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庫夏娜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遍及全球,從埃菲爾鐵塔到長城,從北非沙漠到太平洋上的熱帶群島,數十億人類分成兩個陣營相互廝殺。

對於蘇德戰爭來說,軍迷最熟悉的是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這「三大戰役」。然而,如果說主戰場上蘇德每一次交手都是巨人的碰撞,那麼蘇聯一方的命根子,卻位於遙遠的極光下,那裡就是蘇德北極戰場。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德軍

通過北極的「輸血管」

北極地區氣候嚴寒,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這裡既不是烏克蘭那樣的糧食、煤炭寶庫,也不像高加索擁有石油,更不像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具有政治意義。為何蘇德兩國要動用大軍加以爭奪呢?

二戰時北極的主要價值是其地理位置。這裡是美國對蘇援助的主要通道。盟國規劃的運輸路線有三條,其中在北冰洋開闢兩條航線:

第一條是從英國出發經冰島繞過挪威,穿越巴倫支海,抵達蘇聯北部港口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稱為北極航線;第二條則是從阿拉斯加經白令海峽到達蘇聯東部,稱為太平洋航線。此外還有一條陸地通道,經由伊朗進入蘇聯境內。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摩爾曼斯克的位置

這三條路線裡,北極航線最重要。太平洋航線與主戰場相隔太遠,要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萬里轉運,難解燃眉之急。而途經黑海地區的伊朗鐵路,不僅貨運量有限,且十分易受戰爭影響,德軍一旦佔領高加索,這條路線就受到嚴重威脅。

相比之下,北極航線路程短,海運貨運量較大,且緊鄰蘇德戰線,又有英國的海軍力量作掩護,成為盟國援助蘇聯的主要路線。例如,1942年6月從冰島啟航的PQ-17護航隊,運載了15萬噸作戰物資,包括300架飛機、600輛坦克、400多輛卡車和拖車。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PQ-17護航隊

因此,德軍在蘇聯北極戰場上的主要目標,就是要阻斷盟國在北極航線上的對蘇運輸,從而扼殺蘇聯獲得外援的渠道。此外,芬蘭在1939-40年的蘇芬冬季戰爭中戰敗。他們急於奪回失地,於是充當了希特勒的小兄弟,在北方戰場上協助德軍。

北極圈內的戰鬥

蘇聯科拉半島上的摩爾曼斯克位於北緯69度,已在北極圈內,但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它成了北極圈內唯一的不凍良港。來自盟軍的各種物資,通過北極航線先到達摩爾曼斯克港,再經鐵路或海路輸送到蘇聯各大戰場和後方。為此,德軍打算首先奪下這個交通樞紐。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如今的摩爾曼斯克

1941年6月17-18日,北極地區蘇軍基地上空多次出現德國偵察機。6月22日蘇德戰爭正式爆發。開戰之初,蘇軍北方艦隊實力孱弱,僅編有8艘驅逐艦和15艘潛艇。

然而,德國海軍在挪威戰役中損失慘重,又受英國艦隊壓制,難以勞師遠征。因此德國人主要寄希望於陸上突破。6月末,駐挪威的德軍與芬蘭軍隊協同,開始向蘇聯北極地區進攻。

對於摩爾曼斯克,德軍部署了三條進攻路線:北線,兩個師組成的山地軍從挪威經由芬蘭沿巴倫支海海岸到達科拉半島;中線,由兩個德國步兵師和一個芬蘭步兵師組成的第36軍向東行進,試圖切斷摩爾曼斯克通向蘇聯腹地的鐵路線;南線則由芬蘭第3軍發動輔助攻勢。

德軍希望閃電攻佔摩爾曼斯克,然而這一計劃卻因對蘇聯紅軍實力的估計不足和自身兵力部署過於分散而落空。蘇軍卡累利阿方面軍實施了頑強的防禦作戰,森林、沼澤和凍土阻滯了軸心國軍隊,芬蘭人也在收復故土後裹足不前。德意志式的閃擊戰,在酷寒的北極全無用武之地。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二戰德軍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對於陸上難以奪取的目標,德軍經常出動空軍進行破壞。二戰期間,摩爾曼斯克共遭受792場空襲。最嚴重時,摩爾曼斯克城中幾乎四分之三的建築被炸燬,船隻也被迫向其他港口轉移。然而,德軍始終未能控制或摧毀摩爾曼斯克。北極戰場由此進入了相持階段。

極海之戰

除了奪取摩爾曼斯克的行動,德國海軍也在北極之戰中大顯身手。德軍出動潛艇和大型水面軍艦,在往來英國至蘇聯北極港口的北極航線襲擊盟國船隻。1942-44年,共有26艘德軍潛艇活躍在附近海域,擊沉蘇軍及盟軍貨船、掃雷艦和護衛艦各十餘艘。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德國U艇

