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

二戰中,軸心國給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橫行的法西斯主義者給各國人民帶去了,難以撫平的苦難與創傷。然而在連綿的戰火中,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過。

儘管他們可以夾擊蘇聯,但最終他們卻選擇了不同的攻擊方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日本和德國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嗎?

一.同床異夢的聯盟

事實上,軸心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同床異夢的聯合。其主要成員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在其整體戰略上,就是背道而馳。比如德國謀求的是歐洲霸權和大西洋控制權,並奪取非洲,控制中亞。如果戰局情況不錯,那就奪下整個美洲。

意大利是打算建立一個環地中海的,新羅馬帝國。而日本呢,是希望奪下亞洲,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如果這樣看的話,三方的戰略,完全是不挨著,甚至於是相互衝突的。

"

二戰中,軸心國給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橫行的法西斯主義者給各國人民帶去了,難以撫平的苦難與創傷。然而在連綿的戰火中,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過。

儘管他們可以夾擊蘇聯,但最終他們卻選擇了不同的攻擊方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日本和德國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嗎?

一.同床異夢的聯盟

事實上,軸心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同床異夢的聯合。其主要成員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在其整體戰略上,就是背道而馳。比如德國謀求的是歐洲霸權和大西洋控制權,並奪取非洲,控制中亞。如果戰局情況不錯,那就奪下整個美洲。

意大利是打算建立一個環地中海的,新羅馬帝國。而日本呢,是希望奪下亞洲,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如果這樣看的話,三方的戰略,完全是不挨著,甚至於是相互衝突的。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首先來說德國和意大利就存在矛盾,德國想要歐洲的同時,也打算涉足非洲。儘管希特勒一再對意大利表示,他們將不觸碰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但是請注意,德國所需的生產原料,有很大一部分產地是在非洲。在這些地方,英法以經營許久,有現成的生產設施,如果說希特勒不打算去碰,那估計是個謊話。

然後德國和日本也存在矛盾,那就是中東。德國缺乏石油,對於石油的追求是堪稱到了狂熱的地步。隆美爾抵達北非作戰,並非只是為了幫助意大利,更大的目的在於中東。

因為這裡一直是一個著名的石油產地,物產豐富,有完備的開採和生產設施。對於德國,它至關重要。所以希特勒可謂勢在必行,他必然會想奪取中東了。

"

二戰中,軸心國給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橫行的法西斯主義者給各國人民帶去了,難以撫平的苦難與創傷。然而在連綿的戰火中,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過。

儘管他們可以夾擊蘇聯,但最終他們卻選擇了不同的攻擊方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日本和德國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嗎?

一.同床異夢的聯盟

事實上,軸心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同床異夢的聯合。其主要成員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在其整體戰略上,就是背道而馳。比如德國謀求的是歐洲霸權和大西洋控制權,並奪取非洲,控制中亞。如果戰局情況不錯,那就奪下整個美洲。

意大利是打算建立一個環地中海的,新羅馬帝國。而日本呢,是希望奪下亞洲,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如果這樣看的話,三方的戰略,完全是不挨著,甚至於是相互衝突的。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首先來說德國和意大利就存在矛盾,德國想要歐洲的同時,也打算涉足非洲。儘管希特勒一再對意大利表示,他們將不觸碰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但是請注意,德國所需的生產原料,有很大一部分產地是在非洲。在這些地方,英法以經營許久,有現成的生產設施,如果說希特勒不打算去碰,那估計是個謊話。

然後德國和日本也存在矛盾,那就是中東。德國缺乏石油,對於石油的追求是堪稱到了狂熱的地步。隆美爾抵達北非作戰,並非只是為了幫助意大利,更大的目的在於中東。

因為這裡一直是一個著名的石油產地,物產豐富,有完備的開採和生產設施。對於德國,它至關重要。所以希特勒可謂勢在必行,他必然會想奪取中東了。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然而這裡對於日本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日本也一樣在石油上十分匱乏。在當時除去東南亞有石油,就是中東擁有石油了。而擁有強大海軍的日本,本身也渴望佔據印度洋,進而控制中東。

在雙方都想要佔據中東的情況下,先一步佔據這裡,就成了雙方的關鍵。這樣的話就不免要和德國產生戰略上的矛盾,聯盟關係本來就成了同床異夢。

如此一看,軸心國三國,本身就成了一個名義上的聯盟,其衝突本身已經無法掩蓋。那麼最終體現在國家戰略層面上的,就是雙方的不配合。

二.難以協調的矛盾

事實上這種矛盾異常巨大,以德國為例,在1933至1941年上半旬,他的主要對手都是英法等西方盟國。如果要與之抗衡,德國首先需要避免的就是雙線作戰,畢竟英法勢力不俗,是老牌強國。

以1939年的德國為例,其軍事力量對英法並無絕對優勢。相反如果單單計算工業能力,德國就國力上與英法存在巨大差距。那麼此時,希特勒就必須確保,在集中國力軍力與英法交鋒時,德國不會被迫需要對付新的對手。

"

二戰中,軸心國給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橫行的法西斯主義者給各國人民帶去了,難以撫平的苦難與創傷。然而在連綿的戰火中,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過。

儘管他們可以夾擊蘇聯,但最終他們卻選擇了不同的攻擊方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日本和德國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嗎?

