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學者:印度文化來源於唐朝

唐朝 玄奘 印度河 亞洲歷史 文物 每日網 2018-12-09

中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陸地接壤的鄰國有14個,和俄羅斯一樣多。鄰國和鄰國之間,難免彼此會進行一些評價,形形色色的鄰國在中國人眼裡各不相同;同樣地,咱們中國在鄰國眼裡的形象必定也大不相同,有的觀點還讓人大跌眼鏡。

比如夜狼自大的印度這個鄰國,是中國第二大鄰國,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位列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然而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恰恰是非常不重視歷史的國家。所以要研究這個國家歷史,往往需要藉助中國文獻來完整詳盡的記載。

印度學者:印度文化來源於唐朝

古代印度人對於時間觀念也是不明確的,如果不研究中國文獻,光看印度的史料和傳說,根本搞不清大多數朝代、大多數政權起訖的確切時間,也不大搞得清楚大多數統治者,或者大多數名人精確的生卒年份,連很多重大時間發生的年份也是模糊不清,而印度人對此毫不在意。

比如佛經中,提到時間翻譯成古漢語就一個字——“時”,其意思是“某時”,指某個不確定的時間,這個詞經常出現。這是因為印度人對於時間發生確切時間漠不關心,所以只說“時”,不像中國說某年某月某日。對此,馬克思曾經評價道:“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印度歷史的天空曾經一片漆黑”。如果沒有古代中國文獻,印度人根本不知道、當然也不關心自己的國土上曾經擁有過燦爛的文明。

印度學者:印度文化來源於唐朝

今天的印度是一個大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紛雜。但是印度自古不是一個統一國家,僅僅是由眾多國家或者土邦組成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近代大英帝國入侵南亞,才第一次完整地“統一”了印度半島,而且把從來不屬於印度的克什米爾東部、錫金及今天的印度東北部也“統一”了進去。二戰後分裂為印度、巴基斯坦兩國,後來從巴基斯坦進一步分裂出孟加拉國,才形成今天的南亞政治版圖。而印度東北自古不屬於印度文化圈,更接近東亞,所以迄今分離勢力依舊存在。

而1922年才發現的印度古文明遺址(哈拉帕文化)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連以印度命名的印度河都位於巴基斯坦境內。而巴基斯坦人對於自己境內的古印度文明並不太感興趣,他們自認為是阿拉伯人後裔,信仰伊斯蘭教。

根據考古資料,大約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印度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出現了,一直存在到公元前1500年,為何消失無人知曉;古印度文明究竟發生了什麼,也無人知曉。接著雅利安人入侵,這才是印度人自己認知的歷史的開始。由於各類族群相繼入侵印度,所以造成今天印度民族、語言、文化眾多的主要原因,也是印度人可以讓英國人長期殖民統治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習慣了,而且他們的宗教信仰也不倡導激烈的反抗。

玄奘

公元320年,大約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印度出現一個“統一”王朝:笈多王朝,當然它“統一”的範圍僅僅是今天的北印度恆河流域。這個王朝在540年崩潰,大體相當於中國南北朝後期。

公元606年,印度另一個重要的政權曷利沙帝國成立。在兩個王朝之間的歷史,人們知之甚少,或許發生過很多戰爭,也發生過很多次的外族入侵。一般認為經歷了嚈噠人的入侵,在笈多王朝之前更有希臘人、安息人、塞種人及大月氏人的入侵。人們只能從印度之外的零星史料中去研究,並獲得極其有限的認知。

曷利沙帝國又叫做戒日王朝,時間不長,到了647年就滅亡了,存續時間相當於中國隋唐交替及初唐之際。戒日王朝也是統一了北印度,定都曲女城(即拘蘇摩補羅,梵文:Kusumapura,意譯華宮,今卡瑙傑縣Kannauj)。疆域西到今天的旁庶普,東到孟加拉灣,面積還是很大的,雖然比不上今天的印度。

曷利沙帝國王國之後,發生了什麼,誰也說不清楚。到了10世紀,突厥穆斯林入侵印度半島,後來逐步統治了印度大部分地區。因為曾經長期被穆斯林統治過,所以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國分別是世界上穆斯林第二、第三和第四多的國家。要知道印度是印度教為主的國家哦,並不是穆斯林國家。

