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在濟南,金文聲度過了自己相對安逸的童年與少年。他與張連霞結婚,據說還與南崗子一霸的女兒虎妞,人稱“大辮子”的孫宗英有過一段婚姻。新中國成立後,金文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因有國民黨背景而被捕入獄,妻子也與他離了婚。萬念懼灰之際,他決定離開。

津門獻藝

20世紀50年代,金文聲的師兄安和順在佳木斯賣藝時生病,還不起園子預支的錢,介紹金文聲去替換。金文聲從濟南坐火車前往佳木斯,不想中途錢包被人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在天津站下車,想憑自己說書的本事賺些路費。他用身上僅有兩分錢買了一張電車票,坐電車來到鳥市書館,找到了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的快板演員王鳳山。

王鳳山是“王派”快板的開山鼻祖,為馬三立捧哏多年。他曾在濟南演出,妻子就是山東人,兒子王文喜得其衣缽,至今仍生活在濟南。正是在濟南演出期間,王鳳山結識了比自己小十四歲的金文聲,很是欣賞。孫少林在濟南晨光茶社掌穴時曾邀金文聲和王鳳山唱對口快板,二人合作過《打店》,王鳳山唱孫二孃,金文聲唱武松。誰想一別數載,他鄉遇故知,兩人又在天津相遇。

王鳳山對金文聲有知遇之恩,他主動介紹金文聲去自己所在的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參加演出。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前身,壟斷了當時的電臺資源,門檻極高,張壽臣、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等名家都在該團獻藝。恰逢山東快書藝人傅永昌剛剛返鄉,曲藝團缺快書演員,金文聲便留了下來。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在濟南,金文聲度過了自己相對安逸的童年與少年。他與張連霞結婚,據說還與南崗子一霸的女兒虎妞,人稱“大辮子”的孫宗英有過一段婚姻。新中國成立後,金文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因有國民黨背景而被捕入獄,妻子也與他離了婚。萬念懼灰之際,他決定離開。

津門獻藝

20世紀50年代,金文聲的師兄安和順在佳木斯賣藝時生病,還不起園子預支的錢,介紹金文聲去替換。金文聲從濟南坐火車前往佳木斯,不想中途錢包被人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在天津站下車,想憑自己說書的本事賺些路費。他用身上僅有兩分錢買了一張電車票,坐電車來到鳥市書館,找到了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的快板演員王鳳山。

王鳳山是“王派”快板的開山鼻祖,為馬三立捧哏多年。他曾在濟南演出,妻子就是山東人,兒子王文喜得其衣缽,至今仍生活在濟南。正是在濟南演出期間,王鳳山結識了比自己小十四歲的金文聲,很是欣賞。孫少林在濟南晨光茶社掌穴時曾邀金文聲和王鳳山唱對口快板,二人合作過《打店》,王鳳山唱孫二孃,金文聲唱武松。誰想一別數載,他鄉遇故知,兩人又在天津相遇。

王鳳山對金文聲有知遇之恩,他主動介紹金文聲去自己所在的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參加演出。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前身,壟斷了當時的電臺資源,門檻極高,張壽臣、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等名家都在該團獻藝。恰逢山東快書藝人傅永昌剛剛返鄉,曲藝團缺快書演員,金文聲便留了下來。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王鳳山

天津是曲藝之鄉,名家輩出,高手雲集。金文聲山東口音重,說不了相聲,評書風格也很難讓天津觀眾在短時間內接受,但他的山東快書卻是獨此一家。不同於其他快書藝人,金文聲在表演時大板加鴛鴦板一起打,打起來虎虎生風,手、眼、身、步俱佳,神、形、詞、氣兼備,再配以金老獨特戲謔的舞臺風格,很快便在津門闖出名堂。

這是金文聲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他表演的山東快書《武松傳》、《魯達除霸》、《大關西》等皆是當時的精品,曾連續返場十三次,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用張壽臣的話說,他是“20歲的年紀,50歲的藝術”。曲藝團也將金文聲視為重點培養對象,讓他拜王鳳山為師。就這樣,金文聲的相聲與快板都有了門戶。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在濟南,金文聲度過了自己相對安逸的童年與少年。他與張連霞結婚,據說還與南崗子一霸的女兒虎妞,人稱“大辮子”的孫宗英有過一段婚姻。新中國成立後,金文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因有國民黨背景而被捕入獄,妻子也與他離了婚。萬念懼灰之際,他決定離開。

津門獻藝

20世紀50年代,金文聲的師兄安和順在佳木斯賣藝時生病,還不起園子預支的錢,介紹金文聲去替換。金文聲從濟南坐火車前往佳木斯,不想中途錢包被人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在天津站下車,想憑自己說書的本事賺些路費。他用身上僅有兩分錢買了一張電車票,坐電車來到鳥市書館,找到了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的快板演員王鳳山。

王鳳山是“王派”快板的開山鼻祖,為馬三立捧哏多年。他曾在濟南演出,妻子就是山東人,兒子王文喜得其衣缽,至今仍生活在濟南。正是在濟南演出期間,王鳳山結識了比自己小十四歲的金文聲,很是欣賞。孫少林在濟南晨光茶社掌穴時曾邀金文聲和王鳳山唱對口快板,二人合作過《打店》,王鳳山唱孫二孃,金文聲唱武松。誰想一別數載,他鄉遇故知,兩人又在天津相遇。

王鳳山對金文聲有知遇之恩,他主動介紹金文聲去自己所在的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參加演出。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前身,壟斷了當時的電臺資源,門檻極高,張壽臣、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等名家都在該團獻藝。恰逢山東快書藝人傅永昌剛剛返鄉,曲藝團缺快書演員,金文聲便留了下來。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王鳳山

天津是曲藝之鄉,名家輩出,高手雲集。金文聲山東口音重,說不了相聲,評書風格也很難讓天津觀眾在短時間內接受,但他的山東快書卻是獨此一家。不同於其他快書藝人,金文聲在表演時大板加鴛鴦板一起打,打起來虎虎生風,手、眼、身、步俱佳,神、形、詞、氣兼備,再配以金老獨特戲謔的舞臺風格,很快便在津門闖出名堂。

這是金文聲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他表演的山東快書《武松傳》、《魯達除霸》、《大關西》等皆是當時的精品,曾連續返場十三次,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用張壽臣的話說,他是“20歲的年紀,50歲的藝術”。曲藝團也將金文聲視為重點培養對象,讓他拜王鳳山為師。就這樣,金文聲的相聲與快板都有了門戶。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劉文步與金文聲

這期間,金文聲先後與女藝人李梅耕、史文秀有過兩段婚姻。李梅耕是單絃演員,後來在和平區曲藝雜技團演出。史文秀更是一名奇女子,她是梅花大鼓演員,藝名花筱寶,被譽為“梅花皇后”,因膚白貌美,時人稱其為“江米人兒”。她曾是實業家榮毅仁的姨太太,建國後榮毅仁從政,官至共和國副主席,史文秀才又零落,幾經輾轉,最終嫁給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弟溥佐。

禍從口出

1957年,“反右運動”席捲全國,金文聲因出身問題被劃為“右派”。政治上的預警並沒有讓金文聲警惕起來,他依舊我行我素,口無遮攔。可誰曾想到,一句誑語竟然給自己帶來了牢獄之災。

1958年8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天津,在百年老店正陽春飯莊用餐,引發群眾集體圍觀。熱情的群眾將飯店圍得水洩不通,警備區不得不派出一個排的精壯戰士才將毛主席接出。事後有關媒體報道,正陽春門前僅被擠掉的鞋子就撿了幾大車。正巧當天金文聲去勸業場逛街,剛買的新鞋被擠掉了一隻。

回到團裡,同事們打趣他少了一隻鞋,金文聲一下子來了脾氣,竟口出狂言“我是妹槍!有槍我準 ······(腦補山東口音)”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不想卻被好事之人聽到。不久,金文聲被認定為反革命犯,不僅被下放至板橋農場接受改造,還因此而入獄。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在濟南,金文聲度過了自己相對安逸的童年與少年。他與張連霞結婚,據說還與南崗子一霸的女兒虎妞,人稱“大辮子”的孫宗英有過一段婚姻。新中國成立後,金文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因有國民黨背景而被捕入獄,妻子也與他離了婚。萬念懼灰之際,他決定離開。

津門獻藝

20世紀50年代,金文聲的師兄安和順在佳木斯賣藝時生病,還不起園子預支的錢,介紹金文聲去替換。金文聲從濟南坐火車前往佳木斯,不想中途錢包被人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在天津站下車,想憑自己說書的本事賺些路費。他用身上僅有兩分錢買了一張電車票,坐電車來到鳥市書館,找到了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的快板演員王鳳山。

王鳳山是“王派”快板的開山鼻祖,為馬三立捧哏多年。他曾在濟南演出,妻子就是山東人,兒子王文喜得其衣缽,至今仍生活在濟南。正是在濟南演出期間,王鳳山結識了比自己小十四歲的金文聲,很是欣賞。孫少林在濟南晨光茶社掌穴時曾邀金文聲和王鳳山唱對口快板,二人合作過《打店》,王鳳山唱孫二孃,金文聲唱武松。誰想一別數載,他鄉遇故知,兩人又在天津相遇。

王鳳山對金文聲有知遇之恩,他主動介紹金文聲去自己所在的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參加演出。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前身,壟斷了當時的電臺資源,門檻極高,張壽臣、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等名家都在該團獻藝。恰逢山東快書藝人傅永昌剛剛返鄉,曲藝團缺快書演員,金文聲便留了下來。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王鳳山

天津是曲藝之鄉,名家輩出,高手雲集。金文聲山東口音重,說不了相聲,評書風格也很難讓天津觀眾在短時間內接受,但他的山東快書卻是獨此一家。不同於其他快書藝人,金文聲在表演時大板加鴛鴦板一起打,打起來虎虎生風,手、眼、身、步俱佳,神、形、詞、氣兼備,再配以金老獨特戲謔的舞臺風格,很快便在津門闖出名堂。

這是金文聲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他表演的山東快書《武松傳》、《魯達除霸》、《大關西》等皆是當時的精品,曾連續返場十三次,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用張壽臣的話說,他是“20歲的年紀,50歲的藝術”。曲藝團也將金文聲視為重點培養對象,讓他拜王鳳山為師。就這樣,金文聲的相聲與快板都有了門戶。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劉文步與金文聲

這期間,金文聲先後與女藝人李梅耕、史文秀有過兩段婚姻。李梅耕是單絃演員,後來在和平區曲藝雜技團演出。史文秀更是一名奇女子,她是梅花大鼓演員,藝名花筱寶,被譽為“梅花皇后”,因膚白貌美,時人稱其為“江米人兒”。她曾是實業家榮毅仁的姨太太,建國後榮毅仁從政,官至共和國副主席,史文秀才又零落,幾經輾轉,最終嫁給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弟溥佐。

禍從口出

1957年,“反右運動”席捲全國,金文聲因出身問題被劃為“右派”。政治上的預警並沒有讓金文聲警惕起來,他依舊我行我素,口無遮攔。可誰曾想到,一句誑語竟然給自己帶來了牢獄之災。

1958年8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天津,在百年老店正陽春飯莊用餐,引發群眾集體圍觀。熱情的群眾將飯店圍得水洩不通,警備區不得不派出一個排的精壯戰士才將毛主席接出。事後有關媒體報道,正陽春門前僅被擠掉的鞋子就撿了幾大車。正巧當天金文聲去勸業場逛街,剛買的新鞋被擠掉了一隻。

回到團裡,同事們打趣他少了一隻鞋,金文聲一下子來了脾氣,竟口出狂言“我是妹槍!有槍我準 ······(腦補山東口音)”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不想卻被好事之人聽到。不久,金文聲被認定為反革命犯,不僅被下放至板橋農場接受改造,還因此而入獄。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毛主席視察正陽春飯莊

據曲藝理論家劉連群先生所著《馬三立別傳》中記載,“如團裡一個說山東快書的,平常私下裡也極為好說,嘴上沒有把門的,說什麼人不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暗殺領袖自然該挨槍子兒,可過了多少年提起領袖×年×月×日是被誰暗殺的也算留名呀……當時人們大笑一場,誰也沒想過真去暗殺誰,可運動一來那山東快書演員便成了‘右派’,並定為反革命犯。”

從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這二十餘年的歲月裡,金文聲一直處於被流放的狀態。他先是被關押,後又接受勞教,與年長他十六歲的“師爺”馬三立等人一起務農、幹活。郭德綱曾說金文聲兩次被判死刑都硬是沒死,雖是福大命大,但足見歷經多艱。

若干年後,金文聲在評書中說到:“藝術家都是政治家的犧牲品。”這大概是他劫後餘生的體會吧。金文聲生性不羈,不懼高山。可直到現在他才發現,其實最難越過的是生活。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在濟南,金文聲度過了自己相對安逸的童年與少年。他與張連霞結婚,據說還與南崗子一霸的女兒虎妞,人稱“大辮子”的孫宗英有過一段婚姻。新中國成立後,金文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因有國民黨背景而被捕入獄,妻子也與他離了婚。萬念懼灰之際,他決定離開。

