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

吳郡陸氏,為吳郡四姓之一,與顧、朱、張三族一同為江東世家大族。陸氏一族雖非中原人氏,但在漢朝、三國、晉朝等時期的史籍中都可見相關記載。本文的主述時期取在孫吳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在這一時期,陸氏一族出仕並在各個方面擔任職務的人有許多,可以說,在孫氏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陸氏一族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繁盛時期。

政權建立初期:

"

吳郡陸氏,為吳郡四姓之一,與顧、朱、張三族一同為江東世家大族。陸氏一族雖非中原人氏,但在漢朝、三國、晉朝等時期的史籍中都可見相關記載。本文的主述時期取在孫吳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在這一時期,陸氏一族出仕並在各個方面擔任職務的人有許多,可以說,在孫氏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陸氏一族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繁盛時期。

政權建立初期: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眾所周知,漢末時的陸氏與孫氏是有著舊怨的。因為廬江太守陸康的死,使得在日後孫氏入主江東後的一段時間內,這個舊結所導致的隔閡依舊存在,陸績的死亡,究其根源也大致地來自於此。當然,這是後話。

作為江東的大族,他們對待孫氏的態度也將影響其他的士人。孫家雖然出於吳郡,屬於江東本土人氏,但他們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也確確實實地傷害了不少的人,甚至於孫策還曾有過屠城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也有部分人支持孫家,但更多的人處於觀望的狀態。而在陸家之前,只有出自同為四姓的顧家人顧雍在孫家手下幹活,且其家人還是不知道的。許多的士人都會根據這些大族對孫氏政權的態度來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時與孫氏有著較大矛盾的陸家的態度如何,就顯得更為關鍵了。

"

吳郡陸氏,為吳郡四姓之一,與顧、朱、張三族一同為江東世家大族。陸氏一族雖非中原人氏,但在漢朝、三國、晉朝等時期的史籍中都可見相關記載。本文的主述時期取在孫吳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在這一時期,陸氏一族出仕並在各個方面擔任職務的人有許多,可以說,在孫氏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陸氏一族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繁盛時期。

政權建立初期: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眾所周知,漢末時的陸氏與孫氏是有著舊怨的。因為廬江太守陸康的死,使得在日後孫氏入主江東後的一段時間內,這個舊結所導致的隔閡依舊存在,陸績的死亡,究其根源也大致地來自於此。當然,這是後話。

作為江東的大族,他們對待孫氏的態度也將影響其他的士人。孫家雖然出於吳郡,屬於江東本土人氏,但他們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也確確實實地傷害了不少的人,甚至於孫策還曾有過屠城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也有部分人支持孫家,但更多的人處於觀望的狀態。而在陸家之前,只有出自同為四姓的顧家人顧雍在孫家手下幹活,且其家人還是不知道的。許多的士人都會根據這些大族對孫氏政權的態度來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時與孫氏有著較大矛盾的陸家的態度如何,就顯得更為關鍵了。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再觀此時陸家內部現狀——“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陸康遣送陸遜陸績等人回到吳郡後,因年齡較大,陸遜基本也就成了陸家的實際管家人。而後其二十歲“始仕幕府”的行為,就算是一個很明顯的表態了。究其原因,還是歸根於陸氏是大族。如果沒有家族的責任在,陸遜也完全可以像王裒那樣終身不仕,隨心所欲,但有了這一層的責任,他必須謀求更好的發展。陸孫之間的矛盾確確實實存在,但因為這一矛盾而堅持抗拒孫氏到底,於陸家並無半點好處。而作為大族,其自幼就樹立的積極入世的儒學觀念,也會比一般的士人強烈,就單純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理想而言,陸遜,乃至陸家其他人的出仕,都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

吳郡陸氏,為吳郡四姓之一,與顧、朱、張三族一同為江東世家大族。陸氏一族雖非中原人氏,但在漢朝、三國、晉朝等時期的史籍中都可見相關記載。本文的主述時期取在孫吳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在這一時期,陸氏一族出仕並在各個方面擔任職務的人有許多,可以說,在孫氏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陸氏一族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繁盛時期。

政權建立初期: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眾所周知,漢末時的陸氏與孫氏是有著舊怨的。因為廬江太守陸康的死,使得在日後孫氏入主江東後的一段時間內,這個舊結所導致的隔閡依舊存在,陸績的死亡,究其根源也大致地來自於此。當然,這是後話。

