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

首先我們要承認,科舉出身的官僚集團在宋代取得了對朝政的壟斷,從這一點上來說,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確實高,但是不要忘記,除去這些官僚外,普通的讀書人和士子才是這個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

那他們的機會和待遇如何?

不少人提及宋朝重視知識分子,都喜歡拿一個數據來當例子,即宋代科舉進士錄取人數不僅遠超前代的唐朝,也超過後世的元明清。

沒錯,宋代三百餘年裡共產生了11萬5千餘名進士,平均每年有361人。而唐元明清四個朝代九百多年,進士卻只有7萬餘名。平均下來每年只有不到80人。這個數據似乎很有說服力。

"

首先我們要承認,科舉出身的官僚集團在宋代取得了對朝政的壟斷,從這一點上來說,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確實高,但是不要忘記,除去這些官僚外,普通的讀書人和士子才是這個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

那他們的機會和待遇如何?

不少人提及宋朝重視知識分子,都喜歡拿一個數據來當例子,即宋代科舉進士錄取人數不僅遠超前代的唐朝,也超過後世的元明清。

沒錯,宋代三百餘年裡共產生了11萬5千餘名進士,平均每年有361人。而唐元明清四個朝代九百多年,進士卻只有7萬餘名。平均下來每年只有不到80人。這個數據似乎很有說服力。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但是無論是每年361人,還是每年80人,都不過是當時全國人數的幾十萬乃至百萬分之一,實際上比每年現代人被雷擊中的機率還小。對老百姓來說,無論在哪個朝代,能考中進士都是希望渺茫的事。


一:通過國家承認的科舉考試難度:宋朝比唐朝簡單,但比明清難

我們不要忘記,古代所謂的讀書人,並不僅僅指位於最頂層的進士們,組成他們中絕大多數的,是舉人和生員,甚至有時童生也可以勉強算在內。

看看要成為一名國家承認學歷的讀書人,在宋朝的難度到底有多大。

以科舉考試的第一級為例,在宋代只有通過州府級考試-解試,但想通過宋代發解試的難度很大。在北宋初年以後,錄取比例不斷下降,到南宋開禧末年(1207年)的錄取比例為1/300,300名參考者中只有一名能通過,被稱為貢生。而貢生資格不是終身的,只有三年有效。

而後世明清科舉想通過第一道龍門,門檻其實要低得多,清代參加第一級考試(鄉試)的參考人數多達百萬,最終錄取人數為10餘萬,通過率約為1/10,而通過第二級考試的人數每年約為千人,約為1/100。

"

首先我們要承認,科舉出身的官僚集團在宋代取得了對朝政的壟斷,從這一點上來說,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確實高,但是不要忘記,除去這些官僚外,普通的讀書人和士子才是這個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

那他們的機會和待遇如何?

不少人提及宋朝重視知識分子,都喜歡拿一個數據來當例子,即宋代科舉進士錄取人數不僅遠超前代的唐朝,也超過後世的元明清。

沒錯,宋代三百餘年裡共產生了11萬5千餘名進士,平均每年有361人。而唐元明清四個朝代九百多年,進士卻只有7萬餘名。平均下來每年只有不到80人。這個數據似乎很有說服力。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但是無論是每年361人,還是每年80人,都不過是當時全國人數的幾十萬乃至百萬分之一,實際上比每年現代人被雷擊中的機率還小。對老百姓來說,無論在哪個朝代,能考中進士都是希望渺茫的事。


一:通過國家承認的科舉考試難度:宋朝比唐朝簡單,但比明清難

我們不要忘記,古代所謂的讀書人,並不僅僅指位於最頂層的進士們,組成他們中絕大多數的,是舉人和生員,甚至有時童生也可以勉強算在內。

看看要成為一名國家承認學歷的讀書人,在宋朝的難度到底有多大。

以科舉考試的第一級為例,在宋代只有通過州府級考試-解試,但想通過宋代發解試的難度很大。在北宋初年以後,錄取比例不斷下降,到南宋開禧末年(1207年)的錄取比例為1/300,300名參考者中只有一名能通過,被稱為貢生。而貢生資格不是終身的,只有三年有效。

而後世明清科舉想通過第一道龍門,門檻其實要低得多,清代參加第一級考試(鄉試)的參考人數多達百萬,最終錄取人數為10餘萬,通過率約為1/10,而通過第二級考試的人數每年約為千人,約為1/100。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也就是說,對普通人來說,想獲得國家承認的最低學歷資格,在清代其實是要比宋代容易的。