津門獻藝

20世紀50年代,金文聲的師兄安和順在佳木斯賣藝時生病,還不起園子預支的錢,介紹金文聲去替換。金文聲從濟南坐火車前往佳木斯,不想中途錢包被人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在天津站下車,想憑自己說書的本事賺些路費。他用身上僅有兩分錢買了一張電車票,坐電車來到鳥市書館,找到了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的快板演員王鳳山。

王鳳山是“王派”快板的開山鼻祖,為馬三立捧哏多年。他曾在濟南演出,妻子就是山東人,兒子王文喜得其衣缽,至今仍生活在濟南。正是在濟南演出期間,王鳳山結識了比自己小十四歲的金文聲,很是欣賞。孫少林在濟南晨光茶社掌穴時曾邀金文聲和王鳳山唱對口快板,二人合作過《打店》,王鳳山唱孫二孃,金文聲唱武松。誰想一別數載,他鄉遇故知,兩人又在天津相遇。

王鳳山對金文聲有知遇之恩,他主動介紹金文聲去自己所在的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參加演出。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前身,壟斷了當時的電臺資源,門檻極高,張壽臣、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等名家都在該團獻藝。恰逢山東快書藝人傅永昌剛剛返鄉,曲藝團缺快書演員,金文聲便留了下來。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王鳳山

天津是曲藝之鄉,名家輩出,高手雲集。金文聲山東口音重,說不了相聲,評書風格也很難讓天津觀眾在短時間內接受,但他的山東快書卻是獨此一家。不同於其他快書藝人,金文聲在表演時大板加鴛鴦板一起打,打起來虎虎生風,手、眼、身、步俱佳,神、形、詞、氣兼備,再配以金老獨特戲謔的舞臺風格,很快便在津門闖出名堂。

這是金文聲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他表演的山東快書《武松傳》、《魯達除霸》、《大關西》等皆是當時的精品,曾連續返場十三次,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用張壽臣的話說,他是“20歲的年紀,50歲的藝術”。曲藝團也將金文聲視為重點培養對象,讓他拜王鳳山為師。就這樣,金文聲的相聲與快板都有了門戶。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劉文步與金文聲

這期間,金文聲先後與女藝人李梅耕、史文秀有過兩段婚姻。李梅耕是單絃演員,後來在和平區曲藝雜技團演出。史文秀更是一名奇女子,她是梅花大鼓演員,藝名花筱寶,被譽為“梅花皇后”,因膚白貌美,時人稱其為“江米人兒”。她曾是實業家榮毅仁的姨太太,建國後榮毅仁從政,官至共和國副主席,史文秀才又零落,幾經輾轉,最終嫁給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弟溥佐。

禍從口出

1957年,“反右運動”席捲全國,金文聲因出身問題被劃為“右派”。政治上的預警並沒有讓金文聲警惕起來,他依舊我行我素,口無遮攔。可誰曾想到,一句誑語竟然給自己帶來了牢獄之災。

1958年8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天津,在百年老店正陽春飯莊用餐,引發群眾集體圍觀。熱情的群眾將飯店圍得水洩不通,警備區不得不派出一個排的精壯戰士才將毛主席接出。事後有關媒體報道,正陽春門前僅被擠掉的鞋子就撿了幾大車。正巧當天金文聲去勸業場逛街,剛買的新鞋被擠掉了一隻。

回到團裡,同事們打趣他少了一隻鞋,金文聲一下子來了脾氣,竟口出狂言“我是妹槍!有槍我準 ······(腦補山東口音)”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不想卻被好事之人聽到。不久,金文聲被認定為反革命犯,不僅被下放至板橋農場接受改造,還因此而入獄。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毛主席視察正陽春飯莊

據曲藝理論家劉連群先生所著《馬三立別傳》中記載,“如團裡一個說山東快書的,平常私下裡也極為好說,嘴上沒有把門的,說什麼人不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暗殺領袖自然該挨槍子兒,可過了多少年提起領袖×年×月×日是被誰暗殺的也算留名呀……當時人們大笑一場,誰也沒想過真去暗殺誰,可運動一來那山東快書演員便成了‘右派’,並定為反革命犯。”

從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這二十餘年的歲月裡,金文聲一直處於被流放的狀態。他先是被關押,後又接受勞教,與年長他十六歲的“師爺”馬三立等人一起務農、幹活。郭德綱曾說金文聲兩次被判死刑都硬是沒死,雖是福大命大,但足見歷經多艱。

若干年後,金文聲在評書中說到:“藝術家都是政治家的犧牲品。”這大概是他劫後餘生的體會吧。金文聲生性不羈,不懼高山。可直到現在他才發現,其實最難越過的是生活。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與馬三立

後來,金文聲輾轉來到上海,靠說評書度日。由於不能說傳統書目,他就把《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三個火槍手》等世界名著改編成評書,十分新潮。據說他常到上海的大學裡表演這些作品,不僅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許多教授都拿著書去聽,一睹評書風采。

重返舞臺

1985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金文聲終於被平反,回到天津廣播電臺從事行政工作。正巧天津電視臺在錄製一場曲藝傳統節目,馬三立讓金文聲也去試試。已經闊別舞臺近三十年的金文聲,終於又得到了登臺演出的機會。

當天,金文聲說一段自己拿手的快書作品《武松趕會》,一雙鴛鴦板耍得似流星,走板鏗鏘,唱詞老到,博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他似乎生來就屬於這舞臺,不管之前經歷了什麼磨難,不管被生活捶打了多少遍,只要上了臺,他就是最耀眼的明星。

之後,金文聲多次參加天津電視臺的節目錄制,網上流傳的《三封信》、《愛不夠》等多段快書作品均為當時錄製。

1992年,金文聲從天津廣播電臺退休。退休後他發揮餘熱,重操舊業,拾起了評書的老本行,在天津名流茶館、燕樂茶社、長壽園等地說書,書目有《青紅幫演義》、《三俠劍》、《響馬傳》、《袁文會》、《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小德張》等。他說自己“說書一天兩小時,三年可以不翻頭。”

金文聲說書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操著一口山東口音的天津話,說書夾雜藝壇八卦,各種歷史掌故、舊時見聞信手拈來,鍼砭時弊,嬉笑怒罵,愛使“現掛”,情到深處還總罵幾句髒話,好似一位閱歷頗深的老者在與觀眾聊閒天,卻總是語出驚人,妙語連珠。

雖然這樣的風格有人不甚喜歡,但他的表演卻是要建立在深厚的藝術功底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之上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作為評書演員,必須是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還得是演說家。”不僅天津的愛好者喜歡看他的表演,很多北京等地的評書迷也專程來津觀看他的演出。而金文聲也與劉立福一起,成為了90年代天津茶館裡最受歡迎的評書藝人。

1996年,由天津廣播電視學會、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聯合出品的《中國傳統相聲集錦》項目上馬。由資深曲藝編輯,吉鴻昌先生的外孫鄭吉平擔任製片人,劉俊傑以及金文聲擔任策劃並提供演員名單。第一卷共錄製了四十九集近百段傳統相聲作品,次年又錄製了第二卷共八十九集一百六十九段作品,為傳統相聲的搶救與傳承作出了卓越貢獻。

金文聲在後來接受採訪時,還對這項工作念念不忘。他說:“最大心願,是把那六十多段傳統相聲錄好了,這樣,中國相聲就齊了……還剩六十多段沒有錄,弄好了,中國的傳統相聲就全了。我都已經聯繫好了演員,可是,沒錢啊,得找投資,還有三十萬這就夠了。再不錄,就沒有機會了!十二年前我錄製這個的時候,許多老人都還在,現在,王世臣、趙世忠、馬三立、於寶林、馮寶華、王長林都已經過世了。”

桃李滿園

1997年,金文聲來北京說評書,遇見了同樣在京闖蕩的郭德綱。老郭被金先生的藝術魅力所折服,提出要拜他為師。據金文聲回憶:“當年我們認識的時候我在北京說評書,一到北京就幹響了,而德綱則是每天給我開場。後來孩子有心要拜我為師,我說——孩子,我沒有名氣,你要拜就拜個有名的吧!但是後來德綱還是堅持要做我的徒弟,我也傾囊傳授。”

次年,金文聲首開山門,收王春浩為徒,傳授相聲、快書、快板、西河四門技藝。王春浩曾在大金臺說相聲,現在是天津電視臺公共頻道《二哥說事》欄目的主持人。

而當時的郭德綱一窮二白,金文聲也僅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他在天津說書時賣三塊錢一張票,茶水、瓜子、花生、山楂糕免費,一場下來也就掙十幾塊錢,根本無錢舉辦拜師儀式。1999年金文聲六十九歲大壽,“少馬爺”馬志明帶頭每人湊了一百塊錢給他過生日。郭德綱聽到消息後專門從北京趕回天津給他祝壽。酒席宴前,金文聲當著馬志明等同行的面就說:“德綱這孩子我要定了!”

金文聲叫郭德綱“小五”,囑咐他“深挖洞,廣積糧”,並向他傳授了很多評書、相聲的表演技巧。老郭的單口相聲《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以及後來的《今古奇觀》系列,都是拜金文聲傳授。郭德綱當時的搭檔王玥波,其評書風格也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文聲的影響。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在濟南,金文聲度過了自己相對安逸的童年與少年。他與張連霞結婚,據說還與南崗子一霸的女兒虎妞,人稱“大辮子”的孫宗英有過一段婚姻。新中國成立後,金文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因有國民黨背景而被捕入獄,妻子也與他離了婚。萬念懼灰之際,他決定離開。

津門獻藝

20世紀50年代,金文聲的師兄安和順在佳木斯賣藝時生病,還不起園子預支的錢,介紹金文聲去替換。金文聲從濟南坐火車前往佳木斯,不想中途錢包被人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在天津站下車,想憑自己說書的本事賺些路費。他用身上僅有兩分錢買了一張電車票,坐電車來到鳥市書館,找到了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的快板演員王鳳山。

王鳳山是“王派”快板的開山鼻祖,為馬三立捧哏多年。他曾在濟南演出,妻子就是山東人,兒子王文喜得其衣缽,至今仍生活在濟南。正是在濟南演出期間,王鳳山結識了比自己小十四歲的金文聲,很是欣賞。孫少林在濟南晨光茶社掌穴時曾邀金文聲和王鳳山唱對口快板,二人合作過《打店》,王鳳山唱孫二孃,金文聲唱武松。誰想一別數載,他鄉遇故知,兩人又在天津相遇。

王鳳山對金文聲有知遇之恩,他主動介紹金文聲去自己所在的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參加演出。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前身,壟斷了當時的電臺資源,門檻極高,張壽臣、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等名家都在該團獻藝。恰逢山東快書藝人傅永昌剛剛返鄉,曲藝團缺快書演員,金文聲便留了下來。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王鳳山

天津是曲藝之鄉,名家輩出,高手雲集。金文聲山東口音重,說不了相聲,評書風格也很難讓天津觀眾在短時間內接受,但他的山東快書卻是獨此一家。不同於其他快書藝人,金文聲在表演時大板加鴛鴦板一起打,打起來虎虎生風,手、眼、身、步俱佳,神、形、詞、氣兼備,再配以金老獨特戲謔的舞臺風格,很快便在津門闖出名堂。

這是金文聲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他表演的山東快書《武松傳》、《魯達除霸》、《大關西》等皆是當時的精品,曾連續返場十三次,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用張壽臣的話說,他是“20歲的年紀,50歲的藝術”。曲藝團也將金文聲視為重點培養對象,讓他拜王鳳山為師。就這樣,金文聲的相聲與快板都有了門戶。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劉文步與金文聲

這期間,金文聲先後與女藝人李梅耕、史文秀有過兩段婚姻。李梅耕是單絃演員,後來在和平區曲藝雜技團演出。史文秀更是一名奇女子,她是梅花大鼓演員,藝名花筱寶,被譽為“梅花皇后”,因膚白貌美,時人稱其為“江米人兒”。她曾是實業家榮毅仁的姨太太,建國後榮毅仁從政,官至共和國副主席,史文秀才又零落,幾經輾轉,最終嫁給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弟溥佐。

禍從口出

1957年,“反右運動”席捲全國,金文聲因出身問題被劃為“右派”。政治上的預警並沒有讓金文聲警惕起來,他依舊我行我素,口無遮攔。可誰曾想到,一句誑語竟然給自己帶來了牢獄之災。

1958年8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天津,在百年老店正陽春飯莊用餐,引發群眾集體圍觀。熱情的群眾將飯店圍得水洩不通,警備區不得不派出一個排的精壯戰士才將毛主席接出。事後有關媒體報道,正陽春門前僅被擠掉的鞋子就撿了幾大車。正巧當天金文聲去勸業場逛街,剛買的新鞋被擠掉了一隻。

