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聖手書生)

為了更好的傳承陝北大嗩吶傳統藝術,關注陝北大嗩吶發展現狀,“大陝北嗩吶”微信公眾平臺特邀聖手書生撰文整理了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主要是簡要介紹陝北各縣區大嗩吶流派、著名藝人及大嗩吶發展傳承情況。希望通過此文,能夠給大嗩吶愛好者們提供一些資料,進而引發更多人關注陝北大嗩吶。

當然,由於陝北大嗩吶不僅在陝北榆林和延安流傳,在相鄰的山西、內蒙、寧夏、甘肅等省份一些部分縣區,也有陝北大嗩吶流傳。在有限的資料和時間裡,我們儘管做了最認真的努力,但由於能力所限,仍有不少紕漏,特別是各縣區的藝人名錄,掛一漏萬,還請各位方家指正。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綏米嗩吶

聖手書生/蒐集整理

陝北綏米嗩吶據考證,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明代後期傳入民間,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改革開放後,綏米嗩吶進入高速發展期,民間嗩吶手遍佈各地,吹奏嗩吶成為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綏米嗩吶音樂曲牌豐富,據《綏德文庫——嗩吶音樂卷》,收錄有曲譜近800首。綏米嗩吶是傳播黃土地優秀民間音樂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綏米嗩吶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綏德縣陝北嗩吶

綏德縣嗩吶演奏在明朝已較盛行。目前縣內流行的嗩吶曲牌有600多個,這些曲牌與古代的祭祀、民歌、戲曲音樂相關,如《不知調》、《千聲佛》、《西風贊》、《四合四》等曲牌是從宗教祭祀音樂中吸收來的,《下江南》、《哭長城》、《南瓜蔓》等是由古代民歌發展而來的,《水龍吟》、《到春來》、《凡凡六》、《跌落金錢》等是從戲曲音樂演變而來的。

綏德是陝北嗩吶藝人云集之地。20世紀初,今辛店鄉強家砭村的竇氏幾代人操嗩吶吹奏業,到竇世有這一代,名氣更響,建立了嗩吶幫會,遠近數十里的嗩吶手必須繳納幫錢後方能走鄉串戶吹奏。四十和五十年代,馮光臨、馬生祥(藝名馬栓)、李長春、晉文華、李大牛、王憲奇(藝名王恩)、麻勝高、劉子德和盲藝人郝永發(藝名瞎迷)等為著名嗩吶手。馬生祥和王憲奇曾在1959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舞臺藝術片《鮮花朵朵開》中擔任嗩吶吹奏,劉子德學藝拜師最多,能吹奏106個曲牌。六十和七十年代,趙英武、劉漢玉、趙國斌、趙世和、劉德義、袁久崗、王埃洲、蒲玉先等人較出名。八十年代以來,新起的年輕嗩吶手開始配用海笛、管子、馬鑼、碰鈴等樂器演奏流行歌曲調,汪世發、劉雄、王亞青等人脫穎而出。

這些歷代嗩吶演奏家各有絕活,技壓群雄,馮光臨一支喇叭吹奏秦腔、晉劇、陝北碗碗腔、陝北道情……他吹遍綏德、米脂、吹到山西,吹到大長安,成了陝西省歌舞團的著名演奏員,《保衛黃河》等是他的代表作。馬生祥不僅是“頭吹”,而且團結了著名的李長春、王恩、晉文化、常文清等嗩吶演奏家,成了弘揚綏德嗩吶文化的領軍人物。1955年,他和王恩、麻勝高、常文州等榮獲陝西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甲等獎。他改編和領奏的《藍花花》、《三十里鋪》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中留下了驕人的鏡頭。李長春不僅嗩吶吹得好、名震榆林地區,而且改革了綏德傳統的嗩吶製作工藝,改革後的綏德大嗩吶好看、好聽、聲音傳的遠,為綏德嗩吶文化立了大功。劉子德的嗩吶體現了綏德漢的那種威武、豪邁、粗獷的英雄氣慨,他一吹嗩吶就驚天動地、熱烈奔放,深受綏、清、吳三縣群眾的欽佩和歡迎。他是嗩吶音樂的活字典,為綏德嗩吶音樂留下106首寶貴的樂曲。郝永發吸收了晉劇、蒲劇、秦腔、民歌的營養,哺乳和豐富了嗩吶音樂。趙英武培養了大量的徒弟,劉漢玉是德藝雙馨的嗩吶演奏家。年青的劉雄弟兄的嗩吶演奏,得到了法國和荷蘭群眾的喜愛。

★馬生祥,藝名馬栓,1906年出生,綏德縣義合鎮清水溝村人,自幼拜師於義合民間藝人胡彥華門下學習吹嗩吶。1949年曾與李大牛、王恩、晉文華、常文清等人組建"陝北民間鼓吹樂班",解放後曾多次參加榆林地區、綏德縣舉辦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已故著名劇作家白龍同志的發起下,他曾組織藝人晉文華、王恩、劉應武等人學習演奏新秧歌曲牌和革命歌曲、民歌,使陝北嗩吶的演奏內容和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和出新。 1955年,應延安歌舞團之邀,馬生祥與王恩、麻勝高、米脂常文清等嗩吶藝人一起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們在為"陝北八人場子"的伴奏中榮獲演奏甲等獎。 1960年參加了省商業系統會演,馬生祥改編並領奏的嗩吶合奏《蘭花花》、《三十里鋪》等曲目受到好評,並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開》中留下了美好的演奏鏡頭。 1964年,馬生祥與著名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李增恆(藝名“六六旦”)和著名嗩吶藝人王恩赴北京中央歌舞團進行民間藝術交流,為榆林地區爭得了榮譽。1967年於綏德名州鎮病故,終年61歲。

傳承譜系

"

編者的話(聖手書生)

為了更好的傳承陝北大嗩吶傳統藝術,關注陝北大嗩吶發展現狀,“大陝北嗩吶”微信公眾平臺特邀聖手書生撰文整理了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主要是簡要介紹陝北各縣區大嗩吶流派、著名藝人及大嗩吶發展傳承情況。希望通過此文,能夠給大嗩吶愛好者們提供一些資料,進而引發更多人關注陝北大嗩吶。

當然,由於陝北大嗩吶不僅在陝北榆林和延安流傳,在相鄰的山西、內蒙、寧夏、甘肅等省份一些部分縣區,也有陝北大嗩吶流傳。在有限的資料和時間裡,我們儘管做了最認真的努力,但由於能力所限,仍有不少紕漏,特別是各縣區的藝人名錄,掛一漏萬,還請各位方家指正。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綏米嗩吶

聖手書生/蒐集整理

陝北綏米嗩吶據考證,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明代後期傳入民間,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改革開放後,綏米嗩吶進入高速發展期,民間嗩吶手遍佈各地,吹奏嗩吶成為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綏米嗩吶音樂曲牌豐富,據《綏德文庫——嗩吶音樂卷》,收錄有曲譜近800首。綏米嗩吶是傳播黃土地優秀民間音樂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綏米嗩吶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綏德縣陝北嗩吶

綏德縣嗩吶演奏在明朝已較盛行。目前縣內流行的嗩吶曲牌有600多個,這些曲牌與古代的祭祀、民歌、戲曲音樂相關,如《不知調》、《千聲佛》、《西風贊》、《四合四》等曲牌是從宗教祭祀音樂中吸收來的,《下江南》、《哭長城》、《南瓜蔓》等是由古代民歌發展而來的,《水龍吟》、《到春來》、《凡凡六》、《跌落金錢》等是從戲曲音樂演變而來的。

綏德是陝北嗩吶藝人云集之地。20世紀初,今辛店鄉強家砭村的竇氏幾代人操嗩吶吹奏業,到竇世有這一代,名氣更響,建立了嗩吶幫會,遠近數十里的嗩吶手必須繳納幫錢後方能走鄉串戶吹奏。四十和五十年代,馮光臨、馬生祥(藝名馬栓)、李長春、晉文華、李大牛、王憲奇(藝名王恩)、麻勝高、劉子德和盲藝人郝永發(藝名瞎迷)等為著名嗩吶手。馬生祥和王憲奇曾在1959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舞臺藝術片《鮮花朵朵開》中擔任嗩吶吹奏,劉子德學藝拜師最多,能吹奏106個曲牌。六十和七十年代,趙英武、劉漢玉、趙國斌、趙世和、劉德義、袁久崗、王埃洲、蒲玉先等人較出名。八十年代以來,新起的年輕嗩吶手開始配用海笛、管子、馬鑼、碰鈴等樂器演奏流行歌曲調,汪世發、劉雄、王亞青等人脫穎而出。

這些歷代嗩吶演奏家各有絕活,技壓群雄,馮光臨一支喇叭吹奏秦腔、晉劇、陝北碗碗腔、陝北道情……他吹遍綏德、米脂、吹到山西,吹到大長安,成了陝西省歌舞團的著名演奏員,《保衛黃河》等是他的代表作。馬生祥不僅是“頭吹”,而且團結了著名的李長春、王恩、晉文化、常文清等嗩吶演奏家,成了弘揚綏德嗩吶文化的領軍人物。1955年,他和王恩、麻勝高、常文州等榮獲陝西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甲等獎。他改編和領奏的《藍花花》、《三十里鋪》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中留下了驕人的鏡頭。李長春不僅嗩吶吹得好、名震榆林地區,而且改革了綏德傳統的嗩吶製作工藝,改革後的綏德大嗩吶好看、好聽、聲音傳的遠,為綏德嗩吶文化立了大功。劉子德的嗩吶體現了綏德漢的那種威武、豪邁、粗獷的英雄氣慨,他一吹嗩吶就驚天動地、熱烈奔放,深受綏、清、吳三縣群眾的欽佩和歡迎。他是嗩吶音樂的活字典,為綏德嗩吶音樂留下106首寶貴的樂曲。郝永發吸收了晉劇、蒲劇、秦腔、民歌的營養,哺乳和豐富了嗩吶音樂。趙英武培養了大量的徒弟,劉漢玉是德藝雙馨的嗩吶演奏家。年青的劉雄弟兄的嗩吶演奏,得到了法國和荷蘭群眾的喜愛。

★馬生祥,藝名馬栓,1906年出生,綏德縣義合鎮清水溝村人,自幼拜師於義合民間藝人胡彥華門下學習吹嗩吶。1949年曾與李大牛、王恩、晉文華、常文清等人組建"陝北民間鼓吹樂班",解放後曾多次參加榆林地區、綏德縣舉辦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已故著名劇作家白龍同志的發起下,他曾組織藝人晉文華、王恩、劉應武等人學習演奏新秧歌曲牌和革命歌曲、民歌,使陝北嗩吶的演奏內容和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和出新。 1955年,應延安歌舞團之邀,馬生祥與王恩、麻勝高、米脂常文清等嗩吶藝人一起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們在為"陝北八人場子"的伴奏中榮獲演奏甲等獎。 1960年參加了省商業系統會演,馬生祥改編並領奏的嗩吶合奏《蘭花花》、《三十里鋪》等曲目受到好評,並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開》中留下了美好的演奏鏡頭。 1964年,馬生祥與著名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李增恆(藝名“六六旦”)和著名嗩吶藝人王恩赴北京中央歌舞團進行民間藝術交流,為榆林地區爭得了榮譽。1967年於綏德名州鎮病故,終年61歲。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馬生祥傳承譜系


★竇世有,生於1907年,綏德縣辛店鄉(現名州鎮)強家砭村人。其祖父為滿清閣老,因犯罪被貶為龜子。龜子穿龜皮,只能幹釘鞋、拉叫驢(驢公子)、吹鼓手等活計。為了生存,竇世有的祖父就學了吹嗩吶。竇世有的父親師承家傳,學成了一把吹奏的好手藝,其吹奏遍及今綏德縣的大部及清澗、子洲、米脂的部分地區。竇世有也師承家傳,技藝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名聲在陝北大振,並教出了諸如王憲奇等嗩吶吹奏名家。

傳承譜系

"

編者的話(聖手書生)

為了更好的傳承陝北大嗩吶傳統藝術,關注陝北大嗩吶發展現狀,“大陝北嗩吶”微信公眾平臺特邀聖手書生撰文整理了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主要是簡要介紹陝北各縣區大嗩吶流派、著名藝人及大嗩吶發展傳承情況。希望通過此文,能夠給大嗩吶愛好者們提供一些資料,進而引發更多人關注陝北大嗩吶。

當然,由於陝北大嗩吶不僅在陝北榆林和延安流傳,在相鄰的山西、內蒙、寧夏、甘肅等省份一些部分縣區,也有陝北大嗩吶流傳。在有限的資料和時間裡,我們儘管做了最認真的努力,但由於能力所限,仍有不少紕漏,特別是各縣區的藝人名錄,掛一漏萬,還請各位方家指正。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綏米嗩吶

