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報記者親歷“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

平陽縣 浙江省 溫州 麗水 歷史 延安 政治 浙江新聞溫州 2019-07-24
"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省一大”)召開80週年。1939年7月21日至30日,“省一大”在浙南平陽鳳臥的冠尖和馬頭崗召開,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黨代表大會,從此掀開了浙江黨史新的一頁。為了這次大會,26名黨代表從各地祕密出發,喬裝打扮、跋山涉水聚集到鳳臥山區,在老區人民的掩護下扎進了深山茂林之中。後來,當地百姓把黨代表上山的小路親切地稱為“紅軍古道”。

80年曆史沉澱,這條道路從未改變,因為那段記憶從未忘卻。“省一大”為何選在浙南平陽召開?一場會議為何準備了兩個會址?新婚夫婦為何讓出婚房用作會議室?一碗“雞蛋炒粉幹”為何會讓時任省委書記劉英感到“優待”……

盛夏時節,我們走進鳳臥,重走“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重溫戰爭年代的“烽火記憶”。

一場大會 跋山涉水

小山村迎來黨代表

"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省一大”)召開80週年。1939年7月21日至30日,“省一大”在浙南平陽鳳臥的冠尖和馬頭崗召開,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黨代表大會,從此掀開了浙江黨史新的一頁。為了這次大會,26名黨代表從各地祕密出發,喬裝打扮、跋山涉水聚集到鳳臥山區,在老區人民的掩護下扎進了深山茂林之中。後來,當地百姓把黨代表上山的小路親切地稱為“紅軍古道”。

80年曆史沉澱,這條道路從未改變,因為那段記憶從未忘卻。“省一大”為何選在浙南平陽召開?一場會議為何準備了兩個會址?新婚夫婦為何讓出婚房用作會議室?一碗“雞蛋炒粉幹”為何會讓時任省委書記劉英感到“優待”……

盛夏時節,我們走進鳳臥,重走“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重溫戰爭年代的“烽火記憶”。

一場大會 跋山涉水

小山村迎來黨代表

浙報記者親歷“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

“省一大”冠尖會場。 平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溫州市區出發,導航顯示到“省一大會址”不到100公里,因有三分之一是省道和鄉道,所以需要兩個小時左右。

而80年前,這段路要走起碼15個小時。平陽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陳敏對此有過研究,他送給我們一本由他參與編寫、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書中有一篇“省一大”代表謝廷齋的署名回憶文章,上面寫到:“翌日黎明,在省委祕密交通的引領下,乘小船離溫州……晚上九十點鐘,我們安全到達黨代大會會場所在地。”

“彎道行駛,請注意車速……”下瀋海高速不久,手機導航就開啟了“復讀”模式。鳳臥鎮位於平陽縣西北山區,四面環山,座座民房散落在綠水青山之間。車過“劉英大橋”,視線可及之處立刻換了顏色,柏油路面被刷成了紅色,白色的農居外牆被繪上“紅色”牆畫,內容有孩子們當交通員放哨、鄉民們歡送紅軍等。

如今,車輛可以直接從冠尖山腳開到山上,但80年前,代表們大都是從“紅軍古道”摸索上山。撥開半人高的茅草,我們踩著青苔拾級而上,道旁灌木叢繁茂,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古道沿線蜿蜒崎嶇,由於公路建設,一部分已不復存在。

天空飄起小雨,雲霧猶如一條白紗,繚繞在山峰間。當手機顯示海拔500多米的時候,出現一棟木結構兩層樓房,靜靜地橫臥在松竹間,這就是“省一大”舊址。

石塊鋪就的院落,豎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3月11日公佈”。一樓5開間,門口都豎著標牌,中間是大廳,東邊是當時房東鄭永暖的臥室,隔壁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劉英的臥室和辦公室,西邊是廚房和食堂。小心翼翼地踩上木質樓梯,伴隨著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們進入了80年前的“省一大”會場,一個雙人長桌做主席臺,一面鮮豔黨旗掛在中央,10多條長板凳圍成一個半圓形的會場。

雨越下越大,撐著傘的遊客駐足凝望眼前的這幢浙南古居,大家的注意力被講解員拉回到80年前——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省一大”在平陽縣鳳臥鄉勝利召開,來自全省各地的26名代表出席會議,代表了全省近兩萬中共黨員。劉英代表中共浙江省委致開幕詞並作政治報告。大會通過《目前抗戰形勢與浙江黨的任務的決議》等一系列文件,總結了浙江黨組織近兩年來的工作,確定了浙江人民此後的戰鬥任務和浙江黨的工作方針,選舉產生了新的浙江省委,選出了出席黨的七大的浙江代表。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浙江的正式代表林一心、林輝山、孫紹奎、劉發羨和候補代表謝廷齋出席了大會。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都擔任過重要職務,為黨和人民繼續工作。

“‘省一大’加強了黨的領導,鞏固了黨組織,鼓舞了全省黨員幹部的鬥爭熱情和信心,使全省黨組織空前統一,因而在浙江省黨的發展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深遠意義。”溫州市委黨校副校長蔣儒標介紹說。