一.同床異夢的聯盟

事實上,軸心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同床異夢的聯合。其主要成員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在其整體戰略上,就是背道而馳。比如德國謀求的是歐洲霸權和大西洋控制權,並奪取非洲,控制中亞。如果戰局情況不錯,那就奪下整個美洲。

意大利是打算建立一個環地中海的,新羅馬帝國。而日本呢,是希望奪下亞洲,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如果這樣看的話,三方的戰略,完全是不挨著,甚至於是相互衝突的。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首先來說德國和意大利就存在矛盾,德國想要歐洲的同時,也打算涉足非洲。儘管希特勒一再對意大利表示,他們將不觸碰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但是請注意,德國所需的生產原料,有很大一部分產地是在非洲。在這些地方,英法以經營許久,有現成的生產設施,如果說希特勒不打算去碰,那估計是個謊話。

然後德國和日本也存在矛盾,那就是中東。德國缺乏石油,對於石油的追求是堪稱到了狂熱的地步。隆美爾抵達北非作戰,並非只是為了幫助意大利,更大的目的在於中東。

因為這裡一直是一個著名的石油產地,物產豐富,有完備的開採和生產設施。對於德國,它至關重要。所以希特勒可謂勢在必行,他必然會想奪取中東了。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然而這裡對於日本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日本也一樣在石油上十分匱乏。在當時除去東南亞有石油,就是中東擁有石油了。而擁有強大海軍的日本,本身也渴望佔據印度洋,進而控制中東。

在雙方都想要佔據中東的情況下,先一步佔據這裡,就成了雙方的關鍵。這樣的話就不免要和德國產生戰略上的矛盾,聯盟關係本來就成了同床異夢。

如此一看,軸心國三國,本身就成了一個名義上的聯盟,其衝突本身已經無法掩蓋。那麼最終體現在國家戰略層面上的,就是雙方的不配合。

二.難以協調的矛盾

事實上這種矛盾異常巨大,以德國為例,在1933至1941年上半旬,他的主要對手都是英法等西方盟國。如果要與之抗衡,德國首先需要避免的就是雙線作戰,畢竟英法勢力不俗,是老牌強國。

以1939年的德國為例,其軍事力量對英法並無絕對優勢。相反如果單單計算工業能力,德國就國力上與英法存在巨大差距。那麼此時,希特勒就必須確保,在集中國力軍力與英法交鋒時,德國不會被迫需要對付新的對手。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所以考慮德國自身的戰略環境,德國就勢必要和自己身後的大國蘇聯締結盟約,以防止雙線開戰的惡劣局面。但是如此一來,勢必就要和日本交惡,因為日本作為希特勒的準盟國(當時日本還沒有加入軸心國),日本與蘇聯有傳統的矛盾,這源自於沙皇俄國時期,就遺留的政治問題和領土問題。

自沙皇俄國時期開始,日本和俄國的矛盾就已經爆發,日俄戰爭就是一次比較集中的爆發。沙皇俄國被蘇聯推翻後,日本也曾派出干涉軍,試圖扼殺新生的蘇聯。儘管該事件被蘇聯挫敗,但是日本卻從沒有減少對蘇聯的覬覦。

"

二戰中,軸心國給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橫行的法西斯主義者給各國人民帶去了,難以撫平的苦難與創傷。然而在連綿的戰火中,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過。

儘管他們可以夾擊蘇聯,但最終他們卻選擇了不同的攻擊方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日本和德國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嗎?

一.同床異夢的聯盟

事實上,軸心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同床異夢的聯合。其主要成員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在其整體戰略上,就是背道而馳。比如德國謀求的是歐洲霸權和大西洋控制權,並奪取非洲,控制中亞。如果戰局情況不錯,那就奪下整個美洲。

意大利是打算建立一個環地中海的,新羅馬帝國。而日本呢,是希望奪下亞洲,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如果這樣看的話,三方的戰略,完全是不挨著,甚至於是相互衝突的。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首先來說德國和意大利就存在矛盾,德國想要歐洲的同時,也打算涉足非洲。儘管希特勒一再對意大利表示,他們將不觸碰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但是請注意,德國所需的生產原料,有很大一部分產地是在非洲。在這些地方,英法以經營許久,有現成的生產設施,如果說希特勒不打算去碰,那估計是個謊話。

然後德國和日本也存在矛盾,那就是中東。德國缺乏石油,對於石油的追求是堪稱到了狂熱的地步。隆美爾抵達北非作戰,並非只是為了幫助意大利,更大的目的在於中東。

因為這裡一直是一個著名的石油產地,物產豐富,有完備的開採和生產設施。對於德國,它至關重要。所以希特勒可謂勢在必行,他必然會想奪取中東了。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然而這裡對於日本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日本也一樣在石油上十分匱乏。在當時除去東南亞有石油,就是中東擁有石油了。而擁有強大海軍的日本,本身也渴望佔據印度洋,進而控制中東。

