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概況

淄博位於中國華東地區、山東省中部,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經濟區與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重要交匯處,南依沂蒙山區與臨沂接壤,北臨華北平原與東營、濱州相接,東接濰坊,西與省會濟南接壤。

淄博為山東第三座省轄市,是齊文化的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城市GDP40強,位列社科院2015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榜第34名。

淄博是一座組群式城市,城鎮化率位居山東省第三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具有轄縣權的“較大的市”和山東半島經濟開放區城市,是山東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次中心城市。

淄博是全國首批科技興市試點市和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市內建有齊魯化學工業區,是繼上海、南京之後,國家發改委批准設立的國內第三家專業化工園區;市內設有齊魯股權託管交易中心(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淄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屬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歷史沿革

古代

  • 沿革綜述
山東省淄博市概況

淄博

​淄博歷史悠久。距今七千年至四千年之間,生活在淄博地區的遠古先民在勞動、生息、繁衍中創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譜寫了新石器文化的篇章。數千年來,淄博地區屬郡、屬國、屬州、屬府、屬道,歷代迭次交易,沒有形成統一的地方行政建置,僅有隸屬於不同郡、府、州的縣,其中較完整的有臨淄、淄川、桓臺和博山。

臨淄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為齊郡郡治。

張店原為昌國縣,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縣,隸齊郡。

高青原為狄縣,秦置,隸臨淄郡(齊郡)。

淄川始稱般陽縣,於西漢初年置縣,隸濟南郡。

桓臺始稱新城縣,於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置縣,隸濟南路總管府。

博山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縣,隸青州府。

  • 古代臨淄

太古時期,太昊伏羲氏興起在齊地。

古帝少昊之世,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部落聚居在此地。

臨淄是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故墟。

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萴氏族部落居住。

殷商時期,有姜姓逄伯陵氏、蒲姑氏居住。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後齊獻公因都城緊臨淄水改稱臨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推行郡縣制,天下設三十六郡;置臨淄縣,屬齊郡,郡治臨淄。

前203年,楚漢之爭中,韓信破齊,踞臨淄;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西漢沿用秦制,仍置臨淄縣。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再建諸侯王國;高祖封其子劉肥為齊王,衍嗣歷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厲王等十餘位齊王,先後皆治臨淄。

新朝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因臨淄境內多齊王陵墓,改臨淄縣為齊陵縣,屬青州濟南郡;臨淄為濟南郡郡治、齊陵縣縣治所在地。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劉秀滅王莽,又改稱臨淄;臨淄再為漢朝齊國都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之子曹植封臨淄侯。

三國時,臨淄縣屬魏,隸於齊郡;青州刺史、齊郡太守仍以臨淄為治所。

西晉時,臨淄縣屬青州齊國;臨淄為齊王都,青州刺史亦治於此。

永嘉五年(311年),廣縣併入臨淄縣,青州治所移廣固城;齊郡太守仍治臨淄。

東晉滅後秦,改青州為幽州,設刺史鎮守廣固城;399年,後燕奪取廣固建都,臨淄為廣固首邑,設都尹。

南北朝時,先是僑置各州郡縣,後北齊天保七年(556年),臨淄縣與諸郡縣俱廢,惟存高陽縣,屬齊郡,仍治臨淄城。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撤高陽縣,復立臨淄縣,並在其西北境立溡水縣,二縣均屬青州。

大業元年(605年),溡水縣併入臨淄縣,屬北海郡。

唐時,臨淄為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屬邑,後改隸平盧道;唐玄宗李隆基早年曾被武則天封為臨淄王。

五代十國,仍沿用唐制。

北宋時,臨淄縣屬青州。

金時,臨淄縣屬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臨淄。

元至元三年(1266年),臨淄縣併入益都縣。

至元十五年(1278年),復置臨淄縣,屬益都路。

明、清時,臨淄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 古代淄川
山東省淄博市概況

淄博

淄川之地,夏、商為青州之域,周屬齊國,秦屬齊郡,建城於西漢之前。

西漢初置般陽縣。

南朝宋元嘉五年(428年)改稱貝丘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淄州,治貝丘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淄川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淄州,仍治淄川縣,轄境相當於今山東淄博、鄒平及博興部分地區。

天寶元年(742年)改置為淄川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淄州。

北宋置淄川郡,屬京東東路。

元中統五年(1264年)升為淄州路,仍治淄川城。

至元二年(1265年)改稱淄萊路。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改稱般陽府路。

明初設般陽府,治所在淄川城。

洪武九年(1376年)升淄川縣為淄川州,洪武十年(1377年)又改為淄川縣,屬濟南府。

清沿明制。

摺疊

近現代

“淄博”作為地域名稱,是隨著淄川、博山煤礦開發於二十世紀20年代初形成的;作為區域名稱,是從1938年10月成立中共淄博特委時開始的;作為一個行政區域,始於1945年8月23日中共魯中區黨委建立的淄博特區專員公署。