這段“烽火記憶”如今已被濃縮在“省一大”陳列館。2017年8月,平陽縣對陳列館進行提升改造,在老陳列館後方新建1674平方米的二層展館。走進展館,一幅幅珍貴照片和一件件紅軍服裝器物,向我們訴說當年的戰鬥故事。其中,一幅一人高的油畫還原了“會議的一幕”,一群人圍坐在一盞點亮的油燈周圍,認真聆聽劉英的講話,目光堅定有力。“雖然是白天,但為了防止暴露,窗戶和門都要關上,所以屋內必須點燈。”同行的鳳臥鎮宣傳委員胡進士介紹說。

兩次轉移 千挑萬選

“紅都”具備天然屏障

"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省一大”)召開80週年。1939年7月21日至30日,“省一大”在浙南平陽鳳臥的冠尖和馬頭崗召開,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黨代表大會,從此掀開了浙江黨史新的一頁。為了這次大會,26名黨代表從各地祕密出發,喬裝打扮、跋山涉水聚集到鳳臥山區,在老區人民的掩護下扎進了深山茂林之中。後來,當地百姓把黨代表上山的小路親切地稱為“紅軍古道”。

80年曆史沉澱,這條道路從未改變,因為那段記憶從未忘卻。“省一大”為何選在浙南平陽召開?一場會議為何準備了兩個會址?新婚夫婦為何讓出婚房用作會議室?一碗“雞蛋炒粉幹”為何會讓時任省委書記劉英感到“優待”……

盛夏時節,我們走進鳳臥,重走“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重溫戰爭年代的“烽火記憶”。

一場大會 跋山涉水

小山村迎來黨代表

浙報記者親歷“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

“省一大”冠尖會場。 平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溫州市區出發,導航顯示到“省一大會址”不到100公里,因有三分之一是省道和鄉道,所以需要兩個小時左右。

而80年前,這段路要走起碼15個小時。平陽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陳敏對此有過研究,他送給我們一本由他參與編寫、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書中有一篇“省一大”代表謝廷齋的署名回憶文章,上面寫到:“翌日黎明,在省委祕密交通的引領下,乘小船離溫州……晚上九十點鐘,我們安全到達黨代大會會場所在地。”

“彎道行駛,請注意車速……”下瀋海高速不久,手機導航就開啟了“復讀”模式。鳳臥鎮位於平陽縣西北山區,四面環山,座座民房散落在綠水青山之間。車過“劉英大橋”,視線可及之處立刻換了顏色,柏油路面被刷成了紅色,白色的農居外牆被繪上“紅色”牆畫,內容有孩子們當交通員放哨、鄉民們歡送紅軍等。

如今,車輛可以直接從冠尖山腳開到山上,但80年前,代表們大都是從“紅軍古道”摸索上山。撥開半人高的茅草,我們踩著青苔拾級而上,道旁灌木叢繁茂,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古道沿線蜿蜒崎嶇,由於公路建設,一部分已不復存在。

天空飄起小雨,雲霧猶如一條白紗,繚繞在山峰間。當手機顯示海拔500多米的時候,出現一棟木結構兩層樓房,靜靜地橫臥在松竹間,這就是“省一大”舊址。

石塊鋪就的院落,豎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3月11日公佈”。一樓5開間,門口都豎著標牌,中間是大廳,東邊是當時房東鄭永暖的臥室,隔壁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劉英的臥室和辦公室,西邊是廚房和食堂。小心翼翼地踩上木質樓梯,伴隨著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們進入了80年前的“省一大”會場,一個雙人長桌做主席臺,一面鮮豔黨旗掛在中央,10多條長板凳圍成一個半圓形的會場。

雨越下越大,撐著傘的遊客駐足凝望眼前的這幢浙南古居,大家的注意力被講解員拉回到80年前——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省一大”在平陽縣鳳臥鄉勝利召開,來自全省各地的26名代表出席會議,代表了全省近兩萬中共黨員。劉英代表中共浙江省委致開幕詞並作政治報告。大會通過《目前抗戰形勢與浙江黨的任務的決議》等一系列文件,總結了浙江黨組織近兩年來的工作,確定了浙江人民此後的戰鬥任務和浙江黨的工作方針,選舉產生了新的浙江省委,選出了出席黨的七大的浙江代表。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浙江的正式代表林一心、林輝山、孫紹奎、劉發羨和候補代表謝廷齋出席了大會。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都擔任過重要職務,為黨和人民繼續工作。

“‘省一大’加強了黨的領導,鞏固了黨組織,鼓舞了全省黨員幹部的鬥爭熱情和信心,使全省黨組織空前統一,因而在浙江省黨的發展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深遠意義。”溫州市委黨校副校長蔣儒標介紹說。

