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因何令孫權忌憚最終鬱鬱而終?陸遜的老婆讓孫權心存芥蒂!

陸遜是東吳名臣,可謂出將入相權傾一時,也可以說沒有他挽救東吳在軍事上的危局,東吳能夠延續多久都不好說,但是他的晚年也是很悽慘的,因受到孫權的忌憚,最終鬱鬱而終,不過兩人一開始關係還是不錯的,是什麼讓孫權容不下他了?

陸遜因何令孫權忌憚最終鬱鬱而終?陸遜的老婆讓孫權心存芥蒂!

孫權此時猜忌陸遜其實是有政治背景的,這可以說是魏蜀吳三國通病,既要地方豪強的支持,又信不過他們,首先是魏,向豪強妥協,皇權一步步旁落,最終皇位也給讓出去了。其次是蜀,一直打壓豪強,最終還是被拋棄。反倒是吳,介於二者之間,反而活得更久,但最終還是被拋棄了,想想看東吳亡國不過五六十年西晉就變東晉了,這個時候居然沒有一個人想起東吳復國。

陸遜因何令孫權忌憚最終鬱鬱而終?陸遜的老婆讓孫權心存芥蒂!

吳郡本地的朱張顧陸等豪族保的是一方太平,根本不是外來的孫氏,不然曹操兵至赤壁時這些人也不會跳出來主和了,這點孫權心裡明白。反正那個時代,用得上時就拉攏拉攏你,嫌棄你時就打壓打壓你,逮到機會就整死你。其實對這些地方豪強家族最有用的辦法就是兩個,第一通婚聯姻,第二自己的父系家族始終把持軍權,嫡長子一定要是非地方豪強家族女性生育的。

陸遜因何令孫權忌憚最終鬱鬱而終?陸遜的老婆讓孫權心存芥蒂!

事實上,世家大族(或稱士族、門閥)在隋唐以前對中國政治的影響力舉足輕重,東晉時達於巔峰,延續初唐李世民的時候,李唐皇族都要對清河崔氏、滎陽鄭氏等四大門閥用結親來加以籠絡。所以李世民大力推行科舉制度,對抗或者抵消門閥的勢力不能不說是個很重要的因素。門閥士族問題還是要怪光武帝,正式有了光武帝不執行西漢的打壓豪強,官府廣立官學的政策,才有門閥的崛起,而受當時條件影響,受教育的人絕大多數是世家是門閥,所以想要招攬人才就不可能繞過這些人,可是世家大族看重的是大義的名分和切實的利益,老孫家兩樣都沒有,還抹不開面子拉不下臉求人。

陸遜因何令孫權忌憚最終鬱鬱而終?陸遜的老婆讓孫權心存芥蒂!

孫吳的統治既沒有魏武平天下之大勳勞和從漢室手裡繼承來的合法性,也缺乏蜀漢這種天然血緣的正統依據和一直能夠凝聚蜀漢人心的“嗣武二祖,恭行天罰”的政治目標,所以基礎是極不穩固的!可以說東吳這種政治體制內守有餘,進取不足,類似戰國時期楚國,也是屈景昭等士族輪流當政,擁有私兵。這樣的體制,決定了除非君主異常強勢(如楚莊王,吳起變法時期的楚悼王),外來有新鮮血液進入。否則只能維持基本盤。陸遜與孫權之間的糾葛,從他二十歲就有了,直到六十二歲去世結束,兩人長達四十年的恩怨情仇,應該是士族與寒門之間的矛盾一個縮影,還有外地人與本地人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矛盾爆發。

陸遜因何令孫權忌憚最終鬱鬱而終?陸遜的老婆讓孫權心存芥蒂!

還有一點很重要,估計也是讓孫權心存芥蒂的,陸遜的老婆是孫策的女兒,孫權稱帝只給這個有“讓國”之恩的兄長封了個“長沙恆王”,而且孫策的後人也沒有在東吳的朝廷裡有重要的位置。三國志等都記載了孫權慢待了他哥哥孫策的妻兒及他自己的親兄弟,他主要還是怕弟弟侄子奪走他的地位,如同他繼承了他哥哥的位置。說不好孫策孫翊的死背後都有他的推動。所以對這個侄女婿是既用且防,加上作為東吳四大家族之一的陸家代表人物,陸伯言的結局也就順理成章了。

陸遜因何令孫權忌憚最終鬱鬱而終?陸遜的老婆讓孫權心存芥蒂!

這裡還要說一下,孫權和孫策的差別,東吳在孫策手上生機勃勃,富有進取心,只是戰略方向有些偏了,內部環境在孫策的個人魅力和強大的進取動力下走向團結……而到了孫權手裡,孫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一直在挑起內部派系爭鬥,而且逐漸走向難以控制的地步,再加上山越時時侵擾,使得東吳難以聚集全力北上中原,使得東吳的正面沒有戰略縱深,雖然通過和曹劉的博弈獲得荊州南部地區,但是正面仍然缺乏戰略縱深,使得東吳只能走向偏安自守,不斷內耗的悲劇之路……孫權只善於弄權,不善於治政,更加不善於治軍,作為原本很有希望和曹操爭天下的東吳的君主,東吳何其不幸!

陸遜因何令孫權忌憚最終鬱鬱而終?陸遜的老婆讓孫權心存芥蒂!

而直接倒導致陸遜被孫權忌憚的原因是,陸遜參與到立儲事件中,江東四大家族顧陸朱張都站在太子一邊,以後太子即位很難擺脫他們,本來與世族共治的局面就會向世族傾斜。魯王也是半斤八兩。孫權雖然清洗了貴族一把,可沒用的人家樹大根深人才輩出啊。不站隊的很少,但並不是所有的兩派大臣們都十分激進,有很多溫和派在事後沒有遭到清算。比如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孫權死後,只有十歲的孫亮即位,諸葛恪就獨攬朝政,架空了小皇帝。還是諸葛亮的侄子聰明,老皇帝在時,形勢不明朗,站隊風險大,歷史上現實中,兩派相爭厲害的,反而第三勢力獲利,李治,雍正都是這樣。小皇帝就好對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