1916年5月,山東護國軍政府在周村成立。

1939年2月,山東省軍政會議在魯村(屬沂源)召開,為山東抗戰史上國共兩黨關係的轉折點。

  • 淄博特區

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區,設專員公署,隸屬魯中行政區,此為“淄博”作為政區名稱之始;9月撤銷。

1946年1月,二次成立淄博特區;7月又撤銷。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8月再次成立淄博特區,隸屬魯中南行政區。

  • 淄博工礦特區、淄博專區

1949年7月,淄博特區與華東財政經濟辦事處工礦部合併,成立淄博工礦特區。

1950年5月,淄博工礦特區與清河專區合併,成立淄博專區,轄淄川、博山、臨淄、桓臺、長山、鄒平、章丘、章歷八縣;11月,專區內設立淄博、張周兩市。

1953年7月,撤銷淄博專區,設立淄博工礦特區(地級)。專署駐淄博市。

  • 省轄淄博市
山東省淄博市概況

淄博

1955年3月,撤銷淄博工礦特區,設立淄博市(地級);淄博成為繼濟南、青島之後山東省第三座省轄市(地級市)。

1959年1月,淄博市與惠民專區合併組建淄博專區,淄博市改為專區轄市。

1961年1月,淄博市與惠民專區分設,恢復為省轄市;市級機關由博山區遷至張店區。

1969年12月,臨淄重新劃入淄博市,設立臨淄區,成為淄博第五個市轄區。

1983年10月,桓臺重新劃入淄博市。

1986年5月,應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邀請,淄博作為79個世界大城市之一,參加聯合國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大城市“人口與城市未來”國際會議。

1990年,高青、沂源劃入淄博市;時任淄博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新民應邀參加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的第三屆世界大城市市長會議。

1992年,國務院批准淄博市為“較大的市”,具有轄縣權和地方立法權。

經濟概況

摺疊

產業構成

淄博是近代以來中國工礦業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工業發展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為國內重要的工業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淄博市經濟實力日益增強。自1992年以來,連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行列,被評為中國投資環境50優城市。

淄博主導產業以石油化工、精細化工、機電、醫藥、紡織、建材、輕工、冶金、信息產業以及新材料最具代表性,是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醫藥生產基地和建材產區,被命名為中國陶瓷名城、新材料名都、國家級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功能玻璃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泵類產業基地、國家先進陶瓷產業基地和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城市。

良好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使淄博成為山東省重要的陶瓷、建材、化工、機電、物流中心,其中淄川建材城、淄川服裝城、臨淄化工商城、周村紡織大世界、博山陶琉大觀園、齊魯汽車貿易城等一批大型專業批發市場輻射江北乃至全國。

摺疊

經濟發展

2015年淄博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13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1%。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改善。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3.5:55.8:40.7調整為3.5:54.0:42.5。全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44.9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228.8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1756.5億元,增長7.8%。人均生產總值89235元,比上年增長6.5%,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4330美元/人。

2014年,淄博市經濟總量突破4000億元。初步核算,2014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02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產業結構改善。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3.6:57.1:39.3調整為3.5:55.9:40.6。金融保險、工業設計、軟件和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產業結構趨優。全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43.8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2251.5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1634.5億元,增長5.8%。人均生產總值87531元,比上年增長6.9%,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4328美元/人。

淄博市技改投資1389.6億元,增長29%,技改投資佔全部投資額的66.9%,比上年提高4.7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293.6億元,增長48.5%,裝備製造業投資288.7億,增長37.2%,兩項投資增速分別快於全部投資28.5和17.2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全年完成投資1860.3億元,比上年增長19.6%,佔全部投資的比重達89.5%。

2014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1.6%,低於全國水平0.4個百分點,低於全省水平0.3個百分點。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1.5%,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9%。分類別看,八大類消費品價格均有所上漲,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8%,是拉動總指數上漲的主要因素。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下降1.8%,36個大類行業呈現“14降15平7漲”格局。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3.6%,9大類原材料購進價格“6降2平1漲”。從年內各月同比情況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有小幅波動,漲勢平穩;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低位運行,下半年呈持續下滑態勢。

2014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8.4萬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4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4.7萬人,其中,困難群體再就業0.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低於全年4%的控制目標。

2014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534元,比上年增長8.6%。在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24545元,增長9.2%;經營淨收入2313元,增長10.9%;財產性收入845元,增長9.7%;轉移性收入8223元,增長10.3%。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904元,增長8%。其中,食品支出6316元,增長7.6%。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1.7%。

2014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531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工資性收入9326元,增長12.9%;家庭經營純收入4811元,增長9.1%;財產性純收入373元,增長9.7%;轉移性純收入1021元,增長10.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089元,增長11.8%。其中,食品支出3094元,增長13.3%。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4%。