回到團裡,同事們打趣他少了一隻鞋,金文聲一下子來了脾氣,竟口出狂言“我是妹槍!有槍我準 ······(腦補山東口音)”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不想卻被好事之人聽到。不久,金文聲被認定為反革命犯,不僅被下放至板橋農場接受改造,還因此而入獄。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毛主席視察正陽春飯莊

據曲藝理論家劉連群先生所著《馬三立別傳》中記載,“如團裡一個說山東快書的,平常私下裡也極為好說,嘴上沒有把門的,說什麼人不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暗殺領袖自然該挨槍子兒,可過了多少年提起領袖×年×月×日是被誰暗殺的也算留名呀……當時人們大笑一場,誰也沒想過真去暗殺誰,可運動一來那山東快書演員便成了‘右派’,並定為反革命犯。”

從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這二十餘年的歲月裡,金文聲一直處於被流放的狀態。他先是被關押,後又接受勞教,與年長他十六歲的“師爺”馬三立等人一起務農、幹活。郭德綱曾說金文聲兩次被判死刑都硬是沒死,雖是福大命大,但足見歷經多艱。

若干年後,金文聲在評書中說到:“藝術家都是政治家的犧牲品。”這大概是他劫後餘生的體會吧。金文聲生性不羈,不懼高山。可直到現在他才發現,其實最難越過的是生活。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與馬三立

後來,金文聲輾轉來到上海,靠說評書度日。由於不能說傳統書目,他就把《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三個火槍手》等世界名著改編成評書,十分新潮。據說他常到上海的大學裡表演這些作品,不僅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許多教授都拿著書去聽,一睹評書風采。

重返舞臺

1985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金文聲終於被平反,回到天津廣播電臺從事行政工作。正巧天津電視臺在錄製一場曲藝傳統節目,馬三立讓金文聲也去試試。已經闊別舞臺近三十年的金文聲,終於又得到了登臺演出的機會。

當天,金文聲說一段自己拿手的快書作品《武松趕會》,一雙鴛鴦板耍得似流星,走板鏗鏘,唱詞老到,博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他似乎生來就屬於這舞臺,不管之前經歷了什麼磨難,不管被生活捶打了多少遍,只要上了臺,他就是最耀眼的明星。

之後,金文聲多次參加天津電視臺的節目錄制,網上流傳的《三封信》、《愛不夠》等多段快書作品均為當時錄製。

1992年,金文聲從天津廣播電臺退休。退休後他發揮餘熱,重操舊業,拾起了評書的老本行,在天津名流茶館、燕樂茶社、長壽園等地說書,書目有《青紅幫演義》、《三俠劍》、《響馬傳》、《袁文會》、《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小德張》等。他說自己“說書一天兩小時,三年可以不翻頭。”

金文聲說書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操著一口山東口音的天津話,說書夾雜藝壇八卦,各種歷史掌故、舊時見聞信手拈來,鍼砭時弊,嬉笑怒罵,愛使“現掛”,情到深處還總罵幾句髒話,好似一位閱歷頗深的老者在與觀眾聊閒天,卻總是語出驚人,妙語連珠。

雖然這樣的風格有人不甚喜歡,但他的表演卻是要建立在深厚的藝術功底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之上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作為評書演員,必須是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還得是演說家。”不僅天津的愛好者喜歡看他的表演,很多北京等地的評書迷也專程來津觀看他的演出。而金文聲也與劉立福一起,成為了90年代天津茶館裡最受歡迎的評書藝人。

1996年,由天津廣播電視學會、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聯合出品的《中國傳統相聲集錦》項目上馬。由資深曲藝編輯,吉鴻昌先生的外孫鄭吉平擔任製片人,劉俊傑以及金文聲擔任策劃並提供演員名單。第一卷共錄製了四十九集近百段傳統相聲作品,次年又錄製了第二卷共八十九集一百六十九段作品,為傳統相聲的搶救與傳承作出了卓越貢獻。

金文聲在後來接受採訪時,還對這項工作念念不忘。他說:“最大心願,是把那六十多段傳統相聲錄好了,這樣,中國相聲就齊了……還剩六十多段沒有錄,弄好了,中國的傳統相聲就全了。我都已經聯繫好了演員,可是,沒錢啊,得找投資,還有三十萬這就夠了。再不錄,就沒有機會了!十二年前我錄製這個的時候,許多老人都還在,現在,王世臣、趙世忠、馬三立、於寶林、馮寶華、王長林都已經過世了。”

桃李滿園

1997年,金文聲來北京說評書,遇見了同樣在京闖蕩的郭德綱。老郭被金先生的藝術魅力所折服,提出要拜他為師。據金文聲回憶:“當年我們認識的時候我在北京說評書,一到北京就幹響了,而德綱則是每天給我開場。後來孩子有心要拜我為師,我說——孩子,我沒有名氣,你要拜就拜個有名的吧!但是後來德綱還是堅持要做我的徒弟,我也傾囊傳授。”

次年,金文聲首開山門,收王春浩為徒,傳授相聲、快書、快板、西河四門技藝。王春浩曾在大金臺說相聲,現在是天津電視臺公共頻道《二哥說事》欄目的主持人。

而當時的郭德綱一窮二白,金文聲也僅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他在天津說書時賣三塊錢一張票,茶水、瓜子、花生、山楂糕免費,一場下來也就掙十幾塊錢,根本無錢舉辦拜師儀式。1999年金文聲六十九歲大壽,“少馬爺”馬志明帶頭每人湊了一百塊錢給他過生日。郭德綱聽到消息後專門從北京趕回天津給他祝壽。酒席宴前,金文聲當著馬志明等同行的面就說:“德綱這孩子我要定了!”

金文聲叫郭德綱“小五”,囑咐他“深挖洞,廣積糧”,並向他傳授了很多評書、相聲的表演技巧。老郭的單口相聲《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以及後來的《今古奇觀》系列,都是拜金文聲傳授。郭德綱當時的搭檔王玥波,其評書風格也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文聲的影響。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楊少華與郭德綱、王玥波

1999年,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邀請各地相聲名家錄製一批電視相聲節目。金文聲向負責人鄭吉平推薦了郭德綱,說他是一位日後必成大器的演員。當時的郭德綱才二十六歲,搭檔王玥波更是隻有二十一歲,出於對金先生的尊敬,鄭吉平勉強答應錄兩段試試。錄過之後,鄭吉平極為滿意,最後總共為他倆錄了二十一段相聲。

這是郭德綱與王玥波第一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如今網上流傳的郭德綱梳著分頭,王玥波留著板寸的影像資料,都是當時的作品。時過境遷,現在的郭德綱與王玥波,都已各自扛起了相聲與評書的大旗。

2006年,郭德綱、于謙、李菁、高峰在天津舉行了盛大的拜師儀式,拜金文聲為師,賜藝名郭增福、於增壽、李增祿、高增喜,正式列入西河門下。這次拜師儀式的引師是田立禾,保師是劉文亮,而代師就是鄭吉平。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在濟南,金文聲度過了自己相對安逸的童年與少年。他與張連霞結婚,據說還與南崗子一霸的女兒虎妞,人稱“大辮子”的孫宗英有過一段婚姻。新中國成立後,金文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因有國民黨背景而被捕入獄,妻子也與他離了婚。萬念懼灰之際,他決定離開。

津門獻藝

20世紀50年代,金文聲的師兄安和順在佳木斯賣藝時生病,還不起園子預支的錢,介紹金文聲去替換。金文聲從濟南坐火車前往佳木斯,不想中途錢包被人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在天津站下車,想憑自己說書的本事賺些路費。他用身上僅有兩分錢買了一張電車票,坐電車來到鳥市書館,找到了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的快板演員王鳳山。

王鳳山是“王派”快板的開山鼻祖,為馬三立捧哏多年。他曾在濟南演出,妻子就是山東人,兒子王文喜得其衣缽,至今仍生活在濟南。正是在濟南演出期間,王鳳山結識了比自己小十四歲的金文聲,很是欣賞。孫少林在濟南晨光茶社掌穴時曾邀金文聲和王鳳山唱對口快板,二人合作過《打店》,王鳳山唱孫二孃,金文聲唱武松。誰想一別數載,他鄉遇故知,兩人又在天津相遇。

王鳳山對金文聲有知遇之恩,他主動介紹金文聲去自己所在的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參加演出。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前身,壟斷了當時的電臺資源,門檻極高,張壽臣、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等名家都在該團獻藝。恰逢山東快書藝人傅永昌剛剛返鄉,曲藝團缺快書演員,金文聲便留了下來。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王鳳山

天津是曲藝之鄉,名家輩出,高手雲集。金文聲山東口音重,說不了相聲,評書風格也很難讓天津觀眾在短時間內接受,但他的山東快書卻是獨此一家。不同於其他快書藝人,金文聲在表演時大板加鴛鴦板一起打,打起來虎虎生風,手、眼、身、步俱佳,神、形、詞、氣兼備,再配以金老獨特戲謔的舞臺風格,很快便在津門闖出名堂。

這是金文聲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他表演的山東快書《武松傳》、《魯達除霸》、《大關西》等皆是當時的精品,曾連續返場十三次,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用張壽臣的話說,他是“20歲的年紀,50歲的藝術”。曲藝團也將金文聲視為重點培養對象,讓他拜王鳳山為師。就這樣,金文聲的相聲與快板都有了門戶。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劉文步與金文聲

這期間,金文聲先後與女藝人李梅耕、史文秀有過兩段婚姻。李梅耕是單絃演員,後來在和平區曲藝雜技團演出。史文秀更是一名奇女子,她是梅花大鼓演員,藝名花筱寶,被譽為“梅花皇后”,因膚白貌美,時人稱其為“江米人兒”。她曾是實業家榮毅仁的姨太太,建國後榮毅仁從政,官至共和國副主席,史文秀才又零落,幾經輾轉,最終嫁給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弟溥佐。

禍從口出

1957年,“反右運動”席捲全國,金文聲因出身問題被劃為“右派”。政治上的預警並沒有讓金文聲警惕起來,他依舊我行我素,口無遮攔。可誰曾想到,一句誑語竟然給自己帶來了牢獄之災。

1958年8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天津,在百年老店正陽春飯莊用餐,引發群眾集體圍觀。熱情的群眾將飯店圍得水洩不通,警備區不得不派出一個排的精壯戰士才將毛主席接出。事後有關媒體報道,正陽春門前僅被擠掉的鞋子就撿了幾大車。正巧當天金文聲去勸業場逛街,剛買的新鞋被擠掉了一隻。

回到團裡,同事們打趣他少了一隻鞋,金文聲一下子來了脾氣,竟口出狂言“我是妹槍!有槍我準 ······(腦補山東口音)”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不想卻被好事之人聽到。不久,金文聲被認定為反革命犯,不僅被下放至板橋農場接受改造,還因此而入獄。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毛主席視察正陽春飯莊

據曲藝理論家劉連群先生所著《馬三立別傳》中記載,“如團裡一個說山東快書的,平常私下裡也極為好說,嘴上沒有把門的,說什麼人不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暗殺領袖自然該挨槍子兒,可過了多少年提起領袖×年×月×日是被誰暗殺的也算留名呀……當時人們大笑一場,誰也沒想過真去暗殺誰,可運動一來那山東快書演員便成了‘右派’,並定為反革命犯。”

從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這二十餘年的歲月裡,金文聲一直處於被流放的狀態。他先是被關押,後又接受勞教,與年長他十六歲的“師爺”馬三立等人一起務農、幹活。郭德綱曾說金文聲兩次被判死刑都硬是沒死,雖是福大命大,但足見歷經多艱。

若干年後,金文聲在評書中說到:“藝術家都是政治家的犧牲品。”這大概是他劫後餘生的體會吧。金文聲生性不羈,不懼高山。可直到現在他才發現,其實最難越過的是生活。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與馬三立

後來,金文聲輾轉來到上海,靠說評書度日。由於不能說傳統書目,他就把《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三個火槍手》等世界名著改編成評書,十分新潮。據說他常到上海的大學裡表演這些作品,不僅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許多教授都拿著書去聽,一睹評書風采。

重返舞臺

1985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金文聲終於被平反,回到天津廣播電臺從事行政工作。正巧天津電視臺在錄製一場曲藝傳統節目,馬三立讓金文聲也去試試。已經闊別舞臺近三十年的金文聲,終於又得到了登臺演出的機會。

當天,金文聲說一段自己拿手的快書作品《武松趕會》,一雙鴛鴦板耍得似流星,走板鏗鏘,唱詞老到,博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他似乎生來就屬於這舞臺,不管之前經歷了什麼磨難,不管被生活捶打了多少遍,只要上了臺,他就是最耀眼的明星。

