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明:慢性病和我們文明的關係

糖尿病 睡眠 經濟 農業 數字健康觀察家 2017-05-29

“吃貨”似乎是一種牛逼的炫耀!

熬夜或者貪睡成為一種“時尚”

“葛優癱”成為一種潮流化的行為狀態描述

不健康甚至病態的生活方式甚至成了一種時尚?

同時,人們面臨的壓力愈來愈大!焦慮越來越深重!

這些文化和行為習慣所帶來的問題和挑戰是什麼?

……

美國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大學的Booth等於2002年在《應用生理學雜誌》上發表長篇論文,對體力活動不足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深刻關係做了全景式掃描,提出非常有開創性的見解,他的理論思維與新穎觀點引起國際運動、醫學界很大關注。

隨著對糖尿病的深入瞭解,我也逐漸的發現糖尿病不僅僅是醫學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甚至哲學層面的學科。

比如慢性病的發生和人類文明及生存方式改變的關係。

這種生存方式改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體力勞動為主、到腦力勞動為主再到情緒勞動為主的生存方式轉變。

(情緒勞動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率先提出,是指勞動的價值往往是通過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來獲取。從此,人們工作成效的決定因素不再是體力或者智商,而是情商)。

農耕時代,以體力勞動的水平決定生產力,工業化時代以腦力勞動的水平決定生產力,而在互聯網為基礎的服務經濟時代則是以情緒管理水平決定生產力。(這時人們的面對的人事更復雜、競爭更激烈)。

可以想象,在農耕時代,體力勞動為主人的更不容易患糖尿病。現代研究也顯示:比起較少活動人來說,經常運動的人,肌肉中儲存糖原的能量更強,胰島素的敏感性也更高。

而情緒壓力也直接影響胰島素的分泌水平,帶來胰島素抵抗等問題。

對於中國來說,從改革開放前到現在,很多人直接從過去的農耕時代過度到現在的互聯網為基礎的服務經濟時代。尤其是出生於60年代的人,生活經歷了從飢餓到溫飽到過剩的跳躍式轉變。活動量減少,大腦逐漸疲勞,而心理則面對更大的壓力和更多的考驗。

我們曾經做過一項調研,收集的100多份2型糖尿病確診之前的生活方式的反饋。總結下來,幾乎每個糖友在確診糖尿病之前存在以下4種情況:1是能吃好吃,2是睡眠問題(貪睡或熬夜),3是不愛活動,4是情緒問題;

看得出來,其中的核心問題是情緒問題,因為它本身還會直接影響睡眠、飲食和運動。

另外,基於人們生存方式的改變,社會文化也隨著發生變化,吃貨文化,熬夜文化、懶床文化……這些居然被時尚化。比如很多年輕人以好吃懶做為榮,吃了一大堆垃圾食品還沾沾自喜,朋友圈晒照片“拉仇恨”,傻呵呵的炫耀。卻不知這些對自己的胰島功能造的消耗和破壞。

所以,在確診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之前,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早已經病態化了!這些已經超出了純粹醫學的範疇。其預防、治療也需要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進行配合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被人們稱為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則和人們的生存方式轉變有關。雖然社會發展的潮流不可逆轉,但我們可以換一種更積極文化來適應這種轉變。只有這樣,這些生活方式病才會從根本上得以改善。

……

一家之言,今天就說道這裡。有人看懂了或許可以做些改變自己或者影響他人的事。我相信:積極、陽光、綠色、活力、水、感恩、友善、幸福……世界很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