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軍橫掃八旗、綠營之歲月裡,咸豐皇帝非常無奈,只好採納開明大臣肅順之建議,允許地方在籍官員、地主、士紳協助地方督撫辦理“團練”,保衛鄉里之同時協助官軍鎮壓太平天國。在此背景下,曾國藩、羅澤南、王鑫等相繼興辦“團練”武裝,其中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當屬曾國藩系。後來的歷史證明,曾國藩湘軍及其學生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都異常驍勇善戰,也正是在這三支軍隊夾擊下,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

"

太平軍橫掃八旗、綠營之歲月裡,咸豐皇帝非常無奈,只好採納開明大臣肅順之建議,允許地方在籍官員、地主、士紳協助地方督撫辦理“團練”,保衛鄉里之同時協助官軍鎮壓太平天國。在此背景下,曾國藩、羅澤南、王鑫等相繼興辦“團練”武裝,其中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當屬曾國藩系。後來的歷史證明,曾國藩湘軍及其學生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都異常驍勇善戰,也正是在這三支軍隊夾擊下,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曾國藩興辦“湘軍”後,太平軍開始面臨著強勁對手。楊秀清時代,太平軍重視訓練,紀律嚴格,素質過硬,戰鬥值與湘軍同屬一個檔次,交戰互有勝敗。“天京事變”後,太平軍戰鬥力迅速下滑,對湘軍是屢戰屢敗,除了“三河大捷”靠10餘萬大軍全殲李續賓部湘軍6000餘人外,太平軍對戰湘軍少有勝利可言。就拿二郎河之戰來說,鮑超數千兵馬,硬是殺得陳玉成幾萬大軍落荒而逃,之後的太湖之戰亦是如此。換句話說,湘軍可以追著太平軍吊打,陳玉成、李秀成只有招架之分,毫無還手之力。有意思的是,湘軍戰鬥力強悍,陣營中猛將無數,可當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湘軍卻沒一個上戰場殺敵抵禦外侮。聯軍攻打廣州,活捉兩廣總督葉銘琛,湘軍無動於衷;聯軍登陸天津,在八里橋吊打蒙古馬隊,而後殺入北京,咸豐皇帝被迫逃跑,圓明園被火燒,湘軍還是無動於衷。這是為何呢?是湘軍害怕英法聯軍嗎?

"

太平軍橫掃八旗、綠營之歲月裡,咸豐皇帝非常無奈,只好採納開明大臣肅順之建議,允許地方在籍官員、地主、士紳協助地方督撫辦理“團練”,保衛鄉里之同時協助官軍鎮壓太平天國。在此背景下,曾國藩、羅澤南、王鑫等相繼興辦“團練”武裝,其中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當屬曾國藩系。後來的歷史證明,曾國藩湘軍及其學生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都異常驍勇善戰,也正是在這三支軍隊夾擊下,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曾國藩興辦“湘軍”後,太平軍開始面臨著強勁對手。楊秀清時代,太平軍重視訓練,紀律嚴格,素質過硬,戰鬥值與湘軍同屬一個檔次,交戰互有勝敗。“天京事變”後,太平軍戰鬥力迅速下滑,對湘軍是屢戰屢敗,除了“三河大捷”靠10餘萬大軍全殲李續賓部湘軍6000餘人外,太平軍對戰湘軍少有勝利可言。就拿二郎河之戰來說,鮑超數千兵馬,硬是殺得陳玉成幾萬大軍落荒而逃,之後的太湖之戰亦是如此。換句話說,湘軍可以追著太平軍吊打,陳玉成、李秀成只有招架之分,毫無還手之力。有意思的是,湘軍戰鬥力強悍,陣營中猛將無數,可當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湘軍卻沒一個上戰場殺敵抵禦外侮。聯軍攻打廣州,活捉兩廣總督葉銘琛,湘軍無動於衷;聯軍登陸天津,在八里橋吊打蒙古馬隊,而後殺入北京,咸豐皇帝被迫逃跑,圓明園被火燒,湘軍還是無動於衷。這是為何呢?是湘軍害怕英法聯軍嗎?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首先,湘軍元氣大傷,被分割包圍在兩處孤立據點,自顧不暇,無法北上作戰

