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為何選擇在這座小城留下絕命詩來評價自己一生的功績?

作為北宋、甚至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中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蘇東坡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才情和豪情為朝廷效力、為百姓造福。當然,作為豪放派的一員,他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與若干志同道合的友人流連於美景之間並創作了無數經典之作。

但有一座小城,他所傾注的情感卻很不一般。從各種史料記載來看,他從1071年開始每隔幾年就會特意來到這裡,雖說每次都不是來任職的,但他依然對這座小城不離不棄,在交通極其不便利的古代還數次前來,似乎有一種魔力在吸引著他,使他不遠千里前來還樂此不疲。在這裡除了來拜訪一些見了若干次的友人之外,他也流連於那些欣賞了若干次的美景,甚至在同一個地方先後若干次留下了筆墨,每一篇都蘊含了他在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心境。

蘇東坡為何選擇在這座小城留下絕命詩來評價自己一生的功績?

蘇東坡

眾所周知,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中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差一點就丟了身家性命。在那個時候,他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了迷茫,自認為必定會被問斬,因此留下了給予家人的所謂的“絕命詩”,但他猜錯了,那個時候並不是他生命的終點;而在他最後一次路過這座小城時他再次真心覺得命不久矣,一生波折感慨萬千,因此留下了這首真正的“絕命詩”,讓世人有機會能夠探索他內心的所思所感所想。

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使得蘇東坡會在生命即將達到終點的時候,即在去世前兩個月選擇在這座小城留下了著名的“絕命詩”?選擇在這裡評價自己一生的功績?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這首著名的“絕命詩”。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前兩句的“已灰之木”、“不繫之舟”充滿了淒涼、漂泊無定之感,說明此時的蘇東坡已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對哲學和人生的思考;已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中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獨到見解以及豁達的人生領悟;已無“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與從容。此時的他在這兩句中只剩下無盡的對報效祖國卻力不從心從而產生的遺憾,這是何等的悲涼!

蘇東坡為何選擇在這座小城留下絕命詩來評價自己一生的功績?

竹杖芒鞋

後兩句的“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是他回首對自己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是他長期處於被貶被謫之中對自己的評價。一生中施展才能抱負最大的地方卻只在貶謫之地,細細品味,其實這後兩句的淒涼遠在前兩句之上!

古代文人最愛借景抒情、睹物思人。那蘇東坡究竟在何情何景之下寫出了這首絕命詩?

「故地重遊,景依舊、情在變」

這首詩是蘇東坡在1101年從海南被赦、奉旨北上途中在這座小城的金山寺所寫。是的,這座千年古剎就是“水漫金山”中家喻戶曉的金山寺,也正是西遊記唐僧的原型玄奘從小出家學佛的地方。對於這樣有著深刻歷史背景的地方,對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蘇東坡也自然不會錯過。他先後若干次在金山遊玩、居住,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而這首名為《自題金山畫像》的“絕命詩”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在金山寺留下的詩作。

蘇東坡為何選擇在這座小城留下絕命詩來評價自己一生的功績?

金山寺

若干年前,被稱為“宋畫第一人”的李公麟為蘇東坡在金山寺畫了一張自畫像,被蘇東坡好友黃庭堅稱讚畫如其人,而當時的蘇東坡也充滿了雄心壯志,期望用自己的才能為祖國效力,人生樂觀豁達,似乎一切都不能阻礙他奮勇拼搏的心。

蘇東坡為何選擇在這座小城留下絕命詩來評價自己一生的功績?

蘇東坡像

若干年後的1101年,已經60多歲的蘇東坡幾經貶謫,剛從海南被赦北還,但此時的他已經人到暮年,此時再想要建功立業談何容易!看到了當年意氣風發的自畫像又如何不會感慨萬千、潸然淚下!

金山寺的美景依舊如初、令人流連忘返,可蘇東坡的感情卻截然與以往不同。景依舊、情在變,這對蘇東坡來說在此刻寫下人生真正的最後一首“絕命詩”是合情合理的。

蘇東坡為何選擇在這座小城留下絕命詩來評價自己一生的功績?

金山寺外景

「友情大過天,情在、物在、景在、你已不在」

蘇東坡欣賞小城金山寺不僅因為金山寺的風景和歷史文化底蘊,其實更主要的在於他一生的至交佛印曾在那裡擔任主持。他倆的友情早已超越了一般的文人之間文縐縐的狀態,他倆屬於不同領域的權威,一個充滿文學才情而且志在朝廷,另一個潛修佛學雲遊四方。

在我所寫的之前一篇文章中也提到過,佛印就是那位“袒胸露乳”、超然脫俗的和尚,他吃肉喝酒但佛學造詣極深,和蘇東坡志同道合因此成為了一生至交,恐怕除了蘇東坡的家人、他一心想要報效的祖國和關心的黎民百姓,佛印在他心中的位置很重很重。

蘇東坡為何選擇在這座小城留下絕命詩來評價自己一生的功績?