聖手書生/蒐集整理

陝北綏米嗩吶據考證,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明代後期傳入民間,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改革開放後,綏米嗩吶進入高速發展期,民間嗩吶手遍佈各地,吹奏嗩吶成為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綏米嗩吶音樂曲牌豐富,據《綏德文庫——嗩吶音樂卷》,收錄有曲譜近800首。綏米嗩吶是傳播黃土地優秀民間音樂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綏米嗩吶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綏德縣陝北嗩吶

綏德縣嗩吶演奏在明朝已較盛行。目前縣內流行的嗩吶曲牌有600多個,這些曲牌與古代的祭祀、民歌、戲曲音樂相關,如《不知調》、《千聲佛》、《西風贊》、《四合四》等曲牌是從宗教祭祀音樂中吸收來的,《下江南》、《哭長城》、《南瓜蔓》等是由古代民歌發展而來的,《水龍吟》、《到春來》、《凡凡六》、《跌落金錢》等是從戲曲音樂演變而來的。

綏德是陝北嗩吶藝人云集之地。20世紀初,今辛店鄉強家砭村的竇氏幾代人操嗩吶吹奏業,到竇世有這一代,名氣更響,建立了嗩吶幫會,遠近數十里的嗩吶手必須繳納幫錢後方能走鄉串戶吹奏。四十和五十年代,馮光臨、馬生祥(藝名馬栓)、李長春、晉文華、李大牛、王憲奇(藝名王恩)、麻勝高、劉子德和盲藝人郝永發(藝名瞎迷)等為著名嗩吶手。馬生祥和王憲奇曾在1959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舞臺藝術片《鮮花朵朵開》中擔任嗩吶吹奏,劉子德學藝拜師最多,能吹奏106個曲牌。六十和七十年代,趙英武、劉漢玉、趙國斌、趙世和、劉德義、袁久崗、王埃洲、蒲玉先等人較出名。八十年代以來,新起的年輕嗩吶手開始配用海笛、管子、馬鑼、碰鈴等樂器演奏流行歌曲調,汪世發、劉雄、王亞青等人脫穎而出。

這些歷代嗩吶演奏家各有絕活,技壓群雄,馮光臨一支喇叭吹奏秦腔、晉劇、陝北碗碗腔、陝北道情……他吹遍綏德、米脂、吹到山西,吹到大長安,成了陝西省歌舞團的著名演奏員,《保衛黃河》等是他的代表作。馬生祥不僅是“頭吹”,而且團結了著名的李長春、王恩、晉文化、常文清等嗩吶演奏家,成了弘揚綏德嗩吶文化的領軍人物。1955年,他和王恩、麻勝高、常文州等榮獲陝西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甲等獎。他改編和領奏的《藍花花》、《三十里鋪》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中留下了驕人的鏡頭。李長春不僅嗩吶吹得好、名震榆林地區,而且改革了綏德傳統的嗩吶製作工藝,改革後的綏德大嗩吶好看、好聽、聲音傳的遠,為綏德嗩吶文化立了大功。劉子德的嗩吶體現了綏德漢的那種威武、豪邁、粗獷的英雄氣慨,他一吹嗩吶就驚天動地、熱烈奔放,深受綏、清、吳三縣群眾的欽佩和歡迎。他是嗩吶音樂的活字典,為綏德嗩吶音樂留下106首寶貴的樂曲。郝永發吸收了晉劇、蒲劇、秦腔、民歌的營養,哺乳和豐富了嗩吶音樂。趙英武培養了大量的徒弟,劉漢玉是德藝雙馨的嗩吶演奏家。年青的劉雄弟兄的嗩吶演奏,得到了法國和荷蘭群眾的喜愛。

★馬生祥,藝名馬栓,1906年出生,綏德縣義合鎮清水溝村人,自幼拜師於義合民間藝人胡彥華門下學習吹嗩吶。1949年曾與李大牛、王恩、晉文華、常文清等人組建"陝北民間鼓吹樂班",解放後曾多次參加榆林地區、綏德縣舉辦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已故著名劇作家白龍同志的發起下,他曾組織藝人晉文華、王恩、劉應武等人學習演奏新秧歌曲牌和革命歌曲、民歌,使陝北嗩吶的演奏內容和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和出新。 1955年,應延安歌舞團之邀,馬生祥與王恩、麻勝高、米脂常文清等嗩吶藝人一起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們在為"陝北八人場子"的伴奏中榮獲演奏甲等獎。 1960年參加了省商業系統會演,馬生祥改編並領奏的嗩吶合奏《蘭花花》、《三十里鋪》等曲目受到好評,並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開》中留下了美好的演奏鏡頭。 1964年,馬生祥與著名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李增恆(藝名“六六旦”)和著名嗩吶藝人王恩赴北京中央歌舞團進行民間藝術交流,為榆林地區爭得了榮譽。1967年於綏德名州鎮病故,終年61歲。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馬生祥傳承譜系


★竇世有,生於1907年,綏德縣辛店鄉(現名州鎮)強家砭村人。其祖父為滿清閣老,因犯罪被貶為龜子。龜子穿龜皮,只能幹釘鞋、拉叫驢(驢公子)、吹鼓手等活計。為了生存,竇世有的祖父就學了吹嗩吶。竇世有的父親師承家傳,學成了一把吹奏的好手藝,其吹奏遍及今綏德縣的大部及清澗、子洲、米脂的部分地區。竇世有也師承家傳,技藝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名聲在陝北大振,並教出了諸如王憲奇等嗩吶吹奏名家。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竇世有傳承譜系


★王憲奇,藝名王恩,1917年生,綏德縣白家礆鄉南山村人。他母親早年去世,從小在嗩吶世家竇世有姑夫家過生活,獲得了學嗩吶吹奏得天獨厚的條件。王憲奇在姑夫竇世有的精心培養下,刻苦鑽研,在少年時就學會了傳統嗩吶曲牌一百多首。後又吸取了陝北民歌的許多精華,使嗩吶技藝更加嫻熟,形成了渾厚純樸的獨特風格,受到同行的敬佩和音樂界的好評。1955年,王憲奇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文藝調演,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1982年又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文藝調演,再次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並參加了影片《鮮花朵朵開》拍攝。 1960年至1964年間,先後應延安歌舞團、中央歌舞團的邀請傳藝,多次接受延安歌舞團、陝西歌劇院、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等文藝團體的採訪錄音,並在歷屆地、縣文藝匯演中獲獎。1987年病故。

★劉子德,藝名劉五,1912年生,綏德縣薛家峁鎮榆林坪村人。他七、八歲時開始隨民間嗩吶藝人田啟華學吹嗩吶,為了學藝,勤學苦練,傾注心血,在老師的啟發下,他熟悉記了一百多首傳統曲牌,還學會了獨特的陝北民間小調演奏技巧。 劉子德的嗩吶演奏技藝的特點是功底厚實,風格純樸,鄉土味濃厚,音量粗獷宏亮,氣勢渾厚,在榆林地區,特別是在綏德、清澗、吳堡一帶享有盛名,是陝北嗩吶在演奏風格和技巧上典型性的藝人之一。

傳承譜系

"

編者的話(聖手書生)

為了更好的傳承陝北大嗩吶傳統藝術,關注陝北大嗩吶發展現狀,“大陝北嗩吶”微信公眾平臺特邀聖手書生撰文整理了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主要是簡要介紹陝北各縣區大嗩吶流派、著名藝人及大嗩吶發展傳承情況。希望通過此文,能夠給大嗩吶愛好者們提供一些資料,進而引發更多人關注陝北大嗩吶。

當然,由於陝北大嗩吶不僅在陝北榆林和延安流傳,在相鄰的山西、內蒙、寧夏、甘肅等省份一些部分縣區,也有陝北大嗩吶流傳。在有限的資料和時間裡,我們儘管做了最認真的努力,但由於能力所限,仍有不少紕漏,特別是各縣區的藝人名錄,掛一漏萬,還請各位方家指正。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綏米嗩吶

聖手書生/蒐集整理

陝北綏米嗩吶據考證,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明代後期傳入民間,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改革開放後,綏米嗩吶進入高速發展期,民間嗩吶手遍佈各地,吹奏嗩吶成為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綏米嗩吶音樂曲牌豐富,據《綏德文庫——嗩吶音樂卷》,收錄有曲譜近800首。綏米嗩吶是傳播黃土地優秀民間音樂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綏米嗩吶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綏德縣陝北嗩吶

綏德縣嗩吶演奏在明朝已較盛行。目前縣內流行的嗩吶曲牌有600多個,這些曲牌與古代的祭祀、民歌、戲曲音樂相關,如《不知調》、《千聲佛》、《西風贊》、《四合四》等曲牌是從宗教祭祀音樂中吸收來的,《下江南》、《哭長城》、《南瓜蔓》等是由古代民歌發展而來的,《水龍吟》、《到春來》、《凡凡六》、《跌落金錢》等是從戲曲音樂演變而來的。

綏德是陝北嗩吶藝人云集之地。20世紀初,今辛店鄉強家砭村的竇氏幾代人操嗩吶吹奏業,到竇世有這一代,名氣更響,建立了嗩吶幫會,遠近數十里的嗩吶手必須繳納幫錢後方能走鄉串戶吹奏。四十和五十年代,馮光臨、馬生祥(藝名馬栓)、李長春、晉文華、李大牛、王憲奇(藝名王恩)、麻勝高、劉子德和盲藝人郝永發(藝名瞎迷)等為著名嗩吶手。馬生祥和王憲奇曾在1959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舞臺藝術片《鮮花朵朵開》中擔任嗩吶吹奏,劉子德學藝拜師最多,能吹奏106個曲牌。六十和七十年代,趙英武、劉漢玉、趙國斌、趙世和、劉德義、袁久崗、王埃洲、蒲玉先等人較出名。八十年代以來,新起的年輕嗩吶手開始配用海笛、管子、馬鑼、碰鈴等樂器演奏流行歌曲調,汪世發、劉雄、王亞青等人脫穎而出。

這些歷代嗩吶演奏家各有絕活,技壓群雄,馮光臨一支喇叭吹奏秦腔、晉劇、陝北碗碗腔、陝北道情……他吹遍綏德、米脂、吹到山西,吹到大長安,成了陝西省歌舞團的著名演奏員,《保衛黃河》等是他的代表作。馬生祥不僅是“頭吹”,而且團結了著名的李長春、王恩、晉文化、常文清等嗩吶演奏家,成了弘揚綏德嗩吶文化的領軍人物。1955年,他和王恩、麻勝高、常文州等榮獲陝西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甲等獎。他改編和領奏的《藍花花》、《三十里鋪》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中留下了驕人的鏡頭。李長春不僅嗩吶吹得好、名震榆林地區,而且改革了綏德傳統的嗩吶製作工藝,改革後的綏德大嗩吶好看、好聽、聲音傳的遠,為綏德嗩吶文化立了大功。劉子德的嗩吶體現了綏德漢的那種威武、豪邁、粗獷的英雄氣慨,他一吹嗩吶就驚天動地、熱烈奔放,深受綏、清、吳三縣群眾的欽佩和歡迎。他是嗩吶音樂的活字典,為綏德嗩吶音樂留下106首寶貴的樂曲。郝永發吸收了晉劇、蒲劇、秦腔、民歌的營養,哺乳和豐富了嗩吶音樂。趙英武培養了大量的徒弟,劉漢玉是德藝雙馨的嗩吶演奏家。年青的劉雄弟兄的嗩吶演奏,得到了法國和荷蘭群眾的喜愛。

★馬生祥,藝名馬栓,1906年出生,綏德縣義合鎮清水溝村人,自幼拜師於義合民間藝人胡彥華門下學習吹嗩吶。1949年曾與李大牛、王恩、晉文華、常文清等人組建"陝北民間鼓吹樂班",解放後曾多次參加榆林地區、綏德縣舉辦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已故著名劇作家白龍同志的發起下,他曾組織藝人晉文華、王恩、劉應武等人學習演奏新秧歌曲牌和革命歌曲、民歌,使陝北嗩吶的演奏內容和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和出新。 1955年,應延安歌舞團之邀,馬生祥與王恩、麻勝高、米脂常文清等嗩吶藝人一起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們在為"陝北八人場子"的伴奏中榮獲演奏甲等獎。 1960年參加了省商業系統會演,馬生祥改編並領奏的嗩吶合奏《蘭花花》、《三十里鋪》等曲目受到好評,並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開》中留下了美好的演奏鏡頭。 1964年,馬生祥與著名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李增恆(藝名“六六旦”)和著名嗩吶藝人王恩赴北京中央歌舞團進行民間藝術交流,為榆林地區爭得了榮譽。1967年於綏德名州鎮病故,終年61歲。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馬生祥傳承譜系


