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偉大的外交官,打了敗仗還能讓吐蕃四分五裂!

唐朝 郭元振 武則天 李唐 歷史小站 2017-06-01

【一二二三 寫正史的工科碩士】

文:李彥

歡迎關注收藏 盜文抄襲必究!

唐朝最偉大的外交官,打了敗仗還能讓吐蕃四分五裂!

武則天(影視配圖):一代威武女皇

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周皇武則天決議一舉鏟滅吐蕃,令名將王孝傑為肅邊道行軍大總管,領軍討擊入寇臨洮的吐蕃大軍。第二年三月,兩軍大戰於洮州素羅汗山,唐軍竟遭慘敗、死傷無數,王孝傑僅以身免。

此戰過後,本圖剷除邊境禍患的唐廷卻因大敗而陷入困境。但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延伸,武力所不能解決的爭端必然最終仍會由政治協商處理。而為武則天擺脫這一不利局面,正是今天的主人公、唐朝最偉大的外交家——郭元振。

一、俠義見稱

郭元振少時便有大志,以豪放義氣、不拘小節著稱,十八歲便考中進士,被命為任通泉都尉。但他為人放蕩不羈,竟然率部眾劫掠境內百姓。武則天聽聞之後,將其詔入宮中問責,誰知郭元振口才了得且文筆尚佳,令武后大為拜服。

此時的唐廷於萬歲通天元年三月抗蕃遭致大敗,而蕃軍主將論欽陵也因吐蕃國內政局動盪被迫遣使求和。但獲得大勝的論欽陵獅子大開口,竟要求唐廷廢除西域四鎮駐兵,分割突厥十姓的土地交由吐蕃。

唐朝最偉大的外交官,打了敗仗還能讓吐蕃四分五裂!

唐朝傑出的外交家——郭元振

西域四鎮自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廢置後,直到上元元年(674年)由王孝傑率軍出擊才得以光復,而突厥十姓早已被納入唐朝勢力範圍,此次吐蕃攜大勝之威逼迫唐廷放棄兩處戰略要地,武則天自然極不願意。

然而唐廷既需要和平時間來消解敗果,又對吐蕃的過分要求無能為力。正當朝臣上下為此事煩惱之時,武則天卻發現郭元振熊膽極大且具雄辯之才,正是出使吐蕃討價協商之事的最佳人選,武則天隨即下令命郭元振隨吐蕃使者赴邏些打探虛實。

二、磋商爭鋒

膽大而又心細的郭元振前往吐蕃,於野狐河(今青海察汗烏蘇河)與論欽陵會面協商,郭元振和論欽陵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而又平和的嘴上鬥爭。

論欽陵首先發難,他說吐蕃此前有意向唐朝求娶太平公主,以修兩國之好,但卻被唐廷拒絕,吐蕃惱怒才因此發兵劫掠甘州、涼州,此乃李唐而非吐蕃之責任。

郭元振則立即回擊道:“你父親論東贊胸懷大略,但仍服侍我朝,此前遣使通婚是為求代代相好。誰知你不遵守舊禮,竟然屢次侵犯我國河湟邊塞之處。父親通好而兒子斷絕關係,這是孝順嗎?父親侍奉我朝而兒子叛亂而去,這是忠心嗎?”郭元振雄辯了得,一席話將論欽陵指責之意盡數推翻,反而以忠孝之義大加責備論欽陵。



唐朝最偉大的外交官,打了敗仗還能讓吐蕃四分五裂!

唐蕃疆域示意圖:安西四鎮

論欽陵見不討好,於是便不再客套,直奔主題:“西域四鎮諸國以及西十姓突厥時常反叛,有時歸順吐蕃,有時又歸順唐廷。懇請唐廷拔除西域四鎮,分割突厥,使其國人自立自守,保持中立,既不歸順唐朝也不歸順吐蕃,這樣一來我們兩國也不必為此紛爭了。”

