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遺留下的孫家大院,上面的標語充滿著時代氣息。

一旦一個名詞曾經在歷史上代表了一個地方,

那這個名詞也會隨著歷史不斷被更新,

被附在曾經在這裡的人們身上,

“晉商”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

如今有了“新晉商”的出現,你知道新晉商都有誰嗎?

被人們冠以“新晉商”名號的著名人士:

郭臺銘、霍英東、李彥宏、賈躍亭、融創孫宏斌、凡客誠品陳年。。。

他們好像和山西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和歷史上的晉商喜歡走回來不一樣,

“新晉商”都喜歡走出去,

這或許和如今山西的經濟地位、政治環境、交通地位有關係吧。

新中國成立後,舉國上下百廢俱興。

城中祠廟、寺觀隨日漸改建、拆除,為集體佔用,

但是整體未有大的破壞,福戶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

新中國開始“整風運動”

1958年,

開始“多快好省”“大躍進”

也就是在1958年,

經營了1380年後的太谷城開始了讓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時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遺留下的孫家大院,上面的標語充滿著時代氣息。

一旦一個名詞曾經在歷史上代表了一個地方,

那這個名詞也會隨著歷史不斷被更新,

被附在曾經在這裡的人們身上,

“晉商”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

如今有了“新晉商”的出現,你知道新晉商都有誰嗎?

被人們冠以“新晉商”名號的著名人士:

郭臺銘、霍英東、李彥宏、賈躍亭、融創孫宏斌、凡客誠品陳年。。。

他們好像和山西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和歷史上的晉商喜歡走回來不一樣,

“新晉商”都喜歡走出去,

這或許和如今山西的經濟地位、政治環境、交通地位有關係吧。

新中國成立後,舉國上下百廢俱興。

城中祠廟、寺觀隨日漸改建、拆除,為集體佔用,

但是整體未有大的破壞,福戶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

新中國開始“整風運動”

1958年,

開始“多快好省”“大躍進”

也就是在1958年,

經營了1380年後的太谷城開始了讓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時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

為規劃迎澤公園,太原市把原為太谷資福寺的藏經閣遷入園中。

這座古建得以保存。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遺留下的孫家大院,上面的標語充滿著時代氣息。

一旦一個名詞曾經在歷史上代表了一個地方,

那這個名詞也會隨著歷史不斷被更新,

被附在曾經在這裡的人們身上,

“晉商”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

如今有了“新晉商”的出現,你知道新晉商都有誰嗎?

被人們冠以“新晉商”名號的著名人士:

郭臺銘、霍英東、李彥宏、賈躍亭、融創孫宏斌、凡客誠品陳年。。。

他們好像和山西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和歷史上的晉商喜歡走回來不一樣,

“新晉商”都喜歡走出去,

這或許和如今山西的經濟地位、政治環境、交通地位有關係吧。

新中國成立後,舉國上下百廢俱興。

城中祠廟、寺觀隨日漸改建、拆除,為集體佔用,

但是整體未有大的破壞,福戶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

新中國開始“整風運動”

1958年,

開始“多快好省”“大躍進”

也就是在1958年,

經營了1380年後的太谷城開始了讓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時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

為規劃迎澤公園,太原市把原為太谷資福寺的藏經閣遷入園中。

這座古建得以保存。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今天的藏經閣

今迎澤公園藏經閣

在鳳凰山腳下曾經有座恢弘的寺院,

名叫龍泉寺,

建國後龍泉寺被搗毀,只剩一片瓦礫,

後在1997年花費數億元重新修繕。

一代文宗元好問(作品比人火系列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曾在此題詩數首。

縱觀建國後的太谷歷史,可以總結為一個字:

"拆"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遺留下的孫家大院,上面的標語充滿著時代氣息。

一旦一個名詞曾經在歷史上代表了一個地方,

那這個名詞也會隨著歷史不斷被更新,

被附在曾經在這裡的人們身上,

“晉商”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

如今有了“新晉商”的出現,你知道新晉商都有誰嗎?

被人們冠以“新晉商”名號的著名人士:

郭臺銘、霍英東、李彥宏、賈躍亭、融創孫宏斌、凡客誠品陳年。。。

他們好像和山西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和歷史上的晉商喜歡走回來不一樣,

“新晉商”都喜歡走出去,

這或許和如今山西的經濟地位、政治環境、交通地位有關係吧。

新中國成立後,舉國上下百廢俱興。

城中祠廟、寺觀隨日漸改建、拆除,為集體佔用,

但是整體未有大的破壞,福戶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

新中國開始“整風運動”

1958年,

開始“多快好省”“大躍進”

也就是在1958年,

經營了1380年後的太谷城開始了讓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時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

為規劃迎澤公園,太原市把原為太谷資福寺的藏經閣遷入園中。

這座古建得以保存。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今天的藏經閣

今迎澤公園藏經閣

在鳳凰山腳下曾經有座恢弘的寺院,

名叫龍泉寺,

建國後龍泉寺被搗毀,只剩一片瓦礫,

後在1997年花費數億元重新修繕。

一代文宗元好問(作品比人火系列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曾在此題詩數首。

縱觀建國後的太谷歷史,可以總結為一個字:

"拆"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的鳳山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遺留下的孫家大院,上面的標語充滿著時代氣息。

一旦一個名詞曾經在歷史上代表了一個地方,

那這個名詞也會隨著歷史不斷被更新,

被附在曾經在這裡的人們身上,

“晉商”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

如今有了“新晉商”的出現,你知道新晉商都有誰嗎?

被人們冠以“新晉商”名號的著名人士:

郭臺銘、霍英東、李彥宏、賈躍亭、融創孫宏斌、凡客誠品陳年。。。

他們好像和山西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和歷史上的晉商喜歡走回來不一樣,

“新晉商”都喜歡走出去,

這或許和如今山西的經濟地位、政治環境、交通地位有關係吧。

新中國成立後,舉國上下百廢俱興。

城中祠廟、寺觀隨日漸改建、拆除,為集體佔用,

但是整體未有大的破壞,福戶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

新中國開始“整風運動”

1958年,

開始“多快好省”“大躍進”

也就是在1958年,

經營了1380年後的太谷城開始了讓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時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

為規劃迎澤公園,太原市把原為太谷資福寺的藏經閣遷入園中。

這座古建得以保存。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今天的藏經閣

今迎澤公園藏經閣

在鳳凰山腳下曾經有座恢弘的寺院,

名叫龍泉寺,

建國後龍泉寺被搗毀,只剩一片瓦礫,

後在1997年花費數億元重新修繕。

一代文宗元好問(作品比人火系列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曾在此題詩數首。

縱觀建國後的太谷歷史,可以總結為一個字:

"拆"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的鳳山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鳳山春景圖

今日鳳山腳下龍泉宮,向右滑動對比古今龍泉寺。

相對於上面講到的“拆過了”

從改革開放前後開始,

太谷面臨一個更加難受的局面:

“留不住”!!