中國9-13世紀的識字率上升,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但卻是史學界普遍認可的事實,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宋代的科舉制度涵蓋面比唐代廣泛得多,連工商業子弟也可參加,從而催動了大量平民參加科舉的熱情。在這個基礎上說宋代重視文教確實沒錯。

但我們不要忘記,明清才是科舉制度發展的最高峰。

"

首先我們要承認,科舉出身的官僚集團在宋代取得了對朝政的壟斷,從這一點上來說,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確實高,但是不要忘記,除去這些官僚外,普通的讀書人和士子才是這個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

那他們的機會和待遇如何?

不少人提及宋朝重視知識分子,都喜歡拿一個數據來當例子,即宋代科舉進士錄取人數不僅遠超前代的唐朝,也超過後世的元明清。

沒錯,宋代三百餘年裡共產生了11萬5千餘名進士,平均每年有361人。而唐元明清四個朝代九百多年,進士卻只有7萬餘名。平均下來每年只有不到80人。這個數據似乎很有說服力。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但是無論是每年361人,還是每年80人,都不過是當時全國人數的幾十萬乃至百萬分之一,實際上比每年現代人被雷擊中的機率還小。對老百姓來說,無論在哪個朝代,能考中進士都是希望渺茫的事。


一:通過國家承認的科舉考試難度:宋朝比唐朝簡單,但比明清難

我們不要忘記,古代所謂的讀書人,並不僅僅指位於最頂層的進士們,組成他們中絕大多數的,是舉人和生員,甚至有時童生也可以勉強算在內。

看看要成為一名國家承認學歷的讀書人,在宋朝的難度到底有多大。

以科舉考試的第一級為例,在宋代只有通過州府級考試-解試,但想通過宋代發解試的難度很大。在北宋初年以後,錄取比例不斷下降,到南宋開禧末年(1207年)的錄取比例為1/300,300名參考者中只有一名能通過,被稱為貢生。而貢生資格不是終身的,只有三年有效。

而後世明清科舉想通過第一道龍門,門檻其實要低得多,清代參加第一級考試(鄉試)的參考人數多達百萬,最終錄取人數為10餘萬,通過率約為1/10,而通過第二級考試的人數每年約為千人,約為1/100。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也就是說,對普通人來說,想獲得國家承認的最低學歷資格,在清代其實是要比宋代容易的。

中國9-13世紀的識字率上升,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但卻是史學界普遍認可的事實,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宋代的科舉制度涵蓋面比唐代廣泛得多,連工商業子弟也可參加,從而催動了大量平民參加科舉的熱情。在這個基礎上說宋代重視文教確實沒錯。

但我們不要忘記,明清才是科舉制度發展的最高峰。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宋代科舉比明清科舉更殘酷


第二點,宋代未中進士的讀書人的經濟情況

與很多人想象的相反,與後世明清相比,宋代的普通讀書人非常窮困是一個社會問題,南宋《邵氏聞見錄》記載,那些通過第一級門檻發解試,來到京城卻在殿試中失敗的外地舉子,往往無錢還鄉,只能在物價高昂的京城流離失所,甚至有人投水自殺。

自殺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他們能出遠門來參加殿試,已經是耗盡了家族的財力,甚至是借貸而來,所以殿試失敗,舉人資格也作廢了。以做生意來說是血本無歸。

"

首先我們要承認,科舉出身的官僚集團在宋代取得了對朝政的壟斷,從這一點上來說,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確實高,但是不要忘記,除去這些官僚外,普通的讀書人和士子才是這個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

那他們的機會和待遇如何?

不少人提及宋朝重視知識分子,都喜歡拿一個數據來當例子,即宋代科舉進士錄取人數不僅遠超前代的唐朝,也超過後世的元明清。

沒錯,宋代三百餘年裡共產生了11萬5千餘名進士,平均每年有361人。而唐元明清四個朝代九百多年,進士卻只有7萬餘名。平均下來每年只有不到80人。這個數據似乎很有說服力。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但是無論是每年361人,還是每年80人,都不過是當時全國人數的幾十萬乃至百萬分之一,實際上比每年現代人被雷擊中的機率還小。對老百姓來說,無論在哪個朝代,能考中進士都是希望渺茫的事。