在雙方都想要佔據中東的情況下,先一步佔據這裡,就成了雙方的關鍵。這樣的話就不免要和德國產生戰略上的矛盾,聯盟關係本來就成了同床異夢。

如此一看,軸心國三國,本身就成了一個名義上的聯盟,其衝突本身已經無法掩蓋。那麼最終體現在國家戰略層面上的,就是雙方的不配合。

二.難以協調的矛盾

事實上這種矛盾異常巨大,以德國為例,在1933至1941年上半旬,他的主要對手都是英法等西方盟國。如果要與之抗衡,德國首先需要避免的就是雙線作戰,畢竟英法勢力不俗,是老牌強國。

以1939年的德國為例,其軍事力量對英法並無絕對優勢。相反如果單單計算工業能力,德國就國力上與英法存在巨大差距。那麼此時,希特勒就必須確保,在集中國力軍力與英法交鋒時,德國不會被迫需要對付新的對手。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所以考慮德國自身的戰略環境,德國就勢必要和自己身後的大國蘇聯締結盟約,以防止雙線開戰的惡劣局面。但是如此一來,勢必就要和日本交惡,因為日本作為希特勒的準盟國(當時日本還沒有加入軸心國),日本與蘇聯有傳統的矛盾,這源自於沙皇俄國時期,就遺留的政治問題和領土問題。

自沙皇俄國時期開始,日本和俄國的矛盾就已經爆發,日俄戰爭就是一次比較集中的爆發。沙皇俄國被蘇聯推翻後,日本也曾派出干涉軍,試圖扼殺新生的蘇聯。儘管該事件被蘇聯挫敗,但是日本卻從沒有減少對蘇聯的覬覦。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在當時的日本,北進論十分盛行。所謂北進論,即進攻蘇聯,奪取蘇聯在遠東的土地,以獲取資源,其中蘇聯的不凍港海參崴,對於日本的誘惑力十分巨大。

儘管1925年蘇聯和日本簽訂的《日蘇基本條約》,緩解了雙方的關係,並使日本獲得了開採庫頁島石油、煤炭的權利。但是日本仍感不知足,在他們眼裡,能夠對蘇聯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並奪取蘇聯土地,是一個必然舉動。

就此原則,雙方先後爆發了千岔子島事件,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事件等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其中諾門罕事件規模最大,堪稱一場小型戰爭。

日本關東軍為試探蘇聯,同時奪取蒙古,澤能保證日本在滿蒙的利益。故此,日本關東軍在諾門罕地區,與蒙古·蘇聯聯軍爆發戰鬥。蘇聯也做出積極迴應,在朱可夫的帶領下,蘇軍一整個集團軍投入了戰鬥,開始迎戰日本關東軍。

"

二戰中,軸心國給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橫行的法西斯主義者給各國人民帶去了,難以撫平的苦難與創傷。然而在連綿的戰火中,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過。

儘管他們可以夾擊蘇聯,但最終他們卻選擇了不同的攻擊方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日本和德國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嗎?

一.同床異夢的聯盟

事實上,軸心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同床異夢的聯合。其主要成員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在其整體戰略上,就是背道而馳。比如德國謀求的是歐洲霸權和大西洋控制權,並奪取非洲,控制中亞。如果戰局情況不錯,那就奪下整個美洲。

意大利是打算建立一個環地中海的,新羅馬帝國。而日本呢,是希望奪下亞洲,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如果這樣看的話,三方的戰略,完全是不挨著,甚至於是相互衝突的。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首先來說德國和意大利就存在矛盾,德國想要歐洲的同時,也打算涉足非洲。儘管希特勒一再對意大利表示,他們將不觸碰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但是請注意,德國所需的生產原料,有很大一部分產地是在非洲。在這些地方,英法以經營許久,有現成的生產設施,如果說希特勒不打算去碰,那估計是個謊話。

然後德國和日本也存在矛盾,那就是中東。德國缺乏石油,對於石油的追求是堪稱到了狂熱的地步。隆美爾抵達北非作戰,並非只是為了幫助意大利,更大的目的在於中東。

因為這裡一直是一個著名的石油產地,物產豐富,有完備的開採和生產設施。對於德國,它至關重要。所以希特勒可謂勢在必行,他必然會想奪取中東了。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然而這裡對於日本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日本也一樣在石油上十分匱乏。在當時除去東南亞有石油,就是中東擁有石油了。而擁有強大海軍的日本,本身也渴望佔據印度洋,進而控制中東。

在雙方都想要佔據中東的情況下,先一步佔據這裡,就成了雙方的關鍵。這樣的話就不免要和德國產生戰略上的矛盾,聯盟關係本來就成了同床異夢。

如此一看,軸心國三國,本身就成了一個名義上的聯盟,其衝突本身已經無法掩蓋。那麼最終體現在國家戰略層面上的,就是雙方的不配合。

二.難以協調的矛盾

事實上這種矛盾異常巨大,以德國為例,在1933至1941年上半旬,他的主要對手都是英法等西方盟國。如果要與之抗衡,德國首先需要避免的就是雙線作戰,畢竟英法勢力不俗,是老牌強國。

以1939年的德國為例,其軍事力量對英法並無絕對優勢。相反如果單單計算工業能力,德國就國力上與英法存在巨大差距。那麼此時,希特勒就必須確保,在集中國力軍力與英法交鋒時,德國不會被迫需要對付新的對手。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所以考慮德國自身的戰略環境,德國就勢必要和自己身後的大國蘇聯締結盟約,以防止雙線開戰的惡劣局面。但是如此一來,勢必就要和日本交惡,因為日本作為希特勒的準盟國(當時日本還沒有加入軸心國),日本與蘇聯有傳統的矛盾,這源自於沙皇俄國時期,就遺留的政治問題和領土問題。