蘇東坡與佛印

他倆啊,碰到一塊就會想盡辦法互相嘲諷與互損,但每次吟詩作賦、遊山玩水中營造的幽默風趣卻都會令二人捧腹大笑,二人的友誼還因互損而日漸深厚。文人的世界確實很有趣,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別樣的精神支持確實可稱為世人佳話。

可是在這次的金山寺之行中,蘇東坡已經沒有佛印在旁把酒言歡、笑看人生了。佛印大師已在1098年示寂,可是當年(1085年)蘇東坡和他打賭輸掉而贈與佛印的玉帶還被珍重地收藏在金山寺之中,似乎還在向他訴說著當年發生的趣事以及永恆的友誼。

蘇東坡為何選擇在這座小城留下絕命詩來評價自己一生的功績?

蘇東坡留在金山寺的玉帶

我想,這時候的蘇東坡內心是極為寂寞淒涼的。金山寺在日漸鼎盛、香客絡繹不絕之際,使金山寺更加名揚天下的佛印大師卻已經隨著濤濤歷史長河而逝;蘇東坡在人生剛剛再次走出泥潭想要有所作為卻力不從心的苦悶之際,曾經雲遊四方、了無牽掛、讓蘇東坡極其羨慕又非常敬佩的知己佛印大師已不能再次為他排憂解惑。

此情、此物、此景依舊在,但摯友卻已不在。我想,此時此刻在此地作自己的絕命詩,蘇東坡也是想和一生的朋友作最後一次傾訴衷腸、最後一次緬懷二人曾經探討的人生歲月、最後一次表達雖生死相隔仍不忘初心的珍貴情義。

「或敵或友,一切隨緣」

剛才提到的,對蘇東坡影響極大的“烏臺詩案”的其中一位涉事者、一位敢與蘇東坡針鋒相對的著名科學家和政治家沈括也在這座小城定居,選擇在這裡安度晚年。他也是一位極其有才能的文人,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作為王安石陣營的堅定支持者,沈括與蘇東坡是政治上的敵人,但在單純的文人圈中,他們也是互相理解的愛國文人。沈括在1095年已經去世,我想,當蘇東坡回想起當年他們都想排斥對方政見而爭辯的一生對手此刻也已經隨風而去,蘇東坡人生中最為激情澎湃的一部分表達報效祖國的豪情也隨著沈括的去世而消彌。

蘇東坡為何選擇在這座小城留下絕命詩來評價自己一生的功績?

沈括

在這裡,他能夠感受到沈括為何選在這裡定居。沈括晚年被貶後傷心世事選擇隱居在這座小城,有一部分原因是在這裡能多多少少找到蘇東坡的影子,找到他曾在這裡抒發報國熱情,正如沈括自己當年光輝的時刻。同樣,對蘇東坡來說。在這裡作絕命詩,也表達了對同樣被貶,人到暮年壯志難酬的沈括的理解,表達了想要了卻恩怨、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想當年,蘇東坡與友人黃庭堅同遊金山寺,在這裡吟詠詩歌與豪情;與著名書法家、畫家米芾在這裡揮灑筆墨;在這裡與一生政敵“一文泯恩仇”。在動亂的宋朝,不同派別對江山社稷的建議互相支持與否,這也不是他們自身所能決定的,他們的意志是否同向也不是他們為對方所能強迫的。因此,此生此世,或敵或友,一切只能隨緣。

在文學造詣上,蘇東坡是一位奇才;在政治上,他有所作為卻長年不得重用;在朋友圈中,他有眾多好友,也有像佛印這樣的至交。我想,這座小城記載著他的曾經、承載著他在這裡數不清的歡樂與豪情,因此,在此寫下自己的絕命詩是多麼的自然、合理!

蘇東坡為何選擇在這座小城留下絕命詩來評價自己一生的功績?

蘇東坡與友人

這座小城承載了許許多多像蘇東坡這樣的文豪、愛國志士。正如同千年之後,同樣在這座小城,一位名叫龔自珍的詩人在這座小城留下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千古佳句。我想,這也是作為前輩的蘇東坡當時內心最為真實的寫照。

對了,這座讓蘇東坡魂牽夢繞的小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它的名字,叫鎮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