★竇世有,生於1907年,綏德縣辛店鄉(現名州鎮)強家砭村人。其祖父為滿清閣老,因犯罪被貶為龜子。龜子穿龜皮,只能幹釘鞋、拉叫驢(驢公子)、吹鼓手等活計。為了生存,竇世有的祖父就學了吹嗩吶。竇世有的父親師承家傳,學成了一把吹奏的好手藝,其吹奏遍及今綏德縣的大部及清澗、子洲、米脂的部分地區。竇世有也師承家傳,技藝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名聲在陝北大振,並教出了諸如王憲奇等嗩吶吹奏名家。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竇世有傳承譜系


★王憲奇,藝名王恩,1917年生,綏德縣白家礆鄉南山村人。他母親早年去世,從小在嗩吶世家竇世有姑夫家過生活,獲得了學嗩吶吹奏得天獨厚的條件。王憲奇在姑夫竇世有的精心培養下,刻苦鑽研,在少年時就學會了傳統嗩吶曲牌一百多首。後又吸取了陝北民歌的許多精華,使嗩吶技藝更加嫻熟,形成了渾厚純樸的獨特風格,受到同行的敬佩和音樂界的好評。1955年,王憲奇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文藝調演,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1982年又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文藝調演,再次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並參加了影片《鮮花朵朵開》拍攝。 1960年至1964年間,先後應延安歌舞團、中央歌舞團的邀請傳藝,多次接受延安歌舞團、陝西歌劇院、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等文藝團體的採訪錄音,並在歷屆地、縣文藝匯演中獲獎。1987年病故。

★劉子德,藝名劉五,1912年生,綏德縣薛家峁鎮榆林坪村人。他七、八歲時開始隨民間嗩吶藝人田啟華學吹嗩吶,為了學藝,勤學苦練,傾注心血,在老師的啟發下,他熟悉記了一百多首傳統曲牌,還學會了獨特的陝北民間小調演奏技巧。 劉子德的嗩吶演奏技藝的特點是功底厚實,風格純樸,鄉土味濃厚,音量粗獷宏亮,氣勢渾厚,在榆林地區,特別是在綏德、清澗、吳堡一帶享有盛名,是陝北嗩吶在演奏風格和技巧上典型性的藝人之一。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劉子德傳承譜系


★郝永發(1917—1983)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綏德縣棗林坪鄉郝白家山村人。雙目失明,12歲跟父親學吹嗩吶,唱碗碗腔(皮影戲)。一生未婚,過著賣藝流浪生活。在陝北、山西的各種戲班演唱伴奏30多年。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善於創新,會演奏各種樂器,會唱碗碗腔,會唱民歌,善說書,晚年以說書為業。他創造性地把各劇種和民歌中的很多曲調,移植髮展到陝北碗碗腔中來,為原比較單調的陝北碗碗腔創造了許多新的唱腔和曲牌,他是陝北碗碗腔音樂的一個傑出的繼承發展人和集大成者,堪稱一代宗師。他對陝北民歌的的發展也有突出的貢獻,如他對《賣菜》、《五哥放羊》、《偷山藥》等不少民歌,從曲調到歌詞都進行過修改和提高。他把《偷山藥》原詞改為窮人餓的不行,出山專門偷地主家的山藥,增強了農民反抗地主剝削的鬥爭精神。

★趙英武,綏德縣石家灣鎮趙家屯村人,1930年出生。從小愛聽愛學陝北嗩吶曲調,18歲拿上嗩吶正式投師學藝,拜米脂嗩吶藝人常文剛門下為徒,他遵循師傅教授,認真踏實苦學三年。出師後領班奔波於陝北各地,自謀生計。幾十年來,由於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藝,演奏風格婉轉悠揚,逼真動聽,節奏明快,耐人回味,深受廣大群眾好評。 他很注重培養接班人,在學生中享有盛名,並曾多次參加省地縣調演,在嗩吶演奏方面獲得不少獎勵。

傳承譜系

"

編者的話(聖手書生)

為了更好的傳承陝北大嗩吶傳統藝術,關注陝北大嗩吶發展現狀,“大陝北嗩吶”微信公眾平臺特邀聖手書生撰文整理了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主要是簡要介紹陝北各縣區大嗩吶流派、著名藝人及大嗩吶發展傳承情況。希望通過此文,能夠給大嗩吶愛好者們提供一些資料,進而引發更多人關注陝北大嗩吶。

當然,由於陝北大嗩吶不僅在陝北榆林和延安流傳,在相鄰的山西、內蒙、寧夏、甘肅等省份一些部分縣區,也有陝北大嗩吶流傳。在有限的資料和時間裡,我們儘管做了最認真的努力,但由於能力所限,仍有不少紕漏,特別是各縣區的藝人名錄,掛一漏萬,還請各位方家指正。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綏米嗩吶

聖手書生/蒐集整理

陝北綏米嗩吶據考證,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明代後期傳入民間,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改革開放後,綏米嗩吶進入高速發展期,民間嗩吶手遍佈各地,吹奏嗩吶成為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綏米嗩吶音樂曲牌豐富,據《綏德文庫——嗩吶音樂卷》,收錄有曲譜近800首。綏米嗩吶是傳播黃土地優秀民間音樂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綏米嗩吶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綏德縣陝北嗩吶

綏德縣嗩吶演奏在明朝已較盛行。目前縣內流行的嗩吶曲牌有600多個,這些曲牌與古代的祭祀、民歌、戲曲音樂相關,如《不知調》、《千聲佛》、《西風贊》、《四合四》等曲牌是從宗教祭祀音樂中吸收來的,《下江南》、《哭長城》、《南瓜蔓》等是由古代民歌發展而來的,《水龍吟》、《到春來》、《凡凡六》、《跌落金錢》等是從戲曲音樂演變而來的。

綏德是陝北嗩吶藝人云集之地。20世紀初,今辛店鄉強家砭村的竇氏幾代人操嗩吶吹奏業,到竇世有這一代,名氣更響,建立了嗩吶幫會,遠近數十里的嗩吶手必須繳納幫錢後方能走鄉串戶吹奏。四十和五十年代,馮光臨、馬生祥(藝名馬栓)、李長春、晉文華、李大牛、王憲奇(藝名王恩)、麻勝高、劉子德和盲藝人郝永發(藝名瞎迷)等為著名嗩吶手。馬生祥和王憲奇曾在1959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舞臺藝術片《鮮花朵朵開》中擔任嗩吶吹奏,劉子德學藝拜師最多,能吹奏106個曲牌。六十和七十年代,趙英武、劉漢玉、趙國斌、趙世和、劉德義、袁久崗、王埃洲、蒲玉先等人較出名。八十年代以來,新起的年輕嗩吶手開始配用海笛、管子、馬鑼、碰鈴等樂器演奏流行歌曲調,汪世發、劉雄、王亞青等人脫穎而出。

這些歷代嗩吶演奏家各有絕活,技壓群雄,馮光臨一支喇叭吹奏秦腔、晉劇、陝北碗碗腔、陝北道情……他吹遍綏德、米脂、吹到山西,吹到大長安,成了陝西省歌舞團的著名演奏員,《保衛黃河》等是他的代表作。馬生祥不僅是“頭吹”,而且團結了著名的李長春、王恩、晉文化、常文清等嗩吶演奏家,成了弘揚綏德嗩吶文化的領軍人物。1955年,他和王恩、麻勝高、常文州等榮獲陝西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甲等獎。他改編和領奏的《藍花花》、《三十里鋪》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中留下了驕人的鏡頭。李長春不僅嗩吶吹得好、名震榆林地區,而且改革了綏德傳統的嗩吶製作工藝,改革後的綏德大嗩吶好看、好聽、聲音傳的遠,為綏德嗩吶文化立了大功。劉子德的嗩吶體現了綏德漢的那種威武、豪邁、粗獷的英雄氣慨,他一吹嗩吶就驚天動地、熱烈奔放,深受綏、清、吳三縣群眾的欽佩和歡迎。他是嗩吶音樂的活字典,為綏德嗩吶音樂留下106首寶貴的樂曲。郝永發吸收了晉劇、蒲劇、秦腔、民歌的營養,哺乳和豐富了嗩吶音樂。趙英武培養了大量的徒弟,劉漢玉是德藝雙馨的嗩吶演奏家。年青的劉雄弟兄的嗩吶演奏,得到了法國和荷蘭群眾的喜愛。

★馬生祥,藝名馬栓,1906年出生,綏德縣義合鎮清水溝村人,自幼拜師於義合民間藝人胡彥華門下學習吹嗩吶。1949年曾與李大牛、王恩、晉文華、常文清等人組建"陝北民間鼓吹樂班",解放後曾多次參加榆林地區、綏德縣舉辦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已故著名劇作家白龍同志的發起下,他曾組織藝人晉文華、王恩、劉應武等人學習演奏新秧歌曲牌和革命歌曲、民歌,使陝北嗩吶的演奏內容和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和出新。 1955年,應延安歌舞團之邀,馬生祥與王恩、麻勝高、米脂常文清等嗩吶藝人一起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們在為"陝北八人場子"的伴奏中榮獲演奏甲等獎。 1960年參加了省商業系統會演,馬生祥改編並領奏的嗩吶合奏《蘭花花》、《三十里鋪》等曲目受到好評,並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開》中留下了美好的演奏鏡頭。 1964年,馬生祥與著名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李增恆(藝名“六六旦”)和著名嗩吶藝人王恩赴北京中央歌舞團進行民間藝術交流,為榆林地區爭得了榮譽。1967年於綏德名州鎮病故,終年61歲。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馬生祥傳承譜系


★竇世有,生於1907年,綏德縣辛店鄉(現名州鎮)強家砭村人。其祖父為滿清閣老,因犯罪被貶為龜子。龜子穿龜皮,只能幹釘鞋、拉叫驢(驢公子)、吹鼓手等活計。為了生存,竇世有的祖父就學了吹嗩吶。竇世有的父親師承家傳,學成了一把吹奏的好手藝,其吹奏遍及今綏德縣的大部及清澗、子洲、米脂的部分地區。竇世有也師承家傳,技藝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名聲在陝北大振,並教出了諸如王憲奇等嗩吶吹奏名家。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竇世有傳承譜系


★王憲奇,藝名王恩,1917年生,綏德縣白家礆鄉南山村人。他母親早年去世,從小在嗩吶世家竇世有姑夫家過生活,獲得了學嗩吶吹奏得天獨厚的條件。王憲奇在姑夫竇世有的精心培養下,刻苦鑽研,在少年時就學會了傳統嗩吶曲牌一百多首。後又吸取了陝北民歌的許多精華,使嗩吶技藝更加嫻熟,形成了渾厚純樸的獨特風格,受到同行的敬佩和音樂界的好評。1955年,王憲奇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文藝調演,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1982年又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文藝調演,再次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並參加了影片《鮮花朵朵開》拍攝。 1960年至1964年間,先後應延安歌舞團、中央歌舞團的邀請傳藝,多次接受延安歌舞團、陝西歌劇院、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等文藝團體的採訪錄音,並在歷屆地、縣文藝匯演中獲獎。1987年病故。

★劉子德,藝名劉五,1912年生,綏德縣薛家峁鎮榆林坪村人。他七、八歲時開始隨民間嗩吶藝人田啟華學吹嗩吶,為了學藝,勤學苦練,傾注心血,在老師的啟發下,他熟悉記了一百多首傳統曲牌,還學會了獨特的陝北民間小調演奏技巧。 劉子德的嗩吶演奏技藝的特點是功底厚實,風格純樸,鄉土味濃厚,音量粗獷宏亮,氣勢渾厚,在榆林地區,特別是在綏德、清澗、吳堡一帶享有盛名,是陝北嗩吶在演奏風格和技巧上典型性的藝人之一。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劉子德傳承譜系


★郝永發(1917—1983)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綏德縣棗林坪鄉郝白家山村人。雙目失明,12歲跟父親學吹嗩吶,唱碗碗腔(皮影戲)。一生未婚,過著賣藝流浪生活。在陝北、山西的各種戲班演唱伴奏30多年。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善於創新,會演奏各種樂器,會唱碗碗腔,會唱民歌,善說書,晚年以說書為業。他創造性地把各劇種和民歌中的很多曲調,移植髮展到陝北碗碗腔中來,為原比較單調的陝北碗碗腔創造了許多新的唱腔和曲牌,他是陝北碗碗腔音樂的一個傑出的繼承發展人和集大成者,堪稱一代宗師。他對陝北民歌的的發展也有突出的貢獻,如他對《賣菜》、《五哥放羊》、《偷山藥》等不少民歌,從曲調到歌詞都進行過修改和提高。他把《偷山藥》原詞改為窮人餓的不行,出山專門偷地主家的山藥,增強了農民反抗地主剝削的鬥爭精神。

