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

淮揚運河位於江淮之間,是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道。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自今揚州市北面的蜀崗到末口(今淮安區北)入淮河。隋文帝開皇七年(587)修浚邗溝舊道(山陽瀆),重新溝通江淮。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徵調淮南民夫十餘萬重新開鑿邗溝,從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區)沿邗溝舊道南至揚州以南的瓜州入長江,稱為山陽瀆。到了北宋年間,淮揚運河串聯起楚州、寶應、高郵、揚州、真州(今江蘇儀徵)等繁華市鎮,成為名聞天下的南北通衢。

淮揚運河是唐宋大運河的中樞,在這條河流上,有躊躇滿志的趕考舉子,有春風得意的上任官員,有行走四方的商賈鉅富,也有落魄寂寥的失意文人,他們留下的歷史傳奇組成了大運河的文化血脈。

當代作家葉兆言在《回憶中的大運河》一文中談到,論歷史上的大運河,總是會首先想到蘇東坡,他認為蘇東坡等文化名人代表著大運河的“文化含量”。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星空中,集文學家、詩人、詞人、書畫家、政治家、學者、美食家等於一身的蘇東坡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無論經歷多少世代變遷,依然閃爍著奪目的光芒。有幸的是,蘇東坡與這條淮揚運河的一泓水脈相逢,書寫過濃墨重彩的詩文。

熙寧八年(1075),蘇東坡卸任杭州通判前往山東密州(今山東諸城)赴任的途中,經由淮揚運河入漣水出淮河口北上,為漣水旖旎風光所吸引和感動,寫下了令人心曠神怡的讚美漣水的詞章——《蝶戀花·過漣水軍贈趙晦之》:

“自古漣漪佳絕地。繞郭荷花,欲把吳興比。倦客塵埃何處洗。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門前酤酒市。夜半潮來,月下孤舟起。傾蓋相逢拚一醉。雙鳧飛去人千里。”

元祐七年(1092),蘇東坡在吏部、兵部、禮部尚書轉了一圈後,外放潁州(今安徽阜陽)知州,後又任揚州知州。他離開潁州赴任揚州途中,再次路過熟悉的淮揚運河,賦詩《淮上早發》:“澹月傾雲曉角哀,小風吹水碧鱗開。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數淮中十往來。”宦海沉浮同眼前十餘次往來的淮揚運河一樣,此時只覺得身心疲倦。

蘇東坡一生名動天下,他最著名的門人弟子被後世稱為“蘇門四學士”。四學士中,黃庭堅是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晁補之是濟州鉅野(今山東鉅野)人,而另外兩位,一是張耒,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生於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二是秦觀,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都是出生在淮揚運河邊的文學家。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生於北宋至和元年(1054),歿於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歲。熙寧四年(1071),蘇東坡出任杭州通判前,張耒來陳州(今河南淮陽)與其弟蘇轍話別時,謁見蘇東坡,而得到青睞。熙寧八年(1075),蘇東坡在密州修“超然臺”,張耒應約寫了《超然臺賦》,蘇東坡稱他“超逸絕塵”,有秀傑之氣,“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元祐二年(1087)春,蘇東坡主持禮部貢舉,張耒被聘為讀卷官,入試院檢點審閱舉子試卷。張耒與蘇門弟子秦觀、黃庭堅等舉酒歡宴,遊京都名勝,詩文酬唱,作畫題跋,互相砥礪,共受蘇東坡薰沐。這是他們難以忘懷的歡樂年代,也是北宋文壇上的盛事,他們“一文一詩出,人爭傳誦之,紙價為貴”。淮揚運河孕育出的才子張耒和秦觀,將蘇東坡與淮揚運河的文化情緣又加深了一層。

蘇東坡在淮揚運河邊寫過一首《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最後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寫盡了蘇東坡與大運河的文化情緣——千載悠悠,依然清歡而有味。

來源:淮安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