論欽陵名義上是解決兩國在西域和突厥的紛爭,實際上是逼迫唐朝退出在此地的勢力爭奪。郭元振深知欽陵之意,迅速反駁詰問道:“十姓四鎮,很早我國就駐紮鎮守,以確保通往長安之路的順通,並無他意。且此前一直相安無事,為何現在會起紛爭呢?吐蕃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論欽陵被駁斥的張口結舌,只能全盤托出他經略十姓四鎮的緣由:“我取西突厥之地是為自保,突厥部落久居吐蕃邊境,快馬騎士七日之內便能包圍我國都邏些。西突厥是我國一大患,因此我才要求劃分其地以求國安。”此外,論欽陵再次申明為求兩國安寧才得以誠心求和。

郭元振聽後立即駁斥:“此前貴國多次遣使入唐,趁我邊軍懈怠而舉兵襲擊,這難道是真心請和嗎?”論欽陵聽聞之後,自知無理沉思良久,對天發誓此次求和之真心,旋即“罷兵散卒”。

三、歸國獻策

郭元振在獲得論欽陵的答覆後,便攜同吐蕃使者一同返京,向朝廷稟奏吐蕃之虛實訴求。唐廷上下是絕對不願將十姓四鎮之地拱手讓出,郭元振深知武后之意,便提出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唐朝最偉大的外交官,打了敗仗還能讓吐蕃四分五裂!

王孝傑(影視配圖)

“國家非恡四鎮,本置此以扼蕃國之尾,分蕃國之力,使不得並兵東侵……必實無東意,則宜還漢吐渾諸部及青海故地。即俟斤部落當以與蕃。”

郭元振認為吐蕃絕不會輕易請和,倘若唐廷直接回絕則留人口實,所以提出讓吐蕃退出吐谷渾青海故地,憑此交換唐朝退出西突厥之地。郭元振此舉既未回絕吐蕃求和之意,也深知吐蕃不會交換吐谷渾故地,因此將議和難題推給吐蕃,以此拖延時間。

此外,郭元振深入吐蕃之後,查明論欽陵與吐蕃贊普之間矛盾深重。吐蕃贊普此時已經長大成人,試圖收回權力,便不可避免地與掌握吐蕃軍政大權的論欽陵兄弟發生摩擦。因此郭元振建議唐廷對議和一事久拖不決,致使吐蕃上下離間,此後必有轉機。

四、形勢反轉

果不其然,就在唐廷與論欽陵在西域、河湟之地息兵磋商後不久,吐蕃國內形勢的發展便證實了郭元振的預測。

聖歷二年(699年),吐蕃內部爆發了其建國史上最為嚴重的一場軍事政變。

時年二十三歲的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在大臣論巖的祕密協助下,以狩獵為名,召集兵士屠殺論欽陵心腹親黨兩千餘人。領兵在外的論欽陵聽聞後舉兵反抗,最終仍兵敗自殺而亡,其弟同為一時名將的贊婆則攜欽陵之子莾布支投降唐廷。

本因敗仗而陷入困境的唐廷就在郭元振的謀劃之下,竟然不費吹灰之力便將邊患拔除,而此時的郭元振的官職僅是一個小小的通泉尉。



唐朝最偉大的外交官,打了敗仗還能讓吐蕃四分五裂!

郭元振入朝為官後,為唐玄宗登基立下汗馬功勞,最終仍被貶

武則天深知郭元振之才,於長安元年(701年)便將其提拔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此後郭元振又升遷為右驍衛將軍,就任安西大都護,為唐朝邊境安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郭元振長期遠離京師,駐守於邊境偏遠之處,處理交錯複雜的民族問題。憑藉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軍事能力,郭元振既能不損害國家利益,又能維繫民族團結,其功績絕非常人能及。

然而對於國家民族做出如此貢獻的歷史人物,卻已經埋沒於青史之中,無人知之。筆者謹以此文,以示尊崇。

參考文獻:

[1] 林冠群.武則天時期李唐反擊吐蕃之探討[J].

[2] 張啟揆.略論郭元振[J].

[3] 蓋金偉.郭元振《論去四鎮兵疏》校注[J].

[4] 王小莆.唐初安西四鎮的棄置[J].

[5] 李中和.吐蕃王朝於周邊民族關係研究[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