摺疊

農業

淄博農業佔經濟的比重較小,特色鮮明,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已建成優質專用糧、蔬菜、水果、桑蠶、畜牧、淡水養殖等十大特色經濟區,“三品一標”品牌總數達141個。桓臺縣是江北第一個噸糧縣、全國玉米機收第一縣;臨淄區是全國標準化農業示範區;沂源縣是全國無公害果品生產示範基地縣;高青縣是國家級山東黑牛養殖產業標準化示範區。

2014年農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5億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農業總產值168.2億元,增長3.8%;林業總產值13.9億元,增長10.4%;牧業總產值57.9億元,增長3.9%;漁業總產值5.3億元,增長4.6%;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7.1億元,增長8.2%。

主要農牧產品生產穩定。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豐”。全年糧食總產173.6萬噸,比上年增加14.9萬噸。其中,夏糧75.6萬噸,比上年減產0.5萬噸;秋糧98萬噸,比上年增加15.4萬噸。全年肉類、禽蛋、奶類產量分別為17.3萬噸、6.4萬噸和11.3萬噸。水果、蔬菜產量分別為102.7萬噸、211.4萬噸。

摺疊

工業

2014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21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6%。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23.3%,重工業增長5.6%;分行業看,38個行業大類中有28個行業實現增長。產銷率達98.4%,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在調度的211種工業產品中,產量增長的有95種,佔45%。其中,乙烯增長10.7%,水泥增長7.4%,化學藥品原藥增長1%。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264.9億元,比上年增長4.3%;實現利稅1183.4億元,下降7.3%,其中利潤687.4億元,下降9.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63.2%,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摺疊

固定資產投資

2014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04.6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其中,民間投資2127.2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33.3億元,增長33.9%;第二產業投資1413億元,增長24.5%;第三產業投資958.3億元,增長4.3%。新興產業和技術改造投資規模擴大。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499億元,增長24.1%;工業技改投資1114.9億元,增長26.6%。項目建設力度加大。累計新開工項目2612個,比上年增加249個;億元以上投資項目509個,比上年增加125個,其中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338個,增加59個。房地產投資穩步增長,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36.2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19.2%。

摺疊

財政

2014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2.5億元,增長7.1%。全市國、地稅總收入452.4億元,增長5.3%。其中,國稅收入256.5億元,增長2%;地稅收入195.9億元,增長10%。入庫稅收收入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71.7%。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42.5億元,增長5.7%。重點支出保障有力。民生領域支出佔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達57.5%,佔比較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2.9%,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22.1%,節能環保支出增長38.9%,住房保障支出增長16.7%。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得到壓縮,比上年下降5.5%。

摺疊

對外貿易

淄博市擁有淄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齊魯化學工業區等12家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是商務部認定的國家級醫藥出口基地,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配套能力強,是吸引外資和產業集聚的高地。市、區縣政府設立了互聯互通的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全部實現了一門受理、一口收費、限時辦結、一條龍服務。

淄博市經國家海關總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設有淄博保稅物流中心;依託該中心,與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國際品牌管理中心合作組建淄博全球商品採購中心。

截至2015年,淄博已與世界180個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關係。西門子、佶締納士、旭硝子、三菱重工、摩根、三星、西鐵城、PPG、肯孚、科勒等一批跨國公司相繼前來投資,旭硝子株式會社在淄博設立了全球性的技術研發中心 ,西鐵城在淄博設立了中國銷售總部及西鐵城(中國)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風景名勝

淄博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近年來“齊風陶韻·生態淄博”旅遊品牌優勢逐步顯現。

  • 東部

齊國故城文物浩繁,有“地下博物館”之稱,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有著名的東周殉馬坑、田齊王陵、“二王冢”、“四王冢”和古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等。

  • 西部

百年商埠重鎮周村,素有“金周村”、“旱碼頭”之譽,有保存完好的周村古商城,是電視劇《大染坊》《旱碼頭》《闖關東》故事的發生地和拍攝地 ,也是張藝謀執導電影《活著》的拍攝地。

  • 南部

南部有魯山、原山和峨莊古村落三個國家森林公園,開元溶洞、樵嶺前溶洞、沂源溶洞等綿延數十里的溶洞群以及“沂源猿人”遺址和齊長城遺址。

  • 北部

北部黃河流經47公里,馬踏湖、大蘆湖有“北國江南”之譽 ,馬踏湖為國家溼地公園。

  • 中部

中部有《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故居。

  • 中心城區

座落於中心城區的中國陶瓷館薈萃中外陶瓷精品,展示8000年來淄博生產、出土的陶瓷文物,盡顯“淄博陶瓷·當代國窯”風采;榮寶齋淄博分店是百年老字號榮寶齋在中國內地開設的第一家分店;總投資300多億元的省級文昌湖旅遊度假區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