這段“烽火記憶”如今已被濃縮在“省一大”陳列館。2017年8月,平陽縣對陳列館進行提升改造,在老陳列館後方新建1674平方米的二層展館。走進展館,一幅幅珍貴照片和一件件紅軍服裝器物,向我們訴說當年的戰鬥故事。其中,一幅一人高的油畫還原了“會議的一幕”,一群人圍坐在一盞點亮的油燈周圍,認真聆聽劉英的講話,目光堅定有力。“雖然是白天,但為了防止暴露,窗戶和門都要關上,所以屋內必須點燈。”同行的鳳臥鎮宣傳委員胡進士介紹說。

兩次轉移 千挑萬選

“紅都”具備天然屏障

浙報記者親歷“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

劉英親筆書寫的會議政治報告。平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雨後的鳳臥是幅水墨畫,山更青、水更綠、霧也更濃,白牆黑瓦若隱若現。

“我們這裡山高林密,冠尖山、白尖山、馬頭崗山……連綿的刀山劍樹、縱橫的幽澗深壑,就像一道道天然的屏障,可進可退,因此很適合祕密開會。”平陽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邱君懷介紹說,鳳臥素有“浙南紅都”的稱號,當時省委機關已經搬到麗水一帶,“省一大”選址浙南也與此有關。

當時浙江的大片土地已經淪陷,反動派千方百計製造摩擦,全省很多地區的黨組織都遭嚴重破壞,但鳳臥一帶的地下黨組織一直堅持戰鬥。“劉英和省委經過仔細分析和調查,認為這裡最安全最可靠。”陳敏告訴我們,當時主要有三點考慮,一是粟裕和劉英領導的紅軍挺進師在這裡打了三年游擊戰,中共浙南特委機關長期在這裡活動,對這裡的風土人情和地形地貌都非常熟悉。二是鳳臥有堅強的黨組織,群眾基礎好,統戰工作也搞得好,在反動派內還有很多內線。三是平陽早在大革命時期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黨組織在這裡有一支精幹的武裝力量,必要時可以進行自衛。會址確定後,劉英還到冠尖親自繪製了一張地形圖,並要求時任浙南特委常委、平陽縣委書記鄭海嘯一定要把保衛工作做好。

在半山腰的一個臨時工棚,我們偶遇鳳林村委會主任鄭書海,他正在查看“坑底宮”修繕工程。坑底宮是一間古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屋頂破敗、牆體脫落。“這座建築已經有200年的歷史了。因為這裡位置好,可作為前沿哨所,‘省一大’前一天,鄭海嘯還在此召集會議佈置大會安全保衛等工作。”鄭書海自豪地說。

我們注意到,坑底宮三面環山,正面對著上山道路,站在坑底宮內,山腳下看得一清二楚。87歲老人鄭志興的哥哥就參加了“省一大”的安保工作。“因為紅軍閩南話講得不好,有人來問話容易暴露,我哥哥就負責上前交流,查探情況,排查危險。”鄭志興告訴我們,當時上山的路上佈置了很多暗哨、暗號,村民有發現異動的話,就假扮夫妻吵架,如果身邊沒人,就罵狗罵雞。“那時對外來討飯、算命問卦以及做小買賣的人員,凡有可疑都採取了監視、防範和應急措施。”

會議開到第四天,“突發情況”出現了。

7月24日,一個反動分子突然回到冠尖的家中,地下黨支部發現後第一時間佈置左鄰右舍監視其動向,但當天他就離開了冠尖。情況隨即被反映到了省委,劉英召集大家商議並決定當晚就轉移。“當時劉英的意見是,雖然山上開會的信息沒有洩露,但大會在冠尖已經開了幾天,恐怕時間長會被敵人發覺。”陳敏告訴我們,接下來的幾天,大會轉移到了備用會場馬頭崗。

驅車在環形山路繞了近半個小時,我們從冠尖山來到馬頭崗山。80年前,從冠尖到馬頭崗要下一個山坡,還要翻過500多米的一道山崗。沿途很多農戶家都養狗,夜裡守在大門外,發現陌生人就大叫。為了保證安全轉移,地下黨支部組織家家戶戶把狗拴到臥室去。當晚由於剛剛下過小雨,山路溼滑,不少代表不習慣山區夜行,滑倒了又爬起來,弄得滿身是泥。

然而,大會在馬頭崗開了幾天後,新的情況又出現了,山門街的國民黨軍隊有異樣活動。“當時在會址周圍數十里內的重要街鎮都建立了情報站,指派專人值守,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及時瞭解國民黨軍隊是否有調防,一旦發現情況,就要接力傳遞情報,如果情況緊急,白天以濃煙、晚上以火光為信號。”馬頭崗村支書兼主任翁迪然介紹說。

省委再次決定轉移,從馬頭崗回到冠尖。7月30日,“省一大”閉幕式在冠尖會場舉行。所以,“省一大”的開幕式、劉英的政治報告和閉幕式在冠尖會場進行;小組會、兩次大會發言及選舉在馬頭崗會場進行。會後,各地代表又祕密地離開平陽,國民黨當局對此毫無察覺。