作為江東的大族,他們對待孫氏的態度也將影響其他的士人。孫家雖然出於吳郡,屬於江東本土人氏,但他們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也確確實實地傷害了不少的人,甚至於孫策還曾有過屠城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也有部分人支持孫家,但更多的人處於觀望的狀態。而在陸家之前,只有出自同為四姓的顧家人顧雍在孫家手下幹活,且其家人還是不知道的。許多的士人都會根據這些大族對孫氏政權的態度來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時與孫氏有著較大矛盾的陸家的態度如何,就顯得更為關鍵了。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再觀此時陸家內部現狀——“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陸康遣送陸遜陸績等人回到吳郡後,因年齡較大,陸遜基本也就成了陸家的實際管家人。而後其二十歲“始仕幕府”的行為,就算是一個很明顯的表態了。究其原因,還是歸根於陸氏是大族。如果沒有家族的責任在,陸遜也完全可以像王裒那樣終身不仕,隨心所欲,但有了這一層的責任,他必須謀求更好的發展。陸孫之間的矛盾確確實實存在,但因為這一矛盾而堅持抗拒孫氏到底,於陸家並無半點好處。而作為大族,其自幼就樹立的積極入世的儒學觀念,也會比一般的士人強烈,就單純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理想而言,陸遜,乃至陸家其他人的出仕,都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當然,陸遜等人的出仕,也有孫權“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的政策因素在裡面。一邊想要有所作為,一邊想要招攬人才,兩相結合下,各取所需,達成了和諧。但即使如此,原有的矛盾也只是被擱置,而非徹底消失。

政權中期(至孫權去世):

在這個時期,我們最為熟悉最能想到的陸家人便是陸遜。從平定山越,到一戰成名的夷陵之戰,再到石亭之戰,陸遜以優秀的軍事才能一路升遷,到上大將軍,甚至丞相,盛極一時。他的仕途可謂一路順風順水,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

首先是兩邊理念上的衝突。孫權崇尚法學,認為嚴峻的刑法才能統治好國家,但陸遜,乃至絕大部分的江東士人,秉持的卻是儒學以“仁”為核心的理念。因為孫權早期的政策還比較柔和,所以這樣的衝突在早期並不是很明顯。但隨著政權的發展,孫權推行的政策,制定的法律,也越來越偏向法家,引起了群臣的不滿。張昭、顧雍等人曾直接反對孫權的嚴刑峻法,陸遜也曾上書對孫權稱“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表面上看這是臣下對君王的諫言,但同樣也是二者治國理念的衝突。孫權一心崇法,對於始終秉持儒家理念的陸家等人,說沒有不滿是不可能的。除開儒法之衝突,還有其他如開疆擴土還是留守江東一隅的思想衝突等,都是表面關係平和之下的隱憂。

"

吳郡陸氏,為吳郡四姓之一,與顧、朱、張三族一同為江東世家大族。陸氏一族雖非中原人氏,但在漢朝、三國、晉朝等時期的史籍中都可見相關記載。本文的主述時期取在孫吳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在這一時期,陸氏一族出仕並在各個方面擔任職務的人有許多,可以說,在孫氏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陸氏一族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繁盛時期。

政權建立初期: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眾所周知,漢末時的陸氏與孫氏是有著舊怨的。因為廬江太守陸康的死,使得在日後孫氏入主江東後的一段時間內,這個舊結所導致的隔閡依舊存在,陸績的死亡,究其根源也大致地來自於此。當然,這是後話。

