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將回歸A股,重啟“萬物發電”

來源:環球時報

在港股被做空停牌4年後,6月11日,漢能宣佈從香港資本市場完成私有化,並計劃迴歸A股。此舉開創了全球證券市場的先河。從剛開始對漢能的懷疑,到後來認可並批准漢能私有化方案,香港證監機構經過了長達4年的停牌調查。外界認為,這一曲折過程的最終完成某種程度上吹散了壓在漢能頭上的種種傳言。按照漢能創始人、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的說法,從商30年來,這是他第二次闖過“鬼門關”。劍走偏鋒的李河君,這次將如何開啟漢能衝A征途的下半場?“讓萬物發電”依然是他願意為之付出一切的商業夢想嗎?

漢能將回歸A股,重啟“萬物發電”

漢能李河君告訴《環球時報》,明天是偉大的一天,因為漢能走出了過去。

資本市場的下半場

6月12日,李河君出現在北京漢能集團總部舉行的“心感恩·再啟航——漢能私有化回A答謝會”上。在開場演講中,他表示,“昨天上午9點,漢能從香港正式撤回,私有化圓滿完成,標誌著漢能迴歸A股邁出了關鍵的步伐。”

漢能於2011年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為體現其所從事的薄膜發電主業,公司2014年更名為漢能薄膜發電。2014年,漢能薄膜發電實現營業收入96億港元,純利33.08億港元,一年多時間裡,漢能薄膜的股價暴漲6倍,被稱為中國民營清潔能源領域領軍企業,李河君的身價一度高達1600億元人民幣。2015年2月,李河君被《胡潤財富》評為“中國大陸首富”。沒想到,3個月後的“520”那天,漢能薄膜遭遇惡意做空,這一“黑天鵝”事件使公司市值在短短半小時內縮水47%,隨即停牌。漢能和李河君陷入谷底。李河君表示,為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漢能決定以換股方式撤離香港資本市場,迴歸A股。

漢能將回歸A股,重啟“萬物發電”

6月12日,漢能舉辦答謝會,感謝股東和各界對私有化回A的支持。

答謝會上,香港小股民呂志華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來描述自己目前的處境。“我投資漢能已有差不多十年,當初以很低的價格買入,之後股票價格一路上漲,我的心情也跟著高漲。突然有一天,漢能停牌了,那一刻我的心似乎也停止了跳動,很擔心。”呂志華說,幾個月前,他看到漢能發佈公告,宣佈要私有化回A的消息,感覺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未來我應該會很有福氣”。呂志華表示,港交所有很多股票處於停牌狀態,有些停了幾年後就被除牌,投資者的投資化為烏有。目前漢能是唯一一隻以另一種形態獲得“重生”的股票。“香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賺小股東的錢,另一種是替小股東賺錢,而漢能屬於後者。”呂志華說。

漢能將回歸A股,重啟“萬物發電”

漢能香港股東呂志華認為,漢能是替中小股東賺錢的公司。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個非常嚴謹和複雜的法律工作,需要考慮各方利益,需要經過獨立股東投票和監管機構的合規性審批。漢能私有化成功,是在平衡各方利益與預期,並通過監管嚴格審批的前提下的結果,也證明了標的企業無觸碰資本市場禁區的原則性問題,尤其是在信息披露、市場操縱、虛假交易等方面。

漢能資本市場上半場的故事,即從香港私有化迴歸已經完成,下半場登陸A股也將面臨著考驗。在答謝會上,漢能宣佈了登陸A股“三步走”路線圖,即重組和股改、引入戰投,以及申報和上市。據瞭解,目前漢能已完成重組和股改的方案設計,預計今年年內完成資產重組及引入戰略投資者工作。針對迴歸A股的平臺,李河君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科創板和主板都在漢能的考慮之中”。

兩道鬼門關

李河君稱,從商30年來,自己闖過了兩道“鬼門關”。第一道“鬼門關”始於金安橋水電站。位於雲南麗江的金安橋水電站總裝機300萬千瓦,比葛洲壩大10%,比美國胡佛大壩大30%,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民營水電站。但李河君的華睿集團(漢能前身)2003年開工建設這個水電站時,所有人都不相信這是真的。一方面,蜿蜒數百里的金沙江海拔高差近3000米,水流湍急。幾個20噸的石頭綁在一起,往水裡一扔,就漂走了。截流幾乎不可能。另一方面,當時沒有任何一家民營企業做過百萬千瓦級水電站。“他們都說,幹這個項目,不是瘋子就是傻子”,李河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們總共投資了200億,最後硬是在山溝裡蹲了十年,一鍬土一鍬土地把金安橋水電站幹起來了,闖過了第一個鬼門關。”

漢能將回歸A股,重啟“萬物發電”

李河君多年前帶領漢能建設的金安橋水電站,位於金沙江上游。

在第一道鬼門關裡,李河君當了一次“傻子”。在第二道,他則被當成了“瘋子”。“2009年,我們進入薄膜太陽能行業,那時全世界都笑話我們,認為薄膜太陽能只是個概念。”根據李河君的描述,薄膜太陽能相當於“人造葉綠素”,植入薄膜太陽能芯片後,建築、汽車、可穿戴裝備等都能發電。“能源將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讓萬物發電成為現實。”漢能薄膜發電公司在港股上市後,市值曾超過3000億港元。“我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行業——薄膜太陽能行業!”好不容易闖過第二道鬼門關的李河君沒想到,自己又面臨停牌4年的漫長考驗。

李河君說,4年來,他每天都在反省和成長,很多思考來自讀書。4年裡他讀了680多本書,主要集中在歷史、哲學、管理領域。“我是苦行僧式的自律,每天5點多就起床讀書”,李河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漢能很多管理理念都是他讀書靈感所得。“我每天30%以上的時間在關注人才。大的平臺要有大的目標,才能吸引好的人才。”

4年中,李河君還認識到,漢能面臨很多挑戰。“被外界質疑和誤讀說明漢能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夠好。比如,我們存在管理上的問題、對外信息溝通的問題、對市場的教育問題等,大家都不知道薄膜太陽能為何物”。

不過,李河君同時強調,一個偉大的事業,被大部分人質疑才是正常的。“對漢能的質疑有多深,就表明漢能的成長空間有多大。”

憑什麼再次贏得信任

在資本市場的下半場,曾被一次次質疑的李河君憑什麼再次贏得信任?“勢!”李河君認為,薄膜太陽能本質上是一種基礎性、系統性的能源革命,它順應了全球發展大勢、國家大勢、清潔能源發展大勢,未來市場廣闊。而在這一行業,漢能是當之無愧的領跑者。漢能引述埃森哲的調研報告稱,薄膜太陽能產品全球市場前景良好,處於有需求無供給的“藍海市場”,可開發年度市場規模2019年達107萬億元,預計2023年增長到126 萬億元。

“外界都說我有點理想主義,以為我是神經病,但我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斷。”李河君說,漢能司訓的第一條就是:用薄膜太陽能改變世界,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和信仰!

“漢能被做空時,我曾說:明天是新的一天。因為我相信這不是死亡,是歷練。漢能想成大事,必須有大曆練!5·20那天,我就知道,我們的歷練開始了。”李河君對《環球時報》說,“而今天,我想說,明天是偉大的一天,因為漢能走出了過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