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都做了些什麼,將盛極一時的隋王朝推向覆滅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之一。他結束了長期分裂戰亂的局面,統一了中國,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政治經濟文化推向了頂峰。

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在歷史上只存留了38年,二世而亡。它的亡國之君就是隋煬帝楊廣,是個譭譽難定的君主。

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都做了些什麼,將盛極一時的隋王朝推向覆滅

楊廣畫像

公元604年7月,楊廣即位。一開始,楊廣也是個很有政治抱負的人,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皇帝,名留千古,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舉措治理國家。

如建館收藏文化典籍,恢復學校,創立科舉制,宣佈免除婦女和奴婢的賦稅,繼續開通大運河,經略西域,開疆拓土,鞏固統一等等。

在隋煬帝統治前期的609年,帝國發展達到了鼎盛。《資治通鑑》記載:

"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兩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朝之盛,極於此矣!"

那麼,面對這樣一個盛極一時的王朝,隋煬帝楊廣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將其推向覆滅的?

殘暴百姓,國富民困,引發了各地百姓紛紛起義

在擁有無上權力之後,在充沛的財富面前,隋煬帝漸漸將自己的好大喜功,驕奢無度表現的淋漓盡致,甚至走上了一條殘暴百姓的道路。

隋煬即位第二年,命宇文愷、楊素大興土木,重建方圓二十七公里的東都洛陽,每月須徵發200萬勞工,日夜不停的施工。

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都做了些什麼,將盛極一時的隋王朝推向覆滅

東都洛陽

在他統治的十四年間,因戰爭、開通運河、修築長城等,前後被徵發的民夫大約1000萬,死者無數。

開通運河、修築長城、每年極盡奢華的外出巡遊、還有"無隔夷夏"的開放政策等等,隋煬帝導演的這一樁樁看似國家富足的景象背後,是百姓長期陷於飢寒交迫的悲慘境地,是了無止境的徭役需索和死者無數,是民不聊生和怨聲載道。

但其本人對這些卻置若罔聞。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帝王,他寧願糧食爛在倉庫裡,也不願用來救濟窮困潦倒的百姓。

明清之際的學者唐甄曾指出:"立國之道無他,惟在於富。自古未有國貧而可以為國者。夫富在編戶,不在府庫。若編戶空虛,雖府庫之財積如丘山,實為貧國,不可以為國矣。"

隋文帝為自己的兒子,留下了豐厚的物質積累後,隋煬帝又繼續置倉儲糧,國庫之財也是堆積如山。而在隋朝滅亡之前,民間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猶大充牣,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由是益困。初皆剝樹皮以食之,漸及於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藁為末而食之。其後,人乃相食。"

這是《隋書·食貨志》裡的記載。也就是說,糧食或堆積在倉庫之中,或由官吏豪紳據為己有,或運到邊境以供戰事,總之都沒老百姓的份。

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都做了些什麼,將盛極一時的隋王朝推向覆滅

隋運河示意圖

連隋文帝時期設置的義倉,這時也早已收歸官有,在老百姓遇到災荒時,官吏們卻因為害怕國家的嚴刑峻法,不敢發放糧食賑濟百姓。

開始的時候百姓們還能吃樹皮、樹葉,後來就吃土、吃稻麥的秸稈,最後甚至發展到人吃人的悲慘程度。

加之,賦稅日益沉重,官吏大肆貪虐、殘暴苛剝百姓,使得老百姓生活極度困頓。走投無路的百姓迫不得已只能揭竿而起,各地的農民紛紛聚眾起義。

公元 611 年 ,齊郡鄒平(今山東鄒平縣)人王薄,自稱"知世郎",號召民眾起義開始,起義就接連不斷,一直到隋朝滅亡。

而隋朝國庫中堆積如山的糧食,也成為起義軍或割據者號召百姓的物質基礎,他們紛紛以"開倉賑糧"為號,聚集百姓。

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失利時,他的謀士李子雄為他出謀劃策,讓他出兵拿下永豐糧倉,以圖再起。

