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

名人足跡

淮陽曆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宜居宜遊,從古至今一直是王侯將相、文人墨客、達官商賈的醉心神往之地,他們因淮陽而成就了人生長河中一段段精彩難忘的經歷,淮陽因他們而譜寫出滄海桑田裡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故事。雖然世事變遷,而他們的足跡卻永遠鐫刻在了淮陽這塊古老的土地,也深印在了淮陽人民的心中。

"

名人足跡

淮陽曆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宜居宜遊,從古至今一直是王侯將相、文人墨客、達官商賈的醉心神往之地,他們因淮陽而成就了人生長河中一段段精彩難忘的經歷,淮陽因他們而譜寫出滄海桑田裡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故事。雖然世事變遷,而他們的足跡卻永遠鐫刻在了淮陽這塊古老的土地,也深印在了淮陽人民的心中。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陳州教授蘇轍》(2)

董素芝

"

名人足跡

淮陽曆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宜居宜遊,從古至今一直是王侯將相、文人墨客、達官商賈的醉心神往之地,他們因淮陽而成就了人生長河中一段段精彩難忘的經歷,淮陽因他們而譜寫出滄海桑田裡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故事。雖然世事變遷,而他們的足跡卻永遠鐫刻在了淮陽這塊古老的土地,也深印在了淮陽人民的心中。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陳州教授蘇轍》(2)

董素芝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蘇轍一生置身於北宋政壇,官做到副宰相,但生活在北宋中後期的他,也深受黨爭的影響,仕途波折,生活顛沛流離。

說到蘇轍,蘇軾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雖然兄弟二人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且蘇轍政治上並不比其兄遜色,官位比蘇軾還要高,但蘇轍的光芒總被其兄遮掩。一是因為蘇轍有個傳奇的文化巨人哥哥。二是因為兄弟倆是知己,政治主張一致,生死榮辱與共,蘇軾的政治風波時常會波及蘇轍。

弟兄兩個,蘇軾灑脫豪放,禍從口出,無論文名還是政名永遠是焦點。蘇轍沉靜內斂,內心卻執著堅定。康震在百家講壇講蘇轍時,稱蘇轍的平和,並不意味著內心的平靜,就像待發的火山。意思是說,蘇轍政治上比蘇軾還要尖銳,但因為平時收斂著,連政敵王安石都對他有所敬畏。

熙寧元年(1068年),剛繼位的宋神宗很想有所作為,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變法。蘇轍兄弟雖然反對因循守舊,但也不同意變法的理論,因此捲入了政爭。熙寧三年(1070),蘇轍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不久,蘇轍被貶為河南推官,又不去赴任,適逢蘇家摯友張方平,也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京城任陳州知府,便推舉蘇轍為陳州教授。

"

名人足跡

淮陽曆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宜居宜遊,從古至今一直是王侯將相、文人墨客、達官商賈的醉心神往之地,他們因淮陽而成就了人生長河中一段段精彩難忘的經歷,淮陽因他們而譜寫出滄海桑田裡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故事。雖然世事變遷,而他們的足跡卻永遠鐫刻在了淮陽這塊古老的土地,也深印在了淮陽人民的心中。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陳州教授蘇轍》(2)

董素芝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蘇轍一生置身於北宋政壇,官做到副宰相,但生活在北宋中後期的他,也深受黨爭的影響,仕途波折,生活顛沛流離。

說到蘇轍,蘇軾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雖然兄弟二人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且蘇轍政治上並不比其兄遜色,官位比蘇軾還要高,但蘇轍的光芒總被其兄遮掩。一是因為蘇轍有個傳奇的文化巨人哥哥。二是因為兄弟倆是知己,政治主張一致,生死榮辱與共,蘇軾的政治風波時常會波及蘇轍。

弟兄兩個,蘇軾灑脫豪放,禍從口出,無論文名還是政名永遠是焦點。蘇轍沉靜內斂,內心卻執著堅定。康震在百家講壇講蘇轍時,稱蘇轍的平和,並不意味著內心的平靜,就像待發的火山。意思是說,蘇轍政治上比蘇軾還要尖銳,但因為平時收斂著,連政敵王安石都對他有所敬畏。