之後,金文聲多次參加天津電視臺的節目錄制,網上流傳的《三封信》、《愛不夠》等多段快書作品均為當時錄製。

1992年,金文聲從天津廣播電臺退休。退休後他發揮餘熱,重操舊業,拾起了評書的老本行,在天津名流茶館、燕樂茶社、長壽園等地說書,書目有《青紅幫演義》、《三俠劍》、《響馬傳》、《袁文會》、《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小德張》等。他說自己“說書一天兩小時,三年可以不翻頭。”

金文聲說書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操著一口山東口音的天津話,說書夾雜藝壇八卦,各種歷史掌故、舊時見聞信手拈來,鍼砭時弊,嬉笑怒罵,愛使“現掛”,情到深處還總罵幾句髒話,好似一位閱歷頗深的老者在與觀眾聊閒天,卻總是語出驚人,妙語連珠。

雖然這樣的風格有人不甚喜歡,但他的表演卻是要建立在深厚的藝術功底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之上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作為評書演員,必須是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還得是演說家。”不僅天津的愛好者喜歡看他的表演,很多北京等地的評書迷也專程來津觀看他的演出。而金文聲也與劉立福一起,成為了90年代天津茶館裡最受歡迎的評書藝人。

1996年,由天津廣播電視學會、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聯合出品的《中國傳統相聲集錦》項目上馬。由資深曲藝編輯,吉鴻昌先生的外孫鄭吉平擔任製片人,劉俊傑以及金文聲擔任策劃並提供演員名單。第一卷共錄製了四十九集近百段傳統相聲作品,次年又錄製了第二卷共八十九集一百六十九段作品,為傳統相聲的搶救與傳承作出了卓越貢獻。

金文聲在後來接受採訪時,還對這項工作念念不忘。他說:“最大心願,是把那六十多段傳統相聲錄好了,這樣,中國相聲就齊了……還剩六十多段沒有錄,弄好了,中國的傳統相聲就全了。我都已經聯繫好了演員,可是,沒錢啊,得找投資,還有三十萬這就夠了。再不錄,就沒有機會了!十二年前我錄製這個的時候,許多老人都還在,現在,王世臣、趙世忠、馬三立、於寶林、馮寶華、王長林都已經過世了。”

桃李滿園

1997年,金文聲來北京說評書,遇見了同樣在京闖蕩的郭德綱。老郭被金先生的藝術魅力所折服,提出要拜他為師。據金文聲回憶:“當年我們認識的時候我在北京說評書,一到北京就幹響了,而德綱則是每天給我開場。後來孩子有心要拜我為師,我說——孩子,我沒有名氣,你要拜就拜個有名的吧!但是後來德綱還是堅持要做我的徒弟,我也傾囊傳授。”

次年,金文聲首開山門,收王春浩為徒,傳授相聲、快書、快板、西河四門技藝。王春浩曾在大金臺說相聲,現在是天津電視臺公共頻道《二哥說事》欄目的主持人。

而當時的郭德綱一窮二白,金文聲也僅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他在天津說書時賣三塊錢一張票,茶水、瓜子、花生、山楂糕免費,一場下來也就掙十幾塊錢,根本無錢舉辦拜師儀式。1999年金文聲六十九歲大壽,“少馬爺”馬志明帶頭每人湊了一百塊錢給他過生日。郭德綱聽到消息後專門從北京趕回天津給他祝壽。酒席宴前,金文聲當著馬志明等同行的面就說:“德綱這孩子我要定了!”

金文聲叫郭德綱“小五”,囑咐他“深挖洞,廣積糧”,並向他傳授了很多評書、相聲的表演技巧。老郭的單口相聲《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以及後來的《今古奇觀》系列,都是拜金文聲傳授。郭德綱當時的搭檔王玥波,其評書風格也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文聲的影響。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楊少華與郭德綱、王玥波

1999年,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邀請各地相聲名家錄製一批電視相聲節目。金文聲向負責人鄭吉平推薦了郭德綱,說他是一位日後必成大器的演員。當時的郭德綱才二十六歲,搭檔王玥波更是隻有二十一歲,出於對金先生的尊敬,鄭吉平勉強答應錄兩段試試。錄過之後,鄭吉平極為滿意,最後總共為他倆錄了二十一段相聲。

這是郭德綱與王玥波第一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如今網上流傳的郭德綱梳著分頭,王玥波留著板寸的影像資料,都是當時的作品。時過境遷,現在的郭德綱與王玥波,都已各自扛起了相聲與評書的大旗。

2006年,郭德綱、于謙、李菁、高峰在天津舉行了盛大的拜師儀式,拜金文聲為師,賜藝名郭增福、於增壽、李增祿、高增喜,正式列入西河門下。這次拜師儀式的引師是田立禾,保師是劉文亮,而代師就是鄭吉平。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郭德綱等人拜師金文聲

與郭德綱不同,金文聲對另一位弟子高峰的影響,可以說是顛覆性的。

金文聲與高峰結識於燕樂茶社,當時高峰是天津農學院水產專業的大學生,經常去聽金先生說書,並在演出結束後留下來打掃衛生。金文聲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一日散場,金文聲讓高峰唱了一段快板,並主動提出讓他來家裡學習。 就這樣,高峰追隨金文聲學藝多年,奠定了他快板藝術的基礎。金文聲非常喜歡高峰,多次向郭德綱推薦,不過機緣巧合,幾次都錯過了。

2005年,郭德綱來天津看望恩師,金文聲強行留住郭德綱,一定要他和高峰見一面。可當時高峰正在學校做實驗,實驗室信號極差,電話一直不通。愛才心切的金先生一遍一遍打,直到晚上十一點實驗結束,電話終於通了。

正是這次會面,改變了高峰的命運。他與郭德綱相識,之後赴京加入德雲社,成為“德雲總教習”。高峰生性靦腆,不爭不搶,如果不是當時金先生的執拗,或許他現在還在科研所裡消磨著自己的藝術才華,又或許在天津的茶館裡說著相聲,無人知曉,萬不會到這波濤洶湧的北京城闖一份功名。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在濟南,金文聲度過了自己相對安逸的童年與少年。他與張連霞結婚,據說還與南崗子一霸的女兒虎妞,人稱“大辮子”的孫宗英有過一段婚姻。新中國成立後,金文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因有國民黨背景而被捕入獄,妻子也與他離了婚。萬念懼灰之際,他決定離開。

津門獻藝

20世紀50年代,金文聲的師兄安和順在佳木斯賣藝時生病,還不起園子預支的錢,介紹金文聲去替換。金文聲從濟南坐火車前往佳木斯,不想中途錢包被人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在天津站下車,想憑自己說書的本事賺些路費。他用身上僅有兩分錢買了一張電車票,坐電車來到鳥市書館,找到了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的快板演員王鳳山。

王鳳山是“王派”快板的開山鼻祖,為馬三立捧哏多年。他曾在濟南演出,妻子就是山東人,兒子王文喜得其衣缽,至今仍生活在濟南。正是在濟南演出期間,王鳳山結識了比自己小十四歲的金文聲,很是欣賞。孫少林在濟南晨光茶社掌穴時曾邀金文聲和王鳳山唱對口快板,二人合作過《打店》,王鳳山唱孫二孃,金文聲唱武松。誰想一別數載,他鄉遇故知,兩人又在天津相遇。

王鳳山對金文聲有知遇之恩,他主動介紹金文聲去自己所在的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參加演出。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前身,壟斷了當時的電臺資源,門檻極高,張壽臣、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等名家都在該團獻藝。恰逢山東快書藝人傅永昌剛剛返鄉,曲藝團缺快書演員,金文聲便留了下來。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王鳳山

天津是曲藝之鄉,名家輩出,高手雲集。金文聲山東口音重,說不了相聲,評書風格也很難讓天津觀眾在短時間內接受,但他的山東快書卻是獨此一家。不同於其他快書藝人,金文聲在表演時大板加鴛鴦板一起打,打起來虎虎生風,手、眼、身、步俱佳,神、形、詞、氣兼備,再配以金老獨特戲謔的舞臺風格,很快便在津門闖出名堂。

這是金文聲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他表演的山東快書《武松傳》、《魯達除霸》、《大關西》等皆是當時的精品,曾連續返場十三次,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用張壽臣的話說,他是“20歲的年紀,50歲的藝術”。曲藝團也將金文聲視為重點培養對象,讓他拜王鳳山為師。就這樣,金文聲的相聲與快板都有了門戶。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劉文步與金文聲

這期間,金文聲先後與女藝人李梅耕、史文秀有過兩段婚姻。李梅耕是單絃演員,後來在和平區曲藝雜技團演出。史文秀更是一名奇女子,她是梅花大鼓演員,藝名花筱寶,被譽為“梅花皇后”,因膚白貌美,時人稱其為“江米人兒”。她曾是實業家榮毅仁的姨太太,建國後榮毅仁從政,官至共和國副主席,史文秀才又零落,幾經輾轉,最終嫁給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弟溥佐。

禍從口出

1957年,“反右運動”席捲全國,金文聲因出身問題被劃為“右派”。政治上的預警並沒有讓金文聲警惕起來,他依舊我行我素,口無遮攔。可誰曾想到,一句誑語竟然給自己帶來了牢獄之災。

1958年8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天津,在百年老店正陽春飯莊用餐,引發群眾集體圍觀。熱情的群眾將飯店圍得水洩不通,警備區不得不派出一個排的精壯戰士才將毛主席接出。事後有關媒體報道,正陽春門前僅被擠掉的鞋子就撿了幾大車。正巧當天金文聲去勸業場逛街,剛買的新鞋被擠掉了一隻。

回到團裡,同事們打趣他少了一隻鞋,金文聲一下子來了脾氣,竟口出狂言“我是妹槍!有槍我準 ······(腦補山東口音)”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不想卻被好事之人聽到。不久,金文聲被認定為反革命犯,不僅被下放至板橋農場接受改造,還因此而入獄。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毛主席視察正陽春飯莊

據曲藝理論家劉連群先生所著《馬三立別傳》中記載,“如團裡一個說山東快書的,平常私下裡也極為好說,嘴上沒有把門的,說什麼人不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暗殺領袖自然該挨槍子兒,可過了多少年提起領袖×年×月×日是被誰暗殺的也算留名呀……當時人們大笑一場,誰也沒想過真去暗殺誰,可運動一來那山東快書演員便成了‘右派’,並定為反革命犯。”

從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這二十餘年的歲月裡,金文聲一直處於被流放的狀態。他先是被關押,後又接受勞教,與年長他十六歲的“師爺”馬三立等人一起務農、幹活。郭德綱曾說金文聲兩次被判死刑都硬是沒死,雖是福大命大,但足見歷經多艱。

若干年後,金文聲在評書中說到:“藝術家都是政治家的犧牲品。”這大概是他劫後餘生的體會吧。金文聲生性不羈,不懼高山。可直到現在他才發現,其實最難越過的是生活。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與馬三立

後來,金文聲輾轉來到上海,靠說評書度日。由於不能說傳統書目,他就把《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三個火槍手》等世界名著改編成評書,十分新潮。據說他常到上海的大學裡表演這些作品,不僅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許多教授都拿著書去聽,一睹評書風采。

重返舞臺

1985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金文聲終於被平反,回到天津廣播電臺從事行政工作。正巧天津電視臺在錄製一場曲藝傳統節目,馬三立讓金文聲也去試試。已經闊別舞臺近三十年的金文聲,終於又得到了登臺演出的機會。

當天,金文聲說一段自己拿手的快書作品《武松趕會》,一雙鴛鴦板耍得似流星,走板鏗鏘,唱詞老到,博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他似乎生來就屬於這舞臺,不管之前經歷了什麼磨難,不管被生活捶打了多少遍,只要上了臺,他就是最耀眼的明星。

之後,金文聲多次參加天津電視臺的節目錄制,網上流傳的《三封信》、《愛不夠》等多段快書作品均為當時錄製。

1992年,金文聲從天津廣播電臺退休。退休後他發揮餘熱,重操舊業,拾起了評書的老本行,在天津名流茶館、燕樂茶社、長壽園等地說書,書目有《青紅幫演義》、《三俠劍》、《響馬傳》、《袁文會》、《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小德張》等。他說自己“說書一天兩小時,三年可以不翻頭。”

金文聲說書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操著一口山東口音的天津話,說書夾雜藝壇八卦,各種歷史掌故、舊時見聞信手拈來,鍼砭時弊,嬉笑怒罵,愛使“現掛”,情到深處還總罵幾句髒話,好似一位閱歷頗深的老者在與觀眾聊閒天,卻總是語出驚人,妙語連珠。

雖然這樣的風格有人不甚喜歡,但他的表演卻是要建立在深厚的藝術功底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之上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作為評書演員,必須是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還得是演說家。”不僅天津的愛好者喜歡看他的表演,很多北京等地的評書迷也專程來津觀看他的演出。而金文聲也與劉立福一起,成為了90年代天津茶館裡最受歡迎的評書藝人。