馬邑鷹揚府校尉劉武周起兵,在宣導百姓時說:"壯士豈能坐待溝壑!今倉粟爛積,誰能與我共取之"來激勵起義者。

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都做了些什麼,將盛極一時的隋王朝推向覆滅

瓦崗軍開倉放糧

隋末最大一支起義軍,瓦崗軍也是通過佔據洛口糧倉,放糧賑濟百姓來收攏民心,從而達到強盛的目的。

就連後來的唐高祖李淵起兵時,也是通過開倉賑濟貧苦百姓來招募兵卒的,而且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也多次通過開倉放糧來拉攏民心。

隋煬帝一手造就的"國富民困"的局面,使得各地民眾紛紛起義討伐,直至隋朝滅亡;或者說,是他無視百姓困苦所積儲的糧食,成為了促使隋王朝滅亡的催化劑。

錯誤的軍事改革,以及濫用兵力,導致軍事力量崩潰

隋朝對軍事制度所作的重大憶往昔,還是有許多可取之處。

如 "兵農合一",府兵由原來身份低下的職業兵,變成了"一與民同"的兼業兵,從"南征北戰,居處無定"變成了 "墾田籍賬"的小農,身份地位大為提高,戰鬥力大為加強。

同時,府兵成為直屬朝廷的武裝,有力地防止了地方割據勢力的擁兵自重,強化了中央集權,有利於維護和鞏固國家的統一。

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都做了些什麼,將盛極一時的隋王朝推向覆滅

隋朝疆域圖

但隋煬帝犯下最大的錯就在於,廢止了總管府這一機構的設置。總管府的設置,原本是為拱衛京師,鞏固邊防,控制地方政局,穩定地方秩序。

現由於總管府的廢除,使地方失去了有效的統一管理機構,府兵、郡兵各成體系,互不統轄,從而大大削弱、分散了軍事武裝力量。

這些都為農民起義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地方官吏和軍事將領的反隋割據,提供了有利條件。

以及,皇帝和中央朝廷若是對軍事指揮權控制得太死,將帥便失去了快速應變的自主權和靈活性,消極、被動、坐失良機。不得不說,這也是隋朝後期在對內對外軍事行動中,頻頻受挫、一再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由於隋煬帝的為所欲為,無限制地擴充兵源,濫用兵力,府兵制的優越作用非但沒有得到發揮,最終卻走向了它的反面。

從大業元年至大業十三年,討契丹、抗突厥、擊琉球、通西域、徵吐谷渾、三伐高句麗、連年用兵,征戰不息。而每次出巡,也動輒數十萬兵護衛。

開鑿運河、修築長城、營建東都、建離宮別館、造舟船、挖長塹、通弛道等許多大型工程,無一不用大量軍士參與勞作、保衛和督役。

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都做了些什麼,將盛極一時的隋王朝推向覆滅

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

特別是隋煬帝發動的三次征伐高句麗的戰爭,為了實現他儘早消滅"中原的潛在威脅"這一政治意圖,將整個國家拖進了災難性的境地,幾乎將隋王朝推向崩潰的邊緣。

為了這場戰爭,煬帝先是運用了全國的力量,為供應軍需督造戰船、製造陸路運輸工具、徵發民夫和船隻將黎陽和洛口積存的糧食,運往涿郡;山東諸郡負擔尤其重,牛車用完,竟徵發人力推車,晝夜不停。

隋朝在最鼎盛之時,全國人口也不過才四千多萬,大規模地徵發工匠和民夫,以及嚴酷的政令造成死傷無數,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不說,在公元612年,第一次征伐高句麗時,煬帝更是動用隋兵113萬人之多。

