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泰順 文成 溫州 天等縣 洞宮山 粟裕 溫州古道 2019-09-02
"


"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石鼓嶺古道,起於泰順縣竹裡畲族鄉茶石村石角坑自然村,止於司前畲族鎮園橋村。途經朝山、石鼓群、石鼓背古村落、三插溪峽谷、三插溪水庫大壩等地。為明清時期古道,民間集資建造。全長約10.5千米,平均道寬1.1米,路面用不規則的塊石砌築而成,部分泥路,呈先東西后南北走向,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700米。現古道兩側仍有較多的松樹、雜樹、苦楮,植被茂盛,蒼山如海,景色迷人。

"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石鼓嶺古道,起於泰順縣竹裡畲族鄉茶石村石角坑自然村,止於司前畲族鎮園橋村。途經朝山、石鼓群、石鼓背古村落、三插溪峽谷、三插溪水庫大壩等地。為明清時期古道,民間集資建造。全長約10.5千米,平均道寬1.1米,路面用不規則的塊石砌築而成,部分泥路,呈先東西后南北走向,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700米。現古道兩側仍有較多的松樹、雜樹、苦楮,植被茂盛,蒼山如海,景色迷人。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古道起點村位於兩座千米高山之間的峽谷深處,形如牛角,中多石頭,下有小坑(溪澗),故名“石角坑”。村呈長條形,老房子沿山澗兩岸排列,周邊是萬畝竹海,自然環境十分清幽,水質非常純淨。境內有天然的石門樓、石樓梯、龍鬚瀑等景點。

"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石鼓嶺古道,起於泰順縣竹裡畲族鄉茶石村石角坑自然村,止於司前畲族鎮園橋村。途經朝山、石鼓群、石鼓背古村落、三插溪峽谷、三插溪水庫大壩等地。為明清時期古道,民間集資建造。全長約10.5千米,平均道寬1.1米,路面用不規則的塊石砌築而成,部分泥路,呈先東西后南北走向,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700米。現古道兩側仍有較多的松樹、雜樹、苦楮,植被茂盛,蒼山如海,景色迷人。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古道起點村位於兩座千米高山之間的峽谷深處,形如牛角,中多石頭,下有小坑(溪澗),故名“石角坑”。村呈長條形,老房子沿山澗兩岸排列,周邊是萬畝竹海,自然環境十分清幽,水質非常純淨。境內有天然的石門樓、石樓梯、龍鬚瀑等景點。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古道沿溪水順流而建,平緩延伸,兩旁樹木、毛竹大部分已成林。過兩條小溪澗到外寮村約3千米,再到朝山約有1千米路程。該段古道山勢險峻,要經過一個山坳下到石角坑溪谷底,再往上還要過一條小溪澗,村裡的幾座老屋就建在山脊的平地上,前面深谷就是石角坑溪,溪間建有一座電站。村後山沿山脊有一小路經烏門下可通園橋村,現該路已基本荒廢,只有獵人偶有走動。

"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石鼓嶺古道,起於泰順縣竹裡畲族鄉茶石村石角坑自然村,止於司前畲族鎮園橋村。途經朝山、石鼓群、石鼓背古村落、三插溪峽谷、三插溪水庫大壩等地。為明清時期古道,民間集資建造。全長約10.5千米,平均道寬1.1米,路面用不規則的塊石砌築而成,部分泥路,呈先東西后南北走向,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700米。現古道兩側仍有較多的松樹、雜樹、苦楮,植被茂盛,蒼山如海,景色迷人。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古道起點村位於兩座千米高山之間的峽谷深處,形如牛角,中多石頭,下有小坑(溪澗),故名“石角坑”。村呈長條形,老房子沿山澗兩岸排列,周邊是萬畝竹海,自然環境十分清幽,水質非常純淨。境內有天然的石門樓、石樓梯、龍鬚瀑等景點。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古道沿溪水順流而建,平緩延伸,兩旁樹木、毛竹大部分已成林。過兩條小溪澗到外寮村約3千米,再到朝山約有1千米路程。該段古道山勢險峻,要經過一個山坳下到石角坑溪谷底,再往上還要過一條小溪澗,村裡的幾座老屋就建在山脊的平地上,前面深谷就是石角坑溪,溪間建有一座電站。村後山沿山脊有一小路經烏門下可通園橋村,現該路已基本荒廢,只有獵人偶有走動。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清代泰順進士董正揚曾有《晚度金雞嶺至石角坑》詩兩首描寫行走石鼓嶺古道的艱辛,一曰:“山行不覺晚,煙月淡將月。更舍筍輿前,忽與前村隔。上嶺效熊攀,逾澗等猿擲。巖回勢若催,峰危路逾窄。鋒鋩怒相向,矛劍森露脊。盤闢粟盈肌,蹀躞泚在額。難逾蜀道難,迫類柏人迫。蹴石落空潭,哀壑響砉砉。須臾至上層,始覺天宇闢。四山去濛濛,不辯咫與尺。山鬼從文狸,出入暗森索。棲鶻驚人過,離巢飛拍拍。俯視空嵌間,寒星深水白。”二曰:“上嶺勢如騫,下嶺勢如墮。萬笏森林立,怪石露硪砢。何年黃初平,驅之此山右?頭角盡嶄然,寒雲互交鎖。飛絮擘絲絲,夫密青朵朵。挺拔愈嵌崎,位置轉貼妥。足疲不敢登,小憩聊命坐。忽顧菁林中,茅屋露星火。聊為不速客,一宿深感荷。薄具雞酒歡,為言途坎坷。公等從何來?無乃困偏跛。巉巖傾側中,為患測誠叵。感君意拳拳,顧餘情忄羅忄羅。此際驚初定,此身始屬我。”