作為江東的大族,他們對待孫氏的態度也將影響其他的士人。孫家雖然出於吳郡,屬於江東本土人氏,但他們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也確確實實地傷害了不少的人,甚至於孫策還曾有過屠城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也有部分人支持孫家,但更多的人處於觀望的狀態。而在陸家之前,只有出自同為四姓的顧家人顧雍在孫家手下幹活,且其家人還是不知道的。許多的士人都會根據這些大族對孫氏政權的態度來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時與孫氏有著較大矛盾的陸家的態度如何,就顯得更為關鍵了。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再觀此時陸家內部現狀——“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陸康遣送陸遜陸績等人回到吳郡後,因年齡較大,陸遜基本也就成了陸家的實際管家人。而後其二十歲“始仕幕府”的行為,就算是一個很明顯的表態了。究其原因,還是歸根於陸氏是大族。如果沒有家族的責任在,陸遜也完全可以像王裒那樣終身不仕,隨心所欲,但有了這一層的責任,他必須謀求更好的發展。陸孫之間的矛盾確確實實存在,但因為這一矛盾而堅持抗拒孫氏到底,於陸家並無半點好處。而作為大族,其自幼就樹立的積極入世的儒學觀念,也會比一般的士人強烈,就單純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理想而言,陸遜,乃至陸家其他人的出仕,都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當然,陸遜等人的出仕,也有孫權“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的政策因素在裡面。一邊想要有所作為,一邊想要招攬人才,兩相結合下,各取所需,達成了和諧。但即使如此,原有的矛盾也只是被擱置,而非徹底消失。

政權中期(至孫權去世):

在這個時期,我們最為熟悉最能想到的陸家人便是陸遜。從平定山越,到一戰成名的夷陵之戰,再到石亭之戰,陸遜以優秀的軍事才能一路升遷,到上大將軍,甚至丞相,盛極一時。他的仕途可謂一路順風順水,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

首先是兩邊理念上的衝突。孫權崇尚法學,認為嚴峻的刑法才能統治好國家,但陸遜,乃至絕大部分的江東士人,秉持的卻是儒學以“仁”為核心的理念。因為孫權早期的政策還比較柔和,所以這樣的衝突在早期並不是很明顯。但隨著政權的發展,孫權推行的政策,制定的法律,也越來越偏向法家,引起了群臣的不滿。張昭、顧雍等人曾直接反對孫權的嚴刑峻法,陸遜也曾上書對孫權稱“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表面上看這是臣下對君王的諫言,但同樣也是二者治國理念的衝突。孫權一心崇法,對於始終秉持儒家理念的陸家等人,說沒有不滿是不可能的。除開儒法之衝突,還有其他如開疆擴土還是留守江東一隅的思想衝突等,都是表面關係平和之下的隱憂。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另一方面,是孫權對於陸氏作為大族的忌憚。孫氏立業於江東,而陸氏是江東本土大族,孫氏要在這片土地更穩的立住腳跟,肯定少不了的要這些有影響力的家族予以支持。但同樣的,因為有影響力,如若駕馭不當,那對孫氏政權來說,將可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翻閱大部分陸家人的傳記,不難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他們出仕後,孫權給他們的官職,大多往地方軍事方面安排。除去徵辟後就被安排入尚書檯任職的陸瑁外,即使陸遜已身為丞相,孫權依舊命他外鎮武昌,而非留在建業。但陸氏最擅長的真的是“武”嗎?並不是。【出為鬱林太守,加偏將軍,給兵二千人。績既有躄疾,又意存儒雅,非其志也。雖有軍事,著述不廢,作渾天圖,注易釋玄,皆傳於世。(陸績傳)】【拜建武都尉,領兵。雖統軍眾,手不釋書。好太玄,論演其意,以筮輒驗。(陸凱傳)】這兩段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其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即使被安排帶兵,書籍依舊是不離身的。那時的江東,雖然學術發展比起中原可能要差,但這依舊是很被大族、士人所看重的。也就是說,陸家的人,更擅長的,應當是政治文化方面。孫權眼瞎不識人,不能讓他們各盡所才各展所能嗎?也不是。孫權當然知道如若把他們留在中央,他們將更有所作為。但孫權擔心的,便是其勢過盛,最後導致朝政被他們一家把持。那時就算孫權還可以制衡他們,但後代卻未必。

"

吳郡陸氏,為吳郡四姓之一,與顧、朱、張三族一同為江東世家大族。陸氏一族雖非中原人氏,但在漢朝、三國、晉朝等時期的史籍中都可見相關記載。本文的主述時期取在孫吳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在這一時期,陸氏一族出仕並在各個方面擔任職務的人有許多,可以說,在孫氏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陸氏一族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繁盛時期。

政權建立初期: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眾所周知,漢末時的陸氏與孫氏是有著舊怨的。因為廬江太守陸康的死,使得在日後孫氏入主江東後的一段時間內,這個舊結所導致的隔閡依舊存在,陸績的死亡,究其根源也大致地來自於此。當然,這是後話。