一顆紅心 積極籌備

百姓服務 後勤保障

"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省一大”)召開80週年。1939年7月21日至30日,“省一大”在浙南平陽鳳臥的冠尖和馬頭崗召開,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黨代表大會,從此掀開了浙江黨史新的一頁。為了這次大會,26名黨代表從各地祕密出發,喬裝打扮、跋山涉水聚集到鳳臥山區,在老區人民的掩護下扎進了深山茂林之中。後來,當地百姓把黨代表上山的小路親切地稱為“紅軍古道”。

80年曆史沉澱,這條道路從未改變,因為那段記憶從未忘卻。“省一大”為何選在浙南平陽召開?一場會議為何準備了兩個會址?新婚夫婦為何讓出婚房用作會議室?一碗“雞蛋炒粉幹”為何會讓時任省委書記劉英感到“優待”……

盛夏時節,我們走進鳳臥,重走“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重溫戰爭年代的“烽火記憶”。

一場大會 跋山涉水

小山村迎來黨代表

浙報記者親歷“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

“省一大”冠尖會場。 平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溫州市區出發,導航顯示到“省一大會址”不到100公里,因有三分之一是省道和鄉道,所以需要兩個小時左右。

而80年前,這段路要走起碼15個小時。平陽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陳敏對此有過研究,他送給我們一本由他參與編寫、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書中有一篇“省一大”代表謝廷齋的署名回憶文章,上面寫到:“翌日黎明,在省委祕密交通的引領下,乘小船離溫州……晚上九十點鐘,我們安全到達黨代大會會場所在地。”

“彎道行駛,請注意車速……”下瀋海高速不久,手機導航就開啟了“復讀”模式。鳳臥鎮位於平陽縣西北山區,四面環山,座座民房散落在綠水青山之間。車過“劉英大橋”,視線可及之處立刻換了顏色,柏油路面被刷成了紅色,白色的農居外牆被繪上“紅色”牆畫,內容有孩子們當交通員放哨、鄉民們歡送紅軍等。

如今,車輛可以直接從冠尖山腳開到山上,但80年前,代表們大都是從“紅軍古道”摸索上山。撥開半人高的茅草,我們踩著青苔拾級而上,道旁灌木叢繁茂,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古道沿線蜿蜒崎嶇,由於公路建設,一部分已不復存在。

天空飄起小雨,雲霧猶如一條白紗,繚繞在山峰間。當手機顯示海拔500多米的時候,出現一棟木結構兩層樓房,靜靜地橫臥在松竹間,這就是“省一大”舊址。

石塊鋪就的院落,豎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3月11日公佈”。一樓5開間,門口都豎著標牌,中間是大廳,東邊是當時房東鄭永暖的臥室,隔壁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劉英的臥室和辦公室,西邊是廚房和食堂。小心翼翼地踩上木質樓梯,伴隨著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們進入了80年前的“省一大”會場,一個雙人長桌做主席臺,一面鮮豔黨旗掛在中央,10多條長板凳圍成一個半圓形的會場。

雨越下越大,撐著傘的遊客駐足凝望眼前的這幢浙南古居,大家的注意力被講解員拉回到80年前——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省一大”在平陽縣鳳臥鄉勝利召開,來自全省各地的26名代表出席會議,代表了全省近兩萬中共黨員。劉英代表中共浙江省委致開幕詞並作政治報告。大會通過《目前抗戰形勢與浙江黨的任務的決議》等一系列文件,總結了浙江黨組織近兩年來的工作,確定了浙江人民此後的戰鬥任務和浙江黨的工作方針,選舉產生了新的浙江省委,選出了出席黨的七大的浙江代表。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浙江的正式代表林一心、林輝山、孫紹奎、劉發羨和候補代表謝廷齋出席了大會。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都擔任過重要職務,為黨和人民繼續工作。

“‘省一大’加強了黨的領導,鞏固了黨組織,鼓舞了全省黨員幹部的鬥爭熱情和信心,使全省黨組織空前統一,因而在浙江省黨的發展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深遠意義。”溫州市委黨校副校長蔣儒標介紹說。

這段“烽火記憶”如今已被濃縮在“省一大”陳列館。2017年8月,平陽縣對陳列館進行提升改造,在老陳列館後方新建1674平方米的二層展館。走進展館,一幅幅珍貴照片和一件件紅軍服裝器物,向我們訴說當年的戰鬥故事。其中,一幅一人高的油畫還原了“會議的一幕”,一群人圍坐在一盞點亮的油燈周圍,認真聆聽劉英的講話,目光堅定有力。“雖然是白天,但為了防止暴露,窗戶和門都要關上,所以屋內必須點燈。”同行的鳳臥鎮宣傳委員胡進士介紹說。

兩次轉移 千挑萬選

“紅都”具備天然屏障

浙報記者親歷“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

劉英親筆書寫的會議政治報告。平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雨後的鳳臥是幅水墨畫,山更青、水更綠、霧也更濃,白牆黑瓦若隱若現。