晉商曾經的經濟繁榮和他們走南闖北的經歷,

讓他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晉商成功後,

多在太谷城內成立各種書院,

使得太谷有了良好的教育基礎,

直到現在太谷的縣城的中、高中教育都名列山西省前列,

還有山西農大、信息學院兩所大學,

每年吸引全省數萬人前來就學。

然而,

可能你不知道,直到90年代前期,太谷有更多的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太谷師範、山西藥材學校、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山西省交通學校等等。

太谷地質學校1958年遷出,也就是今天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

是一所核工業為特色的大學。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遺留下的孫家大院,上面的標語充滿著時代氣息。

一旦一個名詞曾經在歷史上代表了一個地方,

那這個名詞也會隨著歷史不斷被更新,

被附在曾經在這裡的人們身上,

“晉商”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

如今有了“新晉商”的出現,你知道新晉商都有誰嗎?

被人們冠以“新晉商”名號的著名人士:

郭臺銘、霍英東、李彥宏、賈躍亭、融創孫宏斌、凡客誠品陳年。。。

他們好像和山西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和歷史上的晉商喜歡走回來不一樣,

“新晉商”都喜歡走出去,

這或許和如今山西的經濟地位、政治環境、交通地位有關係吧。

新中國成立後,舉國上下百廢俱興。

城中祠廟、寺觀隨日漸改建、拆除,為集體佔用,

但是整體未有大的破壞,福戶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

新中國開始“整風運動”

1958年,

開始“多快好省”“大躍進”

也就是在1958年,

經營了1380年後的太谷城開始了讓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時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

為規劃迎澤公園,太原市把原為太谷資福寺的藏經閣遷入園中。

這座古建得以保存。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今天的藏經閣

今迎澤公園藏經閣

在鳳凰山腳下曾經有座恢弘的寺院,

名叫龍泉寺,

建國後龍泉寺被搗毀,只剩一片瓦礫,

後在1997年花費數億元重新修繕。

一代文宗元好問(作品比人火系列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曾在此題詩數首。

縱觀建國後的太谷歷史,可以總結為一個字:

"拆"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的鳳山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鳳山春景圖

今日鳳山腳下龍泉宮,向右滑動對比古今龍泉寺。

相對於上面講到的“拆過了”

從改革開放前後開始,

太谷面臨一個更加難受的局面:

“留不住”!!

晉商曾經的經濟繁榮和他們走南闖北的經歷,

讓他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晉商成功後,

多在太谷城內成立各種書院,

使得太谷有了良好的教育基礎,

直到現在太谷的縣城的中、高中教育都名列山西省前列,

還有山西農大、信息學院兩所大學,

每年吸引全省數萬人前來就學。

然而,

可能你不知道,直到90年代前期,太谷有更多的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太谷師範、山西藥材學校、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山西省交通學校等等。

太谷地質學校1958年遷出,也就是今天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

是一所核工業為特色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地質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學生留念。

2000年,

太谷衛生學校遷往榆次,

太谷衛校位於太谷城內新建路主幹道最西端,

也就是今天的文化廣場

“1997年,太谷縣決定打通主幹道,與108國道接通,拆除衛校教學樓勢在必行。然而,擬拆的教學樓裡有學校全部家當,“別小看那個五層樓,它不在了,可以說太谷衛校也不在了。”趙懷堂說,當初他也積極想辦法,向縣裡要地。幾經討論,縣裡決定讓學校西擴5米。“別說5米,當時就是給我100畝也放不下我這5000人的單位。”

作為本地人,我至今還依稀記得當年衛校遷校的時候,

學校裡有很多泡在福爾馬林中的人體標本,普通人不願意搬運,

學校給出了一個標本100元的搬運費。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遺留下的孫家大院,上面的標語充滿著時代氣息。

一旦一個名詞曾經在歷史上代表了一個地方,

那這個名詞也會隨著歷史不斷被更新,

被附在曾經在這裡的人們身上,

“晉商”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

如今有了“新晉商”的出現,你知道新晉商都有誰嗎?

被人們冠以“新晉商”名號的著名人士:

郭臺銘、霍英東、李彥宏、賈躍亭、融創孫宏斌、凡客誠品陳年。。。

他們好像和山西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和歷史上的晉商喜歡走回來不一樣,

“新晉商”都喜歡走出去,

這或許和如今山西的經濟地位、政治環境、交通地位有關係吧。

新中國成立後,舉國上下百廢俱興。

城中祠廟、寺觀隨日漸改建、拆除,為集體佔用,

但是整體未有大的破壞,福戶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

新中國開始“整風運動”

1958年,

開始“多快好省”“大躍進”

也就是在1958年,

經營了1380年後的太谷城開始了讓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時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

為規劃迎澤公園,太原市把原為太谷資福寺的藏經閣遷入園中。

這座古建得以保存。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今天的藏經閣

今迎澤公園藏經閣

在鳳凰山腳下曾經有座恢弘的寺院,

名叫龍泉寺,

建國後龍泉寺被搗毀,只剩一片瓦礫,

後在1997年花費數億元重新修繕。

一代文宗元好問(作品比人火系列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曾在此題詩數首。

縱觀建國後的太谷歷史,可以總結為一個字:

"拆"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的鳳山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鳳山春景圖

今日鳳山腳下龍泉宮,向右滑動對比古今龍泉寺。

相對於上面講到的“拆過了”

從改革開放前後開始,

太谷面臨一個更加難受的局面:

“留不住”!!