湘軍陣營猛將眾多,士兵戰鬥力強悍沒錯,可此時卻是自顧不暇,差點被太平軍給滅了。1856年3月,翼王石達開率重兵猛攻樟樹鎮,大破湘軍悍將周鳳山部湘軍陸師主力,將曾國藩圍困在南昌孤城。此時,太平軍乘勢攻佔江西八府四十七縣,席捲贛省;劉長佑湘軍被胡以晃、黃玉琨阻止在萍鄉,不能增援江西;胡林翼、羅澤南部湘軍則被牽制在武昌,羅還被守將韋俊一炮打死,湖北湘軍銳氣大挫,被迫採取守勢。若不是天京戰事告急,翼王石達開被迫回師增援,曾國藩只有被活捉的份,要麼就自殺殉國,報效大清。可以說,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曾國藩所部湘軍已經元氣大傷,能確保不被太平軍消滅就不錯了,談何南下增援廣州或北上勤王,正面抗擊侵略軍呢?

"

太平軍橫掃八旗、綠營之歲月裡,咸豐皇帝非常無奈,只好採納開明大臣肅順之建議,允許地方在籍官員、地主、士紳協助地方督撫辦理“團練”,保衛鄉里之同時協助官軍鎮壓太平天國。在此背景下,曾國藩、羅澤南、王鑫等相繼興辦“團練”武裝,其中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當屬曾國藩系。後來的歷史證明,曾國藩湘軍及其學生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都異常驍勇善戰,也正是在這三支軍隊夾擊下,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曾國藩興辦“湘軍”後,太平軍開始面臨著強勁對手。楊秀清時代,太平軍重視訓練,紀律嚴格,素質過硬,戰鬥值與湘軍同屬一個檔次,交戰互有勝敗。“天京事變”後,太平軍戰鬥力迅速下滑,對湘軍是屢戰屢敗,除了“三河大捷”靠10餘萬大軍全殲李續賓部湘軍6000餘人外,太平軍對戰湘軍少有勝利可言。就拿二郎河之戰來說,鮑超數千兵馬,硬是殺得陳玉成幾萬大軍落荒而逃,之後的太湖之戰亦是如此。換句話說,湘軍可以追著太平軍吊打,陳玉成、李秀成只有招架之分,毫無還手之力。有意思的是,湘軍戰鬥力強悍,陣營中猛將無數,可當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湘軍卻沒一個上戰場殺敵抵禦外侮。聯軍攻打廣州,活捉兩廣總督葉銘琛,湘軍無動於衷;聯軍登陸天津,在八里橋吊打蒙古馬隊,而後殺入北京,咸豐皇帝被迫逃跑,圓明園被火燒,湘軍還是無動於衷。這是為何呢?是湘軍害怕英法聯軍嗎?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首先,湘軍元氣大傷,被分割包圍在兩處孤立據點,自顧不暇,無法北上作戰

湘軍陣營猛將眾多,士兵戰鬥力強悍沒錯,可此時卻是自顧不暇,差點被太平軍給滅了。1856年3月,翼王石達開率重兵猛攻樟樹鎮,大破湘軍悍將周鳳山部湘軍陸師主力,將曾國藩圍困在南昌孤城。此時,太平軍乘勢攻佔江西八府四十七縣,席捲贛省;劉長佑湘軍被胡以晃、黃玉琨阻止在萍鄉,不能增援江西;胡林翼、羅澤南部湘軍則被牽制在武昌,羅還被守將韋俊一炮打死,湖北湘軍銳氣大挫,被迫採取守勢。若不是天京戰事告急,翼王石達開被迫回師增援,曾國藩只有被活捉的份,要麼就自殺殉國,報效大清。可以說,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曾國藩所部湘軍已經元氣大傷,能確保不被太平軍消滅就不錯了,談何南下增援廣州或北上勤王,正面抗擊侵略軍呢?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其次,曾國藩一心撲在江南,不想分兵北上勤王,免得誤了“奪取金陵”之首功

英法聯軍炮轟廣州時,曾國藩湘軍元氣大傷,就算有心殺賊也是無力迴天,沒能南下抗擊侵略者也是情有可原。然而,當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北京時,湘軍早已變成一支虎狼之師,精銳部隊五六萬,各悍將也都擔任地方督撫等要職,成為大清帝國南方武裝力量之絕對支柱。此時,曾國藩湘軍完全有能力北上勤王,就算不能在野戰中擊敗聯軍,但憑藉“龜殼戰術”,阻擊敵軍進攻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曾國藩兄弟倆一心撲在“奪取金陵”首功上,並不想分兵北上作戰,對咸豐皇帝之命令也是陽奉陰違,並未認真執行。