“我們這裡山高林密,冠尖山、白尖山、馬頭崗山……連綿的刀山劍樹、縱橫的幽澗深壑,就像一道道天然的屏障,可進可退,因此很適合祕密開會。”平陽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邱君懷介紹說,鳳臥素有“浙南紅都”的稱號,當時省委機關已經搬到麗水一帶,“省一大”選址浙南也與此有關。

當時浙江的大片土地已經淪陷,反動派千方百計製造摩擦,全省很多地區的黨組織都遭嚴重破壞,但鳳臥一帶的地下黨組織一直堅持戰鬥。“劉英和省委經過仔細分析和調查,認為這裡最安全最可靠。”陳敏告訴我們,當時主要有三點考慮,一是粟裕和劉英領導的紅軍挺進師在這裡打了三年游擊戰,中共浙南特委機關長期在這裡活動,對這裡的風土人情和地形地貌都非常熟悉。二是鳳臥有堅強的黨組織,群眾基礎好,統戰工作也搞得好,在反動派內還有很多內線。三是平陽早在大革命時期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黨組織在這裡有一支精幹的武裝力量,必要時可以進行自衛。會址確定後,劉英還到冠尖親自繪製了一張地形圖,並要求時任浙南特委常委、平陽縣委書記鄭海嘯一定要把保衛工作做好。

在半山腰的一個臨時工棚,我們偶遇鳳林村委會主任鄭書海,他正在查看“坑底宮”修繕工程。坑底宮是一間古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屋頂破敗、牆體脫落。“這座建築已經有200年的歷史了。因為這裡位置好,可作為前沿哨所,‘省一大’前一天,鄭海嘯還在此召集會議佈置大會安全保衛等工作。”鄭書海自豪地說。

我們注意到,坑底宮三面環山,正面對著上山道路,站在坑底宮內,山腳下看得一清二楚。87歲老人鄭志興的哥哥就參加了“省一大”的安保工作。“因為紅軍閩南話講得不好,有人來問話容易暴露,我哥哥就負責上前交流,查探情況,排查危險。”鄭志興告訴我們,當時上山的路上佈置了很多暗哨、暗號,村民有發現異動的話,就假扮夫妻吵架,如果身邊沒人,就罵狗罵雞。“那時對外來討飯、算命問卦以及做小買賣的人員,凡有可疑都採取了監視、防範和應急措施。”

會議開到第四天,“突發情況”出現了。

7月24日,一個反動分子突然回到冠尖的家中,地下黨支部發現後第一時間佈置左鄰右舍監視其動向,但當天他就離開了冠尖。情況隨即被反映到了省委,劉英召集大家商議並決定當晚就轉移。“當時劉英的意見是,雖然山上開會的信息沒有洩露,但大會在冠尖已經開了幾天,恐怕時間長會被敵人發覺。”陳敏告訴我們,接下來的幾天,大會轉移到了備用會場馬頭崗。

驅車在環形山路繞了近半個小時,我們從冠尖山來到馬頭崗山。80年前,從冠尖到馬頭崗要下一個山坡,還要翻過500多米的一道山崗。沿途很多農戶家都養狗,夜裡守在大門外,發現陌生人就大叫。為了保證安全轉移,地下黨支部組織家家戶戶把狗拴到臥室去。當晚由於剛剛下過小雨,山路溼滑,不少代表不習慣山區夜行,滑倒了又爬起來,弄得滿身是泥。

然而,大會在馬頭崗開了幾天後,新的情況又出現了,山門街的國民黨軍隊有異樣活動。“當時在會址周圍數十里內的重要街鎮都建立了情報站,指派專人值守,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及時瞭解國民黨軍隊是否有調防,一旦發現情況,就要接力傳遞情報,如果情況緊急,白天以濃煙、晚上以火光為信號。”馬頭崗村支書兼主任翁迪然介紹說。

省委再次決定轉移,從馬頭崗回到冠尖。7月30日,“省一大”閉幕式在冠尖會場舉行。所以,“省一大”的開幕式、劉英的政治報告和閉幕式在冠尖會場進行;小組會、兩次大會發言及選舉在馬頭崗會場進行。會後,各地代表又祕密地離開平陽,國民黨當局對此毫無察覺。

一顆紅心 積極籌備

百姓服務 後勤保障

浙報記者親歷“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

記者重走紅軍古道

這麼多人聚集在一個小山村,後勤保障是個不小的壓力,擔子落在了鄭海嘯身上。

在馬頭崗會址休息處,一位銀髮老人坐在門口等了我們很久,他叫翁仁德,是鄭海嘯的外甥,雖然年過八旬,但耳聰目明,老遠就向我們揮手打招呼。見到我們,他輕輕打開手袋,拿出了一疊A4紙打印的文稿。“鄉親們支持‘省一大’的資料都在裡面。”老人一字一句地細細道來,生怕我們聽不懂他帶著閩南口音的普通話。