作為江東的大族,他們對待孫氏的態度也將影響其他的士人。孫家雖然出於吳郡,屬於江東本土人氏,但他們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也確確實實地傷害了不少的人,甚至於孫策還曾有過屠城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也有部分人支持孫家,但更多的人處於觀望的狀態。而在陸家之前,只有出自同為四姓的顧家人顧雍在孫家手下幹活,且其家人還是不知道的。許多的士人都會根據這些大族對孫氏政權的態度來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時與孫氏有著較大矛盾的陸家的態度如何,就顯得更為關鍵了。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再觀此時陸家內部現狀——“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陸康遣送陸遜陸績等人回到吳郡後,因年齡較大,陸遜基本也就成了陸家的實際管家人。而後其二十歲“始仕幕府”的行為,就算是一個很明顯的表態了。究其原因,還是歸根於陸氏是大族。如果沒有家族的責任在,陸遜也完全可以像王裒那樣終身不仕,隨心所欲,但有了這一層的責任,他必須謀求更好的發展。陸孫之間的矛盾確確實實存在,但因為這一矛盾而堅持抗拒孫氏到底,於陸家並無半點好處。而作為大族,其自幼就樹立的積極入世的儒學觀念,也會比一般的士人強烈,就單純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理想而言,陸遜,乃至陸家其他人的出仕,都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當然,陸遜等人的出仕,也有孫權“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的政策因素在裡面。一邊想要有所作為,一邊想要招攬人才,兩相結合下,各取所需,達成了和諧。但即使如此,原有的矛盾也只是被擱置,而非徹底消失。

政權中期(至孫權去世):

在這個時期,我們最為熟悉最能想到的陸家人便是陸遜。從平定山越,到一戰成名的夷陵之戰,再到石亭之戰,陸遜以優秀的軍事才能一路升遷,到上大將軍,甚至丞相,盛極一時。他的仕途可謂一路順風順水,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

首先是兩邊理念上的衝突。孫權崇尚法學,認為嚴峻的刑法才能統治好國家,但陸遜,乃至絕大部分的江東士人,秉持的卻是儒學以“仁”為核心的理念。因為孫權早期的政策還比較柔和,所以這樣的衝突在早期並不是很明顯。但隨著政權的發展,孫權推行的政策,制定的法律,也越來越偏向法家,引起了群臣的不滿。張昭、顧雍等人曾直接反對孫權的嚴刑峻法,陸遜也曾上書對孫權稱“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表面上看這是臣下對君王的諫言,但同樣也是二者治國理念的衝突。孫權一心崇法,對於始終秉持儒家理念的陸家等人,說沒有不滿是不可能的。除開儒法之衝突,還有其他如開疆擴土還是留守江東一隅的思想衝突等,都是表面關係平和之下的隱憂。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另一方面,是孫權對於陸氏作為大族的忌憚。孫氏立業於江東,而陸氏是江東本土大族,孫氏要在這片土地更穩的立住腳跟,肯定少不了的要這些有影響力的家族予以支持。但同樣的,因為有影響力,如若駕馭不當,那對孫氏政權來說,將可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翻閱大部分陸家人的傳記,不難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他們出仕後,孫權給他們的官職,大多往地方軍事方面安排。除去徵辟後就被安排入尚書檯任職的陸瑁外,即使陸遜已身為丞相,孫權依舊命他外鎮武昌,而非留在建業。但陸氏最擅長的真的是“武”嗎?並不是。【出為鬱林太守,加偏將軍,給兵二千人。績既有躄疾,又意存儒雅,非其志也。雖有軍事,著述不廢,作渾天圖,注易釋玄,皆傳於世。(陸績傳)】【拜建武都尉,領兵。雖統軍眾,手不釋書。好太玄,論演其意,以筮輒驗。(陸凱傳)】這兩段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其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即使被安排帶兵,書籍依舊是不離身的。那時的江東,雖然學術發展比起中原可能要差,但這依舊是很被大族、士人所看重的。也就是說,陸家的人,更擅長的,應當是政治文化方面。孫權眼瞎不識人,不能讓他們各盡所才各展所能嗎?也不是。孫權當然知道如若把他們留在中央,他們將更有所作為。但孫權擔心的,便是其勢過盛,最後導致朝政被他們一家把持。那時就算孫權還可以制衡他們,但後代卻未必。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在這層層衝突摩擦的情況下,由南魯黨爭為導火索,將矛盾不斷放大擺在他們面前。之後黨爭以慘烈收場,陸家的親戚多見流徙,陸遜更在不久後因孫權的連番責備憤恚而死。我不知道這樣的結果是不是孫權所願見,但他要藉此削弱陸家在朝堂上的聲勢的想法一定是有的,而且應該還很強烈。於是在他死前,陸家最接近中央、最具影響力的人沒有了,於孫權而言,威脅也就少了許多。