今天人們對於印度歷史瞭解,很大程度上要感謝中國。像大名鼎鼎的唐朝和尚玄奘,他寫了一本書叫做《大唐西域記》。玄奘把自己去西天取經的經歷記錄下來,治史還是比較嚴謹的。英國曆史學家史密斯說,“無論怎麼樣誇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中世紀印度的歷史漆黑一片,他(玄奘)是惟一的亮光。”印度人自己的歷史學家阿里評價到:“如果沒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根據《大唐西域記》的可靠性,舉一例就可以知道,印度著名的阿育王柱柱頭就是依靠玄奘的詳盡記載挖掘出來的,成為今天印度的國寶。

玄奘曾經去過的印度那爛陀佛寺,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過去。那爛陀佛寺是印度肚帶的大乘佛教寺廟,位於今天比哈爾邦巴特那附近,在笈多王朝鳩摩羅笈多一世統治時期開始建造,玄奘去印度時候達到極盛。可惜在中國宋朝時期,那爛陀佛寺被入侵的穆斯林軍隊無情地摧毀了,現在只剩下那爛陀佛寺的遺址;侵略軍還燒燬了無數的圖書及文獻資料,使人們更加難以瞭解古印度的歷史。這時期的入侵,可以說的印度文明面臨的一場浩劫。

在20世紀50年代中印關係蜜月期,中印兩國合作在遺址邊建造了中國式的建築——“玄奘紀念堂”,以紀念這位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貢獻的唐朝偉大的高僧。不過這個建築是仿造明朝時期的故宮大殿,紅色的門窗和樑柱,因為明朝崇尚硃色;而唐朝建築風格則是硃紅與白色的組合,賞心悅目。

玄奘去印度,出發的時間在627年(貞觀元年),經過西域、今天的阿富汗和克什米爾境內,到達印度的時候已經是631年,然後到645年才啟程回國。印度次大陸是佛教的誕生地,所以玄奘決定去印度取經。但是根據史料,那時候的印度根本無法和盛唐中國相提並論。玄奘來取經才發現,當時愚昧無知的印度人竟然認為強大的唐朝是微不足道的“蠻族”。

玄奘習得佛經,準備回國的時候,那爛陀佛寺僧眾依依不捨,建議博學的玄奘留下來。根據玄奘的記載,那爛陀佛寺的僧眾說:這裡是佛陀降生的地方,雖然佛陀已經不在人世,但是這裡有很多他的遺蹟,我們在這裡學習佛法。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幸福的呢?既然你好不容易來到這裡,為什麼要回國呢?何況中國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蠻族”,沒有宗教,也不崇尚佛法。難怪佛陀不降生在中國,中國人思想狹隘,性格粗暴,聖賢的人都不願意去,而且氣候寒冷,土地崎嶇。

那時候的中國,正是大唐盛世,遠遠不是當時的印度戒日王朝所能同日而語的。這個政權名義上統一了北印度,實際上非常鬆散,藩王勢力強大而獨立,按照中國標準,不算一個統一的國度。而且戒日王一死,國家就土崩瓦解了。

玄奘聽了他們對於中國的看法感到非常可笑,不過玄奘回答得非常巧妙:佛祖既然創立了教義,就應傳播於天下,豈能獨自享有,而忘卻那些無知的人呢?此外,在我的國家裡,法官享有尊嚴,法律處處受到尊重;君主賢明,臣民忠誠;父母慈愛,子女孝順;人道和正義被推崇備至,年高望重之人受到尊敬;而且他們知識淵博,其智慧不亞於神明;他們以天堂為楷模,知道如何計算天體七星的運動;他們發明了各種器具,確定了一年四季……你們怎能說佛祖未去我的國家,是因為它無足輕重呢?

為什麼那時候的印度人對於中國會如此無知呢,其一是對自己歷史和中國歷史幾乎一無所知,其二是缺少必要的外國知識,其三印度人善於自我欺騙,所以宗教才這麼發達,而不像中國人善於思考,勤奮好學。所以印度人對於時間、地點的細節毫無興趣,因為在他們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幻覺而已。

因此他們對於中國的認識,幾乎也是建立在想象基礎之上,才會認為印度才是最好的,中國的唐朝根本“微不足道”。

各位讀者,你們覺得呢?

印度學者:印度文化來源於唐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