★趙英武,綏德縣石家灣鎮趙家屯村人,1930年出生。從小愛聽愛學陝北嗩吶曲調,18歲拿上嗩吶正式投師學藝,拜米脂嗩吶藝人常文剛門下為徒,他遵循師傅教授,認真踏實苦學三年。出師後領班奔波於陝北各地,自謀生計。幾十年來,由於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藝,演奏風格婉轉悠揚,逼真動聽,節奏明快,耐人回味,深受廣大群眾好評。 他很注重培養接班人,在學生中享有盛名,並曾多次參加省地縣調演,在嗩吶演奏方面獲得不少獎勵。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趙英武傳承譜系


劉漢玉,藝名滿倉,1931年出生,綏德縣薛家河鎮周家溝村人。他自幼出身貧寒,為了謀生,從小苦學嗩吶演奏技藝,先後投師兩處。第二次投師於當地著名藝人麻勝高的門下,得到迅速長進。他博採眾長,演奏技藝有獨到之處,並且音色豐潤,耐人尋味,讓人有隨聲入境之感。劉漢玉酷愛陝北民歌,不僅唱得好,而且用嗩吶演奏起來得心應手,深受廣大聽眾歡迎。他嗩吶技藝精湛,人品高尚,辦事認真,很受同行信任。他曾先後獲地縣級獎勵30多次,中央、省、地(市)所屬音樂界、藝術團體和不少大專院校藝術系曾先後派員登門採訪錄音。 1994年,劉漢玉病逝於綏德。

傳承譜系

"

編者的話(聖手書生)

為了更好的傳承陝北大嗩吶傳統藝術,關注陝北大嗩吶發展現狀,“大陝北嗩吶”微信公眾平臺特邀聖手書生撰文整理了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主要是簡要介紹陝北各縣區大嗩吶流派、著名藝人及大嗩吶發展傳承情況。希望通過此文,能夠給大嗩吶愛好者們提供一些資料,進而引發更多人關注陝北大嗩吶。

當然,由於陝北大嗩吶不僅在陝北榆林和延安流傳,在相鄰的山西、內蒙、寧夏、甘肅等省份一些部分縣區,也有陝北大嗩吶流傳。在有限的資料和時間裡,我們儘管做了最認真的努力,但由於能力所限,仍有不少紕漏,特別是各縣區的藝人名錄,掛一漏萬,還請各位方家指正。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綏米嗩吶

聖手書生/蒐集整理

陝北綏米嗩吶據考證,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明代後期傳入民間,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改革開放後,綏米嗩吶進入高速發展期,民間嗩吶手遍佈各地,吹奏嗩吶成為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綏米嗩吶音樂曲牌豐富,據《綏德文庫——嗩吶音樂卷》,收錄有曲譜近800首。綏米嗩吶是傳播黃土地優秀民間音樂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綏米嗩吶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綏德縣陝北嗩吶

綏德縣嗩吶演奏在明朝已較盛行。目前縣內流行的嗩吶曲牌有600多個,這些曲牌與古代的祭祀、民歌、戲曲音樂相關,如《不知調》、《千聲佛》、《西風贊》、《四合四》等曲牌是從宗教祭祀音樂中吸收來的,《下江南》、《哭長城》、《南瓜蔓》等是由古代民歌發展而來的,《水龍吟》、《到春來》、《凡凡六》、《跌落金錢》等是從戲曲音樂演變而來的。

綏德是陝北嗩吶藝人云集之地。20世紀初,今辛店鄉強家砭村的竇氏幾代人操嗩吶吹奏業,到竇世有這一代,名氣更響,建立了嗩吶幫會,遠近數十里的嗩吶手必須繳納幫錢後方能走鄉串戶吹奏。四十和五十年代,馮光臨、馬生祥(藝名馬栓)、李長春、晉文華、李大牛、王憲奇(藝名王恩)、麻勝高、劉子德和盲藝人郝永發(藝名瞎迷)等為著名嗩吶手。馬生祥和王憲奇曾在1959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舞臺藝術片《鮮花朵朵開》中擔任嗩吶吹奏,劉子德學藝拜師最多,能吹奏106個曲牌。六十和七十年代,趙英武、劉漢玉、趙國斌、趙世和、劉德義、袁久崗、王埃洲、蒲玉先等人較出名。八十年代以來,新起的年輕嗩吶手開始配用海笛、管子、馬鑼、碰鈴等樂器演奏流行歌曲調,汪世發、劉雄、王亞青等人脫穎而出。

這些歷代嗩吶演奏家各有絕活,技壓群雄,馮光臨一支喇叭吹奏秦腔、晉劇、陝北碗碗腔、陝北道情……他吹遍綏德、米脂、吹到山西,吹到大長安,成了陝西省歌舞團的著名演奏員,《保衛黃河》等是他的代表作。馬生祥不僅是“頭吹”,而且團結了著名的李長春、王恩、晉文化、常文清等嗩吶演奏家,成了弘揚綏德嗩吶文化的領軍人物。1955年,他和王恩、麻勝高、常文州等榮獲陝西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甲等獎。他改編和領奏的《藍花花》、《三十里鋪》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中留下了驕人的鏡頭。李長春不僅嗩吶吹得好、名震榆林地區,而且改革了綏德傳統的嗩吶製作工藝,改革後的綏德大嗩吶好看、好聽、聲音傳的遠,為綏德嗩吶文化立了大功。劉子德的嗩吶體現了綏德漢的那種威武、豪邁、粗獷的英雄氣慨,他一吹嗩吶就驚天動地、熱烈奔放,深受綏、清、吳三縣群眾的欽佩和歡迎。他是嗩吶音樂的活字典,為綏德嗩吶音樂留下106首寶貴的樂曲。郝永發吸收了晉劇、蒲劇、秦腔、民歌的營養,哺乳和豐富了嗩吶音樂。趙英武培養了大量的徒弟,劉漢玉是德藝雙馨的嗩吶演奏家。年青的劉雄弟兄的嗩吶演奏,得到了法國和荷蘭群眾的喜愛。

★馬生祥,藝名馬栓,1906年出生,綏德縣義合鎮清水溝村人,自幼拜師於義合民間藝人胡彥華門下學習吹嗩吶。1949年曾與李大牛、王恩、晉文華、常文清等人組建"陝北民間鼓吹樂班",解放後曾多次參加榆林地區、綏德縣舉辦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已故著名劇作家白龍同志的發起下,他曾組織藝人晉文華、王恩、劉應武等人學習演奏新秧歌曲牌和革命歌曲、民歌,使陝北嗩吶的演奏內容和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和出新。 1955年,應延安歌舞團之邀,馬生祥與王恩、麻勝高、米脂常文清等嗩吶藝人一起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們在為"陝北八人場子"的伴奏中榮獲演奏甲等獎。 1960年參加了省商業系統會演,馬生祥改編並領奏的嗩吶合奏《蘭花花》、《三十里鋪》等曲目受到好評,並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開》中留下了美好的演奏鏡頭。 1964年,馬生祥與著名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李增恆(藝名“六六旦”)和著名嗩吶藝人王恩赴北京中央歌舞團進行民間藝術交流,為榆林地區爭得了榮譽。1967年於綏德名州鎮病故,終年61歲。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馬生祥傳承譜系


★竇世有,生於1907年,綏德縣辛店鄉(現名州鎮)強家砭村人。其祖父為滿清閣老,因犯罪被貶為龜子。龜子穿龜皮,只能幹釘鞋、拉叫驢(驢公子)、吹鼓手等活計。為了生存,竇世有的祖父就學了吹嗩吶。竇世有的父親師承家傳,學成了一把吹奏的好手藝,其吹奏遍及今綏德縣的大部及清澗、子洲、米脂的部分地區。竇世有也師承家傳,技藝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名聲在陝北大振,並教出了諸如王憲奇等嗩吶吹奏名家。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竇世有傳承譜系


★王憲奇,藝名王恩,1917年生,綏德縣白家礆鄉南山村人。他母親早年去世,從小在嗩吶世家竇世有姑夫家過生活,獲得了學嗩吶吹奏得天獨厚的條件。王憲奇在姑夫竇世有的精心培養下,刻苦鑽研,在少年時就學會了傳統嗩吶曲牌一百多首。後又吸取了陝北民歌的許多精華,使嗩吶技藝更加嫻熟,形成了渾厚純樸的獨特風格,受到同行的敬佩和音樂界的好評。1955年,王憲奇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文藝調演,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1982年又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文藝調演,再次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並參加了影片《鮮花朵朵開》拍攝。 1960年至1964年間,先後應延安歌舞團、中央歌舞團的邀請傳藝,多次接受延安歌舞團、陝西歌劇院、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等文藝團體的採訪錄音,並在歷屆地、縣文藝匯演中獲獎。1987年病故。

★劉子德,藝名劉五,1912年生,綏德縣薛家峁鎮榆林坪村人。他七、八歲時開始隨民間嗩吶藝人田啟華學吹嗩吶,為了學藝,勤學苦練,傾注心血,在老師的啟發下,他熟悉記了一百多首傳統曲牌,還學會了獨特的陝北民間小調演奏技巧。 劉子德的嗩吶演奏技藝的特點是功底厚實,風格純樸,鄉土味濃厚,音量粗獷宏亮,氣勢渾厚,在榆林地區,特別是在綏德、清澗、吳堡一帶享有盛名,是陝北嗩吶在演奏風格和技巧上典型性的藝人之一。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劉子德傳承譜系


★郝永發(1917—1983)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綏德縣棗林坪鄉郝白家山村人。雙目失明,12歲跟父親學吹嗩吶,唱碗碗腔(皮影戲)。一生未婚,過著賣藝流浪生活。在陝北、山西的各種戲班演唱伴奏30多年。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善於創新,會演奏各種樂器,會唱碗碗腔,會唱民歌,善說書,晚年以說書為業。他創造性地把各劇種和民歌中的很多曲調,移植髮展到陝北碗碗腔中來,為原比較單調的陝北碗碗腔創造了許多新的唱腔和曲牌,他是陝北碗碗腔音樂的一個傑出的繼承發展人和集大成者,堪稱一代宗師。他對陝北民歌的的發展也有突出的貢獻,如他對《賣菜》、《五哥放羊》、《偷山藥》等不少民歌,從曲調到歌詞都進行過修改和提高。他把《偷山藥》原詞改為窮人餓的不行,出山專門偷地主家的山藥,增強了農民反抗地主剝削的鬥爭精神。

★趙英武,綏德縣石家灣鎮趙家屯村人,1930年出生。從小愛聽愛學陝北嗩吶曲調,18歲拿上嗩吶正式投師學藝,拜米脂嗩吶藝人常文剛門下為徒,他遵循師傅教授,認真踏實苦學三年。出師後領班奔波於陝北各地,自謀生計。幾十年來,由於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藝,演奏風格婉轉悠揚,逼真動聽,節奏明快,耐人回味,深受廣大群眾好評。 他很注重培養接班人,在學生中享有盛名,並曾多次參加省地縣調演,在嗩吶演奏方面獲得不少獎勵。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趙英武傳承譜系


劉漢玉,藝名滿倉,1931年出生,綏德縣薛家河鎮周家溝村人。他自幼出身貧寒,為了謀生,從小苦學嗩吶演奏技藝,先後投師兩處。第二次投師於當地著名藝人麻勝高的門下,得到迅速長進。他博採眾長,演奏技藝有獨到之處,並且音色豐潤,耐人尋味,讓人有隨聲入境之感。劉漢玉酷愛陝北民歌,不僅唱得好,而且用嗩吶演奏起來得心應手,深受廣大聽眾歡迎。他嗩吶技藝精湛,人品高尚,辦事認真,很受同行信任。他曾先後獲地縣級獎勵30多次,中央、省、地(市)所屬音樂界、藝術團體和不少大專院校藝術系曾先後派員登門採訪錄音。 1994年,劉漢玉病逝於綏德。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劉漢玉傳承譜系


★汪世發,藝名“鬥”,男,漢族,1949年8月生,榆林市綏德縣人。他12歲開始學藝,19歲出師立班,在長期的學習和演出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技巧,可以用嗩吶不用調式吹奏近百首傳統嗩吶曲牌。他的樂班人數雖少,但演奏水平高,合奏時時而氣勢如排山倒海,時而又細膩委婉;獨奏時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傾訴,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1984年受省文化廳邀請,由陝西省音像出版社出版本人錄音盒帶《陝北嗩吶曲牌選集》,熱銷西北各地。 綏1999年,汪世發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春節文藝晚會演出,同時在全國第四屆城市運動會閉幕式演出中獲團體特別獎;2001年,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迎十六大勝利召開文藝晚會演出;2002年,在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演出的《嗩吶領奏鬧元宵》獲表演一等獎,同年參國全省農民運動會閉幕式演出;2003年,參加中國老年藝術節表演,獲紀念獎;2006年,參加榆林市首屆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演出;2007年,參加榆林市第二屆民歌藝術節和定邊馬鈴薯藝術節演出。汪世發的傳人有張曉紅、劉丕榮、馬亞軍、顧永會、李康等。2008年6月,汪世發入選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12年12月,汪世發與米脂縣李岐山一同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譜系