政權後期(至吳滅):

在孫權死後,曾有被權臣把持朝政的一段時間。至景帝孫休時期,以及孫皓前期,才算後期較為和平安定的年月。而孫吳政權後期,陸家影響力較大的是官至左丞相的陸凱,以及陸遜之子陸抗。在孫亮及孫休時期,二人基本都是在外掌兵,到孫皓時,陸凱成為了左丞相,而陸抗則都督了多地的軍事。

"

吳郡陸氏,為吳郡四姓之一,與顧、朱、張三族一同為江東世家大族。陸氏一族雖非中原人氏,但在漢朝、三國、晉朝等時期的史籍中都可見相關記載。本文的主述時期取在孫吳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在這一時期,陸氏一族出仕並在各個方面擔任職務的人有許多,可以說,在孫氏政權存在的幾十年間,陸氏一族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繁盛時期。

政權建立初期: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眾所周知,漢末時的陸氏與孫氏是有著舊怨的。因為廬江太守陸康的死,使得在日後孫氏入主江東後的一段時間內,這個舊結所導致的隔閡依舊存在,陸績的死亡,究其根源也大致地來自於此。當然,這是後話。

作為江東的大族,他們對待孫氏的態度也將影響其他的士人。孫家雖然出於吳郡,屬於江東本土人氏,但他們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也確確實實地傷害了不少的人,甚至於孫策還曾有過屠城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也有部分人支持孫家,但更多的人處於觀望的狀態。而在陸家之前,只有出自同為四姓的顧家人顧雍在孫家手下幹活,且其家人還是不知道的。許多的士人都會根據這些大族對孫氏政權的態度來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時與孫氏有著較大矛盾的陸家的態度如何,就顯得更為關鍵了。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再觀此時陸家內部現狀——“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陸康遣送陸遜陸績等人回到吳郡後,因年齡較大,陸遜基本也就成了陸家的實際管家人。而後其二十歲“始仕幕府”的行為,就算是一個很明顯的表態了。究其原因,還是歸根於陸氏是大族。如果沒有家族的責任在,陸遜也完全可以像王裒那樣終身不仕,隨心所欲,但有了這一層的責任,他必須謀求更好的發展。陸孫之間的矛盾確確實實存在,但因為這一矛盾而堅持抗拒孫氏到底,於陸家並無半點好處。而作為大族,其自幼就樹立的積極入世的儒學觀念,也會比一般的士人強烈,就單純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理想而言,陸遜,乃至陸家其他人的出仕,都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當然,陸遜等人的出仕,也有孫權“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的政策因素在裡面。一邊想要有所作為,一邊想要招攬人才,兩相結合下,各取所需,達成了和諧。但即使如此,原有的矛盾也只是被擱置,而非徹底消失。

政權中期(至孫權去世):

在這個時期,我們最為熟悉最能想到的陸家人便是陸遜。從平定山越,到一戰成名的夷陵之戰,再到石亭之戰,陸遜以優秀的軍事才能一路升遷,到上大將軍,甚至丞相,盛極一時。他的仕途可謂一路順風順水,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