晉商曾經的經濟繁榮和他們走南闖北的經歷,

讓他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晉商成功後,

多在太谷城內成立各種書院,

使得太谷有了良好的教育基礎,

直到現在太谷的縣城的中、高中教育都名列山西省前列,

還有山西農大、信息學院兩所大學,

每年吸引全省數萬人前來就學。

然而,

可能你不知道,直到90年代前期,太谷有更多的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太谷師範、山西藥材學校、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山西省交通學校等等。

太谷地質學校1958年遷出,也就是今天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

是一所核工業為特色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地質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學生留念。

2000年,

太谷衛生學校遷往榆次,

太谷衛校位於太谷城內新建路主幹道最西端,

也就是今天的文化廣場

“1997年,太谷縣決定打通主幹道,與108國道接通,拆除衛校教學樓勢在必行。然而,擬拆的教學樓裡有學校全部家當,“別小看那個五層樓,它不在了,可以說太谷衛校也不在了。”趙懷堂說,當初他也積極想辦法,向縣裡要地。幾經討論,縣裡決定讓學校西擴5米。“別說5米,當時就是給我100畝也放不下我這5000人的單位。”

作為本地人,我至今還依稀記得當年衛校遷校的時候,

學校裡有很多泡在福爾馬林中的人體標本,普通人不願意搬運,

學校給出了一個標本100元的搬運費。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衛校

曾經的太谷衛校

2003年

太谷師範遷出。

太谷師範創建於1949年,後改為“山西省太谷師範學校”,

太谷師範創建於1949年4月10日,1954年,校名確定為“山西省太谷師範學校”,由當時的晉中地區直管。當年,晉中第三中學建在太谷標誌性建築白塔院內,太谷中學建在孔祥熙宅內。師範建校後,同時容納了這兩處舊址。1975年和1998年,這兩處舊址相繼成為文物保護單位,被分別從師範校園內划走。白塔院在師範校園西南角,孔宅佔東北角,兩處11畝的大院落從師範校園內割出後,校園面積從70餘畝減為55畝。四方形校園被擠得小巷叢生,歪歪扭扭。左白塔、右孔宅,被夾在中間的師範被要求不得建高層教學設施。1999年,全國擴招使太谷師範的招生數量迅速擴大。此前,學生數量一直保持在1500人左右。2000年以後,在校學生數量達到3000人。住宿緊張,上操也得輪著來。”

這是很滑稽的事,保護古建築是一件好事,

但是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功不及過!

像這種學校與古建築融合在一起的例子,少嗎?

明明可以同時兼顧校園環境和古建築,卻把一個學校生生逼走了,

假如按照當時太谷師範的發展,

太谷現在城中心可能會多一座大學吧。

而在選擇新校址的事宜上,

太谷政府的表現,讓人不明所以。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遺留下的孫家大院,上面的標語充滿著時代氣息。

一旦一個名詞曾經在歷史上代表了一個地方,

那這個名詞也會隨著歷史不斷被更新,

被附在曾經在這裡的人們身上,

“晉商”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

如今有了“新晉商”的出現,你知道新晉商都有誰嗎?

被人們冠以“新晉商”名號的著名人士:

郭臺銘、霍英東、李彥宏、賈躍亭、融創孫宏斌、凡客誠品陳年。。。

他們好像和山西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和歷史上的晉商喜歡走回來不一樣,

“新晉商”都喜歡走出去,

這或許和如今山西的經濟地位、政治環境、交通地位有關係吧。

新中國成立後,舉國上下百廢俱興。

城中祠廟、寺觀隨日漸改建、拆除,為集體佔用,

但是整體未有大的破壞,福戶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

新中國開始“整風運動”

1958年,

開始“多快好省”“大躍進”

也就是在1958年,

經營了1380年後的太谷城開始了讓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時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

為規劃迎澤公園,太原市把原為太谷資福寺的藏經閣遷入園中。

這座古建得以保存。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今天的藏經閣

今迎澤公園藏經閣

在鳳凰山腳下曾經有座恢弘的寺院,

名叫龍泉寺,

建國後龍泉寺被搗毀,只剩一片瓦礫,

後在1997年花費數億元重新修繕。

一代文宗元好問(作品比人火系列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曾在此題詩數首。

縱觀建國後的太谷歷史,可以總結為一個字:

"拆"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的鳳山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鳳山春景圖

今日鳳山腳下龍泉宮,向右滑動對比古今龍泉寺。

相對於上面講到的“拆過了”

從改革開放前後開始,

太谷面臨一個更加難受的局面:

“留不住”!!

晉商曾經的經濟繁榮和他們走南闖北的經歷,

讓他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晉商成功後,

多在太谷城內成立各種書院,

使得太谷有了良好的教育基礎,

直到現在太谷的縣城的中、高中教育都名列山西省前列,

還有山西農大、信息學院兩所大學,

每年吸引全省數萬人前來就學。

然而,

可能你不知道,直到90年代前期,太谷有更多的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太谷師範、山西藥材學校、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山西省交通學校等等。

太谷地質學校1958年遷出,也就是今天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

是一所核工業為特色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地質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學生留念。

2000年,

太谷衛生學校遷往榆次,

太谷衛校位於太谷城內新建路主幹道最西端,

也就是今天的文化廣場

“1997年,太谷縣決定打通主幹道,與108國道接通,拆除衛校教學樓勢在必行。然而,擬拆的教學樓裡有學校全部家當,“別小看那個五層樓,它不在了,可以說太谷衛校也不在了。”趙懷堂說,當初他也積極想辦法,向縣裡要地。幾經討論,縣裡決定讓學校西擴5米。“別說5米,當時就是給我100畝也放不下我這5000人的單位。”

作為本地人,我至今還依稀記得當年衛校遷校的時候,

學校裡有很多泡在福爾馬林中的人體標本,普通人不願意搬運,

學校給出了一個標本100元的搬運費。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衛校

曾經的太谷衛校

2003年

太谷師範遷出。

太谷師範創建於1949年,後改為“山西省太谷師範學校”,

太谷師範創建於1949年4月10日,1954年,校名確定為“山西省太谷師範學校”,由當時的晉中地區直管。當年,晉中第三中學建在太谷標誌性建築白塔院內,太谷中學建在孔祥熙宅內。師範建校後,同時容納了這兩處舊址。1975年和1998年,這兩處舊址相繼成為文物保護單位,被分別從師範校園內划走。白塔院在師範校園西南角,孔宅佔東北角,兩處11畝的大院落從師範校園內割出後,校園面積從70餘畝減為55畝。四方形校園被擠得小巷叢生,歪歪扭扭。左白塔、右孔宅,被夾在中間的師範被要求不得建高層教學設施。1999年,全國擴招使太谷師範的招生數量迅速擴大。此前,學生數量一直保持在1500人左右。2000年以後,在校學生數量達到3000人。住宿緊張,上操也得輪著來。”

這是很滑稽的事,保護古建築是一件好事,

但是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功不及過!