"

編者的話(聖手書生)

為了更好的傳承陝北大嗩吶傳統藝術,關注陝北大嗩吶發展現狀,“大陝北嗩吶”微信公眾平臺特邀聖手書生撰文整理了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主要是簡要介紹陝北各縣區大嗩吶流派、著名藝人及大嗩吶發展傳承情況。希望通過此文,能夠給大嗩吶愛好者們提供一些資料,進而引發更多人關注陝北大嗩吶。

當然,由於陝北大嗩吶不僅在陝北榆林和延安流傳,在相鄰的山西、內蒙、寧夏、甘肅等省份一些部分縣區,也有陝北大嗩吶流傳。在有限的資料和時間裡,我們儘管做了最認真的努力,但由於能力所限,仍有不少紕漏,特別是各縣區的藝人名錄,掛一漏萬,還請各位方家指正。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綏米嗩吶

聖手書生/蒐集整理

陝北綏米嗩吶據考證,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明代後期傳入民間,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改革開放後,綏米嗩吶進入高速發展期,民間嗩吶手遍佈各地,吹奏嗩吶成為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綏米嗩吶音樂曲牌豐富,據《綏德文庫——嗩吶音樂卷》,收錄有曲譜近800首。綏米嗩吶是傳播黃土地優秀民間音樂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綏米嗩吶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綏德縣陝北嗩吶

綏德縣嗩吶演奏在明朝已較盛行。目前縣內流行的嗩吶曲牌有600多個,這些曲牌與古代的祭祀、民歌、戲曲音樂相關,如《不知調》、《千聲佛》、《西風贊》、《四合四》等曲牌是從宗教祭祀音樂中吸收來的,《下江南》、《哭長城》、《南瓜蔓》等是由古代民歌發展而來的,《水龍吟》、《到春來》、《凡凡六》、《跌落金錢》等是從戲曲音樂演變而來的。

綏德是陝北嗩吶藝人云集之地。20世紀初,今辛店鄉強家砭村的竇氏幾代人操嗩吶吹奏業,到竇世有這一代,名氣更響,建立了嗩吶幫會,遠近數十里的嗩吶手必須繳納幫錢後方能走鄉串戶吹奏。四十和五十年代,馮光臨、馬生祥(藝名馬栓)、李長春、晉文華、李大牛、王憲奇(藝名王恩)、麻勝高、劉子德和盲藝人郝永發(藝名瞎迷)等為著名嗩吶手。馬生祥和王憲奇曾在1959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舞臺藝術片《鮮花朵朵開》中擔任嗩吶吹奏,劉子德學藝拜師最多,能吹奏106個曲牌。六十和七十年代,趙英武、劉漢玉、趙國斌、趙世和、劉德義、袁久崗、王埃洲、蒲玉先等人較出名。八十年代以來,新起的年輕嗩吶手開始配用海笛、管子、馬鑼、碰鈴等樂器演奏流行歌曲調,汪世發、劉雄、王亞青等人脫穎而出。

這些歷代嗩吶演奏家各有絕活,技壓群雄,馮光臨一支喇叭吹奏秦腔、晉劇、陝北碗碗腔、陝北道情……他吹遍綏德、米脂、吹到山西,吹到大長安,成了陝西省歌舞團的著名演奏員,《保衛黃河》等是他的代表作。馬生祥不僅是“頭吹”,而且團結了著名的李長春、王恩、晉文化、常文清等嗩吶演奏家,成了弘揚綏德嗩吶文化的領軍人物。1955年,他和王恩、麻勝高、常文州等榮獲陝西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甲等獎。他改編和領奏的《藍花花》、《三十里鋪》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中留下了驕人的鏡頭。李長春不僅嗩吶吹得好、名震榆林地區,而且改革了綏德傳統的嗩吶製作工藝,改革後的綏德大嗩吶好看、好聽、聲音傳的遠,為綏德嗩吶文化立了大功。劉子德的嗩吶體現了綏德漢的那種威武、豪邁、粗獷的英雄氣慨,他一吹嗩吶就驚天動地、熱烈奔放,深受綏、清、吳三縣群眾的欽佩和歡迎。他是嗩吶音樂的活字典,為綏德嗩吶音樂留下106首寶貴的樂曲。郝永發吸收了晉劇、蒲劇、秦腔、民歌的營養,哺乳和豐富了嗩吶音樂。趙英武培養了大量的徒弟,劉漢玉是德藝雙馨的嗩吶演奏家。年青的劉雄弟兄的嗩吶演奏,得到了法國和荷蘭群眾的喜愛。

★馬生祥,藝名馬栓,1906年出生,綏德縣義合鎮清水溝村人,自幼拜師於義合民間藝人胡彥華門下學習吹嗩吶。1949年曾與李大牛、王恩、晉文華、常文清等人組建"陝北民間鼓吹樂班",解放後曾多次參加榆林地區、綏德縣舉辦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已故著名劇作家白龍同志的發起下,他曾組織藝人晉文華、王恩、劉應武等人學習演奏新秧歌曲牌和革命歌曲、民歌,使陝北嗩吶的演奏內容和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和出新。 1955年,應延安歌舞團之邀,馬生祥與王恩、麻勝高、米脂常文清等嗩吶藝人一起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們在為"陝北八人場子"的伴奏中榮獲演奏甲等獎。 1960年參加了省商業系統會演,馬生祥改編並領奏的嗩吶合奏《蘭花花》、《三十里鋪》等曲目受到好評,並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開》中留下了美好的演奏鏡頭。 1964年,馬生祥與著名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李增恆(藝名“六六旦”)和著名嗩吶藝人王恩赴北京中央歌舞團進行民間藝術交流,為榆林地區爭得了榮譽。1967年於綏德名州鎮病故,終年61歲。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馬生祥傳承譜系


★竇世有,生於1907年,綏德縣辛店鄉(現名州鎮)強家砭村人。其祖父為滿清閣老,因犯罪被貶為龜子。龜子穿龜皮,只能幹釘鞋、拉叫驢(驢公子)、吹鼓手等活計。為了生存,竇世有的祖父就學了吹嗩吶。竇世有的父親師承家傳,學成了一把吹奏的好手藝,其吹奏遍及今綏德縣的大部及清澗、子洲、米脂的部分地區。竇世有也師承家傳,技藝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名聲在陝北大振,並教出了諸如王憲奇等嗩吶吹奏名家。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竇世有傳承譜系


★王憲奇,藝名王恩,1917年生,綏德縣白家礆鄉南山村人。他母親早年去世,從小在嗩吶世家竇世有姑夫家過生活,獲得了學嗩吶吹奏得天獨厚的條件。王憲奇在姑夫竇世有的精心培養下,刻苦鑽研,在少年時就學會了傳統嗩吶曲牌一百多首。後又吸取了陝北民歌的許多精華,使嗩吶技藝更加嫻熟,形成了渾厚純樸的獨特風格,受到同行的敬佩和音樂界的好評。1955年,王憲奇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文藝調演,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1982年又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文藝調演,再次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並參加了影片《鮮花朵朵開》拍攝。 1960年至1964年間,先後應延安歌舞團、中央歌舞團的邀請傳藝,多次接受延安歌舞團、陝西歌劇院、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等文藝團體的採訪錄音,並在歷屆地、縣文藝匯演中獲獎。1987年病故。

★劉子德,藝名劉五,1912年生,綏德縣薛家峁鎮榆林坪村人。他七、八歲時開始隨民間嗩吶藝人田啟華學吹嗩吶,為了學藝,勤學苦練,傾注心血,在老師的啟發下,他熟悉記了一百多首傳統曲牌,還學會了獨特的陝北民間小調演奏技巧。 劉子德的嗩吶演奏技藝的特點是功底厚實,風格純樸,鄉土味濃厚,音量粗獷宏亮,氣勢渾厚,在榆林地區,特別是在綏德、清澗、吳堡一帶享有盛名,是陝北嗩吶在演奏風格和技巧上典型性的藝人之一。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劉子德傳承譜系


★郝永發(1917—1983)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綏德縣棗林坪鄉郝白家山村人。雙目失明,12歲跟父親學吹嗩吶,唱碗碗腔(皮影戲)。一生未婚,過著賣藝流浪生活。在陝北、山西的各種戲班演唱伴奏30多年。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善於創新,會演奏各種樂器,會唱碗碗腔,會唱民歌,善說書,晚年以說書為業。他創造性地把各劇種和民歌中的很多曲調,移植髮展到陝北碗碗腔中來,為原比較單調的陝北碗碗腔創造了許多新的唱腔和曲牌,他是陝北碗碗腔音樂的一個傑出的繼承發展人和集大成者,堪稱一代宗師。他對陝北民歌的的發展也有突出的貢獻,如他對《賣菜》、《五哥放羊》、《偷山藥》等不少民歌,從曲調到歌詞都進行過修改和提高。他把《偷山藥》原詞改為窮人餓的不行,出山專門偷地主家的山藥,增強了農民反抗地主剝削的鬥爭精神。

★趙英武,綏德縣石家灣鎮趙家屯村人,1930年出生。從小愛聽愛學陝北嗩吶曲調,18歲拿上嗩吶正式投師學藝,拜米脂嗩吶藝人常文剛門下為徒,他遵循師傅教授,認真踏實苦學三年。出師後領班奔波於陝北各地,自謀生計。幾十年來,由於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藝,演奏風格婉轉悠揚,逼真動聽,節奏明快,耐人回味,深受廣大群眾好評。 他很注重培養接班人,在學生中享有盛名,並曾多次參加省地縣調演,在嗩吶演奏方面獲得不少獎勵。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趙英武傳承譜系


劉漢玉,藝名滿倉,1931年出生,綏德縣薛家河鎮周家溝村人。他自幼出身貧寒,為了謀生,從小苦學嗩吶演奏技藝,先後投師兩處。第二次投師於當地著名藝人麻勝高的門下,得到迅速長進。他博採眾長,演奏技藝有獨到之處,並且音色豐潤,耐人尋味,讓人有隨聲入境之感。劉漢玉酷愛陝北民歌,不僅唱得好,而且用嗩吶演奏起來得心應手,深受廣大聽眾歡迎。他嗩吶技藝精湛,人品高尚,辦事認真,很受同行信任。他曾先後獲地縣級獎勵30多次,中央、省、地(市)所屬音樂界、藝術團體和不少大專院校藝術系曾先後派員登門採訪錄音。 1994年,劉漢玉病逝於綏德。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劉漢玉傳承譜系


★汪世發,藝名“鬥”,男,漢族,1949年8月生,榆林市綏德縣人。他12歲開始學藝,19歲出師立班,在長期的學習和演出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技巧,可以用嗩吶不用調式吹奏近百首傳統嗩吶曲牌。他的樂班人數雖少,但演奏水平高,合奏時時而氣勢如排山倒海,時而又細膩委婉;獨奏時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傾訴,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1984年受省文化廳邀請,由陝西省音像出版社出版本人錄音盒帶《陝北嗩吶曲牌選集》,熱銷西北各地。 綏1999年,汪世發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春節文藝晚會演出,同時在全國第四屆城市運動會閉幕式演出中獲團體特別獎;2001年,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迎十六大勝利召開文藝晚會演出;2002年,在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演出的《嗩吶領奏鬧元宵》獲表演一等獎,同年參國全省農民運動會閉幕式演出;2003年,參加中國老年藝術節表演,獲紀念獎;2006年,參加榆林市首屆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演出;2007年,參加榆林市第二屆民歌藝術節和定邊馬鈴薯藝術節演出。汪世發的傳人有張曉紅、劉丕榮、馬亞軍、顧永會、李康等。2008年6月,汪世發入選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12年12月,汪世發與米脂縣李岐山一同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汪世發傳承譜系


王亞青,陝西綏德人,1969年出生,8歲跟隨父親學吹嗩吶,12歲出師領班, 14歲出門辦事吹奏,25歲跟榆林學院趙寧、中央音樂學院楊守成教授學藝1年。由於他善於鑽研與創新,在實踐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1999年9月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城市運動會閉幕式演出,獲優秀獎; 2002年9月參加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所表演的陝北嗩吶《沸騰的黃土地》,獲領奏表演一等獎; 2005年9月參加陝西省第四屆藝術節表演的歌劇《三十里鋪》,獲表演一等獎; 2006年參加全國第四屆CCTV舞蹈大賽,獲優秀獎; 2007年參加香港迴歸十週年民族大巡遊演出,獲集體表演優秀獎;2008年參加陝西省第五屆藝術節 “今夜星光燦爛” 表演的陝北大秧歌,獲藝術節表演一等獎。現為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傳承人。