一:通過國家承認的科舉考試難度:宋朝比唐朝簡單,但比明清難

我們不要忘記,古代所謂的讀書人,並不僅僅指位於最頂層的進士們,組成他們中絕大多數的,是舉人和生員,甚至有時童生也可以勉強算在內。

看看要成為一名國家承認學歷的讀書人,在宋朝的難度到底有多大。

以科舉考試的第一級為例,在宋代只有通過州府級考試-解試,但想通過宋代發解試的難度很大。在北宋初年以後,錄取比例不斷下降,到南宋開禧末年(1207年)的錄取比例為1/300,300名參考者中只有一名能通過,被稱為貢生。而貢生資格不是終身的,只有三年有效。

而後世明清科舉想通過第一道龍門,門檻其實要低得多,清代參加第一級考試(鄉試)的參考人數多達百萬,最終錄取人數為10餘萬,通過率約為1/10,而通過第二級考試的人數每年約為千人,約為1/100。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也就是說,對普通人來說,想獲得國家承認的最低學歷資格,在清代其實是要比宋代容易的。

中國9-13世紀的識字率上升,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但卻是史學界普遍認可的事實,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宋代的科舉制度涵蓋面比唐代廣泛得多,連工商業子弟也可參加,從而催動了大量平民參加科舉的熱情。在這個基礎上說宋代重視文教確實沒錯。

但我們不要忘記,明清才是科舉制度發展的最高峰。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宋代科舉比明清科舉更殘酷


第二點,宋代未中進士的讀書人的經濟情況

與很多人想象的相反,與後世明清相比,宋代的普通讀書人非常窮困是一個社會問題,南宋《邵氏聞見錄》記載,那些通過第一級門檻發解試,來到京城卻在殿試中失敗的外地舉子,往往無錢還鄉,只能在物價高昂的京城流離失所,甚至有人投水自殺。

自殺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他們能出遠門來參加殿試,已經是耗盡了家族的財力,甚至是借貸而來,所以殿試失敗,舉人資格也作廢了。以做生意來說是血本無歸。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朱熹也說,貧困是當時士人生活的常態。很多人即使通過了地方開解試也無錢赴京趕考。宋徽宗時期的宰相何執中,在通過開解試後就是無錢上京的一員,當時為了籌集費用,向當地的大姓地主借貸,卻連門房這一關都過不去,只有悽慘的拿著門貼在門外徘徊。

而在宋代,可以說讀書人的命運全看能不能中進士,僅僅通過了第一級考試是沒用的,而同樣參加第二級的省試考試,成績出來後,考中者有人“榜下捉婿”,美好前途和萬貫家財馬上有了。而沒考中的呢,則馬上面臨債主催債,甚至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這對比也太殘酷了。

"

首先我們要承認,科舉出身的官僚集團在宋代取得了對朝政的壟斷,從這一點上來說,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確實高,但是不要忘記,除去這些官僚外,普通的讀書人和士子才是這個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

那他們的機會和待遇如何?

不少人提及宋朝重視知識分子,都喜歡拿一個數據來當例子,即宋代科舉進士錄取人數不僅遠超前代的唐朝,也超過後世的元明清。

沒錯,宋代三百餘年裡共產生了11萬5千餘名進士,平均每年有361人。而唐元明清四個朝代九百多年,進士卻只有7萬餘名。平均下來每年只有不到80人。這個數據似乎很有說服力。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但是無論是每年361人,還是每年80人,都不過是當時全國人數的幾十萬乃至百萬分之一,實際上比每年現代人被雷擊中的機率還小。對老百姓來說,無論在哪個朝代,能考中進士都是希望渺茫的事。


一:通過國家承認的科舉考試難度:宋朝比唐朝簡單,但比明清難

我們不要忘記,古代所謂的讀書人,並不僅僅指位於最頂層的進士們,組成他們中絕大多數的,是舉人和生員,甚至有時童生也可以勉強算在內。

看看要成為一名國家承認學歷的讀書人,在宋朝的難度到底有多大。

以科舉考試的第一級為例,在宋代只有通過州府級考試-解試,但想通過宋代發解試的難度很大。在北宋初年以後,錄取比例不斷下降,到南宋開禧末年(1207年)的錄取比例為1/300,300名參考者中只有一名能通過,被稱為貢生。而貢生資格不是終身的,只有三年有效。