像這種學校與古建築融合在一起的例子,少嗎?

明明可以同時兼顧校園環境和古建築,卻把一個學校生生逼走了,

假如按照當時太谷師範的發展,

太谷現在城中心可能會多一座大學吧。

而在選擇新校址的事宜上,

太谷政府的表現,讓人不明所以。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師範

“太谷師範最初看上的新校址在108國道臨近縣城處,而太谷縣委、縣政府給出的價格令師範無法接受:“我們從未奢求優惠,只想得到平等的待遇。”

對新建校址選點與地價,坊間有多種版本,校方辦公室負責人用一句話概括:“當時的狀態是,我們想要的地,縣裡不給;縣裡給的,我們看不上。”

一位太谷師範退休教師在家中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她說:“太谷師範一直被晉中地區直管,除了頭頂太谷的天,腳踩太谷的地,教師們的人事關係,招生分配一切工作皆與太谷縣沒有關係。縣裡一直把我們當外人。”最令師範教師感到不順心的,要數教師子女上太谷頂尖高中―――太谷中學能否享受降五分待遇。太谷縣規定,縣教師子女上“太中”,可享受低於分數線五分的照顧,而太谷師範教師子女則無法享受此待遇。

決定遷址前,學校召開教職工大會,90%以上的教師同意搬遷。

教師們知道搬遷後的種種實際困難,夫妻兩地分居,購房、子女上學,但為了學校的發展,大家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2003年11月,晉中市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太谷師範與左權師範合併,成立晉中師範學院,遷址榆次。消息一出,太谷的老百姓從感情上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輿論大譁

2003年非典過後太谷師範整體搬遷,

從此師範和太谷不再有任何關係 。

這也標誌著縣城內所有的大中專院校已是一所不剩。

1958,地質學院遷往太原,

1994年,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遷往太原;

1996年,山西省交通學校遷往太原;

2000年,太谷衛生學校遷往榆次;

2003年,太谷師範遷往榆次;

還有被撤銷重建的山西省藥材學校,後來也遷往了太原。

留不住的不光是學校,還有各種研究機構,

2012年,曾經為中國載人航天做出卓越貢獻的太谷航天研究所

遷往了天津。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遺留下的孫家大院,上面的標語充滿著時代氣息。

一旦一個名詞曾經在歷史上代表了一個地方,

那這個名詞也會隨著歷史不斷被更新,

被附在曾經在這裡的人們身上,

“晉商”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

如今有了“新晉商”的出現,你知道新晉商都有誰嗎?

被人們冠以“新晉商”名號的著名人士:

郭臺銘、霍英東、李彥宏、賈躍亭、融創孫宏斌、凡客誠品陳年。。。

他們好像和山西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和歷史上的晉商喜歡走回來不一樣,

“新晉商”都喜歡走出去,

這或許和如今山西的經濟地位、政治環境、交通地位有關係吧。

新中國成立後,舉國上下百廢俱興。

城中祠廟、寺觀隨日漸改建、拆除,為集體佔用,

但是整體未有大的破壞,福戶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

新中國開始“整風運動”

1958年,

開始“多快好省”“大躍進”

也就是在1958年,

經營了1380年後的太谷城開始了讓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時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

為規劃迎澤公園,太原市把原為太谷資福寺的藏經閣遷入園中。

這座古建得以保存。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今天的藏經閣

今迎澤公園藏經閣

在鳳凰山腳下曾經有座恢弘的寺院,

名叫龍泉寺,

建國後龍泉寺被搗毀,只剩一片瓦礫,

後在1997年花費數億元重新修繕。

一代文宗元好問(作品比人火系列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曾在此題詩數首。

縱觀建國後的太谷歷史,可以總結為一個字:

"拆"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的鳳山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鳳山春景圖

今日鳳山腳下龍泉宮,向右滑動對比古今龍泉寺。

相對於上面講到的“拆過了”

從改革開放前後開始,

太谷面臨一個更加難受的局面:

“留不住”!!

晉商曾經的經濟繁榮和他們走南闖北的經歷,

讓他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晉商成功後,

多在太谷城內成立各種書院,

使得太谷有了良好的教育基礎,

直到現在太谷的縣城的中、高中教育都名列山西省前列,

還有山西農大、信息學院兩所大學,

每年吸引全省數萬人前來就學。

然而,

可能你不知道,直到90年代前期,太谷有更多的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太谷師範、山西藥材學校、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山西省交通學校等等。

太谷地質學校1958年遷出,也就是今天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

是一所核工業為特色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地質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學生留念。

2000年,

太谷衛生學校遷往榆次,

太谷衛校位於太谷城內新建路主幹道最西端,

也就是今天的文化廣場

“1997年,太谷縣決定打通主幹道,與108國道接通,拆除衛校教學樓勢在必行。然而,擬拆的教學樓裡有學校全部家當,“別小看那個五層樓,它不在了,可以說太谷衛校也不在了。”趙懷堂說,當初他也積極想辦法,向縣裡要地。幾經討論,縣裡決定讓學校西擴5米。“別說5米,當時就是給我100畝也放不下我這5000人的單位。”

作為本地人,我至今還依稀記得當年衛校遷校的時候,

學校裡有很多泡在福爾馬林中的人體標本,普通人不願意搬運,

學校給出了一個標本100元的搬運費。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衛校

曾經的太谷衛校

2003年

太谷師範遷出。

太谷師範創建於1949年,後改為“山西省太谷師範學校”,

太谷師範創建於1949年4月10日,1954年,校名確定為“山西省太谷師範學校”,由當時的晉中地區直管。當年,晉中第三中學建在太谷標誌性建築白塔院內,太谷中學建在孔祥熙宅內。師範建校後,同時容納了這兩處舊址。1975年和1998年,這兩處舊址相繼成為文物保護單位,被分別從師範校園內划走。白塔院在師範校園西南角,孔宅佔東北角,兩處11畝的大院落從師範校園內割出後,校園面積從70餘畝減為55畝。四方形校園被擠得小巷叢生,歪歪扭扭。左白塔、右孔宅,被夾在中間的師範被要求不得建高層教學設施。1999年,全國擴招使太谷師範的招生數量迅速擴大。此前,學生數量一直保持在1500人左右。2000年以後,在校學生數量達到3000人。住宿緊張,上操也得輪著來。”

這是很滑稽的事,保護古建築是一件好事,

但是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功不及過!