1996年,由天津廣播電視學會、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聯合出品的《中國傳統相聲集錦》項目上馬。由資深曲藝編輯,吉鴻昌先生的外孫鄭吉平擔任製片人,劉俊傑以及金文聲擔任策劃並提供演員名單。第一卷共錄製了四十九集近百段傳統相聲作品,次年又錄製了第二卷共八十九集一百六十九段作品,為傳統相聲的搶救與傳承作出了卓越貢獻。

金文聲在後來接受採訪時,還對這項工作念念不忘。他說:“最大心願,是把那六十多段傳統相聲錄好了,這樣,中國相聲就齊了……還剩六十多段沒有錄,弄好了,中國的傳統相聲就全了。我都已經聯繫好了演員,可是,沒錢啊,得找投資,還有三十萬這就夠了。再不錄,就沒有機會了!十二年前我錄製這個的時候,許多老人都還在,現在,王世臣、趙世忠、馬三立、於寶林、馮寶華、王長林都已經過世了。”

桃李滿園

1997年,金文聲來北京說評書,遇見了同樣在京闖蕩的郭德綱。老郭被金先生的藝術魅力所折服,提出要拜他為師。據金文聲回憶:“當年我們認識的時候我在北京說評書,一到北京就幹響了,而德綱則是每天給我開場。後來孩子有心要拜我為師,我說——孩子,我沒有名氣,你要拜就拜個有名的吧!但是後來德綱還是堅持要做我的徒弟,我也傾囊傳授。”

次年,金文聲首開山門,收王春浩為徒,傳授相聲、快書、快板、西河四門技藝。王春浩曾在大金臺說相聲,現在是天津電視臺公共頻道《二哥說事》欄目的主持人。

而當時的郭德綱一窮二白,金文聲也僅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他在天津說書時賣三塊錢一張票,茶水、瓜子、花生、山楂糕免費,一場下來也就掙十幾塊錢,根本無錢舉辦拜師儀式。1999年金文聲六十九歲大壽,“少馬爺”馬志明帶頭每人湊了一百塊錢給他過生日。郭德綱聽到消息後專門從北京趕回天津給他祝壽。酒席宴前,金文聲當著馬志明等同行的面就說:“德綱這孩子我要定了!”

金文聲叫郭德綱“小五”,囑咐他“深挖洞,廣積糧”,並向他傳授了很多評書、相聲的表演技巧。老郭的單口相聲《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以及後來的《今古奇觀》系列,都是拜金文聲傳授。郭德綱當時的搭檔王玥波,其評書風格也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文聲的影響。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楊少華與郭德綱、王玥波

1999年,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邀請各地相聲名家錄製一批電視相聲節目。金文聲向負責人鄭吉平推薦了郭德綱,說他是一位日後必成大器的演員。當時的郭德綱才二十六歲,搭檔王玥波更是隻有二十一歲,出於對金先生的尊敬,鄭吉平勉強答應錄兩段試試。錄過之後,鄭吉平極為滿意,最後總共為他倆錄了二十一段相聲。

這是郭德綱與王玥波第一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如今網上流傳的郭德綱梳著分頭,王玥波留著板寸的影像資料,都是當時的作品。時過境遷,現在的郭德綱與王玥波,都已各自扛起了相聲與評書的大旗。

2006年,郭德綱、于謙、李菁、高峰在天津舉行了盛大的拜師儀式,拜金文聲為師,賜藝名郭增福、於增壽、李增祿、高增喜,正式列入西河門下。這次拜師儀式的引師是田立禾,保師是劉文亮,而代師就是鄭吉平。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郭德綱等人拜師金文聲

與郭德綱不同,金文聲對另一位弟子高峰的影響,可以說是顛覆性的。

金文聲與高峰結識於燕樂茶社,當時高峰是天津農學院水產專業的大學生,經常去聽金先生說書,並在演出結束後留下來打掃衛生。金文聲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一日散場,金文聲讓高峰唱了一段快板,並主動提出讓他來家裡學習。 就這樣,高峰追隨金文聲學藝多年,奠定了他快板藝術的基礎。金文聲非常喜歡高峰,多次向郭德綱推薦,不過機緣巧合,幾次都錯過了。

2005年,郭德綱來天津看望恩師,金文聲強行留住郭德綱,一定要他和高峰見一面。可當時高峰正在學校做實驗,實驗室信號極差,電話一直不通。愛才心切的金先生一遍一遍打,直到晚上十一點實驗結束,電話終於通了。

正是這次會面,改變了高峰的命運。他與郭德綱相識,之後赴京加入德雲社,成為“德雲總教習”。高峰生性靦腆,不爭不搶,如果不是當時金先生的執拗,或許他現在還在科研所裡消磨著自己的藝術才華,又或許在天津的茶館裡說著相聲,無人知曉,萬不會到這波濤洶湧的北京城闖一份功名。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高峰攜弟子看望金文聲

2008年,金文聲收“老樑”樑宏達為西河門弟子,老樑主持過多檔電視節目,其鐵齒銅牙、辛辣系列的語言風格頗得金文聲的真傳。他說自己“我能說會講也是因為有曲藝功底,能想到哪說到哪,還得有曲藝化的表達。”

2010年,金文聲在濟南收羅廣興、李濤、華青、劉翰青為徒。羅廣興是濟南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楊派”山東快書第三代掌門人;李濤是濟南芙蓉館館主,其一子一女五龍、四鳳都拜在郭德綱門下,新浪“金文聲微博”的賬號應該也是由他在打理,經常轉發芙蓉館的演出信息;華青、劉翰青都是濟南著名主持人,劉翰青藝名“小囉囉”,深受泉城觀眾的喜愛。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在濟南,金文聲度過了自己相對安逸的童年與少年。他與張連霞結婚,據說還與南崗子一霸的女兒虎妞,人稱“大辮子”的孫宗英有過一段婚姻。新中國成立後,金文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因有國民黨背景而被捕入獄,妻子也與他離了婚。萬念懼灰之際,他決定離開。

津門獻藝

20世紀50年代,金文聲的師兄安和順在佳木斯賣藝時生病,還不起園子預支的錢,介紹金文聲去替換。金文聲從濟南坐火車前往佳木斯,不想中途錢包被人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在天津站下車,想憑自己說書的本事賺些路費。他用身上僅有兩分錢買了一張電車票,坐電車來到鳥市書館,找到了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的快板演員王鳳山。

王鳳山是“王派”快板的開山鼻祖,為馬三立捧哏多年。他曾在濟南演出,妻子就是山東人,兒子王文喜得其衣缽,至今仍生活在濟南。正是在濟南演出期間,王鳳山結識了比自己小十四歲的金文聲,很是欣賞。孫少林在濟南晨光茶社掌穴時曾邀金文聲和王鳳山唱對口快板,二人合作過《打店》,王鳳山唱孫二孃,金文聲唱武松。誰想一別數載,他鄉遇故知,兩人又在天津相遇。

王鳳山對金文聲有知遇之恩,他主動介紹金文聲去自己所在的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參加演出。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前身,壟斷了當時的電臺資源,門檻極高,張壽臣、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等名家都在該團獻藝。恰逢山東快書藝人傅永昌剛剛返鄉,曲藝團缺快書演員,金文聲便留了下來。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王鳳山

天津是曲藝之鄉,名家輩出,高手雲集。金文聲山東口音重,說不了相聲,評書風格也很難讓天津觀眾在短時間內接受,但他的山東快書卻是獨此一家。不同於其他快書藝人,金文聲在表演時大板加鴛鴦板一起打,打起來虎虎生風,手、眼、身、步俱佳,神、形、詞、氣兼備,再配以金老獨特戲謔的舞臺風格,很快便在津門闖出名堂。

這是金文聲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他表演的山東快書《武松傳》、《魯達除霸》、《大關西》等皆是當時的精品,曾連續返場十三次,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用張壽臣的話說,他是“20歲的年紀,50歲的藝術”。曲藝團也將金文聲視為重點培養對象,讓他拜王鳳山為師。就這樣,金文聲的相聲與快板都有了門戶。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劉文步與金文聲

這期間,金文聲先後與女藝人李梅耕、史文秀有過兩段婚姻。李梅耕是單絃演員,後來在和平區曲藝雜技團演出。史文秀更是一名奇女子,她是梅花大鼓演員,藝名花筱寶,被譽為“梅花皇后”,因膚白貌美,時人稱其為“江米人兒”。她曾是實業家榮毅仁的姨太太,建國後榮毅仁從政,官至共和國副主席,史文秀才又零落,幾經輾轉,最終嫁給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弟溥佐。

禍從口出

1957年,“反右運動”席捲全國,金文聲因出身問題被劃為“右派”。政治上的預警並沒有讓金文聲警惕起來,他依舊我行我素,口無遮攔。可誰曾想到,一句誑語竟然給自己帶來了牢獄之災。

1958年8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天津,在百年老店正陽春飯莊用餐,引發群眾集體圍觀。熱情的群眾將飯店圍得水洩不通,警備區不得不派出一個排的精壯戰士才將毛主席接出。事後有關媒體報道,正陽春門前僅被擠掉的鞋子就撿了幾大車。正巧當天金文聲去勸業場逛街,剛買的新鞋被擠掉了一隻。

回到團裡,同事們打趣他少了一隻鞋,金文聲一下子來了脾氣,竟口出狂言“我是妹槍!有槍我準 ······(腦補山東口音)”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不想卻被好事之人聽到。不久,金文聲被認定為反革命犯,不僅被下放至板橋農場接受改造,還因此而入獄。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毛主席視察正陽春飯莊

據曲藝理論家劉連群先生所著《馬三立別傳》中記載,“如團裡一個說山東快書的,平常私下裡也極為好說,嘴上沒有把門的,說什麼人不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暗殺領袖自然該挨槍子兒,可過了多少年提起領袖×年×月×日是被誰暗殺的也算留名呀……當時人們大笑一場,誰也沒想過真去暗殺誰,可運動一來那山東快書演員便成了‘右派’,並定為反革命犯。”

從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這二十餘年的歲月裡,金文聲一直處於被流放的狀態。他先是被關押,後又接受勞教,與年長他十六歲的“師爺”馬三立等人一起務農、幹活。郭德綱曾說金文聲兩次被判死刑都硬是沒死,雖是福大命大,但足見歷經多艱。

若干年後,金文聲在評書中說到:“藝術家都是政治家的犧牲品。”這大概是他劫後餘生的體會吧。金文聲生性不羈,不懼高山。可直到現在他才發現,其實最難越過的是生活。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與馬三立

後來,金文聲輾轉來到上海,靠說評書度日。由於不能說傳統書目,他就把《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三個火槍手》等世界名著改編成評書,十分新潮。據說他常到上海的大學裡表演這些作品,不僅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許多教授都拿著書去聽,一睹評書風采。

重返舞臺

1985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金文聲終於被平反,回到天津廣播電臺從事行政工作。正巧天津電視臺在錄製一場曲藝傳統節目,馬三立讓金文聲也去試試。已經闊別舞臺近三十年的金文聲,終於又得到了登臺演出的機會。

當天,金文聲說一段自己拿手的快書作品《武松趕會》,一雙鴛鴦板耍得似流星,走板鏗鏘,唱詞老到,博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他似乎生來就屬於這舞臺,不管之前經歷了什麼磨難,不管被生活捶打了多少遍,只要上了臺,他就是最耀眼的明星。

之後,金文聲多次參加天津電視臺的節目錄制,網上流傳的《三封信》、《愛不夠》等多段快書作品均為當時錄製。

1992年,金文聲從天津廣播電臺退休。退休後他發揮餘熱,重操舊業,拾起了評書的老本行,在天津名流茶館、燕樂茶社、長壽園等地說書,書目有《青紅幫演義》、《三俠劍》、《響馬傳》、《袁文會》、《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小德張》等。他說自己“說書一天兩小時,三年可以不翻頭。”

金文聲說書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操著一口山東口音的天津話,說書夾雜藝壇八卦,各種歷史掌故、舊時見聞信手拈來,鍼砭時弊,嬉笑怒罵,愛使“現掛”,情到深處還總罵幾句髒話,好似一位閱歷頗深的老者在與觀眾聊閒天,卻總是語出驚人,妙語連珠。

雖然這樣的風格有人不甚喜歡,但他的表演卻是要建立在深厚的藝術功底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之上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作為評書演員,必須是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還得是演說家。”不僅天津的愛好者喜歡看他的表演,很多北京等地的評書迷也專程來津觀看他的演出。而金文聲也與劉立福一起,成為了90年代天津茶館裡最受歡迎的評書藝人。

1996年,由天津廣播電視學會、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聯合出品的《中國傳統相聲集錦》項目上馬。由資深曲藝編輯,吉鴻昌先生的外孫鄭吉平擔任製片人,劉俊傑以及金文聲擔任策劃並提供演員名單。第一卷共錄製了四十九集近百段傳統相聲作品,次年又錄製了第二卷共八十九集一百六十九段作品,為傳統相聲的搶救與傳承作出了卓越貢獻。