首先是兩邊理念上的衝突。孫權崇尚法學,認為嚴峻的刑法才能統治好國家,但陸遜,乃至絕大部分的江東士人,秉持的卻是儒學以“仁”為核心的理念。因為孫權早期的政策還比較柔和,所以這樣的衝突在早期並不是很明顯。但隨著政權的發展,孫權推行的政策,制定的法律,也越來越偏向法家,引起了群臣的不滿。張昭、顧雍等人曾直接反對孫權的嚴刑峻法,陸遜也曾上書對孫權稱“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表面上看這是臣下對君王的諫言,但同樣也是二者治國理念的衝突。孫權一心崇法,對於始終秉持儒家理念的陸家等人,說沒有不滿是不可能的。除開儒法之衝突,還有其他如開疆擴土還是留守江東一隅的思想衝突等,都是表面關係平和之下的隱憂。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另一方面,是孫權對於陸氏作為大族的忌憚。孫氏立業於江東,而陸氏是江東本土大族,孫氏要在這片土地更穩的立住腳跟,肯定少不了的要這些有影響力的家族予以支持。但同樣的,因為有影響力,如若駕馭不當,那對孫氏政權來說,將可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翻閱大部分陸家人的傳記,不難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他們出仕後,孫權給他們的官職,大多往地方軍事方面安排。除去徵辟後就被安排入尚書檯任職的陸瑁外,即使陸遜已身為丞相,孫權依舊命他外鎮武昌,而非留在建業。但陸氏最擅長的真的是“武”嗎?並不是。【出為鬱林太守,加偏將軍,給兵二千人。績既有躄疾,又意存儒雅,非其志也。雖有軍事,著述不廢,作渾天圖,注易釋玄,皆傳於世。(陸績傳)】【拜建武都尉,領兵。雖統軍眾,手不釋書。好太玄,論演其意,以筮輒驗。(陸凱傳)】這兩段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其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即使被安排帶兵,書籍依舊是不離身的。那時的江東,雖然學術發展比起中原可能要差,但這依舊是很被大族、士人所看重的。也就是說,陸家的人,更擅長的,應當是政治文化方面。孫權眼瞎不識人,不能讓他們各盡所才各展所能嗎?也不是。孫權當然知道如若把他們留在中央,他們將更有所作為。但孫權擔心的,便是其勢過盛,最後導致朝政被他們一家把持。那時就算孫權還可以制衡他們,但後代卻未必。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在這層層衝突摩擦的情況下,由南魯黨爭為導火索,將矛盾不斷放大擺在他們面前。之後黨爭以慘烈收場,陸家的親戚多見流徙,陸遜更在不久後因孫權的連番責備憤恚而死。我不知道這樣的結果是不是孫權所願見,但他要藉此削弱陸家在朝堂上的聲勢的想法一定是有的,而且應該還很強烈。於是在他死前,陸家最接近中央、最具影響力的人沒有了,於孫權而言,威脅也就少了許多。

政權後期(至吳滅):

在孫權死後,曾有被權臣把持朝政的一段時間。至景帝孫休時期,以及孫皓前期,才算後期較為和平安定的年月。而孫吳政權後期,陸家影響力較大的是官至左丞相的陸凱,以及陸遜之子陸抗。在孫亮及孫休時期,二人基本都是在外掌兵,到孫皓時,陸凱成為了左丞相,而陸抗則都督了多地的軍事。

淺談三國孫吳政權(三):孫吳政權與陸遜家族

經歷南魯黨爭後,許多朝臣被殺、被流放,導致後期的人才已不如前期多。孫皓即位一段時間後,殘暴本性顯露,又有佞臣在側,王蕃等人因此被殺、被下獄。陸凱升任左丞相後,知曉君主的殘暴將會使孫吳走向末路,一直上疏勸諫孫皓。而孫皓也並非已是喪心病狂,所以這樣的勸諫,孫皓即使反感,也還是稍微聽進去了,對自己的行狀有所收斂。但好景不長,陸凱的離世,使得朝中更無人能夠有效地勸諫孫皓了。通過陸凱的上疏,我們能夠知道許多當時的事情,也彰顯了陸凱的政治才能。

再說陸抗。陸抗繼領了其父陸遜的兵眾,自孫權至孫皓,他基本沒有參與過政治方面的事。但在軍事方面,他帶兵誅滅了據西陵城降晉的步氏,在守衛邊防時,他與晉國守將羊祜交好,維護了後期孫吳邊境較長時間的安寧。也基於他在軍隊的影響力,即使孫皓對陸凱感到厭惡,在陸抗去世前,孫皓始終不敢動陸凱的家人。可以說,陸抗雖然不處中央,但也憑藉自己的才能,儘可能地在有生之年保住了家人甚至族人的平安。

在我看來,陸抗陸凱二人可以算是後期群臣中中流砥柱的一員。有他們的能力相佐,也是孫皓即使殘暴但依舊撐持了孫吳十多年的原因之一。

(本文作者陸晏,請勿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