熙寧元年(1068年),剛繼位的宋神宗很想有所作為,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變法。蘇轍兄弟雖然反對因循守舊,但也不同意變法的理論,因此捲入了政爭。熙寧三年(1070),蘇轍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不久,蘇轍被貶為河南推官,又不去赴任,適逢蘇家摯友張方平,也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京城任陳州知府,便推舉蘇轍為陳州教授。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少懷大志的蘇轍再次被冷落,成了陳州一個無足輕重的官派教授。教授本是閒職。31歲的他到陳州時,心情沮喪而灰暗。在他的詩作《初到陳州》中,他道出了自己抑鬱不得志的無奈,和初到陳州複雜矛盾的心緒:“謀拙身無向,歸田久未成。來陳為懶計,傳道愧虛名。俎豆終難合,詩書強欲明。斯文吾已試,深恐誤諸生……枕畔書成癖,湖邊柳散愁;疏慵愧韓子,文化字潮州。”

詩中說自己想像陶淵明那樣辭官歸居田園不成,又沒其他辦法安身立命。說是來陳州傳道,其實只是來消磨時間,虛度光陰。“俎”和“豆”雖同屬祭品器物,終因差別大難以融合,只有詩書能讓自己眼前有點光明。但著文章這樣的事自己也試過,又很怕自己不合時宜的文章誤了學生。詩的後半部分說他閒居已久,天天飽食終生無所事事,只是把痴愛的書放枕邊研讀,去淮陽的西柳湖邊和柳樹消愁解憂。像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那樣,因上表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到潮州。當時鱷魚為患,無聊時作祭鱷魚文。

"

名人足跡

淮陽曆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宜居宜遊,從古至今一直是王侯將相、文人墨客、達官商賈的醉心神往之地,他們因淮陽而成就了人生長河中一段段精彩難忘的經歷,淮陽因他們而譜寫出滄海桑田裡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故事。雖然世事變遷,而他們的足跡卻永遠鐫刻在了淮陽這塊古老的土地,也深印在了淮陽人民的心中。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陳州教授蘇轍》(2)

董素芝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蘇轍一生置身於北宋政壇,官做到副宰相,但生活在北宋中後期的他,也深受黨爭的影響,仕途波折,生活顛沛流離。

說到蘇轍,蘇軾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雖然兄弟二人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且蘇轍政治上並不比其兄遜色,官位比蘇軾還要高,但蘇轍的光芒總被其兄遮掩。一是因為蘇轍有個傳奇的文化巨人哥哥。二是因為兄弟倆是知己,政治主張一致,生死榮辱與共,蘇軾的政治風波時常會波及蘇轍。

弟兄兩個,蘇軾灑脫豪放,禍從口出,無論文名還是政名永遠是焦點。蘇轍沉靜內斂,內心卻執著堅定。康震在百家講壇講蘇轍時,稱蘇轍的平和,並不意味著內心的平靜,就像待發的火山。意思是說,蘇轍政治上比蘇軾還要尖銳,但因為平時收斂著,連政敵王安石都對他有所敬畏。

熙寧元年(1068年),剛繼位的宋神宗很想有所作為,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變法。蘇轍兄弟雖然反對因循守舊,但也不同意變法的理論,因此捲入了政爭。熙寧三年(1070),蘇轍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不久,蘇轍被貶為河南推官,又不去赴任,適逢蘇家摯友張方平,也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京城任陳州知府,便推舉蘇轍為陳州教授。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少懷大志的蘇轍再次被冷落,成了陳州一個無足輕重的官派教授。教授本是閒職。31歲的他到陳州時,心情沮喪而灰暗。在他的詩作《初到陳州》中,他道出了自己抑鬱不得志的無奈,和初到陳州複雜矛盾的心緒:“謀拙身無向,歸田久未成。來陳為懶計,傳道愧虛名。俎豆終難合,詩書強欲明。斯文吾已試,深恐誤諸生……枕畔書成癖,湖邊柳散愁;疏慵愧韓子,文化字潮州。”