英法聯軍登陸天津,在八里橋一戰吊打僧格林沁統帥的蒙古馬隊,北京連連告急,曾國藩也是看在眼裡。此時,曾國藩也派兵北上,但並非主力,而是3000弱旅,中途還拖拖拉拉,悠哉悠哉,一點都不著急。更有意思的是,這3000兵馬還未到達北京,咸豐皇帝已經跑了,大清開始與聯軍議和,湘軍又開開心心回來了。就此而言,湘軍有能力,可並不願意與聯軍作戰,曾氏兄弟一心只想撲滅太平天國,做再造大清功臣之同時拓展湘系勢力,以增強自己在帝國內之發言權。

"

太平軍橫掃八旗、綠營之歲月裡,咸豐皇帝非常無奈,只好採納開明大臣肅順之建議,允許地方在籍官員、地主、士紳協助地方督撫辦理“團練”,保衛鄉里之同時協助官軍鎮壓太平天國。在此背景下,曾國藩、羅澤南、王鑫等相繼興辦“團練”武裝,其中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當屬曾國藩系。後來的歷史證明,曾國藩湘軍及其學生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都異常驍勇善戰,也正是在這三支軍隊夾擊下,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曾國藩興辦“湘軍”後,太平軍開始面臨著強勁對手。楊秀清時代,太平軍重視訓練,紀律嚴格,素質過硬,戰鬥值與湘軍同屬一個檔次,交戰互有勝敗。“天京事變”後,太平軍戰鬥力迅速下滑,對湘軍是屢戰屢敗,除了“三河大捷”靠10餘萬大軍全殲李續賓部湘軍6000餘人外,太平軍對戰湘軍少有勝利可言。就拿二郎河之戰來說,鮑超數千兵馬,硬是殺得陳玉成幾萬大軍落荒而逃,之後的太湖之戰亦是如此。換句話說,湘軍可以追著太平軍吊打,陳玉成、李秀成只有招架之分,毫無還手之力。有意思的是,湘軍戰鬥力強悍,陣營中猛將無數,可當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湘軍卻沒一個上戰場殺敵抵禦外侮。聯軍攻打廣州,活捉兩廣總督葉銘琛,湘軍無動於衷;聯軍登陸天津,在八里橋吊打蒙古馬隊,而後殺入北京,咸豐皇帝被迫逃跑,圓明園被火燒,湘軍還是無動於衷。這是為何呢?是湘軍害怕英法聯軍嗎?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首先,湘軍元氣大傷,被分割包圍在兩處孤立據點,自顧不暇,無法北上作戰

湘軍陣營猛將眾多,士兵戰鬥力強悍沒錯,可此時卻是自顧不暇,差點被太平軍給滅了。1856年3月,翼王石達開率重兵猛攻樟樹鎮,大破湘軍悍將周鳳山部湘軍陸師主力,將曾國藩圍困在南昌孤城。此時,太平軍乘勢攻佔江西八府四十七縣,席捲贛省;劉長佑湘軍被胡以晃、黃玉琨阻止在萍鄉,不能增援江西;胡林翼、羅澤南部湘軍則被牽制在武昌,羅還被守將韋俊一炮打死,湖北湘軍銳氣大挫,被迫採取守勢。若不是天京戰事告急,翼王石達開被迫回師增援,曾國藩只有被活捉的份,要麼就自殺殉國,報效大清。可以說,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曾國藩所部湘軍已經元氣大傷,能確保不被太平軍消滅就不錯了,談何南下增援廣州或北上勤王,正面抗擊侵略軍呢?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其次,曾國藩一心撲在江南,不想分兵北上勤王,免得誤了“奪取金陵”之首功

英法聯軍炮轟廣州時,曾國藩湘軍元氣大傷,就算有心殺賊也是無力迴天,沒能南下抗擊侵略者也是情有可原。然而,當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北京時,湘軍早已變成一支虎狼之師,精銳部隊五六萬,各悍將也都擔任地方督撫等要職,成為大清帝國南方武裝力量之絕對支柱。此時,曾國藩湘軍完全有能力北上勤王,就算不能在野戰中擊敗聯軍,但憑藉“龜殼戰術”,阻擊敵軍進攻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曾國藩兄弟倆一心撲在“奪取金陵”首功上,並不想分兵北上作戰,對咸豐皇帝之命令也是陽奉陰違,並未認真執行。