"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石鼓嶺古道,起於泰順縣竹裡畲族鄉茶石村石角坑自然村,止於司前畲族鎮園橋村。途經朝山、石鼓群、石鼓背古村落、三插溪峽谷、三插溪水庫大壩等地。為明清時期古道,民間集資建造。全長約10.5千米,平均道寬1.1米,路面用不規則的塊石砌築而成,部分泥路,呈先東西后南北走向,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700米。現古道兩側仍有較多的松樹、雜樹、苦楮,植被茂盛,蒼山如海,景色迷人。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古道起點村位於兩座千米高山之間的峽谷深處,形如牛角,中多石頭,下有小坑(溪澗),故名“石角坑”。村呈長條形,老房子沿山澗兩岸排列,周邊是萬畝竹海,自然環境十分清幽,水質非常純淨。境內有天然的石門樓、石樓梯、龍鬚瀑等景點。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古道沿溪水順流而建,平緩延伸,兩旁樹木、毛竹大部分已成林。過兩條小溪澗到外寮村約3千米,再到朝山約有1千米路程。該段古道山勢險峻,要經過一個山坳下到石角坑溪谷底,再往上還要過一條小溪澗,村裡的幾座老屋就建在山脊的平地上,前面深谷就是石角坑溪,溪間建有一座電站。村後山沿山脊有一小路經烏門下可通園橋村,現該路已基本荒廢,只有獵人偶有走動。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清代泰順進士董正揚曾有《晚度金雞嶺至石角坑》詩兩首描寫行走石鼓嶺古道的艱辛,一曰:“山行不覺晚,煙月淡將月。更舍筍輿前,忽與前村隔。上嶺效熊攀,逾澗等猿擲。巖回勢若催,峰危路逾窄。鋒鋩怒相向,矛劍森露脊。盤闢粟盈肌,蹀躞泚在額。難逾蜀道難,迫類柏人迫。蹴石落空潭,哀壑響砉砉。須臾至上層,始覺天宇闢。四山去濛濛,不辯咫與尺。山鬼從文狸,出入暗森索。棲鶻驚人過,離巢飛拍拍。俯視空嵌間,寒星深水白。”二曰:“上嶺勢如騫,下嶺勢如墮。萬笏森林立,怪石露硪砢。何年黃初平,驅之此山右?頭角盡嶄然,寒雲互交鎖。飛絮擘絲絲,夫密青朵朵。挺拔愈嵌崎,位置轉貼妥。足疲不敢登,小憩聊命坐。忽顧菁林中,茅屋露星火。聊為不速客,一宿深感荷。薄具雞酒歡,為言途坎坷。公等從何來?無乃困偏跛。巉巖傾側中,為患測誠叵。感君意拳拳,顧餘情忄羅忄羅。此際驚初定,此身始屬我。”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t
從朝山至石鼓背自然村約2.5千米,古道順著山腰緩緩穿行,林蔭深處,幾棟依山而建古樸典雅的木屋映入眼簾。村落就在海拔535米的半山腰如椅子型的坡地上,坐北朝南,後山是洞宮山餘脈來壟崗主峰,東南是相對落差350米的三插溪谷,西面為石角坑溪。由於森林資源保護得好,村落四周古樹林立,群山環抱,環境極佳。傳說,以前三插溪水流量不大,為了在三插溪口築壩攔水,古代有位神仙,他將山上巨石化為小豬,將小豬成群結隊往山下趕。當經過石鼓背自然村時,神仙遇到一位紡棉花的老婦人,問她:“老大媽,你有沒有看到一群小豬經過這裡?”那位老婦人回答說:“一群小豬我沒有看到,我只看見一群石頭從這裡經過。”這群巨石本來一直往前移動,被老婦人這麼一說,這群巨石就停了下來,留在了石鼓嶺上,形成了許許多多形似石牛、石人、石樓梯、石猴、送子觀音、神龜探天等山石。如今還有四塊巨石依次排著,十分壯觀。其中有一塊,活像一個石鼓,頂上有一個大石蓋,用小石頭敲打,會發出“鼓”一般的聲音。於是這個村被稱為石鼓背村。由於三插溪電站建造開通了司前至黃橋公路,公路經過天堂山山腳,其下有一石洞,椐《分疆錄》卷一《輿地上·山川》記載:“天堂山。青田界,高聳雲表,山下深壑為三插溪,有石洞,鍾乳如柱,人跡罕到。”公路邊有一停靠站路亭,名石鼓背站,亭牆前有一聯:“三溪百瀑抱雲流,四嶺八峰搖路轉。”去石鼓背村路口就在此,公路至谷底約200多米,連接溪谷兩岸古道的是一條鋼索橋,橋長約50米,現橋板腐爛,不能行走,只能從三插溪峽谷底穿過。從三插溪峽谷底到石鼓背村的這條嶺被稱為石鼓嶺。
