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

人們在談論歷史的時候,喜歡談亂世,也喜歡談統一,然而卻很容易就忽略了大一統國家隋朝。很多人對隋朝的瞭解,大部分是在隋煬帝執政期間,對隋文帝的治理可謂是一片空白。隋朝在隋文帝執政期間,曾經出現過“開皇之治”,到了隋煬帝即位的時候,隋朝已經是國富力強,這僅僅用了二十年。普通的封建王朝要想達到盛世,少則五十年,多則一個世紀。那隋朝是用了什麼辦法,20年就將國家變成盛世?

加強義倉的管理

"

人們在談論歷史的時候,喜歡談亂世,也喜歡談統一,然而卻很容易就忽略了大一統國家隋朝。很多人對隋朝的瞭解,大部分是在隋煬帝執政期間,對隋文帝的治理可謂是一片空白。隋朝在隋文帝執政期間,曾經出現過“開皇之治”,到了隋煬帝即位的時候,隋朝已經是國富力強,這僅僅用了二十年。普通的封建王朝要想達到盛世,少則五十年,多則一個世紀。那隋朝是用了什麼辦法,20年就將國家變成盛世?

加強義倉的管理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文帝

隋朝建國初期,隋文帝下達了讓全國各地建立義倉的命令。所謂的義倉就是農民在收穫之餘,向糧倉存入一定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可是怎麼存,怎麼取,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而義倉也是由當地官員管理。最初,官府對這並不加管制,農民取用也比較隨心所欲。可是隨著糧倉的糧食越來越多,隋文帝發現了這項政策的好處。於是當即下令加強對義倉的管理,理由就是民間管理不規範,而農民存入義倉的糧食就這樣稀裡糊塗的歸官府管理。

由於古代缺乏數字化的精細計算,如此多的糧食遭到官員貪汙自然是常有的事。所以隋文帝又明確的規定了每戶人家應該存入多少糧食在義倉,這就相當於在原有的賦稅基礎上,還要向義倉存入定量的糧食,這無異於變向的提高賦稅。可是每年農民交上去之後,總是見不到回報,就是逢天災人禍,當地官員就是心急如焚也不敢私自開倉放糧,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被降罪處理。

"

人們在談論歷史的時候,喜歡談亂世,也喜歡談統一,然而卻很容易就忽略了大一統國家隋朝。很多人對隋朝的瞭解,大部分是在隋煬帝執政期間,對隋文帝的治理可謂是一片空白。隋朝在隋文帝執政期間,曾經出現過“開皇之治”,到了隋煬帝即位的時候,隋朝已經是國富力強,這僅僅用了二十年。普通的封建王朝要想達到盛世,少則五十年,多則一個世紀。那隋朝是用了什麼辦法,20年就將國家變成盛世?

加強義倉的管理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文帝

隋朝建國初期,隋文帝下達了讓全國各地建立義倉的命令。所謂的義倉就是農民在收穫之餘,向糧倉存入一定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可是怎麼存,怎麼取,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而義倉也是由當地官員管理。最初,官府對這並不加管制,農民取用也比較隨心所欲。可是隨著糧倉的糧食越來越多,隋文帝發現了這項政策的好處。於是當即下令加強對義倉的管理,理由就是民間管理不規範,而農民存入義倉的糧食就這樣稀裡糊塗的歸官府管理。

由於古代缺乏數字化的精細計算,如此多的糧食遭到官員貪汙自然是常有的事。所以隋文帝又明確的規定了每戶人家應該存入多少糧食在義倉,這就相當於在原有的賦稅基礎上,還要向義倉存入定量的糧食,這無異於變向的提高賦稅。可是每年農民交上去之後,總是見不到回報,就是逢天災人禍,當地官員就是心急如焚也不敢私自開倉放糧,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被降罪處理。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煬帝