★綏德四十鋪嗩吶製作藝人——馬生艾。馬生艾,1953年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得一手鐵匠手藝,隨後幹過翻砂、鑄鋁,所以一些較為精細的手藝活也是信手拈來。“我幼年時也跟著米脂嗩吶藝人常文周和李岐山兩位師傅學過嗩吶吹奏,也學了嗩吶及其他鼓樂的製作工藝。”馬生艾說,在嗩吶吹奏方面,他在當地並不是最好的。

在嗩吶製作方面,他能夠自制一些特殊的專用工具,又因為其工藝精,做出的樂器質量好,音準音色俱佳,登門求購者絡繹不絕,並且多是回頭客。據瞭解,馬生艾製作的手工樂器已經在陝北佔領了較大的市場份額,甚至還銷往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

這些年來,馬師傅雖然並沒有因為製作樂器而一夜暴富,但靠他的勤勞智慧和手藝,收入還是不錯的。更令他欣慰的是,他有一個好老伴,不光在生活上體貼他,而且還能夠經常給他當助手。“現在我的大兒子已經傳承了這一手藝活,能吹能做,相信他能夠把我的技藝傳承下去。”每當想起這些,馬生艾總能露出會心的微笑。


1.2米脂縣陝北嗩吶

米脂嗩吶,作為一種純民間器樂藝術,其曲牌豐富,風格各異,以其音樂的人民性以及自身的藝術價值彰顯著極強的生命力,至今已傳承數百年。

2006年5月,米脂嗩吶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嗩吶在米脂傳沿數百年,形成獨具風格的米脂嗩吶音樂。印鬥鄉常石畔村有八代相傳的常氏“嗩吶世家”,聞名遐邇。據傳,清末一次學臺大人過境時,該村常聚財、常義財兄弟倆吹奏嗩吶路迎,從四十里鋪一氣吹至米脂城。學臺對其技藝大為讚賞,當即封為“官吹”,允許米脂吹手入考場。自此,米脂嗩吶名氣更大。1942年初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音樂工作者劉熾、張魯等隨河防將士訪問團到米脂,向嗩吶藝人常文青(小名常峁兒,常石畔人)請教。他毫無保留地向延安客人傳授了《將軍令》、《大擺隊》、《粉紅蓮》等許多樂曲。其中《粉紅蓮》深沉、悲壯的音樂感染力深深打動了劉熾等人。回延安後,在1943年迎送成吉思汗靈牌和劉志丹靈柩儀式中,他們將《粉紅蓮》加工、改編成多種民樂演奏的哀樂。1956年,劉熾在電影《上甘嶺》音樂創作中,再一次將它加工為雙管管絃樂隊加大鑼的追悼音樂,成為我國現在通用的《哀樂》。至今,音樂藝術家仍對米脂嗩吶有濃厚興趣。米脂 各鄉鎮均有嗩吶班,1989年全縣有60多班。這些嗩吶班經父傳子承或師授徒襲,大致為3個流派,即常石畔常家班、李家溝李家班、城關華嚴寺灣趙家班。嗩吶高手有常家高、常文洲、趙福英、李歧山、李子山、趙錦讓、趙所同等。

常家班傳襲久遠,演奏注重底氣功力,習慣用硬哨,撮口較寬,筒音渾厚、飽滿,力度強,尤長於吹奏慢板曲牌。印鬥、桃鎮、橋河岔、高渠等鄉鎮嗩吶藝人多屬這一派。趙石畔老藝人趙福英(趙五)自幼學吹嗩吶,後移居龍鎮丁家溝,帶出許多徒弟,把常派演奏法傳至無定河西。常家高技藝精湛,聞名東區,竟可用鼻孔吹音;常文洲15歲開始吹“上手”,掌握104種傳統曲牌,1973年在地區嗩吶比賽中奪得第一名,1982年赴北京獻藝,受到來自亞洲16個國家的民間藝術家好評。他還精於嗩吶樂器製作,1990年為亞運會精製10對長號、10副嗩吶,並參加了亞運會開幕式演奏。李家班藝人喜用軟硬適中的小哨,撮口稍窄,“浸醒”為度,吹音清脆,音色明晰、活潑。後起之秀李歧山兄弟師承父傳,突破上、下手傳統八度齊奏方式,佐以四五度和聲,自成一格。尤善高音吹奏,音程跳動大,加“花”多,立體感強,在發揮高難技巧中使傳統曲牌產生新的美感。1986年,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邀請李歧山、張靜吹奏,錄製盒式錄音帶《獅子令》嗩吶曲13首。1983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發行《陝北嗩吶曲精選》盒式錄音帶,所收16首嗩吶曲由李歧山、李子山演奏。李派吹奏法流行城郊、楊家溝鄉一帶,綏德北部藝人多受其影響。趙家班藝人講究吹奏嚴謹,高低音連慣使用,音量平衡,擊樂與嗩吶巧妙配合。並善於將大、小嗩吶交替使用,豐富音色,增加流暢優美感。知名老藝人趙錦讓(趙達四)80高齡仍不輟藝。趙派吹奏法流行縣城及周圍村莊。

米脂縣嗩吶曲牌相當豐富,有來源於歷史故事,如《三通鼓》、《下江南》等;有以物命名,如《粉紅蓮》、《急毛猴》等;也有以事得名的,如《上南坡》、《奠酒辭》等;多數曲名與曲調本身有關,也有的毫無牽繫。不少曲牌先有調後得名,如《大開門》、《觀花》、《切字四合四》、《剎場尾》;還有些是直接沿用傳統戲劇曲牌的,如《柳青娘》、《殺姬》、《擺場》等。縣文化館高萬飛挖掘、整理縣內流傳的嗩吶傳統曲牌,1984年編出《米脂嗩吶音樂》,打印成冊,收傳統曲牌302首,其他曲調59首。

嗩吶吹打班所用樂器多為兩支嗩吶和3件打擊樂(小鼓、小釵、乳鑼),座場吹打時,另加小海笛、管子、雲鑼等。嗩吶演奏以上、下手配合,打擊樂鋪助。上手主吹高音,稱為“走字”,掌握定調、技巧、節奏;下手以單旋律中低音襯托、輔助。上手吹“花腔”時,下手吹主旋律或長音。吹奏循環換氣,套曲聯奏,樂章間不停頓。以八度齊奏為主,有固定節奏。

嗩吶音樂與民俗緊密相連,凡節日、廟會、婚喪、祝壽,以至合龍口、賀新居、做滿月,都要請“吹手”助興。辦婚事時,迎親隊總由嗩吶班引路,走村過鎮高奏《大擺隊》、《得勝回營》等喜曲。拜花堂、婚宴,嗩吶聲不絕。辦喪事舉行喪禮,各種儀式都在嗩吶哀調《苦伶仃》、《納鵝》、《西風贊》中進行;夜間祭靈、“撒路燈”時,嗩吶曲調環山迴繞,愈添悲切氣氛。節日鬧秧歌、扳水船時,元宵之夜的花燈下、十字街火塔塔邊、九曲灘裡都有嗩吶吹打,渲染氣氛。嗩吶音樂在人民生活中應用極廣,不可缺少。

常家嗩吶:陝北嗩吶在流傳和發展中,形成了各種流派,其中米脂縣印鬥鄉常石畔村的常家班子,以其吹奏功底深、技術全面、曲牌多、演奏風格質樸穩健而在陝北高原享有盛名。常石畔村被譽為陝北的“嗩吶之鄉”。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裡,吹鼓手一貫被視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不能進考場,也不能與外人結親,而常石畔村的藝人卻以自己超群的技藝,為鼓吹樂藝人爭得了一定的地位。據傳,清朝初年,朝廷學臺大人親臨米脂縣,常石畔的鼓吹樂藝人常巨財,到四十里鋪去迎接,一口氣吹到縣城,學臺大人十分讚賞他的過硬功夫和演奏技藝,遂廢除了吹鼓手不能進考場的舊規,准許享有一般百姓應享的權利,民女不嫁吹鼓手的陋俗也隨之革除(這種陋俗至今在陝北南部仍有殘存)。常家樂班成了“官吹” (得到官府承認的意思),從而提高了米脂吹鼓手的社會地位。每當鬧紅火(耍社火)時,常家嗩吶班子必到場助興,家有紅白喜事者必爭先向他們發出邀請,外縣大戶人家有紅白喜事,以及榆林青雲山、佳縣白雲山等各大廟會,亦遠道來請。雖然有時也有不服的樂班來打擂臺、比高低,常家班子總是以超人的功力、豐富的曲牌、樸實的風格,沉著、穩健地壓倒對方。他們拿手的曲目是《得勝回營》、《大開門》、《觀花》、《看燈山》等。常家老一輩著名演奏家有常加高、常加興、常加中;他們的下一代以常文清、常文章、常文洲挑梢;常文剛、常文舉、常文千亦出手不凡;在小輩中首屈一指的是常興發。但常家嗩吶並不限於常姓,如米脂縣橋河岔鄉趙石畔村有趙福英,榆林鎮川堡何莊有何增統。米脂縣東區印鬥、橋河岔、桃鎮、高渠等樂班的演奏,均系常家嗩吶藝術流派。常家的弟子遍佈榆林、志丹、靖邊、子洲等縣。米脂嗩吶高手常加高可用鼻吹音,常文洲竟掌握104種傳統曲牌。

米脂縣常家嗩吶可考證的傳承譜系:常仲元父親——常仲元——常文洲、常文錦——常志林。

★常文洲(已故),男,1936年9月28日生,米脂縣印鬥鄉常石畔村人。13歲隨祖父學嗩吶吹奏技藝,15歲開始獨自吹奏,一生從事嗩吶吹奏藝,1960年轉為公辦教師,一邊教書,一邊學藝。曾參加地區文工團當吹奏員,先後參加省、市級重大文藝匯演當領吹。1990年9月,在北京亞運會開幕式上為安塞腰鼓隊表演領吹,曾轟動京城,為陝北綏米嗩吶在全國創下了名牌。常文洲不僅吹奏技藝高超,還是嗩吶製作的高手。他師承父親常家中的制嗩吶技藝,製作的嗩吶外觀精美,音樂準確,在陝北及周邊乃至西安地區享有盛名。民間嗩吶手及西安各藝術院校和文藝演出團體都首選購買常文周製作的嗩吶。

傳承譜系

"

編者的話(聖手書生)

為了更好的傳承陝北大嗩吶傳統藝術,關注陝北大嗩吶發展現狀,“大陝北嗩吶”微信公眾平臺特邀聖手書生撰文整理了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主要是簡要介紹陝北各縣區大嗩吶流派、著名藝人及大嗩吶發展傳承情況。希望通過此文,能夠給大嗩吶愛好者們提供一些資料,進而引發更多人關注陝北大嗩吶。

當然,由於陝北大嗩吶不僅在陝北榆林和延安流傳,在相鄰的山西、內蒙、寧夏、甘肅等省份一些部分縣區,也有陝北大嗩吶流傳。在有限的資料和時間裡,我們儘管做了最認真的努力,但由於能力所限,仍有不少紕漏,特別是各縣區的藝人名錄,掛一漏萬,還請各位方家指正。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綏米嗩吶

聖手書生/蒐集整理

陝北綏米嗩吶據考證,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明代後期傳入民間,經過歷代嗩吶手的吹奏,在傳承中完成了發展、完善的漫長過程。改革開放後,綏米嗩吶進入高速發展期,民間嗩吶手遍佈各地,吹奏嗩吶成為婚喪嫁娶、喜樂慶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之一。

綏米嗩吶音樂曲牌豐富,據《綏德文庫——嗩吶音樂卷》,收錄有曲譜近800首。綏米嗩吶是傳播黃土地優秀民間音樂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綏米嗩吶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綏德縣陝北嗩吶

綏德縣嗩吶演奏在明朝已較盛行。目前縣內流行的嗩吶曲牌有600多個,這些曲牌與古代的祭祀、民歌、戲曲音樂相關,如《不知調》、《千聲佛》、《西風贊》、《四合四》等曲牌是從宗教祭祀音樂中吸收來的,《下江南》、《哭長城》、《南瓜蔓》等是由古代民歌發展而來的,《水龍吟》、《到春來》、《凡凡六》、《跌落金錢》等是從戲曲音樂演變而來的。