雙手接過老人遞過來的文稿,第一面是紅色的稿紙,上面用楷體印著《黨旗飄揚馬頭崗》,足足有143頁。“我從2013年開始編這本書,除了其他書籍中摘錄的,都是一戶戶尋訪採寫來的。”翁仁德邊說邊領著我們穿過石頭壘砌的圍牆,來到了一幢木結構的平房,這裡就是“省一大”馬頭崗會場。

平房並排一共10間,東側、靠近後山的兩間就是當時開會的房間,而這原本是翁仁德的伯父翁吉田的婚房。說到這,老人的話匣子打開了:

1939年6月下旬,馬頭崗黨支部接受尋找備用會場的任務,翁仁德的父親翁吉忠是馬頭崗黨支部書記。大家認為,翁吉田的房子最為合適,一來是新房清理和搬動比較容易;二來這兩間房子在整座平房的東首,後門靠近山路,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代表撤退到山上樹林中比其他幾間房子方便。新婚不久的翁吉田夫妻倆一口就答應了這個請求,並趕在會前把新房的一些傢俱搬到公爹的房間,把兩間房子打掃乾淨,還把嫁妝——一張有五個抽屜的桌子留作會議主席臺。“開會那幾天,伯母只是幫助站崗放哨,並不知道開的是什麼會。新中國成立後,她才知道那次召開的是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翁仁德笑著說。

翁仁德介紹說,除了精心準備會場,平陽縣委通過當地黨支部組織採購物品,籌辦後勤物資供應。黨員分頭購買糧食、肉類和部分蔬菜,當地群眾還從自家菜園挖蔬菜給大會供應伙食。“省一大”代表鄭嘉順在回憶文章中說,“開幕和閉幕會餐兩次,平時就是三兩個菜一碗湯。在馬頭崗時,半夜後,給劉英送去一碗雞蛋炒粉幹,他高興地喊道,‘今晚是特別優待了!’”

下山後,鳳臥鎮宣傳委員胡進士特意邀請我們品嚐當地的特產——平陽炒粉幹,除了加雞蛋,還有肉絲、胡蘿蔔絲、香菇片,這已經成為當地的“網紅美食”。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盛夏午後“省一大”陳列館廣場的宣誓牆前,來自不同單位的黨員們面對黨旗、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紅軍古道”上也是人頭攢動,黨員們統一的紅色T恤上印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八個字,在雨後的陽光下格外耀眼。平陽群山逶迤,精神代代相傳。80年前,連綿群山中的小山村裡,中國共產黨播下了永不熄滅的革命火種。如今,紅色精神早已融進當地百姓的血液,且歷久彌新,引領他們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省一大”)召開80週年。1939年7月21日至30日,“省一大”在浙南平陽鳳臥的冠尖和馬頭崗召開,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黨代表大會,從此掀開了浙江黨史新的一頁。為了這次大會,26名黨代表從各地祕密出發,喬裝打扮、跋山涉水聚集到鳳臥山區,在老區人民的掩護下扎進了深山茂林之中。後來,當地百姓把黨代表上山的小路親切地稱為“紅軍古道”。

80年曆史沉澱,這條道路從未改變,因為那段記憶從未忘卻。“省一大”為何選在浙南平陽召開?一場會議為何準備了兩個會址?新婚夫婦為何讓出婚房用作會議室?一碗“雞蛋炒粉幹”為何會讓時任省委書記劉英感到“優待”……

盛夏時節,我們走進鳳臥,重走“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重溫戰爭年代的“烽火記憶”。

一場大會 跋山涉水

小山村迎來黨代表

浙報記者親歷“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

“省一大”冠尖會場。 平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溫州市區出發,導航顯示到“省一大會址”不到100公里,因有三分之一是省道和鄉道,所以需要兩個小時左右。

而80年前,這段路要走起碼15個小時。平陽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陳敏對此有過研究,他送給我們一本由他參與編寫、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書中有一篇“省一大”代表謝廷齋的署名回憶文章,上面寫到:“翌日黎明,在省委祕密交通的引領下,乘小船離溫州……晚上九十點鐘,我們安全到達黨代大會會場所在地。”

“彎道行駛,請注意車速……”下瀋海高速不久,手機導航就開啟了“復讀”模式。鳳臥鎮位於平陽縣西北山區,四面環山,座座民房散落在綠水青山之間。車過“劉英大橋”,視線可及之處立刻換了顏色,柏油路面被刷成了紅色,白色的農居外牆被繪上“紅色”牆畫,內容有孩子們當交通員放哨、鄉民們歡送紅軍等。

如今,車輛可以直接從冠尖山腳開到山上,但80年前,代表們大都是從“紅軍古道”摸索上山。撥開半人高的茅草,我們踩著青苔拾級而上,道旁灌木叢繁茂,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古道沿線蜿蜒崎嶇,由於公路建設,一部分已不復存在。