而後世明清科舉想通過第一道龍門,門檻其實要低得多,清代參加第一級考試(鄉試)的參考人數多達百萬,最終錄取人數為10餘萬,通過率約為1/10,而通過第二級考試的人數每年約為千人,約為1/100。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也就是說,對普通人來說,想獲得國家承認的最低學歷資格,在清代其實是要比宋代容易的。

中國9-13世紀的識字率上升,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但卻是史學界普遍認可的事實,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宋代的科舉制度涵蓋面比唐代廣泛得多,連工商業子弟也可參加,從而催動了大量平民參加科舉的熱情。在這個基礎上說宋代重視文教確實沒錯。

但我們不要忘記,明清才是科舉制度發展的最高峰。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宋代科舉比明清科舉更殘酷


第二點,宋代未中進士的讀書人的經濟情況

與很多人想象的相反,與後世明清相比,宋代的普通讀書人非常窮困是一個社會問題,南宋《邵氏聞見錄》記載,那些通過第一級門檻發解試,來到京城卻在殿試中失敗的外地舉子,往往無錢還鄉,只能在物價高昂的京城流離失所,甚至有人投水自殺。

自殺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他們能出遠門來參加殿試,已經是耗盡了家族的財力,甚至是借貸而來,所以殿試失敗,舉人資格也作廢了。以做生意來說是血本無歸。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朱熹也說,貧困是當時士人生活的常態。很多人即使通過了地方開解試也無錢赴京趕考。宋徽宗時期的宰相何執中,在通過開解試後就是無錢上京的一員,當時為了籌集費用,向當地的大姓地主借貸,卻連門房這一關都過不去,只有悽慘的拿著門貼在門外徘徊。

而在宋代,可以說讀書人的命運全看能不能中進士,僅僅通過了第一級考試是沒用的,而同樣參加第二級的省試考試,成績出來後,考中者有人“榜下捉婿”,美好前途和萬貫家財馬上有了。而沒考中的呢,則馬上面臨債主催債,甚至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這對比也太殘酷了。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而在後世明清,哪怕沒考上進士,只是舉人也可以做官。以明朝為例,舉人考進士失敗,有3/4的機會仍然可以通過禮部和吏部的考選做官。官職一般為府、州、縣的學官、知縣( 州) 、府通判、縣 ( 州) 的推官等等地方官。雖然沒有機會進入中央權力機關,但在地方上也算得上是出人頭地了。

所以我們才可以理解,范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狂,因為他雖然沒考上進士,卻已經是成功人士了。

後世有句話:窮秀才,富舉人,實際上成為秀才在明清已經很難餓死,成為舉人更是出人頭地。明清一般讀書人的經濟狀況,比宋代好得多。

"

首先我們要承認,科舉出身的官僚集團在宋代取得了對朝政的壟斷,從這一點上來說,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確實高,但是不要忘記,除去這些官僚外,普通的讀書人和士子才是這個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

那他們的機會和待遇如何?

不少人提及宋朝重視知識分子,都喜歡拿一個數據來當例子,即宋代科舉進士錄取人數不僅遠超前代的唐朝,也超過後世的元明清。

沒錯,宋代三百餘年裡共產生了11萬5千餘名進士,平均每年有361人。而唐元明清四個朝代九百多年,進士卻只有7萬餘名。平均下來每年只有不到80人。這個數據似乎很有說服力。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但是無論是每年361人,還是每年80人,都不過是當時全國人數的幾十萬乃至百萬分之一,實際上比每年現代人被雷擊中的機率還小。對老百姓來說,無論在哪個朝代,能考中進士都是希望渺茫的事。


一:通過國家承認的科舉考試難度:宋朝比唐朝簡單,但比明清難

我們不要忘記,古代所謂的讀書人,並不僅僅指位於最頂層的進士們,組成他們中絕大多數的,是舉人和生員,甚至有時童生也可以勉強算在內。

看看要成為一名國家承認學歷的讀書人,在宋朝的難度到底有多大。

以科舉考試的第一級為例,在宋代只有通過州府級考試-解試,但想通過宋代發解試的難度很大。在北宋初年以後,錄取比例不斷下降,到南宋開禧末年(1207年)的錄取比例為1/300,300名參考者中只有一名能通過,被稱為貢生。而貢生資格不是終身的,只有三年有效。