像這種學校與古建築融合在一起的例子,少嗎?

明明可以同時兼顧校園環境和古建築,卻把一個學校生生逼走了,

假如按照當時太谷師範的發展,

太谷現在城中心可能會多一座大學吧。

而在選擇新校址的事宜上,

太谷政府的表現,讓人不明所以。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師範

“太谷師範最初看上的新校址在108國道臨近縣城處,而太谷縣委、縣政府給出的價格令師範無法接受:“我們從未奢求優惠,只想得到平等的待遇。”

對新建校址選點與地價,坊間有多種版本,校方辦公室負責人用一句話概括:“當時的狀態是,我們想要的地,縣裡不給;縣裡給的,我們看不上。”

一位太谷師範退休教師在家中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她說:“太谷師範一直被晉中地區直管,除了頭頂太谷的天,腳踩太谷的地,教師們的人事關係,招生分配一切工作皆與太谷縣沒有關係。縣裡一直把我們當外人。”最令師範教師感到不順心的,要數教師子女上太谷頂尖高中―――太谷中學能否享受降五分待遇。太谷縣規定,縣教師子女上“太中”,可享受低於分數線五分的照顧,而太谷師範教師子女則無法享受此待遇。

決定遷址前,學校召開教職工大會,90%以上的教師同意搬遷。

教師們知道搬遷後的種種實際困難,夫妻兩地分居,購房、子女上學,但為了學校的發展,大家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2003年11月,晉中市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太谷師範與左權師範合併,成立晉中師範學院,遷址榆次。消息一出,太谷的老百姓從感情上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輿論大譁

2003年非典過後太谷師範整體搬遷,

從此師範和太谷不再有任何關係 。

這也標誌著縣城內所有的大中專院校已是一所不剩。

1958,地質學院遷往太原,

1994年,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遷往太原;

1996年,山西省交通學校遷往太原;

2000年,太谷衛生學校遷往榆次;

2003年,太谷師範遷往榆次;

還有被撤銷重建的山西省藥材學校,後來也遷往了太原。

留不住的不光是學校,還有各種研究機構,

2012年,曾經為中國載人航天做出卓越貢獻的太谷航天研究所

遷往了天津。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508老門

曾經的508大門

“1966年,在黨中央三線建設的號召下,一大批立志於航天事業的科技工作者從北京、上海、瀋陽、天津等大城市匯聚到了古城太谷。奇蹟產生了。

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一個集設計、研製、生產於一體,廠所結合的科研事業單位應運而生,

並且實現了當年選點設計,當年施工投產。

這個單位被命名為第七機械工業部549廠,它是508所的前身。”

如今新的508已經落戶天津濱海新區,

雖然環境優美,但是地廣人稀,小區內隨處可見太谷的影子:

無改的鄉音,隨處可見的晉K牌照,走在小區裡有一種置身於太谷的錯覺。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遺留下的孫家大院,上面的標語充滿著時代氣息。

一旦一個名詞曾經在歷史上代表了一個地方,

那這個名詞也會隨著歷史不斷被更新,

被附在曾經在這裡的人們身上,

“晉商”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

如今有了“新晉商”的出現,你知道新晉商都有誰嗎?

被人們冠以“新晉商”名號的著名人士:

郭臺銘、霍英東、李彥宏、賈躍亭、融創孫宏斌、凡客誠品陳年。。。

他們好像和山西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和歷史上的晉商喜歡走回來不一樣,

“新晉商”都喜歡走出去,

這或許和如今山西的經濟地位、政治環境、交通地位有關係吧。

新中國成立後,舉國上下百廢俱興。

城中祠廟、寺觀隨日漸改建、拆除,為集體佔用,

但是整體未有大的破壞,福戶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

新中國開始“整風運動”

1958年,

開始“多快好省”“大躍進”

也就是在1958年,

經營了1380年後的太谷城開始了讓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時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

為規劃迎澤公園,太原市把原為太谷資福寺的藏經閣遷入園中。

這座古建得以保存。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今天的藏經閣

今迎澤公園藏經閣

在鳳凰山腳下曾經有座恢弘的寺院,

名叫龍泉寺,

建國後龍泉寺被搗毀,只剩一片瓦礫,

後在1997年花費數億元重新修繕。

一代文宗元好問(作品比人火系列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曾在此題詩數首。

縱觀建國後的太谷歷史,可以總結為一個字:

"拆"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的鳳山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鳳山春景圖

今日鳳山腳下龍泉宮,向右滑動對比古今龍泉寺。

相對於上面講到的“拆過了”

從改革開放前後開始,

太谷面臨一個更加難受的局面:

“留不住”!!

晉商曾經的經濟繁榮和他們走南闖北的經歷,

讓他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晉商成功後,

多在太谷城內成立各種書院,

使得太谷有了良好的教育基礎,

直到現在太谷的縣城的中、高中教育都名列山西省前列,

還有山西農大、信息學院兩所大學,

每年吸引全省數萬人前來就學。

然而,

可能你不知道,直到90年代前期,太谷有更多的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太谷師範、山西藥材學校、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山西省交通學校等等。

太谷地質學校1958年遷出,也就是今天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

是一所核工業為特色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地質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學生留念。

2000年,

太谷衛生學校遷往榆次,

太谷衛校位於太谷城內新建路主幹道最西端,

也就是今天的文化廣場

“1997年,太谷縣決定打通主幹道,與108國道接通,拆除衛校教學樓勢在必行。然而,擬拆的教學樓裡有學校全部家當,“別小看那個五層樓,它不在了,可以說太谷衛校也不在了。”趙懷堂說,當初他也積極想辦法,向縣裡要地。幾經討論,縣裡決定讓學校西擴5米。“別說5米,當時就是給我100畝也放不下我這5000人的單位。”

作為本地人,我至今還依稀記得當年衛校遷校的時候,

學校裡有很多泡在福爾馬林中的人體標本,普通人不願意搬運,

學校給出了一個標本100元的搬運費。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衛校

曾經的太谷衛校

2003年

太谷師範遷出。

太谷師範創建於1949年,後改為“山西省太谷師範學校”,

太谷師範創建於1949年4月10日,1954年,校名確定為“山西省太谷師範學校”,由當時的晉中地區直管。當年,晉中第三中學建在太谷標誌性建築白塔院內,太谷中學建在孔祥熙宅內。師範建校後,同時容納了這兩處舊址。1975年和1998年,這兩處舊址相繼成為文物保護單位,被分別從師範校園內划走。白塔院在師範校園西南角,孔宅佔東北角,兩處11畝的大院落從師範校園內割出後,校園面積從70餘畝減為55畝。四方形校園被擠得小巷叢生,歪歪扭扭。左白塔、右孔宅,被夾在中間的師範被要求不得建高層教學設施。1999年,全國擴招使太谷師範的招生數量迅速擴大。此前,學生數量一直保持在1500人左右。2000年以後,在校學生數量達到3000人。住宿緊張,上操也得輪著來。”

這是很滑稽的事,保護古建築是一件好事,

但是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功不及過!