英法聯軍登陸天津,在八里橋一戰吊打僧格林沁統帥的蒙古馬隊,北京連連告急,曾國藩也是看在眼裡。此時,曾國藩也派兵北上,但並非主力,而是3000弱旅,中途還拖拖拉拉,悠哉悠哉,一點都不著急。更有意思的是,這3000兵馬還未到達北京,咸豐皇帝已經跑了,大清開始與聯軍議和,湘軍又開開心心回來了。就此而言,湘軍有能力,可並不願意與聯軍作戰,曾氏兄弟一心只想撲滅太平天國,做再造大清功臣之同時拓展湘系勢力,以增強自己在帝國內之發言權。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最後,咸豐不想也不敢全面與聯軍交戰,他首要任務是滅了太平天國

曾國藩湘軍確實不太願意與聯軍交戰,可若是咸豐下令全面開戰,不惜一切代價將英法列強趕出中國,湘軍也得硬著頭皮上,否則豈不是犯了欺君大罪,有不臣之心了。可惜,咸豐皇帝並不想與英法全面衝突,交戰只限於京津周圍,其他各通商口岸不但相安無事,在東南沿海清軍還與列強勾結,一起攻滅太平軍。京津交戰期間,咸豐是一邊和談一邊作戰,和談多於交戰,政治外交鬥爭多與軍事鬥爭。咸豐畏懼列強,畏懼太平軍,更畏懼他們聯合起來對付大清。在咸豐看來,太平天國是來要命的,是要推翻大清江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英法列強雖然凶狠,但只要求能開放更多通商口岸,好好做生意便可。可以說,太平天國是咸豐的首要敵人,是必須消滅的對象;英法列強是次要敵人,也是可以合作之對象,可藉助其力剿殺太平天國。咸豐沒徹底開戰之決心,曾國藩湘軍自然犯不著與聯軍鬧翻,放著太平軍不打,非要去啃硬骨頭。就此而言,湘軍沒有機會與聯軍開戰,士兵自然也不用上反擊侵略戰爭之前線了。

"

太平軍橫掃八旗、綠營之歲月裡,咸豐皇帝非常無奈,只好採納開明大臣肅順之建議,允許地方在籍官員、地主、士紳協助地方督撫辦理“團練”,保衛鄉里之同時協助官軍鎮壓太平天國。在此背景下,曾國藩、羅澤南、王鑫等相繼興辦“團練”武裝,其中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當屬曾國藩系。後來的歷史證明,曾國藩湘軍及其學生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都異常驍勇善戰,也正是在這三支軍隊夾擊下,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曾國藩興辦“湘軍”後,太平軍開始面臨著強勁對手。楊秀清時代,太平軍重視訓練,紀律嚴格,素質過硬,戰鬥值與湘軍同屬一個檔次,交戰互有勝敗。“天京事變”後,太平軍戰鬥力迅速下滑,對湘軍是屢戰屢敗,除了“三河大捷”靠10餘萬大軍全殲李續賓部湘軍6000餘人外,太平軍對戰湘軍少有勝利可言。就拿二郎河之戰來說,鮑超數千兵馬,硬是殺得陳玉成幾萬大軍落荒而逃,之後的太湖之戰亦是如此。換句話說,湘軍可以追著太平軍吊打,陳玉成、李秀成只有招架之分,毫無還手之力。有意思的是,湘軍戰鬥力強悍,陣營中猛將無數,可當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湘軍卻沒一個上戰場殺敵抵禦外侮。聯軍攻打廣州,活捉兩廣總督葉銘琛,湘軍無動於衷;聯軍登陸天津,在八里橋吊打蒙古馬隊,而後殺入北京,咸豐皇帝被迫逃跑,圓明園被火燒,湘軍還是無動於衷。這是為何呢?是湘軍害怕英法聯軍嗎?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首先,湘軍元氣大傷,被分割包圍在兩處孤立據點,自顧不暇,無法北上作戰

