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大將古德里安一直以來被視為與曼施坦因和隆美爾兩位德軍元帥齊名“二戰德軍三大名將”,被歷史學家公認為是“閃電戰”軍事理論的創造者,對於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對歐洲列國陸軍優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在1941年12月,由於進攻莫斯科的戰爭中古德里安以及他所在的中央集團軍群遭遇了失敗,整個中央集團軍群開始被大換血,古德里安也首次遭遇解職。解職之後,他開始產生了歸隱之心,而且心臟病開始惡化。儘管如此,他仍然關心著德軍前線的戰況。作為單純的軍事家,他對於德軍在1942年開始進攻斯大林格勒表示非常的不解。

古德里安坦承:沒有西方,蘇聯也能勝利

隨著戰爭進入焦灼,不利局勢屢屢出現,古德里安對於德軍的軍事思想開始了強烈的質疑。除此之外,古德里安雖然從1942年下半年又開始重新為德軍工作,並且1943年開始再次參與到了總參謀部的指揮工作中,然而在他的眼裡,德軍實際上從戰爭之初就已經註定了失敗。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自己曾經多次反對向蘇聯開戰,因為那樣會使德國陷入一戰時的僵局,進入兩線作戰。

此外,古德里安還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即使沒有西方的幫助,蘇聯已經可以單獨對德軍取勝。在他的回憶錄《閃擊英雄》中,是這樣說的:

憑藉有限渠道(報紙和廣播)我就可以推測出,目前戰場形勢極度惡化,特別是1943年1月份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即使沒有西方大國的介入,敗局也已經註定。(古德里安所指的大國介入,具體意思並不是美英完全不支持蘇聯,而是單指不開闢第二站戰場)

這是一名德軍優秀將領對自己國家正在進行的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的看法。對於蘇軍是否能夠在沒有西方支持下取得對德國的勝利,歷來爭論頗多。尤其是在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後的情況,蘇聯方面拖住了時間,穩住了陣腳,獲得了來自西方的物資,恢復了部分工業,組建了大規模的預備隊,看起來實力已經反超。

不過《朱可夫傳》中記載,蘇聯元帥朱可夫是在1943年底庫爾斯克會戰之後,才興高采烈的表示:“我們現在沒有他們(西方)幫忙,也能夠取得戰爭勝利。”可見,在古德里安認為德軍已經不能單獨對抗蘇聯的時候,蘇聯人自己卻不知道這件事。

古德里安坦承:沒有西方,蘇聯也能勝利

那麼對於古德里安這位德國將領的看法--“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軍能夠單獨戰勝德軍”,或者簡單的說,沒有諾曼底登陸,蘇軍也能夠戰勝德國----應當如何評價這類說法呢?

事實上,這個問題可以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後蘇德雙方的實力對比、戰爭結果以及西方的貢獻方面去看。

實力上看,德軍確實已經衰落,最精銳的那部分大軍已經在機場大戰役中消耗殆盡。蘇聯境內雖然始終有600萬德軍存在,質量卻已經下滑。蘇聯方面雖然軍隊新兵也很多,不過總體上蘭,蘇聯軍隊最初的素質也並不高,因此下滑不能算是明顯。而1943年1月之前,德軍的坦克飛機損失雖然不及蘇軍多,但是蘇聯的產能卻翻了幾倍,而德軍因為後方長期受到空襲,產能提升緩慢。古德里安判斷蘇聯能夠單獨戰勝德國,實力對比是主要依據。

不過賬面上的實力並不代表一切,就如同牌桌上的較量,手握好牌的人,未必是最後的勝者。

倘若從後來的戰爭中去看,1943年初,蘇軍本來趁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打算在當年把德軍驅逐出蘇聯境內。但是他們在哈爾科夫遭到了曼施坦因的阻擊,一哄而上的蘇聯西南方面軍再次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一些資料顯示,西方國家在這場戰役之後,對蘇聯取得戰爭勝利又開始懷疑。在《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影響世界的十個決策》一書中,美國作者提到,美國對日宣戰後,仍然懷疑蘇聯能否頂住德軍,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援助被德國人搶走。

後來的柏林保衛戰,已經佔盡優勢的蘇聯軍隊面對柏林的老弱病殘,出動了200萬大軍和大批火箭炮狂攻之下,仍然損失了30萬鮮活的生命。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西方的作戰,德軍從德國境內開始拉鐵絲網、修碉堡,那麼蘇聯大軍或許能夠反抗侵略,想要攻入柏林恐怕可能性也不大。

最後,英國其實從1942年8月19日開始就已經嘗試了在法國境內登陸歐洲大陸。古德里安也認為,儘管英國人的登陸失敗了,但是德國卻不得開始不將大量的軍事力量投入到西線,防止英軍登陸。而且美英空軍對德國的空襲,極大的壓制了德國的軍工業,導致德國先進的虎式和豹式坦克無法及時量產,這也是的例如庫爾斯克會戰等幾次大戰役被德軍一拖再拖,最終遭到慘敗。

古德里安坦承:沒有西方,蘇聯也能勝利

不可否認的是,二戰的歐洲戰場蘇聯軍隊是絕對的主力。不過面對頑固的德軍,要說沒有西方的幫助,蘇聯也能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或許能夠最終把德軍趕回德國,想要佔領國會大廈,卻也沒有太大可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