小編認為所謂的義倉,其實是百姓的“義”,而不是國家的“義”,變向的搜刮民脂民膏,實在是借“義”之名,行不義之事。如此巧立名目的向百姓索取,短短几十年建立起來的鉅額財富也不值得敬重和羨慕。隋朝糧倉遍地,可百姓卻在絕望中餓死,這樣的做法和政策怎麼能不讓人憤怒。

過量的賦稅

"

人們在談論歷史的時候,喜歡談亂世,也喜歡談統一,然而卻很容易就忽略了大一統國家隋朝。很多人對隋朝的瞭解,大部分是在隋煬帝執政期間,對隋文帝的治理可謂是一片空白。隋朝在隋文帝執政期間,曾經出現過“開皇之治”,到了隋煬帝即位的時候,隋朝已經是國富力強,這僅僅用了二十年。普通的封建王朝要想達到盛世,少則五十年,多則一個世紀。那隋朝是用了什麼辦法,20年就將國家變成盛世?

加強義倉的管理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文帝

隋朝建國初期,隋文帝下達了讓全國各地建立義倉的命令。所謂的義倉就是農民在收穫之餘,向糧倉存入一定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可是怎麼存,怎麼取,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而義倉也是由當地官員管理。最初,官府對這並不加管制,農民取用也比較隨心所欲。可是隨著糧倉的糧食越來越多,隋文帝發現了這項政策的好處。於是當即下令加強對義倉的管理,理由就是民間管理不規範,而農民存入義倉的糧食就這樣稀裡糊塗的歸官府管理。

由於古代缺乏數字化的精細計算,如此多的糧食遭到官員貪汙自然是常有的事。所以隋文帝又明確的規定了每戶人家應該存入多少糧食在義倉,這就相當於在原有的賦稅基礎上,還要向義倉存入定量的糧食,這無異於變向的提高賦稅。可是每年農民交上去之後,總是見不到回報,就是逢天災人禍,當地官員就是心急如焚也不敢私自開倉放糧,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被降罪處理。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煬帝

小編認為所謂的義倉,其實是百姓的“義”,而不是國家的“義”,變向的搜刮民脂民膏,實在是借“義”之名,行不義之事。如此巧立名目的向百姓索取,短短几十年建立起來的鉅額財富也不值得敬重和羨慕。隋朝糧倉遍地,可百姓卻在絕望中餓死,這樣的做法和政策怎麼能不讓人憤怒。

過量的賦稅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文帝

封建王朝的經濟是以農業經濟為主,也就是自然經濟,國家要想富強,那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絕對不可能出現跳躍式的發展。那隋朝二十年的發展就能達到盛世,這自然不可能是正常的發展。根據史料記載,隋朝一直實行減輕賦稅,這是不爭的事實。從這看隋文帝還是一個比較開明仁厚的君主,可是連年減租的背後真相就是百姓頻頻餓死。開皇十四年,關中出現大旱,百姓顆粒無收,隋文帝立即採取了免租一年的措施。可是一年之後,百姓還是家破人亡,餓死的餓死,逃亡的逃亡,按常理來說,減租一年是給了農民的緩和期,一年過去,農民的積蓄還是少之又少。真實的原因就是隋朝的賦稅是很高的,減免賦稅更像是一個幌子。

史書上記載隋朝的賦稅確實很低,比北周要低了將近一半,可百姓的生活比起北周並沒有什麼好轉。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度量衡的不一致,按照隋朝的度量衡來換算,隋朝百姓交一年的賦稅,要相當於以前北周的兩年還多。這樣看來,賦稅的數字是降低了,量卻悄然增加,連年的徵收,隋朝的國庫收入自然是增長很快,甚至還有逆勢而為的意思。

"

人們在談論歷史的時候,喜歡談亂世,也喜歡談統一,然而卻很容易就忽略了大一統國家隋朝。很多人對隋朝的瞭解,大部分是在隋煬帝執政期間,對隋文帝的治理可謂是一片空白。隋朝在隋文帝執政期間,曾經出現過“開皇之治”,到了隋煬帝即位的時候,隋朝已經是國富力強,這僅僅用了二十年。普通的封建王朝要想達到盛世,少則五十年,多則一個世紀。那隋朝是用了什麼辦法,20年就將國家變成盛世?