綏德是陝北嗩吶藝人云集之地。20世紀初,今辛店鄉強家砭村的竇氏幾代人操嗩吶吹奏業,到竇世有這一代,名氣更響,建立了嗩吶幫會,遠近數十里的嗩吶手必須繳納幫錢後方能走鄉串戶吹奏。四十和五十年代,馮光臨、馬生祥(藝名馬栓)、李長春、晉文華、李大牛、王憲奇(藝名王恩)、麻勝高、劉子德和盲藝人郝永發(藝名瞎迷)等為著名嗩吶手。馬生祥和王憲奇曾在1959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舞臺藝術片《鮮花朵朵開》中擔任嗩吶吹奏,劉子德學藝拜師最多,能吹奏106個曲牌。六十和七十年代,趙英武、劉漢玉、趙國斌、趙世和、劉德義、袁久崗、王埃洲、蒲玉先等人較出名。八十年代以來,新起的年輕嗩吶手開始配用海笛、管子、馬鑼、碰鈴等樂器演奏流行歌曲調,汪世發、劉雄、王亞青等人脫穎而出。

這些歷代嗩吶演奏家各有絕活,技壓群雄,馮光臨一支喇叭吹奏秦腔、晉劇、陝北碗碗腔、陝北道情……他吹遍綏德、米脂、吹到山西,吹到大長安,成了陝西省歌舞團的著名演奏員,《保衛黃河》等是他的代表作。馬生祥不僅是“頭吹”,而且團結了著名的李長春、王恩、晉文化、常文清等嗩吶演奏家,成了弘揚綏德嗩吶文化的領軍人物。1955年,他和王恩、麻勝高、常文州等榮獲陝西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甲等獎。他改編和領奏的《藍花花》、《三十里鋪》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中留下了驕人的鏡頭。李長春不僅嗩吶吹得好、名震榆林地區,而且改革了綏德傳統的嗩吶製作工藝,改革後的綏德大嗩吶好看、好聽、聲音傳的遠,為綏德嗩吶文化立了大功。劉子德的嗩吶體現了綏德漢的那種威武、豪邁、粗獷的英雄氣慨,他一吹嗩吶就驚天動地、熱烈奔放,深受綏、清、吳三縣群眾的欽佩和歡迎。他是嗩吶音樂的活字典,為綏德嗩吶音樂留下106首寶貴的樂曲。郝永發吸收了晉劇、蒲劇、秦腔、民歌的營養,哺乳和豐富了嗩吶音樂。趙英武培養了大量的徒弟,劉漢玉是德藝雙馨的嗩吶演奏家。年青的劉雄弟兄的嗩吶演奏,得到了法國和荷蘭群眾的喜愛。

★馬生祥,藝名馬栓,1906年出生,綏德縣義合鎮清水溝村人,自幼拜師於義合民間藝人胡彥華門下學習吹嗩吶。1949年曾與李大牛、王恩、晉文華、常文清等人組建"陝北民間鼓吹樂班",解放後曾多次參加榆林地區、綏德縣舉辦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已故著名劇作家白龍同志的發起下,他曾組織藝人晉文華、王恩、劉應武等人學習演奏新秧歌曲牌和革命歌曲、民歌,使陝北嗩吶的演奏內容和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和出新。 1955年,應延安歌舞團之邀,馬生祥與王恩、麻勝高、米脂常文清等嗩吶藝人一起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們在為"陝北八人場子"的伴奏中榮獲演奏甲等獎。 1960年參加了省商業系統會演,馬生祥改編並領奏的嗩吶合奏《蘭花花》、《三十里鋪》等曲目受到好評,並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開》中留下了美好的演奏鏡頭。 1964年,馬生祥與著名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李增恆(藝名“六六旦”)和著名嗩吶藝人王恩赴北京中央歌舞團進行民間藝術交流,為榆林地區爭得了榮譽。1967年於綏德名州鎮病故,終年61歲。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馬生祥傳承譜系


★竇世有,生於1907年,綏德縣辛店鄉(現名州鎮)強家砭村人。其祖父為滿清閣老,因犯罪被貶為龜子。龜子穿龜皮,只能幹釘鞋、拉叫驢(驢公子)、吹鼓手等活計。為了生存,竇世有的祖父就學了吹嗩吶。竇世有的父親師承家傳,學成了一把吹奏的好手藝,其吹奏遍及今綏德縣的大部及清澗、子洲、米脂的部分地區。竇世有也師承家傳,技藝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名聲在陝北大振,並教出了諸如王憲奇等嗩吶吹奏名家。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竇世有傳承譜系


★王憲奇,藝名王恩,1917年生,綏德縣白家礆鄉南山村人。他母親早年去世,從小在嗩吶世家竇世有姑夫家過生活,獲得了學嗩吶吹奏得天獨厚的條件。王憲奇在姑夫竇世有的精心培養下,刻苦鑽研,在少年時就學會了傳統嗩吶曲牌一百多首。後又吸取了陝北民歌的許多精華,使嗩吶技藝更加嫻熟,形成了渾厚純樸的獨特風格,受到同行的敬佩和音樂界的好評。1955年,王憲奇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文藝調演,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1982年又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文藝調演,再次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並參加了影片《鮮花朵朵開》拍攝。 1960年至1964年間,先後應延安歌舞團、中央歌舞團的邀請傳藝,多次接受延安歌舞團、陝西歌劇院、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等文藝團體的採訪錄音,並在歷屆地、縣文藝匯演中獲獎。1987年病故。

★劉子德,藝名劉五,1912年生,綏德縣薛家峁鎮榆林坪村人。他七、八歲時開始隨民間嗩吶藝人田啟華學吹嗩吶,為了學藝,勤學苦練,傾注心血,在老師的啟發下,他熟悉記了一百多首傳統曲牌,還學會了獨特的陝北民間小調演奏技巧。 劉子德的嗩吶演奏技藝的特點是功底厚實,風格純樸,鄉土味濃厚,音量粗獷宏亮,氣勢渾厚,在榆林地區,特別是在綏德、清澗、吳堡一帶享有盛名,是陝北嗩吶在演奏風格和技巧上典型性的藝人之一。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劉子德傳承譜系


★郝永發(1917—1983)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綏德縣棗林坪鄉郝白家山村人。雙目失明,12歲跟父親學吹嗩吶,唱碗碗腔(皮影戲)。一生未婚,過著賣藝流浪生活。在陝北、山西的各種戲班演唱伴奏30多年。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善於創新,會演奏各種樂器,會唱碗碗腔,會唱民歌,善說書,晚年以說書為業。他創造性地把各劇種和民歌中的很多曲調,移植髮展到陝北碗碗腔中來,為原比較單調的陝北碗碗腔創造了許多新的唱腔和曲牌,他是陝北碗碗腔音樂的一個傑出的繼承發展人和集大成者,堪稱一代宗師。他對陝北民歌的的發展也有突出的貢獻,如他對《賣菜》、《五哥放羊》、《偷山藥》等不少民歌,從曲調到歌詞都進行過修改和提高。他把《偷山藥》原詞改為窮人餓的不行,出山專門偷地主家的山藥,增強了農民反抗地主剝削的鬥爭精神。

★趙英武,綏德縣石家灣鎮趙家屯村人,1930年出生。從小愛聽愛學陝北嗩吶曲調,18歲拿上嗩吶正式投師學藝,拜米脂嗩吶藝人常文剛門下為徒,他遵循師傅教授,認真踏實苦學三年。出師後領班奔波於陝北各地,自謀生計。幾十年來,由於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藝,演奏風格婉轉悠揚,逼真動聽,節奏明快,耐人回味,深受廣大群眾好評。 他很注重培養接班人,在學生中享有盛名,並曾多次參加省地縣調演,在嗩吶演奏方面獲得不少獎勵。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趙英武傳承譜系


劉漢玉,藝名滿倉,1931年出生,綏德縣薛家河鎮周家溝村人。他自幼出身貧寒,為了謀生,從小苦學嗩吶演奏技藝,先後投師兩處。第二次投師於當地著名藝人麻勝高的門下,得到迅速長進。他博採眾長,演奏技藝有獨到之處,並且音色豐潤,耐人尋味,讓人有隨聲入境之感。劉漢玉酷愛陝北民歌,不僅唱得好,而且用嗩吶演奏起來得心應手,深受廣大聽眾歡迎。他嗩吶技藝精湛,人品高尚,辦事認真,很受同行信任。他曾先後獲地縣級獎勵30多次,中央、省、地(市)所屬音樂界、藝術團體和不少大專院校藝術系曾先後派員登門採訪錄音。 1994年,劉漢玉病逝於綏德。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劉漢玉傳承譜系


★汪世發,藝名“鬥”,男,漢族,1949年8月生,榆林市綏德縣人。他12歲開始學藝,19歲出師立班,在長期的學習和演出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技巧,可以用嗩吶不用調式吹奏近百首傳統嗩吶曲牌。他的樂班人數雖少,但演奏水平高,合奏時時而氣勢如排山倒海,時而又細膩委婉;獨奏時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傾訴,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1984年受省文化廳邀請,由陝西省音像出版社出版本人錄音盒帶《陝北嗩吶曲牌選集》,熱銷西北各地。 綏1999年,汪世發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春節文藝晚會演出,同時在全國第四屆城市運動會閉幕式演出中獲團體特別獎;2001年,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迎十六大勝利召開文藝晚會演出;2002年,在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演出的《嗩吶領奏鬧元宵》獲表演一等獎,同年參國全省農民運動會閉幕式演出;2003年,參加中國老年藝術節表演,獲紀念獎;2006年,參加榆林市首屆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演出;2007年,參加榆林市第二屆民歌藝術節和定邊馬鈴薯藝術節演出。汪世發的傳人有張曉紅、劉丕榮、馬亞軍、顧永會、李康等。2008年6月,汪世發入選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12年12月,汪世發與米脂縣李岐山一同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汪世發傳承譜系


王亞青,陝西綏德人,1969年出生,8歲跟隨父親學吹嗩吶,12歲出師領班, 14歲出門辦事吹奏,25歲跟榆林學院趙寧、中央音樂學院楊守成教授學藝1年。由於他善於鑽研與創新,在實踐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1999年9月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城市運動會閉幕式演出,獲優秀獎; 2002年9月參加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所表演的陝北嗩吶《沸騰的黃土地》,獲領奏表演一等獎; 2005年9月參加陝西省第四屆藝術節表演的歌劇《三十里鋪》,獲表演一等獎; 2006年參加全國第四屆CCTV舞蹈大賽,獲優秀獎; 2007年參加香港迴歸十週年民族大巡遊演出,獲集體表演優秀獎;2008年參加陝西省第五屆藝術節 “今夜星光燦爛” 表演的陝北大秧歌,獲藝術節表演一等獎。現為榆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傳承人。

★綏德四十鋪嗩吶製作藝人——馬生艾。馬生艾,1953年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得一手鐵匠手藝,隨後幹過翻砂、鑄鋁,所以一些較為精細的手藝活也是信手拈來。“我幼年時也跟著米脂嗩吶藝人常文周和李岐山兩位師傅學過嗩吶吹奏,也學了嗩吶及其他鼓樂的製作工藝。”馬生艾說,在嗩吶吹奏方面,他在當地並不是最好的。

在嗩吶製作方面,他能夠自制一些特殊的專用工具,又因為其工藝精,做出的樂器質量好,音準音色俱佳,登門求購者絡繹不絕,並且多是回頭客。據瞭解,馬生艾製作的手工樂器已經在陝北佔領了較大的市場份額,甚至還銷往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

這些年來,馬師傅雖然並沒有因為製作樂器而一夜暴富,但靠他的勤勞智慧和手藝,收入還是不錯的。更令他欣慰的是,他有一個好老伴,不光在生活上體貼他,而且還能夠經常給他當助手。“現在我的大兒子已經傳承了這一手藝活,能吹能做,相信他能夠把我的技藝傳承下去。”每當想起這些,馬生艾總能露出會心的微笑。