金文聲在後來接受採訪時,還對這項工作念念不忘。他說:“最大心願,是把那六十多段傳統相聲錄好了,這樣,中國相聲就齊了……還剩六十多段沒有錄,弄好了,中國的傳統相聲就全了。我都已經聯繫好了演員,可是,沒錢啊,得找投資,還有三十萬這就夠了。再不錄,就沒有機會了!十二年前我錄製這個的時候,許多老人都還在,現在,王世臣、趙世忠、馬三立、於寶林、馮寶華、王長林都已經過世了。”

桃李滿園

1997年,金文聲來北京說評書,遇見了同樣在京闖蕩的郭德綱。老郭被金先生的藝術魅力所折服,提出要拜他為師。據金文聲回憶:“當年我們認識的時候我在北京說評書,一到北京就幹響了,而德綱則是每天給我開場。後來孩子有心要拜我為師,我說——孩子,我沒有名氣,你要拜就拜個有名的吧!但是後來德綱還是堅持要做我的徒弟,我也傾囊傳授。”

次年,金文聲首開山門,收王春浩為徒,傳授相聲、快書、快板、西河四門技藝。王春浩曾在大金臺說相聲,現在是天津電視臺公共頻道《二哥說事》欄目的主持人。

而當時的郭德綱一窮二白,金文聲也僅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他在天津說書時賣三塊錢一張票,茶水、瓜子、花生、山楂糕免費,一場下來也就掙十幾塊錢,根本無錢舉辦拜師儀式。1999年金文聲六十九歲大壽,“少馬爺”馬志明帶頭每人湊了一百塊錢給他過生日。郭德綱聽到消息後專門從北京趕回天津給他祝壽。酒席宴前,金文聲當著馬志明等同行的面就說:“德綱這孩子我要定了!”

金文聲叫郭德綱“小五”,囑咐他“深挖洞,廣積糧”,並向他傳授了很多評書、相聲的表演技巧。老郭的單口相聲《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以及後來的《今古奇觀》系列,都是拜金文聲傳授。郭德綱當時的搭檔王玥波,其評書風格也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文聲的影響。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楊少華與郭德綱、王玥波

1999年,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邀請各地相聲名家錄製一批電視相聲節目。金文聲向負責人鄭吉平推薦了郭德綱,說他是一位日後必成大器的演員。當時的郭德綱才二十六歲,搭檔王玥波更是隻有二十一歲,出於對金先生的尊敬,鄭吉平勉強答應錄兩段試試。錄過之後,鄭吉平極為滿意,最後總共為他倆錄了二十一段相聲。

這是郭德綱與王玥波第一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如今網上流傳的郭德綱梳著分頭,王玥波留著板寸的影像資料,都是當時的作品。時過境遷,現在的郭德綱與王玥波,都已各自扛起了相聲與評書的大旗。

2006年,郭德綱、于謙、李菁、高峰在天津舉行了盛大的拜師儀式,拜金文聲為師,賜藝名郭增福、於增壽、李增祿、高增喜,正式列入西河門下。這次拜師儀式的引師是田立禾,保師是劉文亮,而代師就是鄭吉平。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郭德綱等人拜師金文聲

與郭德綱不同,金文聲對另一位弟子高峰的影響,可以說是顛覆性的。

金文聲與高峰結識於燕樂茶社,當時高峰是天津農學院水產專業的大學生,經常去聽金先生說書,並在演出結束後留下來打掃衛生。金文聲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一日散場,金文聲讓高峰唱了一段快板,並主動提出讓他來家裡學習。 就這樣,高峰追隨金文聲學藝多年,奠定了他快板藝術的基礎。金文聲非常喜歡高峰,多次向郭德綱推薦,不過機緣巧合,幾次都錯過了。

2005年,郭德綱來天津看望恩師,金文聲強行留住郭德綱,一定要他和高峰見一面。可當時高峰正在學校做實驗,實驗室信號極差,電話一直不通。愛才心切的金先生一遍一遍打,直到晚上十一點實驗結束,電話終於通了。

正是這次會面,改變了高峰的命運。他與郭德綱相識,之後赴京加入德雲社,成為“德雲總教習”。高峰生性靦腆,不爭不搶,如果不是當時金先生的執拗,或許他現在還在科研所裡消磨著自己的藝術才華,又或許在天津的茶館裡說著相聲,無人知曉,萬不會到這波濤洶湧的北京城闖一份功名。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高峰攜弟子看望金文聲

2008年,金文聲收“老樑”樑宏達為西河門弟子,老樑主持過多檔電視節目,其鐵齒銅牙、辛辣系列的語言風格頗得金文聲的真傳。他說自己“我能說會講也是因為有曲藝功底,能想到哪說到哪,還得有曲藝化的表達。”

2010年,金文聲在濟南收羅廣興、李濤、華青、劉翰青為徒。羅廣興是濟南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楊派”山東快書第三代掌門人;李濤是濟南芙蓉館館主,其一子一女五龍、四鳳都拜在郭德綱門下,新浪“金文聲微博”的賬號應該也是由他在打理,經常轉發芙蓉館的演出信息;華青、劉翰青都是濟南著名主持人,劉翰青藝名“小囉囉”,深受泉城觀眾的喜愛。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的弟子們

之後,金文聲在天津、濟南兩地多次收徒,朱瑞瀟、鄭屹、閻鑫、高爽、王超、李勳、賈博融、任樹國、武明建、厚付勇先後拜入門下。

傳奇落幕

隨著年齡的增大,金文聲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2002年他在民族文化宮演出時,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臺上。觀眾把他送到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還給他湊了三千元手術押金。這是金文聲第一次在臺上暈倒,他說:“觀眾救了我一命。”

2004年,經過一年休養後的金文聲在燕樂茶社復出,開講評書《三俠傳》。復出當日,盛況空前,郭德綱、高峰均在臺下落座,這也是兩人第一次見面。金文聲每日堅持演出了近兩年時間,直到2006年,才因為身體原因暫停了演出。

2008年,金文聲再登舞臺,在北京德雲書館開講《火燒金光寺》、《張廣泰出世》、《五鼠鬧東京》、《白玉雪》等書目。可他再次突然發病暈倒在了舞臺上,後輾轉多家醫院,病情終於有所好轉。但遺憾的是,金文聲留下了多段未能完結的評書作品,已成絕響。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在濟南,金文聲度過了自己相對安逸的童年與少年。他與張連霞結婚,據說還與南崗子一霸的女兒虎妞,人稱“大辮子”的孫宗英有過一段婚姻。新中國成立後,金文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因有國民黨背景而被捕入獄,妻子也與他離了婚。萬念懼灰之際,他決定離開。

津門獻藝

20世紀50年代,金文聲的師兄安和順在佳木斯賣藝時生病,還不起園子預支的錢,介紹金文聲去替換。金文聲從濟南坐火車前往佳木斯,不想中途錢包被人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在天津站下車,想憑自己說書的本事賺些路費。他用身上僅有兩分錢買了一張電車票,坐電車來到鳥市書館,找到了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的快板演員王鳳山。

王鳳山是“王派”快板的開山鼻祖,為馬三立捧哏多年。他曾在濟南演出,妻子就是山東人,兒子王文喜得其衣缽,至今仍生活在濟南。正是在濟南演出期間,王鳳山結識了比自己小十四歲的金文聲,很是欣賞。孫少林在濟南晨光茶社掌穴時曾邀金文聲和王鳳山唱對口快板,二人合作過《打店》,王鳳山唱孫二孃,金文聲唱武松。誰想一別數載,他鄉遇故知,兩人又在天津相遇。

王鳳山對金文聲有知遇之恩,他主動介紹金文聲去自己所在的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參加演出。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前身,壟斷了當時的電臺資源,門檻極高,張壽臣、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等名家都在該團獻藝。恰逢山東快書藝人傅永昌剛剛返鄉,曲藝團缺快書演員,金文聲便留了下來。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王鳳山

天津是曲藝之鄉,名家輩出,高手雲集。金文聲山東口音重,說不了相聲,評書風格也很難讓天津觀眾在短時間內接受,但他的山東快書卻是獨此一家。不同於其他快書藝人,金文聲在表演時大板加鴛鴦板一起打,打起來虎虎生風,手、眼、身、步俱佳,神、形、詞、氣兼備,再配以金老獨特戲謔的舞臺風格,很快便在津門闖出名堂。

這是金文聲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他表演的山東快書《武松傳》、《魯達除霸》、《大關西》等皆是當時的精品,曾連續返場十三次,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用張壽臣的話說,他是“20歲的年紀,50歲的藝術”。曲藝團也將金文聲視為重點培養對象,讓他拜王鳳山為師。就這樣,金文聲的相聲與快板都有了門戶。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劉文步與金文聲

這期間,金文聲先後與女藝人李梅耕、史文秀有過兩段婚姻。李梅耕是單絃演員,後來在和平區曲藝雜技團演出。史文秀更是一名奇女子,她是梅花大鼓演員,藝名花筱寶,被譽為“梅花皇后”,因膚白貌美,時人稱其為“江米人兒”。她曾是實業家榮毅仁的姨太太,建國後榮毅仁從政,官至共和國副主席,史文秀才又零落,幾經輾轉,最終嫁給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弟溥佐。

禍從口出

1957年,“反右運動”席捲全國,金文聲因出身問題被劃為“右派”。政治上的預警並沒有讓金文聲警惕起來,他依舊我行我素,口無遮攔。可誰曾想到,一句誑語竟然給自己帶來了牢獄之災。

1958年8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天津,在百年老店正陽春飯莊用餐,引發群眾集體圍觀。熱情的群眾將飯店圍得水洩不通,警備區不得不派出一個排的精壯戰士才將毛主席接出。事後有關媒體報道,正陽春門前僅被擠掉的鞋子就撿了幾大車。正巧當天金文聲去勸業場逛街,剛買的新鞋被擠掉了一隻。

回到團裡,同事們打趣他少了一隻鞋,金文聲一下子來了脾氣,竟口出狂言“我是妹槍!有槍我準 ······(腦補山東口音)”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不想卻被好事之人聽到。不久,金文聲被認定為反革命犯,不僅被下放至板橋農場接受改造,還因此而入獄。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毛主席視察正陽春飯莊

據曲藝理論家劉連群先生所著《馬三立別傳》中記載,“如團裡一個說山東快書的,平常私下裡也極為好說,嘴上沒有把門的,說什麼人不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暗殺領袖自然該挨槍子兒,可過了多少年提起領袖×年×月×日是被誰暗殺的也算留名呀……當時人們大笑一場,誰也沒想過真去暗殺誰,可運動一來那山東快書演員便成了‘右派’,並定為反革命犯。”

從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這二十餘年的歲月裡,金文聲一直處於被流放的狀態。他先是被關押,後又接受勞教,與年長他十六歲的“師爺”馬三立等人一起務農、幹活。郭德綱曾說金文聲兩次被判死刑都硬是沒死,雖是福大命大,但足見歷經多艱。

若干年後,金文聲在評書中說到:“藝術家都是政治家的犧牲品。”這大概是他劫後餘生的體會吧。金文聲生性不羈,不懼高山。可直到現在他才發現,其實最難越過的是生活。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與馬三立

後來,金文聲輾轉來到上海,靠說評書度日。由於不能說傳統書目,他就把《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三個火槍手》等世界名著改編成評書,十分新潮。據說他常到上海的大學裡表演這些作品,不僅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許多教授都拿著書去聽,一睹評書風采。

重返舞臺

1985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金文聲終於被平反,回到天津廣播電臺從事行政工作。正巧天津電視臺在錄製一場曲藝傳統節目,馬三立讓金文聲也去試試。已經闊別舞臺近三十年的金文聲,終於又得到了登臺演出的機會。

當天,金文聲說一段自己拿手的快書作品《武松趕會》,一雙鴛鴦板耍得似流星,走板鏗鏘,唱詞老到,博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他似乎生來就屬於這舞臺,不管之前經歷了什麼磨難,不管被生活捶打了多少遍,只要上了臺,他就是最耀眼的明星。

之後,金文聲多次參加天津電視臺的節目錄制,網上流傳的《三封信》、《愛不夠》等多段快書作品均為當時錄製。

1992年,金文聲從天津廣播電臺退休。退休後他發揮餘熱,重操舊業,拾起了評書的老本行,在天津名流茶館、燕樂茶社、長壽園等地說書,書目有《青紅幫演義》、《三俠劍》、《響馬傳》、《袁文會》、《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小德張》等。他說自己“說書一天兩小時,三年可以不翻頭。”