加強義倉的管理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文帝

隋朝建國初期,隋文帝下達了讓全國各地建立義倉的命令。所謂的義倉就是農民在收穫之餘,向糧倉存入一定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可是怎麼存,怎麼取,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而義倉也是由當地官員管理。最初,官府對這並不加管制,農民取用也比較隨心所欲。可是隨著糧倉的糧食越來越多,隋文帝發現了這項政策的好處。於是當即下令加強對義倉的管理,理由就是民間管理不規範,而農民存入義倉的糧食就這樣稀裡糊塗的歸官府管理。

由於古代缺乏數字化的精細計算,如此多的糧食遭到官員貪汙自然是常有的事。所以隋文帝又明確的規定了每戶人家應該存入多少糧食在義倉,這就相當於在原有的賦稅基礎上,還要向義倉存入定量的糧食,這無異於變向的提高賦稅。可是每年農民交上去之後,總是見不到回報,就是逢天災人禍,當地官員就是心急如焚也不敢私自開倉放糧,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被降罪處理。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煬帝

小編認為所謂的義倉,其實是百姓的“義”,而不是國家的“義”,變向的搜刮民脂民膏,實在是借“義”之名,行不義之事。如此巧立名目的向百姓索取,短短几十年建立起來的鉅額財富也不值得敬重和羨慕。隋朝糧倉遍地,可百姓卻在絕望中餓死,這樣的做法和政策怎麼能不讓人憤怒。

過量的賦稅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文帝

封建王朝的經濟是以農業經濟為主,也就是自然經濟,國家要想富強,那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絕對不可能出現跳躍式的發展。那隋朝二十年的發展就能達到盛世,這自然不可能是正常的發展。根據史料記載,隋朝一直實行減輕賦稅,這是不爭的事實。從這看隋文帝還是一個比較開明仁厚的君主,可是連年減租的背後真相就是百姓頻頻餓死。開皇十四年,關中出現大旱,百姓顆粒無收,隋文帝立即採取了免租一年的措施。可是一年之後,百姓還是家破人亡,餓死的餓死,逃亡的逃亡,按常理來說,減租一年是給了農民的緩和期,一年過去,農民的積蓄還是少之又少。真實的原因就是隋朝的賦稅是很高的,減免賦稅更像是一個幌子。

史書上記載隋朝的賦稅確實很低,比北周要低了將近一半,可百姓的生活比起北周並沒有什麼好轉。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度量衡的不一致,按照隋朝的度量衡來換算,隋朝百姓交一年的賦稅,要相當於以前北周的兩年還多。這樣看來,賦稅的數字是降低了,量卻悄然增加,連年的徵收,隋朝的國庫收入自然是增長很快,甚至還有逆勢而為的意思。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煬帝

小編覺得真正的減輕賦稅,為天下百姓著想,統治者要從根本上考慮問題,減少了上交的數字,卻增加了量,始終都是治標不治本。百姓在這樣的統治下,肯定是苦不堪言,每年都要面臨超額的租稅。這樣的局面只會造成國家富有,而不是百姓富有,可謂是真正的國富民貧。隋朝這樣的統治自然是不會受到百姓的擁戴,甚至還會受到百姓的痛恨。

結語

"

人們在談論歷史的時候,喜歡談亂世,也喜歡談統一,然而卻很容易就忽略了大一統國家隋朝。很多人對隋朝的瞭解,大部分是在隋煬帝執政期間,對隋文帝的治理可謂是一片空白。隋朝在隋文帝執政期間,曾經出現過“開皇之治”,到了隋煬帝即位的時候,隋朝已經是國富力強,這僅僅用了二十年。普通的封建王朝要想達到盛世,少則五十年,多則一個世紀。那隋朝是用了什麼辦法,20年就將國家變成盛世?