1.2米脂縣陝北嗩吶

米脂嗩吶,作為一種純民間器樂藝術,其曲牌豐富,風格各異,以其音樂的人民性以及自身的藝術價值彰顯著極強的生命力,至今已傳承數百年。

2006年5月,米脂嗩吶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嗩吶在米脂傳沿數百年,形成獨具風格的米脂嗩吶音樂。印鬥鄉常石畔村有八代相傳的常氏“嗩吶世家”,聞名遐邇。據傳,清末一次學臺大人過境時,該村常聚財、常義財兄弟倆吹奏嗩吶路迎,從四十里鋪一氣吹至米脂城。學臺對其技藝大為讚賞,當即封為“官吹”,允許米脂吹手入考場。自此,米脂嗩吶名氣更大。1942年初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音樂工作者劉熾、張魯等隨河防將士訪問團到米脂,向嗩吶藝人常文青(小名常峁兒,常石畔人)請教。他毫無保留地向延安客人傳授了《將軍令》、《大擺隊》、《粉紅蓮》等許多樂曲。其中《粉紅蓮》深沉、悲壯的音樂感染力深深打動了劉熾等人。回延安後,在1943年迎送成吉思汗靈牌和劉志丹靈柩儀式中,他們將《粉紅蓮》加工、改編成多種民樂演奏的哀樂。1956年,劉熾在電影《上甘嶺》音樂創作中,再一次將它加工為雙管管絃樂隊加大鑼的追悼音樂,成為我國現在通用的《哀樂》。至今,音樂藝術家仍對米脂嗩吶有濃厚興趣。米脂 各鄉鎮均有嗩吶班,1989年全縣有60多班。這些嗩吶班經父傳子承或師授徒襲,大致為3個流派,即常石畔常家班、李家溝李家班、城關華嚴寺灣趙家班。嗩吶高手有常家高、常文洲、趙福英、李歧山、李子山、趙錦讓、趙所同等。

常家班傳襲久遠,演奏注重底氣功力,習慣用硬哨,撮口較寬,筒音渾厚、飽滿,力度強,尤長於吹奏慢板曲牌。印鬥、桃鎮、橋河岔、高渠等鄉鎮嗩吶藝人多屬這一派。趙石畔老藝人趙福英(趙五)自幼學吹嗩吶,後移居龍鎮丁家溝,帶出許多徒弟,把常派演奏法傳至無定河西。常家高技藝精湛,聞名東區,竟可用鼻孔吹音;常文洲15歲開始吹“上手”,掌握104種傳統曲牌,1973年在地區嗩吶比賽中奪得第一名,1982年赴北京獻藝,受到來自亞洲16個國家的民間藝術家好評。他還精於嗩吶樂器製作,1990年為亞運會精製10對長號、10副嗩吶,並參加了亞運會開幕式演奏。李家班藝人喜用軟硬適中的小哨,撮口稍窄,“浸醒”為度,吹音清脆,音色明晰、活潑。後起之秀李歧山兄弟師承父傳,突破上、下手傳統八度齊奏方式,佐以四五度和聲,自成一格。尤善高音吹奏,音程跳動大,加“花”多,立體感強,在發揮高難技巧中使傳統曲牌產生新的美感。1986年,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邀請李歧山、張靜吹奏,錄製盒式錄音帶《獅子令》嗩吶曲13首。1983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發行《陝北嗩吶曲精選》盒式錄音帶,所收16首嗩吶曲由李歧山、李子山演奏。李派吹奏法流行城郊、楊家溝鄉一帶,綏德北部藝人多受其影響。趙家班藝人講究吹奏嚴謹,高低音連慣使用,音量平衡,擊樂與嗩吶巧妙配合。並善於將大、小嗩吶交替使用,豐富音色,增加流暢優美感。知名老藝人趙錦讓(趙達四)80高齡仍不輟藝。趙派吹奏法流行縣城及周圍村莊。

米脂縣嗩吶曲牌相當豐富,有來源於歷史故事,如《三通鼓》、《下江南》等;有以物命名,如《粉紅蓮》、《急毛猴》等;也有以事得名的,如《上南坡》、《奠酒辭》等;多數曲名與曲調本身有關,也有的毫無牽繫。不少曲牌先有調後得名,如《大開門》、《觀花》、《切字四合四》、《剎場尾》;還有些是直接沿用傳統戲劇曲牌的,如《柳青娘》、《殺姬》、《擺場》等。縣文化館高萬飛挖掘、整理縣內流傳的嗩吶傳統曲牌,1984年編出《米脂嗩吶音樂》,打印成冊,收傳統曲牌302首,其他曲調59首。

嗩吶吹打班所用樂器多為兩支嗩吶和3件打擊樂(小鼓、小釵、乳鑼),座場吹打時,另加小海笛、管子、雲鑼等。嗩吶演奏以上、下手配合,打擊樂鋪助。上手主吹高音,稱為“走字”,掌握定調、技巧、節奏;下手以單旋律中低音襯托、輔助。上手吹“花腔”時,下手吹主旋律或長音。吹奏循環換氣,套曲聯奏,樂章間不停頓。以八度齊奏為主,有固定節奏。

嗩吶音樂與民俗緊密相連,凡節日、廟會、婚喪、祝壽,以至合龍口、賀新居、做滿月,都要請“吹手”助興。辦婚事時,迎親隊總由嗩吶班引路,走村過鎮高奏《大擺隊》、《得勝回營》等喜曲。拜花堂、婚宴,嗩吶聲不絕。辦喪事舉行喪禮,各種儀式都在嗩吶哀調《苦伶仃》、《納鵝》、《西風贊》中進行;夜間祭靈、“撒路燈”時,嗩吶曲調環山迴繞,愈添悲切氣氛。節日鬧秧歌、扳水船時,元宵之夜的花燈下、十字街火塔塔邊、九曲灘裡都有嗩吶吹打,渲染氣氛。嗩吶音樂在人民生活中應用極廣,不可缺少。

常家嗩吶:陝北嗩吶在流傳和發展中,形成了各種流派,其中米脂縣印鬥鄉常石畔村的常家班子,以其吹奏功底深、技術全面、曲牌多、演奏風格質樸穩健而在陝北高原享有盛名。常石畔村被譽為陝北的“嗩吶之鄉”。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裡,吹鼓手一貫被視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不能進考場,也不能與外人結親,而常石畔村的藝人卻以自己超群的技藝,為鼓吹樂藝人爭得了一定的地位。據傳,清朝初年,朝廷學臺大人親臨米脂縣,常石畔的鼓吹樂藝人常巨財,到四十里鋪去迎接,一口氣吹到縣城,學臺大人十分讚賞他的過硬功夫和演奏技藝,遂廢除了吹鼓手不能進考場的舊規,准許享有一般百姓應享的權利,民女不嫁吹鼓手的陋俗也隨之革除(這種陋俗至今在陝北南部仍有殘存)。常家樂班成了“官吹” (得到官府承認的意思),從而提高了米脂吹鼓手的社會地位。每當鬧紅火(耍社火)時,常家嗩吶班子必到場助興,家有紅白喜事者必爭先向他們發出邀請,外縣大戶人家有紅白喜事,以及榆林青雲山、佳縣白雲山等各大廟會,亦遠道來請。雖然有時也有不服的樂班來打擂臺、比高低,常家班子總是以超人的功力、豐富的曲牌、樸實的風格,沉著、穩健地壓倒對方。他們拿手的曲目是《得勝回營》、《大開門》、《觀花》、《看燈山》等。常家老一輩著名演奏家有常加高、常加興、常加中;他們的下一代以常文清、常文章、常文洲挑梢;常文剛、常文舉、常文千亦出手不凡;在小輩中首屈一指的是常興發。但常家嗩吶並不限於常姓,如米脂縣橋河岔鄉趙石畔村有趙福英,榆林鎮川堡何莊有何增統。米脂縣東區印鬥、橋河岔、桃鎮、高渠等樂班的演奏,均系常家嗩吶藝術流派。常家的弟子遍佈榆林、志丹、靖邊、子洲等縣。米脂嗩吶高手常加高可用鼻吹音,常文洲竟掌握104種傳統曲牌。

米脂縣常家嗩吶可考證的傳承譜系:常仲元父親——常仲元——常文洲、常文錦——常志林。

★常文洲(已故),男,1936年9月28日生,米脂縣印鬥鄉常石畔村人。13歲隨祖父學嗩吶吹奏技藝,15歲開始獨自吹奏,一生從事嗩吶吹奏藝,1960年轉為公辦教師,一邊教書,一邊學藝。曾參加地區文工團當吹奏員,先後參加省、市級重大文藝匯演當領吹。1990年9月,在北京亞運會開幕式上為安塞腰鼓隊表演領吹,曾轟動京城,為陝北綏米嗩吶在全國創下了名牌。常文洲不僅吹奏技藝高超,還是嗩吶製作的高手。他師承父親常家中的制嗩吶技藝,製作的嗩吶外觀精美,音樂準確,在陝北及周邊乃至西安地區享有盛名。民間嗩吶手及西安各藝術院校和文藝演出團體都首選購買常文周製作的嗩吶。

傳承譜系

陝北大嗩吶流派及藝人介紹(一)

常文洲傳承譜系


★“綏米嗩吶”傳承人——李岐山,男,漢族,1945年5月生,榆林市米脂縣人,他從7歲開始就跟父親學習嗩吶曲牌,14歲時開始正式學吹嗩吶,天天廢寢忘食地練習,在短短3年時間內就學會吹奏許多嗩吶曲牌。他的演奏生動活潑、歡快流暢,尤其擅長高音吹奏,在高音區(上三眼)加“花”裝飾吹奏,略有調皮氣息,音似珍珠落地般蹦出,大音程跳動吹奏形成鮮明的起伏跌宕,既增強了立體感,又彌補了傳統吹奏拖拉力乏的不足,能使用“一曲多變”的方法,在發揮高難度技巧中使傳統曲牌產生新的美感。如傳統曲牌的“大擺隊”、“銀紐絲”、“刮地風”等經他演奏都有超群出眾之勢。

李岐山的嗩吶演奏突破了傳統上、下手八度吹奏的習慣,充分應用四五度和聲,增強了音響厚度,給人一種新鮮感。在對吹上,突破傳統下手不能吹高音加技巧的方法,自由發揮上下兩人的特長,上呼下應,一問一答,有分有合,大大增加了嗩吶音樂的表現力。1983年,李岐山參加榆林地區民間文藝調演,一舉奪得“嗩吶演奏獎”和“優秀民間藝術獎”;1986年,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為他錄製盒式錄音帶《獅子令》,收入嗩吶曲13首;1988年,中國文聯出版社為他錄製盒式錄音帶《陝北嗩吶曲精選》16首,《西安晚報》以《農民吹手,進京錄音》為題予以報道;他的錄音通過各種渠道傳遍美國、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他還為電影《人生》、電視劇《藍花花》《淨土》吹奏;李岐山現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6月,李岐山入選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12年12月,綏米嗩吶傳承人李岐山、汪世發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劉山財、張明虎入選榆林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名單。

目前依然從藝的米脂縣嗩吶藝人名錄(排名不分先後):

李岐山、李之山、李三虎、常體成(連成)、賀栓、張明虎(虎林)、常彥利、高汝飛、李小飛、趙義同、趙英前、劉山財、申成軍,申天明、張明彥、姜三埃、馬新榮、楊小波、申良正(五斤)、屈海生、屈海勝、郝志愛、趙所朋、申善軍、常永紅、申餘河、郭宏強、李勝利、柴佔春、李宗建、馬瑞海、喬紅紅、劉富才、常少奇、黨陽東、井愛峰、常來軍、曹愛學、雷興平、李永利,劉光銀、常小川、常建成、申進文、曹正偉、姬東陽,常建業、張寶林、賀建飛、劉磊、張康康、趙延同,常向生、劉德強、常彥紅、趙永亮、楊海生、李福軍,呂波、杜芳棟、朱騰、申餘貝、艾紹利、姬存軍、常小偉、白吞吞 等。

米脂嗩吶製作——常文洲、常文錦。米脂嗩吶,歷史悠久,據傳是兩漢時期由西域人帶至陝北以及米脂區域,為了餬口度日,許多窮苦的老百姓學藝吹奏廣泛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祭祀慶典等儀式,於是,嗩吶的製作也應運而生,基本上有名氣的吹奏者都能自己製作嗩吶木杆,其餘銅器部件由專門工匠製造。米脂人原本稱作的“雞腿嗩吶”,音量小而黯淡。民國初年,米脂的著名嗩吶藝人李大牛和當地呂姓銅匠合作,在“雞腿嗩吶”的基礎上大膽改制,他們加大了嗩吶銅碗子的弧度,並用上好的黃銅製作,嗩吶杆子也改用墳墓中未腐朽的柏木製作。改制後的嗩吶音色優美,音響洪亮有力,穿透力強而傳音遠。從此嗩吶製作者紛紛效仿,形成了獨特的米脂大嗩吶。米脂縣印鬥鎮常石畔村的常仲元不僅製作的嗩吶木杆子音準和音色精美,銅製的喉子和碗子也深受嗩吶藝人的喜愛,便成為嗩吶製作專業戶世代傳承下來,米脂的嗩吶製作也就成為一種專門的傳統制作技藝。

米脂常石畔嗩吶製作世家的常文洲、常文錦弟兄製作的嗩吶,堪稱一絕,尤其是常文錦,不僅製作嗩吶木杆,銅質的喉子、碗子也屬上等,長號更是遠銷臺灣、西藏以及國外。C調、D調、f調嗩吶的音準、音色均屬上品。深受嗩吶藝人們的喜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