金文聲說書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操著一口山東口音的天津話,說書夾雜藝壇八卦,各種歷史掌故、舊時見聞信手拈來,鍼砭時弊,嬉笑怒罵,愛使“現掛”,情到深處還總罵幾句髒話,好似一位閱歷頗深的老者在與觀眾聊閒天,卻總是語出驚人,妙語連珠。

雖然這樣的風格有人不甚喜歡,但他的表演卻是要建立在深厚的藝術功底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之上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作為評書演員,必須是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還得是演說家。”不僅天津的愛好者喜歡看他的表演,很多北京等地的評書迷也專程來津觀看他的演出。而金文聲也與劉立福一起,成為了90年代天津茶館裡最受歡迎的評書藝人。

1996年,由天津廣播電視學會、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聯合出品的《中國傳統相聲集錦》項目上馬。由資深曲藝編輯,吉鴻昌先生的外孫鄭吉平擔任製片人,劉俊傑以及金文聲擔任策劃並提供演員名單。第一卷共錄製了四十九集近百段傳統相聲作品,次年又錄製了第二卷共八十九集一百六十九段作品,為傳統相聲的搶救與傳承作出了卓越貢獻。

金文聲在後來接受採訪時,還對這項工作念念不忘。他說:“最大心願,是把那六十多段傳統相聲錄好了,這樣,中國相聲就齊了……還剩六十多段沒有錄,弄好了,中國的傳統相聲就全了。我都已經聯繫好了演員,可是,沒錢啊,得找投資,還有三十萬這就夠了。再不錄,就沒有機會了!十二年前我錄製這個的時候,許多老人都還在,現在,王世臣、趙世忠、馬三立、於寶林、馮寶華、王長林都已經過世了。”

桃李滿園

1997年,金文聲來北京說評書,遇見了同樣在京闖蕩的郭德綱。老郭被金先生的藝術魅力所折服,提出要拜他為師。據金文聲回憶:“當年我們認識的時候我在北京說評書,一到北京就幹響了,而德綱則是每天給我開場。後來孩子有心要拜我為師,我說——孩子,我沒有名氣,你要拜就拜個有名的吧!但是後來德綱還是堅持要做我的徒弟,我也傾囊傳授。”

次年,金文聲首開山門,收王春浩為徒,傳授相聲、快書、快板、西河四門技藝。王春浩曾在大金臺說相聲,現在是天津電視臺公共頻道《二哥說事》欄目的主持人。

而當時的郭德綱一窮二白,金文聲也僅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他在天津說書時賣三塊錢一張票,茶水、瓜子、花生、山楂糕免費,一場下來也就掙十幾塊錢,根本無錢舉辦拜師儀式。1999年金文聲六十九歲大壽,“少馬爺”馬志明帶頭每人湊了一百塊錢給他過生日。郭德綱聽到消息後專門從北京趕回天津給他祝壽。酒席宴前,金文聲當著馬志明等同行的面就說:“德綱這孩子我要定了!”

金文聲叫郭德綱“小五”,囑咐他“深挖洞,廣積糧”,並向他傳授了很多評書、相聲的表演技巧。老郭的單口相聲《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以及後來的《今古奇觀》系列,都是拜金文聲傳授。郭德綱當時的搭檔王玥波,其評書風格也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文聲的影響。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楊少華與郭德綱、王玥波

1999年,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邀請各地相聲名家錄製一批電視相聲節目。金文聲向負責人鄭吉平推薦了郭德綱,說他是一位日後必成大器的演員。當時的郭德綱才二十六歲,搭檔王玥波更是隻有二十一歲,出於對金先生的尊敬,鄭吉平勉強答應錄兩段試試。錄過之後,鄭吉平極為滿意,最後總共為他倆錄了二十一段相聲。

這是郭德綱與王玥波第一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如今網上流傳的郭德綱梳著分頭,王玥波留著板寸的影像資料,都是當時的作品。時過境遷,現在的郭德綱與王玥波,都已各自扛起了相聲與評書的大旗。

2006年,郭德綱、于謙、李菁、高峰在天津舉行了盛大的拜師儀式,拜金文聲為師,賜藝名郭增福、於增壽、李增祿、高增喜,正式列入西河門下。這次拜師儀式的引師是田立禾,保師是劉文亮,而代師就是鄭吉平。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郭德綱等人拜師金文聲

與郭德綱不同,金文聲對另一位弟子高峰的影響,可以說是顛覆性的。

金文聲與高峰結識於燕樂茶社,當時高峰是天津農學院水產專業的大學生,經常去聽金先生說書,並在演出結束後留下來打掃衛生。金文聲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一日散場,金文聲讓高峰唱了一段快板,並主動提出讓他來家裡學習。 就這樣,高峰追隨金文聲學藝多年,奠定了他快板藝術的基礎。金文聲非常喜歡高峰,多次向郭德綱推薦,不過機緣巧合,幾次都錯過了。

2005年,郭德綱來天津看望恩師,金文聲強行留住郭德綱,一定要他和高峰見一面。可當時高峰正在學校做實驗,實驗室信號極差,電話一直不通。愛才心切的金先生一遍一遍打,直到晚上十一點實驗結束,電話終於通了。

正是這次會面,改變了高峰的命運。他與郭德綱相識,之後赴京加入德雲社,成為“德雲總教習”。高峰生性靦腆,不爭不搶,如果不是當時金先生的執拗,或許他現在還在科研所裡消磨著自己的藝術才華,又或許在天津的茶館裡說著相聲,無人知曉,萬不會到這波濤洶湧的北京城闖一份功名。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高峰攜弟子看望金文聲

2008年,金文聲收“老樑”樑宏達為西河門弟子,老樑主持過多檔電視節目,其鐵齒銅牙、辛辣系列的語言風格頗得金文聲的真傳。他說自己“我能說會講也是因為有曲藝功底,能想到哪說到哪,還得有曲藝化的表達。”

2010年,金文聲在濟南收羅廣興、李濤、華青、劉翰青為徒。羅廣興是濟南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楊派”山東快書第三代掌門人;李濤是濟南芙蓉館館主,其一子一女五龍、四鳳都拜在郭德綱門下,新浪“金文聲微博”的賬號應該也是由他在打理,經常轉發芙蓉館的演出信息;華青、劉翰青都是濟南著名主持人,劉翰青藝名“小囉囉”,深受泉城觀眾的喜愛。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的弟子們

之後,金文聲在天津、濟南兩地多次收徒,朱瑞瀟、鄭屹、閻鑫、高爽、王超、李勳、賈博融、任樹國、武明建、厚付勇先後拜入門下。

傳奇落幕

隨著年齡的增大,金文聲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2002年他在民族文化宮演出時,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臺上。觀眾把他送到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還給他湊了三千元手術押金。這是金文聲第一次在臺上暈倒,他說:“觀眾救了我一命。”

2004年,經過一年休養後的金文聲在燕樂茶社復出,開講評書《三俠傳》。復出當日,盛況空前,郭德綱、高峰均在臺下落座,這也是兩人第一次見面。金文聲每日堅持演出了近兩年時間,直到2006年,才因為身體原因暫停了演出。

2008年,金文聲再登舞臺,在北京德雲書館開講《火燒金光寺》、《張廣泰出世》、《五鼠鬧東京》、《白玉雪》等書目。可他再次突然發病暈倒在了舞臺上,後輾轉多家醫院,病情終於有所好轉。但遺憾的是,金文聲留下了多段未能完結的評書作品,已成絕響。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說書

之後,金文聲一直在家中養病。當有人問其是否會再登臺時,他說自己現在的“氣口”不對,對不起觀眾,等到自己覺得能上臺的時候再說。可這一切終究沒有再實現。

金文聲不服老,叫比自己小二十歲的妻子為“小紅”,說自己八十歲之後還得再娶一房老婆。他說“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不羈了一輩子,到老來豈能任由命運宰割?

2016年,德雲社二十週年慶典,已是八十六歲高齡的金文聲坐著輪椅登臺,一出場,就贏得全場觀眾的掌聲。

或許來看郭德綱、岳雲鵬的觀眾們並不認識他是誰,也或許他極度虛弱的氣息讓觀眾們聽不清他說了什麼,但看到歲月在這位老人身上留下的印記,人們知道,他代表了這門藝術的過去,值得尊敬的過去。

2017年5月25日上午,金文聲先生在天津去世,享年八十七歲。

金老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金老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老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亂世之際,人不如豬狗。

俗世之中,奇人自風流。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曲藝名家金文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他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文聲先生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


泉城歲月

金文聲,祖籍江蘇連雲港,1930年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富貴人家,據說其父親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泉城中有名的小樂戲園就是他家開的。年幼時金文聲家境殷實,卻不愛上學,總是逃學去濟南的雜巴地南崗子聽曲藝,時人稱之為“玩意兒”,還曾學唱京劇,後因嗓音發育“倒倉”而改學曲藝。

少年時代,金文聲拜在老藝人徐教明門下,學習山東快書,賜藝名金永勝。山東快書是流傳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一種曲藝形式,民間俗稱“唱武老二”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當時活躍在黃河以南的快書藝人們,最著名的是“曾、柴、樣、張”四家,而徐教明就是“柴”家門的傳人。

金文聲在山東快書門裡輩分頗高,他是“永”字輩,與傅永昌、戚永力、邱永春、杜永順等人皆為同輩。其中,戚永力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的師父。高元鈞是1916年生人,比金文聲大十四歲,但從輩分上論卻要叫金文聲一聲“師叔”。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金文聲在學習快書後,又學了西河大鼓,取藝名金連瑞。資料顯示,金文聲在西河門的師父是西河名家張起榮。張起榮一直活躍在天津,是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的演員,和白雲鵬是把兄弟,留下了與郝秀蘭合作的西河大鼓錄音《花木蘭》傳世。郭德綱、高峰都曾確認過金老的師承,並在《德雲社家譜》中公佈於眾。

但坊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金文聲在濟南時就已拜師,師父是山東西河藝人張起華。金文聲在濟南撂地時,結識了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的西河女藝人張連霞,而張連霞的父親,就是當時號稱“山東第一把琴”的張起華。金文聲在自己的評書作品中曾說“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岳父”,也從片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不論是張起榮還是張起華,都是西河大鼓清家門“起”字輩的藝人。同輩中比較有名的還有王起勝,他是相聲名家王佩元的父親,其弟子田連元也是一代評書大家。清家門按“福、起、連”字排輩,金文聲藝名金連瑞,為“連”字輩藝人,雖師承有待考證,但輩分沒有任何問題。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年輕時代的金文聲

在濟南,金文聲度過了自己相對安逸的童年與少年。他與張連霞結婚,據說還與南崗子一霸的女兒虎妞,人稱“大辮子”的孫宗英有過一段婚姻。新中國成立後,金文聲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因有國民黨背景而被捕入獄,妻子也與他離了婚。萬念懼灰之際,他決定離開。

津門獻藝

20世紀50年代,金文聲的師兄安和順在佳木斯賣藝時生病,還不起園子預支的錢,介紹金文聲去替換。金文聲從濟南坐火車前往佳木斯,不想中途錢包被人偷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在天津站下車,想憑自己說書的本事賺些路費。他用身上僅有兩分錢買了一張電車票,坐電車來到鳥市書館,找到了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的快板演員王鳳山。

王鳳山是“王派”快板的開山鼻祖,為馬三立捧哏多年。他曾在濟南演出,妻子就是山東人,兒子王文喜得其衣缽,至今仍生活在濟南。正是在濟南演出期間,王鳳山結識了比自己小十四歲的金文聲,很是欣賞。孫少林在濟南晨光茶社掌穴時曾邀金文聲和王鳳山唱對口快板,二人合作過《打店》,王鳳山唱孫二孃,金文聲唱武松。誰想一別數載,他鄉遇故知,兩人又在天津相遇。

王鳳山對金文聲有知遇之恩,他主動介紹金文聲去自己所在的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參加演出。天津廣播電臺曲藝團是天津市曲藝團的前身,壟斷了當時的電臺資源,門檻極高,張壽臣、馬三立、郭榮啟、駱玉笙等名家都在該團獻藝。恰逢山東快書藝人傅永昌剛剛返鄉,曲藝團缺快書演員,金文聲便留了下來。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王鳳山

天津是曲藝之鄉,名家輩出,高手雲集。金文聲山東口音重,說不了相聲,評書風格也很難讓天津觀眾在短時間內接受,但他的山東快書卻是獨此一家。不同於其他快書藝人,金文聲在表演時大板加鴛鴦板一起打,打起來虎虎生風,手、眼、身、步俱佳,神、形、詞、氣兼備,再配以金老獨特戲謔的舞臺風格,很快便在津門闖出名堂。

這是金文聲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他表演的山東快書《武松傳》、《魯達除霸》、《大關西》等皆是當時的精品,曾連續返場十三次,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用張壽臣的話說,他是“20歲的年紀,50歲的藝術”。曲藝團也將金文聲視為重點培養對象,讓他拜王鳳山為師。就這樣,金文聲的相聲與快板都有了門戶。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劉文步與金文聲

