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6月14-15日,首席組織官創始人、原龍湖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人力資源官房晟陶,在其公開課《組織創業與創作》中,傳授了組織變革的一些心法。

他說,“組織變革”這個問題,最能看出創始人和 CEO的成色。

口 述:房晟陶 首席組織官創始人

原龍湖集團執行董事兼CHO

採 訪:林紅瑜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

2019年6月14-15日,首席組織官創始人、原龍湖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人力資源官房晟陶,在其公開課《組織創業與創作》中,傳授了組織變革的一些心法。

他說,“組織變革”這個問題,最能看出創始人和 CEO的成色。

口 述:房晟陶 首席組織官創始人

原龍湖集團執行董事兼CHO

採 訪:林紅瑜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房晟陶:就這一個問題,最能看出CEO的成色

01、厲害的領導,就像“永動機”

一個企業能不能進化,就看一把手能不能源源不斷地更新、進化自己。

如果一把手不能變成“永動機”,這個組織就很難了。

有的創始人,天賦獨到。在戰略上,他可能天生直覺很強,非常擅長於做商業模式設計,很明確實現目標的關鍵路徑。

他底下的高管,也對銷售和市場端非常有感覺。

這些公司,在最開始的階段,可以做得很好,發展很快。但是想進一步做大就容易出問題,很多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就死了。

因為創始人精力跟不上、判斷跟不上、組織能力跟不上。

順馳時代的孫宏斌特別典型。他清華畢業,到了聯想很快成了頭號銷售人物,後來各種原因離開聯想。

柳傳志給了他一筆錢,孫宏斌就在天津東山再起,創立了順馳公司,最開始搞二手房,後來搞房地產開發。

當時他整個戰略非常清晰,就是一個字“快”。他拿地的時候,繞過所有別的操作,就是高價。別的公司從拿地到開盤,需要12個月,他可以想辦法做到6個月開盤。

資金計劃也是以天為單位的,每天核算,用8個鍋蓋蓋10口鍋的方式來使用資金。

孫宏斌也有很多營銷上的策略。2003年,在行業的大會上,他甚至說要做全國第一的房地產公司,實際上那個時候他才40億,還在天津,藉著挑戰行業老大,創造了很多聲勢。

從規模上講,當時房地產最大的公司是萬科。王石提醒他,還是要注意風險。

後來孫宏斌說,王總,夢想還是得有的。

毫無疑問,孫宏斌在目標、戰略兩個維度上,天然是個奇才。

但是至少那個狀態,在組織能力層次上,順馳是支撐不住的。

他過分使用了在目標和戰略方面的優勢,導致最後公司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沒有再往下升級迭代。

後來到了2004年,國家做了調控,這個公司馬上出現了資金鍊緊張、工程質量問題,整個鏈條就斷了。兩年後,他不得已把這個公司賣給了香港的路勁集團。

現在孫宏斌在做融創,發展狀態明顯比當時的順馳更全面、更紮實、競爭層次更深。

02、沒有跌入萬丈深淵的雄心,事業難以大成

公司最經常出現什麼現象呢?從創始人到高管,把一群智商平均120的人放在一塊,聊到組織問題就變成智商90了。

這一群有獨到之處的創始人、高管,之前的優勢太強,不一定能夠關注到人才的支撐,也沒有想到能不能把人才能力相對轉化一下,變成組織交付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出現過分想像、過分依賴目標戰略,容易激進。

這是一個公司成長過程中要經歷的。像很多創業公司一開始肯定激情澎湃跑步前進,但一定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挫折之後怎麼去調整,就開始涉及組織策略了。

每個階段的組織氣質不一樣。剛開始進入一個市場的時候,公司就像“低飛的蒼鷹”

當公司在市場上已經站穩腳跟,這個時候的氣質就變成了“狹路相逢勇者勝”,不像最開始那麼含蓄了。

等企業做強做大的時候,氣質就變成了“捨我其誰”

這幾種氣質的背後都是共同的“積極求勝”。

整個組織成長的關鍵,特別依賴於創始人本身的自我突破、成長能力。像馬雲,人家這麼神的一個人,還能夠保持好奇心,什麼都接觸,這樣他就能保持開放的心態。

行業裡面的後來者,在追趕的時候難度比較低,因為總是可以找到學習的對象,但是一旦變成領先者,突破和成長的難度就會變大。

比如,阿里現在這個體量,它能向誰學?