自沙皇俄國時期開始,日本和俄國的矛盾就已經爆發,日俄戰爭就是一次比較集中的爆發。沙皇俄國被蘇聯推翻後,日本也曾派出干涉軍,試圖扼殺新生的蘇聯。儘管該事件被蘇聯挫敗,但是日本卻從沒有減少對蘇聯的覬覦。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在當時的日本,北進論十分盛行。所謂北進論,即進攻蘇聯,奪取蘇聯在遠東的土地,以獲取資源,其中蘇聯的不凍港海參崴,對於日本的誘惑力十分巨大。

儘管1925年蘇聯和日本簽訂的《日蘇基本條約》,緩解了雙方的關係,並使日本獲得了開採庫頁島石油、煤炭的權利。但是日本仍感不知足,在他們眼裡,能夠對蘇聯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並奪取蘇聯土地,是一個必然舉動。

就此原則,雙方先後爆發了千岔子島事件,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事件等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其中諾門罕事件規模最大,堪稱一場小型戰爭。

日本關東軍為試探蘇聯,同時奪取蒙古,澤能保證日本在滿蒙的利益。故此,日本關東軍在諾門罕地區,與蒙古·蘇聯聯軍爆發戰鬥。蘇聯也做出積極迴應,在朱可夫的帶領下,蘇軍一整個集團軍投入了戰鬥,開始迎戰日本關東軍。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但是日軍的計劃幾乎立刻遭到了蘇聯的打擊,整個作戰遭到了劇烈損失。而當日本希望聯合德國,對蘇聯實施夾擊時。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冷冰冰的告訴日本,德國已經決定於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望日本能夠在諾門罕地區予以剋制。

這件事無疑給日本澆了一盆冷水,日本只能與蘇聯停戰,並簽訂《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結束了他們在諾門罕的軍事冒險。因此儘管後來日本加入了三國軸心,但是這件事卻在日本內心留下了陰影,對德國的不信任已經開始蔓延。

三.日本的選擇

在這種不信任的影響下,日本對於德國在進攻蘇聯時,與日本所說的夾擊蘇聯保持了懷疑。日本認為,他們的根基和所謂大東亞共榮圈都在亞洲,如果聯結德國,或許確實可以擊敗蘇聯,但是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大的麻煩。

因為獨國(日語德國的意思)完全有可能成為比蘇聯更大的威脅。尤其是日本陸軍在軍力,裝備水平上並不如德國。

"

二戰中,軸心國給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橫行的法西斯主義者給各國人民帶去了,難以撫平的苦難與創傷。然而在連綿的戰火中,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過。

儘管他們可以夾擊蘇聯,但最終他們卻選擇了不同的攻擊方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日本和德國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嗎?

一.同床異夢的聯盟

事實上,軸心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同床異夢的聯合。其主要成員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在其整體戰略上,就是背道而馳。比如德國謀求的是歐洲霸權和大西洋控制權,並奪取非洲,控制中亞。如果戰局情況不錯,那就奪下整個美洲。

意大利是打算建立一個環地中海的,新羅馬帝國。而日本呢,是希望奪下亞洲,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如果這樣看的話,三方的戰略,完全是不挨著,甚至於是相互衝突的。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首先來說德國和意大利就存在矛盾,德國想要歐洲的同時,也打算涉足非洲。儘管希特勒一再對意大利表示,他們將不觸碰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但是請注意,德國所需的生產原料,有很大一部分產地是在非洲。在這些地方,英法以經營許久,有現成的生產設施,如果說希特勒不打算去碰,那估計是個謊話。

然後德國和日本也存在矛盾,那就是中東。德國缺乏石油,對於石油的追求是堪稱到了狂熱的地步。隆美爾抵達北非作戰,並非只是為了幫助意大利,更大的目的在於中東。

因為這裡一直是一個著名的石油產地,物產豐富,有完備的開採和生產設施。對於德國,它至關重要。所以希特勒可謂勢在必行,他必然會想奪取中東了。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然而這裡對於日本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日本也一樣在石油上十分匱乏。在當時除去東南亞有石油,就是中東擁有石油了。而擁有強大海軍的日本,本身也渴望佔據印度洋,進而控制中東。

在雙方都想要佔據中東的情況下,先一步佔據這裡,就成了雙方的關鍵。這樣的話就不免要和德國產生戰略上的矛盾,聯盟關係本來就成了同床異夢。

如此一看,軸心國三國,本身就成了一個名義上的聯盟,其衝突本身已經無法掩蓋。那麼最終體現在國家戰略層面上的,就是雙方的不配合。

二.難以協調的矛盾

事實上這種矛盾異常巨大,以德國為例,在1933至1941年上半旬,他的主要對手都是英法等西方盟國。如果要與之抗衡,德國首先需要避免的就是雙線作戰,畢竟英法勢力不俗,是老牌強國。