像這種學校與古建築融合在一起的例子,少嗎?

明明可以同時兼顧校園環境和古建築,卻把一個學校生生逼走了,

假如按照當時太谷師範的發展,

太谷現在城中心可能會多一座大學吧。

而在選擇新校址的事宜上,

太谷政府的表現,讓人不明所以。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師範

“太谷師範最初看上的新校址在108國道臨近縣城處,而太谷縣委、縣政府給出的價格令師範無法接受:“我們從未奢求優惠,只想得到平等的待遇。”

對新建校址選點與地價,坊間有多種版本,校方辦公室負責人用一句話概括:“當時的狀態是,我們想要的地,縣裡不給;縣裡給的,我們看不上。”

一位太谷師範退休教師在家中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她說:“太谷師範一直被晉中地區直管,除了頭頂太谷的天,腳踩太谷的地,教師們的人事關係,招生分配一切工作皆與太谷縣沒有關係。縣裡一直把我們當外人。”最令師範教師感到不順心的,要數教師子女上太谷頂尖高中―――太谷中學能否享受降五分待遇。太谷縣規定,縣教師子女上“太中”,可享受低於分數線五分的照顧,而太谷師範教師子女則無法享受此待遇。

決定遷址前,學校召開教職工大會,90%以上的教師同意搬遷。

教師們知道搬遷後的種種實際困難,夫妻兩地分居,購房、子女上學,但為了學校的發展,大家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2003年11月,晉中市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太谷師範與左權師範合併,成立晉中師範學院,遷址榆次。消息一出,太谷的老百姓從感情上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輿論大譁

2003年非典過後太谷師範整體搬遷,

從此師範和太谷不再有任何關係 。

這也標誌著縣城內所有的大中專院校已是一所不剩。

1958,地質學院遷往太原,

1994年,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遷往太原;

1996年,山西省交通學校遷往太原;

2000年,太谷衛生學校遷往榆次;

2003年,太谷師範遷往榆次;

還有被撤銷重建的山西省藥材學校,後來也遷往了太原。

留不住的不光是學校,還有各種研究機構,

2012年,曾經為中國載人航天做出卓越貢獻的太谷航天研究所

遷往了天津。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508老門

曾經的508大門

“1966年,在黨中央三線建設的號召下,一大批立志於航天事業的科技工作者從北京、上海、瀋陽、天津等大城市匯聚到了古城太谷。奇蹟產生了。

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一個集設計、研製、生產於一體,廠所結合的科研事業單位應運而生,

並且實現了當年選點設計,當年施工投產。

這個單位被命名為第七機械工業部549廠,它是508所的前身。”

如今新的508已經落戶天津濱海新區,

雖然環境優美,但是地廣人稀,小區內隨處可見太谷的影子:

無改的鄉音,隨處可見的晉K牌照,走在小區裡有一種置身於太谷的錯覺。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天津航天城小區中的飯店

航天研究院的遷出只是太谷“留不住”的縮影,

優於地理位置的限制,地處西部與中部的的山西,

西部大開發沒機會,京津冀喜歡玩鬥地主,

歷史厚重感不如陝西,

人口紅利趕不上河南,

身處資源大省,太谷地下沒有煤炭資源,

記得2009年網絡謠言傳山西要地震,

周邊縣市瘋狂湧入太谷“避難”,

只因為大家都知道

太谷沒有煤,地下沒被挖空

自然景觀不突出,

歷史厚重感沒有硬件的支撐,

旅遊業搞不過平遙,

城市化發展、交通優勢有太原、榆次在阻擊,

雖然處於晉中平原的核心地帶,

但是農業發展的水資源不足,

機械化農業生產落後,

無法像東北農業和中原農業一樣大規模發展,

而作為支柱產業的醫藥、煤焦、瑪鋼、碳素、食品,

這五大支柱產業無法推動太谷經濟的飛騰,

教育附屬產業不夠完善,

如同很多小城一樣,

人才流失嚴重,

一個城市的發展,

歸根結底還是人口的發展,

和國內大部分地方一樣,

在農村鄉下,

平日裡很少見到年輕人,

即使是曾經活躍在街頭巷尾的老爺爺老奶奶們,

也越來越少了。

和大部分中西部城市一樣,

這裡面臨著的環境汙染也日益嚴重,

尤其是瑪鋼廠、煤焦企業佔比逐年增加,

春夏的塵土、冬日的霾,

也深深的困擾著這個小城。

"
對這個小城來說,
有些人,走了就很難再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
長大後,小城只有冬,難逢春夏秋。

聽說太谷將併入太原轄區?

這樣的傳聞已經斷斷續續傳了有2年了;

作為距離太原僅僅五十公里的一個小而精緻縣城,

驅車經太太路只需半小時就能直達太原境內,

而選擇高鐵,

達到太原南站僅需15分鐘。

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經濟地位,

太谷都處於一個尷尬而不失風度的位置,

尷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資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風度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縣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像這樣的榮譽太谷很多,好多甚至當地人都不成聽說過,

這類榮譽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來確實和一個大的山谷有關,

太谷,建縣於商。

秦漢稱陽邑, 隋朝改太谷縣,

以縣西南有大谷

(即今團柏谷,現屬祁縣),故名 。

這種說法參考於《中國地名詞典》,

當然對於太谷名字的由來很幾種說法,

在此不一一列舉,

有興趣的讀者可查閱相關史書,

《元和郡縣誌》等中亦有類似記載。

由陽邑更名為太谷,《元和郡縣誌》記載如下: “太谷縣:本漢陽邑縣地,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即今縣是也。高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幷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太谷為名。”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全國有七十八個縣名被改,

而陽邑縣為其中之一,

陽邑為什麼被改名,

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學者猜測,當時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減少縣名中的“陽”字。

