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念奴嬌赤壁重韻了嗎?愛好詩詞的你贊成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呢?

前言

前幾天有朋友留言,為什麼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兩個相同的“發”字呢?一般詩詞裡不是要避免重韻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至少在民國以前,是不會有人提出這種問題的。這是因為出現了簡體字才會發生的現象。作為一個詩詞的愛好者, @老街味道本人還是挺支持使用繁體字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就先從蘇軾的這首詞談起。

一、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重韻現象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重韻的現象,是因為出現了兩個“發”字。念奴嬌不是如夢令,是不能重複押韻的。雖然李清照笑話蘇軾“往往不協音律”,但是東坡先生也不會犯重韻的低級錯誤。

那為什麼會押兩個“發”作為韻腳呢?我們先看看這首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都曾經犯過狐疑,@老街味道也曾經很奇怪,為什麼同一首詞中有兩個“發”呢?這個問題並不繁雜,老師也講過,因為雄姿英發和早生華髮的“發”根本就不是一個字。

我們打麻將都知道中”發“白的”發“,而頭髮的發寫作:“髮 ”。

除了“發”以外,還有很多繁體字變為簡體字時被合併了,這些字都造成了後人閱讀古典作品的障礙。例如後,合併了前後的“後”和皇后的“後”。歷,合併了遊歷的“歷”和日曆的“曆”。

蘇軾念奴嬌赤壁重韻了嗎?愛好詩詞的你贊成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呢?

二、字形的變化 影響現代人對古詩文的理解

大學以前的教育不再學習也不接觸繁體字了,使用簡體字更適應工作和生活。但是閱讀古代文獻時就容易產生不少誤解,同時也有增加了不少的閱讀的難度。例如在《後漢書·光武紀》 :

讖記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春秋演孔圖曰:「卯金刀,名為〔劉〕,赤帝後,次代周。」

有一本叫做《赤伏符》的讖書說劉秀髮兵捕不道之人,卯金會成為皇帝。看繁體字很清楚,卯金加上刀,就是指光武帝“劉”秀。看簡體理解起來就麻煩一些。

宋朝林景熙有一首絕句《項羽廟》:

夜半追兵入楚營,鴻門玉碎卯金興。江東父老猶羞見,地下如何見范增

半夜裡漢兵殺進楚軍大營,楚漢爭霸以楚亡漢興結局。後面是詩人評價項羽:你活著羞於見江東父老,難道你死了就有臉面去見范增嗎?

鴻門玉碎:當年鴻門宴上,項羽放走了劉邦,範曾大怒,拔劍擊碎了張良獻給項羽的玉石。卯金興:就是劉邦興起。

蘇軾念奴嬌赤壁重韻了嗎?愛好詩詞的你贊成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呢?

三、白居易的離合詩

白居易有一首離合七律《遊紫霄宮 》

水洗塵埃道未嘗,甘於名利兩相忘。心懷六洞丹霞客,口誦三清紫府章。

十里採蓮歌達旦,一輪明月桂飄香。日高公子還相覓,見得山中好酒漿。

這首離合詩的規則是,前面一句的結尾字,上半部去掉,留下半部作為下一句的首字。

例如第2句的忘,去掉亡留下心:心懷六洞丹霞客;第3句的客,留下口:口誦三清紫府章;同理,章留下十:十里採蓮歌達旦;旦,留下一:一輪明月桂飄香;香留下日:高公子還相覓;覓,留下見:見得山中好酒漿;漿留下水,成為第一句的第一字:水洗塵埃道未嘗。

問題出現了,嘗的下半部是雲,但是第二句卻是:甘於名利兩相忘。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知道嘗的繁體字就恍然大悟了,嘗的繁體字是“甞”,下面是“甘”,所以是:甘於名利兩相忘。

不認識繁體字,這些古人的文字遊戲就搞不明白了,以為這就是平平常常的一首詩而已。

蘇軾念奴嬌赤壁重韻了嗎?愛好詩詞的你贊成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呢?

四、有些簡體字消弱了漢字的表意功能

繁體字的字形與結構常常蘊含著特定的含義,例如有心的“愛”,常見面來往的“親”屬。但是不少簡體字就沒有了這種字形上的表意作用,例如今天的愛沒有心,親也沒有了見。

有人還特意根據簡體與繁體的不同做了打油詩,讀起來蠻有趣的:

親(親),親不見;

產(產),產不生;

愛(愛),愛無心;

備(備),備無人;

厰(廠),廠空空;

麵(面),面無麥;

聽(聽),聽無耳;

導(導),導無道........

五、書法中的簡體字

簡體字並不完全是現在人編寫的,據文字改革專家葉籟士對《簡化字總表》中常用的521個簡化字統計,發現其中解放區和建國後出現的只有101個 ,其餘420字早已經流行或存在 。

其中民國有60個,其他300多個字從先秦到明清早就存在了。 我們從古人書法作品中就能見到很多的簡體字。例如在漢朝《急就章》中有:時、東、孫、樓、來、夾等20多個簡體字。下面這個字帖是蘇軾的《人來得書貼》,其中就有不少簡體字:萬、誠、來.....

可見簡體字在古代已經比較流行了。

蘇軾念奴嬌赤壁重韻了嗎?愛好詩詞的你贊成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呢?

六、簡體字的推廣

簡體字的推廣據說從太平天國就已經開始了,目的是為了提高識字率。晚清政府也曾經有過這方面的舉措,但是收效甚微。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當時的知識分子們為了民族的復興,為了提高國人知識水平和識字率,再次提出了將複雜的繁體字簡化的辦法。

這項運動收到了廣大的知識分子們的支持:陳望道、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朱自清、李公樸、艾思奇、郁達夫、林漢達.......

但是這項巨大的工程一波三折,從民國到解放後,一直到2000年第九屆人代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才算大功告成。

現在簡化字已經完全普及了,甚至商戶的招牌也不允許使用繁體字。前些年我們這裡創城時,我就眼睜睜看著城管們把樓下燒烤店的招牌摘了下來,招牌的三個字有兩個用了繁體字。

不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繁體字的價值,於是恢復繁體字的呼聲似乎也越來越高。

結束語

當年推廣簡體字是為了提高國民的認字水平, 如今這項使命已經圓滿完成了。

但是說起繁體字的恢復並不容易,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別的不說,從經濟上看,各類印刷品的更新就會浪費巨大的財富,而且複雜的繁體字也會增加學習的難度,

不過我們也能看到,港、臺地區一直在使用繁體字,並沒有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倒是覺得小範圍恢復也未嘗不可,例如商店的招牌完全可以推廣一下繁體字。

現在網絡上可以看到不少人喜歡用繁體字,學書法的自然很習慣用繁體,學習詩詞的朋友也可以學著使用繁體字,至少在閱讀和理解古詩詞方面是有幫助的。

其實繁體字就是一個習慣問題,常用的那些字看多了自然就記住了。

@老街味道

豆蔻梢頭二月初 從“豆蔻”2字看出杜牧詩中少女的真實身份

是千里鶯啼綠映紅 還是十里鶯啼綠映紅 楊慎評杜牧詩有道理嗎?

從錢鍾書詮釋李商隱《錦瑟》 學習唐人作詩的祕密

淺說王國維隔與不隔2 為何說李商隱是4P型詩人 白居易是4C型詩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