以1939年的德國為例,其軍事力量對英法並無絕對優勢。相反如果單單計算工業能力,德國就國力上與英法存在巨大差距。那麼此時,希特勒就必須確保,在集中國力軍力與英法交鋒時,德國不會被迫需要對付新的對手。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所以考慮德國自身的戰略環境,德國就勢必要和自己身後的大國蘇聯締結盟約,以防止雙線開戰的惡劣局面。但是如此一來,勢必就要和日本交惡,因為日本作為希特勒的準盟國(當時日本還沒有加入軸心國),日本與蘇聯有傳統的矛盾,這源自於沙皇俄國時期,就遺留的政治問題和領土問題。

自沙皇俄國時期開始,日本和俄國的矛盾就已經爆發,日俄戰爭就是一次比較集中的爆發。沙皇俄國被蘇聯推翻後,日本也曾派出干涉軍,試圖扼殺新生的蘇聯。儘管該事件被蘇聯挫敗,但是日本卻從沒有減少對蘇聯的覬覦。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在當時的日本,北進論十分盛行。所謂北進論,即進攻蘇聯,奪取蘇聯在遠東的土地,以獲取資源,其中蘇聯的不凍港海參崴,對於日本的誘惑力十分巨大。

儘管1925年蘇聯和日本簽訂的《日蘇基本條約》,緩解了雙方的關係,並使日本獲得了開採庫頁島石油、煤炭的權利。但是日本仍感不知足,在他們眼裡,能夠對蘇聯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並奪取蘇聯土地,是一個必然舉動。

就此原則,雙方先後爆發了千岔子島事件,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事件等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其中諾門罕事件規模最大,堪稱一場小型戰爭。

日本關東軍為試探蘇聯,同時奪取蒙古,澤能保證日本在滿蒙的利益。故此,日本關東軍在諾門罕地區,與蒙古·蘇聯聯軍爆發戰鬥。蘇聯也做出積極迴應,在朱可夫的帶領下,蘇軍一整個集團軍投入了戰鬥,開始迎戰日本關東軍。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但是日軍的計劃幾乎立刻遭到了蘇聯的打擊,整個作戰遭到了劇烈損失。而當日本希望聯合德國,對蘇聯實施夾擊時。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冷冰冰的告訴日本,德國已經決定於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望日本能夠在諾門罕地區予以剋制。

這件事無疑給日本澆了一盆冷水,日本只能與蘇聯停戰,並簽訂《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結束了他們在諾門罕的軍事冒險。因此儘管後來日本加入了三國軸心,但是這件事卻在日本內心留下了陰影,對德國的不信任已經開始蔓延。

三.日本的選擇

在這種不信任的影響下,日本對於德國在進攻蘇聯時,與日本所說的夾擊蘇聯保持了懷疑。日本認為,他們的根基和所謂大東亞共榮圈都在亞洲,如果聯結德國,或許確實可以擊敗蘇聯,但是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大的麻煩。

因為獨國(日語德國的意思)完全有可能成為比蘇聯更大的威脅。尤其是日本陸軍在軍力,裝備水平上並不如德國。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而另一方面,日本關東軍雖然做沒有放棄進攻蘇聯的準備,但這種決心是受到實際情況影響的。根據其國策綱要,日本對蘇戰備準備較為充分。

日軍大本營所下達的大陸命第506號命令指出,關東軍通過特別演習達到:按照戰時編制,充實各部隊的兵員、裝備、編組和加強特種兵(尤其是炮兵)及各類保障單位(特別是兵站、兵器勤務隊、醫院);各軍、兵種按作戰方案,進行臨戰前之訓練與演習;按對蘇作戰方案,部隊進行戰略展開。

此時關東軍將自身軍力,從14個常備師團,每個師團15000人,提升為了16個師團,每個師團24000至28000人。再加上其國境守備隊,獨立守備隊等編制,以及加強的坦克聯隊,獨立炮兵聯隊等,野戰重炮聯隊,高炮大隊等等加強兵力後,其總兵力高達75萬人。

技術裝備也得到了加強,野戰重炮兵聯隊14個、重炮兵聯隊3個,以及獨立重炮兵8個大隊。同時日本當時所擁有的15個坦克聯隊,有9個部署於關東軍,此時關東軍的力量較過去而言,可為空前加強。

"

二戰中,軸心國給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橫行的法西斯主義者給各國人民帶去了,難以撫平的苦難與創傷。然而在連綿的戰火中,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過。

儘管他們可以夾擊蘇聯,但最終他們卻選擇了不同的攻擊方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日本和德國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嗎?