在太谷的歷史上,

直到民國,太谷都屬於太原府。

民國改制後隸屬冀寧道,

建國後歸屬於晉中市,

也就是說,

太谷脫離太原是在近代才發生的事。

說太谷的歷史,

無法繞開“晉商”兩個字。

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

其歷史可能是太谷這個小縣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歷史;

晉商各種故事也是山西晉中這一代,

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蹟。

晉商作為商幫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晉商發跡於宋代,

明朝時與徽商南北並峙,

清朝晉商便獨佔鰲頭

明清兩代輝煌500年。

晉商與徽商的鼎盛時期,

“南徽商,北晉商,天下銀子分兩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列舉了山西富戶十六家,

加起來“三千萬兩銀子”,

相當於大清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

用當下流行的說法,

這十六家就是當時中國的財團,

什麼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國的財團,

像羅斯柴爾德、摩根家族等。

和當今的財團一樣,

當時的晉商財團也緊緊把控著中國的政治走向。

畢竟,從古到今,

政商從未分離過。

而在山西富戶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喬、常、曹、侯、渠、亢、範、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為太谷人士。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時期,太谷小小的縣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號裡,

藏著大大小小近百家票號,

而在太谷城內又有八大家之稱,

他們是杜家、貟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白家、黨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門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等,

他們緊緊把控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票號遍佈全國各地,通過這些票號,

全國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進太谷,

被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銀窖”裡。

他們經商致富後,

用從外地掙來的錢大興土木,

建房買地,使太谷城面貌大為改觀,

小小的古城鋪面林立,

商號票號雲集,

豪闊宅院彼彼皆是,

星羅棋佈的商業網點,

繁榮發達的經濟,

使這裡一度成為全國貨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貿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碼頭”等稱號由此而來,

而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書中稱:

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商戶

如果你在當時的太谷縣城蓋一座一層房子,

會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沒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當時周邊縣城裡規模最宏大的,

我爺爺曾經和我說過:

當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遙古城壯觀的多

只不過在文革期間,城牆古建築都被拆了。

磚頭、木材都被用作他處,

現在的108國道縣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當年城牆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遙什事了”

現在的山西農大是當年孔祥熙修的別墅,本來是用來接待蔣介石夫婦的,

歷史的厚重感和優雅的環境,

使得山西農大成為了山西省環境最好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孔祥熙、宋美齡、蔣介石在太谷

而曾經位列中國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學,

其校址中的趙鐵山書院

(趙鐵山,太谷人,“南吳北趙”之趙,被書法界稱作“華北第一支名筆”)

最開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這也只是孫家大院的一角,

後來這一角也因為學校擴建、歷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進院,

而當時孫家大院幾乎佔據著太谷城整個東南角,

他家旁邊長長的一條巷子被稱作孫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獸,

畏畏縮縮、瘦骨嶙峋的趴在一箇中學裡。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遺留下的孫家大院,上面的標語充滿著時代氣息。

一旦一個名詞曾經在歷史上代表了一個地方,

那這個名詞也會隨著歷史不斷被更新,

被附在曾經在這裡的人們身上,

“晉商”這個詞,隨著時代的發展,

如今有了“新晉商”的出現,你知道新晉商都有誰嗎?

被人們冠以“新晉商”名號的著名人士:

郭臺銘、霍英東、李彥宏、賈躍亭、融創孫宏斌、凡客誠品陳年。。。

他們好像和山西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和歷史上的晉商喜歡走回來不一樣,

“新晉商”都喜歡走出去,

這或許和如今山西的經濟地位、政治環境、交通地位有關係吧。

新中國成立後,舉國上下百廢俱興。

城中祠廟、寺觀隨日漸改建、拆除,為集體佔用,

但是整體未有大的破壞,福戶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即將全面展開的歷史轉折關頭,

新中國開始“整風運動”

1958年,

開始“多快好省”“大躍進”

也就是在1958年,

經營了1380年後的太谷城開始了讓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時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太谷古城佈局簡圖。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

為規劃迎澤公園,太原市把原為太谷資福寺的藏經閣遷入園中。

這座古建得以保存。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今天的藏經閣

今迎澤公園藏經閣

在鳳凰山腳下曾經有座恢弘的寺院,

名叫龍泉寺,

建國後龍泉寺被搗毀,只剩一片瓦礫,

後在1997年花費數億元重新修繕。

一代文宗元好問(作品比人火系列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曾在此題詩數首。

縱觀建國後的太谷歷史,可以總結為一個字:

"拆"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如今的鳳山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鳳山春景圖

今日鳳山腳下龍泉宮,向右滑動對比古今龍泉寺。

相對於上面講到的“拆過了”

從改革開放前後開始,

太谷面臨一個更加難受的局面:

“留不住”!!

晉商曾經的經濟繁榮和他們走南闖北的經歷,

讓他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晉商成功後,

多在太谷城內成立各種書院,

使得太谷有了良好的教育基礎,

直到現在太谷的縣城的中、高中教育都名列山西省前列,

還有山西農大、信息學院兩所大學,

每年吸引全省數萬人前來就學。

然而,

可能你不知道,直到90年代前期,太谷有更多的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太谷師範、山西藥材學校、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山西省交通學校等等。

太谷地質學校1958年遷出,也就是今天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

是一所核工業為特色的大學。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地質學校

太谷地質學校學生留念。

2000年,

太谷衛生學校遷往榆次,

太谷衛校位於太谷城內新建路主幹道最西端,

也就是今天的文化廣場

“1997年,太谷縣決定打通主幹道,與108國道接通,拆除衛校教學樓勢在必行。然而,擬拆的教學樓裡有學校全部家當,“別小看那個五層樓,它不在了,可以說太谷衛校也不在了。”趙懷堂說,當初他也積極想辦法,向縣裡要地。幾經討論,縣裡決定讓學校西擴5米。“別說5米,當時就是給我100畝也放不下我這5000人的單位。”

作為本地人,我至今還依稀記得當年衛校遷校的時候,

學校裡有很多泡在福爾馬林中的人體標本,普通人不願意搬運,

學校給出了一個標本100元的搬運費。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衛校

曾經的太谷衛校

2003年

太谷師範遷出。

太谷師範創建於1949年,後改為“山西省太谷師範學校”,

太谷師範創建於1949年4月10日,1954年,校名確定為“山西省太谷師範學校”,由當時的晉中地區直管。當年,晉中第三中學建在太谷標誌性建築白塔院內,太谷中學建在孔祥熙宅內。師範建校後,同時容納了這兩處舊址。1975年和1998年,這兩處舊址相繼成為文物保護單位,被分別從師範校園內划走。白塔院在師範校園西南角,孔宅佔東北角,兩處11畝的大院落從師範校園內割出後,校園面積從70餘畝減為55畝。四方形校園被擠得小巷叢生,歪歪扭扭。左白塔、右孔宅,被夾在中間的師範被要求不得建高層教學設施。1999年,全國擴招使太谷師範的招生數量迅速擴大。此前,學生數量一直保持在1500人左右。2000年以後,在校學生數量達到3000人。住宿緊張,上操也得輪著來。”

這是很滑稽的事,保護古建築是一件好事,

但是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功不及過!