組織這件事,如果創始人、核心團隊沒有費盡千辛萬苦、掉進萬丈深淵、不管怎麼樣都要把這事搞成的決心,很難做成。

不經歷愚昧和絕望的話,不會有真正的學習。

西貝老闆賈國龍,之前發展遇到了問題,拜訪了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幾次。

他想不通,就去找他比較尊重的、認為比較牛的人,看人家怎麼做。後面賈國龍做了不少組織變革,包括髮明瞭一套“賽場”機制,效果也不錯。

處在愚昧之山,身陷絕望之谷,才能唱出開悟之歌。

03、最讓CEO崩潰的,是團隊目標不統一

組織這個事情,誰來負責?是CEO嗎?

CEO也不一定是正確答案。

華為為什麼會請IBM去做組織設計,引入IPD、BLM組織模型?因為光靠一個政治決定是不夠的,還得有一些專業的支撐才行。

每個組織模型都不夠完美,都有缺點。對企業來說,只要能用得起來,用得順手,每年迭代,都是好的模型。

這些光靠一把手還不夠,業務高管也需要組織啟蒙。

他們在業務上非常有經驗,但是在組織這個事情上可能一竅不通,所以要有一個統一的基本意志。

馬雲也好,任正非也好,對思想統一的要求非常高。因為他們認識到了,組織工作需要思想強勢。

很多一把手,在領導風格上聽起來很強勢,但在思想方面影響力很弱。

如果沒有統一的價值觀、統一的組織模型,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優解,結果整個公司、整個組織反而只能達到及格解。

比如,目標、戰略之所以定的不太合理,可能是出於創始人、高管對環境認知不一樣。

有人會覺得這個市場很好;有些人會覺得雖然市場很好,但是可能在供應上很吃緊;有些人認為市場不行,說最近國家發佈了新法規、政策,對技術實施產生了限制。

不同的業務高管,理解是不一樣的。確保同頻,才能實現對目標、戰略的共同生成。

很多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開個戰略會,各個高管述職、設定目標的時候,CEO和高管都很崩潰,因為大家語言及思維框架都不統一。

某個大公司的CPO告訴我,今年二三月份的時候,40多個高管去做年初述職,總共用了兩三個星期。

所有高管都來說一遍,對環境怎麼認知、對目標怎麼認知、對戰略怎麼認知,系統準備怎麼建、人才規劃怎麼做,預期達到什麼結果。

每個高管闡述一遍,其他高管在旁邊聽。高管之間還會互相挑戰。

這種會議,一方面是彙報,另一方面也是集體反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統一語言、同頻、共謀的功能。

討論組織問題,每次一定要討論兩天以上。第一天只有聊到夜裡12點,才會逐漸進入狀態。有時候第一天搞不好,第二天下午才搞出稍微有點質量的東西。

每個公司都說自己注重組織問題,但是仔細算一下,一年下來究竟有沒有專門討論過組織問題,有沒有領導團隊花個兩天時間討論一下組織問題?

每次兩天到三天,一年討論三次,有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04、面試一個高管,這個問題最能測出其成色

組織策略產生的過程,和策略本身一樣重要。

但是策略執行更重要。有時候稍微歪一點,但是執行得好一點,協同做得好一點,這比組織策略本身的精確性更重要。

創始人就像企業的大腦一樣,但是不能說中樞神經系統是唯一重要的。組織光靠一把手還不夠,還得有幾個專業的配合。

阿里在這方面做得很好。10年前王堅被招了進去,被罵了三年。

怎樣才能在別人不能理解的時候,引入一些組織未來需要的關鍵戰略型人才,用十年時間把他變成一個重要的競爭力,這是出給創始人的考題。

但往往企業去招人,招的都是曾經在大公司裡面混過幾年的人。這種招人的審美就是僵化了,而沒有真正問自己,招來的人對企業到底有沒有用?

比如說從大廠出來的,得注意不要招一些陽澄湖過水的大閘蟹。

有些螃蟹是外地來的,散養了之後,去陽澄湖洗個澡,就變成陽澄湖大閘蟹了。這些人的好處是什麼呢?他見過幾年大的組織和系統,有組織想象,這個是他唯一的好處。

最後企業買到的是普通螃蟹,但付的是陽澄湖大閘蟹的錢。

對企業來說,最主要的是,不能招一般職業經理人。企業家是狼,有企業家精神的職業經理人就是狼狗。

有時候看不準,不僅招來了一般的狗,甚至可能還招來了“寵物狗”。

很多人在大公司裡,靠的就是一兩個比較可愛的技能,比如英語說得好、善於溝通,賴以生存的的能力就是這些。這些人就是“寵物狗”。

如果想從外部面試一個好的高管,就問他在過去曾經成功領導過什麼變革。就這一個問題,就能看到高管的成色。

因為真正的變革,考驗綜合能力,考驗心力、腦力、體力,考驗專業能力、管理能力、領導能力,考驗他對公司的感情。

如果這個人曾經領導過真正的變革,他的能量就會很高。

05、選人,要先於培養人

做組織,既要從外部招人,也得從內部培養,要知人、善任、敢辭。

第一個要知人,選拔優於先於培養。

這意味著在一段時間內,公司可能沒法在老員工身上花那麼多精力,無法給老員工機會。這個策略是很狠的。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所有策略,要上升到為公司發展考慮的層次。