加強義倉的管理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文帝

隋朝建國初期,隋文帝下達了讓全國各地建立義倉的命令。所謂的義倉就是農民在收穫之餘,向糧倉存入一定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可是怎麼存,怎麼取,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而義倉也是由當地官員管理。最初,官府對這並不加管制,農民取用也比較隨心所欲。可是隨著糧倉的糧食越來越多,隋文帝發現了這項政策的好處。於是當即下令加強對義倉的管理,理由就是民間管理不規範,而農民存入義倉的糧食就這樣稀裡糊塗的歸官府管理。

由於古代缺乏數字化的精細計算,如此多的糧食遭到官員貪汙自然是常有的事。所以隋文帝又明確的規定了每戶人家應該存入多少糧食在義倉,這就相當於在原有的賦稅基礎上,還要向義倉存入定量的糧食,這無異於變向的提高賦稅。可是每年農民交上去之後,總是見不到回報,就是逢天災人禍,當地官員就是心急如焚也不敢私自開倉放糧,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被降罪處理。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煬帝

小編認為所謂的義倉,其實是百姓的“義”,而不是國家的“義”,變向的搜刮民脂民膏,實在是借“義”之名,行不義之事。如此巧立名目的向百姓索取,短短几十年建立起來的鉅額財富也不值得敬重和羨慕。隋朝糧倉遍地,可百姓卻在絕望中餓死,這樣的做法和政策怎麼能不讓人憤怒。

過量的賦稅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文帝

封建王朝的經濟是以農業經濟為主,也就是自然經濟,國家要想富強,那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絕對不可能出現跳躍式的發展。那隋朝二十年的發展就能達到盛世,這自然不可能是正常的發展。根據史料記載,隋朝一直實行減輕賦稅,這是不爭的事實。從這看隋文帝還是一個比較開明仁厚的君主,可是連年減租的背後真相就是百姓頻頻餓死。開皇十四年,關中出現大旱,百姓顆粒無收,隋文帝立即採取了免租一年的措施。可是一年之後,百姓還是家破人亡,餓死的餓死,逃亡的逃亡,按常理來說,減租一年是給了農民的緩和期,一年過去,農民的積蓄還是少之又少。真實的原因就是隋朝的賦稅是很高的,減免賦稅更像是一個幌子。

史書上記載隋朝的賦稅確實很低,比北周要低了將近一半,可百姓的生活比起北周並沒有什麼好轉。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度量衡的不一致,按照隋朝的度量衡來換算,隋朝百姓交一年的賦稅,要相當於以前北周的兩年還多。這樣看來,賦稅的數字是降低了,量卻悄然增加,連年的徵收,隋朝的國庫收入自然是增長很快,甚至還有逆勢而為的意思。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煬帝

小編覺得真正的減輕賦稅,為天下百姓著想,統治者要從根本上考慮問題,減少了上交的數字,卻增加了量,始終都是治標不治本。百姓在這樣的統治下,肯定是苦不堪言,每年都要面臨超額的租稅。這樣的局面只會造成國家富有,而不是百姓富有,可謂是真正的國富民貧。隋朝這樣的統治自然是不會受到百姓的擁戴,甚至還會受到百姓的痛恨。

結語

隋文帝經常減免賦稅,為何百姓生活還是貧困?原來是耍了小心眼

隋煬帝

在小編看來,隋朝的富強並不是真正的富強,那是徒有其表的富強,國家富饒並不是建立在天下百姓餓死和累累白骨之上的,這樣的富饒來的快,消散的也快。變向的賦稅如同自絕後路,取盡未來的財富相當於吞噬國運,農民憤怒,農民起義軍遍地這也是常理之中的事。隋朝末年,農名起義軍席捲天下,再國富力強的國家也是抵擋不住。失去民心就是失去國家的根基,仁政並不是口頭上或者政策上的仁政,要真真切切的惠及到百姓,不憐百姓而憐義倉,,無非是自欺欺人,這在歷朝歷代都是讓百姓厭惡的。

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小翼說歷史,並留言評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