像這種學校與古建築融合在一起的例子,少嗎?

明明可以同時兼顧校園環境和古建築,卻把一個學校生生逼走了,

假如按照當時太谷師範的發展,

太谷現在城中心可能會多一座大學吧。

而在選擇新校址的事宜上,

太谷政府的表現,讓人不明所以。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曾經的太谷師範

“太谷師範最初看上的新校址在108國道臨近縣城處,而太谷縣委、縣政府給出的價格令師範無法接受:“我們從未奢求優惠,只想得到平等的待遇。”

對新建校址選點與地價,坊間有多種版本,校方辦公室負責人用一句話概括:“當時的狀態是,我們想要的地,縣裡不給;縣裡給的,我們看不上。”

一位太谷師範退休教師在家中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她說:“太谷師範一直被晉中地區直管,除了頭頂太谷的天,腳踩太谷的地,教師們的人事關係,招生分配一切工作皆與太谷縣沒有關係。縣裡一直把我們當外人。”最令師範教師感到不順心的,要數教師子女上太谷頂尖高中―――太谷中學能否享受降五分待遇。太谷縣規定,縣教師子女上“太中”,可享受低於分數線五分的照顧,而太谷師範教師子女則無法享受此待遇。

決定遷址前,學校召開教職工大會,90%以上的教師同意搬遷。

教師們知道搬遷後的種種實際困難,夫妻兩地分居,購房、子女上學,但為了學校的發展,大家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2003年11月,晉中市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太谷師範與左權師範合併,成立晉中師範學院,遷址榆次。消息一出,太谷的老百姓從感情上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輿論大譁

2003年非典過後太谷師範整體搬遷,

從此師範和太谷不再有任何關係 。

這也標誌著縣城內所有的大中專院校已是一所不剩。

1958,地質學院遷往太原,

1994年,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遷往太原;

1996年,山西省交通學校遷往太原;

2000年,太谷衛生學校遷往榆次;

2003年,太谷師範遷往榆次;

還有被撤銷重建的山西省藥材學校,後來也遷往了太原。

留不住的不光是學校,還有各種研究機構,

2012年,曾經為中國載人航天做出卓越貢獻的太谷航天研究所

遷往了天津。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508老門

曾經的508大門

“1966年,在黨中央三線建設的號召下,一大批立志於航天事業的科技工作者從北京、上海、瀋陽、天津等大城市匯聚到了古城太谷。奇蹟產生了。

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一個集設計、研製、生產於一體,廠所結合的科研事業單位應運而生,

並且實現了當年選點設計,當年施工投產。

這個單位被命名為第七機械工業部549廠,它是508所的前身。”

如今新的508已經落戶天津濱海新區,

雖然環境優美,但是地廣人稀,小區內隨處可見太谷的影子:

無改的鄉音,隨處可見的晉K牌照,走在小區裡有一種置身於太谷的錯覺。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天津航天城小區中的飯店

航天研究院的遷出只是太谷“留不住”的縮影,

優於地理位置的限制,地處西部與中部的的山西,

西部大開發沒機會,京津冀喜歡玩鬥地主,

歷史厚重感不如陝西,

人口紅利趕不上河南,

身處資源大省,太谷地下沒有煤炭資源,

記得2009年網絡謠言傳山西要地震,

周邊縣市瘋狂湧入太谷“避難”,

只因為大家都知道

太谷沒有煤,地下沒被挖空

自然景觀不突出,

歷史厚重感沒有硬件的支撐,

旅遊業搞不過平遙,

城市化發展、交通優勢有太原、榆次在阻擊,

雖然處於晉中平原的核心地帶,

但是農業發展的水資源不足,

機械化農業生產落後,

無法像東北農業和中原農業一樣大規模發展,

而作為支柱產業的醫藥、煤焦、瑪鋼、碳素、食品,

這五大支柱產業無法推動太谷經濟的飛騰,

教育附屬產業不夠完善,

如同很多小城一樣,

人才流失嚴重,

一個城市的發展,

歸根結底還是人口的發展,

和國內大部分地方一樣,

在農村鄉下,

平日裡很少見到年輕人,

即使是曾經活躍在街頭巷尾的老爺爺老奶奶們,

也越來越少了。

和大部分中西部城市一樣,

這裡面臨著的環境汙染也日益嚴重,

尤其是瑪鋼廠、煤焦企業佔比逐年增加,

春夏的塵土、冬日的霾,

也深深的困擾著這個小城。

山西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地方

晉中平原


晉中平原地勢圖,太原三面環山,在城市化擴張中,未來發展必定向南而去,近年來小店區、晉源區的發展也證實了這一觀點。

這裡讓本地人自豪,

讓外地人羨慕的是交通的便利性,

地處山西中心位置,

是山西向南聯絡的必經道路,

一個火車站、兩個高鐵站(一個在建)、一個機場(規劃中),

縣級城鎮中這是少有的 配置,

這些可能在未來助力太谷的發展。

太谷這個走在精品化路線上的小城,

在其發展的道路上有種種因素困擾著,

它也曾經輝煌過,

它可能再也不會回到那個統領商界的時代,

可能也沒有機會成為新時代的寵兒,

但是,它也不會差到一無是處,

不會落魄到讓國家去扶助,

因為這裡人民有著黃土高坡上濃郁的品格:

“中庸”之中有著堅韌毅力,

內斂之中有著粗狂的豪邁。

歷史沉澱和地理位置的影響,

造就了這座小城遠離奢華,但求溫飽,生活恬淡的態度,

就像不經雕琢的太谷南山:

小溪涓涓,大山巍巍,自在,淡然,

不爭於世間,也未曾脫於世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