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傳奇劉興基回憶(2)家鄉泰安小堰堤'

"

"

兵工傳奇劉興基回憶(2)家鄉泰安小堰堤

泰山


我的家鄉小堰堤村,位於齊魯大地山東省泰安境內泰山腳下,地域綿延起伏的丘嶺地帶。距泰城西12里路。

從村東進入村內,一條小河貫穿而過,一片樹林底窪地闊,中間有一古井,井水清甜可口,我們家祖輩與鄰居長期飲用此水,路西高臺樸實的民居院落就是我的老家。每到夏季綠樹成蔭,“嘰嘰喳喳”的鳥兒在叫,河水清澈,魚兒遊動,炎熱時在河水中洗澡。頭戴草帽推車挑擔的行人,從我家門前路過,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生活景象。

民國5年,公元1916年農曆六月初六,我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劉景溫兄弟四人排行老大,個頭不高,心地善良,忠厚誠實。母親劉霍氏,因生活條件艱苦娘在生我前後曾夭折過嬰兒,活了我們兄弟姐妹四個,我姐劉愛芳出嫁到城西三裡莊,姐夫張寶芝在鐵路上做工;大哥劉興鬥在家務農,下面是小我7歲的弟弟劉興義。全家僅有1畝多田地和三小間房。

父親以賣豆腐為生,如別人需要木器具還做些木工活,我就擔當起助手幫著爹拉大鋸。娘還教育我節儉過日子,從七、八歲就養成愛勞動的習慣。為了給莊稼地裡施肥料,怕晚了拾不到,我天不亮就起床撅起糞筐拾糞去,看不清地上的糞就用腳驅一下,有時不小心踢到石頭上痛的我直鑽心。為了家裡燒火做飯,也撿拾柴火,一趟又一趟,一天又一天,就是這樣也不夠家裡燒幾天的。兒時我讓村裡小孩拿石頭砸破了頭,爹太老實了知道後也沒去找他家大人,因沒錢看傷最後自然癒合,到現在頭頂上還能摸到一個花生粒大小的坑。

村南頭有我家一小塊菜園,旁邊是一口很淺的的水井,勞動之餘,我在河水中抓幾條活魚放入井中,拿回家後讓親人分享到煮熟的魚肉是我最開心的一刻。

我12歲開始在地主家裡扛活打短工,吃不飽,穿不暖,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家裡面雖然貧困,爹孃還是供大哥和弟弟他們倆在村子裡的學堂上了幾年學,而我卻沒有上過一天學,就是因為不識字,在今後的革命生涯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大哥為了學一門技術去往濟南,因掛念家裡沒多長時間就返回了,這時我萌生了走出山村去學技術填飽肚子的念頭。

有一次,大哥和夥伴要上泰山,娘特意烙了油餅給他帶上,從小我就想去泰城,登泰山看看,聽說山上有廟,廟中有泰山老奶奶,我就對大哥說:“我也要跟你們去”可惜沒能如願。幾年之後我餓著肚子登上了風景秀麗的泰山,實現了我的願望。

1932年春節我16歲,大年初一又和往年一樣,因為我很懂禮貌,見了長輩稱呼的特別響亮,爹孃讓我到左鄰右舍,親戚家裡,磕頭拜年,幾裡之外的村莊也要跑到,一天下來膝蓋骨又疼腿又累,心裡還是很高興。老百姓勞累了一年雖然很窮,但也阻擋不住人們期盼節日的喜慶,從農曆初一到十五,傳統的過年風俗一個接一個,周邊村莊都有自己的拿手民間傳統節目,如:六郎墳的“故事”、李家莊的“高蹺”、小堰堤村有我二叔領著幾人“玩船”,他們每到一處表演都吸引了很多人駐足觀看,熱鬧非凡。節日裡山中的寺廟熙熙攘攘,附近的百姓絡繹不絕的來到廟中朝拜,燒香磕頭祈求風調雨順發財保平安,這是普通百姓一種美好的願望。

村南丘陵與粥頂山相鄰,每當春夏季節,柏樹繁茂的玉皇山,山上綠意蔥蔥,又有花兒映襯,把整個山峰打扮得分外妖嬈,好像一幅美麗的畫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