一.同床異夢的聯盟

事實上,軸心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同床異夢的聯合。其主要成員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在其整體戰略上,就是背道而馳。比如德國謀求的是歐洲霸權和大西洋控制權,並奪取非洲,控制中亞。如果戰局情況不錯,那就奪下整個美洲。

意大利是打算建立一個環地中海的,新羅馬帝國。而日本呢,是希望奪下亞洲,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如果這樣看的話,三方的戰略,完全是不挨著,甚至於是相互衝突的。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首先來說德國和意大利就存在矛盾,德國想要歐洲的同時,也打算涉足非洲。儘管希特勒一再對意大利表示,他們將不觸碰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但是請注意,德國所需的生產原料,有很大一部分產地是在非洲。在這些地方,英法以經營許久,有現成的生產設施,如果說希特勒不打算去碰,那估計是個謊話。

然後德國和日本也存在矛盾,那就是中東。德國缺乏石油,對於石油的追求是堪稱到了狂熱的地步。隆美爾抵達北非作戰,並非只是為了幫助意大利,更大的目的在於中東。

因為這裡一直是一個著名的石油產地,物產豐富,有完備的開採和生產設施。對於德國,它至關重要。所以希特勒可謂勢在必行,他必然會想奪取中東了。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然而這裡對於日本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日本也一樣在石油上十分匱乏。在當時除去東南亞有石油,就是中東擁有石油了。而擁有強大海軍的日本,本身也渴望佔據印度洋,進而控制中東。

在雙方都想要佔據中東的情況下,先一步佔據這裡,就成了雙方的關鍵。這樣的話就不免要和德國產生戰略上的矛盾,聯盟關係本來就成了同床異夢。

如此一看,軸心國三國,本身就成了一個名義上的聯盟,其衝突本身已經無法掩蓋。那麼最終體現在國家戰略層面上的,就是雙方的不配合。

二.難以協調的矛盾

事實上這種矛盾異常巨大,以德國為例,在1933至1941年上半旬,他的主要對手都是英法等西方盟國。如果要與之抗衡,德國首先需要避免的就是雙線作戰,畢竟英法勢力不俗,是老牌強國。

以1939年的德國為例,其軍事力量對英法並無絕對優勢。相反如果單單計算工業能力,德國就國力上與英法存在巨大差距。那麼此時,希特勒就必須確保,在集中國力軍力與英法交鋒時,德國不會被迫需要對付新的對手。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所以考慮德國自身的戰略環境,德國就勢必要和自己身後的大國蘇聯締結盟約,以防止雙線開戰的惡劣局面。但是如此一來,勢必就要和日本交惡,因為日本作為希特勒的準盟國(當時日本還沒有加入軸心國),日本與蘇聯有傳統的矛盾,這源自於沙皇俄國時期,就遺留的政治問題和領土問題。

自沙皇俄國時期開始,日本和俄國的矛盾就已經爆發,日俄戰爭就是一次比較集中的爆發。沙皇俄國被蘇聯推翻後,日本也曾派出干涉軍,試圖扼殺新生的蘇聯。儘管該事件被蘇聯挫敗,但是日本卻從沒有減少對蘇聯的覬覦。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在當時的日本,北進論十分盛行。所謂北進論,即進攻蘇聯,奪取蘇聯在遠東的土地,以獲取資源,其中蘇聯的不凍港海參崴,對於日本的誘惑力十分巨大。

儘管1925年蘇聯和日本簽訂的《日蘇基本條約》,緩解了雙方的關係,並使日本獲得了開採庫頁島石油、煤炭的權利。但是日本仍感不知足,在他們眼裡,能夠對蘇聯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並奪取蘇聯土地,是一個必然舉動。

就此原則,雙方先後爆發了千岔子島事件,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事件等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其中諾門罕事件規模最大,堪稱一場小型戰爭。

日本關東軍為試探蘇聯,同時奪取蒙古,澤能保證日本在滿蒙的利益。故此,日本關東軍在諾門罕地區,與蒙古·蘇聯聯軍爆發戰鬥。蘇聯也做出積極迴應,在朱可夫的帶領下,蘇軍一整個集團軍投入了戰鬥,開始迎戰日本關東軍。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但是日軍的計劃幾乎立刻遭到了蘇聯的打擊,整個作戰遭到了劇烈損失。而當日本希望聯合德國,對蘇聯實施夾擊時。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冷冰冰的告訴日本,德國已經決定於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望日本能夠在諾門罕地區予以剋制。

這件事無疑給日本澆了一盆冷水,日本只能與蘇聯停戰,並簽訂《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結束了他們在諾門罕的軍事冒險。因此儘管後來日本加入了三國軸心,但是這件事卻在日本內心留下了陰影,對德國的不信任已經開始蔓延。

三.日本的選擇

在這種不信任的影響下,日本對於德國在進攻蘇聯時,與日本所說的夾擊蘇聯保持了懷疑。日本認為,他們的根基和所謂大東亞共榮圈都在亞洲,如果聯結德國,或許確實可以擊敗蘇聯,但是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大的麻煩。

因為獨國(日語德國的意思)完全有可能成為比蘇聯更大的威脅。尤其是日本陸軍在軍力,裝備水平上並不如德國。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而另一方面,日本關東軍雖然做沒有放棄進攻蘇聯的準備,但這種決心是受到實際情況影響的。根據其國策綱要,日本對蘇戰備準備較為充分。

日軍大本營所下達的大陸命第506號命令指出,關東軍通過特別演習達到:按照戰時編制,充實各部隊的兵員、裝備、編組和加強特種兵(尤其是炮兵)及各類保障單位(特別是兵站、兵器勤務隊、醫院);各軍、兵種按作戰方案,進行臨戰前之訓練與演習;按對蘇作戰方案,部隊進行戰略展開。