天空飄起小雨,雲霧猶如一條白紗,繚繞在山峰間。當手機顯示海拔500多米的時候,出現一棟木結構兩層樓房,靜靜地橫臥在松竹間,這就是“省一大”舊址。

石塊鋪就的院落,豎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3月11日公佈”。一樓5開間,門口都豎著標牌,中間是大廳,東邊是當時房東鄭永暖的臥室,隔壁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劉英的臥室和辦公室,西邊是廚房和食堂。小心翼翼地踩上木質樓梯,伴隨著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們進入了80年前的“省一大”會場,一個雙人長桌做主席臺,一面鮮豔黨旗掛在中央,10多條長板凳圍成一個半圓形的會場。

雨越下越大,撐著傘的遊客駐足凝望眼前的這幢浙南古居,大家的注意力被講解員拉回到80年前——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省一大”在平陽縣鳳臥鄉勝利召開,來自全省各地的26名代表出席會議,代表了全省近兩萬中共黨員。劉英代表中共浙江省委致開幕詞並作政治報告。大會通過《目前抗戰形勢與浙江黨的任務的決議》等一系列文件,總結了浙江黨組織近兩年來的工作,確定了浙江人民此後的戰鬥任務和浙江黨的工作方針,選舉產生了新的浙江省委,選出了出席黨的七大的浙江代表。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浙江的正式代表林一心、林輝山、孫紹奎、劉發羨和候補代表謝廷齋出席了大會。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都擔任過重要職務,為黨和人民繼續工作。

“‘省一大’加強了黨的領導,鞏固了黨組織,鼓舞了全省黨員幹部的鬥爭熱情和信心,使全省黨組織空前統一,因而在浙江省黨的發展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深遠意義。”溫州市委黨校副校長蔣儒標介紹說。

這段“烽火記憶”如今已被濃縮在“省一大”陳列館。2017年8月,平陽縣對陳列館進行提升改造,在老陳列館後方新建1674平方米的二層展館。走進展館,一幅幅珍貴照片和一件件紅軍服裝器物,向我們訴說當年的戰鬥故事。其中,一幅一人高的油畫還原了“會議的一幕”,一群人圍坐在一盞點亮的油燈周圍,認真聆聽劉英的講話,目光堅定有力。“雖然是白天,但為了防止暴露,窗戶和門都要關上,所以屋內必須點燈。”同行的鳳臥鎮宣傳委員胡進士介紹說。

兩次轉移 千挑萬選

“紅都”具備天然屏障

浙報記者親歷“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

劉英親筆書寫的會議政治報告。平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雨後的鳳臥是幅水墨畫,山更青、水更綠、霧也更濃,白牆黑瓦若隱若現。

“我們這裡山高林密,冠尖山、白尖山、馬頭崗山……連綿的刀山劍樹、縱橫的幽澗深壑,就像一道道天然的屏障,可進可退,因此很適合祕密開會。”平陽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邱君懷介紹說,鳳臥素有“浙南紅都”的稱號,當時省委機關已經搬到麗水一帶,“省一大”選址浙南也與此有關。

當時浙江的大片土地已經淪陷,反動派千方百計製造摩擦,全省很多地區的黨組織都遭嚴重破壞,但鳳臥一帶的地下黨組織一直堅持戰鬥。“劉英和省委經過仔細分析和調查,認為這裡最安全最可靠。”陳敏告訴我們,當時主要有三點考慮,一是粟裕和劉英領導的紅軍挺進師在這裡打了三年游擊戰,中共浙南特委機關長期在這裡活動,對這裡的風土人情和地形地貌都非常熟悉。二是鳳臥有堅強的黨組織,群眾基礎好,統戰工作也搞得好,在反動派內還有很多內線。三是平陽早在大革命時期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黨組織在這裡有一支精幹的武裝力量,必要時可以進行自衛。會址確定後,劉英還到冠尖親自繪製了一張地形圖,並要求時任浙南特委常委、平陽縣委書記鄭海嘯一定要把保衛工作做好。

在半山腰的一個臨時工棚,我們偶遇鳳林村委會主任鄭書海,他正在查看“坑底宮”修繕工程。坑底宮是一間古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屋頂破敗、牆體脫落。“這座建築已經有200年的歷史了。因為這裡位置好,可作為前沿哨所,‘省一大’前一天,鄭海嘯還在此召集會議佈置大會安全保衛等工作。”鄭書海自豪地說。

我們注意到,坑底宮三面環山,正面對著上山道路,站在坑底宮內,山腳下看得一清二楚。87歲老人鄭志興的哥哥就參加了“省一大”的安保工作。“因為紅軍閩南話講得不好,有人來問話容易暴露,我哥哥就負責上前交流,查探情況,排查危險。”鄭志興告訴我們,當時上山的路上佈置了很多暗哨、暗號,村民有發現異動的話,就假扮夫妻吵架,如果身邊沒人,就罵狗罵雞。“那時對外來討飯、算命問卦以及做小買賣的人員,凡有可疑都採取了監視、防範和應急措施。”