這期間,金文聲先後與女藝人李梅耕、史文秀有過兩段婚姻。李梅耕是單絃演員,後來在和平區曲藝雜技團演出。史文秀更是一名奇女子,她是梅花大鼓演員,藝名花筱寶,被譽為“梅花皇后”,因膚白貌美,時人稱其為“江米人兒”。她曾是實業家榮毅仁的姨太太,建國後榮毅仁從政,官至共和國副主席,史文秀才又零落,幾經輾轉,最終嫁給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弟溥佐。

禍從口出

1957年,“反右運動”席捲全國,金文聲因出身問題被劃為“右派”。政治上的預警並沒有讓金文聲警惕起來,他依舊我行我素,口無遮攔。可誰曾想到,一句誑語竟然給自己帶來了牢獄之災。

1958年8月,毛澤東主席視察天津,在百年老店正陽春飯莊用餐,引發群眾集體圍觀。熱情的群眾將飯店圍得水洩不通,警備區不得不派出一個排的精壯戰士才將毛主席接出。事後有關媒體報道,正陽春門前僅被擠掉的鞋子就撿了幾大車。正巧當天金文聲去勸業場逛街,剛買的新鞋被擠掉了一隻。

回到團裡,同事們打趣他少了一隻鞋,金文聲一下子來了脾氣,竟口出狂言“我是妹槍!有槍我準 ······(腦補山東口音)”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不想卻被好事之人聽到。不久,金文聲被認定為反革命犯,不僅被下放至板橋農場接受改造,還因此而入獄。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毛主席視察正陽春飯莊

據曲藝理論家劉連群先生所著《馬三立別傳》中記載,“如團裡一個說山東快書的,平常私下裡也極為好說,嘴上沒有把門的,說什麼人不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暗殺領袖自然該挨槍子兒,可過了多少年提起領袖×年×月×日是被誰暗殺的也算留名呀……當時人們大笑一場,誰也沒想過真去暗殺誰,可運動一來那山東快書演員便成了‘右派’,並定為反革命犯。”

從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這二十餘年的歲月裡,金文聲一直處於被流放的狀態。他先是被關押,後又接受勞教,與年長他十六歲的“師爺”馬三立等人一起務農、幹活。郭德綱曾說金文聲兩次被判死刑都硬是沒死,雖是福大命大,但足見歷經多艱。

若干年後,金文聲在評書中說到:“藝術家都是政治家的犧牲品。”這大概是他劫後餘生的體會吧。金文聲生性不羈,不懼高山。可直到現在他才發現,其實最難越過的是生活。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與馬三立

後來,金文聲輾轉來到上海,靠說評書度日。由於不能說傳統書目,他就把《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三個火槍手》等世界名著改編成評書,十分新潮。據說他常到上海的大學裡表演這些作品,不僅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許多教授都拿著書去聽,一睹評書風采。

重返舞臺

1985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金文聲終於被平反,回到天津廣播電臺從事行政工作。正巧天津電視臺在錄製一場曲藝傳統節目,馬三立讓金文聲也去試試。已經闊別舞臺近三十年的金文聲,終於又得到了登臺演出的機會。

當天,金文聲說一段自己拿手的快書作品《武松趕會》,一雙鴛鴦板耍得似流星,走板鏗鏘,唱詞老到,博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他似乎生來就屬於這舞臺,不管之前經歷了什麼磨難,不管被生活捶打了多少遍,只要上了臺,他就是最耀眼的明星。

之後,金文聲多次參加天津電視臺的節目錄制,網上流傳的《三封信》、《愛不夠》等多段快書作品均為當時錄製。

1992年,金文聲從天津廣播電臺退休。退休後他發揮餘熱,重操舊業,拾起了評書的老本行,在天津名流茶館、燕樂茶社、長壽園等地說書,書目有《青紅幫演義》、《三俠劍》、《響馬傳》、《袁文會》、《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小德張》等。他說自己“說書一天兩小時,三年可以不翻頭。”

金文聲說書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操著一口山東口音的天津話,說書夾雜藝壇八卦,各種歷史掌故、舊時見聞信手拈來,鍼砭時弊,嬉笑怒罵,愛使“現掛”,情到深處還總罵幾句髒話,好似一位閱歷頗深的老者在與觀眾聊閒天,卻總是語出驚人,妙語連珠。

雖然這樣的風格有人不甚喜歡,但他的表演卻是要建立在深厚的藝術功底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之上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作為評書演員,必須是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還得是演說家。”不僅天津的愛好者喜歡看他的表演,很多北京等地的評書迷也專程來津觀看他的演出。而金文聲也與劉立福一起,成為了90年代天津茶館裡最受歡迎的評書藝人。

1996年,由天津廣播電視學會、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聯合出品的《中國傳統相聲集錦》項目上馬。由資深曲藝編輯,吉鴻昌先生的外孫鄭吉平擔任製片人,劉俊傑以及金文聲擔任策劃並提供演員名單。第一卷共錄製了四十九集近百段傳統相聲作品,次年又錄製了第二卷共八十九集一百六十九段作品,為傳統相聲的搶救與傳承作出了卓越貢獻。

金文聲在後來接受採訪時,還對這項工作念念不忘。他說:“最大心願,是把那六十多段傳統相聲錄好了,這樣,中國相聲就齊了……還剩六十多段沒有錄,弄好了,中國的傳統相聲就全了。我都已經聯繫好了演員,可是,沒錢啊,得找投資,還有三十萬這就夠了。再不錄,就沒有機會了!十二年前我錄製這個的時候,許多老人都還在,現在,王世臣、趙世忠、馬三立、於寶林、馮寶華、王長林都已經過世了。”

桃李滿園

1997年,金文聲來北京說評書,遇見了同樣在京闖蕩的郭德綱。老郭被金先生的藝術魅力所折服,提出要拜他為師。據金文聲回憶:“當年我們認識的時候我在北京說評書,一到北京就幹響了,而德綱則是每天給我開場。後來孩子有心要拜我為師,我說——孩子,我沒有名氣,你要拜就拜個有名的吧!但是後來德綱還是堅持要做我的徒弟,我也傾囊傳授。”

次年,金文聲首開山門,收王春浩為徒,傳授相聲、快書、快板、西河四門技藝。王春浩曾在大金臺說相聲,現在是天津電視臺公共頻道《二哥說事》欄目的主持人。

而當時的郭德綱一窮二白,金文聲也僅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他在天津說書時賣三塊錢一張票,茶水、瓜子、花生、山楂糕免費,一場下來也就掙十幾塊錢,根本無錢舉辦拜師儀式。1999年金文聲六十九歲大壽,“少馬爺”馬志明帶頭每人湊了一百塊錢給他過生日。郭德綱聽到消息後專門從北京趕回天津給他祝壽。酒席宴前,金文聲當著馬志明等同行的面就說:“德綱這孩子我要定了!”

金文聲叫郭德綱“小五”,囑咐他“深挖洞,廣積糧”,並向他傳授了很多評書、相聲的表演技巧。老郭的單口相聲《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以及後來的《今古奇觀》系列,都是拜金文聲傳授。郭德綱當時的搭檔王玥波,其評書風格也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文聲的影響。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楊少華與郭德綱、王玥波

1999年,天津廣播電視音像藝術開發中心邀請各地相聲名家錄製一批電視相聲節目。金文聲向負責人鄭吉平推薦了郭德綱,說他是一位日後必成大器的演員。當時的郭德綱才二十六歲,搭檔王玥波更是隻有二十一歲,出於對金先生的尊敬,鄭吉平勉強答應錄兩段試試。錄過之後,鄭吉平極為滿意,最後總共為他倆錄了二十一段相聲。

這是郭德綱與王玥波第一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如今網上流傳的郭德綱梳著分頭,王玥波留著板寸的影像資料,都是當時的作品。時過境遷,現在的郭德綱與王玥波,都已各自扛起了相聲與評書的大旗。

2006年,郭德綱、于謙、李菁、高峰在天津舉行了盛大的拜師儀式,拜金文聲為師,賜藝名郭增福、於增壽、李增祿、高增喜,正式列入西河門下。這次拜師儀式的引師是田立禾,保師是劉文亮,而代師就是鄭吉平。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郭德綱等人拜師金文聲

與郭德綱不同,金文聲對另一位弟子高峰的影響,可以說是顛覆性的。

金文聲與高峰結識於燕樂茶社,當時高峰是天津農學院水產專業的大學生,經常去聽金先生說書,並在演出結束後留下來打掃衛生。金文聲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一日散場,金文聲讓高峰唱了一段快板,並主動提出讓他來家裡學習。 就這樣,高峰追隨金文聲學藝多年,奠定了他快板藝術的基礎。金文聲非常喜歡高峰,多次向郭德綱推薦,不過機緣巧合,幾次都錯過了。

2005年,郭德綱來天津看望恩師,金文聲強行留住郭德綱,一定要他和高峰見一面。可當時高峰正在學校做實驗,實驗室信號極差,電話一直不通。愛才心切的金先生一遍一遍打,直到晚上十一點實驗結束,電話終於通了。

正是這次會面,改變了高峰的命運。他與郭德綱相識,之後赴京加入德雲社,成為“德雲總教習”。高峰生性靦腆,不爭不搶,如果不是當時金先生的執拗,或許他現在還在科研所裡消磨著自己的藝術才華,又或許在天津的茶館裡說著相聲,無人知曉,萬不會到這波濤洶湧的北京城闖一份功名。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高峰攜弟子看望金文聲

2008年,金文聲收“老樑”樑宏達為西河門弟子,老樑主持過多檔電視節目,其鐵齒銅牙、辛辣系列的語言風格頗得金文聲的真傳。他說自己“我能說會講也是因為有曲藝功底,能想到哪說到哪,還得有曲藝化的表達。”

2010年,金文聲在濟南收羅廣興、李濤、華青、劉翰青為徒。羅廣興是濟南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楊派”山東快書第三代掌門人;李濤是濟南芙蓉館館主,其一子一女五龍、四鳳都拜在郭德綱門下,新浪“金文聲微博”的賬號應該也是由他在打理,經常轉發芙蓉館的演出信息;華青、劉翰青都是濟南著名主持人,劉翰青藝名“小囉囉”,深受泉城觀眾的喜愛。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的弟子們

之後,金文聲在天津、濟南兩地多次收徒,朱瑞瀟、鄭屹、閻鑫、高爽、王超、李勳、賈博融、任樹國、武明建、厚付勇先後拜入門下。

傳奇落幕

隨著年齡的增大,金文聲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2002年他在民族文化宮演出時,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臺上。觀眾把他送到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還給他湊了三千元手術押金。這是金文聲第一次在臺上暈倒,他說:“觀眾救了我一命。”

2004年,經過一年休養後的金文聲在燕樂茶社復出,開講評書《三俠傳》。復出當日,盛況空前,郭德綱、高峰均在臺下落座,這也是兩人第一次見面。金文聲每日堅持演出了近兩年時間,直到2006年,才因為身體原因暫停了演出。

2008年,金文聲再登舞臺,在北京德雲書館開講《火燒金光寺》、《張廣泰出世》、《五鼠鬧東京》、《白玉雪》等書目。可他再次突然發病暈倒在了舞臺上,後輾轉多家醫院,病情終於有所好轉。但遺憾的是,金文聲留下了多段未能完結的評書作品,已成絕響。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說書

之後,金文聲一直在家中養病。當有人問其是否會再登臺時,他說自己現在的“氣口”不對,對不起觀眾,等到自己覺得能上臺的時候再說。可這一切終究沒有再實現。

金文聲不服老,叫比自己小二十歲的妻子為“小紅”,說自己八十歲之後還得再娶一房老婆。他說“我死了這玩意兒就沒了。可是我且死不了呢!”不羈了一輩子,到老來豈能任由命運宰割?

2016年,德雲社二十週年慶典,已是八十六歲高齡的金文聲坐著輪椅登臺,一出場,就贏得全場觀眾的掌聲。

或許來看郭德綱、岳雲鵬的觀眾們並不認識他是誰,也或許他極度虛弱的氣息讓觀眾們聽不清他說了什麼,但看到歲月在這位老人身上留下的印記,人們知道,他代表了這門藝術的過去,值得尊敬的過去。

2017年5月25日上午,金文聲先生在天津去世,享年八十七歲。

金老的一生,歷經戰亂、入獄、走紅、失意,卻總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

金老的足跡,遍佈濟南、天津、上海、北京,只引來脂粉無數,門徒遍佈。

當一切塵埃落定,放下恩怨與流言,蓋棺論定,金老確實無愧於這“奇人”二字。

他不是什麼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人。

他沒有什麼德藝雙馨的美談與佳話,他有的,只是一個俗世奇人的風流與風骨。

俗世奇人,末代隱俠

金文聲先生葬禮

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有言:“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金老瀟灑一生,真風流也。

THE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