湘軍陣營猛將眾多,士兵戰鬥力強悍沒錯,可此時卻是自顧不暇,差點被太平軍給滅了。1856年3月,翼王石達開率重兵猛攻樟樹鎮,大破湘軍悍將周鳳山部湘軍陸師主力,將曾國藩圍困在南昌孤城。此時,太平軍乘勢攻佔江西八府四十七縣,席捲贛省;劉長佑湘軍被胡以晃、黃玉琨阻止在萍鄉,不能增援江西;胡林翼、羅澤南部湘軍則被牽制在武昌,羅還被守將韋俊一炮打死,湖北湘軍銳氣大挫,被迫採取守勢。若不是天京戰事告急,翼王石達開被迫回師增援,曾國藩只有被活捉的份,要麼就自殺殉國,報效大清。可以說,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曾國藩所部湘軍已經元氣大傷,能確保不被太平軍消滅就不錯了,談何南下增援廣州或北上勤王,正面抗擊侵略軍呢?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其次,曾國藩一心撲在江南,不想分兵北上勤王,免得誤了“奪取金陵”之首功

英法聯軍炮轟廣州時,曾國藩湘軍元氣大傷,就算有心殺賊也是無力迴天,沒能南下抗擊侵略者也是情有可原。然而,當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北京時,湘軍早已變成一支虎狼之師,精銳部隊五六萬,各悍將也都擔任地方督撫等要職,成為大清帝國南方武裝力量之絕對支柱。此時,曾國藩湘軍完全有能力北上勤王,就算不能在野戰中擊敗聯軍,但憑藉“龜殼戰術”,阻擊敵軍進攻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曾國藩兄弟倆一心撲在“奪取金陵”首功上,並不想分兵北上作戰,對咸豐皇帝之命令也是陽奉陰違,並未認真執行。

英法聯軍登陸天津,在八里橋一戰吊打僧格林沁統帥的蒙古馬隊,北京連連告急,曾國藩也是看在眼裡。此時,曾國藩也派兵北上,但並非主力,而是3000弱旅,中途還拖拖拉拉,悠哉悠哉,一點都不著急。更有意思的是,這3000兵馬還未到達北京,咸豐皇帝已經跑了,大清開始與聯軍議和,湘軍又開開心心回來了。就此而言,湘軍有能力,可並不願意與聯軍作戰,曾氏兄弟一心只想撲滅太平天國,做再造大清功臣之同時拓展湘系勢力,以增強自己在帝國內之發言權。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最後,咸豐不想也不敢全面與聯軍交戰,他首要任務是滅了太平天國

曾國藩湘軍確實不太願意與聯軍交戰,可若是咸豐下令全面開戰,不惜一切代價將英法列強趕出中國,湘軍也得硬著頭皮上,否則豈不是犯了欺君大罪,有不臣之心了。可惜,咸豐皇帝並不想與英法全面衝突,交戰只限於京津周圍,其他各通商口岸不但相安無事,在東南沿海清軍還與列強勾結,一起攻滅太平軍。京津交戰期間,咸豐是一邊和談一邊作戰,和談多於交戰,政治外交鬥爭多與軍事鬥爭。咸豐畏懼列強,畏懼太平軍,更畏懼他們聯合起來對付大清。在咸豐看來,太平天國是來要命的,是要推翻大清江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英法列強雖然凶狠,但只要求能開放更多通商口岸,好好做生意便可。可以說,太平天國是咸豐的首要敵人,是必須消滅的對象;英法列強是次要敵人,也是可以合作之對象,可藉助其力剿殺太平天國。咸豐沒徹底開戰之決心,曾國藩湘軍自然犯不著與聯軍鬧翻,放著太平軍不打,非要去啃硬骨頭。就此而言,湘軍沒有機會與聯軍開戰,士兵自然也不用上反擊侵略戰爭之前線了。

湘軍彪悍,吊打太平軍,為何英法聯軍入侵時沒有一兵上前線?

綜上所述,湘軍彪悍,戰鬥力強,可以吊打太平軍,是清朝武裝力量的生力軍和重要支柱。但是,英法聯軍炮轟廣州時,湘軍元氣大傷,故而沒能南下作戰;聯軍進攻京津地區時,咸豐皇帝和曾氏兄弟都專注於撲滅太平天國,不想與列強全面衝突。所以,英法聯軍發動侵略戰爭時,湘軍沒能上前線作戰,而是繼續剿殺太平軍。對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