數量,於是稅收得以保障。

可是玄宗後期懈怠朝政,使權臣專擅,朝堂風氣因而混亂,使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看到廟堂黑暗,內心萌發倦意,不再盡心為朝廷辦事,乃至原本就需要挨家挨戶統計的課戶,出現重大漏洞,進一步導致稅收不足。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對話截圖

其三,以上兩點,進一步加劇了“國有土地制度”的崩潰。

歸根結底,所謂均田制的基礎,無非就是把土地儘可能分給更多的百姓,分的越多,種地的就越多,種的越多,繳稅自然就越多。

可是國有土地逐漸被大地主階級與不作為的官僚吞併,能分給農民的土地越來越少,最終導致朝廷財政萎靡的窘境。

一朝之政,若無錢,便猶如汽車沒油,人體無血,何來運轉順暢之說?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含淚大吼的徐賓。

因此,劇中所謂的“無紙可用”,其實只是整個大唐經濟出現重大問題的冰山一角,其背後體現出的嚴重症結,更加值得深思。

如若不是財政體系整體出現崩壞,朝中有錢,自然用紙這種本不該短缺的事情,也就不會出現了。

所以徐賓說:

造紙亦是大唐的將來!

這不假,我認同。

但往深了說:

大唐的將來,可不是單憑造紙這一項,就能徹底解決的。

依我看來,造新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如果不能解決最核心的財政問題,大廈將傾,不過早晚。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安祿山帶著十五萬兵馬,從范陽一路南下,蕩碎了錦繡繁華的長安夢幻。

原本強盛至極的大唐,就此被一分為二。

即使再給唐玄宗多來十年執政,怕也是無力迴天,徒留千古遺憾。

——————

關注作者:錢品聚,瞭解更多歷史與文化趣聞,帶您發現更大的世界~!

盛世大唐竟然也會“缺紙”?沒有紙,連書冊都印不了,何談盛世?

——————

參考文獻:

《悲剡溪古藤文》: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yù)之,雖舉天下為剡溪,猶不足以給,況一剡溪者耶?

《悲剡溪古藤文》: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

《新唐書·食貨志》:凡主戶內有課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

《通典第七·食貨七》: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應不課戶三百五十六萬五千五百一,應課戶五百三十四萬九千二百八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