此時關東軍將自身軍力,從14個常備師團,每個師團15000人,提升為了16個師團,每個師團24000至28000人。再加上其國境守備隊,獨立守備隊等編制,以及加強的坦克聯隊,獨立炮兵聯隊等,野戰重炮聯隊,高炮大隊等等加強兵力後,其總兵力高達75萬人。

技術裝備也得到了加強,野戰重炮兵聯隊14個、重炮兵聯隊3個,以及獨立重炮兵8個大隊。同時日本當時所擁有的15個坦克聯隊,有9個部署於關東軍,此時關東軍的力量較過去而言,可為空前加強。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同時日本關東軍之航空兵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強,第2飛行集團和第5飛行集團,此時擁有各種作戰飛機達1025架。其中偵察機193架,“九七式”戰鬥機409架;“九七式”、“九八式”輕轟炸機264架;“九七式”重轟炸機159架。

另外還有聯絡機44架(“九五式”雙座教練機);運輸機33架(飛行人員從民航中徵集來);司令部專用機10架以及關東軍空中攝影隊。當時關東軍的飛行駕駛人員,共約1100人,實際約有800人可以執行空中作戰任務,其他約300人為新飛行員。

但令日本失望的是,蘇聯在遠東擁有三十個步兵師,三個騎兵師,十六個裝甲旅和十五個炮兵團,再加上蘇聯內務部管轄的邊防軍和蘇聯太平洋艦隊,其兵員在61萬左右。

擁有坦克2700輛,各型飛機2700架,炮兵則無法有效估算,但一定是高於日本。其兵力並不弱於關東軍,如果貿然發動進攻,很可能遭至慘敗。有鑑於此,再加上他們對德國的不信任,日本並沒有對蘇聯採取攻勢,而是採取了守勢進行觀望。

"

二戰中,軸心國給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橫行的法西斯主義者給各國人民帶去了,難以撫平的苦難與創傷。然而在連綿的戰火中,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法西斯,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過。

儘管他們可以夾擊蘇聯,但最終他們卻選擇了不同的攻擊方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日本和德國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嗎?

一.同床異夢的聯盟

事實上,軸心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同床異夢的聯合。其主要成員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在其整體戰略上,就是背道而馳。比如德國謀求的是歐洲霸權和大西洋控制權,並奪取非洲,控制中亞。如果戰局情況不錯,那就奪下整個美洲。

意大利是打算建立一個環地中海的,新羅馬帝國。而日本呢,是希望奪下亞洲,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如果這樣看的話,三方的戰略,完全是不挨著,甚至於是相互衝突的。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首先來說德國和意大利就存在矛盾,德國想要歐洲的同時,也打算涉足非洲。儘管希特勒一再對意大利表示,他們將不觸碰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但是請注意,德國所需的生產原料,有很大一部分產地是在非洲。在這些地方,英法以經營許久,有現成的生產設施,如果說希特勒不打算去碰,那估計是個謊話。

然後德國和日本也存在矛盾,那就是中東。德國缺乏石油,對於石油的追求是堪稱到了狂熱的地步。隆美爾抵達北非作戰,並非只是為了幫助意大利,更大的目的在於中東。

因為這裡一直是一個著名的石油產地,物產豐富,有完備的開採和生產設施。對於德國,它至關重要。所以希特勒可謂勢在必行,他必然會想奪取中東了。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然而這裡對於日本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日本也一樣在石油上十分匱乏。在當時除去東南亞有石油,就是中東擁有石油了。而擁有強大海軍的日本,本身也渴望佔據印度洋,進而控制中東。

在雙方都想要佔據中東的情況下,先一步佔據這裡,就成了雙方的關鍵。這樣的話就不免要和德國產生戰略上的矛盾,聯盟關係本來就成了同床異夢。

如此一看,軸心國三國,本身就成了一個名義上的聯盟,其衝突本身已經無法掩蓋。那麼最終體現在國家戰略層面上的,就是雙方的不配合。

二.難以協調的矛盾

事實上這種矛盾異常巨大,以德國為例,在1933至1941年上半旬,他的主要對手都是英法等西方盟國。如果要與之抗衡,德國首先需要避免的就是雙線作戰,畢竟英法勢力不俗,是老牌強國。

以1939年的德國為例,其軍事力量對英法並無絕對優勢。相反如果單單計算工業能力,德國就國力上與英法存在巨大差距。那麼此時,希特勒就必須確保,在集中國力軍力與英法交鋒時,德國不會被迫需要對付新的對手。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所以考慮德國自身的戰略環境,德國就勢必要和自己身後的大國蘇聯締結盟約,以防止雙線開戰的惡劣局面。但是如此一來,勢必就要和日本交惡,因為日本作為希特勒的準盟國(當時日本還沒有加入軸心國),日本與蘇聯有傳統的矛盾,這源自於沙皇俄國時期,就遺留的政治問題和領土問題。

自沙皇俄國時期開始,日本和俄國的矛盾就已經爆發,日俄戰爭就是一次比較集中的爆發。沙皇俄國被蘇聯推翻後,日本也曾派出干涉軍,試圖扼殺新生的蘇聯。儘管該事件被蘇聯挫敗,但是日本卻從沒有減少對蘇聯的覬覦。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在當時的日本,北進論十分盛行。所謂北進論,即進攻蘇聯,奪取蘇聯在遠東的土地,以獲取資源,其中蘇聯的不凍港海參崴,對於日本的誘惑力十分巨大。