"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石鼓嶺古道,起於泰順縣竹裡畲族鄉茶石村石角坑自然村,止於司前畲族鎮園橋村。途經朝山、石鼓群、石鼓背古村落、三插溪峽谷、三插溪水庫大壩等地。為明清時期古道,民間集資建造。全長約10.5千米,平均道寬1.1米,路面用不規則的塊石砌築而成,部分泥路,呈先東西后南北走向,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700米。現古道兩側仍有較多的松樹、雜樹、苦楮,植被茂盛,蒼山如海,景色迷人。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古道起點村位於兩座千米高山之間的峽谷深處,形如牛角,中多石頭,下有小坑(溪澗),故名“石角坑”。村呈長條形,老房子沿山澗兩岸排列,周邊是萬畝竹海,自然環境十分清幽,水質非常純淨。境內有天然的石門樓、石樓梯、龍鬚瀑等景點。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古道沿溪水順流而建,平緩延伸,兩旁樹木、毛竹大部分已成林。過兩條小溪澗到外寮村約3千米,再到朝山約有1千米路程。該段古道山勢險峻,要經過一個山坳下到石角坑溪谷底,再往上還要過一條小溪澗,村裡的幾座老屋就建在山脊的平地上,前面深谷就是石角坑溪,溪間建有一座電站。村後山沿山脊有一小路經烏門下可通園橋村,現該路已基本荒廢,只有獵人偶有走動。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清代泰順進士董正揚曾有《晚度金雞嶺至石角坑》詩兩首描寫行走石鼓嶺古道的艱辛,一曰:“山行不覺晚,煙月淡將月。更舍筍輿前,忽與前村隔。上嶺效熊攀,逾澗等猿擲。巖回勢若催,峰危路逾窄。鋒鋩怒相向,矛劍森露脊。盤闢粟盈肌,蹀躞泚在額。難逾蜀道難,迫類柏人迫。蹴石落空潭,哀壑響砉砉。須臾至上層,始覺天宇闢。四山去濛濛,不辯咫與尺。山鬼從文狸,出入暗森索。棲鶻驚人過,離巢飛拍拍。俯視空嵌間,寒星深水白。”二曰:“上嶺勢如騫,下嶺勢如墮。萬笏森林立,怪石露硪砢。何年黃初平,驅之此山右?頭角盡嶄然,寒雲互交鎖。飛絮擘絲絲,夫密青朵朵。挺拔愈嵌崎,位置轉貼妥。足疲不敢登,小憩聊命坐。忽顧菁林中,茅屋露星火。聊為不速客,一宿深感荷。薄具雞酒歡,為言途坎坷。公等從何來?無乃困偏跛。巉巖傾側中,為患測誠叵。感君意拳拳,顧餘情忄羅忄羅。此際驚初定,此身始屬我。”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t
從朝山至石鼓背自然村約2.5千米,古道順著山腰緩緩穿行,林蔭深處,幾棟依山而建古樸典雅的木屋映入眼簾。村落就在海拔535米的半山腰如椅子型的坡地上,坐北朝南,後山是洞宮山餘脈來壟崗主峰,東南是相對落差350米的三插溪谷,西面為石角坑溪。由於森林資源保護得好,村落四周古樹林立,群山環抱,環境極佳。傳說,以前三插溪水流量不大,為了在三插溪口築壩攔水,古代有位神仙,他將山上巨石化為小豬,將小豬成群結隊往山下趕。當經過石鼓背自然村時,神仙遇到一位紡棉花的老婦人,問她:“老大媽,你有沒有看到一群小豬經過這裡?”那位老婦人回答說:“一群小豬我沒有看到,我只看見一群石頭從這裡經過。”這群巨石本來一直往前移動,被老婦人這麼一說,這群巨石就停了下來,留在了石鼓嶺上,形成了許許多多形似石牛、石人、石樓梯、石猴、送子觀音、神龜探天等山石。如今還有四塊巨石依次排著,十分壯觀。其中有一塊,活像一個石鼓,頂上有一個大石蓋,用小石頭敲打,會發出“鼓”一般的聲音。於是這個村被稱為石鼓背村。由於三插溪電站建造開通了司前至黃橋公路,公路經過天堂山山腳,其下有一石洞,椐《分疆錄》卷一《輿地上·山川》記載:“天堂山。青田界,高聳雲表,山下深壑為三插溪,有石洞,鍾乳如柱,人跡罕到。”公路邊有一停靠站路亭,名石鼓背站,亭牆前有一聯:“三溪百瀑抱雲流,四嶺八峰搖路轉。”去石鼓背村路口就在此,公路至谷底約200多米,連接溪谷兩岸古道的是一條鋼索橋,橋長約50米,現橋板腐爛,不能行走,只能從三插溪峽谷底穿過。從三插溪峽谷底到石鼓背村的這條嶺被稱為石鼓嶺。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1935~1937年,劉英、粟裕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從文成縣珊溪鎮進入泰順縣境內,駐紮在司前鎮黃橋雙坑頭村,劉英就住在村民吳唐真家。石鼓背及周圍的村莊,時有游擊隊、地下黨活動,也常有國民黨兵來襲。於是,地下老交通員給劉英、粟裕送信,常從石鼓背古道經過。時間長了,從石角坑至石鼓背至雙坑頭古道就被人們稱為“紅軍路”。1936年9月間,發生在紅軍路上赤衛隊營救紅軍過三插溪的故事至今流傳。
\t古道從石鼓背最上一座房子邊的兩塊大石頭中間穿過,沿來壟崗山腰上行至陡峭險峻的懸崖處,當地人叫九曲嶺,是一段荒蕪已久的古道。從這裡到三插溪水庫,險道迴旋,道路或上或下,蜿蜒於叢林之間。古道兩側,藤蔓纏繞,濃廕庇日,彷彿回到了原始狀態。行到三插溪水庫,部分古道已被水庫淹沒。