征伐過程中,隋煬帝嚴令諸將在前線的所有軍事行動,都必須及時向他彙報,等待他的詔令行事,以致貽誤戰機。最終,煬帝的剛愎自用讓隋軍損失慘重,大敗而歸。

隋煬帝前後三次,連年大規模徵調民力、兵力討伐高句麗,嚴重破壞正常的社會生產秩序,對國家政治和經濟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另外,由於罷兵戶為民戶,軍人與民同樣受田,雖免其賦調,但府兵們為國效命,資糧給養卻要自備。許多府兵因此窮困潦倒,被迫出逃,甚至自殘肢體以逃避兵役,最後導致兵源日漸枯竭。

加上連年征戰,剩餘的府兵們困苦不堪,以及得不到正常的訓練,戰鬥力大為削弱,軍無鬥志。

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都做了些什麼,將盛極一時的隋王朝推向覆滅

隋煬帝劇照

公元615年八月初八,隋煬帝統領數十萬禁軍北上巡塞,遇見了突厥大軍突襲,隋煬帝被困於雁門郡城內。

突厥大軍攻克了全郡四十一個縣中的三十九座,而隋軍卻連突圍的能力都沒有,只能據城死守,苦苦支撐。直到九月十五,突厥始畢可汗才解圍離去。

可以看出,三伐高句麗後的隋軍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導致了隋軍在面對突厥大軍的襲擊中,戰鬥力近乎為零。

而在公元614-616年間,各路起義軍由分散作戰逐漸走向聯合,形成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江淮起義軍三支主要軍隊後,隋軍便再也鎮壓不住,直到隋朝滅亡。

由此種種可見,隋煬帝這種過於集權式的軍事改革,以及濫用兵力,使得隋軍之威武與震懾已不復存在。

難逃亡國之君的結局

由於隋朝政權是通過宮廷政變建立的,以楊堅為首的新的統治集團,都是來自北周的政權內部。

而南北朝時期,不僅存在著尖銳的階級矛盾,還有著複雜的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換句話說,隋王朝本來就是建立在危機四伏的基礎之上。

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都做了些什麼,將盛極一時的隋王朝推向覆滅

公元616年,國家已陷於水深火熱之中,隋煬帝不顧眾臣的勸諫,仍然第三次巡遊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揚州。

這時,一些對中央不滿的貴族、地主、官僚趁機紛紛起兵反隋,割據一方。其中以關中地區為最多,因而中原大亂。

其實,早在隋煬帝第二次出征高麗時,禮部尚書楊玄感在河南黎陽,即今浚縣督運軍糧時,看到百姓飽受徭役之苦,人心思變,遂趁機起兵。許多農夫因不堪勞苦蔘加了他的隊伍,一些達官貴戚子弟也前往歸附,一時聲勢浩大。

只是,後來楊玄感在西征關中的途中兵敗身亡。但他的起兵擴大了統治階級內部的裂痕,客觀上為反隋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雖然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不是引起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但當它在一定的條件下爆發後,必定會加速帝國統治的覆滅。

中原大亂後,隋煬帝不敢北歸,在江都修建了丹陽宮,欲拒保丹東。但隨同的將士中諸多都是關中人,懷念家鄉,時有逃亡。

伴隨著農民起義的高潮迭起,公元618年,隋朝大將宇文化及發動兵變縊殺隋煬帝,統治中國近38年的隋王朝到此結束。

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都做了些什麼,將盛極一時的隋王朝推向覆滅

隋煬帝墓

隋王朝就像一顆流星在夜空中劃過,雖然短暫,但卻燦爛無比。他確立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影響深遠;開通了大運河,鞏固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南北經濟政治文化的聯繫,可以說是利在千秋的事業。

但由於隋煬帝急功近利而殘暴百姓、濫用兵力等原因,造成了隋王朝二世而亡。或許他的經歷,是印證了那句老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 呂思勉

《隋書》 魏 徵

《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 易中天

紀錄片《中國通史之瓊花之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