儘管1925年蘇聯和日本簽訂的《日蘇基本條約》,緩解了雙方的關係,並使日本獲得了開採庫頁島石油、煤炭的權利。但是日本仍感不知足,在他們眼裡,能夠對蘇聯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並奪取蘇聯土地,是一個必然舉動。

就此原則,雙方先後爆發了千岔子島事件,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事件等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其中諾門罕事件規模最大,堪稱一場小型戰爭。

日本關東軍為試探蘇聯,同時奪取蒙古,澤能保證日本在滿蒙的利益。故此,日本關東軍在諾門罕地區,與蒙古·蘇聯聯軍爆發戰鬥。蘇聯也做出積極迴應,在朱可夫的帶領下,蘇軍一整個集團軍投入了戰鬥,開始迎戰日本關東軍。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但是日軍的計劃幾乎立刻遭到了蘇聯的打擊,整個作戰遭到了劇烈損失。而當日本希望聯合德國,對蘇聯實施夾擊時。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冷冰冰的告訴日本,德國已經決定於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望日本能夠在諾門罕地區予以剋制。

這件事無疑給日本澆了一盆冷水,日本只能與蘇聯停戰,並簽訂《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結束了他們在諾門罕的軍事冒險。因此儘管後來日本加入了三國軸心,但是這件事卻在日本內心留下了陰影,對德國的不信任已經開始蔓延。

三.日本的選擇

在這種不信任的影響下,日本對於德國在進攻蘇聯時,與日本所說的夾擊蘇聯保持了懷疑。日本認為,他們的根基和所謂大東亞共榮圈都在亞洲,如果聯結德國,或許確實可以擊敗蘇聯,但是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大的麻煩。

因為獨國(日語德國的意思)完全有可能成為比蘇聯更大的威脅。尤其是日本陸軍在軍力,裝備水平上並不如德國。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而另一方面,日本關東軍雖然做沒有放棄進攻蘇聯的準備,但這種決心是受到實際情況影響的。根據其國策綱要,日本對蘇戰備準備較為充分。

日軍大本營所下達的大陸命第506號命令指出,關東軍通過特別演習達到:按照戰時編制,充實各部隊的兵員、裝備、編組和加強特種兵(尤其是炮兵)及各類保障單位(特別是兵站、兵器勤務隊、醫院);各軍、兵種按作戰方案,進行臨戰前之訓練與演習;按對蘇作戰方案,部隊進行戰略展開。

此時關東軍將自身軍力,從14個常備師團,每個師團15000人,提升為了16個師團,每個師團24000至28000人。再加上其國境守備隊,獨立守備隊等編制,以及加強的坦克聯隊,獨立炮兵聯隊等,野戰重炮聯隊,高炮大隊等等加強兵力後,其總兵力高達75萬人。

技術裝備也得到了加強,野戰重炮兵聯隊14個、重炮兵聯隊3個,以及獨立重炮兵8個大隊。同時日本當時所擁有的15個坦克聯隊,有9個部署於關東軍,此時關東軍的力量較過去而言,可為空前加強。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同時日本關東軍之航空兵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強,第2飛行集團和第5飛行集團,此時擁有各種作戰飛機達1025架。其中偵察機193架,“九七式”戰鬥機409架;“九七式”、“九八式”輕轟炸機264架;“九七式”重轟炸機159架。

另外還有聯絡機44架(“九五式”雙座教練機);運輸機33架(飛行人員從民航中徵集來);司令部專用機10架以及關東軍空中攝影隊。當時關東軍的飛行駕駛人員,共約1100人,實際約有800人可以執行空中作戰任務,其他約300人為新飛行員。

但令日本失望的是,蘇聯在遠東擁有三十個步兵師,三個騎兵師,十六個裝甲旅和十五個炮兵團,再加上蘇聯內務部管轄的邊防軍和蘇聯太平洋艦隊,其兵員在61萬左右。

擁有坦克2700輛,各型飛機2700架,炮兵則無法有效估算,但一定是高於日本。其兵力並不弱於關東軍,如果貿然發動進攻,很可能遭至慘敗。有鑑於此,再加上他們對德國的不信任,日本並沒有對蘇聯採取攻勢,而是採取了守勢進行觀望。

日本為何要進攻英美,而不去進攻蘇聯?難道和德國的合作有問題?

同時有鑑於日本和英美德國的矛盾升級,日本政府和其大本營開始將戰略重心,由北進策略轉為南進策略。其意在於奪取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獲取日本所需的石油和橡膠等戰略資源。

而隨著1941年7月至8月,英美政府先後宣佈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並凍結日本資產,日本開始正式為其南征策略的實施,開始調兵遣將。

浩瀚的大洋之上,一場空前的海戰,即將爆發。

結語

由此可見,軸心國的所謂同盟實際上是名不符實,本質上是各懷鬼胎。實際作戰上,結盟的雙方根本不會合作,完全是雙方在各自為戰。可以想象,在這種各懷鬼胎,各自為戰的情況下,軸心國根本不可能在整體上取得優勢。其最終結果,自然是全軍覆沒。

結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日本侵華戰爭簡史》

《大東亞戰爭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