老員工能力不夠,那自然就得整天談心、培訓培養。不行,至少暫停,之後有精力再去做。因為好多東西培養不出來,培養速度趕不上上任速度。

當公司規模大了,知人的能力要求提高了。不僅僅是選拔優於先於培養,還得準確評估人家的能力潛力,建立一個吸引優秀人才的體系,不光靠人力資源部在評判人。

比如,當公司發展到成熟階段,如果高管覺得自己手下管的某個人不行,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他不適合在成熟階段的公司工作,但他可能特別善於在起步階段的公司裡起作用。

那就可以把這個人調到處於起步階段的公司去,而不是把他辭退。

如果一箇中高層人員,對整個公司不理解,沒有整體視角的話,會有很多人才浪費在他手裡。

第二個就是善任,就是敢於任用。

可以招很多學生,如果他們真有潛力,就不怕他們經驗特別少。真用,讓他們犯錯誤。

有經驗的老員工犯錯誤的機率可能是50%,沒有足夠經驗的新人,犯錯誤機率可能也是50%,尤其進入到新市場。

公司投資於沒有經驗不多的人,雖然犯錯機率更大,但是犯錯就是培養,培養完就建立了感情。

大家都是聰明人,現在已經不是員工對老闆愚忠的時代了。

不在人家身上投資,不讓人家犯錯誤,不給人家錯誤買單,怎麼建立感情?沒有真正地付出,就不會有真正的忠誠感,不會有的。

新員工成長起來,可以通過工作任務,加上一點輔導,來發展中高層人員。

第三個是敢辭。

一方面在外部大量地招人,同時對於不適合、不勝任的人要迅速讓他離開。

這裡說的敢辭是針對外聘的新員工,對老員工不能這樣。

這個是對老員工情感的一個平衡。新員工獲得了機會,但有風險;老員工為了公司的反戰,把很多機會給了新員工,那老員工就得有一些穩定性,不能隨便辭退。

06、公司越大,這件事越關鍵

公司越來越大,要建立人和組織的鏈接,不是人和創始人之間的。人對企業的群體歸屬感,這才是組織的意義。

員工與公司建立的信任鏈接,有三個不同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叫人際信任,所有的員工都非常願意支持一個人。這個人對員工好,願意分錢。這個人一般是創始人。

第二個層次叫戰略信任。員工相信公司的賽道和機會。

第三個層次,叫組織信任或機構信任。即使比較佩服的上級走了,或者公司的戰略遇到了困難,員工還能不能對公司的使命、價值觀保持信任?

這就是組織信任。

企業老說組織很重要,能不能有機制的保障?能不能真正調人,調很多精英力量去具體做這個事?

比如說阿里有一個政委體系,管組織的,政委是不向業務部門領導彙報的,而是直接向總部HR體系彙報。

他們為政委設定了很多的權力,甚至在招聘上還有一票否決權。

阿里的政委機制,就是將組織管理機制化。

07、彎路也是路,彎路才是路

組織這個事,其實有點像帶孩子,用戰略這個詞有點大。但它說難很難,說簡單也簡單。

比起搞人臉識別、大數據、雲計算,組織工作都是低科技,就是考驗老闆、高管願不願意用心,願不願意認真工作。

西貝這個公司從外界看還是比較不錯的,產品質量、客戶滿意度都非常不錯,但內部組織來看,我給他們形容一個詞,“形散神不散”。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老愛折騰,老是在變。我曾問他,這麼折騰高管,會不會把人搞得很難受?

他說彎路也是路。

後來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又把這句話強化了一下,做組織工作,彎路才是路。做組織只想走直路,這是妄想。就算你以為在走直路,實際上你也在兜彎路。

世上真的沒有直路,所有的系統都沒有直路。人的消化系統,怎麼樣最經濟?如果以最經濟的方法,就應該是一個入口,一個出口,中間一個容器,這是最高效的。

但是你看人的消化系統非得要有食道、胃、小腸、大腸等亂七八糟的的部件,沒有一塊直的。這就是進化。組織工作,大體也需要這樣的進化。

世界就是這麼運轉的。

彎路也是路,彎路才是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