會議開到第四天,“突發情況”出現了。

7月24日,一個反動分子突然回到冠尖的家中,地下黨支部發現後第一時間佈置左鄰右舍監視其動向,但當天他就離開了冠尖。情況隨即被反映到了省委,劉英召集大家商議並決定當晚就轉移。“當時劉英的意見是,雖然山上開會的信息沒有洩露,但大會在冠尖已經開了幾天,恐怕時間長會被敵人發覺。”陳敏告訴我們,接下來的幾天,大會轉移到了備用會場馬頭崗。

驅車在環形山路繞了近半個小時,我們從冠尖山來到馬頭崗山。80年前,從冠尖到馬頭崗要下一個山坡,還要翻過500多米的一道山崗。沿途很多農戶家都養狗,夜裡守在大門外,發現陌生人就大叫。為了保證安全轉移,地下黨支部組織家家戶戶把狗拴到臥室去。當晚由於剛剛下過小雨,山路溼滑,不少代表不習慣山區夜行,滑倒了又爬起來,弄得滿身是泥。

然而,大會在馬頭崗開了幾天後,新的情況又出現了,山門街的國民黨軍隊有異樣活動。“當時在會址周圍數十里內的重要街鎮都建立了情報站,指派專人值守,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及時瞭解國民黨軍隊是否有調防,一旦發現情況,就要接力傳遞情報,如果情況緊急,白天以濃煙、晚上以火光為信號。”馬頭崗村支書兼主任翁迪然介紹說。

省委再次決定轉移,從馬頭崗回到冠尖。7月30日,“省一大”閉幕式在冠尖會場舉行。所以,“省一大”的開幕式、劉英的政治報告和閉幕式在冠尖會場進行;小組會、兩次大會發言及選舉在馬頭崗會場進行。會後,各地代表又祕密地離開平陽,國民黨當局對此毫無察覺。

一顆紅心 積極籌備

百姓服務 後勤保障

浙報記者親歷“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

記者重走紅軍古道

這麼多人聚集在一個小山村,後勤保障是個不小的壓力,擔子落在了鄭海嘯身上。

在馬頭崗會址休息處,一位銀髮老人坐在門口等了我們很久,他叫翁仁德,是鄭海嘯的外甥,雖然年過八旬,但耳聰目明,老遠就向我們揮手打招呼。見到我們,他輕輕打開手袋,拿出了一疊A4紙打印的文稿。“鄉親們支持‘省一大’的資料都在裡面。”老人一字一句地細細道來,生怕我們聽不懂他帶著閩南口音的普通話。

雙手接過老人遞過來的文稿,第一面是紅色的稿紙,上面用楷體印著《黨旗飄揚馬頭崗》,足足有143頁。“我從2013年開始編這本書,除了其他書籍中摘錄的,都是一戶戶尋訪採寫來的。”翁仁德邊說邊領著我們穿過石頭壘砌的圍牆,來到了一幢木結構的平房,這裡就是“省一大”馬頭崗會場。

平房並排一共10間,東側、靠近後山的兩間就是當時開會的房間,而這原本是翁仁德的伯父翁吉田的婚房。說到這,老人的話匣子打開了:

1939年6月下旬,馬頭崗黨支部接受尋找備用會場的任務,翁仁德的父親翁吉忠是馬頭崗黨支部書記。大家認為,翁吉田的房子最為合適,一來是新房清理和搬動比較容易;二來這兩間房子在整座平房的東首,後門靠近山路,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代表撤退到山上樹林中比其他幾間房子方便。新婚不久的翁吉田夫妻倆一口就答應了這個請求,並趕在會前把新房的一些傢俱搬到公爹的房間,把兩間房子打掃乾淨,還把嫁妝——一張有五個抽屜的桌子留作會議主席臺。“開會那幾天,伯母只是幫助站崗放哨,並不知道開的是什麼會。新中國成立後,她才知道那次召開的是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翁仁德笑著說。

翁仁德介紹說,除了精心準備會場,平陽縣委通過當地黨支部組織採購物品,籌辦後勤物資供應。黨員分頭購買糧食、肉類和部分蔬菜,當地群眾還從自家菜園挖蔬菜給大會供應伙食。“省一大”代表鄭嘉順在回憶文章中說,“開幕和閉幕會餐兩次,平時就是三兩個菜一碗湯。在馬頭崗時,半夜後,給劉英送去一碗雞蛋炒粉幹,他高興地喊道,‘今晚是特別優待了!’”

下山後,鳳臥鎮宣傳委員胡進士特意邀請我們品嚐當地的特產——平陽炒粉幹,除了加雞蛋,還有肉絲、胡蘿蔔絲、香菇片,這已經成為當地的“網紅美食”。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盛夏午後“省一大”陳列館廣場的宣誓牆前,來自不同單位的黨員們面對黨旗、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紅軍古道”上也是人頭攢動,黨員們統一的紅色T恤上印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八個字,在雨後的陽光下格外耀眼。平陽群山逶迤,精神代代相傳。80年前,連綿群山中的小山村裡,中國共產黨播下了永不熄滅的革命火種。如今,紅色精神早已融進當地百姓的血液,且歷久彌新,引領他們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浙報記者親歷“紅軍古道”:探尋“省一大”背後的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