沿著三插溪水庫邊的公路前行,便是古道的終點原黃橋鄉政府所在地——園橋村。

\t
"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石鼓嶺古道,起於泰順縣竹裡畲族鄉茶石村石角坑自然村,止於司前畲族鎮園橋村。途經朝山、石鼓群、石鼓背古村落、三插溪峽谷、三插溪水庫大壩等地。為明清時期古道,民間集資建造。全長約10.5千米,平均道寬1.1米,路面用不規則的塊石砌築而成,部分泥路,呈先東西后南北走向,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700米。現古道兩側仍有較多的松樹、雜樹、苦楮,植被茂盛,蒼山如海,景色迷人。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古道起點村位於兩座千米高山之間的峽谷深處,形如牛角,中多石頭,下有小坑(溪澗),故名“石角坑”。村呈長條形,老房子沿山澗兩岸排列,周邊是萬畝竹海,自然環境十分清幽,水質非常純淨。境內有天然的石門樓、石樓梯、龍鬚瀑等景點。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古道沿溪水順流而建,平緩延伸,兩旁樹木、毛竹大部分已成林。過兩條小溪澗到外寮村約3千米,再到朝山約有1千米路程。該段古道山勢險峻,要經過一個山坳下到石角坑溪谷底,再往上還要過一條小溪澗,村裡的幾座老屋就建在山脊的平地上,前面深谷就是石角坑溪,溪間建有一座電站。村後山沿山脊有一小路經烏門下可通園橋村,現該路已基本荒廢,只有獵人偶有走動。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清代泰順進士董正揚曾有《晚度金雞嶺至石角坑》詩兩首描寫行走石鼓嶺古道的艱辛,一曰:“山行不覺晚,煙月淡將月。更舍筍輿前,忽與前村隔。上嶺效熊攀,逾澗等猿擲。巖回勢若催,峰危路逾窄。鋒鋩怒相向,矛劍森露脊。盤闢粟盈肌,蹀躞泚在額。難逾蜀道難,迫類柏人迫。蹴石落空潭,哀壑響砉砉。須臾至上層,始覺天宇闢。四山去濛濛,不辯咫與尺。山鬼從文狸,出入暗森索。棲鶻驚人過,離巢飛拍拍。俯視空嵌間,寒星深水白。”二曰:“上嶺勢如騫,下嶺勢如墮。萬笏森林立,怪石露硪砢。何年黃初平,驅之此山右?頭角盡嶄然,寒雲互交鎖。飛絮擘絲絲,夫密青朵朵。挺拔愈嵌崎,位置轉貼妥。足疲不敢登,小憩聊命坐。忽顧菁林中,茅屋露星火。聊為不速客,一宿深感荷。薄具雞酒歡,為言途坎坷。公等從何來?無乃困偏跛。巉巖傾側中,為患測誠叵。感君意拳拳,顧餘情忄羅忄羅。此際驚初定,此身始屬我。”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t