而後世明清科舉想通過第一道龍門,門檻其實要低得多,清代參加第一級考試(鄉試)的參考人數多達百萬,最終錄取人數為10餘萬,通過率約為1/10,而通過第二級考試的人數每年約為千人,約為1/100。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也就是說,對普通人來說,想獲得國家承認的最低學歷資格,在清代其實是要比宋代容易的。

中國9-13世紀的識字率上升,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但卻是史學界普遍認可的事實,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宋代的科舉制度涵蓋面比唐代廣泛得多,連工商業子弟也可參加,從而催動了大量平民參加科舉的熱情。在這個基礎上說宋代重視文教確實沒錯。

但我們不要忘記,明清才是科舉制度發展的最高峰。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宋代科舉比明清科舉更殘酷


第二點,宋代未中進士的讀書人的經濟情況

與很多人想象的相反,與後世明清相比,宋代的普通讀書人非常窮困是一個社會問題,南宋《邵氏聞見錄》記載,那些通過第一級門檻發解試,來到京城卻在殿試中失敗的外地舉子,往往無錢還鄉,只能在物價高昂的京城流離失所,甚至有人投水自殺。

自殺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他們能出遠門來參加殿試,已經是耗盡了家族的財力,甚至是借貸而來,所以殿試失敗,舉人資格也作廢了。以做生意來說是血本無歸。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朱熹也說,貧困是當時士人生活的常態。很多人即使通過了地方開解試也無錢赴京趕考。宋徽宗時期的宰相何執中,在通過開解試後就是無錢上京的一員,當時為了籌集費用,向當地的大姓地主借貸,卻連門房這一關都過不去,只有悽慘的拿著門貼在門外徘徊。

而在宋代,可以說讀書人的命運全看能不能中進士,僅僅通過了第一級考試是沒用的,而同樣參加第二級的省試考試,成績出來後,考中者有人“榜下捉婿”,美好前途和萬貫家財馬上有了。而沒考中的呢,則馬上面臨債主催債,甚至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這對比也太殘酷了。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而在後世明清,哪怕沒考上進士,只是舉人也可以做官。以明朝為例,舉人考進士失敗,有3/4的機會仍然可以通過禮部和吏部的考選做官。官職一般為府、州、縣的學官、知縣( 州) 、府通判、縣 ( 州) 的推官等等地方官。雖然沒有機會進入中央權力機關,但在地方上也算得上是出人頭地了。

所以我們才可以理解,范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狂,因為他雖然沒考上進士,卻已經是成功人士了。

後世有句話:窮秀才,富舉人,實際上成為秀才在明清已經很難餓死,成為舉人更是出人頭地。明清一般讀書人的經濟狀況,比宋代好得多。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宋代並不是所有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第三,進士為官者的地位和收入

清代的趙翼認為宋代的官員待遇優厚,他的觀念影響現代人很深,於是甚至有人提出宋代是高薪養廉。但實際上宋代人自己卻不一定這麼認為。

北宋時做過工部侍郎的楊億說,月俸這方面的收入不能讓九個家人吃飽飯,還比不上週代的上農。而祿這一塊呢,不到100石還不如漢代的小吏。當然他生活在北宋前期,當時的北宋官吏收入也並不算高。

而到北宋中期仁宗漲工資後,范仲淹仍然認為百官的收入比不上唐代,說唐代的縣級小官都有二十貫的俸錢,宋代卻遠遠不如。王安石也坦言,其實普通的官員收入不高,如果家族不兼營工商業,基本無法滿足開銷。而到了南宋時期,由於物價上漲了三到四倍,普遍認為官吏待遇甚至不如北宋。

真實情況其實在現代的何忠禮,張全明等人早有研究:

宋代除了少數高級官員的俸祿確實非常優厚外,絕大多數低級官員的俸祿不高,往往不足以養廉。至於州縣的辦事人員小吏們,則基本上無收入。

宰相,樞密使等高官的收入,對於衡量和評價全體官員的俸祿水平沒有普遍意義,宋代北宋年間官員的收入。也許確實高於明初清初等特殊時期,但就整個中國歷史而言,很難說是”高薪“。

所以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宋代是讀書人的黃金時代”這一說法,如果談的是高級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那麼確實是“國家待士何其厚”,但要是談到普通讀書人的上進機會與經濟狀況,宋代並不是一個很突出的時代。

參考資料:

清代鄉試資格考試及其錄取人數研究

宋朝發解試研究

中國九到十三世紀社會識字率提高的幾個問題

《宋代登科總錄》與宋代科舉政策變化研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