詩中說自己想像陶淵明那樣辭官歸居田園不成,又沒其他辦法安身立命。說是來陳州傳道,其實只是來消磨時間,虛度光陰。“俎”和“豆”雖同屬祭品器物,終因差別大難以融合,只有詩書能讓自己眼前有點光明。但著文章這樣的事自己也試過,又很怕自己不合時宜的文章誤了學生。詩的後半部分說他閒居已久,天天飽食終生無所事事,只是把痴愛的書放枕邊研讀,去淮陽的西柳湖邊和柳樹消愁解憂。像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那樣,因上表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到潮州。當時鱷魚為患,無聊時作祭鱷魚文。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作者簡介

"

名人足跡

淮陽曆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宜居宜遊,從古至今一直是王侯將相、文人墨客、達官商賈的醉心神往之地,他們因淮陽而成就了人生長河中一段段精彩難忘的經歷,淮陽因他們而譜寫出滄海桑田裡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故事。雖然世事變遷,而他們的足跡卻永遠鐫刻在了淮陽這塊古老的土地,也深印在了淮陽人民的心中。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陳州教授蘇轍》(2)

董素芝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蘇轍一生置身於北宋政壇,官做到副宰相,但生活在北宋中後期的他,也深受黨爭的影響,仕途波折,生活顛沛流離。

說到蘇轍,蘇軾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雖然兄弟二人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且蘇轍政治上並不比其兄遜色,官位比蘇軾還要高,但蘇轍的光芒總被其兄遮掩。一是因為蘇轍有個傳奇的文化巨人哥哥。二是因為兄弟倆是知己,政治主張一致,生死榮辱與共,蘇軾的政治風波時常會波及蘇轍。

弟兄兩個,蘇軾灑脫豪放,禍從口出,無論文名還是政名永遠是焦點。蘇轍沉靜內斂,內心卻執著堅定。康震在百家講壇講蘇轍時,稱蘇轍的平和,並不意味著內心的平靜,就像待發的火山。意思是說,蘇轍政治上比蘇軾還要尖銳,但因為平時收斂著,連政敵王安石都對他有所敬畏。

熙寧元年(1068年),剛繼位的宋神宗很想有所作為,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變法。蘇轍兄弟雖然反對因循守舊,但也不同意變法的理論,因此捲入了政爭。熙寧三年(1070),蘇轍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不久,蘇轍被貶為河南推官,又不去赴任,適逢蘇家摯友張方平,也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京城任陳州知府,便推舉蘇轍為陳州教授。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少懷大志的蘇轍再次被冷落,成了陳州一個無足輕重的官派教授。教授本是閒職。31歲的他到陳州時,心情沮喪而灰暗。在他的詩作《初到陳州》中,他道出了自己抑鬱不得志的無奈,和初到陳州複雜矛盾的心緒:“謀拙身無向,歸田久未成。來陳為懶計,傳道愧虛名。俎豆終難合,詩書強欲明。斯文吾已試,深恐誤諸生……枕畔書成癖,湖邊柳散愁;疏慵愧韓子,文化字潮州。”

詩中說自己想像陶淵明那樣辭官歸居田園不成,又沒其他辦法安身立命。說是來陳州傳道,其實只是來消磨時間,虛度光陰。“俎”和“豆”雖同屬祭品器物,終因差別大難以融合,只有詩書能讓自己眼前有點光明。但著文章這樣的事自己也試過,又很怕自己不合時宜的文章誤了學生。詩的後半部分說他閒居已久,天天飽食終生無所事事,只是把痴愛的書放枕邊研讀,去淮陽的西柳湖邊和柳樹消愁解憂。像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那樣,因上表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到潮州。當時鱷魚為患,無聊時作祭鱷魚文。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作者簡介

淮陽這座城市,他們都曾來過——蘇轍

董素芝

董素芝,河南淮陽縣城關鎮人。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周口散文學會副會長,淮陽縣作協主席。

曾出版有散文集《漸行漸遠的思念》、《陽光來了》和伏羲文化專著《偉哉羲皇》。其中,《東坡的眉山》、《遊弋在陳州的夢》、《神兮歸來》分別獲得周口市第二屆、第三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

關注淮陽旅遊 盡享美好生活

文章來源/《周口晚報》

若有侵權 告知清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