從朝山至石鼓背自然村約2.5千米,古道順著山腰緩緩穿行,林蔭深處,幾棟依山而建古樸典雅的木屋映入眼簾。村落就在海拔535米的半山腰如椅子型的坡地上,坐北朝南,後山是洞宮山餘脈來壟崗主峰,東南是相對落差350米的三插溪谷,西面為石角坑溪。由於森林資源保護得好,村落四周古樹林立,群山環抱,環境極佳。傳說,以前三插溪水流量不大,為了在三插溪口築壩攔水,古代有位神仙,他將山上巨石化為小豬,將小豬成群結隊往山下趕。當經過石鼓背自然村時,神仙遇到一位紡棉花的老婦人,問她:“老大媽,你有沒有看到一群小豬經過這裡?”那位老婦人回答說:“一群小豬我沒有看到,我只看見一群石頭從這裡經過。”這群巨石本來一直往前移動,被老婦人這麼一說,這群巨石就停了下來,留在了石鼓嶺上,形成了許許多多形似石牛、石人、石樓梯、石猴、送子觀音、神龜探天等山石。如今還有四塊巨石依次排著,十分壯觀。其中有一塊,活像一個石鼓,頂上有一個大石蓋,用小石頭敲打,會發出“鼓”一般的聲音。於是這個村被稱為石鼓背村。由於三插溪電站建造開通了司前至黃橋公路,公路經過天堂山山腳,其下有一石洞,椐《分疆錄》卷一《輿地上·山川》記載:“天堂山。青田界,高聳雲表,山下深壑為三插溪,有石洞,鍾乳如柱,人跡罕到。”公路邊有一停靠站路亭,名石鼓背站,亭牆前有一聯:“三溪百瀑抱雲流,四嶺八峰搖路轉。”去石鼓背村路口就在此,公路至谷底約200多米,連接溪谷兩岸古道的是一條鋼索橋,橋長約50米,現橋板腐爛,不能行走,只能從三插溪峽谷底穿過。從三插溪峽谷底到石鼓背村的這條嶺被稱為石鼓嶺。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1935~1937年,劉英、粟裕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從文成縣珊溪鎮進入泰順縣境內,駐紮在司前鎮黃橋雙坑頭村,劉英就住在村民吳唐真家。石鼓背及周圍的村莊,時有游擊隊、地下黨活動,也常有國民黨兵來襲。於是,地下老交通員給劉英、粟裕送信,常從石鼓背古道經過。時間長了,從石角坑至石鼓背至雙坑頭古道就被人們稱為“紅軍路”。1936年9月間,發生在紅軍路上赤衛隊營救紅軍過三插溪的故事至今流傳。
\t古道從石鼓背最上一座房子邊的兩塊大石頭中間穿過,沿來壟崗山腰上行至陡峭險峻的懸崖處,當地人叫九曲嶺,是一段荒蕪已久的古道。從這裡到三插溪水庫,險道迴旋,道路或上或下,蜿蜒於叢林之間。古道兩側,藤蔓纏繞,濃廕庇日,彷彿回到了原始狀態。行到三插溪水庫,部分古道已被水庫淹沒。

沿著三插溪水庫邊的公路前行,便是古道的終點原黃橋鄉政府所在地——園橋村。

\t
泰順古道有多美|石鼓嶺古道篇


來源:《溫州古道·泰順篇》(黃以平主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