1942年初,德國海軍調遣重兵進駐挪威北部,包括戰列艦「提爾皮茨」號、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袖珍戰列艦「舍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和「歐根親王」號,可謂眾星雲集。

從1942年3月開始,德國水面艦隊加入到打擊盟軍北極航線的行動中。德軍頻頻對蘇聯和盟國的貨船發動襲擊,還破壞港口設施。1942年7月,盟軍PQ-17護航隊在航行過程中遭到重創,在德國海空軍攻擊下,23艘商船和多達10萬噸的軍用物資沉入冰海。盟國在北極航線的物資運輸中斷了三個月之久。隨後的PQ-18船隊也是損失近半。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德國「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

除了襲擊盟軍航運,軸心國還考慮打通自己的交通路線,利用北極航道實現德國和日本間的航運。1940年德國佔領挪威後,德國空軍飛機開始在北冰洋上空執行氣象偵測飛行。

到1942年,德國空軍的氣象偵察範圍向北延伸,越過斯瓦爾巴群島,向北已能飛至北極點,向東能夠飛到蘇聯的新地島。德國潛艇甚至還襲擊了新地島東海岸的蘇聯極地站。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二戰期間,駐挪威的德國氣象大隊

不過,這一構想過於脫離現實。盟軍曾經嘗試從阿拉斯加向西伯利亞轉場作戰飛機,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平均四架只有一架成功。德國在北冰洋深處連個固定氣象站都沒有,想要前往日本簡直難於上青天。

雖然德軍在針對盟軍船隻的襲擊中佔據了先機,而且具有戰術和武力上的明顯優勢,然而極地的惡劣自然條件和對北極海域氣象冰情的掌握不足,導致德國海軍戰果受限。大霧和難以通過的冰層經常導致德軍無法發現目標。

十次打擊的最後一擊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聯逐步走向戰略反攻階段。在北極戰場上,1943年,北方艦隊開展了對德軍潛艇的反擊,德國U艇的損失越來越大。德軍不得不日益退縮固守,他們在北芬蘭建立了由三條防禦地帶組成、縱深150公里、具有永備工事的堅固防線。

1944年10月,蘇聯在北極戰線發起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這是蘇軍著名的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中的最後一次。1944年夏季的戰役中,卡累利阿地峽和南卡累利阿的德軍被擊退,芬蘭隨即退出戰爭,這為蘇軍在蘇聯北極戰場上逼退德軍創造了條件。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二戰時的運輸船

自1942年以後,北極地區未爆發大的陸上戰事。當地德國駐軍固然沒有其他戰區那樣精良的裝備和恐怖的裝甲部隊,但也沒有經歷殘酷的放血,還保留了不少老兵。兵員素質的優勢和用三年時間苦心經營的防線,令德軍自信可以一戰。

然而,實戰中蘇軍已經把大兵團進攻運用得爐火純青。蘇軍於1944年10月7日發動進攻,他們的兵力、火炮、坦克、飛機都佔有充分優勢,並且得到北方艦隊和海軍陸戰隊的支援。10月10日,蘇軍在德軍後方登陸,5天后攻下佩特薩莫港。德軍防禦在幾天內土崩瓦解。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德國「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北極地區10月的嚴寒並未擋住蘇聯人的腳步,蘇軍繼續向挪威方向追擊,奪取了希爾克內斯港。此役,蘇軍解放了被佔領的佩特薩莫和挪威北部部分地區,德國失去了北極地區的主要據點,北極戰場以蘇軍的勝利而徹底告終。

蘇聯為什麼能夠在北極之戰中勝利呢?首先,德國在戰爭早期希望通過閃電戰打垮蘇聯,因此準備不夠充分,這一點在自然環境惡劣的北極戰線尤其關鍵。而蘇軍對嚴寒氣候下作戰的適應力較強。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二戰蘇軍

此外,蘇聯距離戰場後方更近,便於作戰和民生物資的補給;而德國依託挪威北部的軍事基地,距離本土十分遙遠,後勤不足。北極戰場對蘇德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來自西方的輸血,源源不斷流進俄羅斯大地,加速了法西斯陣營的崩潰

北極之戰也令蘇聯高層充分認識到這一地區的地緣意義。冷戰時期,北極成為美蘇對抗前沿,雙方都謀求這一地區強大的軍事存在和戰略優勢。

二戰最冷戰場:蘇聯德國為何要在北極打仗?

俄羅斯北方艦隊颱風級核潛艇

摩爾曼斯克成為蘇聯最大的海空軍基地,二戰初期孱弱的北方艦隊逐漸擴大為蘇聯五大艦隊之首,擁有足以毀滅人類文明的龐大核潛艇編隊。由此看來,二戰時期的北極戰場,影響到了其後數十年的軍事佈局乃至歷史走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